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及现状分析-美国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炑炑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炑炑”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及现状分析-美国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共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及现状分析-美国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及现状分析-美国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美国职业教育概况 美国长期实行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所以对人才的需求也带有明显的市场竞争的特点。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来自职工本人与企业(公司)两个方面。为适应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及本人追求升职、提薪、良好的工作环境,许多在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自助参加专业学校、企业或社会举办的各种专业、文化技术培训,以适应和提高自身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美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和极少的人力闲置,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国发展职业教育非常得力。职业教育讲究实效 美国人务实高效的作风,为职业教育也引来一股春风,无论是专业学校还是企业办的职业技术培训,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都紧密结合本专业的生产和工作实际,针对性强,学习和应用结合,吸引力大,效果好。 各种职业技术培训的教学内容都是先进的实用性技术,立足于基本技能和应变能力的培养。教学环节实践性强,采用现场教学、实物教学、模拟训练、电化教学等。学生毕业后入职企业必须要经过上岗前的培训和测试,掌握了基本技能之后才可以正式上岗就业。在平时,员工也可以自己选择不断进修,往更高的技术岗位和工作性质迈进,这在美国非常普及,同时,企业也是鼓励员工自我深造和提升。面向市场办学,引进竞争机制 在美国,无论是专业学校还是企业办学,都特别重视市场需求,面向市场办学。美国职业教育往往采取短中取利,重视实用性的学习和培训,去掉了繁复的过程。根据生产发展需要来走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成人教育突出市场急需的高新技术培训,如精密机械和工具制造技术、自动化工程技术、光学工程技术、电子与电脑等。美国社会和企业用人充满竞争,人才选拔聘用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所以常把培训、实践、考核、晋升一体化。培训效果的考核,对技术和管理人员主要从其实际工作能力与业绩进行考核,对工人则以实际操作技能、完成产品的质量数量为主要考核内容。培训、考核、晋升一体化的'目的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经过培训后工作能力提高、完成工作出色,经考核后晋升是很自然的结果。同时,高、中、低级别的技工和技术管理人员,工薪的级差也较大,通过物质利益来激励职工的学习热情。为了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加工薪收入,职工都自觉参加业务、技术培训。 美国的职业教育还十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强调职工的工作态度,认为训练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比训练技能更重要。企业特别注意教育职工树立为顾客服务的思想,认为这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并贯彻于人才选拔的竞争机制中。普教、职教、成教相互渗透贯通 美国的普通中学都开设职业技术课程,职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大规模向普教渗透。培养中学生具有初步的专业技能,以利分流。学历性质的工艺院校,又是成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一校两用,一师两教,师资设备可充分利用。各州政府都有法律规定,青年从业之前必须经过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成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上岗前的必由之路。职后教育(即成人在职教育)是职工争取自我发展的必经阶梯,也是取得晋升的必备条件,又为提高职工技术素质发挥作用。教师高标准、严管理、高待遇在美国,不论是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还是成人教育,教师任职资格的标准都很高。职工教育的教师必须是大学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并经过教育学院和实践环节的专业培训。教师每两年半还要参加一次教师资格考核,并取得任教合格证书。对教师的管理考核非常严格,教学不负责任或教学质量差,不能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要解除聘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薪待遇也较高,经济收入仅次于医生。综观美国职业教育,各方面都是以实际应用为主,在讲究效益,授课方面以学员学习的基本技能为前提,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起点,务实高效的职业教育特点应该是美国职业教育最大亮点。同时,也非常重视对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人才自身素质提升和全面素质的提升。相信,美国职业教育对中国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启发和引领作用,改善国内形式主义的教育形态,更加高效,实用,务实。 职教联盟免费微课视频课程来袭,请在“职教联盟”菜单栏点击“职教服务”下载免费微课及视频课程,每月更新,倾情奉献。如何关注微信号:zhijiaolianmeng感谢您关注职教联盟微信公众号!如果您尚未关注,欢迎点击文章上方的“职教联盟”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推荐,分享朋友圈。

