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行记读书笔记

滴溚滴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滴溚滴”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湘西行记读书笔记(共18篇),欢迎阅读借鉴。

篇1:湘西行记读书笔记

今天,我阅读了沈从文《湘行散记》中的《鸭窠围的夜》。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夜宿鸭窠围的所见所闻,不仅描写了湘西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更写出了对生命的感悟。夜本是黑暗、寂静的,但在沈从文的笔下,却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每一位人物、每一个场景都描写得生动、自然,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既体现出鸭窠围热闹的气氛,又让人们对人与自然这一话题有了新的思考。同时,文章也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写了鸭窠围夜中的人、景、物,极具文学色彩和诗意。结尾段中,作者又通过声音和色彩,将先前 “娱乐”的主题转化为“生存”,告诉读者那“原始”的生活几乎是恒古不变的,是会一直延续下去的,使读者极其深刻地感受到湘西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

《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散文的代表作,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真挚吐露出自己的感情,且文笔流畅、感情真挚、用词优美,彰显出沈从文独有的特色,是整个《湘行散记》中最为动人的文章。

篇2:湘西行记读书笔记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沈从文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交际女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交际女,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沈从文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沈从文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沈从文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沈从文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沈从文们在沈从文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篇3:湘西行记读书笔记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是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许多年前读沈从文,是《边城》里的翠翠和傩送,是夜晚伴着虎耳草的清香入梦的爱情。如今再读沈从文,却是字里行间满溢的爱和尘世烟火气息里的宁谧与惬意。

《湘行散记》作为沈从文最富代表性的散文集,收录了沈从文最经典的散文和他写给张兆和的信件。与沈从文走在湘西小城的字里行间,水手们的野话,吊脚楼的风韵,落水的候选水手荷荷的哭声,行舟水上吃的鱼,南方薄薄的积雪,每一个物事,都是日常生活里的平凡,却是在平凡里透露出安详的幸福和暖意。

在写这些信件的时候,沈从文刚与张兆和新婚四个月,母亲重病,沈从文回湘西看母亲,在分离的行船上,他动笔写下了这些字。人间自是有情痴,更何况张兆和对于沈从文,是多年的执念和恋恋不忘。当年在他的课堂上旁听的学生,萦绕在他的梦境里多年,如今终于成为了他的妻子。但新婚燕尔,却要遭受近一月的分离。“你只瞧,如今还只是四分之一的别离,已经当不住了,还有廿天,这廿天怎么办?”

那些浸着摇橹人的歌声跋山涉水到达张兆和身边的信纸,一封接一封,透着沈从文浓情的蜜意。“你不要为我难过,我在路上除了想你以外,别的事皆不难过的。”在南方清明如玉的水里行船,是归途亦是离途,他向着暮年病重的母亲归去,心中却念着远在北地的爱人。是爱人温暖的手掌,泛着浅浅笑意的唇边,带着他绻绻的爱的温婉女子。可是如今,他在行船上,他盼望归途,也渴望离途,只是那船,度日如年。

篇4:湘西行记读书笔记

1934年年初,因母亲病危,沈从文自北平回凤凰探视。据吴世勇编著《沈从文年谱》所述,沈从文于1月7日离开北京,先坐火车至长沙,继而在长沙转汽车至常德。随后在旧友曾芹轩的陪同下于1月12日到达桃源。

往后十多天,沈从文坐小船沿沅水逆流上行,于1月22日抵家。行船途中,沈从文每日给新婚妻子张兆和写信,报告行程及途中之见闻感想。一路下来,共写了将近50封信。

回到了北平后,沈从文以这些家信为底本,整理成散文多篇,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后商务印书馆于1936年3月将《湘行散记》结集出版。

集子中的文章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展现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自发抗争。

篇5:湘西行记读书笔记

再读《湘行散记》,又一次感受到了从文先生那如水一般的文字带着湘西的秀丽山水,带着浓浓的湘西风情,带着对生命,对历史的感悟静静流淌而过。文字虽如水,过而无痕,却沉淀下了太多的叹息。

《湘行散记》收录了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湘行书简》《湘西》及《烛虚》等作品,可以说贯穿了从文先生20、30、40年代三个时期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创作在纵向发展上,因表现形式的的差别体现出三个阶段的不同风貌,展示出从文先生对生命意义始终如一的探究。

《湘行书简》作于从文先生回家探母途中,是他与夫人张兆和的一组信札,以散文般的文字描写了先生归途中的所见所闻,后来的《湘行散记》即是根据这些诗意的信札写成。仅仅是六篇散文,那条纵贯湖南西部的河流以及两岸的风光民俗人情,就被用清新优美的文字展现在世人面前。

篇6:湘西行四年级作文

湘西行四年级作文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清明节小长假,我们五家人相约去湘西旅游。

经过一路颠簸,我们到达了旅游的第一站——凤凰古城。当时已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形状各异的建筑边角上,镶嵌着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和广告灯。古老的吊脚楼上,悬挂着一排排大红灯笼,传递着喜庆、吉祥的信息。闪亮的灯光映照在水中,就像是传说中的神话世界,给古城增添了几分神秘。站在沱江岸边,仿佛置身于灯的世界,光的海洋。

白天看古城,更显古色古香,有着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小街两旁琳琅满目的民族服饰让妈妈们看得眼花缭乱,各式各样的特色玩具更让我们小朋友爱不释手。

