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念:如果你刚毕业一定要坚持梦想

虫世木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虫世木”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何念:如果你刚毕业一定要坚持梦想(共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何念:如果你刚毕业一定要坚持梦想

何念,着名戏剧导演,80后,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他的每一步,都是一个漂亮的弧线,不一样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他不想也不愿意重复自己的过往。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幅绝美的瞬间,抓人的主题,诱人的形式,他不想也不愿意满足自己曾经的辉煌。

舞台剧导演更像用信念鼓舞众人实现梦想的统治者

我是何念,我是一名舞台剧导演,我曾经有过25部舞台剧的作品,代表作有《鹿鼎记》《资本论》《撒娇女王》《武林外传》《21·克拉》。很多人说我的职业像一个梦想家,但我觉得我更像一个用信念去鼓舞众人把梦想变为现实的统治者。人这一辈子实现梦想并不难,真正难的是当你以一个成功姿态告别一个阶段的时候,你可以清楚地知道你的下一个阶段的梦想是什么,并且愿意为其由零开始,而我正经历着这一切。

从小喜欢篮球,我是从十三、四岁就开始有点像半专业那样去打,从小就比较喜欢做那种有挑战性的。高中毕业选择这个行业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喜欢说故事,才去选择了导演这个专业。那会就是让我对这个职业充满了一个憧憬,我们特别喜欢一种有激情的职业。我非常记得第一次我们班上做汇报演出的时候,看着每一个故事立在舞台上,然后我们在侧幕看着我们自己的故事一点点演出来,然后从侧幕偷瞄着每一个观众,他们的情绪在跟着我们编辑的那些故事情绪在走,一下子觉得我们的那种被需要感。

工作的'动力源自于你内心的自信

刚毕业的那会儿,跟大家一样,也都是一个没有活干的导演。那是SARS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幸运的机会,我们剧团其他导演完成的这么一个剧本,他可能有别的一些工作要去做,然后那个剧本就冷空了。我拿到剧本的一瞬间,我根本就还没有看这个剧本,直接就答应了那一次的工作。我觉得动力还是源于你内心的自信,人怎么样才可以自信?我觉得一定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你做大量的准备。在你的准备的过程当中,它一点点会给你实现,给你反馈,并且你在准备的过程当中你就慢慢能找到我一定要坚持下去的理由。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当导演的时候,拿到一个剧本,然后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到我老师家里去,我就问他,我说老师我现在马上就要,明天就要当导演了,第一次有这样的机会,我怎么样来控制,不像影视我们可以停,或者是某一个瞬间我们可以组接起来。但是舞台剧它就是从头到尾是一气呵成的,所以你必须要演员完全理解你的意思,完全在表达你的意思。如果你们之间发生了分歧,那么必须有一方要妥协,那么我就一直在会问我老师怎么做,

因为我老师给我一个很奇怪的答案,老师说,这个是没有方法的,他说这个是学校里面不会教你的东西,而是你做了三部戏以后,你就完全知道了。第一次在排练场里面跟所有的演员,跟所有的创作团队来做导演阐述的时候,其实是非常紧张的,但是我一定要让大家看不出我很紧张,其实还蛮滑稽的。

我不知道这个成功和失败是怎么样去定义,但是我觉得每一件事情它在做的过程当中其实都有得有失,我习惯一种做法就是做完以后整个团队要有一个总结,这个总结并非是在创意方面的总结,一定是在操作层面,你要做到的是把荣誉全部给你的合作者,我一定自己要扛起所有的黑锅,真的看你内心有多强大,你多么地想做成一件事情。你如果对最终你想要的东西是那么的渴望,那么的有激情,你一定会坚持下去的。

在人生的转折点我不能安于现状

我现在正在面临一个自己逼自己的转型,我才三十出头一点,所以我逼自己一定要不能安于现状地躺在我以前的所谓的成功上,所以我必须逼自己去拍电影,因为我也很想拍电影,因为我觉得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才是导演的艺术。每个人都会对新人有怀疑,因为你没有成功的作品,必须通过你的努力去让大家,让你的合作者一点点消除这个怀疑。