篇2: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及现状分析―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模式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及现状分析―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一直都是我们国家最为基础性和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多年来,我们一直重视职业教育,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国家是强大的制造业大国,需要千千万万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必然要落在职业教育肩上。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基本始于新中国成立,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断的发展,革新,转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小编,想通过几个典型国外的职业教育案例,来探讨中国职业教育未来之路如何走。首先给大家奉献的是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什么是“双轨制”职业教育呢?简单理解就是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一半时间在校学习,一半时间在工厂和企业实习。德国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也被很多人称为“两条腿走路”的职业教育。德国推行的“双轨制”职业教育,是德国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中一项十分成功的制度。德国利用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技术型、应用性人才,对战后德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被世界所公认。德国法律规定“凡初中毕业不再升学的学生,就业前必须接受二年半至三年的双轨制职业培训。”企业不得接收未经培训的员工,未经培训的员工不能上岗,已成为雇主、雇员的共识和行为规范。目前全德已有2/3以上的就业人员接受过双轨制职业培训。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国家和企业共同负担职业培训,这已经成为德国法律的规定,德国职业教育是由政府和企业来买单,换句话说,德国公立职业教育是全免费的。其中的特点如下: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已经写入宪法德国宪法规定,教育立法的管理大权在州政府,职业学校是各州的教育机构,须按各州的教育法制订教育计划;但企业执行的双轨制培训的法律、规章则由联邦政府制订颁布。政府和企业在职业培训上依法合作协调。政府和企业共同为职业教育提供经费支持德国政府规定,把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规定了职业院校的`一切经费由各州政府负担。企业基于自身发展和人才需要,把对职业教育的投资看成是对企业中长远的投资,必须拥有大量在生产一线训练有素的员工。基于这点,各企业都乐于投资职业教育,负担学生在工厂培训期间的一切费用。学生在企业实习,可以领取一定的薪酬作为学生的劳动报酬。学校与企业有着非常紧密的合作在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供需结合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咨询、合同签约等手段来实施的。每年,联邦教科部和各州文教部要发布学校毕业生统计数和下年度预测数;联邦劳动总局及各州分局要发布各工厂企业招收徒工的统计数和下年度的预测数;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则负责对学生的毕业和企业招工进行调查研究。这些信息,又是通过大量的报刊杂志、电视录像、电脑咨询、报告会、展览会等多种形式向社会传递。需要接受双轨制培训的学生,早在毕业前就向各有关部门及企业咨询。咨询是双向的,既指导学生选择企业,又帮助企业选择学生,这种双向选择的结果在学生参加双轨制教育前以合同的形式加以确定,就保证了供需双方的紧密结合。教学与实践适应当前学生的需要接受双轨制教育的学生,40%理论学习,60%实操训练,他们既是工厂的徒工,又是公立职业学校的学生。学生每周在工厂培训三天半至四天,在学校学习一天至一天半。工厂企业着重对徒工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职业学校着重教授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工厂企业设有教室,职业学校也设有演示车间、实训车间。双轨制职业教育十分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保证了企业获得合格的员工。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与选拔我们国家提倡的“双师型”教师,在德国职业教育中是非常普遍的,德国的职业教师队伍,基本都具备复合型的教学实践经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实践基础。而作为从事此类教育的师资,更应该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德国职教师资资格培养普遍实行叠加培养模式,主要有:一种是“物理型”,即采用专业与师范教育叠加的模式;另一种是“化学型”,即实行的专业与师范教育混合模式。德国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来达到教师质量要求。德国的职业教师必须具备在企业有一年以上的实习,并且有企业实习的证明和企业评价,在经过德国组织的两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才可以正式上岗成为教师,如此严格的教师培养体系,为德国职业教育奠定了强大的教师队伍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一个较为全面而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职业院校有自己的实习工厂和实习基地德国为了加强对学生实践性、技能性培养,高等专业学校、职教所都建有自己的实践、实训基地,甚至实习工厂。德国职业教育自身的实习工厂也需要接受外面的订单才可以维持其运营,并且还承担部分项目运作的功能,生产的产品可以在市场销售。这在我们国家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德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德国的免费公立大学引来了世界各国留学生,而德国的大学并不专为留学生开设语言课。留学生在正式入学前,都必须参加大学举行的语言考试,考前的培训和组织工作一般由职业培训学校来完成。因此,德国的职业学校都开有国际课程,并提供实习服务,也和世界各国的教育机构建立了联系。还有,作为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的“双轨制”职教技术,被出口到欧洲各国。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富有特色的职教师资队伍是分不开的。严格的教师资格认定,及其教师地位的确立,加上继续教育法规,使得德国的职教师资质量和数量得到充分保证。(欢迎)职教联盟免费微课视频课程来袭,请在“职教联盟”菜单栏点击“职教服务”下载免费微课及视频课程,每月更新,倾情奉献。如何关注微信号:zhijiaolianmeng感谢您关注职教联盟微信公众号!如果您尚未关注,欢迎点击文章上方的“职教联盟”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推荐,分享朋友圈。

篇3: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新世纪我国把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之一,自从二零零二年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全国各省市地区相关部门都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将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为了更好的实现“十一五”教育规划中关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为社会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本文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整体提高,生均水平下降

在政府对中职学校加大扶持力度之后,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明显增加,整体上的教学设备等较之以前发生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办学条件的改善程度满足不了学生数量增多带来的需求。这样,落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教学资源反而有所下降。如果这样继续发展下去,无节制的扩大中职学校的招生数量,校舍等教学设施得不到快速跟进,势必成为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因素之一,这一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各方面教学设施的匹配度。

(二)生均图书数量及教学仪器呈现下降趋势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图书指标也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零五年比零三年的生均图书数量少了七本,低于教育部颁布试行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图书标准3.24册,如果按照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测算,尚缺图书约5万册。另外,教学仪器设备的生均值也有所下降。

(三)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素质偏低,并且,专职教师紧缺。中职学校由于在招生的低谷时期,很多学生都不愿意选择中职学校,教师缺乏教学的动力,并且,也没有升学的压力,所以,在专业知识及教学方法上,很少进行深造学习,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都不为其所掌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感到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的工作需求相脱节,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此的恶性循环,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低下,并且,教师的数量也严重不足。在大力发展中职院校的时候,现有的教师数量及质量已经明显满足不了需求。因此,扩大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调整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发展中职学校的当务之急。

二、中职学校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改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

中职学校原有的教学条件很多都比较陈旧,最近一些年,中职学校不断扩展,而学校在学校教学设备等方面的建设投资力度跟不上招生的数量增长速度,这就会给目前的中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办学条件成为制约中等职业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必须重视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分析和跟踪研究,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期对办学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如果不快速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生均水平,不仅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能力得不到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同样会受到严重制约。

(二)建立中职学校建设分担机制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社会、国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需要政府加强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增加财政性教育投资,改变我国财政性教育投资上总体不足的状况。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力度,大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每个县重点支持1所职教中心,集中力量在省属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办好省级培训基地。中央政府应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制定和严格执行教育投入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教育预算管理,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预算的项目、标准,并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经费落实到位。

