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员领导干部实施诫勉谈话的实践与思考

SmellyCat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SmellyCat”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党员领导干部实施诫勉谈话的实践与思考(共14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对党员领导干部实施诫勉谈话的实践与思考

对党员领导干部实施诫勉谈话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县县委组织部坚持不断完善干部诫勉谈话制度,用发展的实绩考评干部工作的优劣,努力营造无功便是过、无为便是错、有为才有位的用人环境。实践证明,实施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诫勉谈话,不仅能够增强干部的危机意识,激发干部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而且能够促进用人观念的转变,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

一、实施诫勉谈话的基本做法及效果

实施诫勉谈话是干部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特殊措施。为使诫勉谈话既符合上级政策,又适合干部工作实际,我们以严肃科学的态度认真抓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以树立正确的用人观为导向,明确诫勉谈话对象的具体表现。按照党员领导干部存在问题的'原因、性质、后果及其影响程度,把诫勉谈话对象细化为重点管理谈话、警诫谈话和待岗谈话,并根据《关于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的暂行办法》的规定,进一步明确诫勉谈话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具体行为表现。

以工作实绩和群众的满意度为标尺,认定诫勉谈话的对象。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宽严适度、一个标准、讲究政策和尊重群众公论的原则,严格把握诫勉谈话条件,准确认定党员领导干部诫勉谈话对象。首先是自查自究。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对照保持先进性标准找差距、对照群众愿望找问题、对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若干规定》找不足,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其次是群众评议。建立了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制度,并将评议结果作为诫勉谈话的重要依据。第三是组织考察。在考核工作中,严格标准,敢于碰硬,广泛听取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意见,加强对干部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的考察。

以建立跟踪帮教制度为保障,确保诫勉谈话的效果。党组织对考核、评议认定诫勉谈话的干部不冷落、不歧视,不搞“一棍子打死”,坚持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切实做好重点管理、警诫和待岗干部的教育转化工作。主要采取了三种帮教谈话方式。一是专人帮教教育。采取“开小灶”的办法,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与被诫勉的干部“一对一”结成帮教对子,实行跟踪考察管理,督促指导他们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二是组织集中学习。以县委党校、基层党校为阵地,组织诫勉干部学习,坚持教育灌输和学员现身说法相结合,帮助放下包袱,鼓起勇气,积极进取。三是开展谈心谈话活动。根据诫勉干部的不同情况,谈心谈话做到有的放矢。对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问题的干部重点进行提醒式谈话,对事业心不强的干部重点进行激励式谈话,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重点进行批评式谈话。

实施干部诫勉谈话是新形势下干部管理教育的一种有效机制和手段,对干部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一,教育和挽救了一批后进干部。干部诫勉作为干部管理的一种特殊管理措施,对那些缺点毛病多且改正不明显的后进干部,起到了一般的教育手段难以起到的作用。其二,对干部起到了警示、激励和鼓舞作用。实施诫勉后,干部普遍反映,干部的事业心、责任心、模范作用明显增强,干部的精神面貌、作风纪律和履行职责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其三,调动了群众参与干部监督管理的积极性。实施干部诫勉谈话,加强对干部监督管理,较好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干部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

二、对诫勉谈话的思考

从本质上来看,诫勉谈话制度是一种内部监督,检验一种制度的成效关键要看执行后的社会效应。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忌仓促上阵,要准备充分。诫勉谈话前,对已掌握的谈话对象存在的苗头性问题事实要反复进行甄别,必要时可组织调查核实,确保掌握的问题事实准确、全面、真实,防止事实不清、情况不明等造成谈话被动。要拟好谈话提纲,对如何开头、怎样结尾,先谈什么、后谈什么进行安排设计。要认真分析预测谈话对象可能提出的问题或有关说明,查找政策依据,做好应对,同时对谈话中涉及的时间、人员、地点等应做到心中有数。要对谈话对象家庭状况、性格特点等基本情况有所了解,确定合适的谈话方式方法。

二忌主题分散,要有的放矢。诫勉谈话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谈话对象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展开,不能把诫勉谈话当成“拉家常”,对谈话对象有意或无意分散和转移主题的,要明确指出,及时纠正,做到讲问题要准:指出谈话对象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时,实事求是,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提要求要严:按照“为民、务实、清廉”,针对谈话对象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诫勉要求。要求谈话对象表明态度时不能讲假话、大话、空话,必须是真话、实话、心里话。

三忌生硬呆板,要讲究艺术。诫勉谈话场所选择要恰当,做到严肃而不压抑、庄重而不失自然,为有效谈话提供适宜的环境。谈话开始时,应将有关情况向谈话对象说明。必

篇2:对党员领导干部实施诫勉谈话的实践与思考

对党员领导干部实施诫勉谈话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县县委组织部坚持不断完善干部诫勉谈话制度,用发展的实绩考评干部的优劣,努力营造无功便是过、无为便是错、有为才有位的用人环境。实践证明,实施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诫勉谈话,不仅能够增强干部的危机意识,激发干部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而且能够促进用人观念的转变,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

一、实施诫勉谈话的基本做法及效果

实施诫勉谈话是干部教育管理的一项特殊措施。为使诫勉谈话既符合上级政策,又适合干部实际,我们以严肃科学的态度认真抓好每个环节的。

以树立正确的用人观为导向,明确诫勉谈话对象的具体表现。按照党员领导干部存在问题的原因、性质、后果及其影响程度,把诫勉谈话对象细化为重点管理谈话、警诫谈话和待岗谈话,并根据《关于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的暂行办法》的规定,进一步明确诫勉谈话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具体行为表现。

以实绩和群众的满意度为标尺,认定诫勉谈话的对象。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宽严适度、一个标准、讲究政策和尊重群众公论的原则,严格把握诫勉谈话条件,准确认定党员领导干部诫勉谈话对象。首先是自查自究。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对照保持先进性标准找差距、对照群众愿望找问题、对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若干规定》找不足,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其次是群众评议。建立了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制度,并将评议结果作为诫勉谈话的重要依据。第三是组织考察。在考核中,严格标准,敢于碰硬,广泛听取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意见,加强对干部圈、生活圈、社交圈的考察。

以建立跟踪帮教制度为保障,确保诫勉谈话的效果。党组织对考核、评议认定诫勉谈话的干部不冷落、不歧视,不搞“一棍子打死”,坚持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切实做好重点管理、警诫和待岗干部的教育转化。主要采取了三种帮教谈话方式。一是专人帮教教育。采取“开小灶”的办法,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与被诫勉的干部“一对一”结成帮教对子,实行跟踪考察管理,督促指导他们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二是组织集中学习。以县委党校、基层党校为阵地,组织诫勉干部学习,坚持教育灌输和学员现身说法相结合,帮助放下包袱,鼓起勇气,积极进取。三是开展谈心谈话活动。根据诫勉干部的不同情况,谈心谈话做到有的放矢。对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问题的干部重点进行提醒式谈话,对事业心不强的干部重点进行激励式谈话,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重点进行批评式谈话。

实施干部诫勉谈话是新形势下干部管理教育的一种有效机制和手段,对干部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一,教育和挽救了一批后进干部。干部诫勉作为干部管理的一种特殊管理措施,对那些缺点毛病多且改正不明显的后进干部,起到了一般的教育手段难以起到的作用。其二,对干部起到了警示、激励和鼓舞作用。实施诫勉后,干部普遍反映,干部的事业心、责任心、模范作用明显增强,干部的精神面貌、作风纪律和履行职责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其三,调动了群众参与干部监督管理的积极性。实施干部诫勉谈话,加强对干部监督管理,较好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干部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

二、对诫勉谈话的思考

从本质上来看,诫勉谈话制度是一种内部监督,检验一种制度的成效关键要看执行后的社会效应。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忌仓促上阵,要准备充分。诫勉谈话前,对已掌握的谈话对象存在的苗头性问题事实要反复进行甄别,必要时可组织调查核实,确保掌握的'问题事实准确、全面、真实,防止事实不清、情况不明等造成谈话被动。要拟好谈话提纲,对如何开头、怎样结尾,先谈什么、后谈什么进行安排设计。要认真分析预测谈话对象可能提出的问题或有关说明,查找政策依据,做好应对,同时对谈话中涉及的时间、人员、地点等应做到心中有数。要对谈话对象家庭状况、性格特点等基本情况有所了解,确定合适的谈话方式方法。

二忌主题分散,要有的放矢。诫勉谈话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谈话对象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展开,不能把诫勉谈话当成“拉家常”,对谈话对象有意或无意分散和转移主题的,要明确指出,及时纠正,做到讲问题要准:指出谈话对象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时,实事求是,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提要求要严:按照“为民、务实、清廉”,针对谈话对象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诫勉要求。要求谈话对象表明态度时不能讲假话、大话、空话,必须是真话、实话、心里话。

三忌生硬呆板,要讲究艺术。诫勉谈话场所选择要恰当,做到严肃而不压抑、庄重而不失自然,为有效谈话提供适宜的环境。谈话开始时,应将有关情况向谈话对象说明。必

要时可作一些语言铺垫,消除谈话对象紧张、猜疑和逆反等心理,谈话时要注意观察谈话对象的言谈举止,恰如其分地将谈话逐步引向深入。要注重字词、语气运用恰当,避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要重视谈话对象对有关问题的说明甚至反驳意见,避免我说你听、我问你答。要以诚相待、以心换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害,做到利害分明,情理相融,使谈话对象真心接受。

四忌一劳永逸,要跟踪问效。诫勉谈话后,要注意观察被谈话对象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必要时还可以对其进行考核或民主测评,考察谈话对象是否受到了警示,改正了缺点。一次谈活没有解决问题的,要反复进行谈话,做到问题一天不解决,一天不撒手。对经多次谈话仍无悔改之意、无改过之行的,可作出适当的组织处理。

《对党员领导干部实施诫勉谈话的实践与思考》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对党员领导干部实施诫勉谈话的实践与思考。Hc8

要时可作一些语言铺垫,消除谈话对象紧张、猜疑和逆反等心理,谈话时要注意观察谈话对象的言谈举止,恰如其分地将谈话逐步引向深入。要注重字词、语气运用恰当,避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要重视谈话对象对有关问题的说明甚至反驳意见,避免我说你听、我问你答。要以诚相待、以心换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害,做到利害分明,情理相融,使谈话对象真心接受。

四忌一劳永逸,要跟踪问效。诫勉谈话后,要注意观察被谈话对象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必要时还可以对其进行考核或民主测评,考察谈话对象是否受到了警示,改正了缺点。一次谈活没有解决问题的,要反复进行谈话,做到问题一天不解决,一天不撒手。对经多次谈话仍无悔改之意、无改过之行的,可作出适当的组织处理。

《对党员领导干部实施诫勉谈话的实践与思考》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对党员领导干部实施诫勉谈话的实践与思考。Hc8

