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连香简介

日见星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日见星”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蔡连香简介(共11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蔡连香简介

蔡连香

姓名:蔡连香

职称:研究员

邮编:100091

1954~1957 浙江省黄岩中学高中毕业;

1957~1963 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

1984~1985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年,获结业证书

主要工作经历:1963年任西苑医院住院医,并拜师郑守谦,1978年晋升主治医,1985、1990分别晋升副、正研究员;1983~1993任妇科副、正主任、硕士生导师,带毕业研究生3名

主要专科:内、老年、外、妇、儿、眼、耳鼻喉、针灸、骨伤、按摩、皮肤。

其他主要专病:月经病(不调、崩漏、闭经、痛经、绝经、前后诸症); 不不孕症及胎动不安、滑胎;带下病(炎症性疾病)

主要医疗特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的诊断手段和中医面诊相结合,用辩证论治或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诊治妇科疾病, 并不断吸取新知识,提高疗效。

主要科研成果:曾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研成果奖二项(养血补肾汤治疗月经失调及妇科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篇2:蔡京简介

蔡京

中文名称: 蔡京

又 名: 字元长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宋代

民 族: 汉族

生 卒 年: 1047~1126

相关事件: 花石纲

相关人物: 司马光 宋徽宗 童贯

生平简介

蔡京(1047~1126),北宋末权奸。字元长。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元□元年(1086),司马光任宰相,下令废罢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蔡京按照限令于五日内在开封府所属各县全部改募役为差役,受到司马光的称赞。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蔡京任权户部尚书,力助宰相章□重行新法。宋徽宗赵佶即位,蔡京被弹劾夺职,闲居杭州。宋徽宗派宦官童贯到杭州访求书画奇巧,蔡京勾结童贯,以书画达于禁中,得以重新起用。崇宁元年(1102),他乘机排挤掉宰相韩忠彦、曾布,而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蔡京善于奉迎,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他与宦官童贯、杨戬、梁师成、李彦,权臣王黼、高俅、朱勉等,把持朝政,向宋徽宗进“丰、亨、豫、大”之言,竭全国之财,供其挥霍。设应奉局和造作局,大兴花石纲之役;建延福宫、艮岳,耗费巨万;设“西城括田所”,大肆搜括民田;为弥补财政亏空,尽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民怨沸腾,币制混乱不堪,给北宋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蔡京是北宋最腐败昏庸的宰相之一。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童贯、朱勉、李彦、王黼、梁师成为六贼。而称蔡京为“六贼之首”。靖康元年(1126),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篇3:蔡牵简介

蔡牵

蔡牵(1761~1809)

清嘉庆时东南海上渔民抗清斗争领袖。福建同安人。家境贫寒,幼丧父母。初佣工自食,后因灾荒,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下海为“盗”,靠扣留商船勒银取赎和向商人出售免劫票等方式谋生。由于不断遭到清军追剿,乃联合海上渔民、船工起事反清。嘉庆七年(1802)五月,夜袭厦门海口的大担、二担清军营汛。九年六月,在浙江浮鹰洋击毙温州镇总兵胡振声。十一年春,发动台湾人民起义,自称“镇海王”,攻下凤山(今台湾高雄),包围府城(今台湾台南)和嘉义城,给清廷以很大的打击。十二年十二月,在广东黑水外洋与清军激战,击毙总统闽浙水师的浙江水师提督李长庚。十四年八月,被福建提督王得禄、浙江提督邱良功所部包围在浙江台州渔山外洋,终因寡不敌众,自沉其船而死。

篇4:蔡叔简介

蔡叔

中文名称: 蔡叔

又 名: 名度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西周时代

生平简介

西周蔡国国君,周文王五子,名度,周灭商后,封于蔡(今上蔡县)。成王继位后,他和管叔等不满周公摄政,勾结武庚起兵作乱,兵败后被放逐于郭邻,卒于迁所。

篇5:蔡佑简介

蔡佑简介

蔡佑,字承先,西魏、北周名将,他的父亲蔡袭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和西魏关陇地区的官员,蔡佑并不是代北武川人,也不是西魏权臣宇文泰的亲族,但却以他的勇猛忠诚,得到了宇文泰的信任,成为宇文泰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蔡佑年少时就有大志,他经常和好朋友李穆(后为宇文泰亲信,北周上柱国,并州总管)互相勉励说;“大丈夫当建立功名,以取富贵,怎么能长期处于贫贱的境地呢!”说完,两人抚掌大笑。宇文泰入关陇行原州事时,将蔡佑招为己用,后来宇文泰任夏州(统万城)刺史时,蔡佑已是其帐下都督.

关西大都督贺拔岳(宇文泰的老上级)被侯莫陈悦所害后,贺拔岳的众将在平凉推举宇文泰作为新领袖,派遣使者杜朔周到夏州迎接宇文泰,夏州当地的望族弥姐元进等有异心,蔡佑果断的将其斩于帐下,稳定了军心,因此得到了宇文泰的器重,被收为义子,从此跟随宇文泰征讨侯莫陈悦,迎魏孝武帝入关,与东魏的小关之战,弘农之战,沙苑之战,皆有战功,在与东魏的河桥之战中,两军军阵庞大,首尾交错相连,又恰逢大雾笼罩了战场,双方部队顿时陷入了混战之中,蔡佑此时官至平东将军,下马步战,手刃数人,部下力劝他上马,以防备敌人突袭,蔡佑大怒,呵斥道:“宇文丞相待我如子,今天怎么能够考虑自己的性命!”然后带领十多个部下,大声呼喊着杀敌,给予敌人重大损伤,敌军看他人少,重重围困住他们,蔡佑弯弓搭箭,和敌兵对峙,自己岿然不动,形势千钧一发,东魏兵不敢进逼,招穿重甲持长刀者进击,离蔡佑三十步时,部下都劝他赶快放箭射敌,蔡佑说:“我们的性命,就在这一箭了,怎能虚发!”敌人只有十步时,蔡佑方才射出箭去,正中敌人面部,敌人应弦而倒,其余敌军则吓的忽喇喇向后散开,稍稍退后,蔡佑趁机突围,引众人安然退走。此战西魏军失利,宇文泰引军西还,蔡佑退到弘农,在晚上和宇文泰相遇,宇文泰见到他高兴的说:“承先,你来了,我无忧矣”。这次战役的惨烈使得久经战阵的宇文泰都心惊不已,夜里睡不着,只有枕在蔡佑的大腿上才安下心来,两人关系之亲密可见一斑。在几年后东西魏的邙山之战中,蔡佑身穿明光铁铠,奋勇当先,所向披靡,敌人非常害怕,互相告诫:“此是铁猛兽也。”,东魏兵遇到他都纷纷跑开躲闪,惟恐被他所伤,“铁猛兽”成为最令东魏军恐怖的名字,蔡佑之勇猛威震敌胆。

