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测量心跳》评课稿介绍

runawaycat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runawaycat”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小学科学《测量心跳》评课稿介绍(共19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小学科学《测量心跳》评课稿介绍

小学科学《测量心跳》评课稿介绍

科学学科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的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及动手、动脑能力,发现身边的科学奥秘,理论与实践并重,努力营造情景并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与实践中有所收获。

本课教师主要是围绕测量心跳展开的教学活动。教者充分展示了其深厚的教学基本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并完整地组织了本课的教学过程。体现听课后的简评分析如下。

一、评教材

本课教材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教材中学会如何测量心跳,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能进一步加以运用听诊器,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同时能有效地为自身、为他人服务。教材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在为生活服务。融学与玩于一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评教学过程

本课教者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运用手头资源。在学与玩中融合知识与技能,完整地组织了教学全过程。

1、教学分析透彻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教师进行传授知识的主要对象。本课教者首先教授学生测量心跳的基本方法,如何使用听诊器,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玩中学、学中玩“做中学”是科学教学的基本手段与方法。

教者进行测量心跳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实施。(1)安静时,(2)运动后,(3)休息时,三个方面让学生进行检测。在实施过程中能有效地控制时间(运用秒表),一分钟检测心跳;体育运动使用高抬腿,让学生进行练习后测量;休息后再次测量一共得出三组数据,并及时进行记录及汇报。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最后得出结论。

心跳快慢有个体差异,运动时与平时安静时是不同的。心跳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快慢,正常的心跳频率在60~100次之间。

2、教学目标明确

本课教者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在教与学中有效地运用各种方法及教学手段,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方向性。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能及时围绕测量心跳这一主题明确其目的,任务提出及完成都有明确的目标,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都有章可循,有法可施。

3、师生互动积极

科学学科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扩散性能,开拓视野,积极探索是科学教学的基本要点。教者正是通过以上的认识才最大限度地提出问题。“心跳快慢与什么有关?”、“心跳快慢在安静时、运动后及休息后有什么不同?”等令学生需要思索和实践的问题,并通过互动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认知水平发挥到极致。

三、评教学效果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提升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并在生活和学习中能最大限度地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本课学生的最大收获就是掌握快慢受到了听诊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了解了心跳影响的因素。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有效地运用这一技能,对人体健康是有帮助的作用。所以本课教者在精心设计活动后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教学的效果也就由此得到了体现。

四、评教师仪表、仪态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伟大的职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一个民族兴盛的基础。现代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有了新的`提高,对教师“为人师表”有了更为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良好的品德、品行、仪表、仪态是其基本素养。本文教者亲切、平易近人、仪表端正,对教师的理解达到了一定境界,符合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方面的认识和到位,能积极有效地传递消息达到互动的效果,从而真正做到“双赢”。

五、评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教学方法贵在探索,如同穿衣一样,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本文教者教法多样,主要是以互动法为主,能正确理解知识教学的主要方向。他有效地运用了问答法,任务型教学在课堂中有了完整的体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贵在引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后能进行自我总结,达到真正自我运用的效果。本课教者较好地运用了多种教法,完成了教学任务。

六、评学生

学生的教学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教学的主要对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因人而教、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都有收获,这是教师最大的心愿。教者所授班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视野比较开阔,在学习过程中能结合自身知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问题,很有个性。“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传授知识的方

篇2:小学科学《测量心跳》的评课稿

小学科学《测量心跳》的评课稿

科学学科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的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及动手、动脑能力,发现身边的科学奥秘,理论与实践并重,努力营造情景并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与实践中有所收获。

本课教师主要是围绕测量心跳展开的教学活动。教者充分展示了其深厚的教学基本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并完整地组织了本课的教学过程。体现听课后的简评分析如下。

一、评教材

本课教材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教材中学会如何测量心跳,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能进一步加以运用听诊器,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同时能有效地为自身、为他人服务。教材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在为生活服务。融学与玩于一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评教学过程

本课教者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运用手头资源。在学与玩中融合知识与技能,完整地组织了教学全过程。

1、教学分析透彻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教师进行传授知识的主要对象。本课教者首先教授学生测量心跳的基本方法,如何使用听诊器,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玩中学、学中玩“做中学”是科学教学的基本手段与方法。