篇3: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实践与思考

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实践与思考

政绩是领导干部德才素质在工作实践中的综合反映,是领导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中创造出来的业绩,因此,实施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既是上级组织客观评价下级领导干部工作情况的办法,也是反映和衡量领导干部工作能力、水平的一种方法。 一、近年来我县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主要做法 主要是构建了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三大考核体系,即乡镇、部门综合考核、干部考察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工作考核。 1、乡镇、部门综合考核。是指对乡镇、部门在经济、社会、党建和精神文明等多方面进行的考核。每年年初由县委、县政府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根据全年的工作重点,确定本年度乡镇、部门综合考核的具体指标,并发文公布。乡镇、部门综合考核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突出加快发展的主题。常山经济欠发达、总量小,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主要在于工业,发展潜力也在工业。针对常山原始积累不多、依靠自身发展较慢,从开始,县委决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把招商引资作为乡镇、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以此调动乡镇、部门招商引资积极性,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在全县形成浓厚的招商氛围。同时逐年提高招商引资任务数和考核分值比重。实行招商引资考核以来,成效十分显著,全县招商引资额逐年增加,引进了光宇集团、天马水泥、宏大玻纤等一批大项目落户常山,极大地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强化刚性指标考核。采取强化 “刚性指标” 考核、淡化 “软性指标” 考核,实行分片或分类考核等办法,尽可能地使各个乡镇、部门考核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我们考核乡镇税收完成情况、工业固定资产投入、招商引资等“刚性指标”,而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工农业总产值这些不易统计、容易造假的指标则不予考核;针对乡镇经济实力不同,采取分类考核的办法,如在乡镇税收考核上,按乡镇上年度税收入库情况把乡镇分成三类,每类再确定不同的增长比例予以考核。同时,在平时了解掌握乡镇、部门工作的基础上,采取实地查看、定期检查等方式,进行考核。三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上,克服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衡量一切,防止把综合考核简单化为“GDP决定论”,做到既考核经济指标,又不拘泥于经济指标,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以防“数字游戏”和“统计造假”,力求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同时,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在全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在考核内容设置上,增加反映社会发展、农村发展的内容,如,今年我县在综合考核办法中增加了生态县建设、人力资本开发和农村新五保体系、村庄规划、康庄工程等城乡统筹发展方面的内容;招商引资考核从当初只考核工业招商引资扩大到现在的一、二、三产三个领域的招商引资;增加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考核指标。 2、干部考察考核工作。干部考察考核工作每年年底进行,考察由县委组织部组织进行,考察时,组成若干个考核组,集中一段时间对全县乡镇、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全面考察。通过民主测评、个别访谈、查阅资料、实地查看、专项调查等方式广泛深入地了解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一年来或一届来的工作业绩。在评价考察对象时,我们要求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全面、科学、客观、真实地进行评价,同时要着重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是主观努力与客观因素的关系。要深入分析考察对象开展工作中主客观因素所起的作用,不简单地把政绩大小与干部能力的强弱划等号。二是显绩与潜绩的关系。既看以前的工作基础,又要看目前已取得的成绩,还要看其对长远发展打下的基础。三是绩大与绩小的关系。在考察中既要进行纵向比较,又横向比较,科学认定考察对象所作出成绩的大小。四是个人成绩与集体成绩的关系。在考察中注意区分个人担负的责任和所发挥的作用与集体的作用,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判断准确。五是日常工作与关键时刻的关系。既看干部能否正常履行自己的职责,更注意了解和掌握其在重大事件、紧要关头的决策和工作的效果。六是三个“文明”的关系。对乡镇、部门单位一把手还注意了解其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成效。比如,一把手在抓好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本单位的中心工作之外,是否注意抓好本单位的班子建设、队伍建设等等。 3、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工作。一是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制度和措施。出台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考核办法》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责任追究办法》,明确责任制考核的对象、内容和考核方式以及责任追究的原则、方式、内容、标准、认定办法、追究程序及权限等,使责任考核有章可循。二是加强了检查考核工作。制定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考核评分标准》,采取单位自查与上级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乡镇、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在检查考核中,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与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督促检查相结合,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相结合,与民主测评、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相结合。检查考核工作两年进行一次,由县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检查考核责任制落实情况制度。三是深入开展“三谈二述”活动。“三谈二述”即三项谈话制度和述职述廉制度。几年来,我们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和纪委负责人同下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双重廉政谈话制度、纪委与组织部同新任领导干部的廉政谈话制度、纪检监察机关同信访监督对象的`诫勉谈话与信访谈话等制度,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内容贯穿到谈话当中。下发了《关于在县管领导干部中开展述廉评廉活动的意见》,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作为述廉的重点内容之一,突出公开诺廉、定期述廉、民主评廉三个重点环节,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一岗双职”的意识。四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全县已有17名党员领导干部受到责任追究,其中党纪处分5人,政纪处分12人,切实解决了责任追究中存在的“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 二、目前政绩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即在考评的体制上重上级领导的印象,轻群众的满意率;在考评的指标上重经济增长,轻社会人文发展;在考评的内容上重“显”绩的考评,轻“潜”绩和“隐”绩的考评。具体表现为三个不够:一是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现行的政绩考核主要是针对班子集体,而对班子成员的政绩考核较少。按照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与考核目标,考核出来的结果主要反映的是领导班子集体的政绩,难以反映出班子成员个体的政绩与努力。同时,也没有针对岗位职责,制定出每个领导干部的考核项目。二是政绩考核内容还不够稳定,所定分值不够科学。目前,政绩考核的内容主要是由上级党委、政府制定的,主要考核下级党委(组)、行政领导班子贯彻、落实工作的情况。考核的内容年初就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得单位,下级党委(组)、行政领导班子的工作自然就围绕考核目标进行,有考核任务的就重视一些,考核分重的,重视的程度就深一些,抓得紧一些。对没有列入考核内容的,工作相对就松一些。这样,考核的内容上就容易出现一些随意性,上级认为哪项工作重要,下级必须抓好,就把这项工作列入到考核内容中去,分数权重也相对重一些。三是评价不够准确。考核的程序没有一个具体的、规范化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考核结果的评价。考核的方法多注重数据报表,而忽视了群众的参与度,也很少能够采纳群众的意见,因此,被考核对象既使工作不够好,也会想办法让考核过关。考核中定性考核较多而定量考核较少,特别是对一个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能够量化考核的更少,因此,难免存在对一个干部的政绩凭“印象分”的问题。 三、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对策思考 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重点要在指标上、方法上、参与主体上、考评队伍素质上进行完善提高。 一要集思广益,科学设置考核指标。考核是指挥棒,考核指标是指挥棒的方向。在设计考核指标时应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多数干部群众认可的方能成为考核指标。考核指标既要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要防止考核指标设计过细过繁,群众难以考评的现象发生;既要突出反映经济增长和效益的考核,又要防止不适当地突出数字指标,单纯注重数字增长等偏向;既要考核有形的“显”绩,又要考核无形的“潜”绩。如当前考核应降低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等体现发展过程的指标和微观指标,增加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环境保护、城市管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等指标的权重。乡镇、部门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要能够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党建设工作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反映,每个方面又可以分成若干个小项。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后,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样既有利于一年一考核,也有利于一届一考核,使考核工作具有可比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正确地反映领导干部班子一年内、一届内的政绩。同时,要研究建立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明确领导干部个人在某个岗位上应起什么作用,应承担什么责任,从而使对领导干部个人的政绩考核工作有据可循。 二要分类指导,改进考核方法。要统筹运用传统的目标管理法、关键事件法、立体评议法、综合考核法,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职责和任务,突出不同的指标,采取不同的方法分别进行考核。根据不同方面政绩的要求可采取定量、定性、评估、监测、民意调查等不同的方法进行考核。要按照于法周严、于事简便的原则,规范考核程序和考核方法。考核程序和考核方法并不是越复杂越有效,关键是要严密、明确、具体,操作性强。考核的程序一般可确定为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述职评议,召开群众大会,由被考核对象就一年来或一届来的工作进行述职,然后组织群众对述职内容进行评议;二是考核打分,考核组对照考核内容,通过查阅资料、专项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了解被考核对象的工作完成情况,并进行逐项打分;三是综合汇总,确定等次,考核组将考核情况汇总后交考核领导小组研究讨论,并确定考核等次。四是反馈,考核领导小组将考核情况反馈给有关乡镇、部门和领导干部本人。在考核方法上,可以采用统计、审计、民主测评及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和数理分析办法,来最大限度减少人为的、感情化的因素,防止出现千篇 一律的考评结果。 三要拓宽渠道,扩大群众参与面。当前在政绩评价时,要着重解决党组织与群众评价相统一的问题。要切实改变少数领导干部经常不正确地充当下级政绩评判主体的现象,重要的是让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要提高参与政绩考核评价者的代表性,既要有领导干部、基层干部,又要有各方面的群众代表;要拓宽考核的渠道,既要有集中评议,又要有个别交谈;既要有集中性的考核考察,又要注重平时情况的了解。 四要多措并举,加强考评队伍建设。考评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考评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广开渠道,让更多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专家、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政绩考评,建立一支专门的考核队伍,考核人员持证上岗;在组成考评组时,要充分考虑考评对象的各方面工作实际,使考评人员的知识结构、工作经历等各方面能与之相适应;在开展考评前,要开展必要的培训,使考评人员熟练掌握考评指标、考评方法和考评技巧等,提高科学分析和处理数字的能力。

篇4: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实践与思考

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实践与思考

政绩是领导干部德才素质在工作实践中的综合反映,是领导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中创造出来的业绩,因此,实施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既是上级组织客观评价下级领导干部工作情况的办法,也是反映和衡量领导干部工作能力、水平的一种方法。

一、近年来我县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主要做法

主要是构建了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三大考核体系,即乡镇、部门综合考核、干部考察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工作考核。

1、乡镇、部门综合考核。是指对乡镇、部门在经济、社会、党建和精神文明等多方面进行的考核。每年年初由县委、县政府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根据全年的工作重点,确定本年度乡镇、部门综合考核的具体指标,并发文公布。乡镇、部门综合考核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突出加快发展的主题。常山经济欠发达、总量小,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主要在于工业,发展潜力也在工业。针对常山原始积累不多、依靠自身发展较慢,从20开始,县委决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把招商引资作为乡镇、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以此调动乡镇、部门招商引资积极性,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在全县形成浓厚的招商氛围。同时逐年提高招商引资任务数和考核分值比重。实行招商引资考核以来,成效十分显著,全县招商引资额逐年增加,引进了光宇集团、天马水泥、宏大玻纤等一批大项目落户常山,极大地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强化刚性指标考核。采取强化“刚性指标”考核、淡化“软性指标”考核,实行分片或分类考核等办法,尽可能地使各个乡镇、部门考核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我们考核乡镇税收完成情况、工业固定资产投入、招商引资等“刚性指标”,而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工农业总产值这些不易统计、容易造假的指标则不予考核;针对乡镇经济实力不同,采取分类考核的办法,如在乡镇税收考核上,按乡镇上年度税收入库情况把乡镇分成三类,每类再确定不同的增长比例予以考核。同时,在平时了解掌握乡镇、部门工作的基础上,采取实地查看、定期检查等方式,进行考核。三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上,克服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衡量一切,防止把综合考核简单化为“GDP决定论”,做到既考核经济指标,又不拘泥于经济指标,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以防“数字游戏”和“统计造假”,力求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同时,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在全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在考核内容设置上,增加反映社会发展、农村发展的内容,如,今年我县在综合考核办法中增加了生态县建设、人力资本开发和农村新五保体系、村庄规划、康庄工程等城乡统筹发展方面的内容;招商引资考核从当初只考核工业招商引资扩大到现在的一、二、三产三个领域的招商引资;增加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考核指标。

