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能本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向

blove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blove”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企业的能本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向(共6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企业的能本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向

企业的能本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向

河南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宋沛军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正逐步走向对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管理,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快速发展,西方经济学家与企业家提出“能本管理”的企业管理思想,应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并广为运用。“能本管理”的核心是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内容,以人的能力、智力为管理理念。其实质,就是建立一种“各尽其能”的运作机制。

21世纪已经来临,在新世纪的社会发展中,以信息、知识、智力为内容的新经济日益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以能为本的知识管理已经形成一个新的管理领域而受到关注,世界许多知名企业,如美国摩托罗拉、福特等企业实施“能本管理”战略,每年拨款10多亿美元用于职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加快提升企业员工技术与能力。在欧洲,许多大公司倡导建立学习型企业,出现“员工充电,老板出钱”的浪潮。西门子、拜耳等一些企业均加强了企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院建设,实行员工带薪水上学并提供学杂费的鼓励措施。这些做法,使“能本管理”上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大大推进了企业向新经济转变,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深入研究,深化改革、实行制度创新,以适应这一新的全球知识管理的挑战。

一、能本管理的涵义

“能本管理”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并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传统的泰勒管理模式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物本管理”,即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机器,而企业的员工则是这一机器中的`具体零部件,把人当物来管理。而“能本管理”则认为企业不再单纯是一种经济组织,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能本管理”的核心是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内容。这里的“能力”,其内在结构是由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及创新能力构成的。知识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体现和结果,智力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技能是智慧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种应用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是以知识、智力、技能为基础的改造世界(对象)的能力。“能本管理”的理念是以能力为本。企业“能本管理”是企业管理新动向,认识“能本管理”的新思想,对于企业提升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力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与深远意义。我们不仅要确立“人本管理”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不断提升人的智能,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实现以人的能力为本的管理升华。

二、“能本管理”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人才管理中的应用

以科技创新和集体创造力为核心的知识资源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企业中的另一种资本,有着原来资金资本无从替代的作用。科技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源于人的发明创造、传授推广和实际应用,没有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知识资源也就不复存在,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财富。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人才,如何

[1] [2] [3]

篇2:能本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路会员资料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工作应当在当代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逐步走向对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管理,由此,在“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思路,这就是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的“能本管理”。能本管理的理念是以能力为本。能本管理的制度是其理念的外在表现,也是能本管理中较具实质性的部分。一般来说,能本管理的制度安排主要体现在用工制度、用人(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领导制度四个方面。能本管理的组织操作是能本管理制度安排和具体实施方案和方法,在能本管理中最具操作性,也举足轻重。其实质,就是建立一种“各尽其能”的运作机制,根据我国组织中的现状,其中最需要的是建立一种“能级制”。在当代,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人力资源都显示出对物力资源的优先重要性。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工作应当在当代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逐步走向对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管理,由此,在“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思路,这就是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的.“能本管理”。

一、能本管理的涵义

我们所谈的“能本管理”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并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

(篇幅:10000余字)

篇3:中国现代项目管理新动向

中国现代项目管理新动向

现代项目管理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用于项目执行中对设计、组织、检

测和控制过程进行管理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它作为一门理论科学,侧重于项目管理的理论、模式、过程、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并不断在管理实践中吸收管理经验;作为一门实践科学,已广泛应用于工程投资和建设各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率和效益。

我国虽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引进和学习国际项目管理先进理论和方法,但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显示出强有力的生命力。不仅约有一百多世界著名的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相继进入中国市场,而且国内业主和承包商已广泛应用项目管理方法和技能。目前在合同额达数千万美元的项目,特别是合同额达数十亿美元的项目中,已广泛应用PMC、EPC、EP和EC等项目管理方法。

项目管理方式的国际化

市场经济发展是一个优胜劣汰,资源不断优化组合的过程。项目管理最大特点是把资源最佳地组合到投资和建设项目中,减少管理链与管理环节,集中优秀的专业管理,人员,采用先进科学的方法,真正体现风险与效益、责任与权力、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低成本、高品质满足业主或用户的需求。

