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航天飞机评课稿

小毛小毛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小毛小毛”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三年级航天飞机评课稿(共11篇),欢迎参阅。

篇1:三年级航天飞机评课稿

李老师执教的《航天飞机》一课让我收获很大。尤其是关于卫星这个词语的理解。李莉老师采用卫星自述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认识卫星,富有童趣,孩子们兴趣很浓。这种方式避免了科普知识的枯燥与难懂。以后在教学中,我也要多动动脑,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味。

下面重点谈谈这节课给我留下的启示。

一.生字指导能抓住重点。例如:陶老师在书写飞机这个词语时,强调了飞这个字的第一笔为横折斜钩,机的最后一笔为横折弯钩。这两笔形似但名称不同的笔画,学生容易混淆。

二.词语教学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是通过何种方式理解这个词语的,这种方法启发了其他的同学,以后他们也会学习用各种方法记住词语的。

三.朗读教学时,让学生加上自己的动作,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篇2:三年级航天飞机评课稿

一、播放录像,导入情境中

李老师在 教《航天飞机》一课时,我们一开始播放航天飞机在空中飞行的一幅动画,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随后适时听录音磁带的对航天飞机的介绍,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

二、再现情境,弄懂关键词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最终要落实到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提供丰富的信息,对学生理解重点词很有帮助。如理解《航天飞机》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划出有关航天飞机重点句子读一读,再用多媒体演示航天飞机升空时的气势,看过之后让学生畅谈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什么是一声呼啸、庞然大物、无影无踪。如果教师仅满足于字面的解释,学生往往就会感到印象不深,认识模糊。而当多媒体演示航天飞机的情景之时,特别是当航天飞机起飞的气势、飞行速度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三、对比想象,激发发科学热情

在教智慧两个字时,教师启发学生说识记方法后,自己边说口诀天天求知,日日进步、横山上边双丰收,人民心里乐悠悠,非常形象地指导了写字。

篇3:《航天飞机》评课稿

《航天飞机》评课稿

【1】

今天有幸听了蔡硕萍老师的《航天飞机》这一课,蔡老师干练的风格,严谨的教风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航天飞机》是一篇童话故事,蔡老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它的情趣性,情趣性出来了,孩子自会学得津津有味。如课文第一段的教学,让学生用手演示“俯冲”“爬升”“翻筋斗”,体会飞机在天空飞得很自由、快乐、得意。然后让学生依照书上的表达方式来描述,让学生理解了文本语言,领悟了文本的表达方式,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蔡老师从写的角度切入,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的积极语言。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感觉到读的必要则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交际过程,学生自己感觉到了读书记忆的.必要性,使学生的读书真正成为了自我实现的必须。读和记是用的基础,是内化的关键,为用而读的过程才能使学生的头脑投入到紧张的思考之中。有了说的基础,学生轻松完成了习作任务。

蔡老师结合多媒体反复朗读感悟,帮助学生理解了“庞然大物”“无影无踪”等词语。再指导学生结合看到的画面,说说看后的感受,学生畅所欲言,感受到了航天飞机的快、高、本领大。

【2】

凌老师虽然身体不适,但是仍然坚持参加教学沙龙的活动,并采用了"引导自学"型的教学模式,这种乐于学习,乐于钻研的精神值得我学习.以下是我对于凌老师这节课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和大家讨论讨论.

1凌老师设计的第二个自学问题,引起了孩子的争议.其实在办公室对于这个问题该怎么问,我们也讨论过.但是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比较突出航天飞机的本领,让学生了解航天飞机,不是在比谁的本领大.所以这个问题将孩子引上了比本领的结果,而不是过程.

2"引导自学"型教学,对于孩子来说只要说到就行了,毕竟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在孩子的自学成果上做一些小结也是必要的引导.

3本节课最大的遗憾就是由于在谁的本领更大这一问题上产生的争论时间较长,使学生的资料交流和教师的太空生活展示没有时间进行,学生有点失望.