2、干部考察考核工作。干部考察考核工作每年年底进行,考察由县委组织部组织进行,考察时,组成若干个考核组,集中一段时间对全县乡镇、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全面考察。通过民主测评、个别访谈、查阅资料、实地查看、专项调查等方式广泛深入地了解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一年来或一届来的工作业绩。在评价考察对象时,我们要求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全面、科学、客观、真实地进行评价,同时要着重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是主观努力与客观因素的'关系。要深入分析考察对象开展工作中主客观因素所起的作用,不简单地把政绩大小与干部能力的强弱划等号。二是显绩与潜绩的关系。既看以前的工作基础,又要看目前已取得的成绩,还要看其对长远发展打下的基础。三是绩大与绩小的关系。在考察中既要进行纵向比较,又横向比较,科学认定考察对象所作出成绩的大小。四是个人成绩与集体成绩的关系。在考察中注意区分个人担负的责任和所发挥的作用与集体的作用,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判断准确。五是日常工作与关键时刻的关系。既看干部能否正常履行自己的职责,更注意了解和掌握其在重大事件、紧要关头的决策和工作的效果。六是三个“文明”的关系。对乡镇、部门单位一把手还注意了解其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成效。比如,一把手在抓好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本单位的中心工作之外,是否注意抓好本单位的班子建设、队伍建设等等。

3、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工作。一是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制度和

篇5:实施创造性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实施创造性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我国教育改革基于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和对新型人才的期盼,提出了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是一种弘扬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人的健全人格的新型教育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突破口和必然选择。

实施创造教育必须以课堂教学为渠道,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课堂环境。思想政治的教学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情感是推动师生双边生活的强大动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下面是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一、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教育的实践

实践一:在《经济常识》“国际贸易”一课的教学中,涉及到WTO的内容,我没有把自己精心准备的材料交给学生,而是设计了以下问题:关于WTO的起源、WTO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加入WTO的原因及现状、中国入世后会给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以及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实际行动来面对入世后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动脑去思考,然后写出自己的实践论文。从同学们的实践论文中不难发现,他们的思想在慢慢地成熟,他们在用自己的眼睛洞察社会,了解社会,进而去适应社会,把书本知识和个人的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了解知识的同时,也使他们深切地感到自己面临的生存空间是一个竞争的空间,是一个不容浮躁的空间。类似的实践论文很多。比如,利用学生暑期生活,调查他们所属镇第三产业的纳税情况,通过实地考察第三产业的税种、税源、税率、纳税意识,根据考察情况写出分析报告,对纳税意识薄弱的行业进行“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宣传、讲解。在这一实践活中,他们教育了别人,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教育,把被动学转为主动学,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和社会亲密地联系在一起。

实践二: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渗透式教育。比如,现代家庭子女教育是困扰许多家长的一个社会问题。对此,我采取了辨证式教学法,把现代家庭子女教育以德育为重、还是以智育为重这两个本来兼容的概念对立起来,让学生分组辩论。一部分同学站在以智育为重的一方,认为智育是德育发展的基础,他们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这一观点:1、从人类认知规律说起,人总是先有对事物的概念性认识,才有对概念的理解和判断。婴儿总是先认识水,在生活中才会慢慢懂得节约用水这一美德。2、从未来是知识经济时代看,现代家庭子女教育一定要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德育固然重要,但掌握知识的多少将决定着未来的生存权利。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现代家庭子女教育应以德育为重他们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观点:1、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德育为智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德育是人身心健康成长的保证;3、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我觉得通过辩论能否达到统一的认识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同学们掌握了辩论技巧,发展了思维,发现了自己的潜能。

实践三:在班级管理上,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来带动班风、学风,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整体氛围中,个性得到自主的发展。比如,在一次个人小发明展览会上,同学们的作品精巧,有自制风扇、小手电筒、座式小台灯、落地灯、贺卡等。他们材料的来源大部分是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和是不起眼的东西,如方便面袋、废纸袋、铁丝等,但每件东西在他们手中都变成了活生生的礼物。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开始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幅幅的作品使得师生在思想得以交流,情感上得以沟通,心灵上得以碰撞。我表扬了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新精神,真正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对每个学生都抱有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二、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教育的思考

创造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造能力的人为目标,以系统动态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以教师启发式教育和学生发挥主动性为主的模式。通俗的说,是指在创造性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

1、变教师观念,突出教学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在创新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和创造活力。为此,教师必须做到:(1)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超过老师并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看法。(2)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使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3)研究学科特色,把握学科的教学过程、规律,融合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形成教学个性风格,使学生学得主动。(4)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布鲁纳说:“知识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

教学是生动丰富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创造、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示范管理者,而且是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2、用启发、多样的教学方式,突出教学的过程性。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灌输式教育方式,随时诱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产生灵感,进发新思想,对同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可以讨论,可以聊天,可以学生讲……从而为学生思考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机会。为此,教师必须做到:(1)淡化“结果”意识,强化“过程”意识。(2)既强调启发式的“发现学习”,又要进行有意识的“接受学习”。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主张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依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去独立探究,发现相应的原理、规则和结论,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智能潜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保持对知识的记忆。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方法特别要求学生注意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了解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而有意义的接受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二者各有所长,相互补充,这就要求教师要综合运用这两种教学方法,使其相得益彰。

3、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

使学生形成一种带有情感色彩且自动化的学习活动,关注呈现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发散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愉快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让创造者拥有宽松、自由、民主的心理安全环境,让学生养成乐于创造、善于创造、勤于创造的创造性的学习习惯。

4、教学评价的延时性。

不过分追求知识的完整性、标准性,大力提倡开卷考试,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根据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推迟教学评价或不作评价或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5、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教学。

可以实施网上教育、电视教育、家庭教育、多媒体教育,让学生参与课件制作等多种方式。

知识的灵魂是创新。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而观念的创新需要确立新的适应时代的思维方式。要面向未来,惟有创造性思维;要面向未来,惟有创造性人格。

篇6:谈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思考与实践

谈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程改革是我困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改革.新得教育理念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思路,给我们体育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我深感自己肩子担子的.分量,曾强了课程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决心把把握课改方向,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全身心投入到这次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领域,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进行一次较大的革新的突破.

作 者:王川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财经学校,辽宁,朝阳,12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 “”(8) 分类号:G80-05 关键词: 

篇7:实行和完善领导干部辞职制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实行和完善领导干部辞职制的实践与思考

实行领导干部辞职制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推进领导班子的勤政廉政建设,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和自律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自以来,我县对领导干部辞职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至今共有7名领导干部辞职,28名领导干部被扣分(我们规定三年内扣满7分者必须辞职),在干部群众中引起较大反响。一、主要做法(一)制定标准,使辞职制实行有一个客观的依据实行领导干部辞职制,首先要制定一个客观标准。为此,我县于20制定出台了《关于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的暂行规定》,规定领导干部有思想政治素质、能力水平、党风廉政建设、群众公认度、身体健康等五个方面25种情形之一的,不适应、不胜任、不适宜继续担任领导职务的应当辞职。我们在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细化辞职认定标准,明确辞职情形的同时,还推出了辞职扣分办法,规定领导干部有23种情节轻微的违规行为的,按规定档次扣1―3分,三年内累计扣分达到7分的,应当辞职。(二)把好环节,使辞职制实行做到科学规范操作辞职制政策性、敏感性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切实把好以下五个环节。一是把好事实核实环节。对拟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反复听情况,仔细区分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增强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是把好酝酿环节。在核实的基础上,通过核实小组、组织部部务会议、县委书记办公会议对拟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逐级进行酝酿。三是把好决定环节。根据酝酿情况,列出拟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及理由,提交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县委常委会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在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后作出决定。四是把好谈话环节。组织作出处理决定后,由部领导找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逐一进行谈话。谈话中对干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肯定其成绩,又指出其不足;既对干部进行鼓励,又缓解干部的消极情绪。五是把好跟踪管理环节。建立回访制度,形成相关档案。部领导定期找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谈话,了解他们内心思想,做好教育提高;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所在党组织认真配合做好思想,及时汇报有关情况;在干部考核中,着重考核被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的整改情况。(三)拓展渠道,为辞职制实行提供多种途径为确保辞职制的实行,我们十分注重拓展信息收集渠道。一是做好年度、届中、届末考核。去年,我县相继制定出台了镇乡、街道和县级机关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政绩考核办法,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我们还建立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结合年度、届中、届末考核,领导班子及其成员需在考核大会上进行述职述廉,由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民主评议。二是从平时对干部的监督管理中发现有关情况。如通过对群众举报电话和信访件的核实,发现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干部监督的有关配套制度。建立干部监督联系通报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互相通报情况。抓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行领导干部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制度,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加强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建立巡视制度,加强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二、存在的问题我县实行的领导干部辞职制,对进一步建立完善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解决干部“能下”问题以及强化干部的监督管理和优化干部资源配置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今后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一)一些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还存在偏差实行辞职制的理想条件是领导干部有很强的自觉性,在出现过失、过错时能深感自责,并主动提出辞职。然而,由于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官本位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官升则荣、官降则辱的旧观念还有较大市场。许多人往往把职务升降、权力大小作为衡量干部成功与否的标志,有的甚至对辞职的干部另眼相看。领导干部辞职后,往往还会遇到职务待遇下降等问题。考虑这样的现实情况,有的领导干部不想辞职、不愿辞职。群众的思想观念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辞职制的实行,领导干部思想认识更是直接左右着个人的辞职行为。应当说,经过这几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干部的“官”念有所转变,大多数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对辞职制表示理解和赞同。但是一旦改革真正落到自己头上,不少领导干部还是有想法。有的认为“辛辛苦苦了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到现在还拿我开刀”。正因为如此,导致有些干部难以心平气和地辞职退出。目前,绝大多数的辞职行为是辞职者在组织的引导、外部压力的推动之下作出的。(二)辞职的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辞职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干部监督管理制度,从其内在要求来说,需要制定完善的各种辞职类型的具体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理由如下:第一,有利于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有关行为进行准确认定,作出恰当处理,避免责任追究过程中出现重咎轻责、轻咎重责的情况

