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对班级管理适应的因素

狗狗海键盘手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狗狗海键盘手”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影响学生对班级管理适应的因素(共7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影响学生对班级管理适应的因素

影响学生对班级管理适应的因素

影响学生对班级管理的适应因素是很多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外,更主要的因素是师生关系的的类型、特征,师生交流的阻隔,班级的集体规范,教师自身的行为等。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关于学生自身的因素,如学生的学习动机、个人需要与目标、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着自身的需要与个欲望,有着自身个性的社会个体。学习不可能只是为着实现班级的共同目标内化于自己的意识之中,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积极努力,他或多或少总要夹杂着一些个体需要目标,夹杂着一些个人欲望与要求。而这些个体的需要与目标对于班级共同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在抓班级工作时,不能把目光只盯在班级集体上,必须同时注意学生个体,研究个体,并努力借助有效的机制与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心理调节,迅速将个体目标纳入班级的共同目标;其次是要用集体目标体现个体目标,努力把学生的个体的目标统帅于班集体大目标之下,反过来用个体的目标支持集体大目标的实现。这样才能保证既实现班级共同的目标,又满足个体的需要。不过,应该看到的是,青少年学生集体归属的需要都很强烈,即影响学生适应行为的重要因素还有外界的刺激。所以,必须注意外界的作用。

(二)外在因素

1.师生关系的特征

在班级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班级管理者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相互关系也相应地形成三各类型。

(1)班主任行为的专制型----师生关系的紧张型。这种类型的班主任主要依靠传统力量和强制力量来影响学生。班主任强调指导、控制和监督学生,自己决定管理中的一切事项,甚至采取强迫手段,干涉学生行为。认为学生的责任就是听教师讲授,服从教师安排。经常运用扣分数、训斥等惩罚手段,向学生施加压力。管理者的专制行为,往往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形成对管理的表面服从,班主任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被动刻板,消极适应。

(2)班主任行为的放任型----师生关系的冷漠型。这种类型的班主任不运用社会影响力来影响学生,一切任其自然发展。在课堂管理中,从不注意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学生的态度,既不粗暴,也不热情,客客气气地保持心里距离,毫不关心学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关心的只是自己----进修、职务、家庭等。只要学生不违规,很少过问学生的具体行为。在这种行为类型班主任的管理下,师生关系疏远、冷漠。师生互不关心,极少交往,互不干涉,相安无事,只要各自完成任务,交差了事即可。

(3)班主任行为的民主型----师生关系的.亲密型。这种行为类型的班主任主要依靠吸引力量和专长力量与学生建立健康、良好的关系。也不排斥在一定情境中适当运用权威力量、奖赏力量和强制力量。班主任在课外及其他场合,能面对全体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活动,积极表现;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参加讨论;经常听取学生对教学和管理的意见,不断交流思想,融洽相处。这样师生间相互理解信任,亲密友好。在各种活动中充满团结友爱的气氛,配合默契。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思维积极,情绪愉快,始终处于主动状态。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班主任对待学生的行为特征的不同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班级教育、教学管理适应的不同。

2.师生交流的阻隔

在班级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教学过程,通常被视为教师向学生讲授道理、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教师成了知识和技能的援助者。教师把已经完全明确的既定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显然是受动者。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不存在共的的基础,双方都没有全身心投入探求真理的过程,这样师生交流便不可能深入,不仅如引,当教育者以真理代言人的身份自居时,很容易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自然会阻隔师生间的交流。此外,如果教育者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充满活力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管理活动时,也会使教育管理过程机械、僵化,从而缺少充满爱心的交流,这样学生对管理工作也只能消极、被动适应。

3.班级的集体规范

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班级有其特定的成员、特定的目标。根据教育工作的规律与原则,班级应成为规范性组织,即在班级中,影响学生的服从和参与的应是精神的激励或监督手段,而不是硬逼手段。使班级成为规范性组织,就是要求班主任把班级建设成朝正方向发展班集体。因为在一个尚为未形成集体,而且是没有正确方向的班级中,由于缺乏被全班学生认同且内化的、足以对学生服从和参与起支配作用的集体规范,因而班主任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一些威逼手段来影响学生的行为。换言之,只要班级沿未成为具有正确发展导向的班集体,班级尚未形成集体规范,那么学生对班级管理的适应,主动性就低,积极性就不高。甚至于可能采取完全对立的态度。

