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河游记散文

星辰在海面坠落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星辰在海面坠落”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对江河游记散文(共11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 对江河游记散文

对江河游记散文

本想坐下来,再听一听这河水,再看一看这河水,再摸一摸这河水,奈何日落河头,只得再择时日。

近来连续上班无休,头脑昏闷。今日已到下班之时,但看窗外天色隐隐有阳光,遂邀约同事,再走田间地头,一来看看产业调整春耕如何,二来顺便采采春意,毕竟是农历二月见末了,已觉天气日渐暖和。

同事均无响应,便自驱车行驶进寨公路,或弯或陡,或窄或斜,逶迤蜿蜒,路边一幢幢民居,向后缓缓划过,也划过一些金黄的油菜花、粉白的樱桃花、米白的李子花,还有粉红的桃花……

徐徐行进三四里至尽头,下得车来,满眼所到之处,阡陌纵横,遍地芬芳,暖风拂面,农人三三两两,点缀在田间地头。顿觉清新扑鼻,浑身浸润,春的.暖流透过松软的泥土,从脚底随血液向上传到发根,传到毛孔、传到耳朵、传到眼睛,传到鼻孔,传到每一个细胞,让人迷醉得安详,不禁想起昨夜的美酒,和美人的笑靥。

半晌,从这春意中缓过神来,正步入田间小路口,遇老农佝偻,背一筐草粪,从对面蹒跚而来,遂让与行便,走近时询问,老伯背粪欲种何农作?答曰种豆!见其累喘,面筋红胀,汗粒如珠,不便与之长谈,微笑致意而别,径直朝桃林深处。

行走百步有余,过了桃林,一条沟壑突现面前,两边千仞峭壁相对耸立,谷中有流水声隐隐约约,似有似无。有石阶小道通向谷底,看脚下这些石头,泛着青色,光滑圆润而厚实,我似乎听到它在无声地向我诉说这条小路的春秋过往,无疑,它已经很古老了。

顺石阶小道蜿蜒而下,不过几步,但见谷底的河水,清澈碧绿如玉般,自由地流淌,偶有几处石头荡漾起圈圈涟漪,那圈圈涟漪,又幽幽地消失在水面,消失在不可确定的地方。再细看,几点水鸟漂浮在水面,拨开微微摇摇的水波,它们在沐浴春水?还是在追逐鱼儿?不探究了罢。抬头看天色渐暗,遂疾步而行,欲看河底景色,却负了路边美景连连,不时可见桃花绽放,一簇簇粉红,映着对岸白色的悬崖,映着远处绿色的山峰,映着谷底碧绿的河水,好一幅天然的画,好一幅生命的画!

不知不觉已是谷底,河面变得宽阔起来,两岸崖壁倒映,鸟兽在崖壁上跳跃攀爬鸣叫,各种颜色的野花和水草在岸边的岩石上生长,那些花和草,看起来和脚下的河水一样干净清凉。在崖壁越高越陡的河段,河水的颜色也变得更深更暗了,让人摸不着她的内心,到底有多深沉,到底有多幽怨,这是一种让人心跳加速的高冷,让人想探究,却不敢靠近。

本想坐下来,再听一听这河水,再看一看这河水,再摸一摸这河水,奈何日落河头,只得再择时日。

农历庚子年二月十七日

篇2: 江河湖塘散文

江河湖塘散文

被我多次提及,并一向视作孩提时代精神摇篮的北湖,最近发现,她很可能是解放初期被人工挖掘出来的。

那幅解放前的手绘城区地图,上面根本没有北湖。

记得那时候,不少大人把北湖称作白水河,唯有我们这起喜欢玩水的小不点儿,喜欢北湖这个名称。我们心目中,也许湖比河更有趣味。

不过,手绘地图上却有白水河。

看上去,白水河似乎比浦阳江狭窄许多,说不定只是一条便于排水的小溪流。

白水河起自当年的北门头,按现在的方位,在人民路与大桥路交叉口东北缘的那个地方;流向朝东偏南,至如今的电力局北侧与浦阳江汇合。

北门头肯定不会是白水河的发源地,她的西边,极可能有个地下水道,与县龙山那边的山水连接。也就是说,白水河当年是一条排水渠道,说不定也是人工开挖出来的。

白水河消失了,却出现了一个不小的北湖,这是怎么回事呢?

那张手绘地图上,诸暨火车站当年建在北庄畈上。相关资料曾经有过浦阳江决堤以至火车站遭淹、铁路中断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火车站与部分铁路路段移位到了县龙山东侧。

来个“合理想像”吧:建造火车站,以及填高铁路路基,需要大量的泥土。于是,就近取材,在北庄畈西面,挖出了一个水塘,这便是我们后来看到的北湖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实际情况如何,有待查证。

白水河消失之后,山里下来的水怎么办?

七家岭脚有一个小塘,种着莲藕,因此我们名正言顺地叫它藕塘。山水下来,最先到达的就是这个藕塘,而藕塘的边上又生出一条小溪,蜿蜒着流到铁路近旁,那里有个丈余见方的水汪,水汪向东,是两个穿越铁道路基的涵洞,涵洞的出口处自然又有一个水汪,然后水流转弯向北,款款溪水穿过两边的菜地棉田,差不多也就几十米吧,突然隐入地下,默默地穿过马路,注入北湖。

半路上,小溪曾分出一条支流,与两个小塘相接。这两个水塘,南边的才丈余见方,附近居民在此洗刷马桶粪桶之类,俗称马桶塘;北边的稍大,平时大家都在这里洗菜淘米汰衣服,好像暨一大队还在这个水塘里养鱼,所以也有人叫它养鱼塘。

每年汛期,山水丰沛,溪流暴涨,平日水浅得连脚背都没不了的涵洞,常常被滚滚溪流充满。不过,无论水势多旺,溪水似乎从没有漫溢上田地的机会,想来,是全让北湖给吸收了。

家住北湖边上时,从来不曾有过“涨大水”的恐惧,即使连天暴雨,有时会有内水漫上路面,也是很快就能消退。北湖功不可没。

似乎也没见过北湖泛滥成灾,我想,这得归功于当时城区的排水设施,虽然,我不知道北湖直接将水排入浦阳江的途径在哪里。

房东爷爷曾经跟我说过,老城关的水系是相通的,城里的内水,通过一环紧扣一环输送,最终流入江中。

北湖肯定有个排水管道,除此之外,它又与南面的火神庙湖相通。

火神庙湖没有北湖那么大,略呈条状,南北向可能是东西向的四五倍。

有件事很想不明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火神庙湖上建了一条东西走向的钢架桥。至少我觉得,这座根本没有什么价值。桥的西边确实可以算是交通要道,桥对面的胜利路却连热闹都算不上;再说,从湖西沿北到东岸,步行也不过几百米的路程。

北湖与火神庙湖的.存在,使得那一片地区,全像如今的浣纱路一样,仅西则有屋。比方如今的人民中路中段,原先是半爿街,东侧整排整排的房子地基,以前全是湖水。

火神庙湖北边邻近大桥路,南缘则靠在红旗路的边上。

现今暨阳街道所在地大门西侧,原先有一座小桥,名唤采芹桥。

火神庙湖经采芹桥下与南面的琵琶湖相接。琵琶湖更像一条小河,两岸都有人家,给人的感觉,这里才像江南水乡。

琵琶湖到了横街附近似乎又隐入地下,等它“重出江湖”,相连的便是郦家祠堂湖了。

再南面,与郦家祠堂相接,以前还有一个三官殿前湖,它早已让岁月淹没,难觅踪影。

几十年之后的今天,无论北湖、火神庙湖,还是采芹桥、琵琶湖,统统化为历史,唯有郦家祠堂湖依然还在那里伴着寂寞千秋的西施,尽管,看上去,湖已瘦身不少。

常常地想,郦家祠堂湖的存在是否能算一种象征,它向我们表明,暨阳老城区,至今还有一泓碧波,至于碧波有多清澈,只能忽略不计了。

湖塘已然不见踪影,幸亏诸暨还有一条被我们称作母亲河的浦阳江。

浦阳江,多少年来,滋润着两岸的生灵,也给了诸暨人特有的荣耀――因了西施,因了西施曾在这里浣洗过美丽的轻纱,便又有了世间无双的美名,浣纱溪,浣纱江,浣江。

篇3:江河梦别散文

江河梦别散文

大江大海之中,总有一些往事让人难忘;大是大非面前总有一些微笑让人怀念;活在天空下,争做自由人。沿路的风雨,让人清醒;西归的孤雁,总让青春在古渡作别,作别,为一次远行,作别,为一次相聚。

曾经的山,曾经的水,让人陶醉;曾经亲人,曾经故乡,让天空沉默。这些都被记忆的时光珍藏,再寻觅,亦无勇气捡起这些旧事,翻晒这些时光,因为都是泪,都是心在流血。

躺在时空的河流,逝去的青春,樱桃树下的誓言。都是梦幻,都是过往。有人说,每一次失去是为了下一次更快得到,每一次流泪是为了下一次重新微笑;每一次离别是为了下一次偶然相聚。当离别的风飘过我我村庄,站在江河晓岸,看几家灯火,观两岸风光,谈谈笑笑,都是不料却是夕阳西下,作别而去,江河上下,伊人不在,情何以堪,再提起,如刀刮心;再回忆,如水无舟。

