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游阿署达散文

兮月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兮月”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雨中游阿署达散文(共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雨中游阿署达散文

雨中游阿署达散文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有一个攀西大裂谷。在大裂谷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美丽的红彝族山寨,山寨名字叫“阿署达”。这里是三国诸葛亮“七擒孟获”征战时安营扎寨的地方。“阿署达”在彝语中的意思是“两棵大树的树杈相碰,在风中作响,发出哒哒声”。这么诗意而动听的山寨名,真是令人神往。于是八月里,我和朋友驱车前往阿署达景区游玩。

出发去阿署达的时候,天空飘起了雨丝,细细的,密密的。一路上只见重重山峦笼罩在雨雾中。那藏在深山中的阿署达,显得遥远而神秘。到达阿署达景区山脚时,雨停了。沾了雨珠的花草树木,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闪亮。一阵风吹过,草木轻摇,奏响灵性魔幻的天籁,仿佛在向来客致意。

山脚下是一片新建的村社,除了村民居住外,还开辟了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区。这里的村民只有约三百余户,一千余人。在彝族农历火把节和旅游旺季的时候,游客们蜂拥而至。而在八月这样的淡季,尤其是还下着雨的日子,游人稀少,便显得有些冷清了。

我们在农家乐订午餐的时候,又下起了大雨。农家乐的院子里有一棵巨大的榕树,茂盛的枝叶覆盖在屋顶上。大雨打着榕树“哗啦啦”地响,枝叶筛过的雨水“噼哩啪啦”地落在屋顶上,天地间好像在演奏着一首雄壮的交响乐曲。我们告诉老板先准备着食材,我们还想去山上看看。老板娘热情地推荐说:“今天下雨有点冷,吃铜火锅吧。可以一直煮着热着,等你们回来可以马上吃。”我们同意了这个安排,便沿盘山公路上山了。

盘山公路两边是满山坡的'芒果树和桂圆树。这里的芒果树比较矮小,大概一人多高。每一棵芒果树上都果实累累,垂挂着一只只的芒果,每个果子都套着白色的防虫纸袋子,好像一个个祈福的香袋。而桂圆树则要高大些。一簇簇一把把黄黄的桂圆,挂着湿漉漉的雨水,沉甸甸密匝匝地挤在枝头,将树枝都压弯了腰。

现在正是芒果和桂圆丰收的季节。几个村民在果园边摆了小摊卖着自家采摘的新鲜芒果和桂圆。他们只是静静地坐在摊子前,也不吆喝叫卖,也不强拉游客买卖。我们问价,村民便答一声,然后憨厚地递过来大大的一把桂圆,说“尝尝”,过会,又递过来一把,说“这个品种的更甜”。桂圆真的很甜很新鲜,确实物廉价美,我们高兴地买了两大包。临走,村民又送给我们两枝桂圆。这里远离繁华都市,村民们依旧保持着淳朴的本性,话不多,但是很实在。

雨渐小了,只有零星的雨丝飘飞着。站在山路边远眺,眼前是一幅壮阔的山河图。每一座巍峨的山峰上都缭绕着迷茫的云雾,好像仙境一般。往山下看,黄土山坡上一层层的梯田栽满绿色果木,仿佛大山穿着绿裙,系着一条条黄色的腰带。那些芒果树上的白色纸袋子,仿佛一只只停歇在密林中的白色小鸟,等待着雨停了便会振翅高飞。在山谷间有一片大概一平方公里的区域,泛着蓝黑的光亮,好像一个大湖泊。朋友说那里叫“黑沙湖”,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湖泊。大裂谷盛产钒钛磁铁矿。六十年代,在离阿署达五公里的地方兴建了一座攀枝花钢城。由于我国的冶炼技术水平不够,矿石中的钒钛并不能被完全提取出来,尾矿沙中还含有大量的钒钛。日本曾经想高价购买这些尾矿沙,被我国政府拒绝了。五十年来,珍贵的尾矿沙便被堆积到阿署达的山谷间,形成尾矿坝,逐渐沉积成黑色的湖泊,等着未来再发挥其价值。

听说山上有一个“花舞人间”的区域,里面修建了传统的彝寨建筑,遍地是热带植物和果木,长年繁花似锦,蔬果飘香。我们继续往山上开的时候,雨又下起来了,而且越下越大,只能看清车四周不远的地方,只能听到雨打山林的声音。雨水汇集形成一条条的小溪水,在山坡上、公路上倾泻而下。天地之间蒙罩在一片倾盆大雨中,车右侧的山林已经模糊,车左侧的山涧里升腾着雨雾。为了安全,我们便不再前行。在车里,可以远远地看到彝寨的隐约轮廓。彝寨的建筑以青瓦白墙风格为主,寨门上有两座高塔,涂着红白相间的条纹图案。山寨外有一个“天寿湖”,湖边种满柳树和三角梅。这一处彝寨,有着湖光山色,柳绿花红,倒象是高原“江南”。

大雨阻了前行的路,我们只得遗憾地回程了。奇怪的是,我们下到半山腰的时候,雨又停了。甚至云层里还射出了一条条金色的阳光。这阿署达的雨,还真是变幻莫测啊。

下山的时候,山林里走出来一群黑山羊横过公路,我们只得停车等待羊群通过。牧羊的老人穿着六十年代的旧军装,背着一个矿泉水瓶子,扬起鞭子催赶着羊群。可是羊儿们一点都不着急,慢吞吞地走着。有一只黑山羊停在路边,双脚站立,仰着头颈努力地够着树枝,可惜总是差树叶一点距离。我们看着那只黑山羊三番五次站立又落下,最后终于吃到树叶了,觉得有趣又开心。吃到树叶的黑山羊终于肯过公路了。牧羊人朝我们挥挥手,和他的羊群走远了。

