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科学方法论思想研究

pluplu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pluplu”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爱因斯坦科学方法论思想研究(共7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爱因斯坦科学方法论思想研究

爱因斯坦科学方法论思想研究

爱因斯坦创建的相对论引领了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他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方法论原则也成为现代科学的一大财富.坚定的信念是爱因斯坦进行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是爱因斯坦科学方法的内在精神,而唯理论的哲学倾向和简单性的.美学原则也是爱因斯坦取得伟大科学成就的重要因素.研究爱因斯坦的科学方法论思想对当代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 者:张今杰 季士强 ZHANG Jin-jie JI Shi-qiang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刊 名:科学・经济・社会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ECONOMY・SOCIETY 年,卷(期): 24(3) 分类号:B023 关键词:信念   怀疑   唯理论   简单性  

篇2:爱因斯坦和玻尔的科学创新方法论原则

爱因斯坦和玻尔的科学创新方法论原则

本文在深入研究、比较爱因斯坦和玻尔科学创新方法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揭示了科学创新活动应当遵循的`方法论原则,即哲学思想渗透原则、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原则和思想实验与物质实验相结合原则.

作 者:胡长生 王继红  作者单位:胡长生(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

王继红(吉安师范学校,江西,吉安,343000)

刊 名: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GGANGSHAN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 24(4) 分类号:B152 关键词:爱因斯坦   玻尔   科学创新方法论原则   哲学思想渗透   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   思想实验   物质实验  

篇3:研究方法论

《研究方法论:本科、硕士、博士生研究指南》针对本科、硕士、博士生研究需要,基于一般研究过程,对与本科、硕士、博士生研究密切相关的15个主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研究的本质和特点、确定研究主题、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和技术、研究的有效性、撰写研究申请、文献综述、计划研究项目、参考文献和引用、撰写学位论文、口头表达、撰写研究报告、伦理问题、管理和执行,以及研究完成之后。《研究方法论:本科·硕士·博士生研究指南》适用面宽、实用性强,内容完整、结构合理,主要参考国外文献,理论联系实际。适合不同学科的本科、硕士、博士生阅读,为其提供直接可操作的研究指南。

