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六逸与新闻教育

baco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bacon”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谢六逸与新闻教育(共5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谢六逸与新闻教育

谢六逸与新闻教育

谢六逸是解放前任职最久的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从1929年8月系科改组到1938年8月止,正式任系主任有9年之久:如果从1926年8月中国文学科设立新闻学专系到1938年8月为止,历任系主任竟达之久.

作 者:徐培汀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刊 名:新闻与写作  PKU英文刊名:NEWS AND WRITING 年,卷(期): “”(10)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高校新闻教育与媒体接轨状况调查

高校新闻教育与媒体接轨状况调查

高校新闻教育与媒体接轨状况调查

作者:陈勇 王远舟 吴晓川

摘要 本文对高校新闻教育与媒体接轨的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前的大学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媒体从业人员,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当前新闻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学校教育应与媒体的需求接轨。

关键词 新闻教育媒体 接轨

AbstractThis article has conducted the reality of the university journalism education connected withmedia by empirical study.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facts of the current university news education and the media demand coming apart are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regardless of the teachers, the students or the media jobholders, compared with the consistent view which is that the reform direction of current journalism education is the school edition should connect with the media demand .

Key words news education media connected

一、研究缘起

新闻教育热为新闻媒体培养了大量人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伴随着是来自业界和学界不绝于耳的批评之声,矛头直指各大学新闻院系的新闻教学在教学体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新闻教学内容与新闻媒体实践严重脱节。对此,无论是新闻业界还是学界都不断有人撰文讨论,直陈弊害。但这些讨论几乎都是“定性研究”,因此,对高校新闻教学与媒体接轨状况的实证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本研究旨在开掘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它将细致地呈现新闻院系的学生、教师以及媒体从业人员(主要是记者和编辑)对当前新闻教育中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认识。《辞海》对教学的定义是:“教学指学校工作中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①因此,教学应该是一种师生平等的共同活动。而以前有关新闻教育的讨论多是新闻院系的教师或媒体从业人员操控话语权。这里隐含的意思是说,我们将重点讨论作为新闻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对新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认识。第二,现行新闻教育与媒体是否脱节?新闻教育是否应该与媒体接轨,怎样接轨?我们将通过实证调查来比较学生、教师和媒体从业人员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的异同,为以后的新闻教育改革提供一些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作为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新闻院系师生及媒体从业人员关于高校新闻教学与媒体接轨状况的实证数据,再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共包括 7个部分:“ 总体状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与媒体的联系”以及“个人基本信息”.

(二)样本选取。采用配额抽样法。学生样本来自于四川、重庆、湖南、湖北、陕西、北京、上海和广东12所高校的新闻院系,主要由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通过在全国各地的同学这一人际传播网络来发放问卷;媒体从业人员的样本则来自于四川、重庆、湖南、江西和广东各省市的省级和地市级媒体;教师样本来自四川、重庆、湖南、湖北、陕西、北京和广东部分高校。抽样时,主要考虑了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决定抽取400人来进行调查。其次,按教师、学生和媒体从业人员身份进行配额,教师和媒体从业人员各50人,学生300人。第三,考虑到大一学生对专业认知尚不全面,研究生数量总体较少,所以我们对学生按年级进行配额,样本中有大一及研究生各50人,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共200人。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6份(其中学生277份,教师40份,媒体从业人员49份),有效问卷率为91.5%.

(三)变量设置。本研究的主要变量有“职业身份”、“满意程度”、“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专业背景”等,依靠这些变量的关系,可以勾画出当前新闻教育的真实状况。

三、数据分析及讨论

1.对当前大学新闻教育的满意程度

对新闻教育的满意程度,我们对被调查者进行了提问。请他们为当前的大学新闻教育打分,满分为10分。分值对应的满意程度分别为:非常满意8-10分,较为满意6-8分,满意4-6分,不满意2-4分,非常不满意0-2分。由此可以计算出一个指标――相对满意程度分值。相对满意程度分=(学生满意程度平均分+教师满意程度平均分+媒体从业人员满意程度平均分)÷3,由相对满意程度分值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对当前大学新闻教育满意程度的较为客观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对当前大学新闻教育的相对满意程度分为6.05.其中学生的满意程度平均分值为6.41,教师为6.1,媒体从业人员为5.63.对于学生的满意度,我们进一步分析了来自不同院校的学生的差异。我们把277位学生样本按院校级别进行统计,结果发现,来自一类本科院校的学生为125人,所占比例为45.1%,二类本科院校的学生为152人,所占比例为54.9%,这说明对样本在不同院系这个变量上进一步分析是有意义的。统计结果表明:一本院校的学生对学校新闻教育的满意程度普遍高于二本院校,平均分值分别为6.54和6.28,但两者的区分度并不大。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此次调查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您认为现在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能满足媒体的需求吗?回答能够的占27.6%,回答不能的占72.4%.由此看来,当前大学的新闻教育与媒体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意味着,从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有一大半部分达不到新闻媒体的要求。难怪有人形容现在新闻教学与新闻媒体是“各行其是,互不相干”.高校按自己的模式培养学生,新闻媒体则以自己的需求招聘员工。