教者进行测量心跳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实施。(1)安静时,(2)运动后,(3)休息时,三个方面让学生进行检测。在实施过程中能有效地控制时间(运用秒表),一分钟检测心跳;体育运动使用高抬腿,让学生进行练习后测量;休息后再次测量一共得出三组数据,并及时进行记录及汇报。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最后得出结论。

心跳快慢有个体差异,运动时与平时安静时是不同的。心跳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快慢,正常的心跳频率在60~100次之间。

2、教学目标明确

本课教者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在教与学中有效地运用各种方法及教学手段,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方向性。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能及时围绕测量心跳这一主题明确其目的,任务提出及完成都有明确的目标,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都有章可循,有法可施。

3、师生互动积极

科学学科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扩散性能,开拓视野,积极探索是科学教学的基本要点。教者正是通过以上的认识才最大限度地提出问题。“心跳快慢与什么有关?”、“心跳快慢在安静时、运动后及休息后有什么不同?”等令学生需要思索和实践的问题,并通过互动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认知水平发挥到极致。

三、评教学效果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提升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并在生活和学习中能最大限度地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本课学生的最大收获就是掌握快慢受到了听诊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了解了心跳影响的因素。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有效地运用这一技能,对人体健康是有帮助的作用。所以本课教者在精心设计活动后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教学的效果也就由此得到了体现。

四、评教师仪表、仪态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伟大的职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一个民族兴盛的基础。现代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有了新的提高,对教师“为人师表”有了更为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良好的品德、品行、仪表、仪态是其基本素养。本文教者亲切、平易近人、仪表端正,对教师的理解达到了一定境界,符合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方面的认识和到位,能积极有效地传递消息达到互动的效果,从而真正做到“双赢”。

五、评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教学方法贵在探索,如同穿衣一样,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本文教者教法多样,主要是以互动法为主,能正确理解知识教学的主要方向。他有效地运用了问答法,任务型教学在课堂中有了完整的体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贵在引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后能进行自我总结,达到真正自我运用的效果。本课教者较好地运用了多种教法,完成了教学任务。

六、评学生

学生的教学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教学的主要对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因人而教、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都有收获,这是教师最大的心愿。教者所授班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视野比较开阔,在学习过程中能结合自身知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问题,很有个性。“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传授知识的方

应与生活相接近、相接轨。本课班级的学生对心跳快慢的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理解,故能很好地配合教者完成教学任务。

总结,课堂教学贵在创新、求变、更新。我国现正处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教学也是如此。“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中不断前进是一位教师的基本任务。

当然本文教者或许还有不足之处,只是对于我而言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当多学习、多创新。

篇3:小学科学评课稿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比如第三节课,老师让学生一起背《水调歌头》,之后一个问题:月亮怎么会有圆有缺?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第一节金老是的找证据不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吗?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我们小组就还是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连通气球》评课稿

路老师执教的《连通气球》一课从整体上看,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科学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科学课,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科学学科特点,路老师自己进行精心设计的,层层诱导深入,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首先,本课教学中用到的实物气球给与学生视觉上的冲击,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再次,路老师指导学生在进行实验时,用简单明了的导入让学生自己预测实验结果,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知识渗透和实践能力。

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学习到了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科学实验的乐趣,学习兴趣得到舒展,科学理念得到升华。

二、如果说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那么教学态度就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路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教案熟练;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课堂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

三、本课的课题引导是本课非常大的一个亮点。引导学生自己为这次的科学课命题,很好的突出了本次课的重点,进行了复习的同时独特的方式也让学生印象深刻。

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十分到位。引导学生得出“真理并不是掌握在大部分人手中”这些价值观。

五、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演示熟练,学生参与率高,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小小的问题,比如:最后的拓展的时候问“为什么小的变得更小,大的变得更大?”这个问题其实那位同学已经说出了答案。虽然这样的拓展可以让学生在平时也去接触科学,但是整节课似乎可以教给学生这个知识时间也应该是能够安排的。

整的来说这次《连通气球》的科学课是非常成功的,独特创意,突破了重难点,也准确的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良好的科学理念,用玩的方式培养的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一堂很出色的科学课。

