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提高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stopthisrai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stopthisrain”参与投稿,下面给大家分享改革:提高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共5篇),欢迎阅读!

篇1:改革:提高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改革:提高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改革:提高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作者/ 笪立新

沙洋县教育局,湖北 沙洋 448000

受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大势影响,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受聘人员掌握实用科技知识,具有娴熟的生产技艺,更要具备创新精神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培养大量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出路。但中职课堂教学工作当前却陷入“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两难”境地。要改变现状,必须加快实施中职课堂教学改革,以改革提升育人质量,以改革扩大发展空间。

一、从顶层设计入手引导改革

(一)教材编写要更具开放性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现有中职教育教材都是系统的学科体系且长期不变,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学用脱节、更新缓慢、不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等缺陷。教师的教学行为都被限制在教材所确定的框架范围内,既禁锢了教师的教学创新,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形成,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建设新型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英才”)创立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BTEC),其教学内容并不是依照一本固定的教材来进行讲授,而是根据英方提供的教学大纲,自行收集素材。而且,英方的教学大纲都是在征询行业机构和专家的基础上撰写的,所以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与前瞻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内容不局限于一本教材,往往要阅读几本相关教材或是网上查找,才能形成自己的讲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能力素质都得到培养和提高。我们的教材编写也应在开放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上进行改革,在提供明确教学目标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发挥空间。同时,要尽可能地免费提供电子教学参考资料包,让师生可以轻松获得海量的教学信息。

(二)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

教师们普遍反映,现行中职专业课教材偏难偏深,学生难接受,吃不消,导致厌学现象严重。中职学校的课堂上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讲的“课”学生听不进,教师在台上讲自己的“课”,学生在台下做自己的“事”,两者之间“井水不犯河水”。教育部83个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太高,目前的中职教学达不到,特别是第二产业和加工制造类的专业,迫切需要进行调整。要联系实际,强化应用。要紧密结合当前的热门技术、用工需求,更加突出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要适应发展,注重更新,根据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发展和社会初中级岗位人才的需求,对教学内容及时修订和升级,使之与时代要求联系的更紧密。要大力开发地方教材,针对不同的区域特点、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努力研发特色鲜明的地方教材,使之既能满足地方学校需求,又能服务于当地的社会生产。

(三)学业评价更具灵活性

中职学生与普通中学生有一个显著区别:中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走向社会就业,其学习重点是掌握实践能力;普通中学生的首要目标是考大学,其学习重点是掌握系统知识。因而对中职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应该更偏重于对其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考察,而不能仅仅只是一张试卷。在考核内容上,要从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转变,把知识的实践运用作为重点;在考核方式上,要以实际操作、现场完成作业等形式为主进行,尽量减少笔试的成分;在考核范围上,要积极推进能力评价社会化,使课程教学和能力考核逐步开放,并与社会接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师生沿着特定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二、转变教学观念,用思维习惯变化带动改革

(一)走下神坛,变“主讲者”为“组织者”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权威”、是课堂的“主人”,他往往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表演是否精彩、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很少关心学生需要什么、学到了什么。学生成了教师表演的陪衬,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现代及未来社会对学生的能力、“情商”要求越来越高,而学生提升知识能力水平、形成良好价值观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从过去的教者、主角、“讲台上的圣人”变成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要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通过现代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设计、灵活的教学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通过更广泛的渠道、更多样的方式,实现更全面的成长。

(二)倾注关爱,变“管理员”为“指导员”

社会上一些有偏见的人士认为,中职学校是智力平平、不思进取的初中毕业生的收容所,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失败者和牺牲品。这种认识不一定正确,但却引人深思。不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长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差,特别是在自信心和遵纪守法方面严重缺乏。因而,中职学校的教师就有着比其他学校教师更重要的.育人任务。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与道德力量去感染学生。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对现在的中职学生来说,倾注充分的关爱更为重要。中职教师要真心实意的爱学生、关心学生,在具体的教学中用心灵呼唤心灵、在日常的生活中用心灵浇灌心灵,用耐心、爱心、恒心构筑一座“灵魂工程”,使孩子们涅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这远比传授给他们一门技艺更有意义。