所以每次我的心态就是特别有意思就是,从上海飞到北京的时候,我要告诉自己,我是个新人,我是个新人导演,我是个新的电影导演,我要到北京开始重新做我的第一件,第一部电影。我觉得很多你要坚持的东西,你还得讲究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我们可以要迂回着往前走。通常有很多人会说,我现在做的事情很无聊,并不是我想做的事情,但是没有一件的那些你不想做,但是可以证明你的能力的这些事情的组合,你也获得不了最后你想做的那件事情的机会。既然我们要花这段时间来做这一件事情,你就一定要力求让自己做到最好。

票房蜜糖,其实我很不喜欢这个名字,我更喜欢,我给自己的定位就还是创意,我希望所有的人来看我的东西,他都会觉得跟以前不一样,他都会进入到我的剧场里面,他都会在市面上或者是在电影,或者是在所有电视剧里面,他们都看不到这样子的一种玩法,那么通常讲,在剧场里我们可以一起来游戏,戏剧其实是用一种我告诉你的一种新的游戏方式我们在娱乐。

篇2:何念:如果你刚毕业一定要坚持梦想

导演对我来说是个事业,工作其实就是每天你在做的那些项目,事业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一定是喜欢它的,一定是充满了兴趣,我觉得应该用你的梦想来支撑着你现在的工作。刚毕业那段时间,阶段性的梦想是怎么样可以顺利成为一名导演。然后再接下来我成了一名导演之后,我怎么样成为一个让所有人都爱看我戏的一名导演。现在我的阶段性目标是我要成为一个跨界的,除了舞台剧做的很好,我一定也要做一个很好的电影导演,这是从毕业到现在每一个阶段性的一个目标。

我觉得在刚毕业的时候,你想做什么就赶紧去做,因为如果你工作了一两年,三两年以后,你会慢慢不能做你想做的事情,你会做很多不得不做的事情,如果你刚毕业,请一定去坚持你的梦想,千万不可以放弃。

篇3:有梦想一定要坚持,坚持到到达成功的彼岸

为了心中梦想,坚持到成功的彼岸

有一天上网,收到这样一份短消息,标题是:“现实中,我们该怎样权衡放弃与坚持?”

正文是这样的:“老师,在我看得许多有关励志方面的书中,有些里面提到要学会坚持,而且举了很多因为坚持最后取得成功人。

而在一些书中,里面也会告诉你要学会放弃,学会转身另辟蹊径,然后重新寻找适合你的道路。

在现实中,我们身处其中,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很难分辨我们到底是该继续坚持还是重新回到起点,做出新的选择。在此,还请老师帮助指点迷津。”

看到这份留言,我也深有感触,毕竟这也是很多人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我想更详尽地把这个问题给大家谈一下。

人的一生当中要面临很多选择,这并不是问题,因为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而变得成熟。问题是正如文中这位朋友所言,到底什么选择才是对的,什么才是错的;哪些是应该放弃的,而哪些又是应该坚持的?

励志方面的书籍,大家并不陌生。他给了普通人一个伟大的梦想,并告诉你,在遇到难时,一定要坚持。同时书中还会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案例告诉你:他们都是通过坚持,最终达到了成功的彼岸。

现在回到现实,我们身处其中,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到底是该坚持还是放弃?我想,这无非要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们为什么坚持?

目标是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源自内心的最原始的驱动力。

有了目标,我们才不会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那么,梦想是什么,梦想是生命中的阳光,照亮你的人生路。

唐僧能够坚持不懈,行程5万余里而不放弃,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普渡众生,把佛教发扬光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生活的激情全部来自于目标的追求:有的人是为了成就事业而坚持,在商场上忘我地打拼;也有的人是为了让女儿上学能够背上一个新书包,起早贪黑卖茶叶蛋。不管目标是什么,也不管目标的大小,但只要目标存在,就足以在很大程度上支撑我们前行。

对于大多数在校学生而言,也同样要问一下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很多人迷茫、困惑、没有动力,到了职场上依然是这种状态,其根源便在于目标的缺失。而目标,则是支撑我们前行的最高信仰。

你的梦想与远方是什么,你执著一生的梦想是什么,这是时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有这样一篇调查似乎也说明了什么: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穿越各自的玉米地。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前,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

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穿越玉米地。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又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为什么要穿越玉米地,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当有你有梦想,请坚持到达成功的彼岸】

故事到此完结,具体到底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因为我看到的时候就是不具名的,不知道是何人所写。不过,在这里,我们的确看到了人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将这个规划细细拆分,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发呆。而对于那些还在困惑、迷茫、郁闷、无聊中虚度光阴的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呢?