回到农家乐,老板娘热情地迎了出来,将我们带到一间原木搭建的房间里,里面铜火锅正热气腾腾地烧着,房间里香气四溢,温暖温馨。老板娘说火锅里的酥肉、咸肉都是自家做的,蔬菜也是自家地里的,新鲜有特色。还送来一盘川味凉粉,说是自己家中午做的凉粉,给我们留了一份。

我们吃着热辣的铜火锅和凉粉,遗憾着没能看到“花舞人间”的美景。这时屋外风雨交加,又下起大雨来。榕树在风雨中“哒哒”作响,似乎是在告诉我们,欢迎下次再来。是了,等下次再来阿署达,进彝寨体验彝族风情,在松明火把辉映下,跳起欢快的锅庄,听山林万树的耳语,“哒哒哒”。

篇2:阿署达散文

阿署达散文

“阿署达”富有诗意的彝语,一种浪漫的民族情怀,一颗点缀在深山里的璀璨。如若译为汉语,那便是“两棵大树间相互交叉的枝丫,在风中相互轻碰着,发出的哒哒声”。试想着月朗风清的夜晚,两棵相依相偎的绿树,枝条轻碰,枝丫轻抚,枝叶私语,和鸣轻唱。历经沧海桑田,是不是很美妙?是不是很浪漫?是不是很温暖?

冬日的“阿署达”自是别有洞天,以它的秀丽典雅、明媚阳光、蝶飞花舞、恬静旖旎、奇异的彝族风情,吸引着各地的游客。来这里观赏,来这里休闲,来这里阳光康养。它是属于攀枝花的冬之妖娆;冬之娇艳;冬之温暖。这会的冬日,如在北方,应是寒风凛冽,寒气刺骨了。但这阳光花城的冬,依旧风和日丽,依旧洋洋暖意。引的熙熙攘攘人潮,来这里“流连折腰”,来这里“拈花惹草”,有的甚至千里迢迢。

那一个“黑沙湖”

听到这名字,你可能觉得奇怪,湖水有黑色的吗?我告诉你,这里的湖水,不仅是黑色的,还是“金”的啦。这,就是攀枝花钢铁之城的尾矿坝,它静静地躺在阿署达的山脚下,是进入阿署达山寨的第一道景观。这尾矿坝,是攀枝花钢城的钒钛尾矿积攒之地,已沉积在这里半个多世纪。虽然,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还无法彰显它的精彩。正像当年周恩来总理说的那样,总有一天,攀枝花的后人,能揭开它的面纱,为攀枝花的明天加瓦添砖。站在阿署达向下俯瞰,这矿坝足有几平方公里,一直蔓延到山谷里,像是一个黑色的海湾,黑中泛着金蓝,让人生出无尽的遐想。这湖里每一粒黑色的矿沙,都是建设者们凝聚的心血,是这座钢城永远的记忆。

那一湾“天寿水”

我本不想再写水,想着都是同样的山水;同样的垂柳依依;同样的清澈见底;同样的如诗如画;还有要写的吗?但,还是忍不住又写了,这里的`阳光更加温暖,这里的天空更加碧蓝,这里的鸟语更加脆亮,这里的鲜花缠绕依然。坐在湖边,有清风拂面,阳光洒落满脸。低头望向水面,白云在水里追逐,柳枝在水中漫卷。我不禁想着彝寨的变换万千,彝寨的沧海桑田,如今这彝寨当是换了人间。这千年的湖水,应是彝寨的见证,用水的柔情涤荡成一个永远。所以,这湖叫了“天寿湖”,这应是彝寨人一个美丽的愿望吧,愿这方山水与天同寿,日月同齐。

那一座“小村庄”

其实,这座村庄也是不小的,应有上千户人家。它是阿署达阳光康养村民集中居住区,这里生活娱乐一应俱全;时尚与古老在空间轮回展现;瓦屋房舍整洁有特色。远远望去,蓝蓝的天空下,白墙黛瓦的民居;窄窄幽幽的小巷;袅娜着的绿树。恍惚间,竟让人有了一种身处江南的感觉。可是,这阳光可比江南的明媚,这天空可比江南的澄澈呢。这里是攀枝花,这里是阿署达,这里是阳光花城的---康养之家。

那一片“山水间”

阿署达的“花舞人间”坐落在半山上,是一个开放式的景区,于正式开工建设,经过几年的打造,如今已经成了集阳光度假、民俗风情、花果飘香、山水养生的“圣地”,阳光花城的康养旅游特色在这里完美呈现。

其实,如果你站在“花舞人间”里,已不需要我去罗列青山的葱郁;不需要我去描述天空的高远;不需要我去彰显村寨的静谧灵秀;也不需要我去刻意浓浓的彝风彝情……你自己若是来了,若是看了,若是见了,就会情不自禁的拥揽,情不自禁的入怀,情不自禁的醉卧其间……

走进来,迎着眼帘绽放的是一片斑斓的金黄,一串串一簇簇地爬满了路的两边,像是为这路披了一件金色的铠甲,在风里闪亮舞动着,惹得我驻足细赏。你看,它的花萼如钟状;花冠如筒状;花瓣如丝状。花开放后反折,花蕊悄悄地伸出花冠筒外,就像鞭炮炸成的一片,因此,我们叫它“炮仗花”。我轻轻的摸了摸,那花朵软软的,那花蕊绒绒的,那花粉染了手,那金黄沾了满手的香。