(三)加强研究,变“教书匠”为“设计师”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中职教师站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第一线,更应该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要做高效课堂的“设计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备课备教,广泛查阅资料,让自己的课堂结构更精巧、信息容量更充实,使学生在其中能得到全方位的成长。要做具有专业特长的“设计师”,中职教师既要有宽厚广博的基础知识,更要在专业技能上有过人之处;要加强学习,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和应用,才能让学生触摸到社会需求的脉搏;要加强研究,探索最前卫、最实用的技术改革,提高自身素质和在学生中的威信。要做学生未来发展的“设计师”,深刻掌握教育教学理论,能够因材施教,为学生设计符合自己的成长道路,将学生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有用人才。

三、优化教学模式,在实践操作上发力推进改革

(一)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改变教师讲授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状况,把课堂变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系统设计行为引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项目驱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直接性、创造性、合作性和发展性。要精心布置教学环境,紧密结合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专业特征,设计并引导学生亲手建设教室文化、寝室文化,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

(二)注重形象思维的充分运用

目前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表现为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强,而对于抽象的、理论的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弱;对形成动作性技能较易,而对形成心智性技能较难。所以中职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局面,在问题的设置、知识的探究、能力的巩固等环节,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大量采取直观、情境性教学,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趣,教学内容更加好懂好记。

(三)大力推行“行为引导型”教学法

末,欧盟委员会就终身学习的“八大关键能力”通过了一份建议案。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具备关键能力的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新的职业不再适应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偏重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很多关键能力(如人际交往、跨文化交往能力以及公民素养、实干精神、学会学习以及文化表达等)无法形成。以培养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做中学”,在课堂精心设置的“经历”和“体验”获取能力和经验。它以学生的行为表现为标志,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行为的改变。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等都是有效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它将使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进入了一种新的境界。

中职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中职教育工作者以创新的思维,过人的胆识,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中职教育的困境中探索出一条新路。

篇2:提升学校内涵 提高教育质量

提升学校内涵 提高教育质量

提升学校内涵 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内涵式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更新理念是前提,培养人才是根本,提高质量是核心,科研创新是动力,发展教师是关键,强化管理是策略,打造名校是途径。

一、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模式

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自己的人才观和育人理念已成为一种责任和必需。

(一)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元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各个学段间的有机衔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重视活动育人与教学育人的有机融合,不断丰富育人形式和内容。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长足发展。

(二)树立新型服务观念,建设服务型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机关的背景下,学校首先应该把“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思想提到新的高度落实,把“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理念转变为具体行动,内化为学校文化,把当前从事的工作当做一种责任和义务,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追求而不只是一种职业定位,只有这样,教师的心才能真正潜下来,静下来。

(三)树立长远发展观念,教育学生养成习惯,形成能力,为学生成为人才奠基。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只能是为学生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书本理论知识只能是人生发展的专业基础,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是为让学生成为未来人才做准备、打基础的地方,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习惯,形成能力,适应社会,创造未来。

二、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能

“向目标要动力,向细节要超越,向管理要质量,向科研要创新”。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管理创新势在必行,关键在于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学校工作管理的创新。要坚持走“制度+情感+目标”的管理模式,追求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人文化,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能。

(一)创新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加快推进教师管理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师管理制度由“重规范”向“重促进”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形式”向“重效果”转变。教师评价制度要充分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和激励性。要明确规范制度,提升“规范”境界,引领教师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品位追求,用发展的目标激励教职员工,摒弃“只按制度工作”的传统思维;要坚持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相结合、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结合、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特别要注重优秀教师群体的建设,专门制定教师团队发展评价激励制度,使评价激励的重点聚集在教师、学生和学校“三赢”的结合面上。使学校管理更趋科学化、高效化。引导和促进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发展型方向发展。

(二)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推进学生管理自主化。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构建各学段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学生心理的疏导和沟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把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把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坚持学校发展为本,推进学校工作管理科学化、民主化。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明确目标,首先要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地定位学校发展目标愿景,围绕学校发展目标自上而下确定各部门在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引导全体师生确定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和各个阶段的发展计划,自下而上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逐步实现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过程。二是科学计划,近期规划要落实长远规划,学年计划要落实近期规划,学期计划要落实学年计划,周工作安排要落实学期工作计划;三是狠抓落实,实行教师岗位竞聘制和领导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要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要做到工作标准有高度,过程管理有力度,考核评价有尺度。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由粗放式的外延管理向精细化的内涵管理转变;由事务型管理向流程式管理转变;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民主式管理转变。