在对当前的大学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是否脱节这个问题上,无论老师、学生还是媒体从业人员,有2/3以上的人给以肯定的回答,认为当前新闻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学校教育应与媒体的需求接轨。学生、教师和媒体从业人员均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高校与媒体应多交流和沟通。在调查中问到“新闻专业毕业生在新闻工作中的主要缺陷”时,86.6%的人认为新闻专业毕业生一是缺少采、写、编、评的'实践经验,不能及时上手,缺乏独立采访的能力。二是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差,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于前者,我们认为,这与现在的高校与新闻媒体单位沟通较少,学生到媒体实习的机会不多,实习的时间不足,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有关。统计结果显示,有51.7%的学生不清楚新闻媒体里的具体工作要求;有16.4%的学生完全不知道他现在所学能否达到新闻媒体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从职业要求的角度看,部分学生自身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当然,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应该对这种情况负有相应责任。而后者,则应由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加以改变,以适应新闻媒体的职业需要。在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调查中,当问及新闻专业毕业生应该怎样去弥补缺陷时,有80.6%的人认为学生应利用一切机会,尽量多参加新闻媒体的实习和实践。他们建议,新闻专业的学生,不应把目光局限于书本的固定模式上,既要有创新精神,又要打好基本功,以防止眼高手低。

2.新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清华大学的李彬教授认为,我国的新闻教育一直在两极间摆动,一极是实践的需求,一极是理论的诉求。一般意义上讲,新闻教育及新闻研究一直主张理论联系实际,追求两极之间的平衡。②实际的情况究竟怎样呢?

此次调查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是“如果让您自己选择专业课程,你会选择哪种类型?”选择项分别是实践型、理论型、理论+实践的综合型;针对教师的问题是“您认为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是怎样的?”选项分别是注重实践、注重理论、两者并重;针对媒体从业人员的问题是“您认为现在新闻媒体最需要的是哪种类型的人才?”选项分别是理论型、实践型、理论+实践的综合型。统计结果表明无论学生、教师还是媒体从业人员,绝大多数都倾向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新闻教育的发展方向(具体统计数据见下表。这也印证了“两极平衡”的判断是准确客观的。同时应当看到,在新闻业界和教育界,偏重实践的主张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3.新闻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

据样本统计结果显示,新闻专业当前所开设的课程,纯理论课为61.5%,实践操作课为9.7%,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为28.8%.

这表明前面所提到的我国新闻教育界一贯主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两极平衡”理论在具体的操作实施中并未真正完全得到体现。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较为复杂:

首先是历史原因。美国学者罗杰斯在《传播学史》一书中介绍,将新闻学开拓成为一个合法的大学学科的“老爸”布莱尔,20世纪初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对新闻教育作了这样的设计:在4年期的大学课程中,新闻学方面的课程只占1/4,其余3/4的课程都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课程。布莱尔这种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观较为合理,最终成为美国大部分新闻学院所接受的“鉴定标准”.③新闻学传入我国以后,布莱尔这种课程结构观也同样被国内新闻学院所接受,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重人文科学而轻社会科学的倾向。建国后,很多学校的新闻专业往往设在中文系,尔后独立为新闻传播院系。因此,出于历史惯性,文学类的课程占有相当的比例。此次调查表明,在人文社科类的基础课中,开设了文学专业课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78.8%,开设了心理学专业课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32.7%,开设了社会学专业课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34%,开设了哲学类课程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47.3%,开设了法律和经济学课程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23.5%.由此可见,文学类课程偏多,而媒体急需的社会、法律、经济学等偏重于实践的基础课程设置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创新人才,以后,本科专业的学时总数不断压缩。在学时压缩的情况下,学校公共课如马列原理、外语等不能减,最后只能削减某些专业课的课时或者砍掉某些人文社科基础课。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一些理论+实践的课程就变成了以讲授理论为主的课程,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大打折扣。

就新闻专业课的教学方式而言。 我们发现“教师讲、学生记”的“讲授法”依然是大学新闻教育的主流,“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法”开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样本统计结果显示,在新闻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讲授法”占样本总数的 46.9%,“讨论法” 占27.8%,“案例法” 占14.1%,其他教学方式占11.2%.

