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原文及翻译

抽根华子冷静下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抽根华子冷静下”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原文及翻译(共11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原文与翻译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原文与翻译

自河南经乱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解: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译文: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篇2:《自河南经乱》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诗鉴赏: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望月抒怀之作,河南经乱:河南,道名,管辖现在的河南省大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贞元十五年( 799)春,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发动叛乱;不久彰义(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节度使吴少诚又叛。这两次藩镇叛乱规模很大,时间也很长。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叛乱,交通断绝,使得“关内阻饥”。关内:道名,管辖地为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省部分地区。阻饥:艰难饥荒的意思。浮梁大兄:白居易的大兄,名幼文,贞元十三年(797)起作浮梁县(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主簿。于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大儿子,作过于潜县(今浙江省临安县附近)尉。乌江十五兄:作者的堂兄,作过乌江县(今安徽省和县)主簿。符离:今安徽省宿县。作者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在那里。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墓所在地,所以这里也是作者的老家。

全诗处处紧扣题意,首句仅用“时难年荒”四字就把当时因叛乱造成的民生凋蔽,时局动荡的状况揭示出来,因为**,祖先遗留下的一点家产也没有了,兄弟们不得不四处流浪,四海为家。这两句借白氏家庭一家的不幸,表现出整个时代的不幸。因此三、四句所表现的田园荒芜,骨肉兄弟颠沛流离的悲惨场面,既是实写诗人一家的不幸,又是表现整个战乱给全体黎民百姓造成的.灾难。以小见大,虚实结合,高度概括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后两联触景伤情,写诗人想到兄弟姐妹分居五处,一个个就象离群的孤雁,形影相吊。大雁飞行时排列整齐,因此古人常用“雁行”作为兄弟的代称,如唐钱起《李四勤为尉氏尉李士勉为开封尉》诗就有“采兰花萼聚,就曰雁行联”的句子。孤雁失群,悲苦之情自不待言,而用“千里”二字冠于“雁”前,说明兄弟间的相隔遥远。紧接着写兄弟失散既如离群的孤雁那样孤苦无依,又象离根之飞蓬,飘摇不定,进一步揭示出战乱的祸害深重。同时也是首句“时难年荒”的极好注脚。诗人出以口语,看似轻松客观地记述当时的印象,实则沉痛之极。因此末句说“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自己在看月,想象着失散的亲人此时也在看月,他们对着同一个月亮思念故乡,也彼此怀念。圆圆的月亮本来是团圆的象征,失散的兄弟见到它却更易牵动思念之情。类似的意境就象杜甫因安史之乱被困长安时所写的《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自己对着月亮思念着远方的妻子,想象着妻子也在家中对着月亮想念他。

篇3:白居易《自河南经乱》鉴赏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鉴赏: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望月抒怀之作,河南经乱:河南,道名,管辖现在的河南省大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贞元十五年( 799)春,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发动叛乱;不久彰义(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节度使吴少诚又叛。这两次藩镇叛乱规模很大,时间也很长。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叛乱,交通断绝,使得“关内阻饥”。关内:道名,管辖地为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省部分地区。阻饥:艰难饥荒的意思。浮梁大兄:白居易的大兄,名幼文,贞元十三年(797)起作浮梁县(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主簿。于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大儿子,作过于潜县(今浙江省临安县附近)尉。乌江十五兄:作者的堂兄,作过乌江县(今安徽省和县)主簿。符离:今安徽省宿县。作者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在那里。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墓所在地,所以这里也是作者的老家。