这“花舞人间”里,绿意自是浓烈得可人;花朵自是绽放得艳丽。你看,芭蕉树的叶子,在冬日的阳光里,是那么的光鲜亮丽,如一树妆成碧玉。那矮小繁茂的亚热带灌木,蓬蓬勃勃着泛着生机。虽然小草总是趴在地面上,依然披着着葱荣的绿霓裳。紫色斑斓的三角梅开遍满坡满山,映衬的旷野山峦更加妖冶灿烂。

再往前走是一座院子,说是院子并没有围墙围着,只有朱红色木制的回廊。回廊的上面盖着青色的屋瓦,瓦下面是朱红色的廊柱,还有大红的灯笼整齐地挂在回廊檐下,这院子,在青葱蔚蓝的天地下格外耀眼夺目。远远看去,倒像是天上的云霞,给这彝寨凭添了瑰丽奇异。

近了才看见,门口有“微醺别苑”的牌匾。想来这“微醺”,这“别苑”,应是一处雅致的去处了。信步入内,对着门口的是一条过道,过道的两边,是一排排红色的遮阳伞,遮阳伞下成了来此休闲、就餐的“雅间”。可以一边吃着一边欣赏山野的风景,想是别有一番情趣吧。

过了就餐的地方,进到院子的里面,有一湾清清的湖水,紫色的三角梅围着湖边长了满满的一圈,如同在绿水中漂浮着的花环,相互辉映着,增添了这一处的雅趣。更有意味的是水面上飘着的船屋,用稻草盖了房顶,用竹帘做了墙面,大红的灯笼挂在了屋檐的四角,喜庆吉祥。一座小桥从湖的中间穿过,直到湖的对岸,从小桥上可以到达每一个船屋。如在炎炎夏日里,帘外有清辉洒落在湖水里,波光粼粼。帘内围坐上三两个人,三两只杯,有琴声悠悠,有棋子落地,有虫鸣应和,有花香四溢。抑或在此微醺,抑或在此微品,那真真的让人觉着“复得返自然”的惬意啦……

真想在此慢慢悠然,真得不忍转身再见。一支笔写不完这里的繁华;一双眼看不尽这里的婆娑;一颗芳心在山水间优雅……这里是攀枝花——我可爱的家——阳光康养的繁华!

篇3:雨中游骑散文

雨中游骑散文

初冬周末,一个人躺在床上,聆听窗外鸟儿“啾啾唧唧”地吟唱着,这悠长而又清脆的叫声,似天籁之音,陶醉着……迟迟不肯起床。至七时,“嘀嘀”微信传出轻微声,伸手拾起手机,一看,邻居老金正呼唤伙伴骑车去小芝呼吸新鲜空气……我弱弱地问:“没车哦?”老金是个热心肠,私下为我借了一辆自行车,感动至极,三下五除二,一骨碌起床,洗刷,煮面,吃面……半小时准备就绪,拎了几个桔子,一个茶杯,游骑开始了。骑上车,像一只被放生的野马,在行人和车辆并不多的公路上疾驰。

到八三省道又汇合了四个,一小队“骑侠”沿着省道前行,路边不知名的花,大多淡出了舞台,稀稀拉拉所剩无几,爱花的我又停下车,驻足细赏。它们在初冬的早晨,仍努力地绽开粉红的笑脸,枝头已结满了袖珍似的小番茄子那么大的果子,果子外包着一层淡褐色的叶子,果子上四条细缝似岁月老人,镌刻在它们身上,显得有点苍老,捏一捏,硬绑绑的,想掰开细看,不忍去残害小生命。同伴以为我上坡骑不动了,回头为我加油鼓劲!继续踏上脚踏板前行,一路上,一大片一大片,金灿灿的稻子极招眼,沉甸甸地弯下腰,等待着农民伯伯来收割。

天公不作美,只骑了半小时左右,细雨飘至,停下车,抬头望望灰蒙蒙的天,期待老天助我们愿,不会下大雨,九个人冒细雨又前行,穿过一个长长的山洞,下坡,车瞬间变轻,车轮像踩在云上,顺势滑下,不费吹灰之力,邻居告诫我下坡要拉刹车,可任性的我,只想体验滑行的感受,不肯拉刹车,风在耳边呼啸而过,“好爽!”正沉浸在穿云般的疾驶中,天公无情,雨逐渐加大,衣服已渐渐淋湿,队友呼喊:“前面溪口公交站牌避避雨,等雨歇歇脚,再赶路。”站在站牌,发上、手上、衣服上,都湿湿的,一阵风袭来,冷意从脚底升起,迅速袭遍全身,不禁打了个冷颤,赶忙从车蓝中取出杯子,喝了几口热水御寒,本来为解渴准备,没想到却另有他用,生活有时并不处处如你愿,换一种方式呈现,有时别有洞天。

大约等了半小时,天就像被谁砸破了似的,越下越大,没有要歇脚的美意,邻居小沈拿着手机叹道:“今天警示我们,诸事不易,嘿嘿……”难道世上真有神灵,在冥冥之中主宰着我们的生活起居?我半信半疑,看着路面上雨砸下泛起一个个大圆圈,汽车飞驰而过,溅起雨雾轻飘飘地从地下升起,思绪飞扬:四十年前,农村拥有一辆自行车,一台缝纫机,一个收音机,并列“三大件”,是很奢侈的。当改革春风吹遍祖国各个角落,面朝黄土的`农民终于可以走出家门,去大城市闯荡,当时我家兄弟在大城市包了一个小工程,赚了一些钱,带回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一台电风扇,拥有这些是财富标志,村前村后人人夸,人人羡,况且出门也方便,我们兴奋了一段时间。