篇4:小学科学评课稿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是科学课程标准赋予的一项基本要求。

陈斌老师执教的《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时,能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陈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演示,问:在100ml水中加一勺盐能溶解吗?生众:能。师加盐搅拌,学生观察到果然溶解了。这样的过程重复了三次。师问:如果我们所有的盐全部倒进去呢?学生罔然。追问: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这时教师还没有结束,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有同样高度的水的烧杯。问:这样来做可以吗?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老师不急着否定,继续引导,问其他的学生,回答不可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思考明白,假如要知道1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必须要知道有多少水。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假如50ml水能溶解43克食盐,你认为每次加多少食盐适合呢?学生有的说一勺一勺加;有的说2克、2克加……师引导:每次加盐是先多后少?还是先少后多?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前面应加多一些,后面加少一些。让学生明白了科学的实验方法。这样的事例在很多环节都有充分的体现。如: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溶解完后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等等。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

陈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生说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学生回答等溶解完了再加;剩一二颗时再加;剩一半时再加……从学生的语言中反应出孩子们对什么时候可以加盐了,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再如,师问: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学生描述:一勺多一点,半勺,大约几勺半……

三、数据分析,让思维火花升起。

新课标指出,实验时,要注重事实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陈老师在这堂课上做得特别好。他把学生猜测的溶解食盐量和通过实验后得出的实际溶解食盐量都一一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两组数据。从数据中去发现猜测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虽然三四年级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还不是那么熟悉,但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培养、训练,学生思维水平会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上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1.实验材料的选择:学生在用勺子“量”食盐的过程中,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是“筷子”,这样对保证一平勺大约是1克的结果会有出入。学生在操作时,可能会多刮去一些或少刮去一些。我建议是否可采用牙签为好。

2.课的延伸拓展处:学生经过实验已经得出了50ml水大约能溶解20克食盐。老师是否可以设问:那100ml水你猜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课后可以让学生继续去探究。

篇5:小学科学评课稿

一、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从游戏开始,两个个头差不多的学生都用一口气吹出的气球为什么不一样大,学生进行了大胆的猜测:跟呼吸有关、跟肺活量有关……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分组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留到课后回家完成。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五、课堂评价及时到位而又不做作,给人一种自然亲切的感觉“太棒了”“真好”等等

篇6:小学科学评课稿

今天看了姚老师执教的“研究透镜”一课受益匪浅。本节课姚老师通过透镜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一个良好时机。考虑到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她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捉金鱼。具体做法是:在一个较深的透明容器中放一条小金鱼,让学生看准后用手去捉。学生的兴趣高涨,争先恐后的要求动手,觉得这只是举手之劳而已。当一个学生失败后,别的学生更是跃跃欲试。当第二个也失败后,他们便满脸狐疑了:为什么捉不到鱼呢?怎么样下手才能捉到呢?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创设了疑问情景,这时再启发学生:看到鱼,说明有光从鱼处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为什么看到了却捉不到?把学生引到看(光)和捉(手臂)的对比上来。经过这样巧妙、合理的设置情景,又用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的把学生引向要探究的知识,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便显得水到渠成。

猜想和想象是探究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在《研究透镜》教学中,姚老师先回忆光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时的传播情况。因为旧知识的铺垫,学生都知道会沿直线传播。然后问学生:如果让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变化?此时猜想无非两种结果:会,不会。接着姚老师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把一支铅笔放入水中,从上面观察铅笔的变化,使学生一目了然看到现想,从而了解了光的折射。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在教学中亦如此,因此我们要象姚老师那样,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还要在猜想的同时发动学生动手探究,进行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善于学习的人。教师也能真正做到“受人以渔”,何乐而不为呢?