(三)加强中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1.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调动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2.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加深教与学的交流,将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普通本科院校的再培训,交流充实到中等职业教师队伍中去;同时建立和执行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习的制度,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再来教学、指导学生,以加强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解决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来源渠道不通的难题;3.增大对中职教师的再培训工作力度,为现有的在职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机会,使其对本专业的知识进行深造,达到学历和教学水平双方面的提高。

三、小结

我国目前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并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因此,要想快速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实现技术型产业方向的转型,就要真正的将中职教育建设切实贯彻落实下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

篇4:试论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试论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通过对我国转型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进行探索,从招生工作、培养模式、就业指导三方面分析当前制约学生就业能力的根本原因.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策略:改革招生工作,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

作 者:谌利华 CHEN Li-hua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师教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60 刊 名: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G718.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就业   发展  

篇5:中国3D打印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中国3D打印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又是一个开学季,一些上大学的同学们做好了迎接大学生活的准备了吗?相信有些同学报考了3D打印相关的专业。作为一项新兴的先进制造技术,3D打印已经从技术研发转向产业化应用,充分体现了信息网络技术与先进材料技术、数字制造技术的密切结合。世界工业强国已将3D打印作为未来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加以培育,制定了推动3D打印发展的国家战略和具体推动措施。我国正在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亟需包括3D打印在内的先进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以及《中国制造2025》相继出台,充分说明了3D打印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彰显了我国发展3D打印产业的决心。目前,我国3D打印技术水平有了较快提升,而专业人才的缺乏却制约了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一、我国3D打印行业发展概况自以来,我国3D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的市场规模尚不足10亿元,而到就已超过40亿元,增长幅度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如表1所示。图1:~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从市场规模和发展阶段来看,中国3D打印尚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市场潜力巨大。据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协会最新的调研报告估测,20~20我国3D打印产业的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高达43.4%,到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届时我国或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3D打印市场。从技术专利方面来看,我国3D打印技术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长,目前以10%的份额,占据世界第三的位置。此外,我国积极与国际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使我国3D打印整机生产的技术水平获得大幅提升。国内部分企业已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产业化,且部分便携式桌面3d打印机的价格已具备国际竞争力,成功进入了欧美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3D打印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3D打印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实现工业及个人消费领域大规模推广,整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还面临着产业基础薄弱,应用范围受限等诸多挑战。总体来说,我国3D打印发展仍存在市场规模较小、打印材料受限、商业模式传统、专业人才缺乏、版权界定模糊等问题。二、3D打印行业人才需求分析随着我国3D打印应用市场逐渐拓展,市场需求不断释放,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从事3D打印的相关研发工作,也有很多的3D打印厂商在政策的扶持下得到孵化。与3D打印产业发展相比,3D打印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处于萌芽状态,整个行业人才缺口巨大,无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行业企业发展状况月,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成立。年国家出台政策支持3D发展以来,国内的中游产品制造商纷纷涉足下游服务业务或者涉足上游的材料制造业务。我国的3D打印产业进入融合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对3D打印产业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国3D打印企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国内从事3D打印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应用服务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规模逐渐增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如表1所示。例如太尔时代、南京宝岩等在桌面级3D打印机市场都具有很强的桌面级打印机制造能力。国内部分3D打印行业企业及其主营业务据有关机构预测,我国3D打印市场规模20有望突破100亿元,这让3D打印的相关企业受到资本的热捧。2014年1月,太尔时代获得美国都福集团全资子公司都福投资有限公司数千万元的战略投资,进一步推动了太尔时代在3D打印领域的布局。此外,青岛奥德莱三维打印有限公司等也先后获得了较大数额的投资。(二)行业人才需求分析由于3D打印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其中,相应的企业对3D打印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据有关机构统计,目前我国3D打印行业的专业人才缺口超过千万,制造行业对3D应用人才需求最大,缺口约为800万人,且需求还在不断攀升。3D打印的技术特点决定了3D打印行业对综合性人才的特殊性要求。如3D打印的技术研究和材料开发所需的是主要来自国内的技术实验室及其团队和高校培养的硕、博士研究生等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3D打印设备的研发生产所需的是更多涉及机械加工制造领域的人才;3D打印应用服务则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业设计、计算机软件编程等能力的技术应用人才,这些人才主要来自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如图2所示。我国3D打印行业专业人才培养链通过检索相关企业的招聘信息,并结合相关专业知识,我国3D打印行业企业所需人才按企业所处的行业层次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上游技术和材料研发企业所需的3D打印技术研究、材料开发人才;二是中游设备生产商所需的3D打印机生产研发人才;三是下游服务商所需的3D打印机营销、售后服务以及3D打印服务等方面的技术应用人才。这三类人才所需掌握的技术技能,如表2所示。3D打印行业的人才需求类型及所需的技术技能三、3D打印专业职业教育现状分析随着3D打印行业的迅猛发展,要实现我国3D打印行业及相关本土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高技能人才和熟练技工等专业人才队伍的支撑必不可少。职业教育顺应3D打印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新的要求,积极探索3D打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向社会输送一批批合格的专业人才。(一)专业设置情况随着3D打印行业的快速发展,3D打印相关专业已成为市场热门专业,并且种类繁多。目前国内中职和高职院校都已开3D打印类相关专业。根据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部分专业设有“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方向,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增材制造技术方向)、航空材料精密成型技术专业(航空产品3D打印)等;而根据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并未显示相关命名的专业。不过,随着3D打印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部分中职院校已经设置了相关专业。2015年我国职业院校开设3D打印相关专业一览从院校数量和招生数据来看,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3D打印专业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开设院校偏少,且大多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招生,人才培养规模偏小,专业设置不完善。