我国应用项目管理方法和技能是从学习鲁布革经验开始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从1982年开始,进入鲁布革经验学习引进阶段;1986年到1992年,为鲁布革经验研究试点阶段,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50家试点企业成为我国施工管理改革的先锋;1993年到,进入鲁布革经验推广阶段;到,进入应用项目管理方法和技能的完善规范阶段,作为标志性事件,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出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应用项目管理方法和技能进入一个创新发展阶段,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进而实现丁程管理方式国际化巳成为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工程投资和建设管理体制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这就是全面推进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积极开拓国际承包市场,带动我国高新技术、物资设备的出口,促进劳务输出。当前,国际工程投资和建设市场形势是投资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和我国投资者逐步走向国外的份额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国际工程承包范围也已超出了过去单纯的工程施工和安装,逐步成为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综合载体。如果我们没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和项目管理公司,就不能在国际承包市场上拿到工程总承包业务,也不能带动我国设备、材料的山口,在国际工程承包巾场就没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目前,我国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占有份额非常小,全世界每年国际工程承包的总金额在1万多亿美元左右,我们只拿到1%多一点。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已远远落伍。为此,只有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尽快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并在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人才上与国际接轨。

项目管理人员的职业化

项目经理作为项目执行的实际领导者对项目实施的成败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发展使得项目经理的职业化发展成为一种发展趋向。项目管理的职业化发展使得项目管理人员在职业生涯的规划中,可以将自己的一生定位在管理大大小小的项目中,从一个小的项目经理逐渐成长为一个大的项目经理,而不是最终脱离项目去担任职能部门的经理。

随着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完善,项目管理职业化已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壮大,项目管理职业经理已成为内领阶层追求的一种黄金职业。到目前为止,全球已有16,500,000名项目职业经理。美国项目管理协会于1984年推出的PMP认证考试,对项目管理职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生涯发展都制定了标准。近年来美国PMP认证得到了飞速发展,已成为公认的项目管理国际化认证标准,并同时用英语、德语、法语、日语、中文、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九种语言进行PMP资格认证考试。

我国项目经理职业化的发展最早起源于工程建设领域,目前,建筑工程领域已培养了近日80万名项目经理,获得建设部资质的就有50万人之多,其中一、二级项目经理有15万多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务部委先后组团出国考察,收集、整理出版了大量资料,但却因“工程建设程序”的缘故束之高阁。只有少数部门、院校、协会和单位坚持不懈地研究和总结项目管理和项目管理模式,出版了大量教材、书籍,培训了一批项目管理人员。其中,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早在1991年就成立了相应机构。19,受建设部委托、原化工部领导的石油、化工勘察设计协会(暨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和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从年开始组织十名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熟悉国际工程总承包程序、方法的专家、教授进行长期研究,先后编写10册近200万字的项目经理培训教材,举办62期项目经理学习班培训近6000名各项目管理人员,为推行项目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和人才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不少院校和培训中心、管理咨询公司也加入进来,开设PMP课程,举办PMP、CPMA等培训。其中,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是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在华从事项目管理专业人员(PMP)认证考试的唯一机构,全面负责组织PMP和即将推出的CPMA等在华的认证、笔考和计算机考试。同时,PMI授权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为PMI的教育培训机构,负责推广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自初,PMI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在华推出PMP考试以来,已有5000余人接受培训,举办了四次PMP考试,有近千人参加近200人在前三次考试中通过PMP考试,并取得证书,培养了一批国际型的项目管理高级人才。现在PMP已成为继MBA、MPA之后的第三大金字招牌。我国承诺在北京奥运会前,PMP人数将达到5万名。目前PMP人数已达到了3千名,并已有700人报名参加PMP考试。PMP在中国推广仅有3午时间,而印尼开展PMP已经有十余年时间了(始于1992年的Cal-tex)。但到目前为止,印尼PMP人数大约只有400名。在印尼的大公司包括:Ericsson,VICO,BP,AstraGraphia,MinCom,Nokia,Unocal和Freeport McMoran。这些公司都把PMP考试作为员工职业发展计划的一部分。特别是诺基亚公司,许诺将2个月的基本工资作为通过PMP考试的奖励。目前,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人事部、建设部已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中国项目管理师(PMP)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四级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资质认证体系的总称。它共分为四个等级,项目管理员、助理项目管理师、项目管理帅、高级项目管理师,每个等级分别授予不同级别的证书。建造师是人事部和建设部在全