然而,当问及学生希望老师采用怎样的授课方式时,有58.2%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能与老师共同讨论,老师给我们指导”,有32.4%的学生“希望老师多分析案例”,只有2.2 %的学生接受“老师讲课,我们记笔记”,其他类型占7.2%.由此可见,新闻教育的教学方式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四、结论与思考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大学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媒体从业人员,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当前新闻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学校教育应与媒体的需求接轨。造成大学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象很多学者指出的那样,大学新闻院系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手段上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指出,如果新闻媒体把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不适合其需求的责任完全推给高校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媒体自身也担负有培养人才的重任,就象医院必须要给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平台一样。所以,接轨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一相情愿,媒体也应承担培养合格新闻人才相应的责任。

众所周知,传媒产业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的新闻实践走在了新闻理论的前面,因此高校新闻院系所培养的学生暂时不能适合媒体需要也是正常的。要改善这种状况,一方面要求大学新闻院系应立足传媒发展现实,更新教育观念,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以适应传媒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应主动与高校进行交流和沟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业务交流方面开展广泛合作,真正达到新闻教育与媒体接轨,实现二者共赢。

注 释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第1657页

李彬:《新闻教育:重思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视听界》第4期

[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 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版,第20-24页。

篇3:智慧教育与六要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构建

智慧教育与六要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构建

智慧教育与六要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构建

文/陈凤葵

摘 要:“用智慧做教育,让教育出智慧”,是萝岗区为了打破传统呆板的应试教育僵局而提出的智慧教育新型教育发展战略目标。而课堂“六要素”教学方式就是大家根据一线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能更快、更好地实现智慧教育的不二法门。六要素中的前三个要素“知识、能力、情意”与新课程倡导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不谋而合;而其后三个要素“主动、互动、能动”更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互动学习方式。结合英语一线教学,对如何构建智慧教育与六要素英语课堂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智慧教育;课堂六要素;英语课堂;三维目标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学过程太过注重知识目标和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意取向和能力提升,导致课堂僵化、封闭、没有灵性,没有迁移知识生成能力的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及合作学习等互动土壤。鉴于此,近期我区教育局根据最新教育发展趋势,倡导“用智慧做教育,培养有智慧的人”,并结合实际学情提出有效构建课堂六要素以实现“智慧教育”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课堂的主要矛盾,才能从实际学情出发,有效提升教学主体的学识和能力,才能最终达成推动我区教育事业走向一个新的高峰的目的。由此出发,笔者特此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分析学生的实际认知情感和学习规律,对如何构建课堂六要素以实现英语智慧教学的目标进行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知识目标

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目标,着重指的是教学大纲和新课标规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具体到英语教学中就是基本的新课词汇识记、句法掌握、熟练阅读等。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是迁移能力的本源,连知识目标都达不到的话,那提升能力就是缘木求鱼,必然就与智慧教育南辕北辙了。笔者请以课堂实例来说明如何夯实基础,落实知识要素,为高效课堂奠基。

比如,笔者在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1 Unit1 Reading时,我的知识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生词,熟读课文,然后深入细节,掌握里面出现的容易被学生忽略的常用介词with表示伴随状况,“带有”的意思;掌握描写人物时常用的词汇cheerful,take care of,tell jokes,be good at,strict,encourage,support,successful等;熟练掌握描述人物样貌、兴趣、性格、职业的句式。

一节英语课中最基本的知识目标无非就是生词和句型,最起码教材中出现的句型要让大家进行熟练识记,不然就根本无法进行下一步知识迁移能力的教学目标,最终导致智慧教学变成一句口号。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能过分强调知识目标,不能只顾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而不顾学生的实际认知和认知情绪,这样忽视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他们的个性发挥和进一步的能力提升。