蔡佑作战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往往大军返回后,众将都争相邀功,蔡佑却不与他人竞,独坐一旁,颇有汉大树将军之风,宇文泰常赞叹不已,对诸将说:“承先口不言勋,孤当代其论叙。”两人相知至此。

此后,他的地位不断升高,从原州刺史一直到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进爵怀宁郡公,并被赐予鲜卑姓大利稽氏,汉人将领被赐鲜卑贵族姓氏,这在当时是非常荣耀的事情,唐朝先祖李虎曾被赐予大野氏,隋朝先祖杨忠也曾被赐予普六茹氏。南梁的江陵刚刚归附时,当地各种势力反叛,宇文泰派蔡佑与大将军豆卢宁征讨,顺利的平息了叛乱。

宇文泰病重期间,蔡佑和宇文护(宇文泰侄儿),贺兰祥(宇文泰外甥)等一同服侍宇文泰,足见宇文泰将他视如己出,特加亲信,丝毫不逊于侄甥。宇文泰死后,蔡佑悲痛欲绝,因气急伤了身体,从此落下了病根,他对宇文泰的感情实在是超出一般父子之上。宇文护受宇文泰托孤,废掉了西魏皇帝,辅佐宇文觉(宇文泰嫡长子)登上天王之位,建立了北周王朝,自己继任大冢宰,位总百揆,控制军国大政,蔡佑和尉迟纲(宇文泰外甥)同掌禁兵,宿卫宫廷,与宇文泰的子侄们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北周虽然建立,但宇文护独掌军政大权,跋扈非常,宇文觉渐渐不满宇文护专权,想要除掉他,但宇文觉此时刚刚即位不久,年龄才十五六岁,根本就没有什么实力和宇文护抗衡,蔡佑常常哭着劝阻,宇文觉不听,终为宇文护所废。继位的北周明帝宇文毓(宇文泰庶长子)为公子时,与蔡佑特别友善,即位后,对蔡佑恩宠一天天增加,蔡佑常常借病躲避,不愿卷入政治旋涡之中,宇文毓天生聪颖,喜好文学,礼贤下士,爱护子民,废除苛刻的法令,深得人心,地位渐渐巩固,因此遭到了宇文护的嫉妒,最后也被宇文护所毒害。面对朝廷倾轧,君臣之间激烈的权力斗争,蔡佑常思出镇地方,避开京城是非之地,后来如愿镇守原州,这里是他和宇文泰初次相知的地方,不久,旧病复发,蔡佑怀着对宇文泰的无限哀思在原州逝去,时年五十四岁。蔡佑天性节俭,所得赏禄都散与宗族,死时,家里竟无余财。

蔡佑虽然和宇文泰以父子相待,但实际上两人年纪相仿,古代人以尊贵仁义者为父的例子也不鲜见,不过这也证明宇文泰有长者之风,人杰之表,收笼人心的手段高超,因而能得勇士死力,成就一番伟大事业。

篇6:蔡琰简介

蔡琰

1、蔡琰的身世生平

汉代末年著名学者、诗人蔡邕的女儿,“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董卓之乱中,被掳至南匈奴,嫁左贤王,生二子,生活了十二年,生了一双儿女。后来汉朝与南匈奴矛盾缓和,曹操遣使用金璧赎回,重嫁陈留董祀,整理父亲遗文。

2、琰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真伪问题

其诗今存三首,五言体《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其中五言体的《悲愤诗》比较可信。苏轼《仇池笔记·拟作》以为非出自蔡琰之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以为是蔡琰所作,以史证诗,当为蔡琰作无疑。(参看余冠英《汉魏六朝诗论丛》)

骚体的《悲愤诗》所述情节与蔡琰生平不合之处,许多学者认为非蔡琰所作。《胡笳十八拍》(载《乐府诗集》和朱熹《楚辞后语》)相传是她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但由于不见《后汉书》,而且文体与汉魏间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不同,有人怀疑是后人伪托。(参见中华书局《胡笳十八拍讨论集》)

3、言《悲愤诗》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长108句,540字。受汉乐府叙事诗的影响,叙事为主,夹以抒情。表现汉末战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不幸命运,是建安时期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篇7:蔡测海简介

远处的伐木声

作者:蔡测海[土 族]

那时断时续的伐木声从远处飘过来,在古木河上弥散。这零零落落的声音,与潺潺的流水声隔在一起,于是,就像流水一般的长久了。

这古木河怕是有些年纪,水边的石菖蒲草下长满了厚厚的青苔,河底的大青岩流成了深深的石槽,那座大石山也给穿了十多里长的一个洞,天晓得几时完成了这么大的工程!

河边有一栋青瓦木楼,那最初的蓝图怕是鲁班画的。造型和格局有点像苏杭一带园林里的水榭楼台,只是不像那般玲珑。木楼简朴而又扎实。方圆数百里内,全是同样格式的房屋,这倒成了这些山里人家的特色。古木河边的这座木楼里,住着不知是鲁班的第几十代小弟子,一位年过花甲的老桂木匠和她的独生女儿阳春,还有一个半客半主的人,老桂木匠的徒弟和未婚女婿桥桥。这样的家规和师道并重的人家,那日子该是多么地庄严肃穆,连古木河流过这里,也变得庄重起来,那野马似的浅滩变成了大家闺秀似的十里深潭。

有几个洞幽察微的人物,并不把这一家人看得那么严丝合缝。阳春和桥桥都是二十几岁的人,正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老桂木匠却不早给女儿圆成婚事,怕是迟早要出古怪。老桂木匠手艺精,这类事情却不如一个妇道人家。

老桂木匠之所以是老桂木匠,凡是自有他自己的打算。

这方圆百十里的古木青山中,你一遇上老桂木匠就知道是他。竹背兜装满了木匠行头,手里捏着把五尺杠杠(懂行的人都知道,那把五尺是木匠里面的最高级别——掌墨师的标志,像将军的肩章一样),背上五六十斤走长路腰不弯,腿不颤,比年轻人还经熬。他那张青岩板一般的脸从来不露颜色,满脸和上唇都刮得溜光,只有下巴上留出半尺来长的胡子,逢人像个不会开口的哑菩萨,他能跟你坐上一顿饭工夫不说一句话,开口说出话来也像用他那木匠尺量过的一样,不长不短,不高不低,不近不远,而且总离不开那本鲁班经。因此,山里的老班辈人爱对那些麻布口袋里装钉子——个个想出头的不轨的年轻人说:“打发你到老桂木匠那儿学两年徒弟去!”