国范围内推行的执业资格制度,根据《执业资格标准},建造师分一级和二级,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后,还须经过注册登记,方可以建造师名义执业。今年9月举行首届职业建造师资格考试,届时将诞生第一批职业建造师。

项目管理业务的产业化

二十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项目管理迅速发展,并被业主和承包商广泛接受。目前,在中国合同额达数千万美元的项目,特别是合同额达数十亿美元的项目中,PMC、EPC、EP和EC等大多数项目管理方法共存并显示出强有力的生命力。

开放以前,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基本是沿用前苏联的模式,条块分割;政企不分,国家批项目,部门下计划,主管部门搭班子管理,勘察、设计、施工单位执行计划。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扩大自主权、技术经济承包和体制改革,使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另一方面通过税收改革、财政改革、价格改革、外汇外贸改革、金融改革、基本建设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把企业逐步推向市场。所以,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各部委便组团出国考察国际通告的项目管理和项目管理模式,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并于1984年先后印转发《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工程承包公司暂行办法》等文件;与此同时,世行贷款项目—鲁布革水电站按照国际通告模式在国内公开进行国际招标,引入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随后,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试点全面展开。1987年正式推行业主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工程监理制。一批工程项目先后采用了EC、DB、EPC等方式,尤其是世行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和援助项目及国外投资项目。经过十余年实践,我国已有200余家设计院、施工企业具备了EC、DB、EPC能力。国务院和建设部先后转印发了《关于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大型设计单位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全面推广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其主要的管理方式有:(1)业主组建PMT进行项目宏观管理;(2)业主邀请PMC进行项目管理;(3)承包商聘请专业项目管理机构以赢得投际、进行项目管理和实现项目利益最大化;(4)对于几百万人民币的项目,由于项目管理知识所限,资金不充裕,业主自己担当项目管理者角色。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投资的增加,我国的项目管理从宏观体制到微观运作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仅在项目审批、项目评估、项目资金管理、项目招投标、项目合同管理、项目监管等方面建立了新的制度,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外项目管理公司和工商企业应用工程科学、控制科学和信息科学为理论指导,使用价值理论、信息集成技术、矩阵管理机构等高度专业、科学和市场化的方法,有效控制信息技术、通信工程、生化医药、产品开发、金融证券保险、物流等项目全过程。其中尤以信息技术产业最为明显,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系统建设等项目。从而,不仅低成本、高品质满足业主或用户的需求,而且大大的拓展了市场份额,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

项目管理市场需求高速增长

我国期望在本世纪初的二十多年里全面实现小康,在本世纪中期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念和基本国策。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持续、高速、健康发展,显示出勃勃生机。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高速增长以及人们对住房、汽车、教育、健康、信息等消费的不断增长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数量和质量、经济结构和效率十分协调。全球都关注着中国伴随经济快速增长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而出现的巨大市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计为7%,固定投资增长串为12%(远高于美国环球观察公司今年对全球55个建设投资市场的预测),这些数字背后蕴藏着项目管理、PMC和EPC的巨大市场需求。

中国投资环境良好,是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中国外资、合资、国资、民资和国际贷款建设项目一直很多。正在进行的重大基础工程有西部大开发、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海世博会、上海交通运输建没、生物环境保护、城乡电网改造、东北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其中蕴涵巨大的项目管理市场商机;通过竞标,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和外国:I程公司、项目管理公司应用工程科学、探制科学和信息科学为理沦指导,使用价值理论、信息集成技术、矩阵管理机构等高度专业、科学和市场化的方法动态管理和有效控制项目全过程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但是,我们应该很清楚地意识到,项目管理在中国起步较晚,目前的项目管理水平与高速增长的经济建设不相适应,也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奋起直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展望未来,我们面临的不仅有大好机遇,还有严峻挑战:

(1)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大多数单位和企业还未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即使改为公司的企业,也大都未到位或未完全到位。所以不仅多数项目业主没有产生较强求最大化动机,而且多数工程咨询、施工企业也没有产生较强的利益驱动力。所以,尽管政府一再强调工程总承包的好处,但大多数单位推行项目管理,建立项目管理体系或委托他人全过程管理都不够积极主动。

(2)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一直是我国改革的方向。但在实际运行当中却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地方保护、待业保护、黑箱操作、受贿行贿等,一定程度削弱了市场竞争压力。加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活跃,客观上也使一些企业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状态,自然很少有人积极主动推,行项目管理,进行资源整合创新。