三、落实课改精神,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改革是动力。深化教学改革要以课标为依据,以常规为基石,以科研为依托,以课堂为载体,实现“六化”,即教师素质品位化,师生交往人文化,教学设计科学化,习题训练精炼化,课堂教学高效化。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教学改革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优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教师进课堂要求“六带”,即“带着微笑进课堂,带着激情进课堂,带着爱心进课堂,带着自信进课堂,带着责任进课堂,带着反思进课堂”。具体要明确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两大转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落实三维目标,创设“四多时空”(课堂给学生多一点深入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消化反馈和校正的时间,多一点动手实践的时间,多一点了解社会的时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课堂督查、研究和指导,实现课堂教学“零距离”管理。教研组要有计划地组织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评课活动和专题研究。

(二)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教育改革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三)以评价体系为导向。建立并逐步完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学生激发兴趣,树立自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主动发展、全面发展。

(四)以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学校在全面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按要求开足开齐开好所有规定课程的同时,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强化队伍建设,关注教师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能力强、水平高,学生才能健康成长,学校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提升学校内涵,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

(一)加强师德建设。要不断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良好习惯的训练师,知识技能的奠基者。要把师德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校长亲自抓,常抓不懈,要求师生做到的,校长和领导班子成员首先必须做到,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样才能引领全校师生强化拼搏奉献意识、主人责任意识和行为示范意识。以校本培训为平台,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师德培训。要重视做好每年一次的师德标兵评选表彰工作,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和评优聘用的前提和重要指标,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努力抓好集体备课、校本研修、名师育名师和校际结对帮扶等活动,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创新教师培训模式,走“以训带研,以研促训,研训结合”的校本研训新路子,要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思、思有所得”。通过研修培训、同伴互助、自学反思、课题带动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专家型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强化教师的竞争进取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学习反思意识和专业成长意识。

五、形成办学特色,打造品牌学校

在着力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过程中,还应注重营造物质文化氛围,提炼精神文化传统,形成制度文化支柱,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要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本校优势,选中突破口,以点带面,整体优化,形成特色。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从整体上形成特有的治学方略、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要倡导教育家办学,育名师,抓质量,创特色,树品牌。要在更高层面上重视办学理念的输出与共享,扩大优质资源的辐射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和品牌效应,促进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篇3:学校提高教育质量自查自纠报告

学校提高教育质量自查自纠报告

9月9日,在xx教育质量分析会暨教育工作会议上,x局长就全县发展、教育质量、新学期工作重点讲三点意见,使与会的每位校长都受益匪浅,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自查自纠,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

1. 教学中缺乏学习。当今教育科研发展日新月异,新思想新理念层出不穷,教师自身原有的知识不断老化、僵化,因此需要不断学习来更新知识,才能更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们每天忙忙碌碌,埋头苦干,家、校、教室三点一线,备讲辅批考兢兢业业,但却缺乏足够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决不是一句空话、大话、套话,每位老师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并严格践行之。

2. 工作作风不够细。一个学校要想抓好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要有细致地工作作风,“向细致要质量,向细致要效益”,“细节决定成败,细节铸就辉煌”,抓好细节不放松,一切从细微处发力,细细致致,认认真真,才能扎扎实实搞好每个环节的工作,这一点我们做得还不够。

3. 各项管理制度不明,制度执行不够好,纪律要求不够严,

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再加上不折不扣地认真执行,方能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顺利进行。我校存在管理制度不够明确具体,过于简单粗糙,另外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要求不严现象,因为是老同事、老部下、老朋友,所以执行起来小有折扣。

4. 办学目标不够明确,未能妥善处理好素质教育与教育质量的关系。我校于新学期中开展了“唐诗背诵”和“珠心算”特色教育,深受广大群众好评。但是怎样才能做到素质教育和教育质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呢?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值得我们去研究。素质教育与教育质量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任何把素质教育和教育质量割裂开来的观点是非常错误和有害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确需要广大老师耗费大量地精力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方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也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5. 教学管理方法不够科学,不能建立一套科学、实际、扎实、有效地评价机制去管理教学,管理教师,去衡量工作的优与劣。“以德治校,以人为本,以身作则,以学育人”是各级各类学校始终不渝的工作方法,我们也进行了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索,但目前来看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