如果是我们生命中追求的东西,我们无疑要坚持。而对于那些无所谓的东西来说,过度坚持,则会更多地浪费我们的时间。所以,把精力花在你认为该做的、值得做的事情上,才更有意义。如果方向本身就是错的,一味坚持,只会把我们推向深渊。

第二,我们凭什么坚持?

一旦遇到困难坚持不下去,我们常常会听到来自亲朋好友的劝慰,“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

对于坚持,我同样深信不疑。因为坚持的过程,是对我们毅力的一种考验,也是我们成功的必经历程。“磨杵成针”的典故,更是说明了这样一种道理。我们都渴望“平步青云”,但那种几率,还不如买彩票中500万更为现实。

回头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个典故:“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铁杵”之所以能够磨成“针”,是因为“功夫深”。这个道理,世人皆知。但大家却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前提,那就是“铁杵”。要想磨成针,只有“功夫深”是不够的,还需要“料”——铁杵。如果是一根木棍,到最后只能磨成一根棒槌。所以,在强调“坚持”的重要性的时候,我们还要问一句自己:“我到底是不是这块料?”如果不是这块“料”,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你到底是哪块料?如果放对了地方,木头也会有他不可替代的作用;否则,钻石也可能一文不值。

那么,决定“料”的性质的因素又是什么呢?主要有两个:一是性格,二是优势。

首先来看性格。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顾问罗杰安德生有一个惊人的发现:98%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性格相适应,相反,失败者们则总是想在自己性格不适宜的领域获得成功。上帝是公平的,他对每一个人都寄予了厚望,他给了别人那样的天性,就一定会给你这样的天性,他让别人在这个领域成功,就一定会让你在那个领域获得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种性格都有其擅长的职业,有的人擅长这一行,有的人擅长那一行。无论是哪一种性格,你都应该接受它,并按照这一性格去寻找适合的职业。然而,遗憾的是,世界上几乎有近一半的人正在从事着与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的职业。

性格无好坏优劣,只有合适与否。如果找对职业,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本人一直信奉一个观点:天下无不可用之人,关键是用在什么地方。这种用人观念,在一些优秀的外企,比如IBM,应用得非常成功,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也异常地高。而国内的企业,在这方面则连是起码的认识都不具备。他们更多地相信“磨杵成针”,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就会取得成功。由此造成本土企业效率低下、员工积极性不高,根源之一也就在这里。

所以,一定要认清楚自己的性格是哪种类型。有人向我求助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时,我通常第一步就是要看看他们的性格类型。【当有你有梦想,请坚持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我在第一职场论坛常用的《DISC性格测评》,一是因为这个工具比较实用,分析起来相对简单,容易掌握;二是因为大多数的世界500强都在使用这个工具进行人才测评。许多想进世界500强的朋友们,一定要想清楚应聘的职位是否与性格相吻合。这样录用的可能性也会更高一些。同时这也为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定要认识自我,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其次看优势。

盖洛普将其称为“才干”。而中国人更习惯将其称为天赋。我们常常会发现,做同样一件事,有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地完成,而且相当优秀;而有的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则仍然不能达到要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在于后者不努力,而在于后者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如果你从事的工作能够充分发挥你的天赋,那么,你极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成功率。同样,中国与此相反却非常盛行的则是“木桶理论”:更强调补短的重要性,而忘记了长处的发挥。

不是说补短不重要。相比较而言,补短能够使我们达到“及格”,而发挥优势则能使我们达到“优秀”。在现实工作中,“及格”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个起码要求,让我们不被淘汰;而“优秀”则会为我们的事业成功贡献更多的砝码。

奥托·瓦拉赫是19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

老师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在绘画艺术上是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同学,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质,建议他试学化学。于是,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在同学当中,这位在文学和绘画艺术上的不可造就之才竟然成为公认的在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找准属于自己的道路,踏踏实实干适合自己的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就是奥托·瓦拉赫给我们的启示。如果你看不到自己的优势,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是你今生最大的缺憾。

自尊和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优势的确认,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确认自己的优势是人的“精神生长点”。你必须独具慧眼,善于发现自我,把握你的这一最重要的“精神生长点”。