4.班主任自身的行为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自身的态度及行为也是影响学生对班级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班主任违背教育道德规范的现象,如当教师有过失时,或笔误或口误时,不向学生表示歉意,不说“对不起”“请原谅”;吩咐学生做某事时,往往是以发号施令的口气,没有恳请的语调或不用“请”字。对学生的回答漫不以心或经常打断学生的谈话等等。这些都会使学生感到班主任老师没有尊重他作为一名学生,尤其是作为一个人的独立人格,是凌驾于其人格之上的,自然内心会对班主任产生一些想法,甚至敌意。那么班主任的要求相应地很难引起其主动积极的行为。

篇2:浅谈辅导员的个人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浅谈辅导员的个人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方向的发展,如何提升辅导员的行为影响力越来越重要,而研究辅导员个人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更具有意义.本文指出提高辅导员威信的途径有三:以“品”为本,感化人:以“才”为源,激励人;以“情”着力,打动人.

作 者:肖志刚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法制与社会 英文刊名:LEGN SYSTEM AND SOCIETY 年,卷(期): “”(7) 分类号:G451 关键词:辅导员   个人因素   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  

篇3:教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对非智力因素,我们已经对它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却少有人涉及。这里笔者愿把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感想呈现在专家、学者面前,请予批评指正。

一、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早已在教育界和心理学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形成了基本的共识,即: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它与智力活动效益发生交互的作用。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两类:一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它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一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包括注意、动机、兴趣、情绪、意志、性格等,它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具体操作。我们一般把前者的构成因素称为智力因素,把后者的构成因素称为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一般主要包括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自信心、自尊心、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和好胜心等十项因素。

二、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教师在学校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的重任,他既是学习的指导者,又是行为的示范者、集体的领导者、心理的辅导员、教学的研究者。当前,教育界普遍认为教师在教训中扮演着“主导”的角色,其实这是不够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都清楚,在学校中,学生时时处处都接受着教师对他们施加的教育影响,这种影响力我们一般把它们分为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 。顾名思义,权力影响力是通过教师职权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力,它带有强制特色;非权力影响力是指由个人的心理品质所产生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靠教师自身的人际魅力去影响学生的,因此它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然性的影响力。这种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而决定教师这种非权力影响力的重要条件,就是教师本人的非智力因素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或是将来,学生总是听老师的比听家长的多一些,为什么呢?这就在于学生接受教师的影响比家长的要多一些。“教师不一定是专家,但教师一定要是‘杂家’”,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所谓“杂家”,不仅包含自身知识的多寡、能力的高低,更包含着教师非智力因素在自身的体现,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格魅力。

三、 教师非智力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1、 教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弄清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我们也就清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魏巍在《我的老师》中曾经叙述了这样的影响,说学生对老师的崇敬“甚至与连她握笔的姿势也急于模仿”。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也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吗?教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局限在课堂上,事实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长时间的。教师的任何一个言行、举止,乃至于穿着打扮,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教师的兴趣、态度、需要、情感、意志、性格都会时时影响着学生。如一位具有坚强的意志、远大的理想、博大的胸怀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老师,他所叫的学生会或多或少受到他的感染,自身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这种非智力因素来。我们很难相信会有邋遢不修边幅而又懒散的老师会带出一批注重仪表而又勤奋的'学生来。我们常说的“从师”,难道仅仅指弟子从师傅那学一点知识、技能吗?不!弟子也会从师傅那学来品质、意志、性格的!

2、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使之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作为一名教师,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因而教师必须要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注重培养自身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应怎样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呢?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明确非智力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有提高了认识,才能自觉地、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培养自己的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积极地克服并改正自己的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其次,认真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努力提高自己。我们虽然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对地提出,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任何一个具体的心理活动中,它们都是同时存在的,同样,非智力因素与学习也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其他方面的素质,包括非智力因素在内。第三,在教育教学中,注重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把非智力因素纳入教育教学的范畴。“教学相长”,又何尝不是对非智力因素在教育教学中作用的最好注足呢?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自身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去影响学生,也应发现和发掘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真正做到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提高。

总之,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也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健全学生的人格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必须要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4: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以及相关因素