篇4:提高教育质量论文

提高教育质量论文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如何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什么是内涵?学校内涵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强调内涵发展?”“学校内涵与学校文化、学校特色是什么关系?”“内涵发展之路如何走?”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键词:内涵;建设;教育;质量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胡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满足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可以给人们更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从而使“面向人人,服务人人”成为可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以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办学体系基本形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千百万技术和技能型人才。从总体上看,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质量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但也有一些学校出现了不重视办学质量的现象,甚至也出现了办学质量的下降。据了解,造成办学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办学规模,认为政策放开了,不管办学条件如何,学生招得越多越好;有的学校盲目注重一时的“效益”,在招生过程中采取“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的策略,甚至擅自降低录取分数线,忽视生源质量;有的学校管理工作跟不上,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不够规范,难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高质量,甚至忽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如此等等。

职业院校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根据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认识。

一、职业院校内涵包含哪些方面

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职业院校内涵”主要是指职教理念、办学机制和人文环境。职业院校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航向,通过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通过个性化的创新管理,形成职业院校的特色及优势,积淀厚实的校园文化底蕴,全面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及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使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二、为什么要强调内涵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职教事业的发展,集约化办学以及学校规模扩大几近极致,学校格局的调整已基本结束,学校硬件建设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调研结果表明:学校管理的落后没变,特别是管理理念的落后没有变。学校的文化精神、文化传统、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却似乎被疏漏了,淡忘了。因此,笔者认为是到了应该认真研究学校内涵发展、内涵建设、苦练内功的时候了。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最重要的是“水平和质量”,这是学校内涵发展永恒的主题,所有改革与发展最终都应当落实到这一目标上来。遵从办学规律、教学规律,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维、新的举措来适应时代的进步及外部条件的变化。

三、学校内涵与学校文化、学校特色的关系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其核心是校园内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与精神面貌。从这意义上讲: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而学校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它不只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外显环境、校本化的课程体系、独特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明显优于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更是表现为凝聚在学校每一个成员身上的一种精神品质。也许我们很难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它,但它无处不在,它不因校长更换而改变,不因教师调动而弱化,也不因学校变迁而消亡,它深入学校每一个成员的骨髓,影响人的一生。所以独特的学校文化是特色学校最本质的标志,其核心和基础是学校内涵,学校文化和学校特色是学校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 \"

四、内涵发展之路如何走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领导是关键。领导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时度势,以准确的定位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一个学校一年、两年甚至几年成绩好并不能代表以后都好,要把目光投向学校的长远发展,必须确立先进的理念,准确定位内涵发展的办学方向,才能为学校内涵发展保驾护航。要真正落实办学方向,为内涵发展蓄势,领导的凝聚力是相当关键的,笔者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领导一定要努力做到率先垂范,提高人格魅力;一定要观念先行,提高决策力;一定要敢为人先,提高执行力。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端正思想的基础上,积极引领全校教职工开展学校内涵建设工程。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基础。教师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拓创新,以提高专业化水平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是职业院校走好内涵发展之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学术人文氛围的营造主体,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要的是切实更新观念,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求得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

规模的扩大应建立在充分挖掘办学潜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保证办学质量的基础上;质量的提高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实现。其次,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数量足、素质好、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要力求通过文化的经营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做到以文化引领人,以文化滋养人,以文化激励人,构建提升内涵建设的“主力军。”要用“厚德”承载教师文化。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教师文化的核心。要切实开展“读书工程”,让每位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增长知识,增强师德,并通过读书笔记展评、师德演讲比赛等方式,引发教师对新时期师德进行思考,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塑造师德新形象。要用“制度”滋养教师文化。

在刚性的制度管事中融入人文关怀,力争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商量,多一份宽容,让制度成为一种激励,激励教师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当制度转化为自觉的习惯,它便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引领教师在常态的活动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要用“师能”提升教师文化。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学校搭建舞台。引导教师经历一个“学习感悟—自主实践—总结反思”的过程,让感悟与实践对接,把理论和经验转化为现实的教育行为。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重点。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以高效的课堂教学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课堂教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舞台,学生和教师则是舞台上的主角。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在于构建高效的课堂,而构建高效课堂的重点又在于练就一支精兵强将,真正实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基于这一点,职业院校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重校本教材,提升教力。教师不仅要适应当今教育形势的需要,更要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求。要利用集体备课、实践课、汇报课、校际交流展示课、公开课为平台,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重课内外结合,提升学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学力,使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自学中学会学习。”

