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中书优质教学案例

不可通约性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不可通约性”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答谢中中书优质教学案例(共1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答谢中中书优质教学案例

答谢中中书优质教学案例

1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词汇但对文言文还是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主要是对文言句意不太理解,很难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语设计

(一)导语设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神州大地的奇山异水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无数文人墨客吟诵赞叹。不管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是杜甫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还是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无不饱含对山川美景的热爱赞叹。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南朝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起再次领略山川之美。

活动2【活动】整体把握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2.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3.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整体把握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并且注意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练读1遍。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教师适时点拨。

(4)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并适时点拨。

(5)学生再齐读。男女生分读,再齐读。

2.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多媒体展示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理清思路,为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提问:以文章表达方式为依据,这篇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多媒体展示: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具体描绘山川之美。

(三)、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活动3【讲授】内容研读

(四)内容研读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起什么作用?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些山川美景?可分为几层?

3.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注意调动了哪些感官,运用了怎样的视角)突出了景物的哪些特征?

4.“山川之美”美在哪些方面?

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

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2.注意写景的侧重点:形体、色彩、时间。

4.(1)山水配合: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高是怎样的高?水清是怎样的清?发挥想象,这样的山水配合在一起,是怎样的一副画面?山的倒影为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2)光有青山绿水,景色美不美?清幽雅静,但色彩怎么样?用个比喻,多彩的石壁像什么?而青林翠竹点缀其中会有什么效果?大自然闪动着五彩的光芒,灿烂辉煌,万物勃发。(3)用自己的话说说,晓雾将歇两句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这为前面所描绘的画面主要增添了什么?大自然奏响了交响乐,灵动感,生命的气息。(4)文中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动静结合会使画面变得怎么样?

5.作者把欣赏到的美景比作人间天堂,表现了他对自然怎样的态度?内心感受怎么样?自谢灵运以来,没人会欣赏山川美景,而自己欣赏到了,别人从大自然中寻找不到快乐,而自己寻找到了,这又是怎样的感情?

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本文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活动4【讲授】课堂小结

(五)课堂小结

本文写景,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季,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兼备。作者通过描绘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活动5【测试】布置作业

(六)作业布置

1.抄写背诵默写全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活动6【活动】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南朝)

总——以感慨发端

分——具体描绘山川之美

总——以感慨收束

答谢中书书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答谢中书书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语设计

(一)导语设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神州大地的奇山异水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无数文人墨客吟诵赞叹。不管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是杜甫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还是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无不饱含对山川美景的热爱赞叹。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南朝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起再次领略山川之美。

活动2【活动】整体把握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篇2:《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综上分析,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我自己非常喜欢,因此内心期盼着与学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备课的同时,我亦搜集了大量的优美风景视频及图片,精挑细选,稍作加工将其融入到我的课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课时能够借此引发学生美的享受,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美”上,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出现,这样会更直观。另外,再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优美意境,使之与学生产生共鸣继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反复诵读,以感悟为主,有感而发,小组合作探究,多角度赏析美景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5、【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祖国山岳河川风光图片辅以《高山流水》乐曲营造气氛。

在听名家范读的基础上试读,然后在理解字句大意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

赏析时抓住特色,多角度寻找美:意境美 结构美 语言美

最后提问短文的思想感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曲《高山流水》伴我们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真是“祖国山河多锦绣,风光处处引人游”。

今天我们就到一处人间仙境,去感受那里的美。

篇3:《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来读题目,明确断句

《答/谢中书/书》 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2、关于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3、配乐欣赏名家范读并划分停顿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学生齐读、点读、模仿试读

5、重要词句解释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课文结构四、再次听读课文(配图配乐,音画同步)

四、再次听读课文(配图配乐,音画同步)

在欣赏了感知美文美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五.研读赏析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______之美,你看_____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1)山水相映之美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晨昏变化之美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4)动静相衬之美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意境美 (如图似画)

