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及面临的问题

GLY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GLY”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及面临的问题(共9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及面临的问题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及面临的问题

经济转轨中宏观经济运行方式与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变及其局限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进行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这种体制变革导致经济运行机制的相应变化,即由国家计划对企业和各种经济单位的指令性、行政性调节,逐渐转变为在市场信息影响下,以经济利益引导企业和个人进行微观决策的自动调节。在此情况下,价格、利润、成本、收益、供给与需求的协调机制产生了,计划机制逐渐让位于市场机制。

随着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及其形成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扩张和经济收缩都是由行政性的强启动引起的,因而它往往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经济衰退一般都会带来总体经济水平绝对量的下降,(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发生了五次经济周期波动:(1)1953~1957年;(2)1958~1962年;(3)1963~1968年;(4)1969~1972年;(5)1973~1976年。其中,第一、二、三次经济周期波动均出现经济的负增长。)造成经济的重大破坏。而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四次经济周期波动(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中,则没有出现经济的负增长,属增长型的经济衰退,即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最低点,其经济总量的绝对水平并不下降(见表1)。出现这一情况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即改革初期我国仍处在短缺经济的状态下,市场制约的因素几乎不存在,尚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生产过剩危机;另外,它与如下情况也有一定的关系,即随着市场机制作用范围的扩大,我国已逐步采用了宏观调控的反周期措施,从而使经济周期的波幅和波动系数缩小,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增强。

表1 中国GDP增长率的历次波动

附图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版,第57页。

然而,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渐进式的经济改革,在较长的转轨时期中存在着两种体制因素并存的局面,这使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仍然很不完善,一些市场化的调控手段难以一步到位,经济周期波动仍呈现明显的“计划同期”(注:即国有投资的扩张与收缩成为周期波动的直接原因,经济周期为国家的集中计划所推动。)的特征。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统收统支的中央集权的资源配置方式表现为国家以向国有企业财政拨款的形式进行投资。在这种投资方式下,企业的发展严重依赖于国家,并具有争夺国家投资的强烈冲动。因此,每次经济增长的启动,一般都同时带来经济的“过热”,从而使经济周期带有明显的人为“计划”推动的特点。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情况几乎没有改变。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的几次因经济“过热”引起的经济大波动,均起因于国家投资的扩张。其中,第一次经济大波动发生在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1978年之后,它起因于计划者的冲动,即在当时确定了大量不切实际的建设项目。为了克服这次经济波动的后果,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基本上处于经济调整时期。

第二次经济大波动始于1984年。该年年底,我国决定把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并把部分投资项目的审批权下放。由于我国的“预算软约束”是一种制度性的软约束,它来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与国有企业的特殊产权关系。因此,在国家财政、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三位一体的体制尚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只是把国家投资的财政渠道改为银行渠道,是不可能结束银企之间在资金链条上的体制性“软预算”约束状态的。正因为如此,在基本建设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后,便发生了银行竞发贷款、基本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社会消费需求膨胀、货币发行失控的情况。当时,政府曾设想以“软着陆”的方式缓解经济生活中日趋严重的供求失衡矛盾,但实际上财政、信贷“双紧”政策几度夭折,经济继续升温,通货膨胀不断升级,并在后来演变为1988年8月爆发的抢购风潮。这次由扩张

[1] [2] [3]

篇2: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态势(.11-.11)

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态势(.11-.11)

工业增加值增长13.7%回落4.8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6.67% 回落7.48点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3.7%,当月增加仅为5.4%,比上年同期回落11.9个百分点.

作 者:朱莉莉  作者单位: 刊 名:上海经济 英文刊名:SHANGHAI ECONOMY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3: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

中国经济连续22年保持高速增长,认识这段时期增长的`特点,将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优势、克服阻碍,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作 者:刘伟 LIU Wei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 刊 名: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 分类号:F123.16 关键词:宏观经济   特点   趋势  

篇4: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伦理问题

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伦理问题

宏观经济运行中蕴涵着深刻的伦理规定,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和伦理选择.因此,有必要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深入考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伦理内涵,阐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应有的`伦理尺度;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伦理目标,探讨这些政策目标确立的伦理依据;研究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道德机制,揭示伦理道德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价值和作用.