二、能力要求

能力是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上进行举一反三的创造性发挥,是对知识的迁移和实践升华,是课堂教学的最终追求。具体到英语教学中,笔者认为能力要求就是让学生在掌握词句等基本知识的情况下,学会根据语言情境进行随机应变,也就是能以英语国家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语言表达和情感表现以及对问题的观察、思考和解决方法。

比如,我们学习牛津版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 6Writing a travel guide时,其能力要求就是让同学们在掌握基本词句的情况下,能用If you… you can\\will;Why not do sth?\\Why don’t you do sth.?be famous for sth等格式表达自己的需求。为了让大家都能体验知识生成能力,笔者组织大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随机组合的自由发挥式情境对话,其中同学们选用的“Where can tourists go in Guangzhou?”“Where can eat difference local snacks?”这些话题比较切合中学生实际,利于发挥,能更好地将所学句式融入进入,从而提升能力。

俗话说:学以致用。能力才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所以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诉求,敢于实践自己的想法,敢于用新学的知识去实践,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将知识迁移成能力。

三、情意需求

情意需求,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取得掌握知识的充实感及领悟到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快乐体验和积极心理需求,是传统教学中被忽略掉的部分,也是现代教学理念中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重要方式。

通常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活泼的课堂设计。初中生对契合自己认知情绪的事物更容易接受,因此笔者在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3 All about films时,就先从近期热播的一个电影说起,将学生顺利带进积极的情绪中来;(2)教师的肯定、赞扬及鼓励。每个人都期望得到赞赏和鼓励,初中生正处于争强好胜的青春期。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搭建师生交流的舞台、心灵沟通的桥梁,给学生塑造心灵的空间,以培养他们乐观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探索精神。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强制的学习无法取得理想效果。因此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情感出发,打造能鼓励和牵引他们认知和发展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在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主动探索

主动学习体现的是还原学生学习主人翁地位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不能激活学习主体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索,只靠填鸭式灌输,那肯定得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们在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3 Health and food Reading B A balanced diet时,传统的被动学习就是教师强调要背诵及默写,学生在强权驱赶下毫无积极性,即便当时记住了也不会持久。而主动探索就是笔者在引导大家学完后,以How to keep healthy为话题让大家来分享自己的keep healthy经历及心得。这样的教学方式活泼开放,又切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了好多相关话题,大家为了满足自己的分享,主动把相关词句练习得滚瓜烂熟,如此熟能生巧,生成了运用能力,达成了教学目标。

五、互动学习

学习的过程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师生共同讨论、学习和研究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其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方式。英语是外来语,需要经过大量的读写听说练习才能生成运用能力,而生活中缺乏语境,所以我们就可以引导同学们进行互动对话,以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比如,笔者在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5 Family life时是这样引导大家互动的:让大家描述一下自己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要求必须用上新学的“would like to do sth.” “be willing to do sth”,“ try doing sth” ,“pay for”,“ pocket money”,“take part in”等词汇。这样大家分成4个人的小组相互分享和检测,让学生更充分、更灵活地学习。

如此设置,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与师生一起进行知识运用体验,更容易激发灵感、发展个性、生成能力。

六、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精神状态及活动能力,它由感兴趣的问题引起,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动机,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直至问题的解决,产生创造性成果。它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要激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通常笔者采用活动教学和竞赛机制来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我们学习牛津版七年级下册Module2 Unit 2 Our animal friends时,笔者就让大家扮演可爱的小动物来进行英语对话,或者保护诉求;也可以让大家实现搜集材料,然后看一看谁默写的动物英语词汇多。这样的活动驱动和竞赛刺激能有效激活学生学习和探索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奠定高效课堂的基调。

上文是笔者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对如何构建课堂六要素来实现智慧教育的探索研究。概而述之,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只顾照本宣科地讲解,我们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他们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情趣出发,设定符合他们认知发展的教学方案,如此才能帮助他们迁移知识生成技能,最终实现智慧教育。

参考文献:

[1]石学红。浅谈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效率[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05)。

[2]赵春菊。浅谈如何全面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J]。校园英语:教研版,(07)。

[3]赖彦君。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N]。学知报,2010.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九佛中学)

篇4:大视野.新观察大新闻系统建构刍议: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一体化的思

大视野.新观察大新闻系统建构刍议:关于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一体化的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的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的历史关系、整体走向及三者分割的弊端,提出了改革新闻教育,建立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一体化系统的构想。

在多媒体、互联网凭借人才优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整合传媒、改变世界的今天,重新审视新闻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人们会发现,改革新闻教育,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新闻人才的根本途径在于:实行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一体化。