时代在发展,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再也不是小时候的奢侈了,相反,你骑着自行车若占道,那些开着宝马、奔驰豪车的大款们,会按着刺耳的喇叭,似乎在鄙视地叫着,要是你不躲得远远的,若是不小心刮蹭一下,卖了自行车也赔不起,交通工具乃影射着社会地位,身份权位最显现的标志。

时间在雨雾中一分一秒过去,十点左右,雨似乎怜爱我们,逐渐变小,我们商量着是骑回头路,还是勇往直前?其中一个60多岁小个子同伴提议在附近找一家饭馆,吃了饭,再作长久之计。大家达成一致,冒雨又前行,出门前幸好随手抓了一顶白线帽,帽沿能遮住一丝丝飘来的雨,否则,雨直间淋在眼镜面上,看不见路,无法骑行。

站在站牌一起避雨溪口村村民自告奋勇为我们作向导,只几分钟便到了农家乐,低矮简易一层楼,房前一口大水塘,四周种着桔树,金黄的桔子五六个挤在一起的,也有枝头只挂着一两个,绿叶,黄桔,煞是迷人。擦擦微湿的衣服,点菜,玩牌,钓鱼……各就各位,各得其乐。

到农家乐不久,雨又撒起娇来,好不客气地下大起来,幸好没有骑回头,否则个个会淋成落汤鸡。我从没钓过鱼,也不爱玩牌,喜欢尝试新鲜事,用饭团作诱饵,轻轻地甩出鱼线,放低鱼竿,低至水面,浮才会下沉再上浮,静等鱼儿上钩,也许是鱼儿欺负生客,久久不见动静,“姜太公钓鱼DD愿者上钩”,等待着,等待着……眼睛死死盯住浮标,不敢开小差,足足有二十多分钟,鱼儿还是不愿上钩,这时,雨干脆跳起狂欢舞,更起劲了,雨沿着房檐“滴滴答答”着,水面随即向外扩散一个个大大的圆晕,一群鸭子在大白鹅率领下,悠哉游哉靠近鱼线,完全对大雨不屑一顾,旁边一位大哥着急叫着:“快……快提线,要是鸭子碰到鱼钩会受伤的。”我心急火燎地提起鱼线,只怕伤害无辜,待鸭鹅游远,又投下鱼线,也许是下大雨,也许是鱼儿对饭团不感兴趣,也许……就在我思绪万千时,队友高呼:“快……快……快拉线……”待我回神,为时已晚,饭团已被鱼儿偷吃了。钓鱼看似小事,实则藏有许多玄机DD耐心,细心,专心,恒心……做好一件事,都不易,要事事多费心,寻找成功的捷径,须细细体验,感悟,探索,研究……

午饭开始,饭桌上几位队友推杯把盏,谈天说地,分享喜闻乐见,人至暮年,钱财乃身外之物,健康快乐才是头等大事,他们周末常游骑附近小村庄,静心养气,想健康长寿活下去。

酒足饭饱,费用AA制,各自不欠人情,真好!

下了一上午的雨,老天也似乎累了,歇脚放晴了,我们又商量旅程,有人提议继续向小芝骑行,还需一小时,来回要三个多小时,我不敢再冒险,怕再遇大雨,提议打道回府,最后达成一致骑回,喜欢体验新事物的我们,挑另一条通往白岩石岭头公路骑行,一则汽车来往不多,安全,二则又能观赏美景。白石岭很高,推推骑骑,一路风光旖旎。道两旁,古木参天,层林尽染,黄色的不知名的树叶在枝头随风劲舞,一些藤蔓爱上冷冰冰的电线柱,它们缠缠绵绵,分不清是谁?估计有几十年之恋吧。队友老金忆苦思甜,这里曾是石子路,小时候常于此放牛,饱受寒风欺凌,若有时不盯紧牛儿,不小心啃吃了别家的草,可能会招来一些口舌之争。五十年前,农村生活极穷,以山上柴火砍来烧饭做菜,如果牛儿吃了他家的草,可能煮饭的柴火就少了一顿,如今农民生活富裕了,用煤气灶烧饭作菜那样方便,煤气灶进入农村千家万户已有二十多年,山上杂草纵生,满山遍地,都是柴火,无人搭理,连插脚的缝,恐怕都找不到。五十年后,老金有了自己的豪车,洋房,闲时带带小孙子,到处溜达溜达,享受天伦之乐。

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骑车成了时尚,即环保低碳,又锻炼了身体,还能海阔天空聊着芝麻旧事,收获满满幸福。