作 者:罗能生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0 刊 名:株洲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16(2)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宏观经济运行   伦理问题   价值选择  

篇5:中国酒业呈现七大运行态势

纵观的中国酒业,可以说,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调控下,我国酒业开始从狂热走向理性,从杂乱走向有序,从分散走向集中,从竞争走向竞合……在微波轻轻荡漾之下,中国酒业也是一片旖旎之光,总体来说,我国酒业呈现出以下七大运行态势,贯穿20始终。

第一,酒业产销趋向规范。

年,酒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关税下调和规范政策出台等因素促使酒类行业发展前景明朗。商务部关于酒类产品批发、零售两个标准的颁布实施、《国家酒类流通管理办法》颁布、啤酒国家标准和企业用水标准的发布、露酒 G M P的强制认定、黄酒淡爽型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国家对燃料酒精项目的支持,啤酒、葡萄酒及果酒等食品类产品列入市场准入管理制度 Q S ……这些政策、标准、规定等对我国酒类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国酒业在生产、市场、技术创新、环保等方面,不断走向规范、有序、健康、安全的轨道。

第二,产业、产品结构日趋完善。

在各酒种中,啤酒行业产量有望突破3000万千升大关,流通性增强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外资在这一年的集中渗透改变着我国啤酒行业的竞争格局;葡萄酒的增长速度列各酒种前列,高端酒走向成熟,进口酒更加活跃,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市场冲击力,呈现出朝阳产业的活力,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利润率;白酒作为国家控制的产品,在产量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销售收入和利润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白酒行业产业结构继续不断完善,向规模化、工业化、集团化方面发展。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果露酒、葡萄酒、黄酒等酒种得到高速发展。

第三,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消费向名优品牌集中。

一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加速酒类产品与国际接轨,酿酒企业格外重视品牌的培育与发展,注重产品的质量与开发,实施名牌战略,强化品牌策划。从国家统计局统计的规模以上的酒类生产企业经营情况来看,我国酒行业生产、效益集中度进一步向大中型骨干企业集中,如白酒行业中的五粮液、茅台、剑南春、泸州老窖、汾酒、古井、沱牌等企业,啤酒行业中的燕京、青岛、珠江、百威、雪津、蓝剑、哈尔滨等企业,黄酒行业中的绍兴黄酒、金枫、会稽山等,葡萄酒行业中的张裕、王朝、威龙、烟台中粮、华夏长城、中国长城,果露酒行业中的椰岛鹿龟酒、劲牌、云南香格里拉、济源宫殿、宁夏红、致中和等。

第四,地方品牌酒的区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管理资料

由于酒类产品供大于求,市场竞争相当激烈。

高端酒的价格总体上变化不大,有上涨之势,而以地方名优品牌为主的二流品牌竞争却日益激烈,“价格战”更是屡见不鲜。而这种残酷拼杀,也导致各地域市场的地产中低档酒企业不断推出各具卖点的新品,以吸引所在区域或所重点攻击的区域消费者,以维持利润,促使其区域势力逐渐强大,其它外来品牌的进入遇到越来越大的阻力。

从去年以来,包括一些大品牌企业在内的各酒类企业也不再一味地大面积的运作全国市场,而是转到有竞争力的区域市场上来,开始选择几个重点市场进行精耕细作,并由此辐射周围市场。今年这种运作模式更加明显。

在市场运作上,企业已经更为注重培育忠诚顾客和增加产品附加值。单纯依靠广告、促销品的时代,已经远去。企业需要不断研究消费需求和细分市场,找准自己的定位,并采取对路的营销策略和手段,满足目标消费者的功能、情感及潜在需求。

