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故事散文:与运河少女一道醒来

硕鼠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硕鼠”参与投稿,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小河故事散文:与运河少女一道醒来(共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小河故事散文:与运河少女一道醒来

我醒时,运河也刚醒。怕错过与运河的最后一次幽会,趁着她没来得及梳妆,更衣的晨曦,酮体上还裹着一层薄薄的,雾蒙蒙透白的睡裙,我已经站立在她的床榻前。

她显然有些害臊,羞答答的往迷茫的雾层里蜷缩自己掩饰不住的修长身躯,还是露出那细长的腰身和白皙的长腿。

有三五年了吧?我与运河成为邻居的那天起,不是清晨,就是傍晚,开始与她偷偷的幽会。

运河这位邻居刚搬来那会儿,还是一位瘦弱干瘪的麻杆儿少女,没有长开,但已经能看出藏着的风韵。长着长着,每回小城,见到她都有种别样的惊艳,因为她已经出落成一位丰腴,娇艳,令人心动的少女,没有半点搔首弄姿,你也会为她倾倒,被她迷惑,因她幻梦。

四季晨曦中,她晶莹的酮体会映出打着哈欠的天空和两岸的垂柳,亭台,石阶。运河少女醒来的睡姿尤为迷人,哪怕那阵扑面而来的“被窝味儿”,也会是让人五迷三道的沉醉。午后的运河少女慵懒得可以,懒散的张开手臂,任意一个放松的姿态,足以引人想入非非。入夜的运河少女,散发出与生俱来的性感体香,不甚匀称,稍稍有些局促的呼吸,走过她的身边,你会有种神奇的冲动,你会突然自信你体内荷尔蒙的储量竟然如此旺盛。

有风没风的时候,她身边的那行垂柳都会虔诚,服帖的为她轻佛,有人没人的的时候,她的魅力照样神魂四方,颠倒老乡。

相隔一座小桥,那边住着的是少女的母亲,人们也给了她一个听上去很雅,看上去“怕怕”的名字:“运河之母”。母亲生的也很年轻,金黄的长发飘逸在河岸上,细细长长的瓜子脸庞,尖尖的下巴伸向河面,一副高冷,妖娆的倦容。母亲极其自恋,见天儿那双无神的眼睛一眨不眨盯着河面上自己的倒影自我陶醉。

只要有她在,那座公园跟着她冷清。晨练,垂钓的人们都远远躲着她,怕她扫了兴致,怕她惊着河里的鱼虾。

运河少女就不一样了,她人缘极好,楚楚可人,笑吟吟的模样。每天每夜,人们愿意围绕在她的身边,浅吟低唱,漫步小跑。人们也假装漫不经心,其实早已心神荡漾。

能看出少女心存感激的神情,是小城默默无闻的工匠们无声无息将她装扮成仙女的长相。小城没有大山大水的豪迈,只有“三山”,“三怪”的秀场。至今还没有运河的闪亮登场。

少女很快会长成少妇的身姿,运河应该尽早放射她不老的光华。运河从小城怀中穿过,吟诵着她传世的古诗词,哼鸣着母亲教会她的摇篮曲,她是这座城市的静态画卷,她是小城人心中敬仰的女神。运河,我为你倾倒,少女,我为你祈祷。。。。。。

作者:张波

公众号:张波纯文学杂志

篇2:我与通扬运河经典散文

我与通扬运河经典散文

我与通扬运河,相知相爱,但却无法拯救我的爱人。

通扬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支流,也是我家乡的一条大河,我与通扬运河的姻缘开始于我的童年。我的童年里自然会有学习的事情,但通常需要横跨一座桥才能来到学校,在清晨里,我与父母共同地跨越了这样的一座大桥,朝霞满天,映衬在通扬运河里,小镇的晨曦不喧嚣,但很清澈,没有浮华的雕琢,只有一颗安静宁静的心。

从那个时候起,我便开始了对通扬运河的依恋,她是那样的美好,也是那样的纯洁。通扬运河是小镇的母亲河,看到她像是看到了沉醉。周末时候,我常常是耐不住性子跑到河边玩,总有一些地方提供给我台阶与运河直接接触,我最美好的瞬间就是能够与水相互感知。春秋冬夏里,我伤心,我难过,我感怀,我喜悦,通扬运河是最值得我来倾诉的。

后来,我的成长岁月是伴随着通扬运河的发展的。我搬到了河边,我所面对的就是这样一条大河,青葱岁月里总会有这样的美好存在,至少我会有美好的回忆――钓鱼。每当盛夏时节,我便模仿者其他人来河边钓鱼。由于通扬运河被高高的`围墙覆盖着,我必须越过栏杆,在很危险的平台上钓鱼,有时候,我真的很质疑我的钓鱼技术,在等待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我的战利品仅仅是一条小鱼。但也乐在其中。