出了凤凰古城,我们直奔张家界的.武陵源。金鞭溪沿线是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中最美的地界。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急,时而缓。小溪蜿蜒曲折,迂回穿行在峰峦山谷之间,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山花的鲜香,一派生机勃勃。树林里时不时有猴子穿梭跳跃,有胆大的还立在石头上等着游客们给它们喂食呢!人沿小溪行,胜似画中游。金鞭溪不愧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峡谷之一”。

游完金鞭溪,便来到了让我们又爱又恨的百龙天梯。我们一行人足足排了三个小时的队,才坐上旅程仅有118秒的百龙天梯。据说这是世界上最高、运行速度最快、载重量最大的观光电梯,垂直高度竟有335米,被誉为“世界第一梯”。在天梯里看“速度”风景,令人惊叹不已。

旅游的最后一站是天门山。我们坐了半个小时的索道才到达天门山顶。哇,山中云雾缭绕,简直就是人间仙境!一会儿,眼前白茫茫一片,山峰全被浓雾遮住;一会儿,山峰又若隐若现,似一幅山水油墨画。更让人拍案称奇的是“山上一绝”——主峰绝壁上的巨型溶洞,南北贯通仿佛一张天门。盘山公路——“通天大道”则是天门山的另一险绝奇。通天大道一旁是绝壁,另一旁是空谷,共有九十九个弯,堪称“天下第一公路奇观”。

此次湘西之行令我大开眼界,真期待下一次的旅行呀!

篇7:美丽湘西行作文

美丽湘西行作文

我们终于来到美丽的湘西了!一路上到处可见连绵起伏的高山,奔流不息的小河,清澈见底的小溪……大家都一边赞叹一边不停拍照。

湘西的山真险啊!

我们来到了湘西明珠——张家界。高耸入云的山峰笔直的矗立着,崖壁像被刀削过一样,山顶上孤立的绿树为大大的山打起了小伞。“十里画廊”中千姿百态的奇峰怪石映入眼帘:有的像一只巨大的号角,有的似一只骄傲的.孔雀正在开屏,有的恰如一位采药老人身背药篓,有的俨如一只仰天长啸的猛虎,有“天子观书”、“夫妻抱子”“仙女拜观音”……每座山峰每块石头都有一个美丽有趣的故事。

这么险的山怎么上去呢?爸爸说:“坐电梯啊。”我还以为是开玩笑,没想到真有上高山的电梯——百龙天梯!百龙天梯高达300多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户外电梯。远远地就看到依山而建的“百龙天梯”像巨人一般。站在天梯下面抬头仰望,啊!真是庞然大物,高耸入云!乘上“百龙天梯”快速上升,玻璃窗外的景物“嗖”地一下到了脚下,转眼间就到了三百多米高的山顶。走出电梯,我们站在观景台往下一看,啊!好高好险啊!脚下全是悬崖峭壁,山底的景物一览无余。对面山群每个山峰都笔陡地矗立,像英武的神兵。在山上走着看着,茫茫云海近在眼前,仿佛身在仙境。

湘西的水真清啊!

河水有的波涛汹涌,有的风平浪静,有的潺潺细流,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清澈。完全透明的水毫无杂质,能清楚地看到水底的石头,石头上的青苔,甚至石头上的纹路,还有小鱼小虾悠游自得。缓缓流淌的清水,不知道从山里哪里流出来,也不知道流向哪。那清爽的泉水,喝上一口,甜甜的,清凉可口。

一见到这么清澈可爱的河水,小伙伴们把衣服一脱,只剩条小裤衩,兴奋地跳下水去。那水凉爽极了!我们欢快地打水仗,比潜水,捉小鱼,或游泳溯溪而上,或赤脚趟水过河,或漂流顺流而下,好玩极了!

湘西的洞真奇啊!

风洞其貌不扬,小小的洞口却能喷出巨大强劲的冷风,一年四季都不停,像是装了一部巨型冷气机。洞口旁边是炎炎夏日,往风洞洞口一站,就变成严寒的冬天。我只听到强风吹过耳边的声音,感觉头发都快被吹走了,汗水都给吹到九霄云外了。我放把叶子在洞口,霎时就被吹走了;举起水瓶倒水,水还没落地,就像一串串珍珠被吹散了。我才站了一会儿,就冷得受不了了,赶紧跑到旁边晒太阳。

去八面山的燕子洞得走悬崖边上的小路,小路崎岖不平,只有半米来宽。山里飘着雾,偶尔风吹散了雾,看到路下面深不见底的悬崖,吓得人半死。燕子洞里黑黑的,我们打着手电摸索着进洞探险。洞里冷得像个大冰箱,脚底湿湿滑滑的,很惊险。听姑爸爸说,这洞里以前还住过土匪呢。

乌龙山大峡谷的惹迷洞里钟乳石成林。地面的钟乳石像一根根笋子,洞顶垂下的钟乳石像一盏盏吊灯,上下连接的钟乳石像一根根柱子。石柱、石笋排成排,像天然的栅栏。还有十人围不过来的“巨蛋”钟乳石,妈妈说像恐龙蛋,我觉得更像外星飞船。五彩灯照着洞内的钟乳石,美丽又梦幻。

美丽湘西行,难忘湘西行。

篇8:湘西行记之一漫游橘子洲头散文

湘西行记之一漫游橘子洲头散文

一直渴望着来次说走就走的自在独游,却因了各种羁绊而始终未能成行。借单位改革之福,这个假期格外的长,而孩子们开学又特别的早,在家窝着看了两天《沈从文小说选》后,突发奇想,何不去沈老的家乡看看,见识一下傩送和翠翠爱情发生的边城?