(二)人才培养分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涉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本文主要调研上述7所职业院校,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验实训、校企合作和师资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对我国职业院校3D打印类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1.培养目标结合3D打印人才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目前职业院校3D打印专业主要是面向3D打印设备制造、生产企业及3D打印应用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3D建模与3D打印的知识与技能,具备3D打印技术应用能力,能够从事3D打印产品设计、3D测量与逆向造型、3D打印设备操作、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当然,各职业院校会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特色不同而对学生掌握的技术技能有一定的规定与要求。较为典型的如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开设的3D打印技术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广东及珠三角地区产品制造企业、3D打印服务业的人才。7所职业院校3D打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2.课程设置课程是教育教学质量与特色的基石和保证,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3D打印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3D打印产业发展的特点,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3D打印企业的相关要求。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3D打印相关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两个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以突出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兼顾综合能力的延伸与扩展,包括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加工基础、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制造工艺、3D测量、3D制造、模具CAD/CAM/CAE等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包括3D扫描技术及应用、3D打印设备的原理与维护、3D打印设计综合实训等课程。我国职业院校的3D打印专业课程设置一览3.实验实训为了提高3D打印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我国各职业院校纷纷建设3D打印实验实训室,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肥猫3D网和青岛市动漫创意产业协会共同建设“3D打印实训室”。然而,由于3D打印专业教学软件需要支付较大的成本,有些职业院校仅仅是在原有的实训室基础上购置3D打印的相关设备供实训教学,导致部分实验实训设施难以发挥实验或实训的作用。我国职业院校3D打印专业实训室配备情况4.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调查上述7所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状况发现,我国职业院校3D打印及相关专业基本上都会与相关企业合作,合作方式主要有一般性合作、订单培养,如表7所示。然而,由于3D打印专业刚刚兴起,人才培养也处在起步阶段,校企合作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国职业院校的3D打印专业合作企业情况5.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培养是职业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关系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开设3D打印专业院校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多半是来自传统机械制造或者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师,受过正规3D打印专业教育的师资较少。来自于行业企业的教师,虽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专业理论知识往往不足。“双师型”教师普及率普遍不高,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较为滞后,尤其缺乏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我国职业院校的3D打印专业教师配备情况四、3D打印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已经呈几何级增长态势,我国3D打印产业也迈入发展加速期,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在3D打印人才培养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整体水平不高,在服务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要使职业教育真正为产业发展服务,为3D打印产业提供智力支撑,我国3D打印专业职业教育必须要加速发展、改革、创新,以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3D打印技术应用人才。(一)加强政府引导,促进职教发展我国3D打印专业职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内容、方法与途径等都还在探索之中。要提升我国3D打印专业职业教育水平,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发挥统筹规划作用,加强宏观引导与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将3D打印及相关专业纳入职业教育专业体系,鼓励、引导有实力的职业院校开设3D打印专业,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以推动职业教育为3D打印产业的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在3D打印产业集聚程度较高、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政府有关部门可借鉴、参考“政产学研”的方式,探索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切实鼓励相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3D打印专业的建设,促进校企深入合作。(二)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培养目标目前,我国3D打印专业职业教育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部分职业院校贪大求全,把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为可以服务整个3D打印产业体系的“全才”。对此,相关职业院校在3D打印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顶层规划,使人才培养与所在区域的3D打印产业发展相衔接。因此,相关职业院校需要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研,了解当地3D打印技术开发、应用的主要领域和发展趋势,以确定专业具体发展方向;了解3D打印企业内各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以确定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了解当前和预测未来企业对该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确定本专业办学规模和发展方向。只有对这些种种情况做好科学的调研论证,才能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制定更加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避免专业建设的同质化。(三)改革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根据行业企业对3D打印专业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相关职业院校要不断调整、完善3D打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具体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科学化的人才培养计划,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着重培养、锻炼、提升学生的应用性操作能力。3D打印专业相关课程体系的建设不能简单地叠加计算机或者机械加工制造的课程,而要改革、创新课程设置的结构形式,保证课程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和各类课程比例的合理性,着力保障实践类课程的学时,并促进相关课程之间的相互融通。(四)适应市场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并深化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重要一环。在德国职业教育中,实训基地是企业在学校中的“工厂”,通过将企业完整的生产或运营过程进行最大限度的真实模拟,将学校实训基地建成企业的生产基地、技能考核场所、双师素质锻造地与科技创新的平台。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经验,在开展3D打印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院校需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专业教师培训等多个方面深入发展。(五)提升师资水平,打造双师队伍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我国3D打印专业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还较为薄弱,需要着力提升。由此,职业院校可探索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制订并实施青年教师行业管理部门或企业实践计划;引进具有国际或国内工程背景、擅长3D打印研发、生产、服务的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强化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最大限度地运用当地人力资源优势,丰富职业教育师资类型,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以学校师资为主,以企业培训师和社会外聘师资为辅,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体系。