一、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的历史关系及整体走向

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三者的关系历来密不可分。新闻教育是适应现代报刊的发展及其对新闻从业人员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伴随着新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新闻学逐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同,并对新闻实践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与制约。同时,报纸、广播、电视的发展壮大又为新闻学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

新闻教育事业萌芽于17世纪近代报纸的诞生地德国。当时该国一些大学的学生破例以报业为研究对象撰写学位论文。此后过了大学一个世纪,到1895年科赫教授才在德国的海特和堡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新闻研究所。

我国新闻教育始于1910月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该研究会实际上以传授新闻知识为主要活动内容,尚未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新闻学研究,所以仍属新闻教育的范畴。值得注意的是,著名新闻学者徐宝璜,一代报人邵飘萍都曾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主讲新闻专业知识,并出版了自己的新闻理论研究专著;该研究会的大部分成员相继成为我国早期现代报刊的主编或中坚。可见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是与新闻研究和新闻实践结合得十分紧密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在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上逐步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科特色。但总的说来,无论新闻教育界、新闻界还是新闻理论界,都还未从根本上树立大一统的新闻教育观念。

当今许多发达国家实际上已经部分或从整体上实行的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一体化。如在新闻事业发达较早的英国,培养和训练从业人员的任务是由那些拥有地方报纸的报业集团承担的。除此之外,各地方报业集团还联合成立了一个“全国训练新闻人员的理事会”,其主要任务是统筹全国的新闻记者的职业考核,给及格者发合格证书,以及指导和监督地方报纸新闻记者训练事宜。为了提高有经验的记者、编辑的业务水准和研究能力,一些报业公司经常有计划地组织它属下的各地方报纸的一些高级记者、编辑举行各种座谈和讲座,就某一类型的报道进行讨论。虽然英国没有设置新闻类的本科专业,但这种将新闻教育与实践和理论研究融合在一起的形式仍然有效地推动了英国新闻事业的稳步发展。

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新闻教育的国家。新闻高等教育和大众化教育都相当发达。在全美有50%的两年制初级大学和大约5000所中学开设了新闻学课程,有100万以上的学生为各类报刊、电台和电视台工作。其新闻教育受全国性新闻机构的权威组织――“新闻学、大众传播学教育评定评议会”的制约,从课程设置到教材内容都有统一的研究和规划,并且在美国已为人们广泛接受。通过新闻界与新闻教育界、新闻理论界多年的协同努力,人们逐步认识到全面研究新闻媒介的极端重要性。一代美国报业大王普利策认为,凡新闻记者,都应该接受专业训练。“新闻学校其目标是培养若干较好的新闻记者,他们将制作较好的报纸这些报纸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著名的美国政治专栏作家、当代最有影响的记者之一李普曼早在19就曾说过:“记者是历史的见证人。最好的办法,是训练一批最卓越的新闻专业人员……使报业不再成为政客及不学无术人们的避难所。第二,由于报业声望的增加,必须加强新闻专业训练,在这训练中,理想客观的见证是最基本的。”以普利策和李普曼为代表的美国新闻界对新闻教育的看法,奠定了美国新闻教育注重专业训练和理论指导的思想基石,促进了新闻教育成为美国新闻事业和其他传播媒介及与之相关的事业的中心。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美国的新闻教育快事为自己重新定位,在与新闻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如伯克莱新闻学院,学生进校的第一门课就是学习使用摄像机。电视新闻、电视广播语言、电视专题片的剪辑和制作都是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实习一般都去电视台。而在历史悠久的密苏里新闻学院,则根据新闻媒体变革的大趋势,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学院办了一张《密苏里哥伦比亚报》、一家电视台和一家广播电台,还办了《周末》和《观念》两份新闻性杂志。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同时在报社、电台和电视台兼任编辑或记者,并且每周召开一次与新闻媒介形式相同的编前会。这种密切结合实际的教育,不仅训练了学生的业务技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对新闻的浓厚兴趣,收到了显著效果。

在早期新闻业不够发达的日本,现在已经形成了新闻教育、在职新闻该与和大众普及教育并存的高度发达的新闻教育体系。但新闻界仍然新闻教育的重点放在在职记者教育上。他们十分重视岗位培训,要求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掌握新闻传播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其在职记者除接受社内教育外,还要接受新闻单位的最高学术组织――日本新闻协会举办的全国统一的新闻教育。找日新闻社东京总社还成立了大型业余学习中心,开设550个学科,学员达6万多人。日本的报纸、电台、电视台不仅播放新闻节目,还经常向受众传授新闻采编知识。由于大众新闻教育十分普及,大部分中小学都开展“学校新闻”活动,日本的新闻教育实际上比其他国家更加紧密地同社会、同新闻界和新闻理论界结合在一起。