一、学习态度的涵义

所谓学习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通常可以从 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况、情绪状况和意志状态等方面加以判定和说明。学生的学习态度,具体又可包括对待 课程学习的态度、对待学习材料的态度以及对待教师、学校的态度等。学习态度由认识、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 心理成分构成。认识成分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或所学课程的一种带有评价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它反映着学生对 学习的价值的认识,它是学习态度的基础。情感成分是指学生伴随认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对学习的 喜欢或厌恶等,由于情感本身就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行为意向成分是指学 生对学习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学习作出某种反应。一般说来,学习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 相互协调一致的。

二、学习态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作用

(一)学习态度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

学习态度对学习行为的调节,首先表现在对学习对象的选择上。对此心理学家琼斯(E.E.Jones)进行了如 下的实验研究:他们以两组美国南部的白人大学生为被试者,第一组平时所表现的态度是反对种族歧视,反对 黑白人分校。第二组为种族歧视者,主张黑白人分校。实验过程是,让被试者个别朗读十一篇反对黑白人分校 为主题的文章。然后请被试者将所读过文章的内容尽力完整地写出来。结果发现,第一组学生,即学习材料与 自己的态度一致者,成绩明显优于第二组。换言之,与既存态度相吻合的材料,容易被吸收、同化、记忆,而 与个体的信念、价值观违背的材料,则容易被阻止或歪曲。由此可见,态度具有某种过滤的作用。

学习态度调节学习行为,还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反应上。当学生在学习态度与教学环境上保持一致时 ,就积极努力地学习。但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对学习环境(如教师、学校等)产生不良态度时,则会回避学习环 境并产生不利于学习的不良行为,如逃学、反抗等。

(二)学习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作用,已被许多实验研究所证明。心理学家麦独孤和史密斯(W.Mac Douqai 和 W.smith)早在19就在一项实验中发现,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速度有促进作用。1952年卡利(Carry)在总 结一项实验研究时指出,男女大学生对解决问题不同的态度,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效果。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近些年来曾对小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仅 直接影响学习行为,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那些喜欢学习,认为学习很有意义的小学生,上课注意听讲 ,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优良。相反,而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学习无用的学生,课堂行为问题多,学习成绩也差。

据上述研究结果可见,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与其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在学校情境里,如果其它条件基本相 等,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其学习效果总是远胜于学习态度差的。

(三)学习态度影响学生的耐受力。

所谓耐受力,是指一个人受到某种挫折时,能摆脱其困扰而免于心理和行为失常的能力,也就是个体能经 得起打击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有关研究和实践都证明,一个人对挫折的耐受力与其对引起挫折的事物的态度 密切相关。而学生在学习中对所受挫折的耐受力,则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密切相关。例如,一个认为学习很有意 义,喜爱学习的学生,当他(她)在学习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阻力,即遇到挫折时,耐受力就高,表现 出吃苦耐劳、百折不挠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相反,一个认为读书无用、对学习本来不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中遇 到困难或遭受失败时,耐受力就低,往往表现出灰心丧气,甚至一蹶不振。

三、影响学习态度的因素

(一)家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人态度总会受到社会上他人的态度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 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态度的形成要受到他人态度的影响。如一个孩子对艺术或体育活动的态度,常常受其父母 对艺术或体育活动态度的影响;二是个人固有的态度也可因他人态度的影响而加强或减弱,抑制或改变。例如 ,通过学习张海迪等先进人物的活动,也可能使人们旧有的人生态度发生根本变化。就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来 说,首先受其家长态度的影响。家长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态度,对待子女学习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 他们子女的学习态度。一些研究指出,大多数热爱学习、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来自重视文化知识的修养、求知 欲高的家庭。这类学生的父母,大多是中高等学历水平。相反,大多数不爱学习,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其父母 学历很低,轻视文化科学知识的价值。另外,从许多经验和日常生活观察中还可以发现,那些关心子女的学习进展情况,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不断给予指导、检查和奖惩的家长,促进了孩子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 和学习成绩的提高。相反,在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展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很少有积极的 学习态度和获得优秀的学习成绩。

(二)教师。学生的学习态度,除受其家长影响外,更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是教育者,处于为人师表的 地位,因而他们的态度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即对所教学科的 实用价值重要性的理解,在传授学科知识时表现出的热情,对学科进展成果的关心等,必然影响学生对该学科 的态度。一位心理学家曾测量了45名初中一年级代数教师和他们所教的1063名学生对代数的态度,结果发现教 师和他们所教的学生。不仅对代数的态度是一致的。对代数的实用价值的评价也是完全一致的。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师生关系和谐、 融洽,学生喜欢任课教师,认为该教师对学生热情、平等、关心,并且有很高的教学水平。那么学生就喜爱他 所教的那门功课,乐意接受他所讲授的课程,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不喜 欢某一教师,认为该教师对学生不友好、不关心、不公道,知识水平不高,学生就会对该教师产生反感、惧怕 或抵触情绪,并进而发展到厌烦该教师所教的那门功课,对该门功课的学习采取消极态度,如课堂上不愿听讲 ,对教师提出的课堂问题和布置的作业有时也不喜欢,甚至被拒绝。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则构成了学生与学习之间的障碍。

