红楼梦片段-黛玉葬花摘抄

多塔树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多塔树”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红楼梦片段-黛玉葬花摘抄(共2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红楼梦《黛玉葬花-》

.6.9

一.教学目标

1、结合《林黛玉进贾府》,通过重点赏析《葬花吟》,分析黛玉性格

2、结合林冠夫的《黛玉葬花》和舒芜的《两次葬花》加深对《红楼梦》高超艺术手法的理解。

3、学习通过心理描写的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选修第二专题《黛玉葬花》

2、教学重点:赏析《葬花吟》,分析黛玉性格

3、教学难点:通过《两次葬花》的对比,加深对《红楼梦》高超艺术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自读、研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黛玉葬花》视频导入(40分钟)

教师总结:黛玉葬花是黛玉性情的描写,这一段也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美丽如花,清洁自爱自怜的形象。 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二)检查预习情况(《导学案一》)

(三)问题探讨:

1、简述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

明确:黛玉担心宝玉受贾政的责骂,晚饭后特意去怡红院看看,却因晴雯生气不给开门,黛玉吃了闭门羹而闷闷不乐,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有说有笑,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第二天在沁芳桥畔因满地落花勾起无限伤春愁思,感花伤己,含泪葬花,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并写下《葬花吟》。不想宝玉听了竟恸倒在山坡之上,两人之间又是负气、解释、剖白、决绝??最后又一次言归于好。

2、葬花词是《红楼梦》的重要诗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它在书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诗歌并非一味哀伤凄恻,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当然,《葬花吟》中也有浓重的消极颓伤的情绪。

3、试分析林黛玉的葬花词有哪些言外之意?(教参P33)

明确:(1)有黛玉身后憔悴、“泪尽夭亡” 的暗示,还暗示了死亡的时节以及死时的寂寞等情况;(2)超越黛玉个人借花喻己、葬花自悼的具体意象,暗示大观园女儿“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归宿。

4、简述黛玉第一次葬花的原因 。

明确:黛玉认为宝玉想把落花送入池中的做法不妥,因为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

倒”,仍会糟蹋花,于是两人一起将花葬在黛玉原来的花冢里

4、阅读《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比较两次葬花的异同。(课本P34)

(四)拓展:

“花”在中国文学中具有很丰富的象征意义,列举一些你熟悉的用“花”的形象传情达意的诗句并加以解释。

(见教参P36)

(五)推荐文本:

读本《寂寞联诗》

《香菱学诗》

(六)完成“巩固案”

五、教学反思:

在《红楼梦》里,宝玉在大观园生活时,他十四岁,黛玉十三岁。和大家都是同一个年龄段,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耀眼的情节,是黛玉人格理想与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对花祭奠,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仪式,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对黛玉的性格的把握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必须要面对整篇名著。

篇2: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天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段葬花吟,亦是一曲离人之殇,愁断了千古女子的悲伤泪。看过了多少诗词歌赋,最让我揪心回味的还要数《红楼梦》中的《葬花词》。据《红楼梦》书中所说,《葬花词》是黛玉因晴雯不开门,错疑在宝玉身上;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在一腔无明,未曾发泄,又勾起伤春秋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已,哭了几声,便顺口念了几句的一时感慨。《葬花词》可谓是字字含愁,句句带泪,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倾诉,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我想,人们之所以喜欢《红楼梦》,喜欢林妹妹,这和《葬花词》对林黛玉叛逆性格的生动体现,与其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的高度凝括是分不开的。

红绡香断了她的梦,谁为她卷起那闺帘?这样的女子像是已看穿了般的凄婉,为谁情钟,为谁暗洒相思泪,离开了父母,失去了亲人之痛,在深宅高院中的无奈,或许在此刻就已经注定她的凄凉结局,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知有谁知呢?

花落,葬了伊人泪。没有了那份清高的孤傲,她躲开众人,手把花锄出绣帘而去,你道是她尖酸刻薄,却不知她有多少泪珠儿在漆黑的夜晚落寞的.流下,她的悲哀同这些落花一般,质本洁来却要深陷污淖渠沟,这样的女子如何能忍受,她宁愿拾一抔净土掩风流。即使没有人来明白她,她也依旧那样傲然于世,并非一味哀伤凄恻,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抒发,可惜命运却让她无从逃离,即便满腹才华,即便是世外仙姝,即便是有众人的疼爱,她到底魂归太虚,时代的风刀霜剑让她避无可避,连同她的爱情也无可避免的幻灭在肮脏的尘世。

其实,每天在劳作之余,看一回《红楼梦》真是一个极佳的,陶醉于十二钗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陶然于红楼诗词的雅律美韵,有时总会忘情猜测:假如林黛玉不死,那两位娇生惯养的情痴是不是能经受生活的磨砺?永远都会有人在看完葬花后发出同情的感慨,却没有多少人会想去为她拂去眼角的泪,别说她是个不存在于世的女子,但她却真真的让你为她哭泣,让你为她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而折服。