于是,说做就做,即刻买票出发,飞赴星城长沙,抵达时正值阳光正好的午后,阳光明媚,暖意融融,心情恰如春草浴光般盎然舒展,径直去往橘子洲头而去。

湘江

想必每个文青的心中正在或曾经都有个“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梦,都仰慕和向往过毛主席《沁园春·长沙》中的“苍莽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气自信。所以,带着朝圣一般的心情登上了橘子洲头,入目之处,绿意葱茏,桃花芳菲,游人若织,真是“三月露桃芳意早。细看花枝,人面争多少。水调声长歌未了。掌中杯尽东池晓。”

桃花盛开

河堤杨柳

园中一角

一路行来,太阳西落渐至黄昏,游人渐少,飞鸟渐多,无论行至何处皆闻鸟雀叽叽喳喳的热闹喧哗,特别是竹林中尤甚,原来是到了倦鸟归林、鸟家团聚之时。屏气凝神,在树下守望片刻想要看看是何种鸟儿如此兴奋欢快,鸟儿却似窥破了我的心意,匿身于茂密林叶之中要和我捉捉迷藏,不许得见真容。呵呵,这些调皮的小精灵,也或许它们是在倾诉别后的相思,无暇理会我这个外来者吧?

倦鸟归林

天生方向盲的我原本想要直奔主题去瞻仰毛主席雕像和诗词碑,却误入林中深处,一路看花看水看树而过,虽说也颇有乐趣,但无头苍蝇般的东冲西撞却也不是办法,恰好看到有游览车经过,索性买了票跟着游览车线路走。这下终于走上了正途,不多时,就来到了诗词碑,上刻领袖手书的《沁园春·长沙》,就是它给予了橘子洲以赫赫盛名。

《沁园春·长沙》字碑

再乘车往前,就来到了毛主席塑像前,青年时的他目光炯炯的'望向远方,想必正在豪情万丈的指点江山,胸中燃烧着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情自信!充满敬意的三鞠躬,因为读近代史越多,便越对他充满了崇拜和感激之情,《东方红》里的歌词虽然直白,却形容的非常贴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我们应该永远牢记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毛主席塑像

指点江山

到橘子洲头时,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迷蒙辽阔中,看大江滚滚东去,不由得感概数千古风流人物,能有几人名垂青史堪为楷模?但历史却是由无数平凡中人创造推动而成,吾等虽寂寂无名,但天生我材必有用,浪淘尽,真金闪现,沙粒亦可变珍珠。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往前不放弃,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橘子洲头

远眺岳麓山

补记:游览洲头后本拟再细游其余各景点,不意突然大风起,雨点落,未携带雨具,怕淋雨受凉后影响后续行程,于是匆匆而归,略有小遗憾,却也预留了想要再来的期待。

篇9:《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为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深入苏区采访后所著,在当时曾经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了一代西方人了解红色中国的重要途经。《西行漫记》记录了斯诺在苏区的观察与所思所想,描绘了了他所认识的毛主席、朱德等红色领袖,记录了西安事变这一中国抗战的重大转折点。

《西行漫记》与当下类似著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强烈的令人难忘的热情。在字里行间,作者无不始终流露出对记录表现苏区真实情况,向世界介绍真正的红色中国的巨大热忱。而这样的写作热情如今是很少见的,因而也使得这本书散发出浓浓的理想主义气息,具有一种鼓舞人心的浪漫色彩。

如果这本书有的只是热情,那么它也不可能在世界范围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新闻记者,斯诺在写作时尽力保持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去记录、去描绘,而且事实上,他也确实做到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美国人,斯诺在看待当时中国发生的深刻变革时,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深层次结构两个维度上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作者不是简单呈现了他所看到的事实,而是对产生这种种现实的土地上的人以及他们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分析。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的分析可谓是深刻、中肯的。

《西行漫记》中出现了许多的人物形象,不仅有斯诺接触过的毛、朱等红色领袖,更多的是许多默默无名的红军战士和苏区老百姓。斯诺动情地记录了这些普通人各不相同的个人命运,而通过这些普通的红军战士,苏区百姓的经历,读者能够明白当时中国人所遭受到的剥削和苦难并不只是如今教课书上的字句,而是一个个真真切切的血淋淋的悲剧。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对当时中国之所以选择红军选择共产党的历史时代背景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几十年过去了,《西行漫记》依然是值得一读的,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们回到那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真正的)的时代,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时代和我们时代的人生价值。也许更有意义的是,引发我们对于在这本书出版几十年后中国命运天翻地覆的转变的思考。

篇10:《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你可以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全部历史看成一场宏大的巡回宣传。他们要保卫的与其说是一种思想的绝对正确性,毋宁说是这种思想存在的权利。”——斯诺

难以想象这种有着深刻思考和理性思维的句子出自于一个之前对共产党略知一二的外国人之笔,而在这个外国人笔下这样的句子数不胜数,他就是埃德加·斯诺,一个以《西行漫记》驰名中外的美国记者。

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主席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在《西行漫记》中,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作者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