篇7:小学科学评课稿

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整体设计比较合理,注重学生的探究研讨。

2、开头简洁

从对学生见过的青蛙导入,从而引起学生思考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观察讨论,在进行比较整理;

“北极狐和红狐”、“家猪和野猪”、“鲫鱼和金鱼”等对比,都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从而发现其中的区别,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

4、联系当前的环境问题。

科学教学目的是什么?除了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外,另一个比较重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次教学有了这个延伸。

建议改进的地方:

关键问题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目标;

动物的哪些身体特点适合它们的生活环境,这个问题一定要明确的提出来。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寻找同种动物的不同身体特征,就不会出现后面汇报中动物的生活习性的问题了。

篇8:小学科学评课稿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是一门新课程,作为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与策略来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何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使探究活动富有实效性。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部分: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3、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本课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所以说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采取科学的探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课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

今天听了陈老师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收获很多,陈老师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的、便于观察的、有典型意义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物质的变化。如铁丝的弯折、观察燃烧的蜡烛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在观察中体会到物质的变化形式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最后总结出物质变化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形状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种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本课教学中,陈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一支蜡烛燃烧时的变化”这一活动,学生也许能凭印象说了一些变化,但这是建立在以往模糊的认知基础上的,他们不曾很认真很专注地观察过一支蜡烛燃烧时的一系列变化。课堂上陈老师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经历这样的观察活动,他们发现了很多以往不曾关注到的现象。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也证实这项活动的意义。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既可以看到物质发生了形态、长短的变化,又看到某些新物质产生,如烛芯变黑、有烟上升等,使学生从另一个层面认识到了物质变化过程的复杂性,为下一课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这个探究活动富有实效性。值得我学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陈老师指导学生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本节课中,陈老师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来感知物质的各种属性;用观察的方法了解物质的外部的形状,用讨论的方法确定物质的内部属性;用动手操作的方法感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些方法运用恰当,针对性强,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快乐地学习。探究成功之处在于小组合作实验前讲明了实验的要求,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白要做什么,怎么做;这就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实效。也增长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关于“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有一点不成熟的建议: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这部分的内容,讲解的是人为因素可以造成物质的变化,要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这里可以重点对蜡烛燃烧的观察做点文章。因为燃烧的内容,在五年级教科书中删除了,只有在这个单元出现,所以对燃烧是怎么回事,可以插入到这里进行教学,这也是对教科书的补充。

在做蜡烛燃烧的实验时,应该强调安全,注意不要把燃烧后的火柴放到桌子上,因为会烫坏桌面的。

另外,在课后延伸这方面陈老师根本没有要求学生去做。我觉得应该布置学生在课后用心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变化,这样做的话就会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以致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陈老师这节课的设计详细,思路清晰,层次性强,结构紧凑,组织有序。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活动多,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去认真观察看到的现象,学生积极性很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学原则,符合新课程理念,是一堂值得玩味的好课。

篇9:小学科学评课稿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周老师执教的一节公开课,感觉自己收获颇多,周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对课堂生成的艺术造诣,让我沉醉其中,下课音乐响起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时间到啦?怎么这么快?

科学是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并研究其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而科学教学的任务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学生去见识各种自然现象,给学生指引一条路,让学生奔向真理,找到自然的奥秘。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周老师有这么几点让我陶醉:

一、情景自然生成,导入引人入胜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周老师很自然的利用课前一支歌,从听力过渡到眼力,让学生找寻画面上的青蛙,可谓巧用已有情景,自然生成,而在对荷花从中的青蛙,周老师别具匠心、精心处理,六只青蛙将它们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有显眼的,有隐蔽的,找寻的难度各不相同,从而让学生体会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适应的相对性。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知识收放有度,重点有侧重、难点有突破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个别生物不代表整个自然界,为了突出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周老师由点到面,从个体适应、到多种生物适应、一直到动物界、植物界中的每一种生物的适应。其中采用了师生共同探讨,学生举例、生生交流等多种手段,把学生的思维空间打开,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全班学生参与课堂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科学知识。

对待课堂中的重点环节时,周老师展现出自己大师的风采,对重点浓墨重彩、例如:他通过让学生对图片中情景的解读,学生的举例、发放标本让学生体验,等手段,来突出自己对重点的重视。

而面对难点,他如同庖丁解牛一样做到游刃有余,分层突破,例如:周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猜想。让学生对蝎子的行为进行假设。而后他又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假设,提出验证的方案,在提出方案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不管学生提出来的是否合理,都借用学生的智慧进行甄别和完善,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有思考、有斗争,有分析,有提高。而对实验进行了有效的处理和改进,使实验的结果更有说服力。而在数据处理方面,周老师让学生自己进行处理和分析,体现了课堂是学生的,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理念。