时光飞转,再回首,有些东西离我们是如此遥远。我们那时向往的风景,向往的缘分,向往的情感,向往的梦想,都如梦幻般虚假。田野里干活的记忆,樱桃树下下棋的场景,历历在目,那些离别,终究没有挽回,那些记忆终究要被时间消磨。

不知为何,不知过往,不知未来。离别,总让人伤感;离别,总让人断肠。若可选择,我情愿活在过往,若如此,我的心决不会如此落寞,如此凋零。时光停留在三年前,那时我风华正茂,有理想,有追求,我的目标就是上大学,改变命运。所以我乐观对待一切,失败,冷漠,孤独,寂寞,我在理想的国度努力,欣喜。所以很长时间没有踏上回家的列车,待到端午,父亲来学校看我,那是父亲第一次来到县城,我的心乐开了花,我非常珍惜那段时光。和父亲一起逛街,一起吃羊肉串,一起谈梦想,一起思过往。父亲疼我如宝,我喜欢她绝不言说的`关心,静悄悄的来,静悄悄地离开,后来他还稍人送了香喷喷的腊肉,吃得兴奋,感动得泪流满面。

人的命运谁也不能掌握,明天会发生什么,没有谁会知道,没有谁能预测。桃花谢了会开,叶子掉了会长,而人心的枯萎,只有让人憔悴,万念俱灰,犹如行死走肉,逐渐凋零,逐渐消逝。

每逢佳节倍思亲,那轮明月,那件寒衣,那间老屋,那棵老树,魂牵梦绕。待到我端午节回家,正是桃李成熟的季节,每个果实都实现了价值,挂满小小树枝,抬头仰望星空,如此高贵,而我更加懂得沉默,懂得包容,懂得关注一切过往。回到家已是夜晚,简陋的瓦房里,父亲正在忙碌,奶奶,坐在一旁,看着我,笑着给了我一颗糖果。短短相聚,一起吃饭,一起闲聊,一起在月光下乘凉。

那时的月光隐隐现现,似乎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父亲说说笑笑,我在一旁静静聆听,最像一只小绵羊,倾听一场伟大的演讲。父亲的故事,曲曲折折,隐隐约约,含蓄中带走幽默,简单中喻有哲理。总让我难忘,总让我思念。凡尘之中,人与人之间,能相遇就是莫大的缘分。能做父子,亦是我的前世在佛前,甘为青莲,忍受孤独,修炼多年,感动佛主,才得今生和父子相见,携手而走,坐谈时光,再续前缘。

天无不散之宴席,再美的歌也有听完的时候;再美的文字也有落笔的不舍,再深的缘分也有离别的不舍。在家呆了四五天后,回校的日子来了,我一夜未眠,太多的不舍,不舍的风景,不舍的家人,不舍的牵挂。第二天,天空黑沉沉的一片,我不想打扰父亲,惊醒奶奶,站在窗前,提着行李,望着父亲睡觉的地方,久久无言,奶奶和蔼的面容,让我牵挂。

离家的路自古以来都是遥远的,因为有一颗心放不下一些思念,因为独自离去,有太多的不舍和牵挂。平时短短几分钟的路程,我走了半个小时。当我走到离别的岔路,父亲早早等在哪里,准备许多果子,自家的特产,自家的米酒,自家的喜悦。不知站了好长时间,遭了多少风雨吹打,而我却什么也做不了。离别的季节,总是那么冷清,细雨朦朦,路都被浓雾包围。父亲目送我上了车,熟悉的身影,搞笑的招手,竟让我落泪,我不敢回头,不敢看一切,我怕控制不住我的情绪,控制不住我的泪水,离父亲越来越远,风景在变化,老屋在隐去,最后只有我一个人的旅行,父亲一个人的回去。

佛主说过,过去的心不可得。静静一想,还真如此。翻开那些旧照片,播放那些旧视频,一切的一切都是流年,所有的所有都是遗憾,茫茫人海,茫茫的思念。离别都让人落泪,没曾想,天有不测风云,不久后,父亲出了事故,天下暴雨,大地昏暗,父亲无情地被洪水拖走,待救起,已是奄奄一息,没熬过一天,就突然离世,这对我犹如晴天霹雳,心如针刺,再也回不去了,再也看不到熟悉的笑脸,再也感觉不到爱的力量。

在生命之海,没有人能选择,也许你有船,风平浪静,躲过一劫,也许你一人独行,在无边的苦海,只有认命。父亲的逝去,江河不语,乡村不语,大地落泪。那年村庄下了几个月的雨,风不敢吹起,爱说话的邻居也没有了以前的疯狂。村庄断了半个月的电,而我却从此没有了父爱,如断线的风筝,没有方向地飘荡,再也找不到曾经拥有的一切,曾经拥有的梦想。

时常让自己的心不再烦躁,世界不再孤寂,那样父亲在天边看着我也会有丝丝慰藉。父亲的离去,对我而言,毫无准备,好长时间,我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敢相信,不敢睡起,不敢回忆。

那些逝去的爱再也找不回,那些离别的爱,再也无法寻觅。曾经沧海,如云梦一般,漂浮而逝。来也快,去也快,而站在星空下,只想回首,只想思念,前途的路,一无所知,曾经的勇气,走下去,需要坚强,当回过头,不再有那熟悉的面容。

江河还是那么冷静,如梦一般让人害怕。有些日子,我时常做梦,因为在梦里就可以和父亲相遇,但是,每一次我都失望而醒。没有谁给我答案,没有谁的安慰,若有可能,我喜欢做一个美梦,在无边的海上,有一个凉亭,我和父亲偶然相遇,我幸福地依靠在父亲身旁,聆听他的教诲,感受一下父亲的慈爱。这些都是幻想,都不现实,如今再也握不到彼此的手,天地之间,孤独而来,孤独而去。尽管我想维系这段缘分,亦是不可能,缘分就像花开花落,人来客往,不得长久,不知归往。

天地间有多少漂泊的旅客在江河之间徘徊,天地之间有多少孤独的心在江河之岸沉默。那些人,那些景,都是最美的记忆;那些岁月,那些缘分,都是最美的流年。

在人生的舞台上,为了一出戏,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主角,为了活得精彩,我们甘愿为别人当衬托,为岁月磨时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江河,或平淡无奇,或波涛汹涌,看你如何选择,如何看待。,它也包容你我的过错,静看万物荣衰。

虽然有一天,山川会老,往事不存,这片江河也会落入凡尘的荒漠,但无尽的尘埃也掩盖不了这片思念的河,因为有一些梦里的记忆让人难忘,有一些逝去的岁月重现波浪,有一些风雨后的离别,如梦般牵动心肠,不檬淡忘。

篇4:江河谣的散文

江河谣的散文

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来了。天地如燃烧着的火炉,炙烤得人四处去寻找避暑藏身之处,在家冲凉应该算是享“伏”的上选之策了。

因为患有寒疾我不能冲凉,但我还是可以依靠心灵的穿越,去重温与江河的那些曾经的情缘。

我在铁路筑路工地长大,学会游泳是在汉江岸边,那时还在上小学。神秘的泳池在一条叫响水沟的山谷里,那是山中溪流用了千百年的时光冲刷出的一条像船一样的水槽。

通往泳池需要穿过响水沟汇入汉江口的一大片卵石交错的沙滩,从沙滩仰头望上去就是横架在两边山头的铁路桥梁,高大伟岸的一排桥墩直插云霄,宛如一根根擎天立柱,撑起近两百米左右跨度的桥身,大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磅礴气势。铁路桥威武雄壮,就像是一条巨龙在天空飞舞,这条飞舞着的巨龙龙头伸进去的就是“响水沟隧洞”。上学有时都要从隧洞经过,洞顶题写着的那五个楷体大字早就镌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绕过巨大的桥墩,穿过沙滩,顺着山谷沿响水沟逆行一公里左右,一条天然的水槽便呈现在了眼前。

水槽约有一米多宽三四米长,两边是光溜溜的石壁。水槽清澈见底,有一米多深的水。

阳光一路顺着山谷抚摸下来,燃亮了水槽的一角,倾泻在岩石上。四围树木苍翠欲滴,时而从天空传来声声流莺,嘹亮悦耳。置身于这样美妙的环境里,宛如仙境般。

在这里,我和小伙伴们渐渐地学会了狗刨、蛙泳、扎猛子等等游泳技巧。

做为江水中的骑手,我最后一次的“征战”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是在一个模拟江河的战场上。

在凉山州大桥水库导流洞工地,遭遇一次纯属偶然的停电,洞内的渗水就漫溢、模拟成了“江河”,很多重要的施工设备都被"江河"吞没着。

那时候我已经参建过一些国家建设工程,是一位熟练工人了,对我们来说,入“江”挷扎木伐只需三言两语,四只轮胎几块木板就解决了。木伐在“江河”里来来回回划了几圈,只能起水面“侦察”作用,侦察来侦察去,还是要深入到“江河”里去凉快凉快方能解决实际问题。当时正好临近年关,数九寒天要求赤膊上阵,的确还是令人胆寒。洞外积雪盈尺,洞内的我们脱得只剩裤衩就跳进了“江河”里。引水洞有一定的坡度,我们开凿的是下坡,越往前水越深,离“齐头”老远就已经没顶了。好在洞内的水并没有外面的'冷,那些被“江河”吞噬的几百上千斤重的机械设备拖行、上肩也都不怎么吃力,显然这都是借助了水的浮力作用。