第五,终端营销态势趋向多元化。

2005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酒类消费的区域性,使市场细分成为酒市场营销的主要趋势,营销重心下沉,开始做细、做强、做活终端促销。企业在各地市场不断加大营销力度,促销活动更加频繁和活跃,促销花样也更多。在终端为王的营销时代,酒店、夜总会、卡拉 O K厅、迪厅和酒吧(以上场所为直接饮用)、超市和购物中心(多为送礼用)等终端将是酒企业竞争的主战场,终端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高地。

进店费的问题从来是厂家和终端实力“搏弈”的焦点,叫苦的总是弱势的厂商。基本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有不花钱进店的,有花了大笔进店费酒却卖不动的。

现在已经出现自建专卖店的,还有联合终端共同开发品牌的,另外,自带酒水和酒水平价超市的出现,也是终端发展态势中不应该忽视的新版本。

第六,外资进入中国酒业的步伐加快。

随着酒类行业关税降低以及庞大中国消费市场的吸引,2005年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酒类行业,这次它们的进入策略与前些年有很大的不同:首先,采用渐近式占领市场,对市场的影响和渗透采取从间接到直接,再到重大影响,最终撼动国产品牌的策略;其次,改前一轮的“并购控股”为“参股渗透”,高举“土洋”联合大旗,进行资本渗透;最后是本土化,加强品牌亲和力。企业竞争从规模战到品牌战,从拼占有资源到拼整合资源。外资企业更注重品牌与文化的渗透,培育其品牌的广泛认知度。这主要体现在啤酒、葡萄酒市场上。

第七,高端市场仍是竞争重点。

白酒、啤酒、葡萄酒高端市场的争夺非常激烈,企业将新品开发和营销策略继续向高端转移。中低档酒占市场,高端酒创利润,依旧是一些企业2005年采取的主要措施。在白酒方面,不管是骨干名优酒企业,还是地方二名酒,2005年纷纷推出其高端品牌酒,显示企业文化与实力;在啤酒方面,青岛啤酒、燕京啤酒、雪花啤酒等已经开始了价格在10元以上的啤酒高端市场的争夺战;葡萄酒的高端争夺更是激烈,但是因为品牌少,垄断性强,只是几大家骨干企业在进行“撕杀”。

原载《华夏酒报》

刘世松,中国酒业知名记者,酒业观察家。电子邮件: hxjbs@163.com

篇6:中国英语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

中国英语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

,<英语课程标准>(草案)面向全国外语教学界广泛征集意见.“新课标:此后开始成为人们熟悉的名词.新课标将在中国英语教育改革史上翻开新的一页,将在与之衔接的.高中英语教学和大学阶段的英语延续教育中引发新的变革,更将给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 者:姬伟  作者单位:山东省汶上县南站镇中学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年,卷(期): ”“(14)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7:余永定中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面临九大挑战

余永定中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面临九大挑战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撰文指出,在过去二十几年中,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科技产业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DUSTRY OF CHINA 年,卷(期): ”"(1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8:中国污染场地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污染场地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概述了欧美国家污染场地管理现状,分析了中国污染场地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国在污染土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污染土壤治理投入等方面同欧美国家有一定的.差距.结合污染场地管理和场地风险评估、场地修复条件以及土地利用功能,提出了基于风险评估基础上污染场地管理程序和污染场地管理亟待开展的工作.指出了土壤环境标准体系,污染场地管理体系和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体系的三元结构的完善是破解中国污染场地管理和修复的难题的根本.