篇4: 雨中游雁荡山散文

雨中游雁荡山散文

冬天,南方的雨如同春雨一般朦胧、细柔。

我们从温州乘车慕名前往雁荡山,车在雨中行驶,雾在路边聚散,平展的田畴、高耸楼群在车窗外时隐时现,渐渐前方天际有一列黑黢黢的大山,象一堵墙挡住了视野,山巍峨峥嵘,渐行渐近,直逼眼前,从入口处进入一条峡谷,两岸绝壁,刀砍斧削,从天边直垂下来。悬一帘瀑布,似一条白练,水石相击,溅起浓浓的水雾在峡谷中弥漫,挟一股冷风袭来。踏着峡谷中层层石阶,仰望山崖,寸草不生。俯视沟溪,清澈见底,不时抛一个漩涡,撒几朵浪花。山中摩崖累累,古刹处处,一寺院傍崖穴而建,香客熙来攘往,佛殿烟雾袅袅,有几个穿灰色僧衣的僧人进进出出,一双眸子中透出心若止水,他们远离红尘中的诱惑与陷井,没有凡间的浮躁与势利,淡定如山间岩石。随处都有人工打造新景点,虽然对此没有多大兴趣,但过细一想,数百年后又是古迹。我们无意沿着导游的指向,看那条条山脊、块块石头的怪异形状,无心听那编造出来的传说故事。那奇峰怪石、飞瀑流泉、洞穴古寺、潭湫湖溪、岩嶂坑岭、古今文人墨客早有精彩的描述,其简介在网上点击,便可连篇累牍。我从小生长在大山里,对山的神韵、山的性情、山的仪态了如指掌,但这里的山与家乡的山截然不一样,随手捡一块石头敲开,断面有气孔构造,呈玻璃光泽,路边的岩石凝固着层层波纹,清晰可见。我断定这山岩非同寻常,这峡谷非同寻常,这潭湫非同寻常。

阵雨过后,天上的云团也是湿漉漉的,沟边渐渐稠密的绿树被洗涤得润泽绿亮,不知名的野花带着湿气在路旁悠悠地开放,游客收起了雨伞,都是成了诗人,你吟一句红的,我吟一句绿的.,句句都带着雨意,吟尽人间的浪漫和大自然的神奇。人人都成了画家,你涂一笔山,他抹一笔水,勾勒着人间奇观美景。而真正的诗人、画家是大自然这个造物主,他一觉醒来,揉揉惺忪的眼睛,蕴藏了亿万年的诗情,在瞬间如喷泉汹涌,把千百万度的炽热情感、把沧海桑田的绝句矗立眼前、撒向东海之滨。他用奔突的熔岩调色,挥如椽巨笔,描绘出天地变幻、日月苍桑的长卷。沈括、徐霞客、方孝儒等都曾对这些作品有精道的解读,有绝妙地论著,有崇高的赞誉,苏轼、蔡襄、范大成、汤显祖都为其留下精美的书法和诗文。现在这部诗作、这幅画卷已成为永恒的雕塑,面朝大海。

有栈道能上山顶,但由于刚下过雨,路隘苔滑,没有上去,但碰到从山顶下来的游客,他们说山顶景观与《梦溪笔淡》中所记无异。可惜没能登记上百岗尖,感受“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和“海到尽头天作岸”高旷,这条沟谷曾做过电视剧《神雕侠侣》中几个镜头的外景。因此有新的命名刻在石头上。突然前方有一石柱,景观随角度不同而变幻,游人纷纷议论,有的说象锷鱼、象合掌,象夫妻、象雄鹰,有的则说象一位老者,我想不仅前方石柱象一个老者,整个雁荡山就是一个历史老人,头顶上的雁荡如翡翠峨冠,奔腾的瓯江是他腰间的博带,高悬的飞瀑是他雪白的长髯。翻开这位老人的履历一查,令人大吃一惊,他出生在中生代,见证了人类的诞生与进化,从茹毛饮血到追求生活质量,从“人之初,性本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人各自私、人各自利”,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得利的得利,倒霉的倒霉。见证了人性的善恶美丑和社会的变迁繁荣。他看在眼里,印在脑海,他缄默不语,心中有数。我想,假如有那么一天,这位老人溘然逝去,人类将以什么方式悼念?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从大龙湫返回,路边的摊点有各种吃食和旅游纪念品出售,有卖中草药的,其中的草石斛,经加工如耳环,似螺钉,金黄亮泽,能益胃生津、清热泻火,是雁荡山的特产,如虚火太旺、轻狂烦躁,可买一点当茶喝。刚到乐清市,天又下起雨来,回望一眼古老的雁荡山,依然以智者的姿态屹立在雨雾中。

篇5:雨中游洪村散文

雨中游洪村散文

出外旅行,人们总希望遇上好天气,可春天的季节在江西山区,那是绝对要靠运气了。

这不,江西之旅第一天,姐妹们就碰上了烟雨飘飞,雾蔓帘垂的“好日子”,大家开心地调侃说,贵人出门招风雨嘛。

天空灰蒙蒙的,小雨滴滴答答下个不停。旅游大巴载着单位清一色的女士们,沿着蜿蜒山道前行。放眼车窗外群山绵延起伏,团团雾气升腾。姐妹们期待尽快到达长寿古里洪村的心情,丝毫不受这雨天影响。

据导游在车上介绍,洪村,位于婺源县清华镇西偏南6公里处,是洪姓聚居的村落。据说最早迁居这里的人叫洪济,还流传一段建村的故事呢。

洪济当初到达这里,只见狭窄而曲折的山谷群山环绕、溪水潺潺,风景秀丽,内心深处已喜欢上这里。只见一道人对他说,我给你2颗种子,如果你能把它们种活,就可以安心在这里落脚了。于是洪济立马把它们种下,第二年重回此地,只见一樟树、一银杏树已枝繁叶茂,茁壮成长,于是北宋初年洪济便在此地建村了。

听罢故事,姐妹们撑伞跟着导游穿行在窄逼、历经千年踩踏、早已磨得发亮、湿漉漉的青石板巷道里,花花忽而有穿越时空感觉浮现眼前。村民穿着木履、行走在青石板上,或到村外忙农活,或到邻家串门拉家常,时而急促、时而轻快舒缓的踢踏踢踏响声,恍在耳边回响。