篇3: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

春逝花落,本是人间常事。残花飘逝,落红无踪,本是人间常态。

可是在黛玉心中,偏偏与他人不同。桃花树下,葬下花魂。

已是消逝的花,在他心中仍就珍贵。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凄婉的无奈中,是寄人篱下的辛酸,是前途渺茫的悲歌。他不是葬花,而是葬了自己的迷惘,葬了自己的一生。

花落人亡两不知,花逝了,无人怜爱,而他自己终究也不过如这一场落花,就那样死去。

篇4: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

这几天看了《红楼梦》,黛玉葬花颇有些感受,看到她的身世也不免联想我现在的处境,我一直很喜欢这段葬花词,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我看到这儿的时候,眼睛都会泪湿。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剑雨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酒,洒上空枝见血痕……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看到伤心处不禁会悄悄落泪,多愁善感也越发的骄纵了。时常联想到不久将来老去之后的事情,我还没有到老的年龄却提前伤感起来。通常有两种事情让人们感觉到自己老了:第一就是越来越爱钱了,第二就是常常联想到老去的事情。感觉到最近一两年来,我的心态没以前那么乐观了,也有可能眼自己的处境有关。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几句话让我时时伤感,我感到孤苦伶仃,无援无助,真不知道他年老去之后是谁来收葬我呢?

人都有感情脆弱的时候,每当我受欺负的时候就会倍感人生之凄凉,当我郁闷的时候也会感到孤独无助,当我受到欺骗和伤害的时候,就会对全人类的男人感到失望。

女人无论再怎么坚强,她的内心还是渴望拥有一种安全感和依赖感,这是由女人的“劣根性”决定的。我看到那些成功的女强人,她们的事业很辉煌却也没有成家,依然也很快乐,她们快乐的理由又是什么呢?我不明白,看来我是做不了女强人,因为我摆脱不了内心对男人的那种依赖,我也不能允许自己这样的活着。

篇5:红楼梦读后感 黛玉葬花

黛玉葬花情节:那天正是芒种节。前一天宝玉和薛蟠他们去喝酒,晚上才回来,宝钗去怡红院造访。黛玉晚上也过去了,叫门,但是当时晴雯和碧痕吵嘴了没好气,没听出是黛玉叫门,就说是宝玉吩咐的不管是谁来都不许开门。黛玉这时偏偏听到了宝钗和宝玉说话的声音,并且看到他们开门出来,她躲起来伤心……第二天宝玉去潇湘馆她也没好气。她出门去找姐妹们。然后就去花冢葬花了,就有了葬花吟。

春逝花落,本是人间常事。残花飘逝,落红无踪,本是人间常态。

可是在黛玉心中,偏偏与他人不同。桃花树下,葬下花魂。已是消逝的花,在她心中仍就珍贵。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凄婉的无奈中,是寄人篱下的辛酸,是前途渺茫的悲歌。她不是葬花,而是葬了自己的`迷惘,葬了自己的一生。花落人亡两不知,花逝了,无人怜爱,而她自己终究也不过如这一场落花,就那样死去。

《葬花词》可谓是字字含愁,句句带泪,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倾诉,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我想,人们之所以喜欢《红楼梦》,喜欢林妹妹,这和《葬花词》对林黛玉叛逆性格的生动体现,与其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的高度凝括是分不开的

著名的作曲家王立平先生,用他美妙的乐谱为世人重新演绎了《红楼梦》,被誉为“用音乐写《红楼梦》的人”。他谱写的《葬花词》及红楼十二曲,旋律优美动听,凄婉深沉。音乐有着文学所无法比拟的感染力与震憾力。但愿,通过他的音乐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曹雪芹的内心世界,真正体会《葬花词》的黄钟大吕之声。

每天在劳作之余,读一点《红楼梦》真是一个极佳的休息方式,陶醉于十二钗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陶然于红楼诗词的雅律美韵。

蕙兰

是的,曹雪芹的《葬花词》和王立平的《葬花词》都是十分感人,前几天听蒲公英说她小时候读这词一直流泪很多天,当然还有太多的读者听者读着听着就会泪流满面,不仅仅是少男少女,也还有老头老太。为什么?究竟是什么魔力引起这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性格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物质生活不同地位权力的人们的强烈共鸣呢?答案也一定多种多样,想说说你们的答案吗?俺这里先抛块砖头。物理学上有共振共鸣谐振等物理现象,就是这类力学声学电学上的现象给了俺一点启示,两个或者几个物体振动频率相同,一个震动,就会引起另一个或者其他的震动,这就是所谓的共振。那么,什么是欣赏文学艺术的产生共鸣的振动频率呢?我以为主要不是人们的经历,而是人们对外在生活的反应敏感度敏锐度。很多人一生长时间保持这种敏锐,也有不少的人被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悲悲喜喜的生活麻木了自己的感觉,于是读了听了《葬花词》或者毫无感觉甚至嗤之以鼻……

篇6:《红楼梦--黛玉葬花》赏析

《红楼梦--黛玉葬花》赏析

黛玉葬花”源于一个偶然事件:林妹妹无意中吃了晴雯的“闭门羹”——

第二十六回:芒种节前夕,黛玉来到怡红院,见门已关了,便上前叩门。谁知晴雯方才与碧痕拌了嘴,正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串门(就在黛玉到来之前十几分钟),便把气移到宝钗身上,偷着跑到院子里发牢骚:“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叩门,晴雯越发来气,也不问来者是谁,没好气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吧!”