老桂木匠靠着祖传的手艺,成了个半神半仙的人物。父亲、祖父、曾祖父、曾祖父的曾祖父,一个墨斗一把尺,不知从哪一代传下来,传到老桂木匠手里,他靠这两样行头当了掌墨师。在这一行里从尧舜到宣统,哪一个皇帝老子也不在话下,上有鲁班,下有老桂木匠的祖宗八代,今有老桂木匠。你说秦始皇筑长城,隋炀帝修运河,他说你糊日他。老桂木匠说起他祖宗修的转角楼,晚上你睡着了,梦到哪里,那楼转到哪里,说得像他见过的一样。听的人也有些相信,那话有假,他老桂木匠那祖传的手艺还有假?这古木河两山两界方圆百十里,哪家盖房造屋不请他老桂木匠?

老桂木匠不像有些手艺人,酒来酒做,肉来肉做,无酒无肉七做八做,他答应了谁家的木工活,哪怕你屋里餐餐吃红苕喝稀饭他也来,做出的功夫家家一样,件件一样。他很看重自己的手艺。老桂木匠不是酒肉喂大的,他没少挨父亲的五尺杠杠。父亲对他是苛求的,严厉的。那把五尺是人格化了的父亲。他从父亲手上接过那把五尺,做人和做手艺决不有违父亲的训戒。

老桂木匠没有儿子,老婆生下阳春后就死了,照他那行的话讲,没找到个接五尺的人。他带了几个徒弟,又都不合心意,最后看准了桥桥,将来一个墨斗,一把五尺,还有女儿阳春总算都有个着落了。

桥桥是老桂木匠一房远亲的儿子,那家孩子多,桥桥七八岁时就被老桂木匠收做徒弟。桥桥自幼跟师傅学,那秉性也跟师傅一墨线弹出来的一样,不走丝毫。如今,二十出头的桥桥长成腰壮膀子宽的大汉子,比师傅高出一头,一副关公脸,少言少语,在哪家做功夫,从不跟人家大男细女调笑。他成天放下斧头拿刨子,丢下刨子拿凿子,细活儿比师傅精,粗活比师傅快。不过,他还是像初学时一样,处处都看着师傅的,师傅开口了他动手,师傅点头了他放手。在家里,老桂木匠常常抱着一把大蒲扇,在躺椅上打呼噜。桥桥便去翻出那些用钝了的行头修整起来,或便找出一截木料变出一个小凳或者锅盖之类的东西。

老桂木匠看得起桥桥,便把徒弟当做女婿。

既然有了人事上的这层变动,家里也自然发生了一些小小的改革。

每到掌灯时分,老桂木匠便带着桥桥到东头上房去睡觉,留着女儿阳春一个在西头火塘屋里就着火光纳鞋底。早先,一家三口睡一个床。后来分做三处,阳春要起早做饭,睡火塘屋,桥桥手脚灵便睡东头楼上,老桂木匠睡东头楼下。老桂木匠睡东头楼下。这两年,两个孩子都大了,阳春那平平的胸脯也胀了起来,眼睛看人特别亮,像打闪一样。桥桥的胡子青了嘴边,尖尖的嗓子也变浑厚了。老桂木匠这个师傅,这个父亲,这个岳丈老子,又生出一份责任来。孩子们一大就要操心。老桂木匠的心跟别的父亲的心一样,像一只鸟巢,护着蚕儿,孵出鸟儿,什么时候扎啦啦一飞,心就空了;老桂木匠又没有别的父亲那一份操心,这未来的女婿就在他家里,到时候,不用请客,也不用接来送去的许多礼节,桥桥和阳春就办了那个事。没有个儿子,这木屋里也能生儿育女,能把墨斗五尺传下去。

但现在还不是那个时候。老桂木匠才把东头楼上的铺拆了,叫桥桥搬下楼来跟他共一床。他知道如今有些年轻人一时性起,就干出那种“种早仓谷”的事来。桥桥虽然老实,但年轻人总归是年轻人,唉,谁没有个年轻的时候呢!

桥桥跟他睡一床,实实地给师傅掖好被子,通宵连身也不翻一个,腿也不缩一缩。老桂木匠喜欢这个守本份的年轻人,这个有出息的徒弟,这个放得下心的女婿。

老桂木匠不急着让桥桥和阳春结婚,他有肚量抗一抗那个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习俗,老桂木匠有老桂木匠的盘算。

有时候,老桂木匠当着阳春的面对桥桥说:“等你当了掌墨,就跟阳春把事办了,用我这把老手艺给你俩打套椿木脚料桑木方,樟木格子楠木面儿的新家具。枞木杉木柏子木的不要。”

阳春听了,心里就“咚”的一下,转身抄起一把筛子去筛糠。桥桥望着师傅,听师傅说话,像是给他安排一桩木匠活,等师傅画了墨,他就去做。

阳春偷偷地看了桥桥一眼,见那副一本正经地由老桂木匠活脱出来的木匠相,“咚咚”的心里不再跳了。她手里的筛子也转得慢了,然后停下来,把筛子上的粗糠倒进火塘里。火熄了一阵又燃起来,生出好多烟子,把人呛得半死,阳春便跑到外面去。

古木河那边有人放岩炮,轰轰地响,斗大的石块和着那黄色的硝烟直冲到半天云里,浓烟滚滚而上,与云混在一起,石块坠落下来,落在土里,荒草里,古木河中也溅起了丈多高的水柱。

炸那些石头干什么呢?烧石灰吧?是哪里来人到这深山沟里烧石灰呢?这水边人家,除了鲁班行里的事,哪怕门口放炮也没人去问一问的。

阳春看得腻了,又钻进屋里去。

从那古木河上升起歌来,飘进木屋里。

“太阳出来照白岩,

白岩上头晒花鞋,

花鞋再乖我不爱,

只有你姐好人才——哎!”