篇4:研究方法论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的概念 1

1.2 研究的分类 3

1.2.1 按研究领域分类 3

1.2.2 按研究目的分类 6

1.2.3 按研究方法分类 6

1.2.4 按研究性质分类 7

1.3 研究的过程 8

1.4 学生研究的特点 9

1.5 小结 10

1.6习题 11

第2章 确定研究主题 12

2.1 确定研究主题的过程 12

2.2 研究主题的来源 14

2.3 确定研究主题的考虑 15

2.3.1 考虑价值 15

2.3.2 考虑自己 16

2.3.3 考虑指导 16

2.4 学位论文需要满足的要求 17

2.4.1 研究目标 17

2.4.2 合理使用参考文献 17

2.4.3 研究方法 17

2.4.4 研究结果的表达 18

2.4.5 结果分析 18

2.4.6 结论和建议 18

2.5 小结 19

2.6习题 20

第3章 研究范式 21

3.1 存在论和认识论 21

3.2 研究范式 22

3.2.1 实证主义 22

3.2.2 解释主义 23

3.2.3 批判主义 24

3.3 研究范式、方法和技术的关系 25

3.4 小结 26

3.5习题 27

第4章 研究方法和技术 29

4.1 研究方法 29

4.1.1 行为研究 29

4.1.2 案例研究 30

4.1.3 人种学研究 31

4.1.4 扎根理论 32

4.1.5 调查研究 32

4.2 研究技术 33

4.2.1 面谈 33

4.2.2 观察 34

4.2.3 文献研究 34

4.2.4 客观测量 35

4.2.5 问卷 35

4.2.6 分类 36

4.2.7 解释学 37

4.2.8 符号学 37

4.2.9 叙述和隐喻 38

4.2.10 数据预编码 38

4.2.11 描述统计 39

4.3 小结 41

4.4习题 43

第5章 研究的有效性 44

5.1 有效性的含义 44

5.1.1 实证主义的有效性 45

5.1.2 解释主义的有效性 46

5.2 测量的有效性 47

5.2.1 内容有效性 47

5.2.2 准则有效性 48

5.2.3 构建有效性 48

5.3 归纳和演绎 48

5.3.1 归纳 48

5.3.2 演绎 49

5.3.3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 50

5.3.4 对归纳主义的批判 50

5.4 证伪主义 51

5.4.1 理论的构建 51

5.4.2 理论的生存 51

5.4.3 对证伪主义的批判 52

5.5 科学的结构性整体理论 52

5.5.1 理论应被看做是结构性整体 53

5.5.2 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研究纲领 53

5.5.3 理论的判定标准 53

5.5.4 对结构性整体理论的批判 54

5.6 小结 54

5.7习题 56

第6章 撰写研究申请 57

6.1 研究申请的作用 57

6.2 研究申请的结构 58

6.2.1 名称 58

6.2.2 绪论 58

6.2.3 目的和目标 58

6.2.4 创新点 59

6.2.5 研究方法 59

6.2.6 里程碑 59

6.2.7 结果 60

6.2.8 与客户协作 60

6.2.9 资源 60

6.2.10 图形计划 61

6.3 避免陷阱 61

6.4 研究的可行性 62

6.4.1 数据和信息的可用性 62

6.4.2 研究计划的可操作性 62

6.4.3 完成研究的时间限制 62

6.4.4 拥有研究所需要的技能 63

6.4.5 足够的资金支持 63

6.4.6 涉及的风险 63

6.5 小结 64

6.6习题 65

第7章 文献综述 66

7.1 撰写文献综述的目的 66

7.2 文献检索 67

7.2.1 文献形式 67

7.2.2 追踪文献 69

7.2.3 文献检索技巧 71

7.2.4 反思文献检索模型 71

7.2.5 建立参考书目 71

7.3 进行文献综述 72

7.3.1 抽取、记录和总结 72

7.3.2 填写和保留 73

7.3.3 良好的习惯 73

7.3.4 使用计算机管理 73

7.4 小结 74

7.5习题 75

第8章 计划研究项目 76

8.1 研究计划的目的 76

8.2 典型的计划过程 77

8.2.1 确定研究目的 77

8.2.2 确定并列出活动 77

8.2.3 对活动进行排序 79

8.2.4 绘制网络计划 79

8.2.5 估计活动时间 81

8.2.6 通过时间分析网络 82

8.2.7 检查资源 83

8.2.8 重新计划 85

8.3 小结 85

8.4习题 87

第9章 参考文献和引用 88

9.1 承认他人的工作 88

9.2 使用引语 89

9.3 使用引用 89

9.4 参考文献部分 90

9.5 参考文献信息 91

9.5.1 来自期刊 91

9.5.2 来自书籍 91

9.5.3 来自会议论文集 92

9.5.4 来自公司报告 92

9.5.5 来自互联网 92

9.6 剽窃 93

9.7 小结 93

9.8习题 95

第10章 撰写学位论文 96

10.1 学位论文的标准 96

10.2 典型的学位论文顺序 97

10.3 写作风格 98

10.4 准备撰写 99

10.4.1 计划章的顺序 100

10.4.2 计划章中节的顺序 101

10.4.3 确定表达的详略 102

10.4.4 对数据进行解释 103

10.4.5 选择数据 104

10.5 章的撰写 104

10.6 编辑和校对 106

10.6.1 编辑 106

10.6.2 校对 107

10.7 小结 107

10.8习题 109

第11章 口头表达 110

11.1 口头表达的重要性 110

11.2 了解听众 111

11.3 基本结构 111

11.4 内容量 111

11.5 强调 112

11.6 总结 112

11.7 视觉辅助 112

11.8 个人技巧 113

11.8.1 声音 113

11.8.2 身体语言 113

11.9 克服紧张 114

11.10 准备口头表达 114

11.11 口头表达技巧 115

11.12 口头表达形式 115

11.12.1 正在进行中的研究的口头表达 115

11.12.2 会议口头表达 116

11.13 评价口头表达 116

11.14 小结 117

11.15习题 118

第12章 撰写研究报告 120

12.1 撰写研究报告的目的 120

12.2 发表研究报告的步骤 121

12.3 研究报告的结构 122

12.3.1 标题页 122

12.3.2 摘要 123

12.3.3 背景 123

12.3.4 文献综述 124

12.3.5 方法 124

12.3.6 结果 124

12.3.7 结论和建议 124

12.3.8 参考文献 125

12.3.9 附录 125

12.4 围绕核心内容 125

12.5 写作风格 125

12.6 小结 127

12.7习题 128

第13章 伦理问题 129

13.1 伦理 129

13.2 符合伦理地进行研究 130

13.3 尊重研究对象 131

13.3.1 征得同意 131

13.3.2 提供研究信息 131

13.3.3 有权利退出 132

13.3.4 匿名 133

13.3.5 避免伤害 133

13.3.6 避免欺骗 134

13.3.7 尊重自治能力 135

13.4 良好的科学实践 135

13.4.1 遵守专业标准 136

13.4.2 记录研究结果 136

13.4.3 接受质疑 136

13.4.4 承认他人的贡献 136

13.4.5 团队领导与协作 137

13.4.6 满足新学生的需要 137

13.4.7 保密和存储第一手数据 137

13.5 出版许可 137

13.6 保密问题 138

13.7 小结 139

13.8习题 141

第14章 管理和执行 142