三、渗透情感教育,倡导大自然观点

从生物的适应、到生物的适应的相对性,到生物不适应被淘汰;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到我们的一点一滴与环境休戚相关;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就是为了我们人类更好的在地球生生存,生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今天这节课的教育功能得到升华,学生接受了生态理念的教育,形成了一种大自然观。

四、亲切的形态语言、倡导民主的教学气氛

一堂课,有的是鼓励、肯定、有的是赞许、掌声,没有斥责、批评,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有的是拉家常式的交流。周老师向学生展示了自己亲切、慈爱的一面。语言精练,语气平和,也折射出周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周老师这节课是一节精彩的课,一节引人入胜的课,掩卷反思,我想如果在这节课中再做些这样的改变,可能会更精彩:

1、利用多媒体的动画视频,类似老鹰捕食,体色与环境不同被先捕食等,或跑得快的羚羊逃离了狼的毒口,来补充说明生物的适应,可能对学生理解适应的意义更佳。

2、如果利用环境物种的变化等再设置一些问题情景,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让学生对适应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可以避免给人一种荷叶浮在水面的感觉。

当然,如果说一节课,是一件艺术品,哪遗憾就是艺术品的一部分,面对一节课,我们更多的是需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学习,去领略艺术的魅力。艺术是需要挖掘的,由于个人的水平有限,不能深挖,在此,仅谈个人的一管之见,不到之处,请众君见谅。

再次谢谢周老师辛苦、卓越的工作,为我们奉献了这么一节高水准的课。

篇10:小学科学评课稿

小学科学评课稿

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

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就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篇11:五年级科学《用水测量时间》评课稿

五年级科学《用水测量时间》评课稿

陈老师的这堂课闪光点较多,我认为较为突出的是以下两点:

一、把握理念,重教材处理。

陈老师的《用水测量时间》一课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由谈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流水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等时性,然后展开探究活动一:让学生经历三次积聚1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从三个数据的分析中深刻认识到流水确实具有等时性,感受到用流水确实可以测量时间!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探究活动二:连续测量积聚50、100、150毫升水各需要多少时间?从而认识到流水的速度会随水位高低不同而发生变化,要准确计时,必须保持水位高低始终一致。最后组织学生欣赏古人设计的水钟,感受古人的智慧的同时,激发学生去思考解决水流速度不恒定的难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钟(课外作业)。整节课的处理紧紧围绕学生来展开,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展开——结论的.得出,一气呵成。

二、关注探究,重思维发展。

这节课,陈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整节课以学生亲历的两个探究活动为核心展开,特别是第一个探究活动,老师还让学生连续测量了三次,虽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但为第二个探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第二个探究活动中,老师问:“测量积聚50、100、150毫升水各需要多少时间?”怎样做?并给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个问题的讨论就蕴涵着一定的思维价值,既可以分步测,也可以一次性测完。然后再让学生在刚才实验的基础上对这个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测。这里的一个讨论,一个预测,起到的作用远不止是过渡和方法的指导,它对学生思维的迁移和深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最后在活动结束后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陈老师非常注重结合数据对学生思维深度的挖掘。老师不仅引导学生纵向分析数据,发现了积聚第一个50毫升水花的时间最少,第二个50毫升所花的时间明显增多,第三个50毫升更加的多,得到了水位高低与水流速度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横向分析数据,再次验证了前面的探究结论:水位相同条件下,水流的等时性。充分利用实验数据,发展学生思维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篇12:初二科学电流的测量评课稿

初二科学电流的测量评课稿

本节课是浙江省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初中电学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董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中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本节学生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得到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等方面

董老师在本节课中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突破,对于三维目标大部分得到有效落实。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价值观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对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有所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新课标精神。

二、教学设计等方面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插入“动画”“录音”等多种方式,以拟人形式,让学生感到亲切、生动,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思考中,让学生去思考,动手实践,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推向高潮。

三、几点建议和意见

1、过渡不是非常自然。

2、电流单位换算应该增加些题目。

篇13:八年级科学《电流的测量》评课稿

八年级科学《电流的测量》评课稿

本节课是浙江省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初中电学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董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中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本节学生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得到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等方面