大视野.新观察大新闻系统建构刍议:关于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一体化的思考

一般说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新闻培训都不是在大学校园里进行的,但学生们在进入新闻业培训之前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许多人都具有新闻专业的本科学历。英国和法国的新闻专业课教师几乎都有过记者的经历,记者和教师可以在新闻工作与大学教学之间自由地往返。如法国著名记者R.埃斯卡比特不仅实施了波尔多的新闻教育计划,还为《世界报》撰写了30年的头版评论,出版了50多部专著。

在前苏联,曾有人就改进新闻教育提出,应以严格的、具有法律根据的组织形式,使新闻单位和大学新闻院系成为有机的整体,在协调各新闻团体和开展新闻学术研究为主体的新闻工作者组织在安排教学单位与编辑部之间建立密切接触中起到特殊的作用。由于国家的解体,当年这一呼声很高的提议未能付诸实施。

本文援引以上各国经过多年摸索在新闻教育、新闻研究和新闻实践方面的一体化迹象与趋势为例,并非认定我国的新闻教育一定要摹仿别国的经验,因为各国的情况很不相同。但是国外同行的经验显然可以作为我们根据本国实际加强新闻教育同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的联系,探索一体化道路的参考。

二、我国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分割现状的弊端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长期分割,互不适应的弊端日渐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

论文大视野.新观察大新闻系统建构刍议:关于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一体化的思考来自

(一)新闻教学内容与新闻实践工作的需要不相适应。近些年来,一些大学文科院系增设的新闻专业往往存在狭义理解新闻教育、办学渠道不畅的状况。教学内容仅以新闻为主体,纯粹从新闻工作工艺过程分解出若干环节加以解释,不仅不能反映出新闻学科的基本特征,而且远不适应新闻实践的现实和长远需要。加上教材老化,学科背景单一,学生容易对课程产生直觉式厌倦,教师授课心理受到影响,教学目的难于实现,因而进一步激化了教学内容与新闻工作不适应的矛盾。

(二)新闻专业毕业生与新闻实际工作不相适应。

新闻教学内容与新闻实际工作需要不相适应,必然导致新闻专业毕业生与新闻实践工作需不相适应。这一点可以从社会对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实际考察中体现出来。目前的情况是:从经院式教育培养出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大都理性思维较强,感性思维较弱。一旦与社会实际接触,他们接受校园新闻教育时所形成的意识和观念很可能受挫,以致无法履行记者的职责而受到同行的非议。这里固然有新闻界传统的惰性对新闻教育的排异,同时也从另一面反映出传统新闻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于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现状和快节奏生活,无法取得正视社会现实的气度和理智的调查研究方法,因而一些新闻专业毕业生总是为现实与自身理想不尽一致感到困惑,一时难以适应新闻实践的需要。

(三)新闻在职人员的文化素质与新闻事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多年来,我国新闻事业一直在发展,新闻队伍一直在扩充,但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却只能依赖相对50万新闻大军少之又少的大学新闻院系,缺少长远规划,学路不广,故新闻单位专业人才匮乏;同时由于新闻单位与新闻教育和科研部门一般不挂钩,在职新闻人员缺少系统学习、更新知识的机会,表现出思想理论和文化素质方面的总体缺陷,影响了新闻改革的深入与新闻事业的发展。

(四)新闻工作现状与中央和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的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已有20来年,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严格说来,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前沿的新闻的改革离中央的要求,离社会和受众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里固然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如新闻事业光荣传统淡化,有偿新闻屡禁不止――暂且不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新闻实践部门对理论指导的轻慢与对新闻教育的忽视。虽然近许多有相当规模的新闻单位相继成立了新闻研究所、室,开展新闻理论研究,但总的来说,与大学新闻院系和社会科学新闻研究部门缺乏横向联系,因而起点偏低,层次偏浅,不能从根本上回答现实对新闻工作提出的新课题,难以从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上引导人们的新闻需求欲。