14.1 了解学习风格 142

14.1.1 行动主义者 142

14.1.2 反思者 143

14.1.3 理论家 143

14.1.4 实用主义者 143

14.2 管理导师 143

14.2.1 建立并维持与导师的良好关系 143

14.2.2 定期见面并预先准备 145

14.2.3 短期计划 146

14.3 管理平衡行为 146

14.3.1平衡的内容 146

14.3.2平衡而不是压力下的崩溃 147

14.4 管理时间和任务 148

14.4.1 良好的计划 148

14.4.2 研究的典型阶段 148

14.5 小结 150

14.6习题 151

第15章 研究完成之后 152

15.1 研究反思 152

15.1.1 研究的意义 152

15.1.2 研究的普适性 152

15.1.3 研究的可靠性 153

15.1.4 研究的有效性 153

15.1.5 研究的局限性 153

15.1.6 做得更好 153

15.1.7 未来研究的主题 153

15.2 研究后的生活 153

15.2.1 兴高采烈 154

15.2.2 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154

15.2.3 做所有被推迟的事 154

15.3 必须做的其他事情 154

15.3.1 在期刊上发表文章 155

15.3.2 参加会议 156

15.3.3 计划下一步活动 156

15.4 小结 156

15.5习题 157

附录1 研究申请例文 158

附录2 研究报告例文 164

篇5:研究方法论

首先,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既然是科学研究的方法,那么,科学研究方法论就应该是一门思维科学。因为,从作为总体的方法来看,它包括主体头脑中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物化的认识格局即物质工具及其运用工作为客观化的精神的认识格局即科学理论成果,而科学研究方法论对于这三方面的研究,有的直接就是

关于思维问题的研究,有的从归根结底的角度来看可以归结为关于思维问题的研究。

第一,从科学研究方法所研究的作为主体头脑中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来看,科学研究方法论应是一门思维科学,主体头脑中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既是主体在实践活动内化基础上的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主体在头脑中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

主体的实践活动布:身是一种物质活动,不是思维活动。但是,主体的实践活动内化为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的过程却是一种思维活动,认识格局的形成是这种思维活动的结果。

同时,主体一旦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成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他就会进而运用这些认识格局进行新的思维活动,去认识新的客体。因此,对于主体的认识格局及其运用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主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如何正确地亦即科学地进行思维活动的研究。

例如,研究主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怎样运用头脑中原有的认识格局即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如何运用比较和类比、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假设和理论等逻辑思维方法,如何运用像直觉、灵感和想象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如何运用系统方法和数学方法,对科学研究的对象和过程进行内化并在内化的思维过程中形成新的认识格局等等,这一切都是思维科学研究的范围。所以,科学研究方法论应该是一门思维科学。

第二,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运用什么样的物质形态的工具和怎样运用这些物质形态的工具,也说明科学研究方法论应该是一门思维科学。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进行观察和实验所运用的物质形态的工具,体现了人类的`知识和自然物的结合,是认识结构物化的产物。

“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床、铁路、电

报、纺织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底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底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l卷,人民出版社版,第102页。因此,在人类活动的工具中凝结着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方式、因素和成

分。科学研究活动所运用的观察和实验的工具同人类其他活动所运用的工具一样,也凝结着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方式、因素和成分,并且是更为复杂的思维活动的过程、方式、因素和成分。

不惟如此,在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观察和实验时,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同样也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和方式。总之,科学研究过程中人们运用什么物质形态的工具和如何运用这些物质形态的工具,是人们的认识结构或思维及其方式的物化和物化过程。

因此,研究科学研究方法的一部分,即研究科学研究的工具及其运用方法和运用过程,归根结底也就是在研究人们的思维活动及其方式。这说明科学研究方法论也应是一门思维科学。

第三,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要运用现有的理论成果,也表明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一门思维科学。理论成果即关于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人们认识结构的客观化。

它一方面是人们实践活动内化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对现实存在的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人们进行新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的指导,指出应该怎样去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和怎样去思考相应的现实存在并揭示其内在规律。因此,理论成果无论从它作为思维活动的结果来看,还是作为思维活动的指导来看,都与科学研究中的思维活动有关。

科学研兖方法论对于理论成果的性质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的研察,归根到底也是对人类的思维及其方式和过程的研究,因此,