“人家有大男细女的,在那里乱吼叫!”老桂木匠有些生气,在屋里自己嘀咕。

“谁听见啦?”阳春嗔怪地吵爹爹一句。

其实,阳春要没听见,她反问爹爹一句做什么呢?那些放排人,年年打门前过,哪回不唱那些歌?只是在这屋里,阳春不该听,桥桥不该唱。有时阳春想,要是桥桥也唱那种歌呢?那阳春也会跟着哼哼的。鬼!桥桥一辈子也不唱那号歌。

桥桥钻出屋去,那些放排人把排弄散了架,一个个撅着光屁股在那儿忙乎。

桥桥用手做成喇叭筒,对着河心喊:

“喂,水上漂的,还没到常德汉口,就靠码头啦?”

河里抛上来一句:

“管你岸上鬼事,哪个没搞你婆娘!”

这句话岸上三个人都听见了,谁也不好还口。

“嘭哒——嘭——”这是从远处传来的伐木声。准是哪个寨子又在砍树,准备修新屋。老少木匠都侧耳听着,阳春也放下了手里的针。父亲和桥桥一出去,屋里就只剩下她了。这儿单门独户,连人气也闻不到。

也许是这儿太静了,远处一个小小的响动,都像打了个闷雷。

一切又像睡着了一样,古木河两边的悬崖,像两道栅栏,把天空夹成一条带子,河水在谷底静静地流,下常德,下汉口,到大洋大河去,放排人们也要跟着去看大世界。

阳春的眼睛,也跟着放排人去了。

远处的伐木声消失了,却荡起了整个生命里都有的音乐,老桂木匠眯上眼睛在躺椅上靠着,安详地打着呼噜,但他并没有睡去。

这古木河的两山两界,十里八里一处的寨子,那错错落落的木楼,哪一栋门朝东,哪一栋门朝西,老桂木匠都清楚。在一些旧了的木楼旁边,突然立起一栋新木楼,给山寨又添上了多少光辉!这一份荣耀是他老桂木匠的,而且这荣耀会像炊烟一样越升越高。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人,就要修房造屋,有什么比木匠手艺更长久呢!

他睁开眼睛坐起来,把桥桥叫到身边:

“好好学手艺,将来你什么都比我强。”

桥桥是该比他强些,他打了半辈子光棍,桥桥却有个阳春;他没有儿子只好招徒弟做上门郎,桥桥和阳春却可以生个儿子。

桥桥点点头,他对师傅的话并不是处处都心领神会,可是他总愿意让师傅知道:他懂了。

阳春朝这边看着,不知道这边两个演什么戏,那师徒间的事情,在这个家庭里,就像油和水一样,和别的事装在一起,却又是分开着的。阳春不知道那些鲁班行里的事,她是这个小天地里的“待业青年”。一个女子家,不能跟着父亲学手艺,当然也不便离开这个地方,去哪一个生产队去包一块责任田。三个人都在家时,她一天做三顿饭。父亲和桥桥一出去,她常常几餐饭做一餐吃。晚上,阳春在松明子底下做针线。人家做针线都有当娘的教,阳春做针线是全靠她自己那一份天资,做什么成什么。她也没个样子,做出来的东西样样看着顺眼,随意绣出一朵花来,那色调,那格局,也都恰到好处。

山沟里毕竟见识少,也就没有城里那些“待业青年”的烦恼。低头看云在水里流,抬头见云在天上飘。花谢了又开了,山黄了又绿了。这两年来,只是那古木河晚上特别响,吵人,她常常不做针线也在火塘边坐到半夜,天未亮就起床,一鼎罐子水烧干了又添上。东头的老桂木匠听见女儿一次次往罐子里加水,便在床上嚷:

“你熬牛头壳啊?”

阳春嘴巧,低声应一句:

“起来吃罗!”说完便“吃吃”地笑起来。

对这句多少有点出格的话,古板的老桂木匠自然是装不下,他长长地“唉——”了一声,发出只有他自己才能理解的叹息。

讲是讲,做是做,只要是不做出什么错事来,讲句把出格的话,老桂木匠是宽容的。其实,阳春是个又懂事又谨慎的姑娘,能做出什么错事呢?可是,当父亲的总不如做母亲的,对女儿猜不着摸不透,所以,他不得不防范了又防范。

老桂木匠背着阳春对桥桥讲:

“阳春是许给你的,等什么时候我把墨斗五尺交给你了,你就领着阳春到公社去领张结婚证,给你俩圆成大事。可现在,你还是我们鲁班行里的下把手,不是掌墨师啦。”

桥桥比师傅高出一头,听话时不得不躬着身子。他点头,嗯嗯着,对师傅的这番话,他是理解的。一个学艺的人,不就是要把手艺做出头吗!

阳春不懂鲁班行里那一套,老桂木匠便不跟她说那些大道理,只在小事上管严些。桥桥在近处的木场里做料,阳春跟着去捡木杂什做柴禾,老桂木匠也跟着去,检阅小徒弟的手艺,女儿不离开,老子也不走。桥桥下河洗衣服,阳春跟着下河洗菜。桥桥在远远的石头上蹲着,勾起脑壳搓衣服,背对着阳春。这死桥桥越大越呆板。小时候,他俩一起在到山上赶鸟,桥桥很灵,每次都能捉到几只红嘴鸟或画眉回来。有时到水边玩,打漂漂,桥桥比阳春打得远。桥桥下河游水,翻天躺在水上,鼓鼓圆的黑肚皮露出水来,为了炫耀他那凫水的本身,桥桥让阳春看他的肚脐眼,阳春便用泥巴坨砸他,直到桥桥像水鬼似地溺进去。

现在呢?桥桥是爹的徒弟,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做伢伢事了。但桥桥太老实得不像个人儿,可爹爹喜欢老实人,要不,爹爹为什么把别的徒弟都撵走了,单单留下桥桥呢?

阳春见那老实巴脚的桥桥,有些可怜他,便对着桥桥喊:

“桥桥,把衣服拿过来,让我搓两把。”

桥桥脸也不掉过来,蚊子哼哼一样地应道:

“我自己搓。”

阳春自个儿发了一会儿呆,低着头瞧水里的影子,那胀起的胸脯让她羞红了脸,拿起一把青菜在水里搅着,那乖影子在水里模糊起来,随着一串涟漪荡到远处去。

“还没洗完啦?你俩!”