篇6:look!大数据专业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look!大数据专业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在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正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重塑国家竞争优势正在成为趋势。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这标志着大数据产业已上升为战略高度。我国大数据人才的积淀不够,相关专业领军人才、科技人才缺乏等问题已经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应积极构建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破解大数据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人才瓶颈,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一、我国大数据行业发展概况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以及信息产业的深入发展,海量数据已经成为可利用、有价值的重要战略资源。20,麦肯锡发布《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研究报告,宣称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根据IDC发布的报告《中国大数据技术与服务市场~预测与分析》显示,中国大数据技术与服务市场将从2012年的1.65亿美元增长到的8.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38.7%。我国大数据产业仍处于早期构建阶段,呈现出规模较小、增速较快的特点。根据数据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围绕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等环节,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生产与集聚层――组织与管理层――分析与发现层――应用与服务层”四个层级的大数据产业链,IT基础设施为各个环节提供基础支撑。空间分布上,我国大数据产业初步显现出集聚发展的格局,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四个产业集聚发展区。其中,北京依托中关村在信息产业的领先优势,打造京津冀大数据走廊;长三角地区城市将大数据与智慧城市、云计算发展紧密结合,集聚了大批大数据企业;珠三角地区在产业管理和应用发展方面率先行动,对企业扶持力度大,集聚效应明显;中西部地区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积极布局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吸引和集聚了大批大数据企业。二、大数据行业人才需求分析随着大数据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兴起,国内互联网行业和IT行业的领军企业纷纷进军大数据行业,新兴的创业公司也正在抢抓大数据创业机遇,整个行业发展处于活跃的探索起步阶段。然而,由于人才培养的滞后,以及新兴行业熟练技术人员积累的不足,未来大数据人才的短缺必将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大数据企业发展状况目前,我国大数据产业正在构建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各环节主要产品和服务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其中,基础软件(数据库软件和分布式文件系统)、应用软件是大数据产业价值转化变现的最关键部分,云计算对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1. 基础软硬件格局稳定大数据时代对企业的存储架构、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等提出了挑战,为了更快、更好、更准确地按需存储数据,需要企业提高存储性能和计算能力,这些潜在需求的存在为存储器和服务器提供商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发展机会。但是由于国际巨头在存储和服务器市场垄断优势明显,我国相关企业很难取得突破。根据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的数据显示,IBM、惠普、戴尔三家企业占据了中国服务器市场约77.7%的市场关注度。虽然浪潮、曙光等本地企业也加大了此领域的投入力度,但限于技术实力,市场占有率仍然较低(如图1所示)。2. 应用软件层潜力巨大目前,国内各个行业之间IT投资规模和信息化建设程度差别还很大。从国内数据中心的发展历程来看,国内数据大多集中从银行业开始,并逐步发展到政府、金融、保险、电力、电信等行业领域。涉及政府相关软件开发的企业主要有美亚柏科、拓尔思、用友软件;涉及金融行业软件开发的企业主要有久其软件、恒生电子;涉及通信行业软件开发的企业主要有东方国信;涉及电力行业软件开发的企业主要有远光软件、榕基软件。其中,拓尔思是国内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的龙头企业,用友软件、东方国信、久其软件则是长期致力于智能分析软件研发,这四家企业在大数据技术方面拥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3. 信息服务领域细分信息服务作为大数据产业的基础,以云计算为主要发展方向。目前,云计算厂商则可以细分为平台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和服务提供商。平台提供商主要提供云计算实现虚拟化、自动负载平衡、随需应变的软硬件平台,国内的相关公司包括华为、中兴、方正科技、浪潮信息等;系统集成商主要帮助用户搭建云计算的软硬件平台,尤其是企业私有云,代表厂商包括浪潮软件、东软集团等;服务提供商包括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计算和存储资源的IaaS公司、为应用开发者提供开发平台的PaaS公司、SaaS应用服务提供商,国内代表厂商包括网宿科技、神州泰岳、鹏博士、用友、金蝶、焦点科技、生意宝等。(二)大数据行业人才需求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产生的数据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相关的人才需求持续增加,但是作为新兴行业,我国大数据行业的技术应用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且由于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的相对滞后,大批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严重短缺。1. 人才需求的规模麦肯锡在《大数据》报告中指出,大数据人才短缺,将严重制约大数据行业发展,尤其是统计和机器学习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及懂得如何运用大数据来运营企业管理和分析的人才。仅仅在美国市场,2018年大数据人才和高级分析专家的人才缺口将高达19万。此外美国企业还需要150万位能够提出正确问题、运用大数据分析结果的大数据相关管理人才。国内各大企业纷纷开拓大数据业务,对专业的大数据人才均有较高的需求量。目前市场对大数据人才需求的特点是:需求量大、薪资水平高,并且呈上升趋势。2. 人才需求的类型(1)岗位类型大数据行业产业链核心环节主要包括基础软件层、应用软件层和信息服务层,相关环节对应的岗位类型及岗位职责如表1所示。表1另外,大数据行业领军企业还纷纷设立首席数据官和数据科学家两大岗位。其中,首席数据官主要承担企业全面推进大数据战略的职责,懂得商业运作的数据分析;数据科学家是在首席数据官领导下负责解决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复杂问题的专业人士,需要综合掌握数学、统计学、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方面知识。(2)必备技术技能大数据从由各种数据源生成数据到经过挖掘分析实现其商业价值需要经过四个主要的技术阶段:数据生成、数据获取、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由于数据主要产生于日常的商业、生活或科研等活动,数据生成阶段的技术技能就无需讨论。大数据从业者需要掌握的技术技能集中在数据获取、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三个阶段。图2概括来说,大数据相关岗位需要的核心技术技能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计算机科学。一般来说,数据科学家大多要求具备编程、计算机科学相关的专业背景,具体来说就是处理大数据所必需的Hadoop、Mahout等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与机器学习相关的技能。第二,数学和统计学。首先具备数学、统计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够熟练使用一些统计工具,例如R、SAS、Matlab、SPSS,或者Stata等主流统计分析软件。第三,数据挖掘。熟悉并掌握数据挖掘工具,例如RapidMiner、Orange、以及面向统计分析的开源编程语言及其运行环境R等。第四,数据可视化。真正理解大数据背后的价值与含义还需要利用可视化工具来展现,例如Flare、High Charts、Am Charts、D3.js、Processing、Google Visualization API、Tableau等可视化工具。三、我国大数据专业职业教育现状分析随着大数据行业的迅猛发展,大数据专业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加快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教育亟需解决的难题。