作 者:张胜田 林玉锁 华小梅 徐亦刚 田猛 江希流 Zhang Shengtian Lin Yusuo Hua Xiaomei Xu Yigang Tian Meng Jiang Xiliu  作者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7 32(6) 分类号:X506 X508 关键词:污染场地   管理   风险评估   场地修复技术   土壤环境标准  

篇9:中国法治建构的历史语境及其面临的问题

中国法治建构的历史语境及其面临的问题

历史即将进入21世纪,这对于正在步入现代化的中国而言,不啻是一个焦虑与期待同在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讨论中国法治的建构问题,其意义自然是非同寻常的。

应当说,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法治的建构,一直是法学界讨论的理论热点问题之一。但若深一步考察,学界关于法治讨论的主旨是有所变化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人治―法治”论辩(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在此一阶段,法学家们就治国方式上到底采取“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对话。以此为中心,学界的同仁们还拓展了相关的论题向度,例如“权与法”、“共产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等等。这次论辩,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基础。随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人治―法治”理论论辩已经达到了其所期望达到的目的。第二阶段,“法制―法治”的辨析。自90年代以来,尤其是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学者们在更为广泛的语境中讨论法治的建构问题,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乃是对“法治”与“法制”之语义的解析。其实,在此之前,学者们已敏锐地觉察到:社会主义法制并不仅仅是一个“有法可依”的问题。只提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已无法确切反映和容纳我国法制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走过恢复、重建为主的阶段之后登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即要实现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在此意义上,法制不等于法治(国):“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其关注的焦点是秩序;法治的焦点在于有效制约和合理运用公共权力,比法制含有更深一层和更高一层的内涵。”而且,法治的实现是个更复杂的过程,并非任何一种文明当中都包含有法治的契机,也并非任何一个强调法制的社会都能名之为法治社会。

“法制―法治”的辨析,并不完全是概念的纯语义学诠释,它反映更为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语言背景,表明学者们已不满足于形式主义的法律制度的设计,而呼唤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相直辖市发展的法律精神和新的法律体系,要求推行中国法律的现代化,使之与国际上通行的法律规则相接轨。于是,与法治建构相关的论题,如法律本位/法律精神,法律/法制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法律的移植、借鉴或继承,法制改革或法律体系的重构,法律文化,法律价值,等等,逐渐成为学者间谈话的主要话题。这些不同论题向度的拓延,展现出中国法治建构的不同层面、结构,也提示出中国法治的特别式样和它所将要经历的变迁的复杂性。

90年代的.法治讨论,呈现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理论话语的多元化。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旨趣、逻辑出发点和不同的话语渊源出发,建构或诠释中国法治化的道路。大致有三个不同的理论向度(一)人文主义(权利定向)的法治论。这种法治论强调西方启蒙朝代以来的人文主义话语,以尊重人、关怀人的价值和尊严为主旨来建构中国当代的法治模式,因而在“个人权利―国家权力”双向秩序中较为注重对个人权利、自由的保护,主张法律应以权利为本位,倡导普遍的契约自由原则,要求建立国家权力的制约机制和以宪法为基础、以私法(民商法)为主干的新的法律体系。(二)改良主义法治论。此种法治论强调政府在法治建构中的主导地西半球,认为:与西方一些国家的社会演进型的法制,其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法制目标和实现步骤的战略设计与思考,取决于政府对近期行动计划与长远目标行动的统筹谋划和适时合理推进的结果。中国当代法治的出路,在于从整体上设计出法制(法治)的外围部分(加强法制)与核心部分(政治体制改革)相统一的法制发展战略。(三)历史主义法治论。此种法治论认为,在中国不可能有先验确定的法治之路;中国现代法治的建立和形成是一个渐进发燕尾服的模式,它最需要的是时间;现代的,作为一种制度的法治不可能靠“变法”或移植来建立,而必须从中国的本土资源中演化创造出来。中国的法治之路必须依靠中国人民的实践,利用本土资源,重视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惯例和传统。

我们之所以要对当前法学界流行的各种法治建构的话语作上述类型学归结(当然,任何类型学分析都不可避免地带有“非此即彼”的武断色彩),目的在于理清我们当下所要谈论话题的语路和语境。笔者感到,学者们关于法治建构问题的争论,其实并未超出19世纪末以来中国法律近代化过程中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