。第二,有利于领导干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制定辞职的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领导干部尽职尽责、自重自警。事后也能使领导干部对失职行为进行“对号入座”,作出合理的自我评价,形成“不辞职不行”的心理准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阻力。第三,有利于群众对领导干部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形成舆论力量,推动领导干部辞职退出。从目前各地的做法来看,实行辞职制在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方面还存在不够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自愿辞职、责令辞职的内涵和外延不明晰,在实践中不容易区分彼此的适用情形。多数地方采用列举自愿辞职或责令辞职的各种情形,但没有对自愿辞职、责令辞职的内涵和外延作进一步明确。比如,自愿辞职中的“个人原因或其他原因”到底指哪些原因,责令辞职中的“不再适合担任现职”到底指哪些方面“不再适合”,两者的适用情形又是什么?二是定性标准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难把握。例如,怎样的损失方可称为“重大损失”?怎样的影响才算是“恶劣影响”?对于这些事关领导干部“进退”的定性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好分寸。(三)配套制度还不够健全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所推行的辞职制更像是组织(人事)部门主导的责任追究制,辞职行为大多是辞职者在迫不得已的形势下作出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各种配套制度建设,而现有的配套制度并非十分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辞职制的成效。一是岗位职责规范和考评机制有待于健全。我国尚缺乏比较明确、具体的职权分类体系,上下左右之间、特别是上下之间职权边界比较模糊,责任追究起来比较困难。现有的考评机制有时还不能全面、公正、客观地反映干部履行职责的情况,这为组织认定是否适合现任岗位带来一定难度。二是领导干部辞职后安置还需完善。对于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来说,存在一个再安排问题。领导干部辞职的原因、造成过错的主客观条件各不相同,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何区别情况做好安置,是推行辞职制过程中需要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三是舆论监督渠道还不够畅通。在领导干部还缺乏主动辞职意识的情况下,要推进辞职制必须加强舆论监督,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促进领导干部辞职退出。目前,由于群众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情况了解得不多、不深,很难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三、对完善辞职制的几点思考实行领导干部辞职制涉及干部考核、教育、监督、管理等方方面面,单靠在某一方面单兵挺进,往往事倍功半。只有整体联动,才能取得良好成效。(一)做好思想,为实行辞职制提供良好氛围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对辞职制的顺利实行至关重要。我们要从加强思想上下工夫,努力排除制约辞职制实行的思想障碍。一是做深做细思想政治。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一般会出现心理落差,因此,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党委领导或组织部门分管领导要找其谈话,实事求是地指出其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提出努力方向,教育和引导辞职者教训,放下包袱,振作精神。到新单位后,单位领导要进行谈心交流,使其消除思想顾虑,大胆开展。二是提高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水准。能否做到主动辞职,关键取决于领导干部自身的从政道德修养。要加强领导干部职业道德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政治道德素质,把从外部力量推动的辞职行为逐步转变到以内心从政理念驱使的自觉行动,使其在出现严重失误,人民群众的利益遭到严重损害的情况下,能主动进行自我追究,辞职补过,取信于民。三是加强舆论宣传,更新群众的思想观念。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消除传统文化中的特权思想残余,淡化群众的官本位意识。同时加强宣传,引导群众以更宽容的眼光看待干部的进退去留,为辞职者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二)完善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辞职制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现在还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我们认为,完善充实辞职的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应当贯彻党管干部、群众公认的原则,遵循中央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精神,与现有的干部人事制度相衔接,使之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1、适当放宽自愿辞职的适用情形。我们认为,自愿辞职的适用情形宜宽不宜窄。对此我们是基于这样考虑的:当前辞职制刚刚起步,领导干部对辞职也需要一个接受、适应过程。相对而言,自愿辞职方式比较体面,容易被辞职者接受,能减少干部“下”的阻力。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建立干部正常退出机制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对退休、自愿辞职等15项干部正常退出方式进行重要性选择时,选择“自愿辞职”的人数最多,占55.4。如果自愿辞职适用范围界定适当放宽一些,口子开大一点,可以使更多不愿意在现任岗位或不适应现任岗位的领导干部平稳退出,疏通领导干部“下”的出口。这与辞职制“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功能定位是相吻合的。因此,我们认为,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出自愿辞职:(1)因个人健康原因,不能适应现任职务的;(2)因个人事业另有发展,不愿继续在现任岗位的:(3)个人认为性格、品德、声誉与现任职务不相配的;(4)认为个人能力不济,力不从心的;(5)因上多次出现情节轻微的失误,个人认为不宜担任现任职务的;(6)其他原因。2、分清自愿辞职与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界限。自愿辞职适用范围适当放宽后,具体运用时容易与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相混淆,因此实际操作中要把握好“度”,分清彼此间的界限。通过分析归纳,我们认为把“造成不良后果的严重程度”作为标准,可以区分彼此间的界限。“不良后果”包括政治上损失和物质经济上损失。政治上损失是指引起强烈的民愤,致使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下降或者引发不稳定因素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物质经济上损失是指财产受损、人员伤亡。例如,某位领导干部以个人品德上的“瑕疵”或因上的失误提出自愿辞职,情节较轻的,应予准许。情节较重,社会反响强烈的,甚至引起群众对立情绪的,不能网开一面,必须以引咎辞职或责令辞职的方式使其退出现任岗位,承担起化解和疏导群众不满情绪,挽回影响的责任。3、明确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的适用情形。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所下的定义和列举的八种情形来看,引咎辞职主要适用于三种情况:一是严重失误,领导干部个人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和自身能力水平的制约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二是严重失职,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三是对重大事故负有主要领导责任。责令辞职主要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领导干部应当引咎辞职而不提出辞职的;二是任免机关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的。我们认为,认定领导干部是否适合担任现职的依据是看其是否符合党的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制定责令辞职的适用情形时,要把“政治上靠得住、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是否适合现职的根本标准。故此,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责令辞职:(1)组织观念不强,在领导班子中闹无原则纠纷,严重影响班子团结,经教育仍不改正的:(2)执行上级决定不力,致使一些正确的决策在规定期限内得不到落实,给全局造成严重影响的;(3)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和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危时畏缩不前,临阵脱逃的;(4)能力较差,不能完成年度目标的;(5)作风方面存在比较严重问题,在群众中反映较差的;(6)做出严重违反社会公德或其他与领导干部身份不相符合的,在群众中产生较大影响的;(7)被诫免的干部,诫免期满无明显改进或一年内两次被诫免的;(8)因自身原因受党内严重警告或行政记大过处分的;(9)有其他应当引咎辞职的情形的;(10)应当引咎辞职而不提出辞职申请的。4、探索完善认定标准。充实完善认定标准是实行辞职制的关键,同时也是难点。我们可尝试采取以下办法,使定性标准适度合理,易于操作:(1)制定科学、合理的量化标准。对“重大损失、巨大损失”等能够量化的认定标准,可结合本地的实际,在统计分析、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重大损失、巨大损失”的“金额、人员伤亡”的.具体标准。为了体现“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要求,我们认为,引咎辞职所确定的“重大损失、巨大损失”认定标准要严于纪检(监察)、司法部门的认定标准。对“恶劣影响”等不可量化的定性标准,我们可寻找有代表性、因果关联程度大的间接标准来衡量。比如,“是否发生群体性静坐、围攻、越级上访或者群体性冲突事件”、“是否被全国性、省级媒体曝光”、“是否被上级部门作为反面典型通报”、“是否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质询”等事件来衡量。(2)实行扣分制。一般来说,领导干部出现严重失职的现象毕竟少数,更多地表现为日常、生活中小节方面的过错。如果领导干部出现轻微的违规行为,就对其按规定档次进行量化扣分,如在一定时间内累计达到一定分数,则必须辞职。由于扣分制着眼于领导干部日常表现,注重量的积累,就更能为组织部门认定领导干部是否适合担任现职提供直观依据,使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政绩平平的干部平稳退出。(三)整体跟进,为辞职制实行提供制度支撑1、建立健全岗位职责规范体系和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规范体系和科学的考评机制,是认定责任归属、责任大小的前提和基础,是判断领导干部是否适合担任现任职务的重要依据。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规范体系和科学的考评机制:(1)理清部门之间的关系。要以深化机构改革为契机,划清各个部门的职责界限,合理赋权,防止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权责脱节的情况。(2)健全单位内部岗位责任制。根据各个单位职能,按照权责一致、层级管理的原则,从“指挥部署,抓好落实,操作办理”三个层面进行分解,明确本单位内部主要领导岗位、副职领导岗位、一般干部岗位的权责范围、内容、业绩,建立起层次分明、上下衔接紧密、边界清晰的责任规范体系。(3)探索领导干部失误、行为过错月度记实法。每月底,单位主要领导对本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在本月中出现的影响、影响单位形象等行为过错作扼要如实记录,上级分管领导对分管单位主要领导进行记录。组织(人事)部门结合年度、届中、届末考核,对领导干部的过错行为进行核实认定,并与扣分制配套实施,使不适合现任岗位的干部信服地“下”来。2、做好辞职干部的善后。做好辞职者的善后,直接关系辞职者自身政治、经济利益,关系到辞职制能否顺利推行。对于领导干部辞职后安排,我们认为首先要区别不同辞职类型,作出原则性规定:自愿辞职和引咎辞职的领导干部,任职时间满一定期限的(如我县规定自愿辞职为四周年,引咎辞职为六周年),可视情保留原职级待遇,当年年度考核不得评优秀;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应降低一个职务安排。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构成违纪违法的,要根据纪检、监察部门的结论,降低或免去相应的级别、职务。对辞职后在新的岗位一年以上,成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可重新提拔担任领导职务。其次要对同一辞职类型进行具体分析,避免“一刀切”,安排时努力做到公平公正。一要看结果,分清承担责任的类型、损失的大小、影响的严重程度,区别过错轻重。二要看过程,区别行为性质。分析引起重大损失是由于主观过失的原因,还是经验不足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原因。过错发生后,是否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损失;是否主动自责,提出辞职。三要看客观条件,区别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清是前任留下的隐患,还是任期内出现的新问题。四要看个人的自身条件,做到人岗相适。对思想品德好,进取精神强,但缺乏领导经验的干部,安排他们到条件艰苦的地方接受锻炼,积累经验;对事业心和责任感强,但缺乏领导能力的业务型干部,调整到业务较强的岗位,发挥他们的专长。3、进一步拓展群众知情监督渠道。一是推进党务、政务公开。依托党政机关电子信息平台,扩大政务、党务公开的范围,增加信息量,公开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要求和业绩,使群众了解到领导干部应该做什么,做得怎么样,有无严重失职。二是加强新闻监督。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发挥新闻监督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大的特点,积极为新闻媒体参与监督创造条件,对那些人民群众反响强烈的不作为、乱作为行为进行曝光,形成舆论压力,使相关领导干部卸职下台。

《关于实行和完善领导干部辞职制的实践与思考》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关于实行和完善领导干部辞职制的实践与思考。f4K