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性情,她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这丫头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道:“是我,还不开门么?”

晴雯偏偏又没听清:“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黛玉听了这话,不觉气愣在门外。一番思忖:“虽说舅舅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居。若是认真怄气,也觉得没趣”。不免又滚下泪来。真是回去也不是,站着也不是,正尴尬着,又听得里面传来一阵宝玉与宝钗笑语之声,于是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得伤悲,也顾不得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她这一哭,附近树上的宿鸟栖鸦,俱“扑棱棱”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正是: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传说中的四大美人,西施“沉鱼”,昭君“落雁”,貂蝉“羞月”,玉环“闭花”,各占一项。而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以一当四,力压群芳,“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黛玉因夜间失寝,次日起来迟了,闻得众姐妹都在园中做饯花会,恐人笑她痴懒,连忙梳洗了出来,刚到院中,只见宝玉进门陪笑道:“好妹妹,你昨儿告了我没有?叫我悬了一夜的心”。黛玉根本不理他,回头吩咐紫鹃:“把屋子收拾了,把帘子放下来,烧了香,就把炉罩上”。一边说,一边往外走。

宝玉见她这样,还以为是因为昨日晌午和紫鹃开玩笑,“若与你多情小姐共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惹她生气的事,哪里知道昨晚那件公案?还打躬作揖的。黛玉正眼儿也不看他,径直出了潇湘馆院门。宝玉心中纳闷:“看光景不像为昨儿晌午的事,莫非昨日回来晚了没去见她?别的并没有冲撞她的`地方啊”。一边想,一边随后跟了出来。

路上,宝玉遇着探春、宝钗。说话间他因不见了黛玉,便知她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她的气消一消再去赔不是也罢”。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落了一地,遂叹道:“这是她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她”。然后,便把那落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埋香冢(地名很不吉利,暗寓宝黛爱情悲剧结局),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煞住脚步,听她哭道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葬花吟》是《红楼梦》塑造黛玉形象的重要篇章,是红楼诗词中的杰作。这种诗文结合的写法在其他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中亦不少见,但结合如此紧密而非堆砌之作却是前无古人。如果没有《葬花吟》和《芙蓉女儿诔》,黛玉与晴雯的形象便大打折扣。

篇7: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锄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夹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天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g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看过了多少诗词歌赋,最让我揪心回味的还要数《红楼梦》中的《葬花词》。

我对《红楼梦》的接触始于《红楼梦诗词注解》这本书。记得那本书原先是放在我姑丈的书架上的,那时我年纪虽小,可早已有了偷书的嗜好。我趁他们不注意,就偷偷地私通了我表弟,把它猫到了我的家里。及至姑丈发现,我又摆出一付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嘴脸,软磨硬泡,居然就这样占为己有了。这本70年代出版的《红楼梦》诗词注解书,陪我度过了许多的时光,书架上的许多书,我常好久都懒得去翻看一回,独独这本书,一直都随身带在身边。记得恋爱时,我妻子只要随手翻一页,说出题目,我就可以立马把里面的诗词背出来,让她佩服不已,或许,当初她对我的'芳心暗许与这书也不无关系。可惜,在南平做生意时,竟然碰到了比我更不要脸的客户――当代孔乙己,居然暗暗的把书带走了,使我黯然伤神了许久。《红楼梦》的诗词,我还能记得许多,而现在,我是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好书了。那让人泪下的《葬花词》,还有那些委婉细腻的注解,将随时光的流逝,慢慢地在我记忆里消失。于是,我伤心。

前些年,在工地上开车,每天都固定在一个小饭店吃饭。其实,小店的饭菜是不见得好的,好就好在他们的柜台上放着一本正版《红楼梦》,书的封面脏兮兮的,油光滑亮。那时我还没有看过《红楼梦》的正文,想着那里面的美妙诗词,于是心里活络起来,书的标价为十六元,我想把它买下来,结果出了五十元,老板依旧不肯相让。无奈,我就想故伎重演一回,就每天来到那店里吃饭,细看一回,顺便寻找时机。小店的老板贼精,只要我吃过饭,他就不忘从我的手里把书与饭菜钱一并收好,从不同意我把书带回来看,而我也只能干着急而已,直到看完了一百二十回。其实,每天在劳作之余,看一回《红楼梦》真是一个极佳的休息方式,陶醉于十二钗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陶然于红楼诗词的雅律美韵,我甚至在开车的时候也不忘猜测:假如林黛玉不死,那两位娇生惯养的情痴是不是能经受生活的磨砺?是不是还能保持那一份真情?从工地回来,我就专程跑到县城,跑了好几家的书店,终于买回了一套盗版的四大名著,好在里面的红楼诗词还是很齐全的,《葬花词》也是一字不漏。而今,我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摆在我面前的还是这本《红楼梦》。

