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现代价值教育的全球性思考

蓝拐还没加强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蓝拐还没加强”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全球化与现代价值教育的全球性思考(共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全球化与现代价值教育的全球性思考

全球化与现代价值教育的全球性思考

全球化不仅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格局,而且极大地影响着现代价值教育的发展.本文从全球化的实质、全球化对现代价值教育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价值教育的全球性思考等进行了粗浅分析.

作 者:董礼芬 李学锋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社科部,湖北,黄冈,438000 刊 名:理论月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 年,卷(期): “”(9) 分类号:B018 关键词:全球化   价值教育  

篇2:全球化、教育与技术革命

全球化、教育与技术革命

本文的出发点是,以往的几次教育改革首先振兴了学校,其次推动了公立教育系统,最近以来又激活了大众教育,我们即将经历一场与之相似的改革。本文指出,第四次重量级的教育革命正在悄然兴起、早期的教育革命从广义上说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几次早期教育革命

自从符号交流出现以来,人类社会无一例外地认为有必要教育自己的社会成员。1但正如汤因比所言,在大部分人类社会的大部分时间和地点,传播文化遗产的广义教育始终是一种不自觉的无序行为。人们多半是以学习母语的方式来学习祖先留下的遗产。2

而另一方面,学校的起源,至少是现代学校系统的起源,则是最近的事。315世纪以前的中世纪学校已荡然无存,这些最初的学校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4我们也不知道它们的运作方式。历史学家告诉我们,最早的学校是私立的,由教会资助,分散在各地。没有一个统一、协调、有计划的学校系统。学校数量虽少,但多样化程度却极高,能满足各类社会群体的需要(贵族,市民和农夫)。男女区分得极为严格。5学校的宗旨是教授基督教的基础教义,培养学生从事教职。实际技能培训则由家庭和社会负责。

教育的基本方式是教师口传心授、学生用心记忆,学习重点是背涌,6教学方法是多次重复。学生人数很少,也不按年龄分班,所有学生在一起学习。一般说来,教育开始得比较晚,但结束得早,学生在7到9岁之间才入学,大约15岁便离开学校。大学出现之后,教育才延长至学生的青春期以后。当时还没有年级课程的概念,教学也不在专用的校舍中进行,教师就在教堂的'走廊里讲课。由于当时的教育需求还停留在初等教育阶段,以这种方式传播的知识非常少,而且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教会学校里只有一两名教师,讲授教理问答和拉丁文,后来才增加了历史、哲学和语言等文科课程。当代研究发现,“儿童显然长时间学习拉丁文单词和句子,但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7这表明学校课程在几百年里没有发生过明显的变化。这就是学校教育在中世纪的起源,第一次教育革命的成果是建立了学校。

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政治趋向统一,从而形成了单一民族国家,这期间发生了第二次教育革命。8正是在这个时候,各国开始建立公立教育系统。9起初,欧洲出现了少数一两个知识中心。国家教育系统以官方学校网络的形式首次出现,这些学校遍及全国,专门负责教学,由处于上升期的政府部门负责监督和管理。伴随着这一过程,得益于印刷术的传播和早期科学文化的发展,教育逐步世俗化,标准化。10第一批科学刊物于17世纪下半叶问世。

此时,口头文化开始让位给书面文化。各个科目的教学分开进行,课程按顺序安排,教育(www.x

[1] [2] [3]

篇3:“全球化与价值冲突”学术研讨会综述

“全球化与价值冲突”学术研讨会综述

前不久,由《哲学研究》编辑部、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南京大学哲学系、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共同主办了“全球化与价值冲突”学术研讨会,会议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作 者:宋剑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 刊 名: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年,卷(期): 16(2) 分类号:B018 关键词: 

篇4: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

经济的全球化以人力资源的国际化作为支撑,要求培养更多的具有世界眼光的国际型人才.人才市场需求的杠杆必然推动教育向国际化发展.在国际环境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的教育也将面临着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国际型高素质人才需求将持续上升,中国教育市场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教育的国际化将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作 者:李文娟  作者单位: 刊 名:社会科学论坛 英文刊名: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0) 分类号:F2 关键词: 

篇5: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

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拓宽视野,丰富和发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这就是: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重视关于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重于一切的价值理念和保持正常民族心态的'教育,突出“强国”意识和爱国理性的教育.