美: 结构美 (总-分-总)

语言美 (骈散结合)

六、体会感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七、课堂反馈及小结

1、提问学生之所得

2、小结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3、模仿本文语言特色描写你身边的一处景致

板书设计

意境美 (如图似画)

美: 结构美 (总-分-总) 愉悦自得 热爱大自然 归隐之乐

语言美 (骈散结合)

反思:

我觉着发现美其实并不难,难就难在将美的体验感受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也因此而受到美的感染。这篇课文在设计时我注意到了反复诵读,然而课堂处理上做的不是很理想,另外对学生的启发不足,师生都没能彻底放开,使课堂氛围显得紧张而压抑。尽管教学目标大多都已经达到,但总觉着不得劲。细想一下,主要问题在于对学情把握不够,没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识,而是以重知识清学生的模式进行的,课堂应对乏力,师生之间默契不足。今后我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将自己当成学生,以学生的认知角度预设问题并设法引导。

篇4:答谢中书书优质教学设计

【导入】

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

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⑴ 写字;记录;书写。⑵ 字体。⑶ 装订成册的著作。⑷ 书信。⑸ 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⑶ 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⑴ 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⑷ 书信。

楷书──⑵ 字体。

判决书──⑸ 文件。

【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

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

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读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

书⑴: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⑵: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二、关于文章的一些知识介绍

1、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ò)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2、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lú),故称“谢中书”。

三、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一下读古人的书信的滋味吧

【深入探究,解析课文内容】

一、根据课文导引部分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细读语文的基础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明确:

所描绘的景色有:高峰 清流 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 猿鸟

夕阳 沉鳞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并使其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明确: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沈鳞竞跃。

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歌,领略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美景。

二、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

明确: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2、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认真读,仔细思考,相信大家会在我们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收获。

明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课外延伸】

请大家用现代文来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运用想象。

【素质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作品内容大意;

2、体会意境;

3、背诵此文;

4、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大意及背诵此文。

难点:体会意境,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北宋年间,有一位大文豪与其父、其弟合称为 “三苏”,大家想一想,这位大文豪是谁?

生:……(答)

师:苏轼出生于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21岁中进士,一生坎坷多难,几度遭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我们来欣赏这篇描写月色的文章。

二、正课

1、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小黑板:素质教学目标)

2、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地听,把握文章节奏)

3、学生自由读(要读出情趣,读出韵味)

边读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什么?

4、学生自学,明确自学任务:

出示小黑板:⑴ 疏通字词;⑵ 理解文意。

5、检查自学情况 (点答,在检查过程中,学生互相合作)

三、当堂训练

闯关(通过上一轮的自习,来检测自学的情况吧!)

1、注音:

遂( ) 寝( ) 荇( ) 柏( )

2、解释:

解: 遂: 寝: 步:

念: 相与: 但: 闲人:

3、翻译:

⑴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⑶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

4、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⑵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

5、《记承天寺夜游》是___代诗人____所写的,他与其父、其弟合称_________。

探究题:(顺利闯关的你,一定是信心百倍,继续努力吧!)

6、“怀民亦未寝”中 “寝”字的读音是 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请写出含有此字意思也相同的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

7、“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对象是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__。

8、原文填空。

⑴ 作者会想到去寺庙游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⑵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9、“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如何理解?

四、尝试

通过“当堂训练”这一环节,你一定对课文内容掌握得不错,那就开始新的尝试吧: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此文!