抢出了各种重要的机械设备,工程施工又将有序推进,征战洞内“江河泛滥”的战役就算是取得了胜利。那之后不久,我因为疾病过早地就离开了筑路大军的队伍,同时也睽别了江河。

从此,我的生命就踏上了漫长的漂泊之旅。

对我来说,那不舍昼夜的江河啊,奔腾着的不仅仅有我的人生,也是我的乡愁……

篇5:江河人生散文日志

江河人生散文日志

我没有进入老年,无法感受他们的人生况味。他们的心境或许我能够遥遥预感,但前景是灰凉的,我心底凄楚隐隐。

很多老人坐在街旁的树荫下,呆呆地望着车水马龙,人流交织。他们这个年纪,应该是趋静的,应该远离喧嚣,但有很多老人就是这样,如石雕般的隐立在某个繁华一隅,毫无表情,成为塑像。

——鲜活的世界象万花筒般在他们的眼前变幻,让他们目不暇接,数不清的幻彩艳丽在他们眼前梦幻般的流走。他们在看吗?——在看,我完全相信!只是心游走到何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回首是幸福的,回首也是痛苦的,他们在岁月江河中沉浮的路径有时已不清晰,就努力睁大眼睛,在眼前找,又努力地回忆……。

现在的世界太精彩了,和他们的以往无法相比。他们的过去似乎一直在苦行修炼,一直在做出“牺牲”,一直在壮士断腕……终于迎来了今天的繁花似锦;在碧水东流、波澜壮阔的江面上,他们的生命之船已经残破,眼看着身边千姿百态的丽帆高歌竟过,他们只有看,并溯流回望——历史就是这样的吗?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吗?

我们的国家经济发展已经走上了高速道,每5-就要跨越一个台阶,生活质量发生很大的变化。无论男女老幼,都变得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视眼前。现在的人更追求享受,理所当然的“宣称”而毫不回避,这是时代的进步,这和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是不同的。他们那时的口号是“为了将来,为了下一代,我们要。……”这就让他们有了无穷的感慨,思绪无限。一滴水从源头的小溪蹉跎跌宕,经过了无数的激流旋涡,最终流到了宽广富饶的绿洲,而本身即将蒸发殆尽。放眼望去,这里才是水的归宿——因为平坦,水域无边;因为天蓝,碧水明艳。一路上不同的水流汇入,江河变得生机无限;所到之处,千里莺啼,百花芬芳。早先的水滴逐渐消失,看着一路文明的歌声向天边延伸,只是不知道自己在何处消亡。……

回首往昔是悲壮的。不管是谁,悲壮总多于自豪,慨叹多于幸福。回忆中要寻找的幸福时光,在哪里?这会让很多人热泪涟涟。……

江河奔流,如同眼前的街市流景。老一辈人是在用这样的眼光在看,他们的脑海中在放“电影”,在开“总结会”,所以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成为雕塑。

我是哪一滴水?在浩荡江河的哪一处?从观察他们,我学会了观察人生(少许)。这样来看我的每一天是多么的有意义。波澜和平坦,浑浊和碧澄,都是江河之水的生命过程。我流经的路段不如前辈蹉跎,这让我幸运;但后辈的江天更加繁花似锦,这让我感慨和“嫉妒”。江河就是这样一支不朽的.歌。我只有认真地过好每一天,才能在某一天清晨,沐浴着朝晖登上某一块临河之碣,为浩荡的江河唱一首赞歌。作为江河中的一滴水,我的明天会怎样?——不如今天,我是有思想准备的。但我是作为一个闪光体去迎接“消融、蒸发”,我那时是充满幸福感的——我已经全身心地拥抱了生活,站在某个制高点,宽恕了别人对我的伤害,全身心的欣赏和体验江河奔流的本身,这难道不壮怀、不幸福吗?

“每一个人总会有一天

要停止一切幻想

到那时寂寞的心灵

对过去念念不忘

当我的眼睛一片泪光

当爱情的歌声已不能唱……”

这是法国民歌“回到诺曼底”中的歌词。除了感慨、悲凉以外,我还读到了善良、宽容和对生活的热爱。江河何时汇入大海对一滴水来说不重要,江河的滔滔东流和育田万顷才是每滴水的生存价值。茫茫宇宙,我才存在极短的一瞬间,但我在发光,哪怕仅仅照亮了身边,但我已汇入了永恒的星河……

篇6:网游记散文

网游记散文

折腾了一天的贝贝此时已酣然入梦,鼻翼微动,与爸爸略显粗重的鼻息一唱一和。小镇的夜晚还算宁静,远处传来的机器轰鸣声经过玻璃和墙壁的过滤,如同幼时母亲哼唱的催眠曲,伴随人们安然入梦。夜晚将小镇变成墨黑的海,小而温馨的家是其中一个港湾。想到这里,紫萱忍不住微笑,为自己还不算差的想象力。自小她就是个爱幻想的人儿,应该归功于那时匮乏的文化娱乐生活,还有从不曾远离的老友——书。邻居家叔叔是一名老师,孩子与紫萱年纪相仿。一天去他们家玩,突然对那个高大的书橱发生兴趣。她清楚记得捧在手里的第一本书是《作文通讯》,有些字并不认识,但这没有妨碍她看下去。孩子的世界大同小异,她一口气看完了,同伴们的叫声也充耳不闻。与书的缘分,就这样开始了。她像勤勉的渔人,只要在当时条件下能搜罗到的,无不悉数收入网内。她曾经在语文老师的葡萄架下将正午的太阳读到落山。她曾经在家住山腰同学的院中囫囵吞下整本《中国古代神话》,起身时,只见秋阳下枯草满目,似乎有什么东西击中她幼小的心房。多少年过去,她才明白,那幅画面有荒凉,也有悲壮。她经常想起这个情景,多像一则寓言。生命很多时候不过是一粒草芥,却仍然要抗争,似乎自己的神话有别于芸芸众生。

“讨厌,不和你玩了!”儿子的呓语惊醒了陷入回忆里的紫萱,为他盖好被子,轻轻打开电脑。这是爱人送给她的礼物,很多时候他还是懂她的。苛刻,小肚鸡肠,女人的通病她也间歇性发作。想到这里,紫萱笑了。如果有下辈子,做个男人也好,唯一的遗憾是不能穿漂亮的裙子。她浏览最多的是文字性网站,看各色人等的喜怒哀乐,绝不亚于现实生活。偶尔发些小感想,或在有感觉的空间博客里留言,由此认识了一些人。这种认识仅限于网络交流,对于见网友这种形式,她采取中立态度。形式是相对人来言的`,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本无可厚非。闲散时间有限的她,更喜欢通过文字认识他们。喜欢写字的人气味相近,紫萱对此深信不疑。她欣赏那些率真有血性的写者,那些男子或女子是从尘世里逃逸的精灵,让她看到通往另一个世界的一扇门。兴致来时她也会敲打些散乱的字句,偶尔会沾惹些小是非。过于女性化的网名有时会招来不便,照猫画虎,后来她模仿一个女网友以假乱真,倒也痛快。有利必有弊,为此,有同性信以为真,几欲卷入桃色**,文字也害人,可见一斑,差点为此戒掉网络。懂的人懂,不懂的人自是不懂。写字是一种思绪的梳理,情绪的释放调整。想来算是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性吧。有时不免脱离轨道,几行字,一篇文,一首音乐,一幅画,一条新闻或旧闻,不经意触动尚未钝化的神经,或勾起几近湮灭的记忆,平静和缓或激越昂扬的文字流泻水到渠成。对于紫萱,文字是表达,更多是与自己的对话。与人交谈多浮光掠影,与自己交谈时常让她有意外惊喜。思路逐渐清晰,芜杂的枝叶让路,主干向上伸展,让她看清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这样的过程让她着迷。尘世里行走,人心浮躁功利居多。她喜欢阅读那些清明温暖如莲的文字,不灼热亦不薄凉,适宜映照这承载万物的人世。席慕容写诗文时,随时响应儿女的呼唤,紫萱没有如此的才情与定力。更多时候,她在安静的夜晚会晤她的小嗜好。不过是嗜好,她自知没有太多时间精力来培育它。搁笔多年,指头都生锈了。或许多年后,她会为所爱的人们,用心写一部长篇,写写亲人朋友甚至一些不愉快的记忆。在记忆衰退之前,手指还未僵硬,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紫萱最近停在一个新网站,相比以前驻足过的网站,这个风气相对纯正。他们或思想成熟,或情致婉约,或见解独到,对待如她的门外汉态度令人敬佩,看来暂时结束漂泊了。想起自触网以来种种,不免心惊。也许她落伍了,追不上世界奔跑的脚步。黯然决然离开,愧对好友挽留,最主要还是清醒的知道,有些事情不适合自己。如果不争强好胜,岂会自取其辱,咎由自取罢了。大山里的野孩子,不缺少旺盛生命力。她是蚯蚓,是壁虎,劫后总能重生。只是再不是原来的自己,疤痕自己了然。馈赠自是有的,自己的权益绝不退让,这恰是生活中紫萱的致命伤。北国的风光四季分明,她生于雪花飘飞的季节,凛冽冰雪也是她喜爱的。紫萱,平凡而心存梦想的女子,是你,是她,也是我。矛盾的统一体,竟有如此温婉娟秀的名字,老天偶尔也会看走眼,想到这,她又笑了。