。第二,有利于领导干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制定辞职的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领导干部尽职尽责、自重自警。事后也能使领导干部对失职行为进行“对号入座”,作出合理的自我评价,形成“不辞职不行”的心理准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阻力。第三,有利于群众对领导干部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形成舆论力量,推动领导干部辞职退出。从目前各地的做法来看,实行辞职制在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方面还存在不够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自愿辞职、责令辞职的内涵和外延不明晰,在实践中不容易区分彼此的适用情形。多数地方采用列举自愿辞职或责令辞职的各种情形,但没有对自愿辞职、责令辞职的内涵和外延作进一步明确。比如,自愿辞职中的“个人原因或其他原因”到底指哪些原因,责令辞职中的“不再适合担任现职”到底指哪些方面“不再适合”,两者的适用情形又是什么?二是定性标准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难把握。例如,怎样的损失方可称为“重大损失”?怎样的影响才算是“恶劣影响”?对于这些事关领导干部“进退”的定性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好分寸。(三)配套制度还不够健全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所推行的辞职制更像是组织(人事)部门主导的责任追究制,辞职行为大多是辞职者在迫不得已的形势下作出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各种配套制度建设,而现有的配套制度并非十分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辞职制的成效。一是岗位职责规范和考评机制有待于健全。我国尚缺乏比较明确、具体的职权分类体系,上下左右之间、特别是上下之间职权边界比较模糊,责任追究起来比较困难。现有的考评机制有时还不能全面、公正、客观地反映干部履行职责的情况,这为组织认定是否适合现任岗位带来一定难度。二是领导干部辞职后安置还需完善。对于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来说,存在一个再安排问题。领导干部辞职的原因、造成过错的主客观条件各不相同,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何区别情况做好安置,是推行辞职制过程中需要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三是舆论监督渠道还不够畅通。在领导干部还缺乏主动辞职意识的情况下,要推进辞职制必须加强舆论监督,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促进领导干部辞职退出。目前,由于群众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情况了解得不多、不深,很难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三、对完善辞职制的几点思考实行领导干部辞职制涉及干部考核、教育、监督、管理等方方面面,单靠在某一方面单兵挺进,往往事倍功半。只有整体联动,才能取得良好成效。(一)做好思想,为实行辞职制提供良好氛围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对辞职制的顺利实行至关重要。我们要从加强思想上下工夫,努力排除制约辞职制实行的思想障碍。一是做深做细思想政治。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一般会出现心理落差,因此,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党委领导或组织部门分管领导要找其谈话,实事求是地指出其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提出努力方向,教育和引导辞职者教训,放下包袱,振作精神。到新单位后,单位领导要进行谈心交流,使其消除思想顾虑,大胆开展。二是提高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水准。能否做到主动辞职,关键取决于领导干部自身的从政道德修养。要加强领导干部职业道德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政治道德素质,把从外部力量推动的辞职行为逐步转变到以内心从政理念驱使的自觉行动,使其在出现严重失误,人民群众的利益遭到严重损害的情况下,能主动进行自我追究,辞职补过,取信于民。三是加强舆论宣传,更新群众的思想观念。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消除传统文化中的特权思想残余,淡化群众的官本位意识。同时加强宣传,引导群众以更宽容的眼光看待干部的进退去留,为辞职者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二)完善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辞职制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现在还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我们认为,完善充实辞职的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应当贯彻党管干部、群众公认的原则,遵循中央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精神,与现有的干部人事制度相衔接,使之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1、适当放宽自愿辞职的适用情形。我们认为,自愿辞职的适用情形宜宽不宜窄。对此我们是基于这样考虑的:当前辞职制刚刚起步,领导干部对辞职也需要一个接受、适应过程。相对而言,自愿辞职方式比较体面,容易被辞职者接受,能减少干部“下”的阻力。据省委组织部20关于建立干部正常退出机制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对退休、自愿辞职等15项干部正常退出方式进行重要性选择时,选择“自愿辞职”的人数最多,占55.4。如果自愿辞职适用范围界定适当放宽一些,口子开大一点,可以使更多不愿意在现任岗位或不适应现任岗位的领导干部平稳退出,疏通领导干部“下”的出口。这与辞职制“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功能定位是相吻合的。因此,我们认为,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出自愿辞职:(1)因个人健康原因,不能适应现任职务的;(2)因个人事业另有发展,不愿继续在现任岗位的:(3)个人认为性格、品德、声誉与现任职务不相配的;(4)认为个人能力不济,力不从心的;(5)因上多次出现情节轻微的失误,个人认为不宜担任现任职务的;(6)其他原因。2、分清自愿辞职与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界限。自愿辞职适用范围适当放宽后,具体运用时容易与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相混淆,因此实际操作中要把握好“度”,分清彼此间的界限。通过分析归纳,我们认为把“造成不良后果的严重程度”作为标准,可以区分彼此间的界限。“不良后果”包括政治上损失和物质经济上损失。政治上损失是指引起强烈的民愤,致使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下降或者引发不稳定因素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物质经济上损失是指财产受损、人员伤亡。例如,某位领导干部以个人品德上的“瑕疵”或因上的失误提出自愿辞职,情节较轻的,应予准许。情节较重,社会反响强烈的,甚至引起群众对立情绪的,不能网开一面,必须以引咎辞职或责令辞职的方式使其退出现任岗位,承担起化解和疏导群众不满情绪,挽回影响的责任。3、明确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的适用情形。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所下的定义和列举的八种情形来看,引咎辞职主要适用于三种情况:一是严重失误,领导干部个人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和自身能力水平的制约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二是严重失职,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三是对重大事故负有主要领导责任。责令辞职主要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领导干部应当引咎辞职而不提出辞职的;二是任免机关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的。我们认为,认定领导干部是否适合担任现职的依据是看其是否符合党的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制定责令辞职的适用情形时,要把“政治上靠得住、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是否适合现职的根本标准。故此,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责令辞职:(1)组织观念不强,在领导班子中闹无原则纠纷,严重影响班子团结,经教育仍不改正的:(2)执行上级决定不力,致使一些正确的决策在规定期限内得不到落实,给全局造成严重影响的;(3)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和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危时畏缩不前,临阵脱逃的;(4)能力较差,不能完成年度目标的;(5)作风方面存在比较严重问题,在群众中反映较差的;(6)做出严重违反社会公德或其他与领导干部身份不相符合的,在群众中产生较大影响的;(7)被诫免的干部,诫免期满无明显改进或一年内两次被诫免的;(8)因自身原因受党内严重警告或行政记大过处分的;(9)有其他应当引咎辞职的情形的;(10)应当引咎辞职而不提出辞职申请的。4、探索完善认定标准。充实完善认定标准是实行辞职制的关键,同时也是难点。我们可尝试采取以下办法,使定性标准适度合理,易于操作:(1)制定科学、合理的量化标准。对“重大损失、巨大损失”等能够量化的认定标准,可结合本地的实际,在统计分析、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重大损失、巨大损失”的“金额、人员伤亡”的具体标准。为了体现“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要求,我们认为,引咎辞职所确定的“重大损失、巨大损失”认定标准要严于纪检(监察)、司法部门的认定标准。对“恶劣影响”等不可量化的定性标准,我们可寻找有代表性、因果关联程度大的间接标准来衡量。比如,“是否发生群体性静坐、围攻、越级上访或者群体性冲突事件”、“是否被全国性、省级媒体曝光”、“是否被上级部门作为反面典型通报”、“是否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质询”等事件来衡量。(2)实行扣分制。一般来说,领导干部出现严重失职的现象毕竟少数,更多地表现为日常、生活中小节方面的过错。如果领导干部出现轻微的违规行为,就对其按规定档次进行量化扣分,如在一定时间内累计达到一定分数,则必须辞职。由于扣分制着眼于领导干部日常表现,注重量的积累,就更能为组织部门认定领导干部是否适合担任现职提供直观依据,使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政绩平平的干部平稳退出。(三)整体跟进,为辞职制实行提供制度支撑1、建立健全岗位职责规范体系和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规范体系和科学的考评机制,是认定责任归属、责任大小的前提和基础,是判断领导干部是否适合担任现任职务的重要依据。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规范体系和科学的考评机制:(1)理清部门之间的关系。要以深化机构改革为契机,划清各个部门的职责界限,合理赋权,防止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权责脱节的情况。(2)健全单位内部岗位责任制。根据各个单位职能,按照权责一致、层级管理的原则,从“指挥部署,抓好落实,操作办理”三个层面进行分解,明确本单位内部主要领导岗位、副职领导岗位、一般干部岗位的权责范围、内容、业绩,建立起层次分明、上下衔接紧密、边界清晰的责任规范体系。(3)探索领导干部失误、行为过错月度记实法。每月底,单位主要领导对本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在本月中出现的影响、影响单位形象等行为过错作扼要如实记录,上级分管领导对分管单位主要领导进行记录。组织(人事)部门结合年度、届中、届末考核,对领导干部的过错行为进行核实认定,并与扣分制配套实施,使不适合现任岗位的干部信服地“下”来。2、做好辞职干部的善后。做好辞职者的善后,直接关系辞职者自身政治、经济利益,关系到辞职制能否顺利推行。对于领导干部辞职后安排,我们认为首先要区别不同辞职类型,作出原则性规定:自愿辞职和引咎辞职的领导干部,任职时间满一定期限的(如我县规定自愿辞职为四周年,引咎辞职为六周年),可视情保留原职级待遇,当年年度考核不得评优秀;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应降低一个职务安排。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构成违纪违法的,要根据纪检、监察部门的结论,降低或免去相应的级别、职务。对辞职后在新的岗位一年以上,成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可重新提拔担任领导职务。其次要对同一辞职类型进行具体分析,避免“一刀切”,安排时努力做到公平公正。一要看结果,分清承担责任的类型、损失的大小、影响的严重程度,区别过错轻重。二要看过程,区别行为性质。分析引起重大损失是由于主观过失的原因,还是经验不足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原因。过错发生后,是否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损失;是否主动自责,提出辞职。三要看客观条件,区别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清是前任留下的隐患,还是任期内出现的新问题。四要看个人的自身条件,做到人岗相适。对思想品德好,进取精神强,但缺乏领导经验的干部,安排他们到条件艰苦的地方接受锻炼,积累经验;对事业心和责任感强,但缺乏领导能力的业务型干部,调整到业务较强的岗位,发挥他们的专长。3、进一步拓展群众知情监督渠道。一是推进党务、政务公开。依托党政机关电子信息平台,扩大政务、党务公开的范围,增加信息量,公开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要求和业绩,使群众了解到领导干部应该做什么,做得怎么样,有无严重失职。二是加强新闻监督。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发挥新闻监督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大的特点,积极为新闻媒体参与监督创造条件,对那些人民群众反响强烈的不作为、乱作为行为进行曝光,形成舆论压力,使相关领导干部卸职下台。

《关于实行和完善领导干部辞职制的实践与思考》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关于实行和完善领导干部辞职制的实践与思考。f4K

篇8:实行和完善领导干部辞职制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实行和完善领导干部辞职制的实践与思考

实行领导干部辞职制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推进领导班子的勤政廉政建设,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和自律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自年以来,我县对领导干部辞职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至今共有7名领导干部辞职,28名领导干部被扣分(我们规定三年内扣满7分者必须辞职),在干部群众中引起较大反响。一、主要做法(一)制定标准,使辞职制实行有一个客观的依据实行领导干部辞职制,首先要制定一个客观标准。为此,我县于2002年制定出台了《关于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的暂行规定》,规定领导干部有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水平、党风廉政建设、群众公认度、身体健康等五个方面25种情形之一的,不适应、不胜任、不适宜继续担任领导职务的应当辞职。我们在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细化辞职认定标准,明确辞职情形的同时,还推出了辞职扣分办法,规定领导干部有23种情节轻微的违规行为的,按规定档次扣1―3分,三年内累计扣分达到7分的,应当辞职。(二)把好环节,使辞职制实行做到科学规范操作辞职制政策性、敏感性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切实把好以下五个环节。一是把好事实核实环节。对拟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反复听情况,仔细区分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增强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是把好酝酿环节。在核实的基础上,通过核实小组、组织部部务会议、县委书记办公会议对拟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逐级进行酝酿。三是把好决定环节。根据酝酿情况,列出拟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及理由,提交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县委常委会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在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后作出决定。四是把好谈话环节。组织作出处理决定后,由部领导找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逐一进行谈话。谈话中对干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肯定其成绩,又指出其不足;既对干部进行鼓励,又缓解干部的消极情绪。五是把好跟踪管理环节。建立回访制度,形成相关档案。部领导定期找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谈话,了解他们内心思想,做好教育提高工作;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所在党组织认真配合做好思想工作,及时汇报有关情况;在干部考核中,着重考核被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的整改情况。(三)拓展渠道,为辞职制实行提供多种途径为确保辞职制的实行,我们十分注重拓展信息收集渠道。一是做好年度、届中、届末考核工作。去年,我县相继制定出台了镇乡、街道和县级机关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政绩考核办法,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我们还建立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结合年度、届中、届末考核,领导班子及其成员需在考核大会上进行述职述廉,由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民主评议。二是从平时对干部的`监督管理中发现有关情况。如通过对群众举报电话和信访件的核实,发现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干部监督的有关配套制度。建立干部监督联系通报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互相通报情况。抓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行领导干部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制度,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加强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建立巡视工作制度,加强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二、存在的问题我县实行的领导干部辞职制,对进一步建立完善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解决干部“能下”问题以及强化干部的监督管理和优化干部资源配置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今后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一)一些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还存在偏差实行辞职制的理想条件是领导干部有很强的自觉性,在出现过失、过错时能深感自责,并主动提出辞职。然而,由于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官本位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官升则荣、官降则辱的旧观念还有较大市场。许多人往往把职务升降、权力大小作为衡量干部成功与否的标志,有的甚至对辞职的干部另眼相看。领导干部辞职后,往往还会遇到职务待遇下降等问题。考虑这样的现实情况,有的领导干部不想辞职、不愿辞职。群众的思想观念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辞职制的实行,领导干部思想认识更是直接左右着个人的辞职行为。应当说,经过这几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干部的“官”念有所转变,大多数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对辞职制表示理解和赞同。但是一旦改革真正落到自己头上,不少领导干部还是有想法。有的认为“辛辛苦苦了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到现在还拿我开刀”。正因为如此,导致有些干部难以心平气和地辞职退出。目前,绝大多数的辞职行为是辞职者在组织的引导、外部压力的推动之下作出的。(二)辞职的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辞职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干部监督管理制度,从其内在要求来说,需要制定完善的各种辞职类型的具体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理由如下:第一,有利于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有关行为进行准确认定,作出恰当处理,避免责任追究过程中出现重咎轻责、轻咎重责的情况