近年来,由于传统教育系统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大数据专业人才的培养还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一)专业设置概况由于大数据科学是与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统计学等基础学科紧密结合,并与众多应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具有复合性、应用性和前沿性的特点,它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不仅涉及到众多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还包括围绕大数据的采集、存储、挖掘、分析、可视化展现等新发展起来的.方法和技术体系知识。因此,目前国内主要是一些有实力的研究型大学在积极探索开展大数据专业人才的培养,职业院校尚未开设大数据专业。从相关专业来看,职业院校开设的与大数据比较相关的专业主要有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统计实务等。其中,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院校较多,开设统计实务专业的院校则很少。表2 职业院校开设的大数据相关专业情况表2(二)专业人才培养分析目前,国内高校探索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较晚,尚未形成明晰的人才培养体系。而一些市场培训机构由于市场敏感度高、企业资源丰富等优势,开始实施大数据技术的相关培训的时间较早,已经构建起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值得学校借鉴。1. 慧科教育大数据人才培养分析慧科教育致力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营销等前沿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在大数据人才培养方面,慧科教育开设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从系统框架搭建、应用研发及数据分析三个层面培养具有实战经验的高素质、实用型大数据人才。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慧科教育加强投入力度,设置了兼顾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大数据课程体系(详见表3),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另外,慧科教育与IBM合作在“开课吧”开设了IBM大数据与分析专区,提供基于IBM产品和服务的大数据专业课程,培养大数据职业人才。表32. 小象学院大数据人才培养分析小象学院为小象科技成立的大数据专业在线教育平台,凭借China Hadoop大数据社区积累的大数据领域的专家资源和超高人气,提供包括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应用、云计算等专业的课程(详见表4),致力于成为中国互联网技术职业教育的“黄埔军校”。表4小象科技受北京海淀区政府委托,实施中关村大数据人才计划,开展小象训练营系列培训。小象训练营的师资团队由业内大数据专家组成,学习形式采用远程在线教育方式,学习周期为12周,学员完成全部课程并通过考核将获得结业证书和实习就业岗位推荐。3. 达内科技大数据人才培养分析达内科技作为IT职业教育领域的领军企业,针对企业对人才需要掌握的技术和要求的变化,把握技术发展趋势,达内推出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全栈式IT人才行业培养新标准,包括:课程设置、实验平台、领衔名师、教学管理系统等方面:(1)课程设置。达内的Java大数据课程,是在“Java经典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围绕着Hadoop生态系统的大数据核心技术课程,具体包含七大核心技能:Java基础功底、Linux操作技巧、数据库技术、Web前端技术、企业级框架和企业开发流程及文档规范。此外,达内为了让课程内容根植于企业真实需求,基于达内上万家合作企业的真实岗位需求进行课程研发。(2)实验平台。企业在开发、测试、部署实际项目时需要有特定的软件环境。软件工程师不但要非常熟悉这些环境,还要特别注意在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错误。真正的大数据课程需要有分布式的实验环境支撑,达内借助雄厚的资金实力创建了国内培训界内第一个大数据实验平台,以电商后端数据平台作为贯穿项目,学员的所有实验都基于此平台完成。(3)领衔名师。达内大数据高级软件工程师授课老师大多来自企业一线的首席架构师,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清楚地知道学生需要掌握大数据相关的哪些知识。此外,达内授课的老师采用组合培训的方式,每一位教师只讲授自己最擅长的部分。(4)教学管理系统。达内2014年3月推出TTS7.0教学管理系统,是国内首个O2O教学平台,功能更加强大。TTS7.0教学平台上增加了问答系统,为学生随时向教学团队提问各种问题;增加了-在线交互系统,学员可以利用在线交互系统跟老师和助教时时沟通互动;微课程,达内将课程内容全部划分成微知识点,并把它们录制成微课程,通过考试检测学生学习知识点的盲区,学生通过在线微课程检讨微知识点的缺失。四、对我国大数据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界的又一次颠覆性技术革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对大数据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而目前我国大数据专业建设尚属起步阶段。鉴于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大数据专业建设的缺失,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快大数据专业教育的发展。(一)启动大数据人才培养计划中国在开始数据分析人才的考培工作,首批项目数据分析师(CPDA,Certificate of Projects Data Analysis)诞生。目前,一些知名大学建立了大数据研究中心,要求统计分析、计算机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大数据研究与实践工作。综合来看,中国大数据硕士专业教育刚起步,需要启动类似美国的“中国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计划”纲领性文件,要求国家在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典型行业的应用以及研发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应提供相应的财力、物力与人力支持,明确鼓励科研院校开展跨学科合作来培养下一代数据科学家。(二)加快大数据专业建设步伐未来的十年将是一个“大数据”引领的智慧科技的时代。随着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移动带宽迅速提升,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更加丰富,更多的传感设备、移动终端接入到网络。由此产生的数据及增长速度将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要更多、更快。1. 加强校企合作我国需加快大数据专业建设步伐,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注重人才与产业的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政府除了考虑发挥政策支持等优势,从国外引进大数据高端研发人才外,可着重考虑优先选择一批国内先进IT企业、由政府牵线搭桥与国外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培养本土的大数据信息技术人才。2. 加快课程设置培养大数据人才应该理论教学与技术教学并重。理论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基本知识和发展脉络,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点:对大数据的概念进行讲解、大数据的特征、大数据和物联网及云计算的关系、大数据的用途以及应用案例等;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同掌握大数据,可以分别从存储技术、感知技术、分布式处理技术以及云计算的发展来讲解大数据采集、整合、保存到最后形成结论的完整过程。3. 注重实训实验大数据技术实验室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以IT为核心、面向产业界、具有特色的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研究中心,研究内容涵盖数据模型、关键技术以及应用方法等;致力于海量数据的智能分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包括大数据、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以及知识管理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并可与企业合作,服务于各个行业的决策支持,促进行业信息化的进程。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在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大数据企业的合作,鼓励支持高校授课教师深入到大数据企业一线学习实战,掌握更新、更贴合实际的大数据技术,逐渐形成一支理论实战型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可制定大数据技术科研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高和科研能力相对较强的专业骨干教师,建立一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以及学历结构相对合理的专业科研队伍。