老桂木匠在喊。

桥桥先起身走了,阳春一个人留在河边发呆,看着水里那散开了又聚拢了的影子。

古木河那边喊:“放炮啦!——”

她起身回到屋里去。

年长月久,那吊脚楼里的日子,过得像门前的流水一样平和。那些预言这水边人家会出古怪事的观察家,又开始叹服起老桂木匠的治家本领来。

爹爹和桥桥出门了,照例是该炒点好菜。

阳春拿出她采的木耳炖猪脚,给爹和桥桥吃,她自己爱吃辣椒面伴鱼腥草根。

爹爹和桥桥出门,全是给人家造新屋,一去就是一个多月。阳春舍不得他们走,又巴不得他们走。

爹爹和桥桥出门了,是人家接去的。

阳春上山打柴,碰到一堆木耳一坨蘑菇也不叫她喜欢。那些满坡满岭的红花白花,开得她心里很乱。

远处传来闷雷一般的声音,那不是伐木声,阳春听得出,是谁家立新屋,用那百十斤的大木棰合排扇。新立一户人家真不容易呀,得添些锅灶碗柜什么的,如果也有阳春这么大的姑娘,那还得多一张床呢。

阳春胡乱地想着。

古木河那边没有人放岩炮了。阳春到河边的草地上玩,见河那边有人把炸了的石头砌起来,又没冒烟,不像是烧石灰。是修寨堡吗?听爹讲过,从前为了躲土匪,许多人邀集起来,用石头围成一个寨堡,备上土枪火药防土匪,在寨堡里安身。现在解放三十多年了,太平天下哪来土匪呢?不修寨堡那些人又做什么?

她想过去看个究竟。要是爹爹在家,不管准不准,她可以问问爹爹。现在爹爹不在,阳春该自己作主了。

阳春解下拴在麻栗树上的小竹筏子,竹筏子在水上漂起来,到河那边靠岸了。阳春朝那些人走去。

在不近不远处,阳春站住了,她在那儿看着,那些人用这些敲打成方块的石头,掺合石灰和泥伴成的浆子,砌着垒着,围着一大片小围子。聪明的阳春看出来了,这是造房子。

那些人粗腿粗胳膊,像是专门为摆弄那些斗大的石块才生成的,他们吹着口哨,嘻嘻哈哈,一个个一副吊儿郎当的神气。可是,那些不方不正、不尖不秃不成器的石头,给他们那么随意一摆弄,就变得那么平整稳当。于是,那些匍匐在地上的方格子便渐渐长起来,变成了一个个的围子,像蜂窝一样。

阳春觉得这些人是在干一件十分有趣的事,爹和桥桥盖房时,怎么没有这么大气派呢?她真想动手试试,她甚至想像着自己就是那些造石头房子的人。

对父亲和桥桥的那种事业,阳春有些好奇,又有点好笑,又有点胆怯,可眼前这些人干活全不是那样。

篇8:香连丸说明书

香连丸商品介绍

通用名:香连丸

生产厂家: 湖北瑞华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4294

药品规格:15g

药品价格:¥2.5元

香连丸说明书

【通用名称】香连丸

【商品名称】香连丸(瑞华)

【拼音全码】XiangLianWan(RuiHua)

【主要成份】黄连(吴茱萸制)、木香。辅料为米醋。

【性状】香连丸(瑞华)为淡黄色至黄褐色的水丸;气微,味苦。

【适应症/功能主治】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用于泄泻腹痛,便黄而粘。

【规格型号】15g

【用法用量】一次3-6克,一日2-3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孕妇慎用。

【注意事项】1.孕妇慎用。 2.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3.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及年老体虚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服药三天后症状未改善,应去医院就诊。 5.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6.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7.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8.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香连丸(瑞华)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者药师。

【贮藏】密封。

【包装】15g/瓶。

【有效期】36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42021294

【生产企业】湖北瑞华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香连丸(瑞华)的功效与作用香连丸(瑞华)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用于泄泻腹痛,便黄而粘。

香连丸使用常见问题

香连丸的主要成分是由两味药组成的,其中含有黄连,其具有自身良好的药理作用,其能用于治疗泄泻腹痛的患者,但存在一些患者担心长期选用香连丸会对自身健康造成影响。那么,香连丸能长期服用吗 ?

香连丸不建议长期服用。香连丸是用来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红白痢疾及肠炎的方剂。方剂中的黄连、木香具有清热、解毒、燥湿、行气、止痛、健脾止泻等功能,常用于湿热下注所引起的红白菌痢、肠炎、腹泻、腹痛等症。但是虽然香连丸用于湿热痢疾,里急后重,腹痛泄泻;菌痢,肠炎。,但是是药三分毒,不建议长期服用,要是有疑问,可咨询医药师。因为对香连丸的不良反应上不明确,建议使用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或经医生诊断后在进行使用。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孕妇慎用。

2.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3.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哺乳期妇女及年老体虚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服药3天后症状未改善,应去医院就诊。

5.对香连丸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菌痢即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人病情迁延不愈,发展成为慢性菌痢,可以反复发作。

篇9:蔡希陶简介

蔡希陶

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已去世多年,但云南人民仍缅怀着他的丰功伟绩。希陶19生于浙江东阳,1930年进入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植物学研究。当了解到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的云 南尚无一位中国植物学家到那里去考察、收集标本时,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毅然决定奔赴当时被称之为“蛮荒之地”的云南考察,先后到昭通、怒江、红河、文山等地采集植物标本10000多号,叩开了云南这个植物王国的大门。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希陶迁到昆明,1938年在黑龙潭创办了我省第一个生物研究所——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 (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这个研究所成为中国植物研究的中心,也成为不少南迁科学家的栖身之地。蔡希陶努力维持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的科研和工作,为云南科研机构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希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科研事业建设中。1951年,中央橡胶工作会议决定开展寻找橡胶宜林地的工作。蔡希陶受此重任,与秦仁昌、冯国楣等植物学家一道,在边境尚不安宁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赴德宏、盈江、文山等处开展工作,最后终于确认:在我国北纬21°—23°之间的广阔土地上,是适宜橡胶栽培生长的地区。此后,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几十万橡胶大军在这一地区摆开战场,一座座橡胶园拔地而起,中国有了自己的橡胶工业。蔡希陶在科研中,始终把植物学研究与资源开发、国民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紧密结合。蔡希陶常说:“我的论文要写在大地上。”云南香料植物极为丰富,但当时形成大宗香料产品的不过6种左右,其中的樟油、桉叶油、香叶天竺油即是蔡希陶亲自领导早期研究、倡导发展的。在对云南樟油的研究中,他带领科技人员数次前在勐海等地采集标本和收集油样,发现了若干有价值的品种。他与蔡宪元教授还发现云南精樟油化学成分多样性的苗头,使樟油的开发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早在40年代末,蔡希陶便引进了直杆蓝桉,印年代初他又发现直杆桉叶芳香油与蓝桉油化学成分品质相同,但直杆桉木材不扭曲,比蓝按优越。他正式确定直杆按的学名,并指出其发展前景。现在,云南桉叶油已成为云南香料出口的大宗产品。香叶天竺葵是云南内销出口的重要芳香油,也凝聚着蔡希陶的汗水。蔡希陶通过对紫胶寄生树的多次调 查,认为云南发展紫胶很有前途,建议成立紫胶工作站(即云南省紫胶研究所的前身)。云南省紫胶生产如今已形成规模,经济效益逾亿元。