篇4:航天飞机评课稿

《航天飞机》这篇课文是一个科学童话,文章从普通飞机的视角,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了航天飞机的基本特点和相关知识,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航天事业上的新成果。

李老师所授的是第二课时。一堂课听下来,有几点感受:

1、语文课堂应该回归真实,真正把课堂还给孩子,老师不应该成为整个课堂的“导演”。个人感觉李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课堂真实不虚假,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喧闹”。虽然整堂课上孩子们表现得比较胆小,不敢举手发言,但他们都在安静的思考。李老师的语言朴实,用生活中的事例来帮助孩子理解课文。而现在更多的赛课似乎舍本求末,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激情与热闹,而忽视了语文课堂上应该有的理性思考。前不久听了一所学校老师的展示课,整堂课上,老师表现的很精彩,学生表现的更出众,短短的十几分钟的自学,便能讲一个与生字词有关的.故事,而且讲得绘声绘色,非常流畅,感慨的同时恐怕更多的是怀疑。

2、备学生,这一点举足轻重。李老师在帮助孩子理解航天飞机飞得更快的时候,能准确的把握孩子的学情,知道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有些抽象,便举在校一上午的学习时间为四小时、课间十分钟的例子,帮助孩子认识普通飞机和航天飞机在速度上的差别。这一点我应该向李老师学习。

3、重视孩子独特的朗读感悟。在教学航天飞机的特点和本领大的段落时,李老师不妨大胆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读,再试问:航天飞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回答后相机讲解。个人感觉孩子比较信赖与依赖李老师,李老师也没有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读,基本上以全班齐读为主。

篇5:航天飞机的评课稿

航天飞机的评课稿

李老师执教的《航天飞机》一课让我收获很大。尤其是关于“卫星”这个词语的理解。李莉老师采用卫星自述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认识卫星,富有童趣,孩子们兴趣很浓。这种方式避免了科普知识的枯燥与难懂。以后在教学中,我也要多动动脑,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味。

下面重点谈谈这节课给我留下的启示。

一.生字指导能抓住重点。例如:陶老师在书写“飞机”这个词语时,强调了“飞”这个字的第一笔为“横折斜钩”,“机”的最后一笔为“横折弯钩”。这两笔形似但名称不同的笔画,学生容易混淆。

二.词语教学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是通过何种方式理解这个词语的,这种方法启发了其他的同学,以后他们也会学习用各种方法记住词语的。

三.朗读教学时,让学生加上自己的动作,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航天飞机》一课介绍航天飞机的有关知识,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航天事业上的最新成果。李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运用电教媒体的先进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播放录像,导入情境中

李老师在 教《航天飞机》一课时,我们一开始播放航天飞机在空中飞行的一幅动画,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随后适时听录音磁带的对航天飞机的介绍,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

二、再现情境,弄懂关键词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最终要落实到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提供丰富的信息,对学生理解重点词很有帮助。如理解《航天飞机》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划出有关航天飞机重点句子读一读,再用多媒体演示航天飞机升空时的.气势,看过之后让学生畅谈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什么是“一声呼啸”、“庞然大物”、“无影无踪”。如果教师仅满足于字面的解释,学生往往就会感到印象不深,认识模糊。而当多媒体演示航天飞机的情景之时,特别是当航天飞机起飞的气势、飞行速度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三、对比想象,激发发科学热情

在教“智慧”两个字时,教师启发学生说识记方法后,自己边说口诀“天天求知,日日进步”、“横山上边双丰收,人民心里乐悠悠”,非常形象地指导了写字。

篇6:三年级评课稿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今天聆听了郭越老师的《荷花》一课,我有如下感受:

一、巧用优美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出示多幅荷花图片,创造了优美的教学情境,把孩子引入了荷花仙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老师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不仅让学生领略到荷花的美,更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美,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二、阅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感受美。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独立阅读能力。”而多读中又特别强调了朗读。

《荷花》一课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教师让学生采用朗读、交流学习体会,说说荷花美在哪里。孩子们大胆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挨挨挤挤”体会荷叶的茂盛之美;从“碧绿”、“嫩黄”体会颜色之美;从“冒、饱胀、破裂”体会荷花的长势之美;从“有的……有的……有的……”体会一池荷花千姿百态的美。

教者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多次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自己的语句,在教师相机引导时又再次引导学生去读。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读文过程中,学生逐步感受到荷花的美,体会到语言的生动和优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抓住文中字眼,引领学生悟情。

“冒”的教学,是本课的一大亮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其神其韵,都在一“冒”字。这是一个看似平常、实则蕴藉极深的文眼,是一口富含精神和意味的文字的泉眼。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像泥鳅一样从你的感觉之手滑落。但郭老师毕竟是大家,一句“我也来读个句子大家听一听”,将大家闺秀“冒”的红盖头掀了起来;又一句“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眼”,呼唤出一排以“长”为代表的小家碧玉齐刷刷地站到了学生的眼前;令人击节称奇的却是这一句:怎样地长出来才是冒出来?于是,风情万种的“冒”字在学生悟性和灵性的滋养下诞生了。

作者不用“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了“冒”这个字眼。为什么?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