(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学科内容、组织形式以及课堂情境等,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许多研究表明,以不同教学形式和各种课堂活动情境下呈现出的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最能引起学生 的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形成或改变其学习态度。相反,而在沉闷的课堂情境中,那些枯燥 无味的学习内容、单调的教学形式最易使学生产生并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以 及教学艺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如教学实践中常可看到,当有的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的 学习热情陡然高涨,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的这种积极学习态度往往与这些教师生 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密切相关。而有的教师一上课,学生就昏昏欲睡,盼望早点到下课时间 ,学生的这种消极学习态度,正是由于这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讲授时照本宣科、强压硬灌所造成的。

(四)社会风气。青少年学生不可能与社会隔绝,所以他们的学习态度除主要受家长、教师、教学过程等 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品德、价值观念等正处于形成过程中,所以他们 既容易接受良好社会风气的影响,同时也容易接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如目前社会上图实惠、就业挑好工作 ,靠“走后门”等不良风气,就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正确认识,甚至扭曲了少数学生的心灵,他们受此影响变 得目光短浅,错误地认为“学与不学,学习好与坏都一个样”,因而学习态度变得消极,常常是人在学校,心 里仍在校外,学习被动,考试作弊,整天混日子,有的甚至弃学从商,弃学学艺。

四、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转变

(一)通过说服,转变学生对学习的错误认识。

认识成分是态度的基础,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首先来源于对学习的正确认识。而学生的种种不良学习态度 ,往往是因对学习的某些错误认识而造成的。因此,转变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首先要转变学生对学习的种种 错误认识。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脑体倒挂”现象,某些不正之风以及“下海”潮的涌起,对部分学生产生了不利的 影响,致使他们错误地认为:“学习好与坏都一个样”,“在校读书不如早去挣钱”,“没有文化知识照样也 能挣大钱”等等。这些错误认识,导致他们学习态度消极,个别学生甚至发展到“厌学”、“弃学”。要转变 这些学生的消极学习态度,教师就要通过说服的方法,改变他们对学习的这些错误认识。在说服过程中,教师 要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社会上只图眼前实惠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教育学生放眼未来。引导他们纠正目光短浅的低 水平动机。另一方面,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向学生提供有说服力的信息或实证材料来改变学生的错误 认识,以转变其消极的学习态度。

(二)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消除学习中的消极情绪体验。

教育实践表明,有些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产生和形成,往往是由于他们学习中因多次失败和挫折而产生的 多次消极情绪体验积累的结果。这些学生,由于他们智力较差,或学习方法不当,或刻苦努力不够,因此考试 屡战屡败,深感积重难返,缺乏信心,形成严重的挫折心理。而当他们受挫时,往往又得不到必要的鼓励、指 点,受到的却是教师的批评、谴责、奚落的白眼,有的甚至还受到父母的打骂。这样日复一日在他们心理上形 成了“学习即痛苦”的消极情绪反应。正是由于这种情绪上的原因,他们虽能在认识上懂得学习的重要,但还 是有不爱学、不愿学,甚至逃避学习。

要转变上述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就要正确对待他们:当他们学习上受挫,考试成绩不佳时,切忌进 行谴责和奚落,以防止其消极情绪体验的产生。要帮助他们找出学习失败的原因,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增 强其信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各种情境,使他们在学习上不断获得成功,以产生积极的情 绪体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成功的次数越多,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也就越多。这就有助于逐渐消除 他们因失败和挫折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从而转变其消极的学习态度。

(三)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产生,除上面所说的认识与情绪原因外,还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如有时学生对某 门课程的学习产生消极态度,厌烦该门课程,往往正是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教学方法呆板,讲授内容枯燥乏味 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造成的。因此,教师改革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转变学生学习态度的必要 途径之一。