切记:即使是智商很低的人也有自己的天赋。在中国,有一位无师自通的指挥天才——舟舟。这位重型先天愚患者,500万分之一的发病概率,却在音乐指挥方面取得了常人难以想像的成绩,这足以说明天赋的重要性。

所以,对于坚持还是放弃,我的观点是:如果你所做的事符合自己的目标,并且符合自己的性格、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困难对你而言只是暂时的,坚持下去,你会取得比普通人更大的成功。

如果目标本身不符合自己的性格,也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建议你放弃,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目标、性格、优势三者吻合,才是最佳的选择。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目标,那就做你适合的,同样会获得成功。

篇4:励志文章:如果你有梦想,就一定要捍卫它

如果你有梦想,就一定要捍卫它。那些比你累的人都没有说什么,那些比你优秀的人比你努力的多,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唉声叹气?!要么滚回家里去,要么就拼。

以前在墨尔本的一个室友,突然打电话给我,在我这里马上要凌晨3点的时候。他让我猜他现在在哪里,我说不是在墨尔本嘛,你还能去哪。他很神秘地说,不是哦,我现在在西班牙。然后我一下子就愣住了。因为很久之前我在一个相册里看到有关西班牙的照片的时候,曾经跟他说,西班牙那么漂亮自己将来一定要去一次。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我就要把自己曾经一闪而过的想法忘记的时候,他的电话就这么来了。到最后,站在我最想去的地方的人,却不是我。

挂了电话之后酷我音乐盒正好放到阿姆的lose yourself,依旧是那熟悉的节奏,和他的那段:

look, if you had, one shot, or one opportunity, to seize everything that you ever wanted – one moment. Would you capture it or just lst it slip.

不知道为什么脑海里浮现的是《当幸福来敲门》,是男主角最穷困潦倒的时候在车站的厕所里过夜,是他身上只有20每分的日子,可是他从来就没有放弃过。

如果你有梦想,就一定要捍卫它。

老爸同事的女儿,比我大三届,我刚进那个高中的时候她已经出国两年了,正好我们的老师是一样的。高二的时候我们老师给我们读了一封信,是她从英国寄回来的。她说现在过得很好,谢谢老师当年的教导,然后班主任慢慢地念出信的最后几个字——来自剑桥。

当时一下子就懵了,对那种学校也只有敢想的份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是我老爸同事的女儿。老爸总是感慨地对我说,一个女生,能那么优秀真的很不容易。后来有幸跟她见面,她说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她说,因为想要过自己的人生吧,很多事情就像是旅行一样,当你决定要出发的时候,最困难的那部分其实就已经完成了。

突然就想到了自己,第一次出国的时候,离自己的17岁生日还差3个月。奇怪的是在机场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安,我只是反复告诉自己,这条路是你自己选的,不管怎么样,也要走下去。可是留学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恋爱也是无疾而终,毕竟隔着那么远的距离,一时兴起去打工,却因为太累最后还是辞职了。

后来有一天在fb上看到Leo,一个澳洲本地小伙,成绩好到令人发指,最可贵的是他的性格还很好,做事能力好到让人嫉妒。我就开始跟Leo聊起最近的生活,到后来就变成了我的诉苦。等我说完了很多,过了很久,我才看到他打过来的字。

他说,我到现在都用不起iphone这种在你们那里随手可见的东西,我现在的学费都是自己赚的,虽然你离家很远但是你父母一直在后面资助你,你每天就做这么一点事情,你凭什么说自己撑不下去了,你有资格么,那些比你累的人都没有说什么,那些比你优秀的人比你努力的多,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唉声叹气?!

然后他对我说了一句我到现在还一直记着的话:要么滚回家里去,要么就拼。(go home or stand up, it’s your fucking choice. 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reason why you are here?!)

我突然间就醒了,我一直只看到那些闪闪发光的人身上的闪光点,却不知道他们到底是用了一个什么样的代价,才换取了这样的一个人生。我又有什么资格在这里抱怨。我为什么要出国,在那个时候义无反顾的自己,怎么现在反而后悔了呢。什么时候起,那个有着梦想的自己就死了?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青春很苦逼,老是在想这么下去会不会有未来。自始至终也没能对这个不属于我的城市产生过一丝归属感,很多想法都只是一闪而过。为什么明明知道时间那么少,青春那么短,想的最多的,不是怎么样去接近梦想,而是反复的不安疑惑?