篇7: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现状分析论文

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现状分析论文

体育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职业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体育教育一直未能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本文总结了目前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如何适应职业教育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体育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对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教学,不单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身体机能,更要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就业岗位对学生日后就业提出的身体方面的要求。然而,在现实的职业教育体育教学中,却不能根据这一教育宗旨很好的落实,存在较多问题。

1、场地器材及教师数量不足

虽然职业教育在国家的政策下空前发展,办学规模和水平持续上升,教学硬件较以往大幅度完善,但由于各职业院校仍处于发展阶段,教育经费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多,政府拨款数额达不到需求量,需要

靠自己筹备资金的方式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各职业院校对专业方面的投资远远大于对体育教学的投入,出现体育投入较为滞后的现状。各职业院校体育场地不够,器材数量不足,种类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2、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领导的观念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某一学科的发展和教学效果,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很多人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只停留在口头上,现实操作中还是抓专业,抓技能,体育教育从未收到与它重要性相匹配的重视程度,总觉得学院的升格和评估、获取更大的发展和生存空间似乎与体育教学关系不大,孰不知,体育教学直接影响学生日后的就业发展。

3、体育教学缺乏职业教育特色

目前,各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还为形成一套良好的、适应学生专业、发展需要的模式,更多的在套用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对不同专业、不同职业所需的身体素质认识还不够,也就谈不上针对性的职业教育特色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体育教师缺乏对所教学生的专业及专业特点的认识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更好的适应行业的需求,职业院校的专业数量、专业细分化较以往有较大的改变和增加,要求专业教师既有教学技能又要掌握生产技能。但于体育教师来说,对各个专业的了解是非常肤浅的,更谈不上对学生日后结业岗位的深入了解。

(2)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

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的目标并非独立存在,它应与专业课程一样,与职业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相一致,应具有明确定向性、实用性和专业性。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职业教育的体育教学目标照搬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缺乏职业院校的特色,更缺乏针对不同专业所区别的教学目标,职业特点不明显。

(3)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较差

职业院校的学生入学前、或入校后按照所选专业的不同确定一定的学习模式,他们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的文化基础、体育基础要求有明显的不同。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不同专业对其身体素质提出了一定的特殊要求。但体育课在多数院校,都是归在公共基础部,也作为公共基础课来进行。极大的疏忽了体育课教学内容同样应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对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提出的改革建议

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与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相一致,以助推人才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满足学生日后就业对身体的需求,在教学中融入对学生职业素质地培养。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目标明确的体育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以符合准职业人的要求。

1、重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和管理

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是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物质保证,没有场地、器材,体育教学如同空谈。近些年,职业院校的占地虽然一直在扩大,但由于学生人数的大幅增加唉,各校的场地、器材仍不能很好的满足正常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因此,各职业院校应尽快加速场地、器材设施建设,并可以结合周边的优势资源,共同利用。例如,在有多所院校的城市,若相距不愿,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此外,还可以利用市里的优势体育设施资源,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及赛事。

2、明确树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理念,体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自身特色

高职院校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除了要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外,还应将体育教学与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工作结合起来,加强体育教学职业特色的认识。不但要通过体育教学完成在校期间学生身体形成、技能培养、知识传授等方面的任务,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志向、习惯、能力,为其终身体育及职业适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和职业所需身体素质安排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把学生将来职业所需的身体素质放在一首位。教学内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及保健方法,还要通过体育课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胜任其本职工作。

(1)开设基础体育课、专项体育课与保健体育课

职业院校要想更好的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应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专业等因素多元化选择。可以打破既定排班,重新组合上课,并把学校的运动队训练纳入到体育课程之中,即实行“专项体育课”。这对学生日后“终身体育”的意识的培养有很好的作用,还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议在入校初期,可以安排基础的素质训练,普及常见球类运动;中期结合学生专业、爱好安排丰富的选修课,不同性别、专业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后期重点突出职业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展职业运动,为更好的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调整体育教学内容,适应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

职业教育中的体育教学应把职业对身体的需要如入教学之中,克服职业给身体素质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更多的考虑到此因素,根据各专业的职业需要,做到针对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为提升他们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助力,并为以后的“职工体育”甚至“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学生的可接受性相结合

为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入一些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自行组织,教师指导、监督,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有促进了体育组织、裁判能力,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为适应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打下基础。

篇8: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征分析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征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以后,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跨越式发展态势,在规模、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特征显著。本文通过探讨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征,以期能准确地把握住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征;特征研究

19以后,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跨越式发展态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及社会的发展,广东省高职教育在规模、质量、规格上均有较大的进步。广东省各高职院校都在努力突出自己的发展特色,紧紧围绕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广东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尝试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争取更多的社会认同。总的来说,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呈现跨越式的发展态势