董老师在本节课中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突破,对于三维目标大部分得到有效落实。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价值观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对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有所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新课标精神。

二、教学设计等方面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插入“动画”“录音”等多种方式,以拟人形式,让学生感到亲切、生动,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思考中,让学生去思考,动手实践,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推向高潮。

三、几点建议和意见

1、过渡不是非常自然。

2、电流单位换算应该增加些题目。

篇14:《科学入门》评课稿

《科学入门》评课稿

我们听了林老师上的《科学入门》复习课,受益匪浅,回味无穷。

林老师这节课教学内容丰富扎实,关于长度、体积等物理量的测量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整节课思路清晰,思维逻辑严密。她自身的素养得到体现。从学生合作的过程来看,这堂复习课打破了沉闷的气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突出了学习的主动性,并善于开发挖掘学生思维,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复习课模式是把学生当作简单地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先回顾知识点,再讲例题,最后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做同类型的习题,使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老师讲得很乏味,效果当然可想而知,起不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更不用说扩展知识技能。林老师的这堂课给了我们一种新的启发,用新的理念去思考自己的教学。林老师颠覆了传统的习题课模式,大胆地进行了创新,让习题、学生探究紧密相连。从“国球由小变大”入手去观察、体会,把知识、习题融入到问题当中去。提出开放性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动手操作,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习题处处融有知识点的复习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知识的亲近感,使学生理解科学知识于生活。调动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林老师上的复习课使用各种教学手段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真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

篇15:八年级科学评课稿

八年级科学评课稿精选

本节课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写的初中二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讲内容。本节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谢满飞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谢满飞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谢满飞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有多媒体演示分析如:“乒乓球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有教师演示实验如:“装有不同质量水的玻璃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

比如,教师利用汤圆的浮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社会热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引出潜水艇,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学生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然后让学生观看潜水艇的上浮、下沉Flash动画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四、教学建议

1、由于本节课活动比较多,教师在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上不够充分。教师要加强学生活动的指导,控制好活动时间。

2.本节教材有较多的阅读和小资料,学生阅读看书的时间基本没有,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时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看书思考。

3.小组活动较多但小组合作交流的不够有待加强

篇16:《有趣的测量》的评课稿

《有趣的测量》的评课稿

实施新课程:我们的理念是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挑战性、鲜活的数学。那么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实践活动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全体老师思考的问题。

听完这节课,给我感觉是:快乐、有趣、轻松 、愉悦,本节课刘老师设计别具匠新,一扫传统课堂死气沉沉地听,闷声闷气地算,机械被动地模仿的状态。学生会操作,会表达,会思考,会探索,会合作,会创造,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有趣成为这堂课的亮点:让学生从长方体、正方体等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了子过渡到探究不规则图形,思维跨度大,挑战性强,这本身就很有趣,再加上教师采用土豆、橡皮泥,不规则石头等来试验,特别课尾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把这种愉悦、有趣推向了**。

给学生创建了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在学的过程 中充分地展示自我,尽情地张扬个性。这种课全体同学参与活动,学习积极性高。学生学得轻松愉悦。

注重双基的培养,从复习的导入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以及规范的板书:上升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这些方面都可以体现。

听完这节课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以下的思考:

1、既然是测量,是否因应追求测量的科学性,是不是可让学生用尺子量量,示范给大家看。

2、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可否先让小组学生上台演示、解说,再找听懂了的同学归纳总结,这样对学生倾听习惯和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3、除了用装有水的容器测量外,还可以借助有土、沙、灰等其他填充物,教师可给学生讲清楚,以便拓宽学生的视野。

篇17:有趣的测量评课稿

有趣的测量评课稿

春意融融,鸟语花香。今天聆听了张文红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有趣的测量”一课,感受颇深。根据教研组的安排,我重点针对课堂中学生“说”的表现进行观察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信学生,贯穿全程

我认为,放手不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更应该是一个个生动的实践体验。课堂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重点预设教学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学生能够流畅的表达和描述实验和思考的过程,实在难得。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引入新知”中,教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说出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说的非常积极和准确,给学生的说创设了良好的表现环境,情感在此孕育,知识在此孕伏。