蔡希陶还与吴征镒一道提出了一个观点:在热带自然环境里,研究人工植物群落不仅有科学价值,而且对于热带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长远的意义。依照这个观点,他的学生、著名生物生态学家冯耀宗提出模拟热带雨林种类丰富、结构复杂的特点,创造既有高生态效应,又有高生物产量(经济效益)的人工植被类型,以解决我国热带雨林地区的开发和保护问题,研究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模拟自然群落建立人工群落的课题。经过20多年努力,在西双版纳和海南岛,胶茶人工群落正在产生巨大的效益。

1958年,蔡希陶又把目光投向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的西双版纳。他带领科技人员、工人在小勐仑的一个荒岛上披荆斩棘,建立起我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园。他把植物资源综合研究作为主要方向和特色,在园内设有植物分类、植物化学、引种驯化、经济植物以及人工植物群落等研究部门,形成一个从植物资源调查、植物分类和化学着手,进而引种驯化和开发利用的综合研究群体,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热带植物研究基地。

蔡希陶呕心沥血地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所培养的学生现已成为云南植物学界的栋梁之才。

蔡希陶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献身科学、不惧艰险、热爱人民、勇于奉献的精神,将永远被云南人民铭记和传颂。

篇10:鲁仲连简介

鲁仲连义不帝秦

鲁仲连,又名鲁仲连子,鲁连子,鲁仲子和鲁连,是战国末年齐国稷下学派后期代表人物,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辩论家和卓越的社会活动家。鲁仲连的生卒年月不见史籍,据钱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至公元前245年。鲁仲连的籍贯亦不可考,司马迁在其《史记》中仅记为“齐人”。据后人考证,鲁仲连是今天聊城市荏平县王老乡望鲁店人。根据《史记》《战国策》《太平御览》等史籍中关于鲁仲连事迹记载综合考察,鲁仲连一生的活动轨迹大致是这样的:生于聊城,学于临淄,隐居于今桓台、高青锦秋湖附近,游于赵,死于今高青县高城镇。

幼时的鲁仲连在稷下学宫曾从师徐劫,专攻“势数”之学。因为他勤学善思,博闻强记,所以颇为老师喜爱。尤其是他思维敏捷,口若悬河,很小即以辩才闻名遐迩,为时人青睐。当时的齐国人都津津乐道于他十二岁驳倒田巴以及三次责难盂尝君的故事。田已是稷下学宫赫赫有名的辩士,曾“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但十二岁的鲁仲连却以“堂上之粪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的例子阐明了“人应该先急后缓”的道理,告诫他“急者不救,则缓者非务”,“夫危不能为安,亡不能为存,则无为贵学士矣”,提醒他国家危机四伏,形势紧急,那种为辩而辩,脱离实际的辩论是毫无意义的,“有似枭鸣”,和夜猫子叫没什么区别。最后田巴在鲁仲连强有力的驳斥下心悦诚服,不但当着徐劫的面夸鲁仲连是“飞兔骠袅”似的绝世英才,而且杜口易业,终身不复谈。(事见《太平御览》卷464)鲁仲连在临淄稷下学宫期间,与盂尝君田文过从甚密。《战国策》和《太平御览》里记载了他与盂尝君言语交锋的三个故事。一是在《齐策三》,鲁仲连规劝孟尝君勿逐舍人。鲁仲连先是举了在一定情况下猿猴不如鱼鳖,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不如农夫的例子,然后阐明“故物舍其所长,亡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的道理,告诉孟尝君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用人的关键在于用其长而不用其短。自己不会用人,反而说人家无才并遗弃人家,这叫“不肖”和“拙”,并且指出了遗弃人才会树敌招祸的危害。最后,孟尝君听从了鲁仲连的劝告,没有驱逐舍人。二是在《齐策四》,鲁仲连讥讽孟尝君非好士。鲁仲连先用“雍门养椒亦,阳得子养”的例子反衬孟尝君养土的虚伪和吝啬,批评孟尝君薄上、贱士的做法,待孟尝君狡辩不是自己薄士,而是士今不如古之机,又用孟尝君厚待所有的马结果终得良马,厚待所有的妃子结果终得美女的事实,类比出“应该厚待所有的士以求贤才”的观点,提醒孟尝君应该普遍提高士的待遇,平等真诚的对待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象古士那样的贤才。三是在《太平御览卷184》,鲁仲连与孟尝君谈论“势数”之学,鲁仲连深得徐劫势数真传,不但理论上炉火纯青,而且实践上运用自如。他在跟孟尝君讲势数时,没有从理论到理论,而是深入浅出,形象直观的用“关门”这一日常行为做例子,简明扼要的点明“彼所起者非举,势也;彼可举然后举之,所谓‘势数’的本质,很准确通俗地向一个外行人解释了势数审时度势、相机而动、随机应变的学科特点。可谓要言不烦,一语中的。