不同于其他红色经典,这本书的内容如小说般精彩,而且是活生生的事实。用斯诺自己的话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主席、彭德怀、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主席、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西行漫记》既是一部报道作品,也是一部长篇的通讯。斯诺把他身处西北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在书里面,因而书中充满了大量生动传神、而又恰到好处的比喻和真实、细腻、个性化的描写。此外书中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不胜枚举,那些句子读来都轻松有趣。可书中并不缺少场景再现式的真实描写,那些令人发怵的、悲愤不已的真实又把读者带入了另一番境地。这为这部书赢得了更多人的阅读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斯诺虽然是在向外界提供“红色中国”的信息,但他并不是在替共产党宣传,真实客观的报道为他赢得了读者的尊重,在书中我们看不到那些溢美之辞和夸张、激进的语言,你会发现毛主席也曾想去学习制作肥皂,朱德曾有三妻四妾,贺龙原是“土匪起家”;而蒋校长也并非平庸之辈,在西安事变后他十分冷静的进行各项和解举动,斯诺称之“真不愧是一个善于政治韬略的天才。”斯诺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国外专家的调查,国内外的新闻报道等,通过事实来说话。这突出的体现了他作为新闻记者的坚持真实、客观的职业精神和操守。

《西行漫记》,让我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是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红军,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中国共产党领袖,是一群一心意义为了民族生存,为了祖国的未来不断拼搏不停奋斗的年轻人,更看到的是中国的希望那些藏在我们骨髓中到危难关头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中国共产党能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因。

一本《西行漫记》囊括了红色中国的全部,从它的政治纲领到经济政策,从文化宣传到群众基础,从领导层面到普通战士,无一遗漏。那些对此一无所知的人们通过这本书了解了红色中国,相对应的,共产党人也通过它把自己的战斗历程公诸于世。斯诺凭借着自己的胆识和能力担当了这一重要的历史角色,结果很显然的,他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篇11:美丽湘西行作文1000字

我们终于来到美丽的湘西了!一路上到处可见连绵起伏的高山,奔流不息的小河,清澈见底的小溪……大家都一边赞叹一边不停拍照。

湘西的山真险啊!

我们来到了湘西明珠——张家界。高耸入云的山峰笔直的矗立着,崖壁像被刀削过一样,山顶上孤立的.绿树为大大的山打起了小伞。“十里画廊”中千姿百态的奇峰怪石映入眼帘:有的像一只巨大的号角,有的似一只骄傲的孔雀正在开屏,有的恰如一位采药老人身背药篓,有的俨如一只仰天长啸的猛虎,有“天子观书”、“夫妻抱子”“仙女拜观音”……每座山峰每块石头都有一个美丽有趣的故事。

这么险的山怎么上去呢?爸爸说:“坐电梯啊。”我还以为是开玩笑,没想到真有上高山的电梯——百龙天梯!百龙天梯高达300多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户外电梯。远远地就看到依山而建的“百龙天梯”像巨人一般。站在天梯下面抬头仰望,啊!真是庞然大物,高耸入云!乘上“百龙天梯”快速上升,玻璃窗外的景物“嗖”地一下到了脚下,转眼间就到了三百多米高的山顶。走出电梯,我们站在观景台往下一看,啊!好高好险啊!脚下全是悬崖峭壁,山底的景物一览无余。对面山群每个山峰都笔陡地矗立,像英武的神兵。在山上走着看着,茫茫云海近在眼前,仿佛身在仙境。

湘西的水真清啊!

河水有的波涛汹涌,有的风平浪静,有的潺潺细流,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清澈。完全透明的水毫无杂质,能清楚地看到水底的石头,石头上的青苔,甚至石头上的纹路,还有小鱼小虾悠游自得。缓缓流淌的清水,不知道从山里哪里流出来,也不知道流向哪。那清爽的泉水,喝上一口,甜甜的,清凉可口。

一见到这么清澈可爱的河水,小伙伴们把衣服一脱,只剩条小裤衩,兴奋地跳下水去。那水凉爽极了!我们欢快地打水仗,比潜水,捉小鱼,或游泳溯溪而上,或赤脚趟水过河,或漂流顺流而下,好玩极了!

湘西的洞真奇啊!

风洞其貌不扬,小小的洞口却能喷出巨大强劲的冷风,一年四季都不停,像是装了一部巨型冷气机。洞口旁边是炎炎夏日,往风洞洞口一站,就变成严寒的冬天。我只听到强风吹过耳边的声音,感觉头发都快被吹走了,汗水都给吹到九霄云外了。我放把叶子在洞口,霎时就被吹走了;举起水瓶倒水,水还没落地,就像一串串珍珠被吹散了。我才站了一会儿,就冷得受不了了,赶紧跑到旁边晒太阳。

去八面山的燕子洞得走悬崖边上的小路,小路崎岖不平,只有半米来宽。山里飘着雾,偶尔风吹散了雾,看到路下面深不见底的悬崖,吓得人半死。燕子洞里黑黑的,我们打着手电摸索着进洞探险。洞里冷得像个大冰箱,脚底湿湿滑滑的,很惊险。听姑爸爸说,这洞里以前还住过土匪呢。

乌龙山大峡谷的惹迷洞里钟乳石成林。地面的钟乳石像一根根笋子,洞顶垂下的钟乳石像一盏盏吊灯,上下连接的钟乳石像一根根柱子。石柱、石笋排成排,像天然的栅栏。还有十人围不过来的“巨蛋”钟乳石,妈妈说像恐龙蛋,我觉得更像外星飞船。五彩灯照着洞内的钟乳石,美丽又梦幻。

篇12:西行记游记随笔

又是一年鱼跃龙门的季节,又是一场选择的盛会。夏日的热烈加上学子的热情使得这个季节特别“火。”每个人都在忙,带着希望,带着力量,带着爱,奔向梦的远方,这使我想起了去年和女儿的一路奔波。各种纷繁的考试落下帷幕,走出高考考场的女儿稍事休整便又踏上了“自招”的闯关之旅。