三是重课题研究,提升效力。“以科研提质量,以科研促效益”。要根据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让科研植根课堂,让现实走进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科学管理是重要手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细节,以管理升级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细节决定成败。中国足球失败就失败在脚法的粗糙,中国乒乓球赢就赢在深抠一招一式。教育亦然。教育细节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步步脚印,细节体现品质,走内涵发展就必须重视细节教育。实现楼道无吵闹,待人有礼貌,出入有秩序,休息无违纪,卫生有档次,公物无损坏,就餐有规范,校园无浪费的管理风貌,既而形成“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培育传统—传统积淀文化—文化润泽制度”的管理文化链条。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依法办事是重要保证。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法治校,以良好的环境保障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法律的保障,一个法制完备的教育体系才是富有效率的、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的背景下,我们在法律领域的法律关系性质、主体、客体等都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教育已不再是泛政治化的,不再是个自我封闭的体系。如何调整和应付教育领域的变化、维护教育秩序,这需要我们依法治教、依法治校,通过对当今教育领域管理者、举办者、办学者、受教育者的利益的平衡来保障我们良好的教育秩序,从而保障我们的教育、管理、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

总之,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成为职业院校的追求。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坚持质量第一的观点,正确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的关系,并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上狠下功夫。这样,我们的职业教育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无愧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篇5:提高教育质量靠什么?

提高教育质量靠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高质量。质量指向产品,高质量指向产品的高品质。教育“产品”是学生,教育质量指向学生的素质,高的教育质量则应该指向学生的高素质:美善的德行,丰厚的知识,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投身实践的精神与能力。

如何保证我们的教育对象获得这样的高素质呢?

一靠先进理念。就是说我们的学校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这是高的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尤其要在我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上有正确的思想。而且,学校要把这些思想与学校具体工作紧密联系起来,用这些思想建构学校的物质系统和精神系统,用这些思想指挥学校的话语系统和行为系统,进而建树起符合学校实际、带有学校烙印、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学校文化。

二靠精细“车间”。就是学校管理的精细化,这是落实先进理念打造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阵地。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发展,绝离不开学校各部门的高效运转。立体化的管理可以叫“3D”, 我们不妨把学校的精细管理也叫做“3D”管理,即“订、盯、定”。“订”就是目标管理,要制定科学的工作目标;“盯”就是过程管理,要盯住工作流程,落实各项工作;“定”就是终端管理,及时对工作成绩进行总结表彰。以此循环往复,将各项工作向纵深推进。

三靠“安全”“生产”。教育是塑造人的伟大事业,任何一个极小环节的极小差错都会给教育对象极大的损害,而这些损害都可以说是“事故”。所以,学校的“安全”“生产”一方面是指要保证孩子们的身心平安健康,另一方面还包括要保证孩子们接受全面的、科学的、优质的教育。企业常喊的口号是“工厂是我家,安全靠大家!”学校更是如此,我们要有“教育无小事,关键靠教师”的清醒认识,把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永远抓在手中,让每一位教师都牢牢树立“安全”教育意识,时时坚守“安全”教育责任,不断提高“安全”教育能力,以保证我们的孩子得到生动、活泼、健康发展。

四靠完美“组装”。这里强调是团队协作,就是要把学校建设成一个高效的团队。在我们的学校里,干部教师和其它所有员工都有着共同的理想,都有着共同的信念,都沐浴着共同的文化,大家职责分明而又彼此协作,各尽所能而又彼此关联,呈现一派人与人之间和睦和顺,事与事之间合拍合力的局面。这不但是“安全”“生产”的保证,更是为学生茁壮成长提供了优良的人文土壤。

五靠科学“检验”。这是教育评价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我们的自信和执着。有了先进理念做基础,有了精细“车间”做阵地,有了“安全”“生产”做保障,有了完美“组装”做后盾,我们的教育“产品”品质一定会是优秀的。因此,我们教育评价要更加着眼长远,注重评价的全面性,注重学生素质发展的形成性,注重以多元评价理论来判断学生的发展状况。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我们需要的是自信,需要的是坚持,需要的是跟进,需要的是创新,切不可反复无常,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