应该说,在鲁仲连的早期活动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辩士”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但他和一般的辩士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稷下学宫中的“天口骈”田骈、“谈天衍”邹衍等人大多务虚谈玄,斗嘴诡辩,将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到尽致,而鲁仲连则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把爱国挂在嘴上,言必行,行必果,将自己的辩才直接应用到帮助田单收复失地,光复齐国的斗争实践中。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横扫齐国,半年内攻下齐七十余城,除莒和即墨两城外,齐国广大地区惨遭沦陷。五年后,即墨守将田单率军民众志成城,顽强抵抗,以火牛阵大败燕军,并乘势以摧枯拉朽之势进行了战略大反攻,“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就在复国形势一片大好之机,距鲁仲连居住地不远的狄邑(今高青县高城镇)成了田单难啃的硬骨头。在攻打狄邑之前,鲁仲连断言田单短期内攻不下狄邑,结果鲁仲连的话不幸言中,狄邑三月不克。田单既苦恼又奇怪,就去向鲁仲连请教。鲁仲连直言相告田单,过去在即墨时是“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上下一心,同仇敌 ;而现在呢,随着地位、境遇的变化,田单“黄金横带”,只顾养尊处优,“有生之乐,无死之心”,不再身先士卒,不再不怕牺牲了,所以小小狄邑就成了“拦路虎”,久攻不下。田单听了鲁仲连切中要害的分析后,恍然大悟,回去后亲临战阵,挥旗擂鼓,一举就攻克了狄城。过了不久,田单势如破竹,一直打到鲁仲连的故乡——聊城城下。由于燕国大将负隅顽抗,垂死挣扎,田单攻城很不顺利。正一筹莫展之机,鲁仲连来了。因为鲁仲连精通势数,对当时齐、燕两国的局势和燕将的性格、心理分析透彻,把握准确,所以鲁仲连提笔给燕国大将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里,以“攻心为上”,“擒贼先擒王”。在这封信中,鲁仲连先是结合齐、燕两国的局势,谆谆告诫燕将死守孤城是非忠、勇非智;又站在燕将的角度上,分析归燕、降齐的不同好处;最后又用曹沫和管仲的例子指出“行小节,死小耻”是不明智的做法,劝诱燕将以“小节”而成“终身之名”,以“小耻”而立“累世之功”,放弃聊城。结果,鲁仲连说到心坎里的一番话令燕将心服口服,罢兵而去。就这样,鲁仲连用语言攻下了聊城,一箭书退敌百万兵,创造了中国军事史和论辩史上的奇迹。(事见《战国策·齐策六》)从鲁仲连帮助田单攻狄、复聊的史实,我们可以看出,鲁仲连不仅仅是聪慧过人、才智非凡的语言大师,不仅仅是善于排患解难、解人缔结的及时雨和热心肠,而且更是一个急公好义、有着强烈爱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救民于水火的平民爱国者。他生于聊,居于狄,对聊城人民和狄邑人民感情深厚;他生逢国家败亡、山河破碎的乱世,对光复祖国充满期望;是他两次出山,助田单一臂之力的心理内因。

鲁仲连不仅在破燕复齐的进程中出奇谋,立奇功,为光复祖国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当时的国际外交舞台上,也能时刻以齐国利益为重,扶危济困,仗义直言,一展齐国高士的风采。其中“痛斥辛垣衍,义不帝秦”的事迹广为后世传颂。据《战国策·赵策三》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周赦王五十七年(前258年),秦为了达到称帝的目的,扩张疆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魏安 王得到这个消息后急忙派大将晋鄙火速驰援赵国。秦昭襄王得知魏出兵救赵,写信恐吓魏王,扬言谁救赵先攻击谁。魏王收信后救赵决心发生动摇,命令晋鄙留兵于邺(河北滋县南;另一说是汤阴)。既摆出救赵的姿态,又不敢贸然采取行动。他还派魏将辛垣衍秘密潜入邯郸,想通过赵相平原君赵胜说服赵孝成王一起尊秦为帝,以屈辱换和平,以解邯郸燃眉之急。平原君在内忧外患灾祸频仍的情况下,乱了方寸。正在这紧急关头,在赵国游学的鲁仲连出现了。