篇7:游记散文

游记散文

我们大理是一个旅游城市,经常有欧美国家的外国人来这里旅游。

他们穿着牛仔衣、牛仔裤,骑着自行车,戴着头盔,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或穿行于各大风景区,或穿行于大理的大街小巷。

累了,躺在路边休息一下,喝口清水,吃一点自带的干粮。

困了,就地打开帐篷,睡了。

在大理旅游的老外,很少见他们开车,也很少见他们进大饭店、进大酒店。

我们大理也是个文明之邦,经济虽然还有点落后,但也经常有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来这里留学。

他们出门经常走路,穿着当下大理不怎么流行的中国服装,咋一看还以为是晒黑了脸的中国农民。

他们经常挤公交车,在公交车上还经常看见他们给别人让座,但不管是老的、少的,怀孕的,只要是别人就都给让座。

最有趣的是他们在农贸市场买菜的时候,他们也会讨价还价、斤斤计较,有时还会偷偷地多拿一根葱一个青辣子什么的。

受朋友之拖,我也帮老外租过住房。

依我的想象,出国旅游、出国留学应该是挺有钱的,家里没有百万家产谁敢出来也出不来啊,他们应该是租那种豪华的和价格高的公寓。

但是我错了,他们喜欢租那种最旧的老公房和农家院,有的`还是泥巴地面或土巴墙,这不仅仅只是喜欢中国的落后吧!

在大理,看的老外多了,接触的老外多了,总有一些感受。

他们崇尚简约,内心平平淡淡的,生活简简单单的。

他们崇尚务实,过自己的生活,不铺张,不浪费,不做给别人看。

篇8:游记散文

游记二则散文

拾级而上——隰县小西天游记

位于吕梁山脉南段的山西省隰县,有座寺院叫小西天。

许多人对西天都心存一种好奇感或神秘感,一是觉得西天非常遥远;二是西天有一种天国境界。

正是这个原因,每当我在209国道上驱车路过隰县时,路旁闪过的那幅醒目的小西天旅游广告总使我萌生一种想进去瞧瞧的冲动。这敢叫“小西天”的地方,肯定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终于有一天,雨后初晴,空气清新,风和日丽,气温宜人,恰又驱车路过此地,便临时决定进寺游览,看看这里到底是何方圣地。

从停车场出来,顺一条溪水往里走,不多时便到了寺院脚下。

小溪在这里被人为截断,形成了一个池塘做寺院的放生池。

驻足仰望,寺院似乎很小。山巅处的树丛中凸起的几顶中式庙宇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小西天竟是一座小小的城堡,与想象中的西天相差甚远。此山名为凤凰山,不高也不伟。山展两翼左右伸出,真如凤凰展翅般将寺院环绕其间。

石阶山路,蜿蜒曲折。拾级而上,清风拂面,槐香扑鼻,有几只灰喜鹊在林中来回啾啾穿梭,倒也惬意。只是有一位戴茶色水晶眼镜的算卦先生一直跟在身后喋喋不休,说我的面相不仅是吉人天相,还一生都大富大贵。我估计,若掏钱让他真算,那我很有可能堪比真龙天子。呜呼,几乎煞了游兴。

将进山门,见一盲人席地而坐,衣衫污浊,眼凹无神,举钵乞讨。我心生怜悯,便顺手往盲人那只装了一些零钱的钵里放了一张十元纸币。谁知那盲人不瞎,敏捷地将十元人民币挑出装入衣袋,倒惹得身后算卦先生对我酸溜溜地一声坏笑,拂袖而去。

佛门净土,竟有如此龌龊之人,悲也!

山门乃一隧道,红门白洞,匾题“小西天”。楹联为:“慕西天,念西天,西天常蕴心底;仰彼岸,思彼岸,彼岸就在眼前。”使人立觉进了此寺就功德圆满之感。

穿过隧道仍拾级而上,左侧一道红墙遮挡深堑,右侧便是小西天院墙。到了寺院主门,横匾题有“道入西天”。意为进了此门,便是西天也!寺院依山势而建,建筑错落有致,共分上下两院。

下院的主殿是无量殿。无量,“无梁”也,即北方窑洞式穹顶建筑。这里是僧人诵经的禅堂。无量殿的楹联有些意思: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甚”在山西、陕北一带方言中当“什么”讲,如一些时代潮人已将其改为“神马”,可见这是某些山西人对佛理的`感悟。

从下院再抬步拾级而上,便来到上院。上院的正殿是大雄宝殿,两侧分别建有文殊殿和普贤殿。

大雄宝殿内的明代贴金泥塑举世闻名,是这座寺院的精华所在。

步入大雄宝殿,顿觉眼前金光灿烂。天宫楼宇错叠,仙凤祥云缭绕,神珑佛龛,奇花异木,珍禽走兽,菩萨神灵,飞天乐伎等满目泥塑和悬塑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交口赞叹,真乃一派人间理想仙境。据说该大殿共用了七公斤黄金制箔,分贴在泥塑胎上,才有了如此效果。小西天由此得名,使人们逐渐遗忘了它的寺名,这寺院原本叫千佛庵。

此殿还有一神奇传说,就是终年不用清扫也毫无蛛网虫迹,绝少灰尘,实为一方人间净土。当地人的解释为此殿为西天佛国一偶,因而这里不会有人间凡尘。

游遍全寺,这小西天寺院确实不大,一个“小”字恰到好处。

来到寺院高处小憩,遥看东方新县城高楼鳞次,国道上车水马龙,突然感到,西天与人间原来如此之近,只有这一墙之间。

临风遐想:西天或有或无,或大或小,原本都是一个理想境界。人生或长或短,或名或庸,也本是一个生命轮回。佛本诲人无欲无望,但凡辈皆有理想,只要像游小西天一样,拾级而上,一级一级踏实走到高处,不管结果如何,也算不枉来人世一场。

草堂烟雾——西安草堂寺游记

西安市西南远郊的秦岭圭峰山北麓有座古刹,名为草堂寺,在佛教界中颇有些名气。

草堂寺坐落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国的皇家园林逍遥园内。后秦国君姚兴于弘始三年(4)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弘扬佛教,并在园内建寺供鸠摩罗什译经。因罗什的译经室以草苫盖顶,故得名“草堂寺”。

鸠摩罗什在住寺期间,将印度大乘佛教的般若类梵文经典系统地译成汉文佛典,对汉传佛教影响甚广。后有隋唐高僧吉藏以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了佛教三论宗。另有高僧请鸠摩罗什译出《成实论》作为祖典,创立了成实宗。二宗皆尊鸠摩罗什为始祖。古日本的一些僧众也以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莲花经》而创立了日莲宗并延续至今,由此草堂寺便成了“三论宗”“成实宗”和“日莲宗”的三宗祖庭。

记得自己在一次阅读鸠摩罗什和唐玄奘这两位三藏法师不同的《心经》译本时,心未入定却想入非非,遥想当年玄奘大师初入佛门,恐怕也是以鸠摩罗什的大乘佛典的译本为始受启蒙的吧?

然而,普通大众对草堂寺的印象,多半是因这里曾是关中著名八景之一:草堂烟雾。

烟雾,香烛烟雾加水汽也。寺内西侧有口水井,据传早年有水汽不时地氤氲而出,与寺内香火混合缭绕成雾霭之气,使古朴庄严的草堂寺时常隐匿在云遮雾罩之中,凸显一种神秘感和神圣感。久而久之,“草堂烟雾”便成了三秦大地人们津津乐道的关中著名八景之一。

据地质学同行解释,草堂寺位于秦岭山前构造地质断层附近,地热丰富。寺内烟雾井实为地热泉水上溢,形成水蒸汽四处弥漫,加之该寺早年香火极盛,烟雾缥缈,二者混合便造就了“草堂烟雾”奇观。

我曾问过当地一些老人,他们皆知草堂烟雾,却都没有亲眼所见。可见草堂烟雾之景已受地下水的变化而时过境迁。

新世纪初之春,有朋自沈阳来,不亦乐乎。我陪友人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浏览了道教圣地楼观台后返程将近草堂寺时,我随口介绍起了草堂寺,谁知勾起了一行朋友的盎然游兴,车子随即便拐入了去草堂寺的岔道上。

来到寺前,已近闭寺时分,山门前冷冷清清,售、验票的工作人员也不知去向。

一个“静”字概括了此时草堂寺的幽境,倒更显出寺院的神圣之感。窥觑寺内,古木森森,竹翠花盛,佛殿肃穆。遥望远处,烟雨朦胧,秦岭逶迤,云锁圭峰。突然感觉,如今虽没有了草堂烟雾,这雨中游寺也能多少体验出一些草堂烟雾的另番感觉。