作 者:钱广荣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刊 名: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2 4(3) 分类号:B822.1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爱国主义   教育  

篇6:读现代学校价值教育心得体会

读现代学校价值教育心得体会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有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确实,书籍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载体,我们从中收获到滋补的养料。我们能够丰富积累,提高素质。今年暑期学校发了余清臣教授等人撰写的《现代学校价值教育》,就是一本这样的好书。

拿到书吸引我的是书名《现代学校价值教育》,到底有哪些价值教育,我们该怎么去实施呢?怀着这样的疑问开始阅读这本书。初读时,感觉晦涩,难以读懂。可是当你静下心来读时,你会发现这本书真的写得很好。它没有无谓的说教,没有空话,看完不禁拷问自己:自己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有注意价值教育吗?平时工作中肯定会涉及到价值教育,但是我没有专业化、体系化去进行教育,缺少合理性、合法性。《现代学校价值教育》就给我们指引了方向。我们的余教授看到了当代德育面临的重大问题,认为德育需要变革。不仅需要在内容、形式、途径、方法上进行创新,更要求在根本的层面上进行改革,以实现不同版本德育内容的系统整合、德育内容与德育策略选择的内在对应、德育合理性与合法性基础的深层铺垫。本书分为三部分。上篇主要解析价值教育的时代背景、价值教育内容体系构建以及价值教育基本策略问题。中篇主要是分门别类地对主要价值层次的若干核心价值教育主题进行解析,重点解析这些教育主题的`现实问题、背景、实质和基本策略,并为每一个价值教育主题列出理解与实施的要点。下篇主要解析主要的学校价值教育途径问题,对价值教育活动、学科课堂教学、班级文化建设、仪式活动等途径在价值教育上的特点进行解读,重点关注这些途径的操作要点。

我重点阅读了下篇。对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价值教育深有所感。我们经常忽略公共价值。人格自由、公共责任、民主意识、公平精神四个方面是我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公共价值教育的具体目标。四个目标哪个不重要?据调查小学生最在意教师的公平公正。公平精神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有多重要?记得,一年级下学期上课时,我看见代小乐小手在抽屉里把玩着什么,平时这孩子就调皮的很,现在刚好给我逮住,我为自己有理由批评他小小兴奋了下,立即大声呵斥。不料孩子说:“老师,你一点都不公平,你偏心!”我问为什么这么说,“彭姝月不是在画画吗?”彭姝月这孩子,情商高,特别招老师喜欢。我想私底下提醒她吧,没想到代小乐却抓住了这个。我仔细想想是啊,这样不就是不公平了吗?我赶忙“解释”自己没看到。这件事让我印象很深,我明白了一定要公正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哪怕在我们眼中很微小的一件事,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却是很重要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畅饮这“源头活水”,成为不光有爱心,还有专业化和智慧化的老师。

篇7:朱子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

有关朱子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

朱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也有其现代意义。从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的角度来看朱子的格致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首先,在朱子哲学之中,读书是格物的最主要的工夫,《朱子语类》的“读书法”,记载了朱子教人如何读书,特别是如何读圣贤书的方法。虽然朱子自己的著作中似乎并没有把读书明确作为一个哲学主题来讨论,但有关读书必要性的问题意识处处渗透在朱子的哲学议论之中。鹅湖之会的最后,朱陆的争辩集中在要不要肯定读书作为学圣人的工夫,也反映出这一点。朱子所重视的格物工夫,其中主要的用力之方即是读书,对读书作为工夫的肯定以及以读书为背景的.哲学建构,是朱子对孔子“学”的思想的重要发展,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孔子之后,对“学”或由读书以学的思想贡献最大的人就是朱子。可以说,朱子的思想即是为近古的士人(读书人)提供的一套学为圣人的目标和方法。现代人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朱子思想应较适宜于现代教育中学习者的需要。

朱子一生学问致力于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而对大学的几个重要观念的诠释在他的整个经典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朱子少年时即从父受教读《大学》,临终前仍在修改《大学章句》,他以超人的学识和智力,把终生的心力贡献给这一篇短小的文献的整理和解释。这表明朱子对经典权威的尊重,和通过汲取古典的智慧并加以创新来发展人文价值的信念。朱子所强调的格物和问学,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肯定经典讲论在儒学中的正当地位。朱子对经典学习非常重视,朱子所推动的读书主要也是读圣贤之书,读经典之书。虽然朱子作为哲学家毕生从事经典的诠释,但由于朱子特别重视读书人的经典学习,所以,他的经典诠释,是表述形式上,特别注意适合一般士人对经典学习的需要。宋明学者并非都是如此,如王船山的《读四书大全说》,是船山自己的思想著作,而不是用来教授学生的。朱子则不同,从《论语训蒙口义》到《四书章句集注》,多数朱子的经典解释著作都着眼于学生的经典学习,以帮助一般读书人学习儒家经典著作为其著作目的之一。这使得朱子的著作在今天通识教育的经典学习中仍有参考的意义。