据《红楼梦》书中所说,《葬花词》是“黛玉因晴雯不开门,错疑在宝玉身上;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在一腔无明,未曾发泄,又勾起伤春秋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已,哭了几声,便顺口念了几句”的一时感慨。然而就是这样的随口所吟,竟然让曹雪芹的朋友,一直为《红楼梦》作批注的脂砚斋举笔再四,无法加批了。《葬花词》可谓是字字含愁,句句带泪,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倾诉,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我想,人们之所以喜欢《红楼梦》,喜欢林妹妹,这和《葬花词》对林黛玉叛逆性格的生动体现,与其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的高度凝括是分不开的。

篇8:红楼梦黛玉葬花的读后感

沙上的痕迹早已被大海掩埋,可当我们回首,那海螺静静的躺在沙滩上,放着忧伤的旋律,诉说着被掩盖的一切……

每件事物都有魂,诗魂是诗人赋予的,而在曹雪芹笔下,他赋予花最洁的花魂——林黛玉。

在那个昏暗的朝代,到处弥漫着腐朽的气息,但在一角,却绽放出一朵洁白的花。

她体态娇弱,风流标致,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身体面庞虽怯弱,却有一种自然的风流态度。

她像缕轻烟,需小心翼翼去呵护,否则一丝微风,她就会消香玉陨。似琉璃的她则是仕宦家的掌上明珠。

她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是林如海和贾敏的女儿,但因母亲过世,又无亲生兄弟姐妹,外祖母便接来荣国府抚养,结识了宝玉宝钗等许多人,虽然府上人都对她不错,但一种寄人篱下的凄感却笼罩着她,常暗暗流泪,身体更加病弱。

黛玉葬花是曹雪芹最好的一笔。一次,花儿落了,宝玉要把他们丢进水里,黛玉怕它们流到臭水沟,便把落花放进锦囊中,埋在土里,这是黛玉第一次葬花。第二次葬花,是因为和宝玉发生误解,借葬花来表达本身的苦闷,芳华易逝的伤豪情绪,于是便有了《葬花词》,来暗示自己。

她的葬花,是近乎完美的行为艺术。洁白的花,经历艳丽的一生,最终落下,落下后,远远离开那充满昏暗的世界,静静回归大地,去一个没有喧嚣,没有阴谋的地下,她就是这种艺术。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落花曾经一时惊艳,但待春秋已过,便纷纷落下,却没有谁会去怜惜,唯有她……华丽的登场,最终却落寂的离去。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这是花的一生,也正是她的一生。她有着令人悲痛的命运,她也渴望一个美丽的结局。可这个脆弱的女子却总是被现实蹂躏,碾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这柔弱的女子,却整天生活在勾心斗角,阴谋诡计中。“”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也曾想过放弃生命,跟随落花归去,但”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最终”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黛玉身上有一种浓浓的贵族气质,她清高孤傲却超凡脱俗宛若仙子,她身世凄苦却才情过人诗冠群芳,她敏感多疑正是她高贵而又自尊的表现,她时时刻刻维护着自身的人格尊严,从不向世俗礼法低下高贵的头,她孤苦无依的生活境遇造就了她清冷孤傲的贵族气质。如果宝钗属于朴素高洁黛玉就属于高雅浪漫。

她是枝头桃花最艳的一朵,虽可以左右摆动,摆脱不了枝茎缚束着,除非,华为春泥。她是天上最洁的云一朵,虽可以自由飘荡,却逃不出天的笼罩,除非,化雨落下……她的生,如诗,如画,如凄,如惨,长歌当哭,动人心魄;她的死,如诗,如歌,如梦,如幻,异常美丽,异常动人……

她是花,不,她是花魂,是花的升华!她追求纯洁,不让自己有一点污染,不愿被污受辱,不甘低头屈服,永远孤傲的仰着头向着太阳!她虽随落花离去了,但她孤傲不阿的精神却一直回荡在这世间……

她是一曲钢琴曲,一生都是落寂,声音优美似水,细听却透着另一种韵味,当完成最后一个音符,琴声依旧回荡在上空……

篇9:红楼梦黛玉葬花的读后感

黛玉葬花情节:那天正是芒种节。前一天宝玉和薛蟠他们去喝酒,晚上才回来,宝钗去怡红院造访。黛玉晚上也过去了,叫门,但是当时晴雯和碧痕吵嘴了没好气,没听出是黛玉叫门,就说是宝玉吩咐的不管是谁来都不许开门。黛玉这时偏偏听到了宝钗和宝玉说话的声音,并且看到他们开门出来,她躲起来伤心,第二天宝玉去潇湘馆她也没好气。她出门去找姐妹们。然后就去花冢葬花了,就有了葬花吟。