应该说,鲁仲连做为一个齐国人在强秦围困下的邯郸城中出现,并非历史的偶然。因为强秦围困邯郸的目的是为了称帝,而秦称帝对齐国的国际地位极为不利。如果秦称帝,其他五国再一归附,齐国的灭亡之日就屈指可数了。鲁仲连通晓“势数”,深谙国际力量的变化给齐国带来的后果,于是他挺身而出,为了齐国的利益拼死一辩。在平原君赵胜的引荐下,他见到了辛垣衍。首先,他直接了当、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质:“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声明自己宁可“赴东海而死”也决不为之民,在魏国人面前显示了齐国人不畏强暴、反抗虐行的决心。继而具体指明了救赵的策略——迅速组建魏燕齐楚同盟,联合起来救赵击秦。当辛垣衍声称魏国不想救赵时,鲁仲连举了“齐威王生而朝周,死则叱之”的例子力陈秦称帝之害。周天子活着的时候,齐威王年年朝拜,不管周“贫且微”,也不管“诸侯莫朝”,可谓是忠诚之至,尽了臣子之礼;可周天子死的时候,仅仅因为齐国的使臣去晚了点,周的使臣就亲赴齐地,扬言要斩威王。可见,帝和臣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帝对臣的要求是苛刻严厉的,帝是“反复无常”的。鲁仲连的言外之意是,魏一旦尊秦为帝,必然要丧失国家自主权,必然要受秦的摆布和苛责,尊秦为帝,对魏国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接着,当辛垣衍说畏秦,并恬不知耻的大放厥词说秦和魏是主仆关系时,鲁仲连先是用归谬法得出“秦王烹醢梁王”的假设性结论来激怒辛垣衍,后又用纣虐三公、 王轻视邹鲁的例子来警示辛垣衍,尊秦为帝,必受其辱,必遭其害。鲁仲连说,鬼侯、鄂侯、文王,是纣王的三个诸侯,对纣王是极端忠诚,毕恭毕敬的。可是鬼候把女儿献给纣王,纣王因为嫌他女儿丑就把他剁成了肉酱;鄂侯替鬼侯说情,讲了几句公道话,结果被纣王晒成了肉干;文王听到鬼侯鄂侯的遭遇,仅仅表示了一下同情,叹了口气,纣王就把他关进 里一百天,想趁适当的机会杀死他,可见,“帝”从来都是残暴专横,蛮不讲理的。不管你赤胆忠心也好,不忠诚也罢,只要稍微违背了他的意愿,惹他不高兴,他就会对你横加杀戮,视你为草芥。鲁仲连向辛垣衍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想告诉辛垣衍,即使就如辛垣衍所言,魏国甘愿臣服秦国,秦国也不会放过魏国。你越软他就越欺负你,直至把你灭亡。鲁仲连又说,乐毅破齐后遑遑如丧家之犬的齐 王,就因为有过“东帝”的称号,便不把鲁国和邹国放在眼里。明明是亡国之君,到人家国家里避难,却偏要摆出帝王的威严, 三喝四,要这要那。鲁国人准备用猪、牛、羊各十头的太牢招待他他都嗤之以鼻,竟然要求鲁国国君避开正朝住在外面,交出钥匙、撩起衣襟、端着几案在堂下侍候他进餐。邹国国君刚刚去世,齐 王吊唁时,竟让邹国人把国君的灵枢从北面移向南面,让他坐北朝南吊唁。鲁仲连通过这个例子提醒辛垣衍,魏国假如尊秦为帝,秦就会以帝的身份来苛求、命令魏做这做那,不会再把魏当成平等的诸候来看待。到那时,魏将不会有尊严可言,只能任人摆布,任人宰割,“秦为刀俎,魏为鱼肉”。最后,鲁仲连又从魏王和辛垣衍的个人角度有针对性的分析了他们尊秦为帝的下场。如果尊秦为帝,秦国会越来越野心膨胀,肆无忌惮。秦王会安排他的人,如大臣、子女呀进入魏国的宫廷,会慢慢的让梁王成为他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傀儡,会架空梁王,使他成为有名无实、完全听命于秦的“买办”。而那时的辛垣衍,也会因为他是魏王的心腹而被秦想方设法排挤出朝臣的行列,不再有现在的尊位和荣华富贵。由于鲁仲连在连续重复述说尊秦为帝的危害的基础上,切入了辛垣衍的要害,所以,辛垣衍听了坐立不安,最后改变了主张,声称自己再也不敢妄谈尊秦为帝的事了。因而鲁仲连的一番既慷慨激昂又含蓄深刻的说辞取得了效果,大获成功。鲁仲连说服辛垣衍后,秦将为之震惊,后撤50里。再后来,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解了邯郸之围。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坚辞不受;又赠给鲁仲连千金,鲁仲连仍是坚辞不受。最后,弃金钱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的鲁仲连,甩下一句:“对于天下人来说,最可贵的品质,是为人排患解难,却从不索取回报。如果有所取,那就是商人的勾当,我不愿做。”飘然而去。应该说,从整个事件来看,鲁仲连表现出了齐之高士的爱国、清廉、仗义的高尚德操,显示了自己过人的胆识、高超的智慧和鞭辟入里、简洁含蓄的论辩艺术,真可谓智勇双全、德才兼备。

总而言之,从上述鲁仲连的七事,特别是义不帝秦的壮举,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鲁仲连在思想上、人品上、辩术上异于并超出同时代人的地方。在思想方面,鲁仲连是一个融汇贯通、多元并存的综合体,是稷下学宫百家争鸣所结出的硕果和奇果。在他的身上,有纵横家的影子,但他的爱国主义立场,毫不利己专门利他的作风,又与苏秦、张仪背信弃义、贪图富贵截然相反;他受名家辩士辩术的熏染,而又能跳出“为辩而辩”的泥沼,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他有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但他的“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平民参政意识和彻底摒弃富贵金钱的高土作风又与孔孟之道决不苟同;他受墨家影响,有很明显的“兼爱”、“非攻”行为,但行动又远比墨家大气、积极;他隐居海上,有道家遁世之风,但又不完全归隐,决不肯老死山林,常常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积极行动。在人品方面,鲁仲连的爱国爱民、排患解难、淡泊名利的精神,令人敬佩、感奋;在辩术方面,鲁仲连善用譬喻,善于举例,善于分析形势和说话人心理,语言环环相扣,逻辑缜密,给我们留下了很珍贵的语言财富。可以这样说,深遂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超人的智慧,组成了一个富有个性和传奇色彩的鲁仲连。

英雄永垂不朽,高士光照千秋。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来的人们推崇鲁仲连的精神,学习模仿鲁仲连的作风,继承发扬鲁仲连的浩然正气。晋代的左思曾以“功成不受赏,高节卓不群”的诗句,赞美鲁仲连;唐代的李白在《古风十九首之十》中极力推崇鲁仲连“却秦振英声”的壮举;周恩来总理也在《大江歌罢掉头东》中借用“难酬蹈海亦英雄”的鲁仲连遗事,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豪情。可以这样说,一代又一代的“鲁仲连”们,承袭“鲁仲连”的精神,把我们这个勤劳勇敢,善良聪敏的民族,不断的推向繁荣富强,不断的推向幸福和光明。

篇11:谢连臣简介

谢连臣

谢连臣男,汉族,1947年8月生于山东莒县浮来山镇后石尧村。

中共党员。现任莒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广播电视局局长。先后在莒县营墩中学、寨里河中学、莒县教育局教研室从事教学及教学研究。84年8月至今,任莒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广播电视局局长。在担任县委报道科长的五年中,每年在人民日报、大众日报、支部生活、中央台和省台等新闻单位用稿百篇以上。他年年被评为“模范通讯员”,单位年年被评为“先进报道组”,82年受县委、县政府记功奖励。广播电视局89年被评为“全省有线广播先进县”,86年、91年两次被评为“全省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单位”,电台92年即连续8年被省厅评为集体记者一等奖、“全省优胜台”和“全省十佳台”,电视台也多次获奖。他也于93年和97年两次被评为“全省地方宣传优秀管理干部”。其撰写的论文《深入求实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论县级电视宣传在两个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被评选为省级二等奖和四川省政治学会优秀论文,并入选《中国跨世纪战略文献》、《中国当代决策文萃》等六部文集;工作之余习字赋诗,其书法作品和简介先后被选入《中国书画家作品精选》、《国际书画篆刻大观》等十多部集,参赛作品多次获奖,并荣获“当代书画名家”称号;创作传统诗词3000余首,其中300多首已选入《华夏吟友》、《中国当代诗书画印精品集》、《华夏诗词》、《亲情诗简》、《全球华文诗词艺术博览全书》等,《文艺报·文艺术生》推选其为2004年度“百名人民艺术家”,还先后被评选为“二十世纪德艺双馨艺术家”、“百名中国书画名家”、“国学杰出贡献艺术家”。

相关专题 简介蔡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