最后,朱子对经典学习,是持“德性”―“问学”相统一的立场,因此读书与经典学习,一方面,朱子始终以道问学的态度,主张人的为学向一切人文知识开放,注重精神发展的丰富性;但朱子并不是引导人走入专门性知识,是朝向超越专门知识,追求达到一种对全体世界的理解。这种态度最接近于通识教育的思想,即朱子真正强调的格物,不是追求一草一木的具体知识,而是达到对万事万物的“通识”理解;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指向具体领域的物理,而是指向整个世界的普遍天理。另一方面,朱子也以尊德性的要求,要求读书者把经典书中的道理与个人的涵养结合在一起,注重道德意识和价值情感的培养,涵养德性和品质,追求德性与知性的平衡发展,这也是与通识教育的宗旨相符合的。

近代东亚教育、科学的发展,曾借用朱子学的格物致知观念接引西方近代科学,是朱子学观念在中国学术近代化发生积极作用的一个例子。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朱子学的格物论有益于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外,还应看到朱子学的格物致知思想更近于晚近受到大家重视的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因为朱子的格物说的确不是朝向某些专业的科学研究,而是重在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精神、道德理解、多元眼界和宽阔胸怀。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则是关于经典文本学习的课程,经典的意义在于经典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在历史筛选过程中经历选择而积累下来的精华,对经典的不断学习与发展是文明的传承的重要途径,这正是朱子所始终重视的一点。由此可见,对于当代的通识教育来说,朱子的思想是孔子之外最重要的思想资源。

在朱子的四书著作中,对《大学》的研究和阐发,最具有代表性,也最集中地表达了朱子的儒学思想,《大学》固然着眼于成年读书人的修身,但也关注社会风俗的改善。如其《大学章句序》的最后一句:“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在此序文中朱子明白表达出,不仅学校教育着眼于全民,所谓“当世之人无不学”;而且即使是大学,也并非只与君子精英有关,强调大学之教不仅与“学者修己治人”有关,也与“国家化民成俗”有关;不仅与“治隆于上”有关,也与“俗美于下”有关。因为就教育和学习的内容而言,儒家的学校教育与佛教不同,对士大夫来说是“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对普通民众而言,“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所以,其教育的结果,“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学习者经过学习,不会脱离人伦日用,而能够更加理解自己的性分和职分,在其本职位置上尽其分尽其伦尽其职、尽其力尽其心尽其性。每个人都在其社会职位上尽其力,国家自然就得化民成俗之效了。“性分”指个人命定的社会地位和活动限度,“职分”是指对所处社会地位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性分的概念本出自玄学,朱子则由此阐明儒家教育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即使人安其性分,尽其职分,移风易俗,指出化民正俗的重要性。朱子一生的小学蒙学著作也很多,是对传统蒙学教育贡献最大的人,他的著作如《童蒙须知》《小学》《增损吕氏乡约》等,流行甚广,对儒学价值的大众化、通俗化,对培养少年儿童,养成德性,起了积极的作用。今天应当重视朱子这方面的贡献,在福建可使朱子的这些著作与目前流行的《弟子规》一起,古为今用,在道德教育中起其应有的作用。朱子的家礼、家训也不仅对朱子一家或朱姓人家有意义,南宋以来对社会风俗、化正人心都起了重要作用。今天我们要把朱子学的这些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培育结合起来,使中华文化、朱子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价值和个人美德的源泉与基础。

篇8:经济全球化与政治课改革的若干思考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课改革的若干思考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中学 晏 牧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从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实质和表现入手,重点阐述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面前,我们的政治课教学要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德育功能和教育民族化四个方面进行改革,迎接挑战。