(五)新闻研究与新闻工作和新闻教育部相适应。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的新闻科研机构相对其他学科研究机构还不很成熟,尚缺乏深厚的新闻实践基础,学科土壤相对贫瘠。由于历史的局限,对于构成新闻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只能作为特定时期的宣传策略加以研究、印证、因而尚未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理论框架。新闻教育的科研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一些突出成果,但仍有相当部分囿于陈旧的教材范畴,而一些新闻单位的科研则往往处在“就事论事”的低起点上。对照江泽民同志关于要加强新闻理论研究工作的指示,我们现阶段的新闻理论研究尚未有效地指导新闻实际工作,还未能将新闻教育从公益性的模式中解脱出来,超越“术”的特征,走向成熟而具科学意义的学科方向。

(六)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各自为政的局面和新闻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不相适应。大学新闻院系、新闻媒介、新闻理论界各自为政,沟通不够,缺乏大一统新闻观,表现在人才培养上,缺乏统一规划,目的不够明确,需求不够对路;在学科建设上,沟通甚少,研究方向分散,致使一些重要理论问题长期难于统一,影响了学科建设;在新闻工作中未能严格遵循党性原则与新闻规律的指导,随意性难以消除,而未能充分发挥舆论工具的社会调控作用。

大视野.新观察大新闻系统建构刍议:关于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一体化的思考

新闻教育、研究与实践诸方面不相适应的`状况表明,新闻的教育、实践与科研部门亟须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封闭走向大同,从条块分割走向以新闻实践为基础,新闻教育为支柱,新闻科研为指导的一体化格局。

三、关于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一体化的构想

现阶段的新闻改革已经部分地显示出一体化结构的端倪。80年代初期,北京创建首都新闻学会带动了全国各省市相继成立新闻学会和各类新闻研究机构。随后,各级新闻学会开始组织各种形式的新闻学术活动,开展新闻奖评选活动,出版新闻学会会刊,研讨新闻作品等等,大大加强了理论界同新闻界的联系。到目前为止,新闻传媒的权威学术组织和常设机构已有中国记协及其下属组织,新闻奖评选活动也已正式纳入记协议程,受到新闻界的热烈响应与支持。遗憾的是,在“新闻大同”的进程中,新闻理论界对新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客观上放弃了对新闻该与的引导和支持,影响了新闻界对新闻教育的应有关注。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仅有少量二学位生和研究生以上人才得到国家新闻传媒的定向培养与直接指导。

新闻教育、研究与实践一体化是关系新闻事业发展的大事,涉及到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问题、体制改革问题、新闻的功能与作用问题、中国新闻教育的方针问题、媒介与新闻的评价问题、新闻人才的培养问题等等理论与实践急待回答的课题一时难以找到答案。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前建立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一体化格局只能是一种构想。

构想一: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一体化的理论依据。

在指导思想上,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针,逐步完成新闻教育、研究和实践一体化的进程。

在理论构建上,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可以组成具有特定功能和行为的有机整体,即系统。所谓新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一体化,实质上就是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新闻教育、新闻传播和新闻研究领域内的各有关要素组成具有实施、服务和指导社会调控功能及行为为主的多功能、多行为的有机整体,一个作用于社会又独立于社会的完整的系统。它不仅是自然实物、场的系统(各种传播媒介的制作、传输、接收和贮存等属于自然实物、场系统),还有思维理论系统(各种信息的采集、编制、加工、检索、反馈与信息制作、传播者的培养、知识更新等属于思维理论系统),主要的是一个由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组成的社会系统(人与宣传媒介、信息载体……的关系、编辑与记者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新闻理论工作者与新闻实际工作者的关系、编辑记者与受众的关系等一系列关系都属于社会系统)。我们不妨把它叫做大新闻系统,即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的一体化系统。

构想二: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一体化的外参照系。

医学教育与研究、实践一体化、一条龙的结构模式可以作为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一体化的外参照系。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领域内的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新文学则是社会科学领域内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各部门在增进人类健康、延续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下各司其职,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自然与社会科学领域里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一个具有健全、完善人类自身功能与行为的独立的系统。医学教育作为该系统的一个独立的子系统,它的所有教学、研究活动,几乎都与医学实践、医学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培养的人才可以直接成为医学实践队伍的生力军。