第二环节“实验操作,亲身体验”中,教师大胆预设“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计算出这个比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被挑动着,对新鲜知识的.探索欲望被激发出来了,思维被充分的放大和扩展。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帮助下自然而然说出了三种不同的试验方法,无需激励,学生参与实验的欲望占据了主导地位,那种急切的心情无法言表。说在自然状态下流露出学生思维状况,学生的表达也呈现了最自然的状态。

其他环节精彩频频,无以计数,略谈一二,以证其实。

洞悉问题,共同翱翔

世界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我们不仅要有一双发现和欣赏美的眼睛,也要有一颗真诚豁达的心,发现美丽光环辉映下的黑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飞得更稳。

1、说不是个别学生的专属权力。“说”要面向全体,让大家踊跃的说、大胆的说,说出自己关注的问题和困惑。课堂中少数学生的说代替了所有学生,有的学生没有说的机会,表现欲得不到满足,在后半截课堂中出现了哈欠连连的现象。

2、师生互动更应注重延时等待。

课堂中师生互动是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的对话应该建立在平等和民主的基础之上,教师问和学生答的单一模式,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时光的流转中逐渐的消逝。因此教学环节中设计的“猜想”需要等待,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实验汇报”需要等待,让学生去总结和梳理,让更多的成员去补充、完善和评价;错误的回答需要延时,让学生认真的思考自己的出错原因;……说需要时间,更需要空间,而这个平台需要教师智慧的女里创设。

3、小组汇报理应体现小组合作成果,还要汇报存在困惑。

篇18:密度的测量评课稿

今天聆听邹老师汇报课——《密度的测量》,深受启发。邹老师这节课给我提供了很多借鉴,解答了很多疑难点,对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及课堂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景:

邹老师通过怎样鉴定一个“手镯的真与伪”,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有趣的生活问题切入对新知识的学习,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新颖地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密度的测量》。

二、导学案的引领真正起到“导”的作用

邹老师本节课的导学案编制地非常精致有效,从各个环节的编制到具体应用都很科学,导入的材料、知识框架及自主练习和情景材料探索都恰如其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符合认知规律,内容针对性强,容量恰当,充分发挥了学案引领作用;

1、邹老师提前把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量筒的使用,并把本节课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变换形式让学生提前思考。在学案的引领下,本节课学生的任务很快地转入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通过学生的探讨,总结出测量物体体积的`多种方法;学生解决不了或理解的不到位的问题,邹教师引领着探究。

2、导学案的引领不但没有降低学生课堂学习的求知欲和求成欲,更让学生的探究时间更充裕;交流更充分。

三、探究有深度,交流充分。

邹老师本节教学可以看出,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自主进行试验方案的设计与交流,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和结果展开充分的评价。养成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小组间成员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师适时点播总结,真正做到了“收放自如”,最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中有了较高的成就感,从而更加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在老师用心的呵护下,萌生出很多课堂生成的,如“在介绍如何测量物体体积时,让学生讨论交流,先后萌生出很多好的方法,然后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总结出”重锤法“和针压法”等好的方法,课堂即时生成源于学生,又反作用于学生。再如“如何测量液体的密度”不是告诉学生如何去做实验,而是让学生生成不同的方法,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由学生定哪种方法更好,充分尊重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四、课堂设计之巧妙

巧妙的课堂设计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和潜能,更能轻松地突破难点,它应该说就是一堂优秀的课的亮点所在。本节课邹老师在给学生介绍液体密度测量时,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以方法,而是巧妙地做了一个实验:把牛奶倒入量筒。明显的实验现象,让学生马上进入了探究状态。再如邹老师在学生得到不同物质的密度时,不是简单的结束,而是进行了巧妙的总结归纳,新颖独到!

当然邹老师的课也存在一些瑕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测量物体密度时,有一些仓促。应该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讨论出实验的步骤。

二、器材的选择还欠妥。应该选择小烧杯,注意不要超过天平的称量。

总之,在本堂课中,邹老师的情景导入新课方法新颖,课堂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合作探究实验方案亲自进行动手操作并从中获取新知识的好习惯,让他们成为正真的课堂上的主人,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篇19: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测量呼吸和心跳》教案课件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测量呼吸和心跳》教案课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2、能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科学知识:

1、知道心跳、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运动可以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恢复到正常状态。

2、了解自己正常情况下 1 分钟心跳、呼吸的次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意识到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教学重难点: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教学准备:手表、记录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师:每当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兴奋、紧张……

师:你的这种心情从身体状况的哪方面表现出来的?