篇5:答谢中书书优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仅用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读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欣赏“美”上,而欣赏美的方法则是通过“读”来实现。读,则包括朗读、研读、诵读等,朗读也形式多样,包括自读、范读、个人读、齐读等。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美的享受中用情去读。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以读代讲;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乐配画朗读。

篇6: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

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导入

(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

(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篇7: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

(一) 初读

1. 听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两遍。

(二) 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全体朗读这一部分。

2. 借助注释理解大意。可以同桌合作。有疑问先做记号,待会儿提问。

3. 质疑、释疑。

板书:交――交杂 歇――消散 竞――争

(三) 欣赏“高峰入云――沉鳞竞跃”所描述的山川之美。

1. 朗读这一部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脑海中出现画面。朗读两遍。

2. 有这样一种说法:诗也好,文也好,作者写完,还只是完成了一半,只有加上了读者的创造性阅读,读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穿越时空碰撞出了火花,这篇作品才算真正完成。

那么,就让我们与陶弘景一起完成这篇吟诵美丽山川的文章吧。

请同学们再次自读这一部分,朗读默读都可。边读边想象,眼前浮现文中所描绘的美景。然后,选择你觉得最美或最有感受的一句、两句,用“诗一般的语言”,简洁、流畅、优美地描绘一下你眼前浮现的.画面、或耳畔听到的声音或心中涌起的感受。(眼前之景、耳畔之声、心中之情)可以先打一打草稿。

3. 学生交流发言。

板书景物:高峰 石壁 晓雾 夕日

清流 林 竹 猿鸟 沉鳞

注意抓住学生“诗句”中的闪光点点评(比喻、用词、想象、联想等)。可请学生重复最美的“诗句”。用词恰当的问题要注意点拨。

重点:猿鸟乱鸣 ―― “乱”并非形容混乱一片,毫无秩序。而是一种充满生机的热闹。猿啼鸟鸣,此起彼伏,打破了清晨的静谧。 沉鳞竞跃 ――“竞”,争着,竞跃,同样极具动感,充满生机。

4. 总结:看来,古人笔下的山川之美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时光流转不停,可是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却是人类永恒的情感啊!全体朗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读出美感。

(四)简单学习最后两句。

朗读,借助注释,师生一起串讲大意:

山川之美使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这实在是人间仙境!陶醉在这山水之间,他不由得想起当年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自从谢康乐以来,不再有能融入到这奇妙美景的人了,而我,无疑就是第二个谢灵运了!快乐自得,陶醉满足的心情溢满了字里行间。

朗读全文,读出山川之美,读出陶醉、快乐的情感,兴之所至,甚至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朗读。

三、当堂背诵

(一) 学生熟读成诵

(二) 师生共背(老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

(三) 个别背诵展示、全体背诵

四、布置作业

(一) 抄一抄、背一背、默一默

(二) 用现代诗一般的语言改写“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这一部分(不要求拘泥于原文)。

(三) 有兴趣的同学查阅陶弘景、谢灵运的资料。

篇8:《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作者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

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

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

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学生悟读,交流发言。教师补充)

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

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

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自豪)

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六读:背读。

四、作业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文。

〖板书

篇9:《答谢中中书》教学案例及反思

《答谢中中书》教学案例及反思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答谢中书书》。请预习没有检查的同学将预习送到讲台前给我检查,没有背诵的同学继续背诵,背诵完了的同学打开练习册完成相关练习。

(检查完毕)

师:课文的题目怎么读呢?

生:答谢/中书/书。

生:答谢中书/书。

生:答/谢中书/书。

师:哪个正确?

生齐答:第三个。

师:为什么?

生:谢中书是一个人。

师:噢,这个人姓谢名中书。

生:不是,中书是他的官职。

师:这个人姓谢,官职是中书。古人习惯把姓和官职连在一起称呼,就像我们现在的刘乡长、李秘书之类。那“答”是——(生答:“回复。”)“书”呢?

生:写。

生:书信。

师:这里是“书信”,名词。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字的读音我们需要掌握。

(生齐读)

师:“未复有能”什么“其奇者”?(生答:yù)这里为什么不读“yǔ”?这里本意是“参与”,引申为“欣赏”。还有一个“夕日欲”——(生答:tuí)我们学过一个词语——(生答:颓唐)对的,在《背影》这课学习的“颓唐”。这两个字刚刚有不少同学读错了,现在按照正确的读音把课文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下面听老师读一遍,边听边想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和大家不一样。(师读)

生:最后两句不一样。你读得慢而且声音高。

师:什么是“欲界之仙都”?(生齐答:人间的仙境、人间的天堂。)天堂多美呀。“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实实在在是,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所见美景的什么情?