没有出过远门的我陪着初次远行的女儿踏上西行的列车去往兰州。女儿有一点小小的激动,我看见她随手在本子上写下了“兰州之行”四个字并标上了时刻。我却是满满的担心,因为前方是未知的一切。虽然我时常把“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挂在嘴边,但当“远方”就在路的尽头时,我的担心却把“诗”厚厚的掩盖住了……我貌似平静的关照者正在看书的女儿,尽显一个母亲在陌生环境中应有的本能。女儿却非常淡定,表示她会照顾好自己,让我休息一会儿。

贯穿东西的陇海线上有着太多的景色和故事,随着站点的停靠,上下车的人们忙碌着自己的生活。列车员甜美的声音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渐渐地我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流动的世界里,开始观察车厢内的旅客。

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可爱的儿子到西安看望家人;一群打工的'中年男人占了几排的座位,其中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样子,他们聊着各自的经历。没多长时间“眼镜”的目光就被一个打扮新潮的姑娘给转移走了。他不再侃侃而谈,而是有一句没一句的回应着同伴的话。我们的对面来了一位上年纪的男人,黑红的脸膛,结实的身体,花方格的短袖衫,一双夸张的圆眼睛透露着质朴,大嘴岔,嘴角流露着善良。人还没落座,话就来了:“又坐上这趟车了,又是十几个钟头。”声音中带着豪爽和无奈。听口气是个熟客,话语中得知是德州平原的,要去兰州的儿子家。我于是暗自庆幸有了同路的。

一直坐在过道对面的女孩很安静,她正低头摆弄手机。扎个短短的羊角,衣着朴素。一个精致的粉色小行李箱放在她脚下。看模样像个学生。

女儿还在看她的书,时不时用笔做着记号。我有点累了。列车不间断地在站点停靠,有人上有人下,然后一路前行。

忽然,风风火火到来的两个人引起了大家短时间的关注------原来是看错了座号,一路顺车厢找过来的。一对年龄相差不少的父子。年轻人一身崭新的衣装:纯白的T恤,元白的长裤,脚上是一双雪白的运动鞋。瘦削修长的身材,戴一副近视镜,头发是刚理的,很精神。略显稚嫩的脸上有几颗明显的“青春痘”。长者则是一件肥大而略旧的浅色长条衬衫,一条宽松的深色旧长裤,一双半旧的黑皮鞋擦得很干净。一阵忙乱,有两个人起身离开座位和“眼镜”他们站到了一起。父子俩各自坐了下来。年轻人坐在了女大学生的里面,靠近车窗。我看见他使劲儿往窗户靠了靠,尽量离女孩儿远一点,而后便一直盯着窗外;年长者则坐在女学生的对面,和一个商人模样的时髦男子同座。

车上开始供应晚餐了。女儿和我都不饿。我坚持让她喝了一点酸奶。很明显女儿累了。

我对面的“平原君”和同座吃起了碗面,吃得开心聊得尽兴,有一种说不出的豪爽,让人不禁联想到刘欢的《好汉歌》。“眼镜”一族们在分享着自带的一大包美食,每个人都嚼得津津有味,他们是出行还是回归我不得而知,但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希望正在内心随着路的延伸而升腾……对过的女学生没有吃饭,大概是给家里报了个平安。后来从她与朋友的通话中得知她是在山东学医的,要回家办事情。

“哎,姑娘,咱俩换一下座位行吗?”那位坐在女孩对面的长者说。女孩先是一怔,继而用询问的目光看着长者。

“我是说,咱俩换一下座位,换一下。”长者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你坐在我这里,换一下。”

“我的座号就是这个。”女学生轻声但很坚决地说。我看到她白皙的面孔微微泛红。

“换一下,换一下……”长者说着站起身离开自己的座位,手里提着一个大大的黑色双肩包。

出于礼貌,女学生把自己粉色的旅行箱换了地方,起身和老伯交换了位子。女孩脸上的微笑消失了好大一会儿。我善意的微笑着冲她点了点头表示赞赏,她客气的笑了笑。女孩戴上耳机听起了自己的东西,脸上又渐渐浮起了自信的笑容。

直到长者坐好,一直望着窗外的小伙子才回过脸来,清澈的目光中有一丝的忧郁。他喝了几口水,水壶很好看。长者的心终于放下了似的将头靠在椅背上眯起了眼睛。短而稀疏的一头白发,深深的皱纹镶嵌在宽宽的前额,黑黑的面庞有着太阳的印记。魁梧略胖的身躯显示出他的健壮。不一会儿,长者重新坐好,用极快的方言和年轻人交流了几句,年轻人开始在手机上写东西,放下手机他笑了,给长者轻声说了几句话。他把眼镜摘下来趴在桌子上,脸冲窗外不再说话。

长者喝了几口水,开始在包里掏东西,好大一会儿,他拿出一个红色的布包,里面用塑料袋裹着什么。他一样样都拿出来,原来是一摞煎饼。他拿出一张煎饼又拿出一小袋孩子们爱吃的辣条,撕开,均匀地铺在煎饼上,然后仔细的卷好,便大口大口地嚼起来。

列车继续行驶,沿途经过的城市已经华灯闪烁。车厢里开始安静下来。“平原君”打起了盹;“眼镜”和伙伴们小声地聊着养生话题,小男孩一家人相互依偎着休息。女儿靠在我的肩上小憩。这时我看见长者拿出一碗上好的面,一根火腿肠。两个熟鸡蛋。他把面用开水泡上,鸡蛋剥好,静静地看着东西出神……

“请问,你们这是去哪儿啊?看这孩子像个学生。”我好奇的问道。

“要去兰州考试。”

“大学面试吗?”