篇9:对课外延伸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它色彩斑斓,生气盎然,它与生活同在,应用性极强,如果把学生框在教材里,局限于语文教材,在题海里翻滚,远离社会实践,缺乏生活积累,又怎能有效地提高语文的质量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从理论上指出了要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单靠课内是不行的,须课内课外两手抓。虽然课内时间有限,但是学生往往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课外则有学习广阔的天地,学生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发挥聪明才智。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中我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就自己的实践所得谈几点感受。

一、 课外延伸的前提条件

课外延伸能使学生的视野逐步开阔、能力逐渐加强,但课外延伸是由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走向社会的过程,加上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所以进行课外延伸必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作为保障。

1、丰富的课外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像教科书以外的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纪念馆、各种展览、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作为课外学习资源。这些课外学习资源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最容易用到的有:报刊、网络、图书馆。在学生面对这些丰富的课外资源时,家长和老师要给足学生收集资料的时间,相信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引导,鼓励支持有多种的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实施课外延伸的过程中,个别学生能收集到自己需要的资料,但往往看到学生拿着满满几页纸的资料而自己念都念不通顺,某些资料与自己收集的目的关系不大。这样收集、这样延伸有什么价值呢?学生收集到资料后能先内化为自己的所得,然后再在同学中交流,这样才能体现其作用。因此在开始实施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选择的收集,学生学会一些方法之后再放手让学生去做。

二、对课外延伸的利用

1、服务课堂,深化理解

与教材中的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很多,完全可以发动学生去收集,启发学生阅读兴趣,不仅增长了学生见识,也有助于理解课文。如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我就让学生课外先去搜集一些关于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进行阅读,这样便于他们更好地进行课文的学习。或课内延伸到课外,选与课文有关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扩展阅读,如教学了《小珊迪》这一课,我让学生们去读一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读完后,学生纷纷向我表示,现在她们有较好的学习条件,她们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再如教学的《赤壁之战》,学生倍感兴趣,就借此机会让学生去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名著。并利用阅读欣赏课谈谈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及自己的一些看法。

2、综合类型,培养能力

课外延伸并不局限于收集资料,教师可以布置些综合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去做。比如:做环保方面的手抄报、设计组织一次秋游活动、写调查报告等。这样的综合活动不但让学生学会围绕某个方面思考收集资料,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的购物活动是这样的:让学生自己带自己家里可以卖的小商品来卖,也可以购买自己需要的别的同学卖的商品,跟父母商定价格范围,真正开展一次购物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卖商品的同学千方百计推销自己的商品,买商品的同学想方设法讲低价钱,不但锻炼了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还学会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三、课外延伸的注意问题

语文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教学过程,由课内走向课外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形成迁移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在延伸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限度

语文教材都是经提炼的名篇佳作,具有典型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以培养学生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由模仿到变化最后才能创造的。所以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不能一开始就渲宾夺主,轻重不分了。用于帮助理解课文时,也只能是起辅助作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千万不可以延伸代替课堂的语文训练。

2、广度

前面讲过语文的课外学习资源丰富,生活中处处要用到语文,“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组织各种活动,给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3、准度

语文课外延伸要把握时机,找准向课外延伸的切入点,迁移运用,从而真正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

4、适度

课外延伸并不是越多越好,要适当合理,不能只追求公开课的轰动效应,流于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如每篇课文上完后都要进行小练笔,这固然对提高作文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有这个必要吗?有时候我们对课外延伸这个环节处理不当的话,无形中就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课堂上要学得扎实,课堂外增添兴趣,增长才干。课外阅读、课外延伸看起来似乎漫无边际,但做起要有依归。这就在于教师心中有个计划,善于引导,把学生课外毕竟有限的宝贵时间用在点子上。再者,要注意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能只注意心的一面,而忽视身的一面。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相信只要我们时刻想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

[对课外延伸的实践与思考]

篇10: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思考与实践

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思考与实践

一、反思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我想无论如何,在教书先生的学堂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学堂外也即今天的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也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这是美国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过对写作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进行长期调查和研究后在其《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与中国古人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然而我们既丢掉了优秀的传统,也没有借鉴外国学者的先进理念,却走进了讲课文讲作文“唯讲是上”的死胡同,在“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具体看来,对课外阅读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硬伤:无趣和贫乏。“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闭塞中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在许多地方和学校,语文课成为学生最反感和最不受欢迎的课。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无疑为语文早早地判了死刑。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另外,忽略课外阅读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大多患有“贫血症”,从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总是同样的答案,作文中总是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材料,甚至是同样的假话、空话和套话,孰不知这一恶果的酿造正是我们自身的失误。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多读”“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

二、实践篇

基于在语文大讨论中的反思,基于对语文高考命题原则“知识点在课内,题在课外”的理解,更基于深圳学生(尤其是笔者所在学校生源为三类)因阅读少而文化底蕴浅,因广东白话的影响而语感差的现状,为适应高考改革形势,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把抓好课外阅读作为突破口,从起在高三这个敏感的雷区大胆进行了尝试和摸索,连续四届高三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为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其中也包含考试能力)走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我尝试的方法和探究的途径可概括为课外阅读“五个一工程”。

一、喜爱一本杂志。推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人文性较强、国内知名度和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为日常读物(也可选择《青年文摘》《视野》《中国青年》等),并开展“读《读者》评《读者》”课前演讲活动,学期结束将演讲稿由学生自行设计、编辑、打印、装订结集为作品集。每期《读者》约15万字,一年24期,约360万字。

二、欣赏一个作家。买或借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潜心阅读,高三一年内读所喜欢的作家作品不少于20万字,加深对作家的感情,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三、辑录一本《作品精选》。每周选择抄写一篇自己喜欢的作品,给予点评,并写出喜欢的理由。文体不限,每篇不少于1000字。一年约有3万字。

四、推荐一篇好文章。每周轮流由一名同学给全班推荐一篇自己欣赏的好文章,要求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印发给全班阅读,每篇不少于1000字,文体不限。一学年全班累计有6万字。

五、做一系列专题对比阅读。借《语文学习》杂志上的“阅读新空间”栏目,指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共进行了如下10个专题:

1.倾心阅读(关于读书与人生)

2.音乐之声(关于音乐与人生)

3.学会倾听(关于感悟自然)

4.品读文化雕塑(关于文人与古迹)

5.风景的再造(关于唐诗宋词散文化)

6.最后的家园(关于环保)

7.感受奥运(关于奥运会与体育文化)

8.疯狂足球(关于足球、球星与人生)

9.感受余秋雨

10.语言的艺术

以上每个专题各由3篇同一话题不同角度的文章组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适于对比。每个专题约有6000字,共计6万字。利用课外辅导课进行。

阅读“五个一工程”的尝试实验取得了五大成果:

第一,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之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在高三读《读者》成为学生学习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据班主任反映,在学习之余学生借读《读者》做调节的为最多。在调查中有50%的同学能期期必买必读,有90.2%的同学读完每期一半以上的文章。还有不少同学课桌上同时有几份杂志,阅读兴趣高涨,阅读蔚然成风。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选抄佳作时,有许多学生一次抄10页以上甚至20页,我劝他们不要因此而费太多时间,应适可而止时,他们竟风趣地说:“这是我们的权利,我喜欢,你管不了。”在学生离校前的调查中,有95.8%的同学认为经过高三一年的培养,已基本养成了经常阅读的习惯,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完成了阅读积累,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语感能力。北师大博导刘锡庆教授强调,一个人学语言,第一是靠积累。阅读“五个一工程”一年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总量达到了近400万字,有60%的同学阅读总量达到了300万字以上,有30%的同学达到200万字以上,其余同学也在100万字左右,远远超过了新大纲要求高中三年阅读300万字的要求,而在高三以前每学年的课外阅读量在20万字以上的只有9.85%,10万字以下的却有70.4%,而每学期的课外阅读量在3万字以下的所占比例最高,达36.6%。300万与10万之比是30倍,300万与3万之比竟达100倍,而这又是在学业最紧张繁重的高三完成的,面对如此大量的阅读要求持赞成的同学高达97.2%,认为量有些大的只有2.8%,不赞成的为0。有85%的同学认为阅读开阔了视野。有57.7%的同学认为增强了对文章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是培养语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62%的同学认为提高了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要习得以‘人治’为主要特征的汉语文能力,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语感是一条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五个一工程”阅读中“读读―说说―抄抄―背背―写写―讲讲”的方式方法也切合了时下被语文界认同的语感培养模式。

第三,顺应了教育改革,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讲析”为主要特征的课堂阅读教学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就是把学生当成纯粹的“听客”或“看客”,消磨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个一工程”阅读给予学生极大的主动性,课外阅读的性质就决定了学生本身是阅读的主人,老师即使“欲讲不休”也只能是“鞭长莫及”。无论是“喜欢一份杂志”“欣赏一个作家”,还是评《读者》演讲

[1] [2] [3] 下一页

,推荐文章和选抄文章,都突出一个“自己”,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以学生自己“最喜欢”和“最欣赏”为标准,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决不替代学生,老师只做一个组织者和参谋者。即使是“专题对比阅读”,也是以学生阅读、交流、讨论为主。自主性不但使学生有了做学习的主人的强烈优越感,也为语文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语文空间。令人惊讶的是曾经不喜欢的鲁迅成为学生的最爱,钱钟书、沈从文、托尔斯泰、余秋雨也成了学生经常谈论的作家。原先在自习课看不到学语文的状况极大地改变为人人都在学语文,致使其他学科羡慕不已。而当高三的课外辅导课在学科安排上有冲突时,学生总是以最快最急切的声音呼唤语文课。在多次问卷调查中,语文课总是我所任教班最受欢迎的课。

第四,高考结硕果。尽管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高考依然是评判老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禁得起高考检验的教改实验才能得到学校、家长和同行的认可。令人欣慰的是在进行课外阅读“五个一工程”实验的四年中,实验学生的高考成绩年年有进步,届届有突破。届有4位同学突破了700分,12人在600分以上;届政史地班平均分达522分,最高765分,600分以上10人,其中班级9名本科生的语文成绩有7名在600分以上,是语文的受益者;届政史地班均分创历史新高达555分,理化生班的均分也比上年提高25分;届理化班和生物外语班均分均达530分,较上年提高30分,创学校理科班均分新高,600分以上12人,最高725分。这些成绩的取得,我想主要应归功于课外阅读,2000届几位学生戏称自己的本科是读《读者》读来的,戏言中有真意。2000届王雁声同学回北京参加高考,语文竟考了139分、北京市第二的优异成绩(最高为140分),她说坚持读《读者》,爱读余秋雨作品是成功的根本因素。由此看,以为大量阅读、少做练习会影响考试成绩的看法大可休矣。