(3)我国大多数单位和企业都存在大的不强、小的不专等弊端。因为市场性和非理性的混合体,我国市场非理性成分更多一些,重视市场利润,忽视内部支撑,势必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4)我国大多数单位和企业或企业家由于缺乏长远发展目标,所以创新精神不强,看家护院意识较强,准都不愿兼并别人,谁都不想被别人兼并,竞争合作意识不强,很少出现企业合并、兼并的重组行为,即使有也往往存在“拉郎配”的痕迹。大家挤到一条道上竞争,都把对方视为对尹,利用种种子段挤压对方,打价格、低报价竞标,争得两败俱伤。结果只能是同一层次的单位和企业经营范围雷同。专业设置相近,弱的死不了,强的活不旺,整个产业结构不合理,难以形成EPC、PMC等承包体系。

(5)我国大多数单位和企业受传统经济体制影响较深,政府的作用力很强。尽管在当前体制改革经常强调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资源配置和企业重组,但行政措施多于经济措施,行政调配多于市场交易,生产要素流通不畅,资本市场不发育。这样不仅影响项目本身的资源配置,而且更影响产业内跨地区、跨行业的合并、兼并和

资源重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推行项目管理的路径选择,既不可能采用发达国家原生自发、水到渠成、循序渐进的模式,也不可能采用发展中国家直接切入、高点起步、合作发展的模式,而应选择以推行项目管理为轴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兼并和资源重组,集中优势资源,培育100家EPC、PMC承包商,直接切入EPC、PMC,争取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机遇转瞬即逝,抓住了就可以一飞冲天,抓不住就会一蹶不振。只有进一步加强与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国际项目管理机构和协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整合院校、协会和工程公司、项目管理公司和工程咨询公司的资源,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兼并和资源重组,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4: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性管理初探论文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性管理初探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目标是创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使得投人产出比最大化,保障企业的高速、稳定、可持续发展,而在利润最大化、收益最优化的过程中,在怎样节约生产成本,是各级企业管理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统计表明,企业用于人才招聘、培训、管理方面支出中,占运营支出比重越来越大。人力资源成本投人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企业的效益高低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影响到将来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作为具有长远眼光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要从不同的角度,实行人性化管理,建立人力资源的战略性管理。

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把企业现有的优良传统、品牌信念、价值观念、经营策略、规范准则等相关方面,与职工的工作和思想方方面面进行结合融人,把它们充分体现到企业的各项工作当中。这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议题。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就企业而言,就是要培养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人本管理是新时代经济发展代表的方向,是现代企业管理所必需的发展趋势,这在知识创新型企业的人事管理中更加突出。在工作生活中充分尊重员工,这是世界500强摩托罗拉企业人本管理的重要体现。在一方面摩托罗拉公司积极着力于对员工工作环境的改善,与此同时也努力推动员工个体的全面发展。与员工谈话是摩托罗拉公司总裁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摩托罗拉还积极实行“尊重员工权力计划”,从实际工作中提升员工工作效益,帮助员工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就各种层次的岗位需要。

人本管理强调对员工人性的尊重,不赞成把员工看作”生产工具“、进行物化管理。以人为本,首要前提是从思想观念上与员工不分等级,平等对待,将每一个员工都看做是巨大的潜在资源'其次,把人力资源的招聘、挖掘培养当做工作重心,积极构建完善竞争、激励体质,运用政策手段充分挖掘人才潜力,摆正主次关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地位,在决策时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重视员工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鼓励全员参与管理,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倾听员工心声,建立上下联系的纽带,在工作、生活中积极了解员工的情况和诉求,保护员工的正当利益,保障企业、员工能够实现双赢。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发展