一行人在山门前踟蹰片刻,便大胆往寺内走去。

我领朋友们先依次浏览了造型精巧且典雅的钟鼓楼、威严与慈善(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左右分列着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并存的天王殿。天王殿的楹联“大肚中包藏世界;一笑后吐出乾坤”颇有韵味。细细品来,觉得比它处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楹联更具佛理。

在碑廊前,一行人在一块唐太宗赞姚秦三藏罗什法师诗碑前驻足良久。碑上诗云:“秦朝朗现圣人星,远表吾师德至灵。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译经。文含金玉知无朽,舌似兰荪尚有馨。堪叹逍遥园里事,空余明月草青青。”

读诗遐想,人们都说佛教倡导四大皆空,行云流水,潜心修行,普度众生。但汉传佛教的兴衰,历来都与当朝执政者的对佛教的重视程度有着密切关联。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各类宗教带来了大好时光。绝大部分僧人不用风中雨里四处化缘。固守一寺,置旺香火,自耕其田,也可衣食无忧,静心修佛。由此可见,虽然佛法无边,但多少都受着凡世间因素制约。草堂寺自南北朝建寺以来,寺院兴兴衰衰,香火寥寥盛盛,便是一个很好例证。

大雄宝殿的楹联为:西域第一师,墨蘸圭峰烟雾井,九州法雨;东瀛八百万,心贴太水玉石塔,四海和风。此联充分体现了草堂寺在佛教界中的特色和地位。

游览了大悲殿和卧佛殿后,一行人便转到了西苑的烟雾井前。

只见径旁一亭下正中有一六楞鼓形石罩,从石罩上方碗口大的窟窿往井底看去,只觉得井内黝黑,井底似有似无。

小小井口,何能冒出漫天水汽遮天避寺?还真需转动脑筋,发挥无穷想象。想必是沧海桑田,桑田沧海,都是积小变而大变,奈何人生苦短,只能见证历史巨变的某一瞬间。

此时雨大了起来,亭外翠竹林木响起一片沙沙之声,偶尔还传出一两声画眉鸟的鸣叫,让人越发感到一种“静”,雨声鸟鸣之中的一种肃穆幽静。

此时,只见一位佛门俗家弟子缓步而来,开口说道:“几位客人,请购门票。”吾等皆相视而笑,人家是自家地盘化缘,岂有拒绝之理?

化缘布施,取舍之分,皆由因果。只是心中有些忧虑,见多了和尚坐地化缘,却为何鲜见佛家布施行善?吾佛慈悲,但现实却是没有真金白银,还真是难得见上佛祖一面。

临出山门,想起了鸠摩罗什版本的《心经》语:“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不禁感叹:时代变迁,如今虽没了草堂烟雾,却仍是满目时代风云。而吾等国人,正在筑梦,一个辉煌宏伟的富民强国的伟大之梦。祈祷佛主,保佑那些心中仍有难舍“挂碍”的无数国人,最终必能“究竟涅槃”,顺利到达理想彼岸!

篇9:经典游记散文

伦敦街道两旁,白石平垫,通男女往来。中则沙土碎石筑成,车马所经也。道之广者,可七、八车并驰,狭者亦可四、五车,皆洁净无稍垢秽。民居、官署规模不甚悬异,结构类皆四层,并入地者计之则五层(各屋皆有入地一层,为下房、为厨、为屯煤所)。白石为墙、为柱,铸铁为护栅,为栏杆,环于门外。其内糊壁以花锦,铺地以细毡毯,嵌窗以玻璃数尺,亦铁栅护之。估肆则临街大玻璃货物咸鉴澈于外。惟耶稣堂、银行、客店、信局,电报局、施医院,制度独崇闳。每游骋道上观之,左右房舍峻整华洁,数百街如一式。问其房价,动须数十万金钱,可以知其地之富足矣。数街辄有广囿一区,荫以杂树,有池沼而无亭台楼榭。沿路安长铁几,以便游者憩息。地由国主建置,百姓男女均往焉。盖以其人所居皆层楼叠阁,无呼吸通天处(民居估肆皆无院子),虑以气郁生疾疫,故特辟此囿,俾民人闲暇,散步舒怀,以畅其气,重育民也。每夜九点钟前,市肆犹哄闹,男女络绎。途间路灯,皆煤气为之。

昴、虚、星、房四宿值日之辰,即耶稣教礼拜日。廿二日,虚宿所值也。正使与余往拜德尔秘,未遇。道上车行稍迟,正使曰:“何不鞭之?”马格理曰:“今日礼拜,不鞭马。且不特礼拜而已,伦敦有仁心会,禁人虐使牲畜,鞭马酷则捕役执讯(捕役为罗地美亚所辖,犹中国之团 练壮丁,工食由各行户捐给),故以为戒。”查礼拜日,官不治事,民不力作,马不效驾,牛不负犁,所以节群劳也。届期前一日(其俗谓之礼拜六),过午,遂各游息。闾左之奴雇,店肆之帮伙,莫不探视亲属,以遂其情,逶迤园囿,以畅其志。张而弛之,七日一周则复张,时气又一振,力必倍劲,无疲惰偷安之患。

马格理云:伦敦昔多偷盗,最为巧黠。过路者,囊金腰间,一偎身已被摸去。铸铁为室以储宝,环庐逻守终夕,比晓而宝已亡。故街衢分段置巡捕(疏通道路,弹压喧争,皆捕役事),近宫数武一火槍兵,皆昼夜更替,坚立其地不远离。别有马队二十人为一班,顶盔披甲,挟槍周巡,日数轮转。每窃盗,发一呼呵,而巡捕已至。巡捕一鸣哨,而近街兵捕亦至,防范严紧。

伦敦无城,其巩若城阙者,火车所经之桥梁也。民居稠密,不可以行火车。爰以巨石为飞桥,于万家烟户之巅,架以铁板,垫以沙土,俾往来焉。卧百尺楼,时闻其上雷轰隐隐不断,则火车过也。乘车眺望,遥见其下行人如织,街市闾苍渺若重渊,几疑其穴地为之,而不知身在桥上也。又或高凌宝塔之尖,俯拾帆樯之顶。初至其地,骇心惊目,无非异观。闻人言:南至海口,北至苏葛兰,铁路共数十道。每行百里,人纳车价仅一息零,较之未有火车时省费数倍。故商旅之车,有群居之室,有别室,皆漆皮软几,玻璃明窗,坐卧殊觉畅适。其贵者所乘,则锦壁、绣帘、文榻、画案,瓶添净水,盘供鲜花。虽轮行如飞,风霆贯耳,终不改书斋闲憩之乐。车后厕器,亦极整洁。其价则百里一金钱,或不可少矣。

马车式亦不一,有单马车、双马车,以木夹漆布两重为车屋,可敞可蔽,寻常出游以之。有四马车,则富人以之行数十里内者。又有街道车,形如画舫,而卑其轮,两马驾之,上下两层,可坐数十人。每人附载三里,仅给价一边士。其高轮采画大车亦然。

余尝问不立城郭之故于英人,据云:前百余年,固有之。自火炮盛行,城不足自卫。闭关以守,伤人愈多,故毁去。今增固海口炮台,御敌较可得力。即不幸被敌闯进,犹可出兵各路以驱逐之。外洋之无城郭,正不独英。

篇10:经典游记散文

一、灯笼晃荡中到了洛陽

洛陽这个地名,说到口里,就觉得响亮,最近把这里一度改了行都,那就更贵重了。火车在黑暗里奔驰,我不时的由玻璃窗里向外张望,并没有什么,只是乌压压的一片低影子。我想着,一切留到明天再看罢,就坐着打瞌睡去,及至耳朵里听到人声嘈杂时,听到茶房说,到了洛陽了。匆匆的,收拾了行李,就走下车来。哈!这是新闻,那月台上很大的一片地方,只竖了两根长木头竿子,在上面挂了一盏小小的汽油灯,只是些混混的光,照着纷乱的人影子乱挤。在空厂子南方,有了新鲜的玩艺儿了,长的,方的,圆的,扁的,大大小小,罗列着一堆灯笼。我走近去,听到有人喊,中州旅馆吧?名利栈吧?大金台吧?这让我明白了,这些灯笼是旅馆里接客的。在郑州我就打听清楚了,洛陽以大金台旅馆为最好,这大金台三个字送到了耳朵里,我就决定了到他家去。将栈伙叫了过来,取了行李,受了检查,让栈伙引着路,我们就跟了他走。打灯笼的店伙,引着一车行李先走,另一个店伙,拿着手电筒,左右晃荡着引了我后跟。我所走的,是一条窄窄的土街,两边人家,都紧紧地闭着大门,每隔四五家门首,在那矮矮的屋檐下挂着一个白纸的方形吊灯,有的写着安寓客商,有的写着油盐杂货,仿佛我由二十世纪一跃而回到十八世纪了。我心里头简直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感想。糊里糊涂的,随着那晃荡的灯笼,转了一个弯,这街上倒有几盏汽油灯,乃是理发店和洋货店,其余依然在混混灯光中。后来在一个圆纸灯笼下,我们进了一所大门。灯笼上有字,便是大金台了。这旅馆既像南方一条龙的房子,一层层向里,又有点像北方的房子,每进都是三合院。我挑了一间最好的房子住,里面是一副床 ,铺板,一张方桌,两把木椅,隔壁有间小黑屋子,一铺一桌,就让工友小李住了。那地皮还没收拾好,虽是土质,倒有些像鹅卵石铺面的,脚踏在上面,和上海新亚大酒店的地毯,有点儿两样,伙计送进一盏煤油灯来,昏黄的光,和这屋里倒很相衬,只听到小李在隔壁和店伙说:这是最好的旅馆,若不是最好的旅馆呢?我在这边听着,也笑了。