在这里,郭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并怀着各不相同的心情品读着这个“冒”,这个风情万种的“冒”,这个蓄积着荷花的全部生命力的“冒”。学生的悟性和灵性,同样随着对“冒”的解读一起冒了出来。这不仅仅是“冒”之内涵的领悟,更是师生生命智慧的闪亮展现。

四、有效拓展延伸,提高说、写能力。

《小学语文课标》提出“努力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标。”课堂上的情感要把它延续到课外去,让学生去实践,使美好的情感、思想才能得以运用,这才是学语文的目的所在。读悟表达,释放学生潜能。教师在教学中抓住一组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从荷花“初开”、“盛开”和“含苞欲放”的三种不同形态描绘荷花蓓蕾初绽、鲜花怒放、含苞欲放的娇美姿态进行小练笔。挖掘“省略号”,引导学生从课文“蜻蜓飞过来,告诉我请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一句,想下去,想象还有哪些可爱的小动物,他们会告诉我什么好消息呢?给学生提供读悟表达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想象;让学生先把感悟到、想象到的读出来,说出来,教师给以点拨启导,以培养学生读完了就有话要说的表达习惯。也体现了课堂上让学生手脑口眼耳等多中感官并用。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再精炼一些,点拨语、评价语再丰富一些,教学效果就更好了。

篇7:三年级评课稿

听了三年级数学课改课《数与计算》后,发表一点儿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例如:0.07元 7角的大小比较,学生在进行比较时,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把0.07元改写成0.7角,另一种是把7角改写成0.7元,殊途同归,均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展示交流的环节注重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且展示交流有开头,有结束,有点评,有补充,相对完整,只是学生在展示过程中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不够严密,还得在平时的教学中继续锤炼,加倍努力。

三、数学课堂的细节处理上特别注重了学困生的辅导,我总是抓住难得的契机,对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并给予了饱含真情的激励性评价,这样的做法一定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争取进步奠定基础。

四、课堂上,学生就分数的写法发表了这样的观点:先写分母,再写分数线,最后写分子,老师没有评定正误,仔细想想,应该当即向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五、张老师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老师,能积极参加课改,并能主动临贴,精神可嘉,我们要以此为榜样,全身心投入课改工作。

总之,这节课改课,课改模式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我相信,长此以往,一定会在课改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面对课改,全力以赴,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做好做实课改工作!

篇8:三年级评课稿

《果园机器人》所写的内容极为有趣,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别是男生,十分喜欢讨论关于机器人的话题。文章的叙述方式很有特色,果园机器人各种特性的介绍,是随着果园生产需要的变化一步步体现出来的。机器人特点的介绍有层次,也体现了生产需求是科技发展动力,学生读后会得到有益的启示。今天,有幸聆听了王老师的课,有以下的感触:

王老师先带领大家欣赏了各式各样的现代机器人,孩子们一下子就有兴趣了。而且王老师的教学是基于学生的学情的,她先让学生看一篇学生写的片段,让孩子自己观察这个片段缺了什么。好,就是基于这点,王老师展开了这堂精彩的探索之课。

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本课的两大法宝,拟人的手法和关键词。如此王老师的课堂思路显得清晰极了,孩子们学完本课后是有所得的,而这两样法宝又恰好可以运用于本单元的习作中。

“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机器人的有趣呢?”王老师将学习的主动权全全交到孩子们的手中,不管是学习课文的“他们能把成熟的果子从书上摘下来,整齐地装进纸箱,然后运到指定的地方”还是学习“如果没有电,他们是要‘罢工’的。”等等句子。每一个句子都是孩子们自己发现,自己划找,自己绘声绘色地述说有趣之处,教师有的就是点拨,评价、表扬和鼓励。然后在学生点明有趣之处后,鼓励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将有趣表现出来,整堂课孩子们书声琅琅,学习津津有味。不管是“能干的机器人、神奇的机器人”还有“罢工的机器人、饿倒的机器人”,或是“听话的机器人”我想孩子们的脑海里都已经刻下清晰地印记。特别让学生想象“饿倒”的机器人会说些什么呢?孩子们想象的既有童趣又符合课文的内容描述,让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在学习“在收获的季节,这些机器人只要捡掉在地上的水果‘吃’,就能不停地工作。”教师鼓励孩子:除了吃地上的水果充电,如果有机会让你参与到果园机器人的发明中。你会用什么来代替水果吗?让孩子们想象的翅膀打开,来个文本的再次制造,我觉得今天的课堂会更加引人了!