思想决定方法。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些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因文化素质不高、学习不够,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科学素养比较缺乏,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人力资源没有提升到所需高度,没有对之进行战略性的重视,在平时对员工的管理工作中还沿用老套的管理模式。若在今后的发展中,企业不能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不基于未来去思考,出于应付当下的、短期的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在企业中人力资源不能得到战略性的开发,对职工培训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将难以形成一套有效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很难想像企业可得到比较长远的发展。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应基于现在的情况考虑未来,“欲上一层楼,先穷千里目”。这样做能够对企业各部门的关系进行一个有效的协调,高效沟通;能够促进企业不断革新、改革管理模式、改善经营管理'能够促使企业各部门各方面进行健康合理的发展。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以企业战略为依据,基于人性、着眼未来,是企业发展战略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一套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实现长期、有效、可持续的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任何企业、任何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是靠人来完成的,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势在于能够从企业的宏观方面打造一个企业员工共同认知和支持的价值观,进而促使员工积极规范日常行为,实现最终的任务目标。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总结一下我们会发现成功的企业都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并且能扎实地实现短中长期目标,效益能够稳中提升。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视人资源战略,把抽象的长远目标分散、落实到工作的各个细节中并一一实现,使当前的工作指向将来的目标,避免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忽略和损害了企业长期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受战略支持的主要体现为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规划,依托企业战略发展,对现有人力进行详细分析,对企业内部、外部条件进行审核分析,对企业未来发展所需人力供给进行预测,这项内容基本涉及到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各项规划,比如人员弓I进、培训、调配、晋升以及薪酬管理等方面的规划。人力资资源管理所具有的作用是无形的.难以将其与营销管理和计划一起摆到桌面上来让我们看得一清二楚,不直接和企业的效益挂钩。但它为企业带来的潜在价值不可估量,g卩使难以用数据呈现,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的作用。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开始对人力资源战略有了新的认识,只有将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实现有机统一,借助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方法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建立和加强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能够健康长远发展。

三、人力资源管理要注重全局性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包括有组织构建、企业文化建设与系统建设三个方面,利用企业文化的整合进而落实到各项工作相互衔接的系统当中。构建和组织软件硬件两方面,也就是对人力资源队伍建设进行有效的规划和设计,企业的经营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组织构建是相辅相承的;企业文化建设对本单位的核心价值观进行确立,进而对企业系统进行组织渗透,并加强管系统管理、制度和程序,企业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很好的融合企业软的人力资源和硬的组织结构,使管理“柔中带刚”,通过整合资源,让它能够为企业战略目标服务;系统建设中需要操作系统科学规范,也要各系统间的衔接合理。只有综合、系统地制定操作方法,才能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效。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关系到企业的全局,所以它不仅仅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更是整个企业所有管理者,从上到下,从决策层(中层干部甚至员工都所需要承担的责任。比如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中,必须要企业的“一把手”亲自参与进来;在企业各项具体工作,比如招聘人才、绩效考核、员工归属感、规划培训等工作需要个部门主管进行直接参与、细致监督。所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职业管理者是该方面的专家,同时各层级主管对其下属有直接培养的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责任。同时,员工也更多地负起自我管理约束的责任。

为了实现长远发展,企业应该对单位的发展战略进行深层次的审视,进行必要的管理模式改革。企业应该积极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进行了解,适时进行管理模式、发展方向的改革和摸索。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是“后台”修复、静态管理、事后“诸葛亮””,而应该走向前台,实行动态的、前瞻性的管理,实现质的飞跃。

总之,人力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创收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和预测,每一步工作都能认真到位,减少成本浪费的同时更加高效地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做到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

篇5:高效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及其目标

1. 人力资源及其特点

通俗地讲,人力资源就是指人,有时特指那些有正常智力,能够从事生产活动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者,“人力资源”是将“人”看作一种“资源”,与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相对应,构成企业的三大资源。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人力资源是一种活的资源,而物质资源是“死”的资源,物质资源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加工和创造才会产生价值。

其次,人力资源是创造利润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在高新技术等行业,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是企业利润的源泉。

第三,人力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企业为了在某个领域或某个行业中占领制高点,并得到长期的发展,必须有大量的顶尖人才为企业服务。

最后,人力资源是可以无限开发的资源,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从而达成企业的目标。

2.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目标

顾名思义,人力资源管理(HRM)就是对企业中“人”的管理。具体的讲,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通过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激励、人才培训和开发等一系列手段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从“人”和“事”的角度讲,是要达成“人”与“事”、“人”与“人”的和谐,这种和谐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达成最终目标。具体表现为:

1)企业目标的最终实现是通过企业的员工来完成的;

2)为了使员工和企业都能得到发展,员工应该把促使企业的成功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