五,提升了人生境界,强化了人文精神,真善美广植人心。“人文精神”的失落是语文失去魅力的根本原因。课外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为基本标尺的《读者》作为国内最具人性、最具温情的杂志,被读者喻为“温暖灵魂的阳光”。余秋雨先生这样评价《读者》:“它的大多数篇目,只是挖掘出了许多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点滴美好;这些美好并不壮丽却纯净得不羼杂质,因此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独立的精神天地;执掌这个天地的主角不是悲剧英雄,凌世超人或深思智者,而是平民百姓;平民百姓不再是呻吟者、诉苦人或抗击者,而是心灵光亮的点燃者。”难怪学生中有80%把《读者》选为自己最喜欢的一份杂志,人文精神的光芒使它散发出了恒久的迷人魅力。学生喜欢的作家鲁迅、沈从文、钱钟书、朱自清、巴金、托尔斯泰、哈代、莎士比亚……无不是人性的化身。10个专题阅读所选的文章也都与文化与人生相关,学生推荐的文章大多也是向真向善向美。钟锦云同学在《满溪流水香》的推荐语中写道:“柔弱的溪水尚且能不畏阻挠而勇往直前,那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生活着的人的我们又有什么做不到呢?只要我们用心去把握那股冲劲,那么当深度、广度、纯熟度合并为一时,便再也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成为我们的阻碍了。”在选抄点评自己喜欢的文章时,同学们更是自由地抒发出了一些对人生的体验和理解。“一台破旧的冰箱竟成了夫妻二人爱的结晶,物件因为爱而有了生命,世界也因为爱而充满生气,只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满眼都是爱!”“文章是随性随心的东西,它的美需要共鸣和应和的。凡事只求不负心,不负心,便有了宁静;而宁静,恰是绵延的源泉。”这两段文字分别是周家荣和钟玉清两位同学对《满眼都是爱》和《缺口》写的点评,课堂是教不出这种体悟的。在学生评价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时,“有书相伴,人生不寂寞”“在阅读中品味人生”“提升了人生的境界”选择率高达90%,学生的所得,正是我的期望,也是课外阅读的一种必然收获和最大收获。

三、启迪篇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得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获得良好的效果,从四年的实践体会来看,以下五个问题至关重要。

第一,激发兴趣是前提,养成习惯是最终目标。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语文教学的“叛徒”――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中学生年龄增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繁重,开始人生的烦闷,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情,调整生活节律;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是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

第二,积累是首要任务。实现积累要达到三个要求。一是量要多,曾有学者将语文教学的问题归纳为“三少一多”,其中一少就是阅读量少。新大纲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分别要达到400万字和300万字,就是对量的要求。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二是范围要广,阅读视野要开阔。刘锡庆教授提出:“经典名作和有兴趣的好书,或应读、可读之书等,都可以尽兴去读,越多越好。”著名作家贾平凹也建议:“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读者》杂志视野的开阔和涉及领域的广泛性是获读者好评的原因之一,因而被称为“百科杂志”。三是要坚持长期性。课外阅读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是一点一滴积累所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也吃不成胖子。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期间的边角料时间或休息日来阅读。语文阅读还要积极与其他课争抢学生的时间领地,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主动让时间给数理化和外语。也不能给学生没时间的借口。高三学生尚且一年能读300万字,其他年级更无理由不读多一些。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时间如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苟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就是胜利。

第三,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阅读要体现自由性。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的语文教学班与学生达成共识突出一个“自己”:靠自己看书,靠自己领悟,靠自己修炼;让学生自己看书,和古人对话,和外国人对话,自己升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不可逆转的教育改革潮流,教师应充分地相信学生无限的潜能,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只有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愉快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越学越要学。

第四,阅读的读物和方式要多样化,切忌单一。课外阅读的读物应允许在统一中求个性,阅读的方式要在稳定中有变化。在“五个一工程”阅读尝试中,“最喜爱的杂志”以《读者》为主,也允许选择《青年文摘》等;“欣赏一个作家”任学生自由选择,不求一致;“课前评

上一页  [1][2] [3] 下一页

《读者》演讲”因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力和心理素质能力而受欢迎;“推荐一篇文章”因同龄人推荐,更有知音之感,并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大受赏识;“系列专题阅读”则因开阔了阅读的视野得到70%同学的肯定;即使是被少部分学生反对的“每周抄写并点评自己喜爱的一篇文章”的阅读方式也仅仅由于“抄文章也是一种享受”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维护和认可。让名著经典与杂志时文并存,读写抄评与听说论辩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多样中获得丰富,在丰富中拥有厚实,在厚实中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阅读欲望。

第五,提高品位,突出人文性。浙江师大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界数十年高举语文的工具性,致使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应当掀起以突出人文性为基本特征的第三次浪潮。课外阅读在尊重学生阅读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的报刊杂志书籍,尤其要诱导学生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大师对话,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培养起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倘若通过课外阅读,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那么便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也实现了阅读的终极价值。

上一页  [1] [2][3]

篇11:对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对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伊健

(合肥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本文对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手段和指导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改革方案,并付诸教学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能力培养;计算机硬件实验

一、引言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正以指数曲线的规律在缩短,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数字化、智能化产品的空前繁荣。形式多样的数字化设备和产品正以各种方式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的支柱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倍增器和催化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信息产业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因此,培养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就成为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1]。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2],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技进步和国际间人才的竞争,人们对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是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对计算机这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硬件实验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培养实验技能的必修课。实验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全过程,逐步掌握科学实验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的训练,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笔者从这个目的出发,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对计算机硬件实验进行了教学研究和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前预习

服务于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硬件实验课程,主要有模拟电路、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实验课程。它们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根基,因此,首先要突出硬件实验的基础性:突出科学实验的思维和基本研究方法,突出能长时期发挥作用的基础性内容、基本原理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要充分的预习,明确实验的要求和内容,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以及相关的实验仪器,或通过必要的理论计算,编写实验程序,预计实验结果,写出预习报告,做到有备而来。如“字符和数据的显示”实验,首先给出实验任务:从FIRST开始的10个单元中存放着一个字符串,结束符是“$”编写一个程序,统计该字符串中字母B的个数,将结果放入COU单元[3]。

学生结合该实验任务分析得出,要完成实验所需的知识点有:比较指令、条件转移指令和数据传送指令。其中,数据传送指令在此实验之前的实验中已经反复使用过,因此学员只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简单的回忆即可,而条件转移指令和数据传送指令,目前还没有在编程实验中应用过,只是在理论课上听老师讲解过,因此,这两个知识点需要学员去详细的复习,明确各指令的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编写出此实验的源程序,以便实验课上进行调试运行。加强预习,使学生在实验中增加了主动性,减少了盲目性,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创新和积极吸取知识的习惯[4]。

三、教学环节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以前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以传授知识为主方式进行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教学。由于学生生源整体素质的提高,加之实验所需的理论知识在相关课程中已经学习,经过充分的预习,他们对实验原理及实验设计有自己的认识和较好的把握。如果像“走过场”式的讲解实验课,势必会出现学生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现象,因此对实验教学方法必须有所改变。我们的做法是集思广义,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实验基本原理,给出自己的设计思路,或画出主要原理图,并简述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也许一个同学的想法并不成熟,但是可以从其他同学的补充得以完善。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模拟电路”实验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各种各样的电路。对这些不同的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实验室条件采用相应的实验方案。

这里,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看似由学生来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的任务就减轻了,实则不然。首先,为了鼓励学生发言,要有鼓励性措施,比如对主动发言的学生,在点评时要进行表扬,平时成绩适当加分,同时要照顾到所有学生,根据个体差异性,对害羞胆小的学生提前进行沟通,力争做到每个学生都有上台发言的机会。这样,学生在准备发言的预习阶段比较认真,发言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其次,教师要适时引导,在不打断学生思路的前提下对学生考虑欠缺的问题或操作中常出现的问题提出疑问,要求学生考虑。例如,在“单片机原理结构设计”的实验中,思考某一个指令代码的放置位置不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通过这种方式教学,一方面带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5],拓展了知识面,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普遍感到收获较大。另一方面,学生的设计方法及表达方式的闪光点,教师也可以借鉴和汲取,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四、实验指导

在实验指导方面,要注重实验过程,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与基本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发现问题或遇到困难时,教师不是替他们排除,而是先问清楚情况,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自己解决[6],每做一个实验就吃透一个实验,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精神。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把握细节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的加深,培养学生耐心、严谨的实验态度。对试验中发现的一些细节问题,经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给出详细说明。有的学生还给出了严格的证明这些细节问题是否影响测量结果,从而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

再者,随着实验课程的深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过的实验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比,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中,让学生进行复杂模型机的设计。这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富有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实验考核

在传统的考核方式,即预习分+操作分+报告分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自评分并附上评析内容,让学生对实验的各个环节自己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计入最后考核成绩。这样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自己参与实验及教学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评分,分析把握他们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重点放在实验测量结果及数据处理过程,将实践中获取的经验总结升华,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在实验报告的批阅中,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术语、图形、文字符号、法定计量单位等的准确使用,并能够正确地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和图表,从方案设计到器件选型,从程序开发到调试等,说明结果,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还要关注学生对实验误差分析及实验感悟,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或设计更好的方案。学生的想法是丰富多彩的,对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教师在评语中应给予支持和鼓励,引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探求创新之路,从而拓展硬件实验教学创新的新视界。

六、小结及实践思考

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切实可行,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受到学生的欢迎。由于每个实验有限,增加了讨论部分,相对地,就缩短了实验操作时间,教学中可以考虑增加一个学时的讨论课,充分发挥讨论课的优势。另外,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强,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如何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使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展现自己的才华,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再次,对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应想方设法在开放性实验中实现,这确实会起到创新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武俊鹏,孟昭林。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2)10:107-109.

[2]柳斌。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J].人民教育,,(7 )。

[3]吕红,王凤琴。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实验教程[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4]黄家瑜,李云。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2:111-114.

[5]施德路,孟晨,于洪涛,等。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验研究[J].教育探索,,(7 ):26-27.

[6]贾虎。对当今工科物理实验教学与研究体系的全面设计[J].物理与工程,2007,(17)2:50-54.