生:心跳加快,脸红……

师:相对于体育课来说,我们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下?

生:安静状态。

2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一位男生一位女生),他们现在都处于安静状态下,如果让他们运动起来,你猜测他们会有什么变化?

生: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气粗……

3 、师:你们体育课上做过原地高抬腿运动吗?怎么做的?

生:大腿和身体呈 90 °夹角。

师示范动作。

4 、师:请男生准备好,随着老师拍手的节奏做原地高抬腿运动,动作要做标准了,女生站立不动。(计时 1 分钟)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他们的表情有没有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男生脸上有汗、脸变红了、气喘粗了……

师:你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问男生)

师:你有这样的感觉吗?(问女生)

5 、师:为什么他们的感觉会不同?(请他们下去)

生:男生做了高抬腿运动,而女生没有做运动。

6 、师:为什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就会变粗呢?

生:我们的心跳加快了,同时使呼吸加速。

7 、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次数比安静时的呼吸和心跳次数快多少呢?怎样知道呢?

生:进行测量。

8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呼吸和心跳”,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

1 、测量在安静状态下 1 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 1 )师:要想准确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谁知道怎样计算呼吸的次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测量呼吸时要注意,一吸一呼算一次呼吸(示范)。这儿老师是用夸张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看到,但在实际测量的时候就是按照平常的呼吸情况进行。每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一做。心跳的次数可以怎样测量的呢?

生:用手摸、听、测脉搏……

( 2 )师:我们今天用测量脉搏的方法来测量心跳次数。用我们的右手搭在左手手腕的内侧偏上的地方,找到脉搏(示范),每个人试试,要准确地找到你的脉搏。

( 3 )师:测量呼吸和心跳次数的方法我们已经学会了,为了能进行数据分析,我们要把测到的数据记录在表格里面。(出示表格)这张表格你们知道怎么记录吗?

生:讲述表格的看法、写法。(师适时补充)

( 4 )师:现在我们要开始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了,先测量哪种状态下的?

生:安静状态下的。

( 5 )师:表格里面要求我们填写同一时间内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我们第 1 次先测量 1 分钟呼吸的次数,第 2 次再测量 1 分钟心跳的次数。

师:注意呼吸次数的计算方法,找准自己的脉搏。准备好了吗?开始(计时 1 分钟,测量两次)。

学生各人自己测量数据,并记录,算出平均值。

生:汇报所测数据,计算平均值。

2 、测量自己在运动结束时, 1 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 1 )师:安静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有了,接下来要测量什么数据了?

生:运动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师:运动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在我们的运动一结束就要进行,等到休息后再测量数据就不准了。还有,老师在这儿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记录同一时间内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尝试说。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一、三大组只记录测量呼吸的次数,二、四大组只记录测量心跳的次数。

( 2 )师:我们仍旧用原地高抬腿的方法进行测量运动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测量时要注意,请你按照老师拍手的节奏做原地高抬腿运动。每位同学一定要把动作做标准了,否则就不能准确测量出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了。(计时 1 分钟,老师调整好学生所站的位置)

( 3 )测量呼吸和心跳次数。(计时 1 分钟)

学生各人自己测量数据,并记录,计算出平均值。

学生汇报所测数据。

( 4 )师:安静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以及运动结束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我们都有了,有了这两组数据我们能做什么事?

学生进行比较。

师:你们比较一下,发现什么?

生:运动结束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要比安静状态下的速度快。(说出具体数据)

( 5 )师:我们除了用表格进行数据比较之外,还可以用图形进行数据比较。这儿有一个坐标,横线表明在什么状态下,竖线表示呼吸或心跳的次数,我们现在就要把表格中的数据转换成图形,看老师是怎么做的。(以某一学生为例说明条形图的画法)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图形中的一种,叫条形图,大家看用这种方法比较数据有什么优点? (明显、清楚、一目了然…… )

相关专题 测量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