生齐答:赞美

师:“能与其奇者”什么意思?

生齐答: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

师:“能与其奇者”意思是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那“康乐”是谁?

生齐答: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师: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那究竟有没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呢?

生:“我”。

师:还有吗?

生:谢中书。

师:谢灵运何许人也?南朝著名山水诗人。一提到山水诗,就不能不提到谢灵运。而作者在这里将自己和谢灵运相提——(生答:并论),言语之中洋溢着什么样的感情啊?(生答:自豪)对,自豪之情。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一篇课文,在篇末作者也将自己和两个名人相提并论,是哪一篇呢?(沉默一会,有个学生小声而迟疑地说:“陋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和扬子云当初住的也是陋室,最终却名扬天下,言下之意是身处陋室的我为自己高洁的操守而自豪。这里也是如此。我们把最后两句齐读一遍,要求读出赞美之情,自豪之情。

(生齐读)

师:作者陶弘景又是何许人呢?曾经当过官,后来辞官归隐,梁武帝即位后多次重金礼聘,都不肯出山。梁武帝每逢大事都找他商议,人称“山中宰相”。(生脸露惊叹之色)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这位“山中宰相”的文章。

(生齐读)

师:有点意味了,但情感还不够淋漓尽致。听老师再读一遍。(师读)

师:大家再读。(生齐读)

师:“高峰入云”,作者往哪儿看哪?(生答:往上。)这是仰视,“清流见底”,又往哪儿看哪?(生答:往下。)这是俯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又往哪儿看哪?(生答:往左右两边)这是平视。下面我们读的时候加上动作,“高峰入云”,视线往上,“清流见底”,视线往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眼睛平视。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细细品味,品出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写法之美,意境之美。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来说说你的感悟。

生:我觉得“清流见底”写得好,让人想象坐在溪边,拿着鱼竿钓鱼的情景。

师:噢,“清流见底”引起你的联想,让你浮想联翩,想溪边垂钓,归隐山林是吧?

生:“沉鳞竞跃”这个“跃”字用得好,那些鱼儿在跳跃,不像我们现在,根本看不到这种景象了。

师:这里其实有一个字用得非常好。

生:噢,“竞”字。(其他同学七嘴八舌的说:“竞赛”、“修辞”、“好像在比赛”……)写出了鱼儿们非常高兴,用了拟人。

师:修辞之美。

生:“五色交辉”的“交”字用得好。那个颜色不是一块一块的在那里,而是交错在一起。

师:色彩之美。

生:“四时俱备”写得好。一年四季都是那样子。

师:画面之美。

生:我觉得“青林翠竹”的“翠”字用得好。嗯……写出了竹子的绿。

师:那用“青林绿竹”行不行呢?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嗯……我也说不出,就是觉得不行。

师:都是写颜色,“翠”和“绿”哪个更好?

生:“绿”好。

师:翠和绿相比,你们更喜欢哪个颜色?(大部分学生答:翠)翠是不是更抢眼,更显生机?这是颜色之美。翠和绿读起来,哪个响亮?(生齐答:翠)这是声音之美。读“翠”字的时候你会不会产生某种联想?