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最主要的是改变课堂上满堂灌的呆板教学形式。要运用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以启发学 生积极思维。教师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讲究教学艺术。教学艺术包括很多方面,其中首要的是讲的艺 术,即要使讲课内容具有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和启发性,使学生闻其一盼其二,听而思,思而疑,疑而问 。同时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讲授要生动形象,以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以上这些 ,都有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愿意学,乐意学,积极主动地学,从而转变其学习态度。

(四)科学地利用群体规范

个人总是属于群体,群体的性质和规范,无不影响个人的态度。在转变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时,可以利用 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的影响,要求每一个学生按群体规范去做。利用群体规范的影响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比 逐一转变态度更有效。为此,教师要加强班级管理,使班集体有正确的行为规范,有严明的纪律约束,特别是 有崇尚学习、奋发向上的良好班风。使他们在良好班风的感染下,在群体规范的制约下,逐渐改变不良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以及相关因素]

篇5:教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对非智力因素,我们已经对它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却少有人涉及。这里笔者愿把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感想呈现在专家、学者面前,请予批评指正。

一、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早已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界和心理学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形成了基本的共识,即: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它与智力活动效益发生交互的作用。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两类:一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它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一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包括注意、动机、兴趣、情绪、意志、性格等,它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具体操作。我们一般把前者的构成因素称为智力因素,把后者的构成因素称为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一般主要包括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自信心、自尊心、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和好胜心等十项因素。

二、 教师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教师在学校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的重任,他既是学习的指导者,又是行为的示范者、集体的领导者、心理的'辅导员、教学的研究者。当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界普遍认为教师在教训中扮演着“主导”的角色,其实这是不够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都清楚,在学校中,学生时时处处都接受着教师对他们施加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影响,这种影响力我们一般把它们分为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 。顾名思义,权力影响力是通过教师职权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力,它带有强制特色;非权力影响力是指由个人的心理品质所产生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靠教师自身的人际魅力去影响学生的,因此它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然性的影响力。这种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而决定教师这种非权力影响力的重要条件,就是教师本人的非智力因素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或是将来,学生总是听老师的比听家长的多一些,为什么呢?这就在于学生接受教师的影响比家长的要多一些。“教师不一定是专家,但教师一定要是‘杂家’”,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所谓“杂家”,不仅包含自身知识的多寡、能力的高低,更包含着教师非智力因素在自身的体现,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格魅力。

三、 教师非智力因素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中的重要性

1、 教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弄清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我们也就清楚教师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魏巍在《我的老师》中曾经叙述了这样的影响,说学生对老师的崇敬“甚至与连她握笔的姿势也急于模仿”。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也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吗?教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局限在课堂上,事实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1] [2]

篇6:学生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论文

学生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就学生情感心理方面的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键词:学生因素 教学效果 影响

教学质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保证教学的基本设施和设备的投入、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的因素(即人的因素)等。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是由教师与学生所决定的,师资的质量高,学生的素质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师资的质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不论教师教学水平多高,若他对教学工作不负责,教学就决不会有好的效果;二是教师的业务水平,包括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学生因素也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态度,二是知识基础和学习的能力。笔者在级任课班级学生中针对学生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和改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而且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感心理因素,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笔者现将研究结果中有关学生情感心理方面的因素总结如下。

1.学生的心理

1.1成就心理。

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乐意去做,并力求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这种成就心理使学生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学生的成就心理是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

1.2期待心理。

期待指自己对未来结果的预先性认知。学生对未来的期待心理,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很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来源。学生的期待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有积极的作用:对教师来讲,学生的这种期待心理实际上是基于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形成的,因此,学生的期待心理会使教师感到一种信任,可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动力。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心理,优秀教师都很注重学生对教学心理的反应。教师的职业动机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本动力,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学生,对教育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对学生产生强烈的义务感,才能发挥自身的巨大潜力。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最重要的个性特征,乃是他们对学生智慧发展个人承担的义务达到何种程度。大家是否一致同意,这是教师专业动机的一个核心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教师是否施展了必要的努力,使学生的智慧得以发展。

2.学生的情感与教学过程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使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2.1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和期待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前提。