二、到洛陽应留意的几件事

到洛陽,就是内地了,一切物质文明,去郑州很远,旅馆还是江 南小客栈那种组织,第一是没有电灯,电话也很少,(其实用不着)而且房间里也不预备铺盖。平常房间价钱由五角至一元二角,茶水还另外算钱。吃饭,到外面馆子里去叫,每晨有五六角,可以吃得很好。看官若也西行,当你到车站的时候,就可以叫栈伙来照应。不过你的行李挂了行李票的话,要立刻就到行李房去取。等到检查行李的军警走了,那就要等他明晨再来了。(这是指乘晚车来的而言。)再说,洛陽有两个车站,东站是进城去的。西站是西宫。西宫是驻军重地,游历的人,大可以不必上那里去。就是由东站下车,也有进城不进城之别。车站到城里,还有两三里路,晚上是进不了城的。好在客栈都在车站边,若是作短期游历的人,就可以住在车站。

三、白马寺及其他名胜

洛陽是周汉唐许多朝代,建过都的所在,自然是古迹很多。不过到了现在,多半不可寻访了,只有汉朝的白马寺,北魏的龙门雕刻,这还是值得游人留恋的。现时来游洛陽的人,也都是注意这两个地方。到了次日早上,我叫店伙来问了一阵知道到白马寺是二十多里路,到龙门是三十多里路,坐人力车子,当天都可以来回,每辆车子是一块钱。至于土匪,以前是出城门就保不住,现在绝对没事。我听了这话,半信半疑。不过最近有朋友到白马寺去过,我是知道的,且不问去龙门如何,我就决定了今天先到白马寺去。草草的吃了一些点心,由店伙雇好了两辆车,我和小李就于九点多钟出发。车子离开车站大街,穿过了一片麦田,先进了北门。这街虽是土铺的,两边的店铺,倒也应有尽有。东街上有几家古董店,我曾下车看了一看,十之八九,都是假货,连价钱我也不敢问。游客要在洛陽买古董,这应该找路子到古董商家里去看货,好东西是决不陈列出来的。出东关,经过一座魁星楼,到东大寺,这寺,也是唐代建的一座大丛林,现在却剩了一片瓦砾。寺旁有破的过街楼一间,旁边树立一幢碑,大书夹马营三字。士大夫之流,对于这个地名,或者有些生疏,可是爱说赵匡胤故事的老百姓,他就知道,这是赵匡胤出世的地方。当年宋太祖作小孩子的时候,常是和那些野孩子在这里胡 闹,后来他作了皇帝,在开封登了基,想起年小淘气的事,还回来看看呢。在这街口上,有个宋太祖庙,是后人立的,据说里面有一间屋子,就是赵家母子安身之所。如今只有大门是完整的,里面住了些和赵匡胤倒霉时候相同的人,也就无须寻访了。由这里坐了车子,顺了大路走,约莫走了十里路,车夫忽然停着车,指着很深的麦田里说:先生,可以看看,这里有古迹。我心里想着,这麦田里那有东西?上前一看,麦里横着一块石碑,上书管鲍分金处。管是指着管仲,鲍是指着鲍叔。鲍叔说管仲穷,分钱给他用,历史告诉我们,这是真的。不过鲍叔分钱给管仲,是不是在大路上干的事,这可是个疑问。洛邑那是周地。管仲齐人也,是到周地来和鲍叔分金吗?所以这一处名胜,我打一句官话,应当考量。再过去五六里路,就是白马寺了。说起这处寺,真个也是提起了此马来头大。在这里,也就当先研究研究这个寺字。寺,在汉时,也是一种官署,并不是专为出家人供佛修行的所在。现时,我们在戏里头还可以听到,如大理寺正卿这种话。汉朝明帝的时候,印度和尚摩腾竺法兰带了佛经到东土来传道。因为他们那些佛经,是用白马驮来的,因之万岁爷在洛陽西雍门外盖了一幢官舍,供应这两个僧人,就叫做白马寺。这寺虽是屡废屡建,但是佛经同和尚初次到中国来的纪念,考古的人,是应当来看看的了。那庙门三座,坐北朝南,也不见怎样伟大。进门有一片大院子,左右两个大土馒头,这便是最初到中国来的两个和尚的坟,一个葬着摩腾,一个葬着竺法兰。正面大殿,有三尊大佛,两边十八尊罗汉。这罗汉是明塑,有两尊神气很好。殿外两厢配殿,正在修理着呢。庙后有个高阁,还有点旧时的形式,里面供了一尊二尺多高的玉佛,也是新运来的。高阁边,有个敞轩,游人可以小歇。在那里和僧人谈笑,知道这庙,在两年前,本来破烂不堪。自国府一度把洛陽作了行都,许多政府要员都到这里来过,觉得这里是中国佛教发源地,不应该消灭了,大家提倡复修起来,捐款很多,而且还在上海找了一个老和尚德浩,到这里来当方丈呢。关于白马寺的沿革,院子里碑上记得有,在此前一届的修理,在明朝嘉靖年间。大意说:

汉明帝永平七年甲子,四月八日,帝寝南宫,夜梦金人,上因君臣之对,遂使人至西域求佛道,乃得摩腾竺法兰,帝大悦,至十四年辛未,敕于西雍门外,建白马寺以居之。唐时,规模渐废,宋太宗命儒臣重修,以后历有兴废,明正德年间更大为修理。嘉靖年记。

由这点看起来,因为这是佛教源流所在,历代都设法保存它的了。庙的左边,不到半里路,有一座汉塔,现在还是好好的。这塔六角实心,仿佛一条大钢鞭,竖在地上,倒和平常不同。塔在土台子上,有好些个碑石,树在旁边。最令人感到兴趣的,就是大金国的碑。南宋时候,金人曾取得了洛陽。碑上刻了许多金国汉官名姓,这也可以说是汉奸碑了。塔边,有狄人杰的墓。

四、游白马寺须知

由洛陽到白马寺,并不是大路,中间只有个十里铺地方,可以歇歇。那里茶馆子,用瓦缸盛着冷水,放在屋檐下,送给过路人喝。我们若怕喝凉水,那就另花二三十枚铜子,叫茶店烧水喝好了。可是那水很混浊,茶叶也有气味,最好是用水瓶子,在洛陽背了水去喝。水既不好,吃的自然也没有,所以又当带一些点心在路上吃。人力车夫到了白马寺的时候,若遇到卖凉粉油饼的,他得和你借钱买吃的。那完全是揩油,你斟酌着办。回到了洛陽去,时候还早,你可以叫车夫,拉你看看别处景致。据我所知道的城里有中山公园(可以看点古物),周公庙,邵康节祠,二程祠,范文正公祠。这一些,我只到了周公庙。庙在西关外,改了图书馆了。庙里唐碑最多,大大小小,有好几百块,多半是墓志铭。现在分藏在许多屋子里,嵌在墙上和砖台上。后殿有周公像,现在是图书馆办公的地方,不能去看了。游周公庙,还要在图书馆签名,不然门警不让进去的。游了这些地,和车夫说明,加他二三角酒钱,他很愿意的。反正是一趟生意,乐得多挣几文。游客呢,也免得二次进城。

五、关帝冢

孙权杀了关羽,将首级送给曹操。曹操就把首级配个木身子,葬在洛陽城外。这冢,现时还在。游关帝冢,和游龙门是一条路,坐人力车,依然是一元钱来回。出南门,渡过洛水,(过渡钱,人车一角)顺着大路前进,约莫十里路,看到一带红墙 ,围住了柏林,那就是关帝冢了。进门有道乾石桥,先到正殿。殿上除了关像而外,根据三国演义,有四个站将的像。墙边放一把青龙偃月刀,长约一丈。刀形,是龙口里吐出半边月亮来,故名。后殿分三间,一是塑的行像,可以坐轿子出游的。一是看书像,一是卧像。这后面,有个亭子,靠了土墩,那就是首级冢了。庙里并没有僧道,现时归官家管理。