生:那个竹笋吃起来脆脆的。

师:你这就不得了啦!一个字竟然读出了颜色之美、声音之美、味道之美。一字三美呀!(稍作停顿)我们品析词语的妙处,就可以采用这种“换字法”,另外换一个字,比较比较。

生:“猿鸟乱鸣”的“乱”字用得好。那些猿呀,鸟呀,在树林里乱叫,让人进去就忘记了烦恼,内心觉得宁静。

师:热闹之美。

生:“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得好。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竹子,这种意境很美。

师: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意境之美。

生:这句“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得好。早上的时候有雾,猿和鸟在鸣叫,傍晚的时候鱼儿在比赛跳跃。

师:画面之美。

师:读文章就应该像这样,静下心来,细细地读,细细地品,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触。(稍作停顿)这篇文章在短短的一个段落中写了这么多的美,其实它可以变成两段、三段甚至更多的段落,大家动动脑,试试看。待会儿我请同学来说,你把它分成几段,依据是什么。

生:第一段是第一句,第二、三、四、五、六句是第二段,第七句是第三段。

师:把句子说出来。

生:第一段是“高”前面,第二段是“自”前面。

师:哦,第二段是从“高峰入云”到“实是欲界之仙都”是吧?依据呢?

生:第一段是总的说山川之美,第二段是描写景物……(有同学小声议论:“写景到‘沉鳞竞跃’”。该同学面露犹豫。)

师:你似乎想修正你的说法。

生:第二段是到“沉鳞竞跃”,这里写景,后面是评价。

师:从结构上看,是总——分——总。有理。

生:我分三段。第一段从“山川之美”到“五色交辉”,这里是写没有生命的东西,第二段从“青林翠竹”到“沉鳞竞跃”,这里写有生命的……

生:不对,青林翠竹没有生命,晓雾没有生命,太阳也没有生命。

师:看来,用有生命和没有生命不能将它们区分开来。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比方说动或者静……

生:分四段。第一句是第一段,第二段从“高峰入云”到“四时俱备”,这里是静的,第三段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这里是动的,第四段是后面评价。

师:第二段是写静景,第三段也写了静景,比如晓雾、日夕,但是以动为主。有理。

生:我分四段。第一段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第二段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地三段是“实是欲界之仙都”,第四段是最后。第一段是说大家的感受,第二段描述看到的景物,第三段说出自己的赞美,第四段写自己的自豪。

师:有理。由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发言,我们不难得出,这篇文章还可以分成五段。第一段为第一句,第二段——(生齐答:“从‘高峰入云’到‘四时俱备’”。),第三段——(生齐答:“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第四段——(生齐答:“实是欲界之仙都。”)第五段是最后一句。由此看来,对同一片文章,理解的角度不同,层次的划分也就不同。我们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多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师:整篇文章写得很美。美在何处?请记录:1、色彩变幻之美。有青林翠竹,夕日,五色交辉。2、视觉变化之美。先仰视,再俯视,再平视。3、视听转换之美。看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夕日,沉鳞,听到猿鸟乱鸣。4动静结合之美。5、一日四时之美。四季常青,一日之中,景物各异。6、意境修辞之美。拟人修辞写出鱼儿的欢快,整个画面和谐优美。

师:这节课,我们朗读了一篇美的文章,品析了一些美的字词,感受了一个美的意境,实在是美不——(生齐答:“胜收。”)下课。

教学后记:

这是我今天(12月10日)上的一堂仿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的常态课,不是公开课。

去长沙之前,我便在“语文潮”(余映潮老师的研究网站)里游了一周,半信半疑地初步感受了余老师的教学创意。

11月22日到长沙听课,始见“庐山真面目”——一个温和、敦厚、儒雅的学者。余老师讲的是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整堂课分两大板块:一次读背练习,一次欣赏练习。余老师总结自己本课的教学创意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变形阅读。让学生将一段变成两段、三段、四段……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表述中培养表达能力。二是课文观感。请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教师和学生对话,在对话里面把要讲的东西讲清楚。三是教学小结。学生发言中的内容,老师再串讲一遍,让学生做笔记,把内容沉淀下来。四是线索“神品”。用于增强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

这样的课,也许如某些智者所言“匠气太重”,然而,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导入,没有热热闹闹的朗读,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与心浮气躁、现炒现卖的后起之秀相比,余老师的温文尔雅、厚积薄发更具长者风范。

这样的课,难学!