3)企业有效利用资源,实现其商业目标的前提是:企业必须制定与企业业绩紧密相连,具有连贯性的人力资源方针和制度;

4)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应该与商业目标寻求统一;

5)当企业文化合理时,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应起支持作用;当企业文化不合理时,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应促使其改进;

6)创造理想的企业环境,鼓励员工创造,培训积极向上的作风。人力资源政策应为合作、创新和全面质量管理的完善提供合适的环境;

7)创造反应灵敏、适应性强的组织体系,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竞争环境下的具体目标;

8)增强员工上班时间和工作内容的灵活性;

9)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让员工能够充分的发挥潜力;

10)维护和完善员工队伍以及产品和服务。

3.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所在。

当代最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所谓企业管理,最终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管理的代名词。”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从传统的人事管理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的去关注“人”和“企业命运”的问题,

企业命运与HRM:

关键人风格

两种企业,两种命运:

A.员工是一种附属物 自我中心式、非理性化家族管理 封闭式的自危表现 导致企业失败

B.员工是活动主体 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 开放式的悦纳表现 导致企业繁荣

二、如何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目标: 最大限度地激活人

2.思路: 见以下图示模型

3. 构建HRM模式的基础简析

(1)管理对象:企业“:现实人性”背景

* 人人都想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职业发展)

* 市场化就业――人才流动性大

* 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新的“利益共同体”的建立

* 人人都有惰性(需要激发)

* 寻求一种家庭归属感

(2)企业现实环境

* 竞争越来越激烈

* 市场秩序规范化

(3) 企业最关心的问题:生存,发展,效益。

* 用人制度:留人才,淘汰蠢才。

* 分配制度:奖优罚劣,绩效为主。

(4)现代HRM的理论与内涵

* 理念:了解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

*内涵:获取,整合,保持与激励,控制与调整,开发等

4. 现代企业 HRM核心方案建议: 3P模式

5.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完整体系

(1) 根据公司战略,优化部门设计(含人员编制)

(2) 根据公司战略,制定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及规划

(3) 根据公司战略,制定公司基本组织原则和人事原则

(4) 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各分系统职能: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兼顾的六大分系统职能为:

1)招聘及任用管理分系统:

包括员工职位分析 ,招聘,入职,待岗,转岗,离职,升迁及奖惩等多方面工作。

2)绩效考核及薪酬管理分系统:

包括员工阶段性及年度性考核的组织工作,管理工作;公司薪酬结构的完善,调整及管理工作。

3)员工培训分系统:

内部培训负责员工入职教育,负责组织公司内部讲师对员工进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外部培训负责组织公司外部讲师对公司员工进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4)企业文化分系统:

负责公司内部宣传性报纸刊物的出版和发行;负责公司整体企业文化的专职整合及对下属各公司在企业文化方面的指导工作。

5)员工关系及职业生涯分系统:

包括员工关系的协调,部门及员工矛盾的处理,员工职业生涯的整合等项工作。

6)劳动保护分系统:

包括员工三项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的办理,其他由公司额外提供的各项福利事项的办理。

来源:中人网

篇6: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资本的地位日益凸显,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全球市场的开放改变了现代企业经营的基本前提。世界经济正在逐步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企业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塑造核心能力和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与此同时,企业竞争的焦点也从过去的自然资源、资金和设备厂房等有形资产过渡到人力资源、技术、品牌和声誉等无形资产,其中对人力资源的竞争尤为激烈,人力资源管理也在这种大环境下发生了七大转变。

从“强调人是成本”向“强调人是资源”转变

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更多的将人视为一种成本,人和机器是相同的,只是机器喝“油”吃“电”,人喝水吃饭,将人纯粹的当做一种“工具”,作为一种成本来管理。正因如此,当1914年老福特决定把福特公司的员工工资一次性提高一倍之后,几乎所有舆论都认为他是个疯子。所以当时很多企业的薪酬策略都采取跟随战略,对员工的培训也不太热衷,因为这些企业认为万一这些受过培训的员工短期内流失,对企业来说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而现在企业则更多的把人力视为一种资源,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经过开发的人力资源可以升值增值,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逐步变为生产部门和效益部门,讲究投入和产出,生产的产品就是合格的人才。