春逝花落,本是人间常事。残花飘逝,落红无踪,本是人间常态。

可是在黛玉心中,偏偏与他人不同。桃花树下,葬下花魂。已是消逝的花,在她心中仍就珍贵。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凄婉的无奈中,是寄人篱下的辛酸,是前途渺茫的悲歌。她不是葬花,而是葬了自己的迷惘,葬了自己的一生。花落人亡两不知,花逝了,无人怜爱,而她自己终究也不过如这一场落花,就那样死去。

《葬花词》可谓是字字含愁,句句带泪,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倾诉,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我想,人们之所以喜欢《红楼梦》,喜欢林妹妹,这和《葬花词》对林黛玉叛逆性格的生动体现,与其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的高度凝括是分不开的。

著名的作曲家王立平先生,用他美妙的乐谱为世人重新演绎了《红楼梦》,被誉为“用音乐写《红楼梦》的人”。他谱写的《葬花词》及红楼十二曲,旋律优美动听,凄婉深沉。音乐有着文学所无法比拟的感染力与震憾力。但愿,通过他的音乐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曹雪芹的内心世界,真正体会《葬花词》的黄钟大吕之声。

每天在劳作之余,读一点《红楼梦》真是一个极佳的休息方式,陶醉于十二钗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陶然于红楼诗词的雅律美韵。

篇10:读红楼梦黛玉葬花有感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里最广为流传的故事。众人皆认为黛玉太多愁善感了,有些痴病,可我并不这么想。

黛玉是高冷孤傲的,她如一朵白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哪怕在大观园这样充斥着金钱权利的大染缸里,她也仍旧不自大轻浮。她何需在《葬花吟》里“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本就有一双翅膀,只不过末梢飘了几根羽毛,只得被困在人间罢了。她就如东坡居士笔下的那只孤鸿,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夜晚里吟道:“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令。”

黛玉如一朵血梅,她虽寄于冰雪之中,却在冰天雪地里独领风骚。她是红色的可却不似朱妃、胭脂般红得耀眼,艳得生辉。她的红是血色的红,不容一丝尘杂,永远在寒风中绽放最美的笑靥。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总是香飘玉散;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柔柔弱弱;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触指可破;她似花般娇艳,却用那红在一片洁白里绽放,永不凋零。

黛玉如一簇兰,有着旷谷幽达。她哪怕没有水仙般冰肌玉骨,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可她从杂草中而生,却绽放出了最美的花朵。

黛玉如橘梗花,在无园丁照料下生长,却仍旧开出了金黄的花朵。她同简。爱一般,为了爱,可以不顾生死,不惧困难,哪怕再不可实现,也要放手一搏,努力去追寻。

柔弱又何妨,只要心坚强,就会有一双翅膀,飞向梦想的彼岸。哪怕你折翼,也仍会有灯光。

黛玉似花,花却不如黛玉。

篇11:读《红楼梦--黛玉葬花》有感

红绡香断了她的梦,谁为她卷起那闺帘?

看罢一段心酸,泪不觉为她而滴下,这样的女子像是已看穿了般的凄婉,为谁情钟,为谁暗洒相思泪,离开了父母,失去了亲人之痛,在深宅高院中的无奈,或许在此刻就已经注定她的凄凉结局,“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知有谁知呢?

没有了那份清高的孤傲,她躲开众人,“手把花锄出绣帘”而去,你道是她尖酸刻薄,却不知她有多少泪珠儿在漆黑的夜晚落寞的流下,她的悲哀同这些落花一般,质本洁来却要深陷污淖渠沟,这样的女子如何能忍受,她宁愿拾一抔净土掩风流。

即使没有人来明白她,她也依旧那样傲然于世,并非一味哀伤凄恻,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抒发,可惜命运却让她无从逃离,即便满腹才华,即便是世外仙姝,即便是有众人的疼爱,她到底魂归太虚,时代的“风刀霜剑”让她避无可避,连同她的爱情也无可避免的幻灭在肮脏的尘世。

假如要去演绎她的一生,再精湛演技也难以来真正诠释,因为她就是她,难以让人去模仿的真女子性情。

但是若让我来说另一个女子,与她又是何其的相似,才情洋溢,智比天高,傲视于一切,但同样将自己的一生葬送,葬送于不能永恒的爱情,葬送于一样不堪的尘世,她是张爱玲,她又像是另一时代的林黛玉,一样是满腔的哀愁,无从化解,只剩下满是哀伤的文字来证明她们的存在,黛玉葬的是花也是情,也许在看到黛玉葬花是她也有些同感,也许就在那时改变了她的路。

一样花开为底迟,为底迟呢?或许我们无从解释这些相似,却能明白这其中的悲哀,花落,葬了伊人泪。

永远都会有人在看完葬花后发出同情的感慨,却没有多少人会想去为她拂去眼角的泪,别说她是个不存在于世的女子,但她却真真的让你为她哭泣,让你为她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而折服,《红楼梦》里有太多的悲哀,黛玉的葬花让这份悲哀升华,渲染着那个家族即将到来的萧条。为黛玉葬花而哭泣,为她幻灭的爱情而哭,也为她的愤然之气而哭。