这也说明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一门思维科学。

总之,科学研究方法论所研究的对象,即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知识结构、运用什么物质工具和如何运用这些物质工具、进行科学研究所依据的理论成果等,这一切都与人们的思维及其方式和过程有关,从而表明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一门思维科学。

篇6: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主体和客体、思想和行为 ;主体意识形态和客体思想行为;主体正确的思想意识与客体错误的思想政治意识;无产阶级与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意识;主体传播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客体思想行为;一定社会发展要求同人们实际的道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篇7: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1、个人与社会;2、思想与行为;3、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4、内化与外化;5、教育与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 阶级性;2、实践性;3、综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

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

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我以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

而不能深入下去。原因在于:

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

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

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当然,人格的这些基础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往往是相对的,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

因而,人格既有统一性和稳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变性,这些特性也决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养成。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研究方向

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一般被理解为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人格与人的先天秉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因此,人格实际上是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标志。一般来说,人格教育和养成的内容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日常习惯的养成,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良好的日常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教育中的“礼仪”观念即是对养成良好习惯的要求。

第二,生活方式的养成,包括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在这方面,应当教育人们养成朴素、节俭、惜物、恬淡和卫生的生活方式,反对和抛弃奢侈、糜烂、浪费和过度的生活观念。

第三,心理倾向的养成,主要是外向或内向心理倾向的养成问题。

一般来讲,外向的心理倾向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也存在思想观念易于波动变化的问题;内向的心理倾向易于稳定和求同,但却存在僵化和不易灵活变通的缺点。良好的心理倾向教育可能应当是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中和”状态。同时,在心理倾向上,还要注意培养人的独立气质和自主能力,并把这种气质能力与遵从社会规范、服从公共权威的“顺从”意识结合起来,而不能一味地认为独立就是好的.,顺从就是错的。再一方面,在现代社会生活普遍优裕的情况下,要牢记“生于忧患”的教训,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挫折训练,培养吃苦精神、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毅力。

第四,人际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而是指作为人格的一种表现,是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养成的天然性趋向,也就是不加人为力量而表露出的一种内在人际自然力。

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和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等两种。这两种习性对于养成人的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关系极大。

一般情况下,应当以教育和养成人的和谐习性为人格培养的目标,而应当消除对抗习性,即使在成人人格养成中,对抗只能作为一种权宜性人际关系或工作手段,而不应当成为一种人格习性。否则,社会的人际关系恶化,人与人的对抗和争斗是不可避免的。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注意克服现代思想观念中不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继承和培养传统的“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消除人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努力使人们达到做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奉献的人的境界。

研究方法

要真正重视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切实重视公民的人格培养。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当看到这一点。但是,以往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把力气花在了正面的、显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输上,而很少从人格的和人的心理的角度来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效应。

因此,必须在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来一个根本的转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优势和效益。这里仅从人格培养的角度提出几点应当注意的方法,以引起大家思考:第一,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进行人格教育。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

只有外部灌输,而不注重于社会个体内在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观念,人格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中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这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有效方法。

第二,必须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人格教育的内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为人的习惯。中国文化从小对儿童进行“洒扫、应对、进退”方面的教育,就是从劳动、言谈和礼仪方式培养其人格自觉性。西方社会也十分重视人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人格和思想品德。

例如,西方人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其依赖性;教育儿童爱护一草一木,爱护环境,由此培养其热爱家园、热爱国家的基本情感。这些良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应当积极吸取。第三,必须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

人格的形成应当是自然的,道德的养成也是如此。

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强制教育建立在对人的威胁和制裁的基础之上,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服人以理的心理,应当慎重采用才行。第四,必须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建立良性的人格。

人格教育和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一样,应当想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探索热情和思考习惯,并在受教育者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达到“愤”和“悱”的临界状态下,教育者适时“启”之“发”之,就能使受教育者“如醍醐灌顶”,顿然醒悟,从此对思索出的人生道理铭记于心,没齿难忘。

第五,必须运用无形教育的方式,把教育者的日常言行作为受教育者的样板和标准树立起来,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建立与教育者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常言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正是说明为父母者的自然“身教”的巨大影响力。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往往以教师作为人生的标准和社会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感染着学生。在社会中,位尊势重的人的言行同样在“暗示”着周围的人:人应当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为人。

可见,无形教育的效果往往大于有形教育,正如春雨的滋润往往比暴雨的冲刷更有益于万物的生长一样。做到这一点,有赖于教育者高度的素质修养。说到底,教育者也有一个不断地接受教育、自我教育和不断提高的问题。

这也说明了人格教育是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化的,全社会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的形成,要靠每一个人在人格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提高,以及彼此的相互影响。这正应了《礼记 大学》中的那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相关专题 爱因斯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