六、龙门石刻

出关帝庙,再南行,远远看到一带山影,那就是龙门。为了这里有北魏石刻,洞里又有许多前代人的碑记,所以有许多人不远千里而来,要看一看。其实,真要为游龙门而来,那会大大扫兴的。听我慢慢说来。到龙门约一里多路。有个龙门堡,开了有茶饭馆子,可以在那里先吃东西。面饭倒是都有,只是一不干净,二又太贵,一个人吃点喝点,总要花一块钱。出堡,不必坐车,可以步行。前面就是伊水,在伊水两岸,东边是伊阙,西边是龙门。伊阙山不大陡,所以那边石刻不多。这边呢,在面河的石壁上,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都就了山石,刻着佛像。顺了山崖走,共有石楼,斋祓堂,宾陽洞,金刚崖,万佛洞,千佛洞,古陽洞等处。只是一层,大小佛头,一齐让人偷了去。小佛呢,连身子,都由石壁上挖了去。到了佛崖上,仿佛游历无头之国,你说扫兴不扫兴呢?石洞以斋祓堂宾陽洞最好,把山石凿空了,里面成为一个佛殿。宾陽洞外,有个石阁子,可以凭栏赏玩伊阙。龙门二十品在古陽洞顶上刻着,拓帖的人,要搭架倒拓,很费工夫。唯其是拓帖不容易,所以石刻还保存着,要不然,和佛像一样,早坏了。千佛洞万佛洞工程浩大,是在石洞壁上四周刻了无数的小佛像,然而现在也都没有头了。石像完整的,只有金刚崖,要爬崖上去,才可以看到。这也就因为石像太大,不容易偷割的原故。所以还完整些。在龙门买字帖,也要带眼睛。洞里卖的字帖,多是用原帖刻在木板上,翻版印出来的,这是游人一个小小学识,顺此奉告。

篇11:经典游记散文

古人并称上天台雁荡;而宋范成大序《桂海岩洞志》,亦以为天下同称的奇秀山峰,莫如池之九华,歙之黄山,括之仙都,温 之雁荡,夔之巫峡。大约范成大,没有到过关中,故终南华山,不曾提及。我们南游三日,将天台东北部的高山飞瀑(西部寒岩明岩未去),略一飞游——并非坐了飞机去游,是开特快车游山之意——之后,急欲去雁荡,一赏鬼工镌雕的怪石奇岩,与夫龙湫大瀑,十月二十七日在天台国清寺门前上车,早晨还只有七点。

自天台去雁荡山所在的乐清县北,要经过临海,黄岩,温 岭等县。到临海(旧章安城)的东南角巾山山下,还要渡过灵江,汽车方能南驶,现在公路局筑桥未竣,过渡要候午潮;所以我们到了临海之后,倒得了两三个钟头的空,去东湖拜了忠逸樵夫之祠,上巾山的双塔下,看了华胥洞,黄华丹井——巾山之得名,盖因黄华升仙,落帻于此——等古迹,到十二点钟左右,才乘潮渡过江 去。临海的山容水貌,也很秀丽,不过还不及富春江 的高山大水,可以令人悠然忘去了人世。自临海到黄岩,要经过括苍山脉东头的一条大岭,岭头有一个仙人桥站;自后徐经仙人桥至大道地的三站中间,汽车尽在山上曲折旋绕,路线有点像昱岭关外与仙霞岭南的样子;据开车的司机说,这一条岭共有八十四弯,形势的险峻,也可想而知。

黄岩县城北,也有一条永江 要渡,桥也尚未筑成;不过此处水深,不必候潮,所以车子一到,就渡了过去。县城的东北,江水的那边,三江 口上,更有一枝亭山在俯瞰县城;半山中有一簇树,一个白墙头的庙,在陽光里吐气,想来总又是黄岩县的名胜了,遥望而过。黄岩一县内,多橘子树园,树并不高,而金黄的橘实,都结得累累欲坠,在返射斜陽;车驰过处,风味倒也异样,很像我年轻的时候,在日本纪州各处旅行时的光景。

自黄岩经温 岭到乐清县的离大荆城南五里路的地方,村名叫作水积。(或名积水?不知是那两个字。)前临大海,海中有岛,后峙双旗冈峰,峰中也有叠嶂一排,在暗示着雁荡的奇峰怪石。游人到此,已经有点心痒难熬的样子了,因为隔一条溪,隔一重山,在夕陽下,早就看得出谢公岭外老僧送客之类的奇形怪状的石岩陰影;北来自大溪镇到此,约有三十余里的行程。

在雁荡第一重口外,再渡过那条自石门潭流下来的清溪,西驰七八里,过白溪,到向岭头,就是雁荡东外谷的口子,汽车路筑到此地为止,雁荡到了。

在口外下车,远望进去,只看见了几个的石峰尖。太陽已经快下山了,我们是由东向西而入谷的,所以初走进去的时候,一眼并不看见什么。但走了半里多上灵岩寺去的石砌路后,渡过石桥,忽而一变,千千万万的奇异石壁,都同天上刚掉下去似的,直立在我们的四周;一条很大很大的溪水,穿在这些绝壁的中间,在向东缓流出来。壁来得太高太陡,天只剩了狭狭的一条缝,日已下山,光线不似日间的充足。石壁的颜色,又都灰黑,壁缝里的树木,也生得屈曲有一种怪相;我们从东外谷走入内谷去的七八里地路上,举头向前后左右望望,几乎被胁得连口都不敢开了。山谷的奇突,大与寻常习见的样子不同,叫人不得不想起诗圣但丁的《神曲》,疑心我们已经跟了那位罗马诗人,入了别一个境界。

在龙王庙前折向了北去,头脑里对于一路上所见的峰嶂的名目,如猴披衣,蓼花嶂,响蒿门,霞嶂洞,听诗叟,双鲤峰之类,还没有整理得清楚,景色一变,眼前又呈出了一幅更清幽,更奇怪,更伟大的画本。原来这东内谷里的向北去灵岩寺谷里的一区,是雁荡的中心,也是雁荡山水杰作里的顶点。初入是一条清溪,许多树木与竹林。再进,劈面就是一排很高很长,像罗马古迹似的展旗嶂,崛起在天边,直挂向地下,后方再高处又是一排屏霞嶂,这屏霞嶂前,左右环抱,尽是一枝一枝的千万丈高的大石柱,高可以不必说,面积之大周围也不知有多少里;而最奇的,是这些大柱的头和脚,大小是一样的,所以都是绝壁,都是圆柱。小龙湫瀑布,也就在灵岩寺西北的一大石峰上,从顶点直泻下来的奇景。灵岩寺,看过去很小很小,隐藏在这屏霞嶂脚,顶珠峰,展旗峰,石屏风(全在寺东)与天柱峰,双鸾峰,卷图峰,独秀峰,卓笔峰(全在寺西)等的中间;地位的好,峰岩的多而且奇,只有永康方岩的五峰书院,可以与它比比;但方岩,只是伟大了一点,紧凑却还不及这里。

灵岩寺的开辟,在宋太平兴国四年,僧行亮神昭为其始祖,后屡废屡兴;现在的寺,却是数年前,由护法者蒋叔南潘耀庭诸君所募建。蒋君今年夏季去世,潘君现任雁荡山风景区整理委员,住在寺中;当家僧名成圆,亦由蒋潘诸君自宁波去迎来者,人很能干,具有实际办事的手腕。

在灵岩寺的西楼住下之后,天已经黑了。先去请教也住在寺中,率领黄岩中学学生来雁荡旅行的两位先生,问我们在雁荡,将如何的游法?因为他们已在灵岩寺住了三日,打算于明晨出发回黄岩去了。饭后又去请了潘委员来,打听了一番雁荡山大概的情形。

雁荡山的总括,可以约略的先在此地说一说:第一,山在乐清县东北九十里,系亘立东西的一排连山。东起石门潭,西迄白岩六十里;北自甸岭,南至斤竹涧口四十里;自东向西,历来分成东外谷,东内谷,西内谷,西外谷的四部,以马鞍岭为界而分东西。全山周围,合外境有四百二十里。雁山北部,更有南阁谷,北阁谷二区,以溪分界;南阁南至石柱北至北屏山二里,东至马屿,西至会仙峰十六里;北阁村南北二里,东西五里,西北极甸岭山,为雁荡北址。

雁山开山者相传为晋诺讵那尊者,凡百有二峰,六十一岩,四十六洞,十八刹,十六亭,十七潭,十三瀑。入游之路线,有四条:(一)东路从白溪经响岭头自东南入谷,就是我们所经之路线。(二)北路由大荆越谢公岭自东北入谷至岭峰。(三)南路由小芙蓉经四十九盘岭自南入谷至能仁寺,从乐清来者率由此。(四)西路从大芙蓉自西南经本觉寺至梅雨潭。

峰之最高者为百冈尖,高一万一千五百尺,雁湖在西外谷连霄岭上,高九千尺。

这雁荡山的梗概,是根据潘委员的口述,和《广雁荡山志》及《雁山全图》而摘录下来的。我们因为走马游山,前后只有三日的工夫好费,还要包括出发和到着的日期在内,所以许多风景,都只能割爱。晚上就和潘委员在灯下拟定明日只看西石梁的大瀑布,大龙湫瀑,梅雨潭,回至能仁寺午餐。略游斤竹涧就回灵岩寺宿;出发之日(即第三日),午前一游净名寺,至灵峰略看看观音洞北斗洞等,就出向头岭由原路出发回去。北部的绝景,中央的百冈尖当然是不能够去,就如显胜门,龙溜等处,一则因无时间,二则因无大路无宿处,也只能等下次再来了。这样拟定了游程之后,预期着明天的一天劳顿,我们就老早的爬上了床 去。