年广东省只有14所高职院校。,全省高职院校的数量快速增长到65所,在校生人数也增长到44.7万。全省高职院校中共有1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高职高专类精品课程,是全国同类院校最多的。10月,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曾表示,未来广东的高职教育将实行阶段式发展战略。魏中林副厅长指出,“第一步要在20到这两年时间里,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继续扩大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的目标”。,广东高职院校达到74所(综合类39所、理工类21所、艺术类3所、财经类7所、体育类2所、政法类1所、医药类1所)。20,全省有11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全省高职院校已经达到84所,全省高职院校在校生已达到55.33万人次。3月,广东省有22所高职院校还进行了自主招生,招生人数为9475人。不管是在院校层次、院校数量、招生人数、毕业人数上,还是就整个广东高等教育的规模而言,广东高职教育这十多年时间都呈现出一种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广东省继续捍卫其“经济大省、文化强省”的地位保驾护航。广东高职教育已渐渐成为了广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一方面,广东各高职院校培养了一大批能胜任一线工作、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向社会输送大批优秀的劳动力,从而优化了广东整个从业人员的体系结构。另一方面,广东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在广东高等教育大众化继而普及化的过程中,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多样化、多元化,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

二、致力于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上。《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需要,健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体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产业发展和岗位迁移的基本能力”。国家和省的政策都在指引高等职业教育要努力培养第一线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这类人才需同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以第一线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依据地方经济社会的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需要设置专业,这是广东众多高职院校一致表现出来的特征。据调查统计,广东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覆盖了52种职业技术门类,大多数专业集中在计算机类、市场营销类、工商管理类、财务会计类、机械设计制造类、电子信息类、旅游管理等几大职业技术门类[2]。广东高职教育始终立足于社会的需要,强调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努力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毕业生。学校与用人部门相结合、教学与实际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一起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在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努力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广东省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如广轻工的创意工场模式、广铁路的搬校入厂模式、岭南学院的引厂入校模式、广机电的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模式、中山火炬的火炬模式等。高职院校为广东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活跃在广东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一线,对广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三、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一次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1995年的《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20,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进一步明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50%为合格,而达到70%者为优秀,这对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结构比例有了更加明确和严格的规定,对各个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广东省教育厅在广东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工作指导中明确要求,各高职院校要努力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实施“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中要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等项目建设引导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年,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广东省“强师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到,各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比例达到55%,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需占80%以上。对于一个高职院校来说,需同时打造一支既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就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3]。这种教育要求毕业生需要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成为社会合格的劳动者。因此,对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科研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省内不少高职院校都在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经验强的师资队伍。广东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支撑结构等均符合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教育部评估指标的要求[4]。

四、以珠三角地方为中心不均衡分布

广东省的高职院校区域分布是十分不均衡的,粤北、粤西、粤东高职院校数量较少,大部分高职院校集中在南粤地区(珠三角地区)。广东省高职院校不平衡分布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其中经济和人口因素是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经济对教育的需求程度。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珠三角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和有力的区位条件,已经成为我国崛起最快、成绩最瞩目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地级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远远高于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更多的保障和动力。珠三角地区已经发展成为我省的职业教育高地,这和它发达的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各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直接影响该地区支持教育发展的经济实力。(二)各区域常住人口数量不同。广东各高职院校的不均衡分布也和各经济区域常住人口数量的不同有关。2012年广东省的统计数据显示,年珠三角地区常住的人口数为5646.51万人次,占省内总常住人口数(10505万人次)的53.75%。教育以人为对象,人口是教育的重要决定因素。人口数量影响了教育的需求,从而对教育的规模、学校数量、结构、分布和质量也提出了要求。珠三角地区密集的人口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职院校的生源,对各大高职院校是很有吸引力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广东的高职教育获得了很好的发展。目前,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毋庸置疑,高职院校的责任将会更加重大。不过,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继续保持自己的办学特征,并逐渐积累经验,扬长避短,广东高职教育也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梁燕.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问题与创新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3:69~70

[2]黎荷芳.高职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10:29~31.

篇9: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分析的论文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促进政策

政府和地方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大大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在校人数及招生规模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形成了以《职教法》为核心、地方配套法规为支撑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成为了规范和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纲领和行动指南。20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做出了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深化教学改革等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共同编制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2005~2010年)》指出重点加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使其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学校管理等方面起示范作用,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骨干力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从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教育教材、实习等方面提出了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正式发布,成为了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提出要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学质量,加强职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建设。2011年发布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显示,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促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1999年提出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1999年工作要点》,以此为契机,教育部每年都会提出当年的工作要点,把中等职业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0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切实把中等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基础能力和制度建设,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等。《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工作要点》中更是指出要加大力度巩固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此外,教育部研究制订了《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人才培养、教学、评价模式,重点推进符合职教特点的教学环境、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等创新。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方面,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精神,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教学改革方面,颁布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完善专业管理,制订专业设置标准,开发教学指导方案,促进专业建设规范化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大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篇10: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分析的论文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这些政策相继提出,可以看出国家对中等职业人才教育的重视,在相关政策的促进及各个部门的重视下,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通过对2001~2012年的我国中等职业学校①招生人数及在校生数的整理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扩招情况及发展趋势。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从2001年的397.63万人持续增加,2009年的招生人数达到868.5万人,增加了2倍多。2001年的在校生数为1164.23万人,到2010年达到最高,达到了2238.5万人,增加了将近一倍。在政府各部门相关政策的促进下,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促进。但是从2010年起招生规模出现下降趋势,2012年的招生规模降至与2006年规模接近,在校人数也有所下降。

相关专题 职业教育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