“啊,对”

“我们也是去考试的,真巧。我们是聊城的,你们是哪儿的?”我有点小兴奋。

“沂蒙的。”长者的回答很简短。一向健谈的我想把谈话继续下去。

“您的孩子报考的是什么专业?”

“物理吧?我不太清楚。”

“看来学习肯定很棒。他是老几呀?您的孩子都学的这么好吗?”我觉得这几个问题有点唐突。

长者轻声笑了一下:“还行吧,拿了物理和数学的什么一等奖。这不是我的小孩,是我闺女的孩子。他妈身体不好,爸爸不在家,我就来陪他考试了。这也离家太远了……不过,这个大学挺好的。”

“是啊,孩子们的理想都远大着呢。”我笑着点了点头。

长者轻轻拍了拍外孙的肩膀,示意他饭一定要吃一点。我不便再打扰。女大学生向长者投去尊敬的目光,她大概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吧?长者看着外孙开始吃饭,自己拿出一本厚厚的有些磨损的书,戴上眼镜认真地看了起来。

女儿轻轻地对我说:“今天可能是‘父亲节’吧?明天?”原来她并没有睡着。我没有说话,只是在心里默默地祝福这位长者。

篇13:西行记500字作文

西行记500字作文

早上八点半,别过游船,我们如期而至重庆。在等火车去成都的档儿,我和爸爸妈妈在车站附近的富侨店做了个足底按摩,潇洒了一把。当火车顺利抵达成都后,我们前脚刚入住蜀亭酒店,后脚便奔向了著名的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始称“成都草堂”。杜甫在这里先后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他的诗作不像诗仙李白那样浪漫洒脱,处处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草堂中有一尊杜甫的`塑像,他衣衫单薄,瘦骨嶙峋,可见当时他的生活是多么穷困潦倒啊。据说,就是这么一间简陋的草屋,在一年秋天,一场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秋雨浇透了屋内的衣被。茫茫黑夜,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脍炙人囗的不朽诗篇。

望着现在翻修一新的杜甫草堂,听妈妈背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我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草堂门前那一幅名联上——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晚上,爸爸请我们吃了一顿热乎乎的火锅,四川麻辣名不虚传,我用筷子蘸了一点红油汤,舔舌尝了尝,立马感到舌头就像生起了熊熊烈火,又麻又辣,直逼喉咙,那股味道真是无法形容。我只能用冰镇的饮料来缓解口中的 “痛苦”,唉,看来,我是当不了四川的“辣妹子”了。

篇14:我的暑假湘西行-650字作文

我的暑假湘西行-650字作文

暑假就像一块巧克力,我掰下一块,用来西行旅游,我跟唐僧不一样,他是去西天取经,而我则是去湘西则是去湘西长见识。

这次旅行游玩的地方非常多:有橘子洲头看毛爷爷年轻帅气的样子,有张家界十里画廊和捉妖记里的胡巴合影,有金鞭溪玩水摸虾耍野猴,还欣赏了一台神秘大戏“魅力湘西”,但令我最难忘的还是被称为“天下第一漂”的猛洞河漂流。

在去的路上,导游姐姐说:“大家准备好‘军火’哦!”,一听说要打水仗我和小伙伴兴奋地下了车,蹦蹦跳跳地跑上我们坐的橡皮艇,“装备”齐全后,船老大用竹竿一撑,橡皮艇顺水而下,漂流开始了。

没一会儿,河面上便成了一片水战场,船与船分不清是敌是友,只是一个劲地乱泼水,一个个都“落汤鸡”似的,我们船因为小孩多,战斗力较弱,当有“敌船”悄悄靠近时,我们就高喊有小孩,这招真灵,我们船在一艘艘敌船黑洞洞的'“枪口”下免战,但河中还是不时有推销“军火”的土家少年打来“冷枪”,在我们的奋力还击下悄然退去。

走过一段平静的水路后,河道开始变窄,平缓的河滩被岩石取代,橡皮艇在河水里上下颠簸着前进,忽上忽下,每当我们被颠起时,就发出一阵阵尖叫,不一会我们的衣服就被一个个大浪打湿了,既开心又过瘾。忽然不远处出现了一道瀑布,船老大把船划进瀑布,水从天而将,我抬起头闭上眼张大嘴巴接了一口瀑布水,啊,好甜的瀑布水啊!我不禁想起李白写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此次西行实在是太有趣了,预知后续,敬请期待!