情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学生情感的最大特点是对老师的接受和喜爱,这种接受和喜爱具体表现在对他们所喜爱的老师课堂教学的期待和课堂教学过程的和谐统一、良好师生互动。学生的这种良好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凡是得到学生认可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心理上同教师必然有了亲近感和理解感,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不受学生欢迎、对学生漠不关心,甚至经常训斥、惩罚学生,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和不满情绪,对学习抱应付甚至放弃的态度。因此,教师要使教学获得成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这样就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2学生的情感决定着课堂的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的心理情境。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作用。在其它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受课堂气氛的影响。在愉快的情境中,人容易产生快乐的情感,反之,则感到压抑、痛苦。对课堂气氛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的情感。有的学生无视自己的`情感对课堂气氛的影响,课堂上漫不经心地听课,有时甚至无视课堂纪律,课堂上随便讲话,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这种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甚至混乱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必差。有的教师过分强调“严师出高徒”,势必出现对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感到压抑,教学效果必然不佳。所以,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满爱,以赢得学生对教师加倍的爱,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3学生的情感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学生的智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只有愉快地、积极地并能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时,才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情感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必须热情饱满,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智力得到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必然是教师本人的信念和情感的真实流露,教师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用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意去感动和教育学生,以情动情,以心感心,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每次讲课,夸大而言就是一次“表演”,那么“演员”的精神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要把饱满的斗志表现出来,营造鲜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有意思,而不是乏味。这种饱满的状态并不是激昂的演说,而是一种情绪、一种亲和力。如果教师带着平淡的表情、平淡的语气给学生上课,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丧失听课的兴趣,长期以往就会导致一些学生不愿意听课,最后干脆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   2.4学生的情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动力。

学生对教师的接受和热爱,是教师工作的巨大动力。这样教师会如饥似渴地丰富自己的知识,认真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工作中即使有千难万难,也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因此,学生的情感影响着教师的情感,学生和教师的情感对教学的成败有重大的影响。

3.学生的意志品质与教学效果

研究表明,在达到一定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后,影响教学效果的往往是学生的个性品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个性品质既影响他们的个性发展,又影响学习效果;学生的个性品质既影响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影响学习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创设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愉快的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潜能。自我意识是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学生认识到自己将来的职业岗位的价值,意识到将来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就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就会克服困难,勤奋学习。

4.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其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关系密切。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与改掉一个坏毛病一样,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教师要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现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更好地发挥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5.师生关系与教学效果

师生关系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又是一种特定的“心理交流”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准确性,而且取决于学生是否确信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学水平基本相当的教师,可以因为师生关系的不同而教学效果迥异。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恶化,教师就无法顺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良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其显著的特点是师生相互了解,情感融洽,彼此信赖,教师具有较高的威信。因此,教师不仅要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对学生既要充满爱,又要严格要求。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交往形成的师生关系,尽管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是由教师决定的。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受尊敬的教师,学生总是把他看成自己效仿的榜样,产生向教师学习的心理倾向,因而对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乐于接受,并容易转化为内心的需要和愿望。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易使学生更好地发展智力,而且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学生的进步和对教师日益增长的要求,又成为鼓舞和推动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巨大动力。这使教师不仅得到安慰,感到生活充实,而且认识到自己生存的价值,更加热爱学生。如此良性循环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

篇7:自然保护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

自然保护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

摘要: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效果是保护区管理工作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由于管理基础、管理机制和管理行为的不同,对保护区的管理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也有差异.为了剖析保护区管理过程中各项管理要素对管理效果产生影响情况及其重要程度,从林业系统中选取15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问卷调查,从26项管理要素中得到14项能体现管理有效性的关键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χ2检验的方法,分析这些关键评价指标与保护区的管理效果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经过研究,自然保护区管理效果的3个指标(保护状况E1、保护区控制E2、对当地社区经济效益的影响E3)中,目前E1在各个保护区中的管理效果得分中最高,这说明维护保护区的保护状况仍是各个保护区最为重视的工作目标;而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指标中各个因子对于管理效果有不同的影响结果.在这些管理评价指标中,宣传项目是唯一对保护区管理效果中的3个指标都有影响的'因素,并对E1这一管理效果因素影响最大,而管理监督评价和旅游管理与收费则是分别对E2、E3的影响最大.通过分析,将会更加明确保护区的管理因素中各个指标的重要性,通过对采取合理的方式,最终可以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效果.作 者:姜立军    苗鸿    欧阳志云    JIANG Li-Jun    MIAO Hong    OUYANG Zhi-Yun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100085 期 刊:生态学报  ISTICPKU  Journal:ACTA EC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6, 26(11) 分类号:X3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评价指标    管理效果    相关性分析   

相关专题 班级管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