从“重使用”向“重开发”转变

在过去,我们常说“用人”,只注重人要“为我所用”。你有知识和能力,我就用你。但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是有限的,况且已有的知识要不断更新,一旦一个人不再胜任其工作时,便不再用你了,人力资源被一次性使用,不仅造成了极大浪费,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短视和不负责任的做法。其实,人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开发性地使用人,在使用中开发人的内在潜力并加以运用,能使人才发挥出比预期更高的效益,例如现任“海底捞”火锅店大区经理的袁华强,在他刚进入海底捞的时候,却是从一个毫不起眼的门童做起,我们并不否认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努力占据了更大的比重,但是如果没有公司领导对他的悉心培养,恐怕也很难为我们呈现一出“丑小鸭”变“天鹅”的美妙童话。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者们既要使人才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还要根据组织目标和个人状况,为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不断培训,不断进行横向及纵向的岗位或职位调整,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帮助开发现有的人力资源,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从“支配文化”向“使命文化”转变

在过去,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是采用名目繁多的制度来支配和控制员工,员工处于一种被支配的地位,而企业也缺乏为员工打造一个能够尽情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的意识,企业与员工之间只是简单的雇佣关系。而如今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强调员工的使命感,使命感是决定团队行为取向和行为能力的关键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员工不会被动等待着工作任务的来临,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目标;不是被动地适应工作的要求,而是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变革所处的环境,并且会尽力做出有益的贡献,积累成功的力量。所以,企业需要建立与此相配套的绩效和薪酬管理机制,以及更好的发展平台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让员工在 “使命文化”的感召下奋起向前。

从“人本战略”向“人才战略”转变

市场经济之初,企业大多以国营企业为主,由于缺乏人才的优胜劣汰机制,那时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注重营造一种和谐的人事关系氛围,追求的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在这种“温吞水”的人事氛围下,员工的绩效也就可想而知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和更多民营企业的崛起,生存和发展成为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职业经理人的出现成为了一种必然现象。“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局面也在无形中倒逼企业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工作重点则围绕发现、引进、使用和培养优秀的人才而展开。

从“业余选手”向“职业选手”转变

在上个世纪80年代,老百姓在茶余饭后打开电视机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宋世雄解说体育比赛的声音,在那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他那时而激昂顿挫,时而妙语连珠的解说在把竞技体育的魅力一览无余的展现给亿万电视观众们的同时,也给大家留下了诸多美好的回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宋世雄“博而不专”的解说风格已经越来越难满足观众的需求,什么比赛都能解说的风光背后其实是对什么比赛也不精通的尴尬现实。所以当一个嗓音条件并不突出,但是对足球有着深刻理解的专职足球解说员黄健翔横空出世的时候,球迷们的观赛热情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足球成了老百姓的热议话题,黄健翔也得以多年牢牢把持央视第一体育解说员的宝座。此后,体育解说员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的体育记者也不断涌现。反映到人力资源管理上,体育解说员这个岗位其实是众多岗位不断从“大而全”到“小而专”转变的一个缩影,带来的效应则是员工逐渐从“业余选手”转变为了“职业选手”。

从“能用”向“好用”转变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新进员工的要求不高,只要符合岗位基本要求就可以,而且完全由员工被动性地工作,自然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认为当一个员工进入到企业之后,对员工不仅要安排工作,还要通过培训、轮岗等方式让员工充分发挥个人才能,量才使用,人尽其才。比如可口可乐公司规定部门经理级别的员工在同一岗位上的时间最多不可以超过3年,这样可以让公司的员工从不同的角度加强对公司的理解,从而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另外还规定员工在晋升之前必须做一回培训员,虽然公司有系统的培训材料,但是这些培训员们会被要求重点加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以加深他们对管理知识的认识。现在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能用”,而是要变得更加“好用”。

从“把人理顺”向“把事理顺”转变

在过去的企业之中,由于人际关系相对比较复杂,所以人力资源的管理重点更多着重于处理纷繁复杂的人事关系,导致企业之中内耗不断,企业的效益也因此大打折扣。现如今,企业更加偏重结果导向,即便某个员工具备一定的人际背景,但是如果工作能力欠佳,也很难得到企业的重用,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把招聘管理、选拔、培训、绩效、薪酬、职业生涯规划等诸多工作逐一落实,工作的重心也慢慢由“把人理顺”转向了“把事理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