约莫是午前的三四点钟,正梦见了许多岩壁,在四面移走拢来,几乎要把我的渺渺五尺之躯,压成碎粉的时候,忽而耳边上一阵喇叭声,一阵嘈杂声起来了。先以为是山寺里起了火,急起披衣,踏上了西楼后面的露台去一看;既不见火,又不见人,周围上下,只是同海水似的月光,月光下又只是同神话中的巨人似的石壁,天色苍苍,但余一线,四围岑寂,远远地也听得见些继续的人声。奇异,神秘,幽寂,诡怪,当时的那一种感觉,我真不知道要用些什么字来才形容得出!起初我以为还在连续着做梦,这些月光,这些山影,仍旧是梦里的畸形;但摸摸石栏,看看那枝谁也要被它威胁压倒的天柱石峰与峰头的一片残月,觉得又太明晰,太正确,绝不像似梦里的神情。呆立了一会,对这雁荡山中的秋月顶礼了十来分钟,又是一阵喇叭声,一阵整队出发报名数的号令声传过来了,到此我才明白,原来我并不是在做梦,是那一批黄岩中学的学生要出发赶上大溪去坐轮船去了。这一批学生的叫唤,这一批青年的大胆的行为既救了我梦里的危急,又指示给我了这一幅清极奇极的雁山夜月的好画图,我的心里,竟莫名其妙的感激起来了,跑下楼去,就对他们的两位临走的教师热烈地握了一回手;送他们出了寺门以后,我并且还在月光下立着,目送他们一个个小影子渐渐地被月光岩壁吞没了下去。

雁荡山中的秋月!天柱峰头的月亮!我想就是今天明天,一处也不游,便尔回去,也尽可以交代得过去,说一声“不虚此行”了,另外还更希望什么呢?所以等那些学生们走后,我竟像疯子一样一个人在后面楼外的露台上呆对着月光峰影,坐到了天明,坐到了日出,这一天正是旧历九月二十的晚上二十一的清晨。

等同去的文伯及偶然在路上遇着成一伙的奥伦斯登,科伯尔厂经理毕士敦Mr.H.H.Bernstein与戴君起来,一齐上轿,到大龙湫的时候,太陽已经升得很高,似在巳午之间了。一路上经下灵岩村,三官殿,上灵岩村,过马鞍岭。在左右手看了些五指峰,纱帽峰,老鼠峰,猫峰,观音峰,莲台峰,祥云峰,小剪刀峰之类,形状都很像,峰头都很奇;但因为太多了,到后来几乎想向在说明的轿夫讨饶,请他不要再说,怕看得太多,眼睛里脑里要起消化不良 之症。

大龙湫的瀑布,在江 南瀑布当中真可以称霸,因为石壁的高,瀑身的大,潭影的清而且深,实在是江 浙皖几省的瀑布中所少有的。我们到雁荡之先,已经是旱得很久了。故而一条瀑布,直喷下来,在上面就成了点点的珠玉。一幅真珠帘,自上至地,有三四千丈高,百余尺阔;岩头系突出的,帘后可以通人,立在与日光斜射之处,无论何时,都看得出一条虹影。凉风的飒爽,潭水的清澄,和四围山岭的重叠,是当然的事情了,在大龙湫瀑布近旁,这些点景的余文,都似乎丧失了它们的价值,瀑布近旁的磨崖石刻,很多很多,然而无一语,能写得出这大龙湫的真景。《广雁荡山志》上,虽则也载了不少的`诗词歌赋,来咏叹此景,但是身到了此间,哪里还看得起这些秀才的文章呢?至于画画,我想也一定不能把它的全神传写出来的,因为画纸决没有这么长,而溅珠也决没有这样的匀而且细。

出大龙湫,经瑞鹿峰剪刀峰(侧看是一帆峰)下,沿大锦溪过华岩岭罗汉寺前,能在石壁的半空中看得出一座石刻的罗汉像,斧凿的工巧有艺术味,就是由我这不懂雕刻的野人看来,也觉得佩服之至。从此经竹林,过一条很高很长的东岭,遥望着芙蓉峰,观音岩等。(雁湖的一峰是在东岭岭上可以看见的。)绕骆驼洞下面至西石梁的大瀑布。

西石梁是一块因风化而中空下坠的大石梁,下有一个老尼在住的庵,西面就是大瀑布。这瀑布的高大,与大龙溪瀑布等,但不同之处,是在它的自成一景,在石壁中流。一块数千丈的石壁,经过了几千万年的冲击,中间成了一个圆形大柱式的空洞,两面围抱突出,中间是一数丈宽数千丈高的圆洞,瀑布就从上面沿壁在这空圆洞里直泻下来。下面的潭,四壁的石,和草树清溪,都同大龙湫差仿不多。但西面连山,雁荡山的西尽头,差不多就快到了,而这瀑布之上,山顶平处,却又是一大村落;山上复有山,世外是桃源的情景,正和天台山的桐柏乡,曲异而工同。

从西石梁瀑布顺原路回来,路上又去看了梅雨潭及潭前的一座含珠峰,仍过东岭,到了自芙蓉南来经四十九盘岭可到的能仁寺里。

这能仁寺在西内谷丹芳岭下,系宋咸平二年僧全了所建。本来是雁荡山中的最大的丛林,有一宋时的大铁锅在可以作证,现在却萧条之至,大殿禅房,还都在准备建筑中。寺前有燕尾瀑,顺溪南流,成斤竹涧,绕四十九盘岭,可至小芙蓉;这一路路上风景的清幽绝俗,当为雁山全景之冠,可惜我们没有时间,只领略了一个大概,就赶回了灵岩寺来宿。

这一天的傍晚,本拟上寺右的天窗洞,寺左的龙鼻水去拜观灵岩寺的二奇的,但因白天跑了一天,太辛苦了,大家不想再动。我并且还忘不了今晨似的山中的残月,提议明朝也于三时起床 ,踏月东下,先去看了灵峰近旁的洞石,然后去响头岭就行出发,所以老早就吃了夜饭,老早就上了床 。

然而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第二日早晨,虽则大家也忍着寒,抛着睡,于午前三点起了身,可是淡云蔽月,光线不明;我们真如在梦里似地走了七八里路,月亮才兹露面。而玩月光玩得不久,走到灵峰谷外朝陽洞下的时候,太陽却早已出了海,将月光的世界散文化了。

不过在残月下,晨曦里的灵峰山,景也着实可观,着实不错;比起灵岩的紧凑来,只稍稍觉得疏散一点而已。

灵峰寺是在东谷口内向北两三里地的地方,东越谢公岭可达大荆。近旁有五老峰,斗鸡峰,幞头峰,灵芝峰,犀角峰,果盒岩,船岩,观音洞,北斗洞,苦竹洞,将军洞,长春洞,响板洞诸名胜,顺鸣玉溪北上,三里可达真际寺。寺为宋天圣元年僧文吉所建,本在灵峰峰下,不知几百年前,这峰因风化倒了,寺屋尽毁。现在在这倒灵峰下的一块隙地上,方在构木新筑灵峰寺。我们先在果盒岩的溪亭上坐了一会,就攀援上去,到观音洞去吃早餐。

两岩侧向,中成一洞,洞高二三百丈;最上一层,人迹所不能到,但洞中生有大树一株,系数百年物,枝叶茂盛,从远处望来,了了可见。一层是观音洞的选物场,洞中宽广,建有大殿,并五百应真的石刻。东面一水下滴成池,叫作洗心泉,旁有明刻宋刻的题名记事碑上数。自此处一层一层的下去,有四五层楼三四百石级的高度;洞的高广,在雁荡山当中,以此为最。最奇怪的,是在第三层右手壁上的一个石佛,人立右手洞底,向东南洞口远望出去,俨然是一座地藏菩萨的侧面形,但跑近前去一看,则什么也没有了,只一块突出的方石。上一层的右手壁上还有一个一指物,形状也极像,不过小得很。

看了灵岩灵峰近边的峰势,看了观音洞(亦名合掌洞)里的建筑及大龙湫等,我们以为雁荡的山峰岩洞溪瀑等,也已经大略可以想像得出了,所以旁的地方,也不想再去走,只到北斗洞去打了一个电话,叫汽车的司机早点预备,等我们一出谷口,就好出发。

总之,雁荡本是海底的奇岩,出海年月,比黄山要新,所以峰岩峻削,还有一点锐气,如山东劳山的诸峰。今年春间,欲去黄山而未果,但看到了黄山前卫的齐云白岳,觉得神气也有点和灵峰一带的山岩相像。在迎着太陽走出谷来,上汽车去的路上,我和文伯,更在坚订后约,打算于明年以两个月的工夫,去歙县游遍黄山,北下太平,上青陽南面的九华。然后出长江 ,息匡庐,溯江 而上,经巫峡,下峨嵋,再东下沿汉水而西入关中,登太华以笑韩愈,入终南而学长生,此行若果,那么我们的志愿也毕,可以永永老死在蓬窗陋巷之中了。

相关专题 江河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