一段葬花吟,亦是一曲离人之殇,愁断了千古女子的悲伤泪。

篇12:读《红楼梦--黛玉葬花》有感

书中的《枉凝眉》唱到:“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尽!”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诸多悲剧里最让人魂牵梦绕、万般嗟叹的。

一边是金玉姻缘,一边又是木石前盟;一边是封建家庭选定的标准媳妇,一边是心灵相通的红颜知己。贾宝玉苦苦徘徊,终究敌不过封建制度的力量。“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的眼睛向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柔弱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林黛玉,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黛玉的清高个性也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

黛玉葬花的那一节最让人记忆深刻:“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常人看来,落英缤纷该是无比美妙的场景了,可是面对落花,黛玉想到的却是自己死后的情景,竟然到达无法释怀,潸然泪下的地步。在现实社会中,除了宝玉,再没有别人能够读懂她的心灵。可是宝玉常常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停地被封建礼教的追随者拉向他们那边。我们常常在书中读到黛玉生气的描写,难免留下她小气的印象,其实她小气的背后却是自己与众不同。

潇湘馆内一路芳魂随风飘散竹叶摇曳催人泪下

怡红院里灯红酒绿新人成双海棠依旧杜鹃滴血

她是林黛玉

他是贾宝玉

他们是同一枝条上开出的俩朵幷蹄莲

有着生生世世的芊草结

也许你喜欢金玉良缘

可是我喜欢木石前盟

也许你喜欢艳冠牡丹

可是我喜欢清水芙蓉

也许你喜欢豪迈奔放

可是我喜欢多愁善感

也许你喜欢山中高士晶莹雪

可是我喜欢世外仙株寂寞林

双亲早故爱情早夭

最后还要红颜早逝

篇13: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800字

哎!说来也真惭愧,都初三了,四大名著只读了其中的一部《水浒传》,一部充满战争、血腥的小说,但还是蛮容易理解的。人人都说《红楼梦》是四部名著中最难理解的,我觉得一本书只要用心去读,花时间去读,怎么会不理解呢?我一定要试试。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角,人们常用一些“体弱多病”、“瘦骨如柴”、“病怏怏”的这类词来形容她,也确实如此。我也觉得这个人像一根枯草,被风吹一下就会倒。但当我看了《黛玉葬花》,我觉得自己错了。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不只是一个脆弱无力的美女,只读了《红楼梦》的冰山一角,我却感受到她是一个诗化了的奇女,她的《葬花词》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我越来越被她吸引。她作的每一句词,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充满了她真实的内心情感。即使是一草一水,一山一石这些平凡的景物,她都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自己的命运联想在一起,感人肺腑。

感觉她就是周敦颐笔下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莲。尤其是从她那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出了她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感觉她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的其中一员,是与陶渊明志同道合的一类人。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十分向往、追求的人。特别是那句“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总感觉她又像刘禹锡一样有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这种高雅情操。据说她住的地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但我觉得这与她的性格也是十分相符的。

此时,我感觉她与诗是一体的,是诗展示了她的迷人光辉,是诗抒发了她的悲伤,是诗发泄了她的愤懑,是诗使她表现出了超凡脱俗。

林黛玉悲惨的身世让我感动,娇美的姿容让我羡慕,多病的身体让我怜惜,横溢的才华令我折服,我陶醉于从她身上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清香,可惜天妒红颜。

篇14:黛玉葬花作文

黛玉葬花作文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电视中响起了悲伤的歌声,凄婉动听,把我也带到了大观园。

今天是饯花会,大观园中热闹非凡。众姐妹身着绫罗锦缎,正在往树上挂用花瓣枝条变成的物件。满园中绣带飘飘,桃红柳v,实在是一番盛景!

宝玉不见黛玉,低头发现许多凤仙石榴的落花,便把花兜起来,奔向花冢。

来到花冢,听到山坡那边传来哭泣的.声音,便闻声而去。原来是黛玉昨日吃了,正暗自伤心。今日又是饯花节,看见这些残花,勾起愁思,正在掩埋它们。只见她身着淡绿色衣裙,低低的发髻上绾着一朵浅红色,与身后的古墙,褐色砖瓦交相辉映。她握着锄头。挖了个坑,将那些残花碎片缓缓放了进去。念到:“未若锦囊收艳骨,一g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浊陷渠沟。”是啊,她孤苦伶仃,寄人篱下,甚是悲惨。但却从不低头,卑躬屈膝,骨子里依然带着那份清傲与高洁,就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般洁白无瑕,高洁傲立。土越埋越深,而黛玉也泣不成声,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宝玉听到不禁伤心起来,倚倒在树边,怀里的花撒了一地。黛玉声声叹息,悲花悲己。我想这既是花的一生,也是她的一生吧。她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身世凄凉,病疾缠身。整日郁郁郭欢,茕茕孑立。好不容易得了个知心的宝玉,却病死在宝玉与他人洞房花烛之时。从此香消玉殒,不复存在。一生多愁善感,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便是对她最好的诠释。

一阵风穿过窗户吹到我的身上,凉飕飕的。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是上天在为黛玉不公吧,在为她哭泣吗?想着想着,泪水不禁浸湿了我的眼眶,滴进我的心中。