终于觉得,我的苦逼、熬夜,都会在最终让我迎来属于我的结局。从我离开家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我无法回头的青春。

记得上次一夜没睡跟朋友去山上看日出,偶然听他们说起自己之前的生活,才明白不管是表面多么快乐优秀的一个人,不管是外表多么光鲜漂亮的一个人,都有各自的心结和苦逼的过去。就像是青春注定要漂泊和颠沛流离一般,那些流过的泪受过的苦,总有过去的一天,又有谁的青春不曾苦逼过?

一个人二十岁出头的时候,除了仅剩不多的青春以外什么都没有,但是你手头为数不多的青春却能决定你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往往你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在于在这个阶段你想要什么。一个人一辈子能去往几个想去的地方,能看过几个难忘的风景,能读到几本改变你人生的文字,又能经历多少次难忘的旅行。这个世界那么多不顺心的事情又能怎么样,对他们说一句fuck you,然后继续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就像阿姆歌里唱的那样,我不能在这里变老。我要在变老之前,做一些到了80岁还会微笑的事情。

我想,一个人最好的样子就是平静一点,哪怕一个人生活,穿越一个又一个城市,走过一个又一条街道,仰望一片又一片天空,见证一次又一次别离。然后在别人质疑你的时候,你可以问心无愧地对自己说,虽然每一步都走的很慢,但是我不曾退缩过。

后记:

写的时候一直想着有关去巴塞罗那的那次旅行,就像一个遥远的梦想,像是永远实现不了一样。可是却又暗自坚定下来,想去的地方为什么不去,难道想要等到将来老了动不了了才想到要去吗?一辈子的青春那么短,为什么不去疯去爱去浪费,去旅行去经历去相信。至少没有人能夺走我们做梦的自由。

我从来不觉得人的成长是为了证明之前的不切实际和幼稚,而是它会让自己知道,梦想是用来实现的,但是太容易实现的,那不叫梦想。

篇5:《打工请多替自己想想》:你,还有梦想吗?(4)目标一定要明确单一

树立明确的目标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事业成功影响的跟踪调查,

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员工,他们都是刚刚从大学迈向社会的青年人。

调查结果发现:

27%的员工没有目标;

60%的员工目标模糊;

10%的员工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员工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占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高层管理者。

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中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其中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经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对于我们这些刚刚迈入社会在给别人打工的年轻人来说,也许你觉得现在与同事差距不大,那是因为你们离起跑线不远,而不是你比同事聪明,或者说上天眷顾你,

你是属于那10%、60%还是剩下那部分,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前美国财务顾问协会的总裁刘易斯?沃克曾接受一位记者的采访,谈到有关稳健投资计划基础的问题。

他们聊了一会儿后,记者问道:“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很多人无法成功?”

沃克回答:“模糊不清的目标。”

记者请沃克进一步解释,他说:“我在几分钟前就问你,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你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郊区买一栋别墅,这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目标。问题就在‘有一天’不够明确,因为不够明确,成功的机会也就不大。”

“如果你真的希望在郊区买一栋别墅,你必须先找出哪个郊区,找出你想要的别墅的现值,然后考虑通货膨胀,算出5年后这栋房子值多少钱;接着你必须决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每个月要努力工作挣多少钱。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你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拥有一栋郊区别墅,但如果你只是说说,梦想就可能不会实现。梦想是愉快的,但没有配合实际行动计划的模糊梦想,则只是妄想而已。”

看吧,这就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思维方式。

我所接触的大部分为别人打工的员工都是由于自身的惰性,懒得去制定明确的目标。

不管做任何工作,我们一开始就应该多替自己想想,有自己的职场目标,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也知道自己现在在哪里。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一直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你迈出的每一步方向都是正确的,不管哪一天干哪一件事都不会违背你为之确定的最重要的标准,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为最终目标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人在迈出左脚的时候,很容易预见到下一步迈出的是右脚,但多走几步以后,心里是不是还那么清楚呢?更多的人其实是只能看到眼前,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只是凭着惯性,随意的走,所以大多数人的人生,也就不是他们自己安排的人生,而是一连串偶然的结果。

成功人士和普通员工的差别,往往就在于眼光的远近,前者能算到几十步之后,普通员工也就只能看到两三步远。更为重要的是,成功人士知道虽然能够高瞻远瞩,但是成功也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

相关专题 如果你刚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