行走村中,只见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风格非常醒目。高高的挡火墙,是劳动人民总结出来防止邻家着火殃及隔壁的智慧结晶。历经千百年风雨侵蚀,早已斑驳陆离的墙面难掩旧时辉煌。一条被称之为养生河的小溪傍村而过,汨汨东去的清溪水长流不断养育一代代洪村人。静谧的村庄里,也许是雨天缘故,少见村民身影,只有在导游带领我们参观的大屋里,才见几个兜售土特产的憨厚村妇。

穿行在光裕堂、三书堂等宗族建筑里,映入眼帘的是令人拍案叫绝、啧啧称奇的洪村三雕:石雕、砖雕与木雕。无论是易于雕刻的粗大原木,还是坚硬的石材、砖材,其雕刻或烧制的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生活场景,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清晰如昨。或镶嵌在宗族建筑外墙、檐头,彰显族人富有奢华;或装饰在屋内大梁、门窗上。其工艺之精湛,技法之细腻,保存之完好,无不凸显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环视屋里的楼阁,全是原木建造。雕梁画栋,雕饰繁杂豪华,结构紧密细致,散发阵阵原木清香。或大或小的`天井,是屋内光线来源,左右回廊通道,连接上下厅堂,也是古代四合院建筑风格在洪村的最好体现。

村中“茶规”、“养生河”、“永禁”等碑刻是宗族管理制度的见证。令人称奇的是,在如此偏僻的山村里,居然有裱金“四世大夫”之家牌匾,足见婺源书乡“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果然名不虚传。

来到村头,只见距今已有千年的古樟树、古银杏树依然粗壮挺拔、枝繁叶茂。特别是古樟树,主干虽已腐空,但一侧枝仍勃勃生机,见证朝代更迭。

导游介绍说村中古代盛产“松萝茶”,常饮之对身体非常有益,也许这就是村中多长寿者的原因之一吧。

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在这远离尘嚣、几乎与世隔绝的洪村里,村人养生有道,淡泊宁静、寡欲无杂念,高寿者为数不少。不仅历史上洪村最长寿者达119岁,就是现在,村里长寿老人不仅有七、八十岁的,还有很多九十多岁的,故有“长寿古里”牌匾高悬。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见不到一个耆暮寿星身影出现。疑问时,导游解析说是下雨天,老人不便出来行走缘故,暂且信之吧。

雨中匆匆漫步洪村,站在村中最高处,只见小巧玲珑的长寿古里已笼罩在烟雨氤氲中,颇有人间仙境之意韵,踏足其中,感受那份静谧与淡恬氛围带来的舒适惬意。花花也只能期待下次成行能一睹长寿古里寿星风采,真切感受ta们的养生之道了。

篇6:雨中游香山游记散文

雨中游香山游记散文

香山红叶 早在多年之前,就招人魂了。观赏致美的景物,第一要有时间,第二得有机遇,香山的美,总滞留在文字图片、影视剧的镜头。游香山的奢望,天边的云彩一般,远远近近的招摇,渴望不可及。

平凡的日子里,偶有幸福前来敲门。出差的间隙,却有了一次和香山亲密接触的机遇,虽然不是红叶正红的季节,游香山的愿望能实现,岂不是一件幸事。

六月中旬的香山,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远山近景,无不被稠密的绿笼罩。天公作美,竟有微雨轻飘,空气清凉。同行的老高说:雨游香山,岂不更多了一种情调。于是乎,俩人兴高采烈,林间小鸟般,轻盈跨入香山大门。

其实,早在入门之前,已被这皇家园林的气派所震撼。头门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左右两侧各有一尊铜制祥瑞之狮,无不显示出皇家的霸气与威严。

细雨里的香山,更多了一份妩媚,多了一份轻柔的嫩美。早闻始建于七百年前的金代香山公园,是皇家的行宫和香山寺。元、明两代屡加修建使得皇家园囿初步形成规模。清代乾隆年间,对香山更是大兴土木,使之规模更加宏大。令人痛心的是1860年和19香山的大永安寺惨遭八国联军疯狂抢劫和焚毁,建国后历经修复与完善,才得以看到修缮之后皇家园林先前的模样。

入东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二十八景之首”的是勤政殿,该殿曾在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有政府出资修缮,又显现出了古时皇家园林的气派。殿上悬挂的匾牌由乾隆皇帝亲笔题写。其实,更吸引眼球的是殿前那精致石桥,以及桥下两三株新荷,荷花在细雨里亭亭玉立,稚嫩的花朵初绽,白里透着红,如同姑娘羞红时的脸颊。雨水轻点在荷花嫩嫩的花蕊上,那种令人心疼的.嫩,才最易勾起人的惜玉怜香......