篇15: 黛玉葬花读后感

黛玉葬花读后感

我觉得黛玉葬花这一章是对整部书的高度概括和暗示。作者安排林黛玉将那些落花葬入土中,让其化作春泥更护花,而不是飘入一些肮脏的水潭里污染了她们。

在这里曹雪芹将那种世俗之物欲、权谋的东西比作了肮脏的臭水塘。主人公又如何能落入那些肮脏的环境中被“污染”呢?不能,绝对不能,因为那种至情至性的东西太美好了,如何可以被污染呢?于是,只有让主人公去死掉,或者进如空幻世界了事。因为,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之纯情,实在没法生存于现实之中,但却又不能永远生活在大观园中的理想幻境之中。于是,作者只能安排他们两个在被污染却还没有污染之际让他们都有个归宿吧!

《红楼梦》太过伤情而没能有结局,曹雪芹不愿意看到那个令人伤感悲壮的结局。作品只能就此打住。

最后的.思考:读《红楼梦》,让人感到那个结局正好预演着我们这个时代。民族文化的底蕴严重的被淡化了,至情至性的属于人生最美好最根本的东西被抛弃了。人成了金钱和机器的奴隶而不自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越来越淡薄了。最后,又将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呢?人类似乎已完全步入了曹雪芹笔下那种肮脏的臭水塘,曹雪芹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吗?

篇16:黛玉葬花读后感

《红楼梦》有这样一种魅力:让悲伤慢慢侵入内心,即使在读过很久之后,也常常为这场大悲剧而愁绪万千。

书中的《枉凝眉》唱到:“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尽!”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诸多悲剧里最让人魂牵梦绕、万般嗟叹的。

一边是金玉姻缘,一边又是木石前盟;一边是封建家庭选定的标准媳妇,一边是心灵相通的红颜知己。贾宝玉苦苦徘徊,终究敌不过封建制度的力量。“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的眼睛向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柔弱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林黛玉,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黛玉的清高个性也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

黛玉葬花的那一节最让人记忆深刻: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常人看来,落英缤纷该是无比美妙的场景了,可是面对落花,黛玉想到的却是自己死后的情景,竟然到达无法释怀,潸然泪下的地步。在现实社会中,除了宝玉,再没有别人能够读懂她的心灵。可是宝玉常常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停地被封建礼教的追随者拉向他们那边。我们常常在书中读到黛玉生气的描写,难免留下她小气的印象,其实她小气的背后却是自己与封建制度默默的反抗。无法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在她病危之际,丫环紫鹃四处求人,却无人肯帮;贾府为避免晦气,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边是喜庆的结婚场面,一边是死前的凄婉哀怨。“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社会是那样的受禁锢,哪里才有理想之地?可见黛玉至死都不放弃对自由理想的追求。

任悲愁慢慢悠悠浸入思绪,一点一点地凉上心头。人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却在封建的枷锁下生离死别,前世今生永难见。

真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篇17:黛玉葬花读后感

我觉得黛玉葬花这一章是对整部书的高度概括和暗示。作者安排林黛玉将那些落花葬入土中,让其化作春泥更护花,而不是飘入一些肮脏的水潭里污染了她们。

在这里曹雪芹将那种世俗之物欲、权谋的东西比作了肮脏的臭水塘。主人公又如何能落入那些肮脏的环境中被“污染”呢?不能,绝对不能,因为那种至情至性的东西太美好了,如何可以被污染呢?于是,只有让主人公去死掉,或者进如空幻世界了事。因为,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之纯情,实在没法生存于现实之中,但却又不能永远生活在大观园中的理想幻境之中。于是,作者只能安排他们两个在被污染却还没有污染之际让他们都有个归宿吧!

《红楼梦》太过伤情而没能有结局,曹雪芹不愿意看到那个令人伤感悲壮的结局。作品只能就此打住。

最后的思考:读《红楼梦》,让人感到那个结局正好预演着我们这个时代。民族文化的底蕴严重的被淡化了,至情至性的属于人生最美好最根本的东西被抛弃了。人成了金钱和机器的奴隶而不自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越来越淡薄了。最后,又将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呢?人类似乎已完全步入了曹雪芹笔下那种肮脏的臭水塘,曹雪芹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吗?

篇18:黛玉葬花读后感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现在也有很多人研究红学,也许我们没有完整的看过《红楼梦》,但是我们肯定听说过黛玉葬花的故事,近些年,黛玉葬花的经典故事已经在课本中出现,黛玉葬花也是《红楼梦》中令人比较难忘的一个片段。

我第一次知道黛玉葬花的故事是从语文老师那里听到的,起初,感觉林黛玉太凄凉了,于是就看了87版红楼梦,等把这个电视剧看下来,黛玉葬花的场景历历在目。黛玉把掉落的花装进袋子里,当大观园里其他的姐们在玩耍的时候,她却独自一人挖了坑,默默地一边落泪,一边葬花,这场景其实是跟她自身的经历,性格分不开的。让我感触颇深,黛玉这个才女,看到花开过最茂盛的时段,然后都凋零落下,这让他想到了自己的身世,她跟这花又何尝不一样呢?她寄居在大观园,无依无靠,身体又多病,虽然吃过很多药,但是最终跟这花一样,埋没于黄土,想到此,不禁泪流满面。