篇15:老鼠西行记童话作文

老鼠西行记童话作文

这是一只“不可理喻”的老鼠,他每天呆呆的坐在山坡上,望着太阳从山的那头升起,再从平原的另一头落下,脑海里全是对太阳的'憧憬,一点也不像一只老鼠该有的样子。

这天,老鼠终于不能忍受未知的痛苦,不顾众人的劝阻,毅然踏上了寻找太阳的旅程。

一路上,风呼呼的吹,雨啪啪的打,仿佛都在对小小老鼠表示疑问,可小老鼠手持一根小小的竹棍,丝毫没有退缩的意思。

经过了一望无际的原野,爬上了直插云天的险峰,踏上了荒无人烟的沙漠,可小老鼠觉得,太阳还是那么遥不可及。

这时,远处走来了一只蚂蚁,小老鼠赶忙跑上前去打听。蚂蚁说,它是从太阳落下的地方来的,从这儿,越过十五座山,渡过十五条河,再穿过十五片平原,就能看见太阳在洗澡了。

小老鼠听了,连忙道谢,踏上了更艰苦的路途。

一路上,经历风雨冲刷的小老鼠逐渐长大,支持它的信念永远是太阳。这一天,当年过花甲的“小”老鼠,站立在那一片海洋边的时候,它感到生命中从未有过的兴奋。因为它感到太阳的温暖,它看到太阳像一个大大的玻璃球,在水中一沉一浮。

它平静的闭上了眼,做一个很长很长的美梦,它看见,太阳向它微笑。

篇16:西行记游记的散文

西行记游记的散文

又是一年鱼跃龙门的季节,又是一场选择的盛会。夏日的热烈加上学子的热情使得这个季节特别“火。”每个人都在忙,带着希望,带着力量,带着爱,奔向梦的远方,这使我想起了去年和女儿的一路奔波。各种纷繁的考试落下帷幕,走出高考考场的女儿稍事休整便又踏上了“自招”的闯关之旅。

没有出过远门的我陪着初次远行的女儿踏上西行的列车去往兰州。女儿有一点小小的激动,我看见她随手在本子上写下了“兰州之行”四个字并标上了时刻。我却是满满的担心,因为前方是未知的一切。虽然我时常把“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挂在嘴边,但当“远方”就在路的尽头时,我的担心却把“诗”厚厚的掩盖住了……我貌似平静的关照者正在看书的女儿,尽显一个母亲在陌生环境中应有的本能。女儿却非常淡定,表示她会照顾好自己,让我休息一会儿。

贯穿东西的陇海线上有着太多的景色和故事,随着站点的停靠,上下车的人们忙碌着自己的生活。列车员甜美的声音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渐渐地我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流动的世界里,开始观察车厢内的旅客。

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可爱的儿子到西安看望家人;一群打工的中年男人占了几排的座位,其中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样子,他们聊着各自的经历。没多长时间“眼镜”的目光就被一个打扮新潮的姑娘给转移走了。他不再侃侃而谈,而是有一句没一句的回应着同伴的话。我们的对面来了一位上年纪的男人,黑红的脸膛,结实的身体,花方格的短袖衫,一双夸张的圆眼睛透露着质朴,大嘴岔,嘴角流露着善良。人还没落座,话就来了:“又坐上这趟车了,又是十几个钟头。”声音中带着豪爽和无奈。听口气是个熟客,话语中得知是德州平原的,要去兰州的儿子家。我于是暗自庆幸有了同路的。

一直坐在过道对面的女孩很安静,她正低头摆弄手机。扎个短短的羊角,衣着朴素。一个精致的粉色小行李箱放在她脚下。看模样像个学生。

女儿还在看她的书,时不时用笔做着记号。我有点累了。列车不间断地在站点停靠,有人上有人下,然后一路前行。

忽然,风风火火到来的两个人引起了大家短时间的关注------原来是看错了座号,一路顺车厢找过来的。一对年龄相差不少的父子。年轻人一身崭新的衣装:纯白的T恤,元白的长裤,脚上是一双雪白的运动鞋。瘦削修长的身材,戴一副近视镜,头发是刚理的,很精神。略显稚嫩的脸上有几颗明显的“青春痘”。长者则是一件肥大而略旧的浅色长条衬衫,一条宽松的深色旧长裤,一双半旧的黑皮鞋擦得很干净。一阵忙乱,有两个人起身离开座位和“眼镜”他们站到了一起。父子俩各自坐了下来。年轻人坐在了女大学生的里面,靠近车窗。我看见他使劲儿往窗户靠了靠,尽量离女孩儿远一点,而后便一直盯着窗外;年长者则坐在女学生的对面,和一个商人模样的时髦男子同座。

车上开始供应晚餐了。女儿和我都不饿。我坚持让她喝了一点酸奶。很明显女儿累了。

我对面的“平原君”和同座吃起了碗面,吃得开心聊得尽兴,有一种说不出的豪爽,让人不禁联想到刘欢的《好汉歌》。“眼镜”一族们在分享着自带的一大包美食,每个人都嚼得津津有味,他们是出行还是回归我不得而知,但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希望正在内心随着路的延伸而升腾……对过的女学生没有吃饭,大概是给家里报了个平安。后来从她与朋友的通话中得知她是在山东学医的,要回家办事情。

“哎,姑娘,咱俩换一下座位行吗?”那位坐在女孩对面的长者说。女孩先是一怔,继而用询问的目光看着长者。

“我是说,咱俩换一下座位,换一下。”长者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你坐在我这里,换一下。”

“我的.座号就是这个。”女学生轻声但很坚决地说。我看到她白皙的面孔微微泛红。

“换一下,换一下……”长者说着站起身离开自己的座位,手里提着一个大大的黑色双肩包。

出于礼貌,女学生把自己粉色的旅行箱换了地方,起身和老伯交换了位子。女孩脸上的微笑消失了好大一会儿。我善意的微笑着冲她点了点头表示赞赏,她客气的笑了笑。女孩戴上耳机听起了自己的东西,脸上又渐渐浮起了自信的笑容。