全诗处处紧扣题意,首句仅用“时难年荒”四字就把当时因叛乱造成的民生凋蔽,时局动荡的状况揭示出来,因为**,祖先遗留下的一点家产也没有了,兄弟们不得不四处流浪,四海为家。这两句借白氏家庭一家的不幸,表现出整个时代的不幸。因此三、四句所表现的田园荒芜,骨肉兄弟颠沛流离的悲惨场面,既是实写诗人一家的不幸,又是表现整个战乱给全体黎民百姓造成的灾难。以小见大,虚实结合,高度概括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后两联触景伤情,写诗人想到兄弟姐妹分居五处,一个个就象离群的孤雁,形影相吊。大雁飞行时排列整齐,因此古人常用“雁行”作为兄弟的代称,如唐钱起《李四勤为尉氏尉李士勉为开封尉》诗就有“采兰花萼聚,就曰雁行联”的句子。孤雁失群,悲苦之情自不待言,而用“千里”二字冠于“雁”前,说明兄弟间的.相隔遥远。紧接着写兄弟失散既如离群的孤雁那样孤苦无依,又象离根之飞蓬,飘摇不定,进一步揭示出战乱的祸害深重。同时也是首句“时难年荒”的极好注脚。诗人出以口语,看似轻松客观地记述当时的印象,实则沉痛之极。因此末句说“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自己在看月,想象着失散的亲人此时也在看月,他们对着同一个月亮思念故乡,也彼此怀念。圆圆的月亮本来是团圆的象征,失散的兄弟见到它却更易牵动思念之情。类似的意境就象杜甫因安史之乱被困长安时所写的《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自己对着月亮思念着远方的妻子,想象着妻子也在家中对着月亮想念他。

篇4:自河南经乱白居易唐诗鉴赏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篇5:自河南经乱白居易唐诗鉴赏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望月抒怀之作,河南经乱:河南,道名,管辖现在的河南省大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发动叛乱;不久彰义(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节度使吴少诚又叛。这两次藩镇叛乱规模很大,时间也很长。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叛乱,交通断绝,使得“关内阻饥”。关内:道名,管辖地为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省部分地区。阻饥:艰难饥荒的意思。浮梁大兄:白居易的大兄,名幼文,贞元十三年(797)起作浮梁县(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主簿。于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大儿子,作过于潜县(今浙江省临安县附近)尉。乌江十五兄:作者的堂兄,作过乌江县(今安徽省和县)主簿。符离:今安徽省宿县。作者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在那里。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墓所在地,所以这里也是作者的老家。

全诗处处紧扣题意,首句仅用“时难年荒”四字就把当时因叛乱造成的民生凋蔽,时局动荡的状况揭示出来,因为**,祖先遗留下的一点家产也没有了,兄弟们不得不四处流浪,四海为家。这两句借白氏家庭一家的不幸,表现出整个时代的不幸。因此三、四句所表现的田园荒芜,骨肉兄弟颠沛流离的悲惨场面,既是实写诗人一家的不幸,又是表现整个战乱给全体黎民百姓造成的`灾难。以小见大,虚实结合,高度概括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后两联触景伤情,写诗人想到兄弟姐妹分居五处,一个个就象离群的孤雁,形影相吊。大雁飞行时排列整齐,因此古人常用“雁行”作为兄弟的代称,如唐钱起《李四勤为尉氏尉李士勉为开封尉》诗就有“采兰花萼聚,就曰雁行联”的句子。孤雁失群,悲苦之情自不待言,而用“千里”二字冠于“雁”前,说明兄弟间的相隔遥远。紧接着写兄弟失散既如离群的孤雁那样孤苦无依,又象离根之飞蓬,飘摇不定,进一步揭示出战乱的祸害深重。同时也是首句“时难年荒”的极好注脚。诗人出以口语,看似轻松客观地记述当时的印象,实则沉痛之极。因此末句说“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自己在看月,想象着失散的亲人此时也在看月,他们对着同一个月亮思念故乡,也彼此怀念。圆圆的月亮本来是团圆的象征,失散的兄弟见到它却更易牵动思念之情。类似的意境就象杜甫因安史之乱被困长安时所写的《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自己对着月亮思念着远方的妻子,想象着妻子也在家中对着月亮想念他。

篇6:《自河南经乱》白居易唐诗赏析

《自河南经乱》白居易唐诗赏析

【原文】

自河南⑴经乱,关内⑵阻饥⑶,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⑷、於潜七兄⑸、乌江十五兄⑹,兼示符离⑺及下邽⑻弟妹。