当然,王老师的课堂,孩子们的想象的翅膀也是张开的,而且张开得很美。先写下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再写下会有哪些本领?然后动笔之后,让孩子课堂上直接汇报,又培养了孩子们的口头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此外,我觉得王老师的评价语用得特别是得心印手,使课堂时刻充满人文关怀,学生的学习情绪一直那么高涨。致敬!

篇9:三年级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刘芳老师执教的《恐龙》一课。这是一篇小小的说明文,介绍了多种恐龙的名称和特点、生活习性。恐龙虽然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却始终是人们探索的对象,更是许多孩子喜爱的动物,更是他们想了解的动物。

以平时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来看,若不注意,有可能上成一堂知识介绍性质的自然课。因此,本课教学应立足“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利用这些知识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阅读中学习如何运用说明方法增加知识性文章的可读性。

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媒体创设,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营造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刘老师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视频,再现了剑龙勇敢搏斗的场面和霸王龙的凶残,创设真实的情景,让生仿佛身临其境。通过视频的播放,声音的渲染,让学生在感官上有了深层的理解,有助于了解恐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二、以读促情,读中感悟

语文新课标注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刘老师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了解恐龙。如“望而生畏”“庞然大物”通过联系生活和图文结合,让学生进行体会,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表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这节课读的形式较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不够,如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深入课文语境来读,可能更能让学生读出对恐龙的了解和喜爱。

三、学法指导,自主探究

学习语文贵在“学”,教师应该“授之以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刘老师的课堂上,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由“扶”到“放”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学法指导,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指导教学完雷龙后,教师总结学习方法:

1.找出特点;

2.说明方法;

3.读读句子。

通过指导,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学其余几种恐龙,并且渗透说明方法的指导,较好的突破了课文的重点,让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乐于并且易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四、统领全文,整体把握

语文教学要体现其工具性,对于课文整体性的把握,也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刘老师在上课开始,就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二到四段,找出写了哪些恐龙,并且出示表格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归类(恐龙和恐龙的亲戚,植食和肉食),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一下子抓住了恐龙的种类特点和生活习性,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更好的培养了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最后总结全文时,如让学生根据表格自主归纳所学,可能学生对课文印象更加深刻。

五、积累迁移,练写内化

小学语文改革的方向是“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要在充分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会用语言文字,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刘老师让学生以“我是某某龙”的句式进行自我介绍,注重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个人以为,如能鼓励学生用个人语言来表述恐龙的形态、习性等特点,似乎更能体现课堂的语文味。

综上所述,刘老师的这节课让我体会很深,我们相信只要不断的探索努力,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展现一片美丽的蓝天。

篇10:三年级评课稿

《蜜蜂》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在自己执教了第一课时后,我听了师父的第二课时的教学。

本单元的导读要求是要孩子通过学习课文,一起去发现作者发现的秘密,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发现的品质。《蜜蜂》介绍了作者通过一个简单而精心的试验得出结论的故事。

在第一课时,师父上了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讲清了做试验的原因和得出的结论,留下了疑问,即: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这个试验的呢?

第二课时,首先听写几个词语,检查上节课的基础掌握情况,然后通过提问:“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回顾课文的内容结构即:听说——试验——结论。

接下来自然导入今天新课的学习,初读时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读一读,划出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再想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在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1、抓二十只,做白色记号;

2、让小女儿在旁等;

3、走两里多路。

进而提问为什么要这么做。从而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认真的科学态度”。接下来,学习试验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句子的交流与讲解理解第三自然段。在此基础上,进行说话练习:“小蜜蜂我想对你说———”,并且说说原因。最后回归全文,感受作者“求实的科学精神”,并且归纳课文的写作特点,即用词准确。

听完师父的课,有几个很明显的感觉。第一个感觉就是过渡流畅,语言优美。每一个环节的衔接听起来都很自然,试想如果同样一个问题我自己来处理,自觉肯定过于生硬,简言之,就是对于教学设计中版块之间或者每个问题间的引导过渡不自然,或者说就是不知怎么去引导到下一个环节和下一个问题。所以我想,这需要时间与不断的摸索,并且要多学习,多听课,要有准备的有针对性的去听课,这样才能有效的进步。

第二点是问题指向要明确。师父的问题,内容直指要点,问题指向清晰明确。不罗嗦,不模棱两可。小学阶段学生的领悟力毕竟有限,那么课堂中教师对于问题的问法就显得至关重要,学生的思维会跟着老师的引导走,因此,我们必须把提问(特别是几个关键性的统领全文的问题)设计好,不仅问题内容要紧扣文意,问法也很值得思考与斟酌,这都需要我们花时间去不断地探索与钻研。