直到长者坐好,一直望着窗外的小伙子才回过脸来,清澈的目光中有一丝的忧郁。他喝了几口水,水壶很好看。长者的心终于放下了似的将头靠在椅背上眯起了眼睛。短而稀疏的一头白发,深深的皱纹镶嵌在宽宽的前额,黑黑的面庞有着太阳的印记。魁梧略胖的身躯显示出他的健壮。不一会儿,长者重新坐好,用极快的方言和年轻人交流了几句,年轻人开始在手机上写东西,放下手机他笑了,给长者轻声说了几句话。他把眼镜摘下来趴在桌子上,脸冲窗外不再说话。

长者喝了几口水,开始在包里掏东西,好大一会儿,他拿出一个红色的布包,里面用塑料袋裹着什么。他一样样都拿出来,原来是一摞煎饼。他拿出一张煎饼又拿出一小袋孩子们爱吃的辣条,撕开,均匀地铺在煎饼上,然后仔细的卷好,便大口大口地嚼起来。

列车继续行驶,沿途经过的城市已经华灯闪烁。车厢里开始安静下来。“平原君”打起了盹;“眼镜”和伙伴们小声地聊着养生话题,小男孩一家人相互依偎着休息。女儿靠在我的肩上小憩。这时我看见长者拿出一碗上好的面,一根火腿肠。两个熟鸡蛋。他把面用开水泡上,鸡蛋剥好,静静地看着东西出神……

“请问,你们这是去哪儿啊?看这孩子像个学生。”我好奇的问道。

“要去兰州考试。”

“大学面试吗?”

“啊,对”

“我们也是去考试的,真巧。我们是聊城的,你们是哪儿的?”我有点小兴奋。

“沂蒙的。”长者的回答很简短。一向健谈的我想把谈话继续下去。

“您的孩子报考的是什么专业?”

“物理吧?我不太清楚。”

“看来学习肯定很棒。他是老几呀?您的孩子都学的这么好吗?”我觉得这几个问题有点唐突。

长者轻声笑了一下:“还行吧,拿了物理和数学的什么一等奖。这不是我的小孩,是我闺女的孩子。他妈身体不好,爸爸不在家,我就来陪他考试了。这也离家太远了……不过,这个大学挺好的。”

“是啊,孩子们的理想都远大着呢。”我笑着点了点头。

长者轻轻拍了拍外孙的肩膀,示意他饭一定要吃一点。我不便再打扰。女大学生向长者投去尊敬的目光,她大概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吧?长者看着外孙开始吃饭,自己拿出一本厚厚的有些磨损的书,戴上眼镜认真地看了起来。

女儿轻轻地对我说:“今天可能是‘父亲节’吧?明天?”原来她并没有睡着。我没有说话,只是在心里默默地祝福这位长者。

篇17:《湘行散记》读书笔记

世务艰难,歌声未歇,从《湘行散记》中,我能看到最为真实的中国人形象,在砥砺前行中轻快地活着。而我始终坚信,能从如此温柔的人文角度来写人的,其内心一定是慈悲的。湘西的粗鲁野蛮他看见,但却并非鄙夷,他用苗疆特有的爽朗和赤子般的温厚尊重这些的存在,尊重每一个认真活着的生命。他从船上下来,走到土埂上,同湘西妹子唱着山歌,和年轻的纤夫亲亲热热地哼着粗蛮的小调,亦或是像豹子似的去找妇人。呵呦,多欢乐!

一河一船一书生。他行在湘西山水里,路过别人的故事,呵手提笔,写给情人。古人说诗词上乘讲究的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沈从文的文字三分随意三分灵气,其余下的尽是对故乡山水色的倾怀柔情,而作起文章来,反倒像在作画,所有遗憾都在轻描中绘上了怜悯和惋惜。他是通透的清楚的,也是朴实的温厚的,人行走在这大千世界,总有着无数招摇,无数光怪陆离,在宁静里取热闹,想来也是先生赤子之心的原因。

《湘行散记》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这个中国文人的人性关怀,在浆声橹影里,他听着艄公煎鱼的声响,为我们构造了一个有唐以来都欣然往之的桃花源。

史铁生说过,写作,就是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抹去。而沈先生笔下清浅的湘西,随着社会改变已然星移物换,但文章永恒,或许某一天,你内心滂沱大雨,无处躲避,可以去看看沈先生走过的山水,听听船舱下潺潺流水,和我一样去偷窥一场梦吧。

篇18: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

《湘行散记》讲述了沈从文接到来信回湘西老家探望生病的老母途中的见闻。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湖南原是一个质朴、神秘而又不失人性之美的地方。

书本前半部分是沈从文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信中表达了一路上对张兆和的深深思念。信中的文字细腻、温暖而纯朴。或许是受到美丽湘西的感染吧,信背后的沈从文显得那么细腻而充满温情。这吸引这我继续读下去。

后半部分则是全书最主要的部分。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沈从文船行途中遇到的那些纤夫。这些纤夫,终日劳碌于急流险滩之间,工资虽不多,可他们出力却不少。一旦遇到过滩,就必须不辞劳苦地下船淌水,相互合作,冒着生命危险,把沉重的船只推过险滩。文中,提到一个长得像托尔斯泰的老人,已有八十岁高龄,可仍坚守岗位,为旅客提供方便。读到这里,我不由得同情于底层社会的人们生活之艰辛。

但是这些底层的人们并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而是依旧爱生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他们有着一种属于乡野的淳朴,他们对一切都有自己的态度,即使骂野话也是不粗俗的,而是有一种别样的淳朴可爱。这又让我感到了他们一种淳朴的可爱。

相关专题 湘西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