时难年荒⑼世业⑽空,弟兄羁旅⑾各西东。

田园寥落⑿干戈⒀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⒁分为千里雁⒂,辞根⒃散作九秋蓬⒄。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⒅五处⒆同。

【注释】

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羁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⒂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⒃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⒄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秋天。

⒅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⒆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白话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799年)至贞元十六年春(8)之间。其时诗人到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年)春二月,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三月,彰义(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平叛战争规模较大,时间亦长。此即诗题所言“河南经乱”。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值此人祸天灾纷至沓来之际,田园荒芜,骨肉离散,诗人不免忧国思亲,伤乱悲离。就在这一年秋天,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天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见祖业一空,兄弟姊妹失业羁旅,天各一方,于是有感而作。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战乱给家庭带来的灾难,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表达了身世飘零的感伤情绪。

题目很长,题中直接交待了写作的原因、背景,可以当作序言: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到白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下一联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这两联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历来,战争带给人民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灾难,亲人们有家不能回,战争一起,田地、产业个部付诸东流,劳命伤则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来承担,兴、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结尾,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形成了默契。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 的佳作。

篇7:唐诗之白居易:自河南经乱

唐诗三百首之白居易:自河南经乱

唐诗三百首全集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弟妹》

作者: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解】: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韵译】: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

(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

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

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

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

“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诗以白

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

感。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篇8:白居易自河南经乱的释义与赏析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的释义与赏析

【作品简介】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由白居易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泊。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治所在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继之彰义军(治所在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亦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仍,关内(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一部分地区)饥馑十分严重。就在这一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河南经乱书怀的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原文】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作者: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标题注释】

1. 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7.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注解】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6, 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7.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8.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9.九秋:秋天。

【韵译】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的作品。诗歌如实叙写河南经乱之前,诗人一家本住河南新郑,而经乱之后,诗人的兄弟、姊妹分散在江西、浙江、安徽和山西,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了哀乱伤离的情怀。

标题较为独特,文字多,容量大。交代了分离的原因、分离地方现状和写作原由。前四句一小见大的概括“时难年荒”之时百姓财产受损、手足离散的苦难生活;后四句通过形象的比喻,抒发饱经战乱的流离之苦和相思之苦。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的最后,顺乎传统习惯地以赏月寄相思。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匆匆忙忙倒也罢了,夜深人静之时,思乡的情绪,就免不了在心头泛起波澜,更何况是明月之夜呢!李白有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有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人举头遥望宁静夜空中的明亮孤月,马上联想到家人的处境,此时彼地流离的姊妹兄弟一定都在默默的流泪,共同把家乡思念,共同把家人思念。

这首诗比喻贴切、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语言朴实,毫无雕饰,却饱含真挚的感情,尤为感人。

【评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中英对照翻译】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 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TO MY BROTHERS AND SISTERS ADRIFT

IN TROUBLED TIMES THIS POEM OF THE MOON

Bai Juyi

Since the disorders in Henan and the famine in Guannei, my brothers and sisters have been scattered. Looking at the moon, I express my thoughts in this poem, which I send to my eldest brother at Fuliang, my seventh brother at Yuqian, My fifteen brother at Wujiang and my younger brothers and sisters at Fuli and Xiagui.

My heritage lost through disorder and famine,

My brothers and sisters flung eastward and westward,

My fields and gardens wrecked by the war,

My own flesh and blood become scum of the street,

I moan to my shadow like a lone-wandering wildgoose,

I am torn from my root like a water-plant in autumn:

I gaze at the moon, and my tears run down

For hearts, in five places, all sick with one wish.

篇9: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鉴赏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篇10: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鉴赏

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泊。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治所在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继之彰义军(治所在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亦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仍,关内(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一部分地区)饥馑十分严重。就在这一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河南经乱书怀的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鉴赏

篇11:《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作者: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解】: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韵译】: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相关专题 河南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