最后还想说的是,听师父上课,觉得她在执教时,总能围绕主线与中心展开再收回,而我自己在处理一篇课文时很容易偏散,显得比较散,没有凝聚的感觉,脉络不是很清晰,也就是说,不能完全引领全班学生的节奏,这点务必要多学习,多积累经验,对于教材也要多钻研。

篇11:三年级评课稿

一、开门见山,指向明确

涂老师直接展示“一杯食用油”和“一杯水”,通过“你有什么方法比较油和水”这一问题,直截了当地引出新课,并让学生思考两者比较可使用的科学方法。在动手操作前,首先就应明确该过程所采用的方法,学生才不会在整个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学生明确用“看”、“闻、”“摸”等方法对“水”和“食用油”进行比较,大大提高活动效率,也有助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直观演示,体现细节

演示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物、图表、图片、幻灯片及示范实验等感性材料,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涉及的三个小组实验中,涂老师采用以学生记录、学生汇报为主,教师的指点和引导为辅进行。学生记录方式为填写记录单,学生汇报则是以投影的形式展示小组记录单。

在第二个小组实验——“液滴实验”中,为了强调本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该内容并不只以文字的形式展示,还出示3组图片,学生通过每组两幅图片较为直观地的辨析,明确“液滴实验”的实验细节。图片两两对比,既反映学生是否清楚实验细节,也可通过比较图片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此外,图片是学习者很容易接受的信息,一幅图片可以形象、生动、直观地表现出的信息量也很大。我认为此处为一大亮点。

在演示实验——“水和食用油没有固定形状”中,涂老师运用烧杯、圆底烧瓶和锥形瓶,水和油的形状由圆柱形到半球形再到锥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楚、直观地看到两种液体的形状随时在发生变化,使“液体没有固定形状”更有说服力。

总结本堂课采用“维恩图”,将学生得出的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展示出来,具有准确性、整体性和实用性。

三、优化教材内容,注重启发诱导

此处为本堂课的另一大亮点体现在对混合水和食用油的处理。第三个小组实验——“混合水和食用油”实验,它在教材中出现的目的是验证水比食用油重。我认为,混合水和食用油来判断水和食用油哪个重这种方法不够严谨,另外在其他课堂中发现水和食用油混合后,出现了意外,油滴沉在了水底。而涂老师则是另辟蹊径,他利用这个实验引出“水和食用油哪个重”这一问题,对水和食用油的轻重判断是采用等体积的两种液体在天平上平衡情况的方法。

在问题到验证这一过程并不是一步到位。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验证,涂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一步步引导。启发式教学是我国教育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优秀教育遗产,在常规的科学教学教学中对启发提问、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第一步的设疑提问——水和食用油哪个重,到第二步的循循善诱——启发学生采用天平称重比较,再到第三步的探讨解疑——提出“一大一小比较水与食用油轻重是否具有可行性”问题让学生思考,第四步的追问揭疑——引导学生说出“相同体积的水和食用油在天平上的平衡情况”来反映两者的轻重关系,最后到第五步的交流再启——相同体积下,水比食用油重。整个过程是一个探讨学习的过程,用事实说话,以达到对问题解决和对其本质的认识。

四、课外拓展,一举多得

课外拓展的设计是让学生比较厨房中其它液体和水,其目的一是巩固本堂课的知识概念与研究方法,目的二是让学生对液体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目的三是暗示学生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意见和建议

每一节课的成功都离不开对课堂不断地反思和改进,也要接受别人的真挚意见。对于涂老师的《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这节课,我有几点建议:

1. 在引出科学方法时,学生的回答总是偏离问题的内容,其主要原因是涂老师在提出问题时没有强调“方法”二字,而且没有给出一个例子,让学生对“方法”没有感性的认识,只是一味地在比较水和食用油的不同。

2. 个人认为小组记录单可以每人一份。如果一组一份,会导致小组内某些成员会无所事事,不知所措。当然,一组一份有利于组内成果的汇总,但采用一人一份时,只需要汇报人汇总四人信息,而一般大部分同学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所以信息汇总也花费不了多少时间。

3. 在整堂课中,涂老师不太关注课堂的生成。学生的回答若与理想的答案有所偏离,他一般直接忽视,没有做出及时的评价,这会让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回答是对是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存储一个影响他今后学习的错误概念。因此,教师在充分预设的同时,也要关注生成,把握预设和生成的辩证关系,在享受“预约的精彩”的同时,迎接“生成的惊喜”。

相关专题 航天飞机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