从长沙听课回来,我三番五次地提起笔,想写点东西,然而,聊聊数语,总觉得不能尽书内心的震撼,便又搁下。搁下的,是笔,搁不下的,是思绪。备课的时候,会比以往更耐心地一遍遍反复地读课文,上课的时候,另一个“我”会更严格地审视自己的课堂语言,下了课,会花更多时间琢磨课堂的结构和创意。

今天,两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不错,故记录下来,权当作业。

篇10:《答谢中书书》的教学案例

陶弘景

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写景 四时之景 仰视:高峰入云(山之美)

俯视:清流见底(水之美)

平视:青林翠竹(色彩美)

晨昏之景 猿鸟乱鸣 (动态美)

沉鳞竟跃

总:抒怀 欲界之仙都

篇11:《答谢中书书》的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仅用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 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读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欣赏“美”上,而欣赏美的方法则是通过“读”来实现。读,则包括朗读、研读、诵读等,朗读也形式多样,包括自读、范读、个人读、齐读等。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美的享受中用情去读。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以读代讲;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乐配画朗读。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山水美。(二)初读课文,感知节奏美。

(三)再读课文,欣赏结构美。(四)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五)研读课文,体会意境美。(六)小结, 引发共鸣

(七)拓展延伸,驰骋想象。 (八)诵读课文,体悟情感美。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美丽的风景。(播放风景视频),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

生:山,水,树……

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学生活动:我知道,我来说。(畅所欲言)

师: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

秀,绿树成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

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指导学生阅读,明确:“中书”是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由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及背景情况。

出示幻灯片明确: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①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音、节奏、感情等);

②示范朗读(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出示:

1你能读准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吗?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tuí)(yù)

2你能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

四字句两字一顿。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③指名朗读课文,学生点评。

④全班齐读,教师稍做点评。

(三)再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① 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问题一:“歇”、“颓”的意思。

问题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此句翻译。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活动:你言我语

每人选择一句来翻译,再找1-2名学生做通篇介绍,要求优美流畅,师生点评。

在理解的基础上分两大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做出评价。

②理清思路,欣赏结构美。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向我们概括了山川的美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共同赞叹的,然后依次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最后作者自己也忍不住感慨,这么美好的地方真的是好比人间仙境啊!

(四) 朗读,品味语言美。

根据课件展现的优美图片大声朗读,把画面印在脑中,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品味语言的精练。

问题:你觉得哪些字用得特别传神?

(讨论,明确)一个“将”字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中依次显出。

一个“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一个“欲”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一个“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

(五) 研读,体会意境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我来当导游

1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这里还有哪些美,哪位同学愿意来为老师和其它同学当一回小导游?

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

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 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合作探究: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 怀?全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六)小结,引发共鸣。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

(七) 拓展延伸,驰骋想象。

1默写课文。

2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任取 句加以想象扩展),写一写,读一读。

(八)以背诵课文结束学习,体悟情感美。。

板书设计:

篇12:答谢中书书教学稿

答谢中书书教学稿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篇13:《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作品原文

答谢中书书1

山川之美2,古来共谈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4。青林翠竹5,四时俱备6。晓雾将歇7,猿鸟乱鸣8;夕日欲颓9,沉鳞竞跃10。实是欲界之仙都11。自康乐以来1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3。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1] [2]

白话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作品鉴赏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篇14:答谢中书书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备 古义:具备 今义:准备、具备)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晓 古义:清晨 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篇15: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作品原文

篇16:《答谢中书书 》

《答谢中书书 》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 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 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DD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DD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 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 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 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附相关资料】

【注解】

①〔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 预习要求:

1. 解决生字词注音;

2. 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 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 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 教学流程

1. 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 疏通文意

1) 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 研习课文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 板书设计

5.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7.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8. 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中书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