一方面感叹人生的短暂,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区区几十年,青年的时候很快就会过去,剩下的就是风烛残年,跟这花的结果是一样的,另一方面,由黛玉葬花的背景,我觉得,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太不易,有很多事,我们不能如愿,我们也改变不了,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让自己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对于黛玉葬花,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触,这就是我对于黛玉葬花的读后感。

篇19:黛玉葬花读后感

天气渐渐凉了,看着花的凋谢和叶的飘落,我思绪绵绵,想起了电视剧《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那一情景,那种忧伤的画面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难以忘怀。

那是秋风乍起,落花纷飞的季节,贾府花园里到处一片花谢花落的景象,满园子的粉色花瓣,如同冬天的雪花纷纷飘落。画面中黛玉满目凄凉,手执锄头,肩挎小布袋,捡起落在地上的一片片小花瓣,慢慢的放进小布袋内,并不时的低声哭泣,落花的凋谢使她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与命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不断的感慨,忧伤的音乐旋律随着她的哭泣声此起彼伏,我仿佛身临其境,融入了那落花缤纷的世界,泪水不断涌了出来。

随即,她将装满花瓣的小布袋小心翼翼的放进刚刚挖好的的坑内。当土渐渐盖住小布袋时,她已是泣不成声,此时的我,泪水也成了断了线的珠子,我不知道自己是对主人公身世的同情,还是对落花命运的感叹,或者是对现实的感慨?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开易见落难寻,也许人的生命也不过如此吧?

情绪一直被电视情节牵引着,不能自已,同时发现自己已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动了。一直都不喜欢黛玉那敏感猜疑忧伤的性格,没想到却被她葬花的这一情节深深的打动了,她是将落花喻已,借花抒情,认为自己就如同那飘落的花瓣,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才生出怜意,产生了葬花的念头。她性格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长时间的心理压抑和对自己的怜爱、对现实的无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孤僻敏感的性格。我不禁开始对她增添了些许同情,理解了她感情的细腻、思想的丰富和处世的敏感,同时也替她惋惜,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却拥有了这样的性格……

这一幕结束后,我久久未动,无法立即从那忧伤的旋律中清醒,不记得过了多久才回到现实,并顿时醒悟:花落归根,这是自然规律。不必缅怀这一自然现象,这些飘落的花儿,她们毕竟曾经有过辉煌,生命虽短暂,但她们没有虚度,而是在绽放的时候尽情绽放、尽情美丽。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她们的飘落既是对大地母亲的回报,也是为了来年的更加繁荣,所以她们的飘落只是无声无憾的归隐,在归去的时候她们是行色匆匆的,因此,我们实在没有伤感的必要。

好比人生,我们在乎的应是人生旅途中的沿途风景,不必感怀过去的每一天,只要不忽略途中的任一风景,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将是充实的。

篇20:黛玉葬花读后感

打心眼喜欢《红楼梦》,尤痴《葬花词》,至今我自己也不知吟咏了多少遍,为黛玉泪洒多少回。如今扮演黛玉的晓旭撒手而去,让人不禁更感悲伤。

每每口诵《葬花词》,林黛玉好似“弱柳扶风,姣花照水”的柔美倩影,那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孤单悲戚,无不在我脑海游戈。面对遍地落花,念及自己的身世,她怎能不凭生几分无助与辛酸?演绎黛玉的晓旭也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当花俏枝头时,人们或驻足欣赏,或漫游其下,或风花雪月吟诗。但当“红消香断”之时,又有几人如龚自珍那样深诸其情怀,并留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千古名句呢?是啊,目睹“花谢花飞花满天”的黛玉,想到自已天生体弱,“红消香断”便在不远处,自己与眼前这飘飞的落花又有何异?可这满地落花,还有黛玉用那“锦囊收艳骨”,且用“净土掩风流”,让其“质本洁来还去”,不愿见其“强于污淖陷其沟”,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红消香断”之时不知道可有人为我“收艳骨”“掩风流”?如有人惟愿,其一定是宝玉。如若如此,我也泉下瞑目矣。可宝玉若依然任性,与宝钗、湘云、袭人……等欢情忘旧,我可真要“强于污淖陷其沟”了。唉!前事难,不若于今,“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吧,那里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可茫茫“无尽头,何处有香丘”呢?真乃“从来淑女多抱怨,自古娇妻更含酸”啊!

或许当时赤瑕宫神瑛侍者甘露浇灌那株降珠草时,便注定了悲剧的发生。

曹雪芹啊!你何来那么多哀怨?为何非要把《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都写得如此凄惨呢?古时的人仿佛已预知了今日。晓旭啊!你演绎了黛玉,现如今又应了黛玉的命运,真可谓“红消香断”悲矣!

相关专题 红楼梦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