顺石板径向北,小径两侧是三叶草、马鞭草及很多不知名的小花,在细雨里静静开着,有如一张张的笑脸,迎接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前行不远到了一处建筑群:听雪轩。沿湿漉漉的台阶而上,是长长的一堵白石灰墙,白白的墙面上布点缀着菱形、扇形的小窗,灰蓝色的小瓦顶,清素雅道,古朴精致。从东边的角门进去,里面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墙边窄窄的庭廊悬挂古式宫灯,虽然小巧,却不失典雅,雕梁画栋,气派不凡。听雪轩前是一小潭,潭里金鱼如梭,在水里穿行,引得岸上一群孩子的大呼小叫,平静的轩里多了生机与欢乐。游园的人还算不多,孩子们走后,这里又趋于往日的平静,元朝王冕的诗最能代表此情此景:便与雨声别,坐久甚忧天下寒。清极自然梅有韵,夜阑却喜竹平安。洛阳处士门深闭,剡曲先生琴不弹。想在此时情思好,煮茶可笑老陶酸。渍渍,这意境,让你仿佛看到了一副古画。

出得听雪轩,知松园、双眼湖、见心斋,细雨里,畅游在绿色森林氧吧里,跋山涉水,全身心沐浴森林氧吧里的精气与香气,洗刷着城市的尘埃。

小径幽幽,两旁不时传来阵阵清脆的鸟鸣,细雨里的鸟,嗓音更加湿润婉转,偶有两只燕子,嗖地一前一后从眼前窜过,迅速消失在前方绿色海洋里。路旁的广播,在播放着香山公园的简介,边走边听:香山公园占地188公顷,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景区内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57米。香山公园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距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香山如一位睿智的长者,含蓄、内敛、持重、内涵……

或台阶,或幽径,最喜小径旁的绿叶上,晶莹的雨滴,圆润、明亮,开始是一滴,慢慢相聚后,雨滴变大,成为一串,绿叶怎托得住雨滴的重,一低头,雨滴便顺势而下,一溜明光,投身地下的绿茵地上。清风一阵阵吹过来,凉意来袭,让人游意更浓。

远山如黛,苍翠连绵的香山,淡如水墨,深如水彩,浓妆艳抹,总是相宜。人们总把香山与红叶连在一起,其实,被浓密的绿包裹着的香山何尝不是在酝酿一场惊心动魄的红,她现在正在构思秋天的韵脚该从何处落笔,在何处点燃一抹枫红,在何处落笔一片新绿。她在静静构思和运筹谋划一场秋日的惊艳,

雨游香山,收获绿色的美,一种原始的美,一种纯粹的美,一种别样之美。

篇7:雨中游岩的游记散文

雨中游岩的游记散文

天气还是阴阴沉沉的,但我和老公还是决定去通天岩景区游玩,别人都说:游湖的时候,晴湖不如雨湖,我也想说:登山的时候,晴山不如雨山。只要山不是太险,雨中登山才更美,雨中朦胧的景色才最美。坐在拥挤的车上,窗外丝丝细雨,点点轻敲玻璃,轻快的节奏,是绵绵而轻柔的曲。忘却了身边的喧嚣,我的世界雨丝轻浥,朦胧而静谧!车已开出了郊区,车上的乘客越来越少,一只灰色的蝴蝶从张开的窗子扑入,悠然地扇动着小小的翅膀,振落几颗雨滴,从容地停泊在一个扶手上,却给它面前的阿姨粗鲁地拂赶,它惊慌失措地飞起,擦过我的肩膀飞离这个充满汽油味的地方,迎着清鲜的空气和美好的希望又自由自由地在雨中飞舞。

通天岩属于丹霞地貌,是一座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宋代的石窟寺,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因为它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又是我国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处石窟,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至今保留完整的石龛造像359尊,摩崖题刻128品。

过了半个小时左右,车子便到达通天岩的大门,刚下车便觉一阵夹着草味的清新迎面扑来,进了大门不远,便听到了哗啦啦的水声,一个壮观的人工瀑布正面影入眼前,缕缕欢欣的银帘,洒落到池里,泛起阵阵的涟漪。池中央的莲花座上,坐着一只十分有趣的四头乌龟,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四头龟,四个龟身合在一起,长脖子向不同的方向伸出,张开着小口的头东西南北各一只。

上山的石径两边长满了葱葱郁郁的参天大树,右边是一条沿着鹅卵石阶一级一级顺流而下一米多宽的人工小溪。雨还在纷纷扬扬地下着,我们踏着湿漉漉的红石阶梯,听着泉水叮咚,呼吸着雨中的清爽,带着爽朗的`心一步一步走向绿意盎然的大自然。拾阶而上几十米,很快就来到了忘归岩,抬头看见约十米高的丹崖绝壁,从它赤红的颜色便可看出这里是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因为已是梅雨季节,雨水较多,从崖上落下一条条晶莹的珠链,在地上溅绽开了一朵朵珠花,敲响了一个个轻快的音符。陡壁上有很多古人留下的石刻,其中最有名的是明代时在赣州任巡抚的理学家王阳明留下的一首五言诗,最大的一幅题刻是左则南宋辛弃疾的朋友李大正的作品,题刻的上方竟然还有一尊惟妙惟肖的罗汉雕塑,据说是李大正请来看守他的题刻的。由于雨水侵蚀和风化的原因,有石刻很多都已变得模糊不清了。在岩壁的下面,有一条长长的缝隙,上面撑满了一根根红色小竹篾,听说自己亲手撑一根在山缝里,就可以保佑腰不会疼了,这就是所谓的“撑腰”。但是有些小竹篾竟撑在低处一些石刻上,这未免让人有点痛心,这可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礼物呀。穿过了忘归岩潮湿而低矮的石洞,视野顿时豁然开朗,浓浓的绿意直扑眼前,仿佛真到了世外桃源一样。我们转过身一抬头,竟发现峭壁上也有十几幅摩崖石刻和六尊神态各异保存到现在的十八罗汉。我们一路赏着谷底升起的轻烟,忘情地呼吸着树林散发出大量的负离子,欣赏完摩崖石刻最多,因刻有金龙和双虎而得名的龙虎岩后,我们便直奔景区石窟最多最有名的通天岩。越往山的深处走,清脆的鸟声也越来越响,就这样一路的鸟声一路的美景一路的惊喜地游着。慢慢地欣赏着从唐末到民国手艺精湛的石窟,看着栩栩如生双手合十的观音,笑容可掬的大肚佛,神态庄严的五百罗汉像等等雕刻,心里在感叹古人的灵巧和聪慧的同时,也在叹息着有些因为风雨侵蚀,人为破坏,保护不够而变得面目全非的佛像,如不加强维护,真怕它们就此消失。石刻中最让我喜欢的是那只展翅飞翔的火凤凰,静静地看着它,仿佛看到凤凰涅磐时的样子,想象着它每过五百年,便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在梧桐叶的熊熊烈火中自焚,用自己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来换取人世的祥和幸福,并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得以更美好的躯体来重生,它的伟大与无私总让我感概不已。耳边仿佛听到了凤凰“唧唧”的叫声,“快看,快看,树上有一只长尾巴的大鸟很像凤凰。”老公兴奋地在大叫,我急忙顺着他指的方向仰望,在那几棵古树的苍翠中,隐隐约约地看到那黑色的长尾巴。也许这里真的是一个和佛有缘的清静之地。