篇12: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思考与实践

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思考与实践

一、反思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我想无论如何,在教书先生的学堂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学堂外也即今天的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也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这是美国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过对写作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进行长期调查和研究后在其《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与中国古人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然而我们既丢掉了优秀的传统,也没有借鉴外国学者的先进理念,却走进了讲课文讲作文“唯讲是上”的死胡同,在“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具体看来,对课外阅读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硬伤:无趣和贫乏。“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闭塞中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在许多地方和学校,语文课成为学生最反感和最不受欢迎的.课。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无疑为语文早早地判了死刑。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另外,忽略课外阅读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大多患有“贫血症”,从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总是同样的答案,作文中总是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材料,甚至是同样的假话、空话和套话,孰不知这一恶果的酿造正是我们自身的失误。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多读”“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

二、实践篇

基于在语文大讨论中的反思,基于对语文高考命题原则“知识点在课内,题在课外”的理解,更基于深圳学生(尤其是笔者所在学校生源为三类)因阅读少而文化底蕴浅,因广东白话的影响而语感差的现状,为适应高考改革形势,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把抓好课外阅读作为突破口,从起在高三这个敏感的雷区大胆进行了尝试和摸索,连续四届高三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为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其中也包含考试能力)走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我尝试的方法和探究的途径可概括为课外阅读“五个一工程”。

一、喜爱一本杂志。推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人文性较强、国内知名度和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为日常读物(也可选择《青年文摘》《视野》《中国青年》等),并开展“读《读者》评《读者》”课前演讲活动,学期结束将演讲稿由学生自行设计、编辑、打印、装订结集为作品集。每期《读者》约15万字,一年24期,约360万字。

二、欣赏一个作家。买或借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潜心阅读,高三一年内读所喜欢的作家作品不少于20万字,

[1] [2] [3] [4]

篇13:对当前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调查与思考对当前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调查与思考

对当前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调查与思考对当前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调查与思考

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就是指领导干部在执行职务过程中的法律精神要素,是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由于领导干部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处于“为首”的地位,其法律素质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本文中笔者试图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为干部的法制教育和法律素质的提高尽些微绵之力。

为进行本项研究,我们将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分解为法律知识、法律评价、法律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四个方面,围绕这四个方面设计了包括29个封闭式问题的问卷,随后对某省的领导干部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50份,收回251份,收回率71.7%.在收回的251份问卷中,地厅级干部34人,县处级干部59人,科局级干部158人,分别占被调查者的13.5%、23.5%和63%.

一、当前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状况及特点

1.普遍认识到学法懂法的重要性,但知识准备不足。知识是素质的基础。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的多寡,决定着其有无成熟的法律心理和观念,对法和法律现象有无正确的看法和评价,同时也是能否依法办事的重要条件。从调查情况看,当前领导干部已经充分认识到法律知识对于作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性,有94.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把具备相应的法律素养作为任用干部的基本条件,而且几乎所有的被调查对象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学习过法律知识。多数被调查对象对有关法律法规内容的掌握还是比较准确的。这说明经过十几年的普法,干部的法律知识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调查中也发现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一,对“三五”普法规划中要求的领导干部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法律法规重视不够。被调查对象中,除宪法外,系统学习过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的不足一半,学习过行政复议条例(法)和国家赔偿法的甚至不及30%(分别为26%和20%),系统学习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的仅有37%.调查中发现,有27%的领导干部竟没有学过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令人堪忧的现象。

第二,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深入,对有些重要问题的理解存在严重的偏差。例如,对于地方人大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这样一个宪法常识问题,回答的正确率仅有56%,除了1.6%的人回答不知道外,有17.5%的人认为地方各级政府是地方各级党委的执行机关,25%的人认为地方各级政府就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当问及是否学习过行政诉讼法时,有49%的人作了肯定的回答,但能正确回答出在行政诉讼中主要应由被告行政机关承担举证责任这样一个重要的证据规则的人,却仅有15%.另外,不少领导干部对“行政执法”的内涵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检查、处罚这类限权或剥夺权利的行政行为认为是执法,而对为公民法人登记、发放抚恤金这类赋权的行为则有相当多的人不认为是行政执法。

以上情况表明,领导干部虽然充分认识到法律知识、

[1] [2] [3]

篇14:区实施科技创先的实践与思考

区实施科技创先的实践与思考

**区实施科技创先的实践与思考

自====年开始,**区开展了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活动(以下简称“创先”),====年**区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年被授予“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年至====年连续三年被评为**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年通过考核再次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根据全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区的科技综合实力位于全省第==位,科技进步水平位于全省第=位。创建活动开展七年来,**区在提高各级领导的科技意识、为经济发展提高科技支撑等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

一、科技创先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科技工作领导,建立健全科技工作管理网络。按照科技创先的总体要求,建立和健全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区科技管理网络。及时调整和充实区科技创先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区委书记、区长负总责,分管副区长具体抓,科技局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创先工作已成为党委领导下的政府行为,由政府作出创建决定,制订实施方案,层层分解创先工作任务,明确目标责任。区委、区政府每年至少三次听取和研究科技工作,对科技工作的一些重大问题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同时配备了区、乡镇(街道)、村三级科技副职,全区镇街道及主要经济部门均设有分管科技工作的副职领导,每个行政村都配备了科技副村长或科技负责人。健全的科技工作管理网络,为创先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二)构建创新体系,加速企业技术进步。区政府始终把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推进区域科技进步先进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牢牢把握国家鼓励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的机遇,狠抓新产品立项、科技投入、人才引进、资金、土地等扶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构建以技术创新为内容的区域创新体系,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为科技进步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重点考虑:一是积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二是积极鼓励企业创建技术开发机构;三是积极接轨大某省,融入长三角,在某省建立了研发基地,把研制开发中心建到人才、信息、技术发达地区,促进本地企业的技术创新。

(三)实施人才工程,充分挖掘人才资源。人才是实现科技进步先进经济腾飞的决定性因素。推进科技进步先进,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和技术、管理人才队伍。**区始终把科技人才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培养、引进两手抓。在政策上创造优势、环境上营造优势、机制上运用优势,充分营造“栓心留人”的环境,坚持多方联动,把引才、育才、用才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筑人才高地。一是加强调研,摸清底细。全面开展了科技人员普查,详细掌握科技人才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情况,并建立**区人才信息库。二是拨出专项经费,为科技人才工作提供资金支持。从====年开始,每年从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万元用于科技人才工作。三是抓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区里每年分两次到人才集中的城市组织人才招聘会,招才引智,并建立了人才交流市场。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把培养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某省大学、厦门大学联合办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经常性举办研修班、学术讲座、科技报告会等,对广大科技人员进行“充电”,区里还规定,全区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经费要按工资总额的=.=%安排,以保证科技人员知识更新的需要。四是建立良好科技人才工作环境。设立**省首家科技人才俱乐部,为科技人才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满足科技人才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建立某省省第一人才维权组织------**区维护科技工作者权益委员会,聘请四位法律顾问,为各类人才排忧解难;开展“**区十佳外籍科技人才”和“**区优秀科技工作者”评比活动,每年春节由政府拨专款,区四套班子成员走访慰问市区两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十佳外籍科技人才”,委托邮政给全区所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送上鲜花和贺卡,充分营造“双尊”氛围。

(四)拓宽投资渠道,形成良好的科技投融资机制。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先进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区政府把科技投入作为一种战略性投资,建立了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和科技风险基金。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通过信贷担保、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引导全社会资金投向高科技、高风险优势产品和产业,促进了成果转化,优化了产业梯度结构。通过几年的`探索,**已逐步建立起了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银行为支撑、民间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一个投资结构合理、资源配置优化、经济后劲充足的良性投资环境已经形成。

二、科技创先的主要成效

(一)科技意识普遍提高。从科技创先的活动中,各级领导逐步体会到科技兴国、科技兴区的深刻内涵,认识到了科技进步的迫切重要性,自觉把科技进步放在发展经济的首位,科技工作的“一把手”工程认识更加到位,每任区委、区政府领导都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经常指导和督促科技工作的落实。通过创先活动,无形之中打出了依靠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旗,把各级领导和全体人民的注意力吸引到重视科技、依靠科技发展经济上来。

(二)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九五”期间,区政府安排的科技三项经费以年均==%的速度递增,====年财政科技投入达到====万元,其中科技三项经费====万元,科普经费人均=.==元。在政府的鼓励和市场竞争的驱动下,企业对科技投入的力度越来越大,====年全区各企事业单位科技经费总投入为=====万元,比上年增长==%,以具有创造性和明显新颖成份为特征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年达到=====万元,比上年增长==.=%。同时科技活动人员每年以==%速度增长,科技活动面不断扩大,极大地提高了我区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年全区人才总量达=.==万人,高层次人才引进===人,其中博士生=人,硕士生、副高级==人。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年,由区委区政府组建了计算机管理网络,====年,区政府成立了**区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区农业网。====年大力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建成**区科技信息网和网上技术市场。目前,我区国际互联网用户总数达=.==万户,比上年增长==.=%。专利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年全区专利申请数为===件,比上年增长==%,专利授权量达到===件,比上年增长==%。技术市场蓬勃发展。====年,网上技术市场在线企业已达===家,技术难题数===项,合同签约项目===项,实现合同成交金额====.=万元。

(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程度更加紧密。科技的高投入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仅从科技进步开发出的新产品角度看,====年全区完成新产品产值======.=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新产品销售利润=====.=万元,分别比上年有了较大幅度增长。科技的进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至====年底我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家,其中国家级=家、省级==家、市级==家;累计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立项==项,省级==项;====年区级科技计划立项==项,完成省级以上新产品鉴定==项。

三、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科技创先的思考

创先容易,保先难。创建之后怎么办,如何与科技进步先进区名副其实,深化和发展科技创先是一个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着力解决好的大课题。

(一)从思想上进一步认识科技创先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改革开放以来,**以机制灵活等优势很快从一个相对落后的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发展阶段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区的先发性体制优势逐渐弱化,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进一步凸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竞争,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只能依靠科技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工作只有在领导重视下,才能取得实效,所以要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来认识科技创先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踏踏实实做好“一号工程”。

(二)找准薄弱环节,明确深化发展的工作目标。连续几年的创先工作,**区也存在着较多薄弱环节。一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重引进轻消化的问题较严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还不多,特别是大量的中小企业科技含量很低,形不成竞争力;二是农业高新技术应用较少,相对工业经济而言,还显得较薄弱;三是科技人员队伍建设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差距,在科研、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偏少,创新型人才偏少,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和技能和优秀科技人才偏少;四是政府对科技的投入近年来增幅较大,但科技部门用于原创性项目扶持的经费仍然偏少。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在巩固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要做好深化创先文章,确立新的工作目标。严格按照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区)的标准,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先氛围,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心目中真正确立科技首位意识,形成依靠科技振兴经济的共识和思路,建立起较完备的组织领导体系、科技管理体系、教育培训体系、成果推广体系,形成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机制,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攻薄弱环节,变被动考核应付为主动加快科技进步的目标上来,实现科技、经济、社会快速协调一体化发展。

(三)抓住科技工作重点,扎实工作,为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打基础。一是以企业为主体,技术创新促发展。技术创新,市场是导向,技术是核心,企业是主体,要积极发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朝科技型发展。二是立足高科技,调整促发展。在推进科技进步中,继续坚持“立足高科技、调整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运用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投入新项目等重点,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快高新科技工作园区的建设,重点扶持星星电子工业园、医化园区及缝制工业基地。以科技活动为纽带,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三是以人为本,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根据“跨世纪人才工程”的目标要求,做好“引、育、用、留”四字文章,实施“借脑工程”,找到科技经济合作的结合点,政府搭台,科技人才与企业唱戏,以实现双赢。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科技管理机制,推动区域科技进步。根据科技强区的要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富有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密切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是加快形成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运作机制,建立新型的科技体制,完善行业科研机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农村技术推广组织等全社会科技进步服务体系。二是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新机制,逐年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比例,推动企业提高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进一步拓宽科技融资渠道,为加快科技进步提供资金保障。三是运用现代科技改造提高传统支柱工业,加快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先导产业。加强传统支柱工业发展中关键技术的研制开发,高起点改造医化、缝制行业,特别要重视发展信息技术,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