篇9:经济全球化与政治课改革的若干思考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愈来愈大。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全球趋同化趋势。其实质是发达国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当今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资金的国际化,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它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使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持久战。因此,任何一个国家要适应全球化,进入全球化,必须培养出具有世界眼光、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人才,这是经济全球化对教育提出的最主要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同样的要求。下面,就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第一、政治课教学要树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许多国家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制订了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美国在90年代初制订的《美国教育目标法》中,强调了教育的国际化,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即采用“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的标准,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韩国为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专门成立了“21世纪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是:努力提高学生国际化的意识,包括提高外国语言能力,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宗教等问题的研究,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间的相互理解”。日本在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日本人”,其具体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懂技术、通外语、会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通晓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知识,能够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口号,其中就包含着教育要树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的政治课教学应增加国际化的培养目标,我们的政治教材要增添更多的.国际化知识,我们的学生应该懂得更多的国际惯例。

第二、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要与国际接轨。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与国际教育接轨,就是要增加课程的国际内容,推进全球化课程建设。随着“全球化课程”(Worldcurriculum)新理念的崛起,我们更应注重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来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在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席卷全球的条件下,人的个性、主动性和生命力显得格外重要。教育的真谛不是把人培养成整齐划一、缺乏主见、缺乏竞争的工具人,而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包括人的思维活力、交往活力和创新活力,培养人的伟大理想、创新精神。“全球化课程”强调分析综合、批判性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培养学生面对快速变革的世界和多元的价值观所应具备的包容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全球化教育的主题和精髓就是崇尚人类的和谐相处、互补发展、共享宇宙。思想政治课应容纳这些被各国所公认的课程目标和新标准,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全球化课程建设。借鉴国外的经验,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强化以下方面:(1)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为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2)培养学生具有国际交往能力,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宗教信仰,维护我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3)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知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民族和风土人情等。

第三、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要重新定位。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在以创新为标志的21世纪,德育在继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应着力于意志力、亲和力、判断力、创造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作为全球化时代的公民,要能够理解并尊重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和丰富性,能够容忍并鼓励不同文明和行为模式的存在。这种国际化的背景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内容和评估标准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体系,帮助学生培养在科学思维基础上的怀疑意识和批判精神。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的影响,造成了我们道德教育的“假大空”后果,这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价值观格格不入。因此,思想政治课必须审时度势,把握好因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而产生的道德观内涵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个人对他人、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更要发展个人对人类大家庭的责任感。同时,还应该注意信息传播的网络化所带来的道德教育的新问题,一方面,互联网的全球性特征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领域,但由于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不强,故网上良莠混杂、源源不绝的信息也容易对其造成一定程度的“信息污染”;另一方面,网络上人的存在都是以虚拟、数字化和符号形式出现的,人的交往表现为符号之间的互动,这种行为主体的相对隐蔽性导致网上道德作用的弱化现象,进而对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现实行为产生负面的影响。伴随着中国完全融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峙与抗衡将会加剧,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如何教育青少年坚守民族自信、长葆民族文化的精华,当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政治课教学要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化。必须看到,一些西方国家乘全球化之机,在同我国进行经济、文化、教育合作的同时,也在极力兜售本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大肆推行西方的所谓“民主自由”,我国的教育环境必然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政治课教学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体现培养人才的方向与性质。这就要求教育的“主权”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受到侵犯,不能因为融入全球化,就丢掉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丧失了自己的教育主权。同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味强调全球化、国际化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教育的国际化要与本土化相结合,不能忘掉我们的教育是中国的教育,我们培养的是能遵守国际准则、熟悉国际惯例、有国际意识与能力的、能与外国人竞争的中国人。“国际化”不是“同化”,而是要保留本土化特色和民族化特色。因此,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政治课教学必须加强马列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既要防止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分化”图谋,也要防止“西化”图谋。

【参考文献】 《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专辑》《高等教育》周报(增刊)12月31日 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编

篇10: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与价值趋同

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与价值趋同

自近代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原来彼此孤立的不同价值体系以及以之为基础的不同的文明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发生了日益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调和的,以致于有的学者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事实上,在不同价值体系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同时,彼此之间也在不断地在不同程度上融合和趋同.价值趋同,并不意味着价值一统.与全球化相伴随的.将是,人类在一些基本的价值理念方面形成共识并遵循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价值准则;在具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方面,不同的人类群体各有个性和特色,一元与多元和谐共存.人类整体的共同价值体系与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人群价值体系协同作用,将构成未来人类价值体系的总体图景.

作 者:江畅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湖北,武汉,430062 刊 名: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年,卷(期):2001 3(4) 分类号:B82 关键词:伦理学   价值冲突   全球化   价值趋同  

相关专题 全球性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