构想三: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一体化的布局。

根据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属于社会大新闻系统的三个子系统,由具有组织、领导、协调和学术权威机制的各级记者协会和新闻学会统一领导、规划、协调、管理、发展。该系统以同级最具人才、传播技术与经济实力的新闻传媒为依托,涵盖同级新闻教育、研究与传媒机构,并行使上述领导、规划、协调、管理与发展的权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大学》期刊大体上就是依据着一种研究、实践与教育“三结合”的模式在发展。与复旦大学合办新闻期刊的《解放日报》原总编辑侵绍德认为:“新闻传媒和新闻教育单位合办学术刊物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希望能够促进学术研究工作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大新闻系统的子系统,新闻实践、新闻教育与新闻研究三者的作用与关系如下:

新闻实践子系统。它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工具,是大新闻系统的基础与主体,由新闻媒体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传播与反馈信息实行社会发展与社会调控;同时负有为新闻教育与研究部门提供实习基地、培养与使用新闻人才、运用新闻理论指导实践且验证理论等多重任务。

新闻教育子系统。它是大新闻系统的上层部门。由大学新闻院系和新闻单位培训中心双轨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为新闻传媒和研究单位培养人才,提高在职新闻人员的业务和理论水平;同时分担新闻研究任务。

新闻研究子系统。它同样从属于党和政府的新闻决策部门,是大新闻系统的咨询机构,由社会科学部门的新闻研究所、大学新闻院系,还有各新闻媒体的研究所(室)以及各级新闻学会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把握舆论动向,研究新闻理论,指导新闻教学,以及为新闻传媒提供咨询。

大视野.新观察大新闻系统建构刍议:关于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一体化的思考

“一体化”科学地展示了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新闻研究三者的关系:新闻实践是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的基础;新闻教育服务于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新闻研究为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提供理论指导。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缺一不可,通过“一体化”格局紧密地结合成一个渠道畅通、责任明确的有机整体,从而使理论与教学更好地联系实际,指导实际,服务实际,实际工作更自觉地接受理论和规律的指导,达到从根本上克服随意性的目的。

构想四: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一体化的前期准备。

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一体化的大新闻系统虽然涉及面广、结构庞大、子系统内各要素的关系错综复杂,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子系统横向联系的脉络,在此基础上探寻各子系统及其要素的纵向联系,从理论上建构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一体化的空间格局并不很难。考虑到社会的承受能力及体制方面的原因,目前阶段实现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一体化的条件尚未成熟。为此,我们需要作如下准备:

思想准备――先对现代信息社会科学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互联网发展势如破竹,各种信息流以每年递增40%的高速度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现实,从思想上认识新闻传媒与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结为一体,各司其职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树立由无序到有序,由分散到统一,逐步建构“一体化”大新闻格局的观念,协同一致地去完成21世纪新的传播使命。

理论准备――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的一体化趋势促成了系统理论新闻学的诞生。目前国内与此相关的学科专著有:江柳的《系统基础理论新闻学》、王益民的《系统理论新闻学》、刘建明的《宏观新闻学》、吴高福的《新闻学基本原理》和黄旦的《新闻传播学》等。系统理论新闻学的诞生与完善将大大加快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一体化的进程。

组织准备――现有记协和新闻学会可成为沟通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的桥梁,并逐步扩大职能范围,按照大新闻系统的格局,规划、协调与发展新闻教育、新闻研究和新闻传播。在具体运作上则可以视不同情况多渠道进行。如前所述,《解放日报》便是将与复旦大学合办的《新闻大学》期刊作为新闻传媒联系新闻教育界和新闻理论界的“手段和桥梁”,“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推进新闻学研究”,以“指导实际新闻工作……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以此为一条途径推进一体化是可能的。

技术准备――随着中国加入WTO日程的临近,成几何级数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必将成为融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为一体的多功能大新闻传播网络的平台,充分自由地展示出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的互动关系,使新闻院系师生、新闻理论工作者和媒介从业人员借助平台有序互动,获得包括远程教学在内的一切服务,因此从技术上可能为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一体化创造条件。

大视野.新观察大新闻系统建构刍议:关于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一体化的思考

篇5:媒介批评课程教学方法与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研究-基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特点的思

媒介批评课程教学方法与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研究-基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特点的思考

媒介批评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媒介批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运用批判性思维解析媒介现象和媒介产品.本文通过媒介批评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力求促进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新闻传播专业媒介素养的`目的.

作 者:陆丹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广东,珠海,519085 刊 名:长江论坛 英文刊名:YANGTZE TRIBUNE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G206 关键词:媒介批评   媒介素养   案例教学  

相关专题 新闻谢六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