篇8: 雨中游云龙山的散文鉴赏

雨中游云龙山的散文鉴赏

云龙山乃徐州一胜景。徐州为古彭之地,历史胜迹浩繁,而云龙山因自然风光旖旎,文化古迹众多而名声遐迩。我慕名已久,也曾数次路过徐州,皆因各种缘由与其失之交臂。五一假期,约三俩好友骑车赴云龙山,一登为快。

清晨,我们一行三人从滕州出发,沿104国道南行奔徐州而去。五月初的天空澄明透彻,阳光媚好,不燥不热。初夏的村庄和田野勃发着青春的气息。远望,回眸,视野中跳跃着新鲜与清凉。一路欣赏着,谈笑着骑行,下午四时已到云龙山景区。约好先去云龙湖转转,晚上休息一夜,养精蓄锐,第二天再登云龙山。云龙湖在云龙山脚下,东依云龙山,碧水青山,烟波浩渺,似一颗璀灿的明珠。漫步湖堤,清凉的风从湖面掠过,怡人心扉。夕阳洒下金波,湖水倒映青山。颇有“落霞与孤鹜齐飞,湖水共青山一色”之妙。

远望云龙山,蜿蜒起伏、状似神龙,昂首向东北,曳尾于西南,气势不凡。据说云龙山名称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汉高祖刘邦在丰泽斩白蛇起义。但当时势单力薄,便南下徐州,来到云龙山。为安全计,刘邦每天换一个地方。可吕雉每次从沛县来,都能很快就找到他。刘邦问其故,吕雉说,山上某个地方的上空,总有一片祥云,形状如龙。我就直奔过去,果然你就在那里。因刘邦后来当了皇帝,皇帝是“龙”,他藏过身的'山,也就称为云龙山了。

传说之美丽让人心动,愈加激起登临游览之欲望。第二日晨起,淅沥雨声穿窗而入。心一惊,天不遂人愿,颇为失落。猛然想到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况暮春之雨仍旧缠绵如丝,凉而不寒。雨中游云龙山未免不会有另一番情趣。乐游之人,一拍即合。打车即赴北门,循路而上。

蒙蒙细雨,清晨的云龙山笼罩在雨雾之中,恍如仙境。茂盛的树木掩映着山中小路,不乏三两撑伞登山的游人。看来与吾等同趣之人不少,更觉欣然。徒步行至山西会馆,清式建筑,门扉沧桑。叩门而入,庭内别有一番洞天,漫步其中,仿佛穿越了上百年。沿会馆外侧石阶而上,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不觉已来到放鹤亭,此乃宋代文人隐士张天骥所建。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与其结为好友。山人养了两只仙鹤,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飞仙鹤,亭因此得名。苏轼写《放鹤亭记》,匾额上“放鹤亭”三字乃苏轼手迹。慕其名,瞻其迹,雨声滴滴,似在诉说着那动人的故事,千年前的画面似乎又在我的眼前生动起来。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的帝王将相不计其数,文人雅士却因其逸闻趣事滋养着后人而不朽。

时近中午,雨渐渐小了,停了。空山新雨后,清泉石上流。雨后的山中透着清新的气息,溪流娟娟,似与古诗相印证。依山南行,走过一个v形山道,缓缓攀上观景台。观景台依山就势,造型古朴端庄,气势雄伟。登台临栏远眺,全城美景尽收眼底。俯瞰云龙湖,似卧于云龙山的臂弯中,枕山而眠。又,山似眉骨,湖似明眸。郁郁葱葱的山林恰似浓眉。想到此,颇感造物主之神奇。

下山走西门而下,又邂逅云龙书院。对于我等“习文”之人,倍感亲切。修复过的书院,古香古色,弥漫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让我不由得想起湖南岳麓山岳麓书院,虽未谋面,却心仪已久,不知是何等摸样。但氤氲在山中的精神面貌应该一致。山水养人,书墨润人,那么,筑于秀山丽水中的书院带给人情操的陶冶就不言自明了。

边赏边品,徐徐而下。及至山脚,仍意犹未尽。伫立,回望,良久方行。暗想:他日,必驱车携家人再游此山,美景岂能独享?况山不高,适老少同游。

相关专题 雨中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