我好像把心交给了通扬运河,我有的时候,会在河边修筑的凉亭里静静地看着河水的流动,缓缓地驶向一个终点,我伏在了栏杆上,眼睛盈满了河水,看累时,便伏在凉亭里,看云卷云舒。与通扬运河的相处不是舒适生活的体现,而是一种对自然、对河水、对生命的体悟。她现在是我的,只是属于我一个人的,没有人再能够夺走她,我虽未下河,但我的生命却已经是由她构成的了。

可是,美好总是短暂,河的一边突然响起一阵阵刺耳的鸣叫声,河的另一边俨然是一片加工型工厂,最可怕的是我看了污水就这样慢慢地流入了通扬运河里,一切都是那样的突然。有一天,我偶然得到一个消息,我们现在所用的水已经不再是通扬运河里的水了,这是长江水。我的母亲河难道不要我们了吗?

我生活在江淮地区,这条通扬运河是运河的直流,也是长江的支流,而离通扬运河的不远处是淮河支流。也许是地理位置的差异,淮河支流依旧保持着新鲜与纯净,倒反而通扬运河正在经历污浊、绝迹乃至死亡的厄运。我发现我的家乡河水质越来越差,而为了保护这片大河,不得不将部分污染转移到镇内大河――翻身河里。

为了要发展,我们亲自把母亲河的未来断送掉了,我看到爱人在受苦,我该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爱人。爱人现在已经患上了绝症,但我的家乡政府却依旧是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市容管理上,一味地在拆迁。一个家乡人无法保护住自己的家乡河,那便是时代的悲哀。

再后来,我上了大学,离开了家乡,我再也看不到通扬运河了,我的大学在长江边上,在这条中国人的母亲河边,我不禁担忧起来,我的曾经的美好会不会就这样断绝呢,昔日的清澈终将会变成污浊的。

而现在,通扬运河已经濒临死亡,我们一次次地拯救她,他一步步走向死亡,我真的很想回到过去,倘若我从来没有爱过她,或许今天就不会有这样的苦痛。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大概就是爱之深,心之痛。

偶尔,听到船驶过通扬运河河面的声音,我不忍去看,因为这条河大概真的死了。

篇3:关于家乡河流的散文故事:家乡的那条小河

我的家乡坐落于浮山县城北浮古路十四公里处的一个小村庄,村子脚下有一条小河自东向西顺流而下;从远处看,小河像一条巨龙从村子脚下蜿蜒而过,用它博大的胸怀记载着村民们世代的农耕生活;从近处看,小河又像一位娴静温和的母亲静坐在河床上,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着这里世代生活的人们。

我的童年——八十年代初期,农村经济落后,物质匮乏,吃穿都难解决,就别提有什么玩具可玩了。家乡的小河无形之中也就成了我们这群毛孩子免费的游乐场。

当春天的第一缕春风刚刚吹过小河,我的心就随着河边的柳枝蠢蠢欲动起来,想着去河里捉小蝌蚪,抓螃蟹,摸泥鳅……在河边的柳枝抽绦吐绿的过程中,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放下书包去看小河,生怕跑慢了小河就会流走了似的。那时候,我经常用手轻轻触摸她的肌肤,光着脚丈量她的体温,有时还会为她唱上一首儿歌,我多么希望小河快快的暖和起来呀。河岸上的小草不知什么时候已偷偷的长出了小叶子,远处那块田地里农民播下的种子透过芬芳的泥土,伸了伸腰,也在加快脚步使劲地向上长。整条小河浸沉在春意盎然的生机中。

一天天过去了,我总是感觉小河的脸不温不热的,心里有了些许的失落。有一天,就在我对小河失望转身将要离去的时候,忽然一阵暖风吹过,河岸上的野花开了,树上的小鸟,河里的小鱼,小蝌蚪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小河也嗤地笑了,霎时整条小河沸腾了起来。

夏天来了。

大中午的不休息,邀上几个小伙伴,飞也似的跑向小河边,等不及把鞋子脱了就跳到了河里,一场激烈的水战展开了。小伙伴们在水中嬉戏打闹着,水珠不停的飞溅到身上、脸上,这丝毫不影响我们战斗的激情,我们呐喊着,欢笑着,跑着,追着,小河里飘荡着我们天真无邪的欢笑声,那压抑了很久的沉闷也在河水被溅起的的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等不玩了,我们的衣服几乎全湿了,一个个坐在河边的那块大石头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傻傻的笑着。

家乡的小河不知什么时候也成了我的知心河,那时候和同学闹矛盾了,或被爸妈打骂了,或喜或悲的事我都要去小河边坐会,和小河说说心里话。对着小河我可以想哭就哭,把内心的委屈全部给倒出来;也可以想笑就笑,把内心的喜悦与小河分享。小河总是静静的看着我,不言无语,只是一个劲的向前流淌着,奔流不息。那哗哗的流水声像是小河在告诉我,同学之间要团结,互帮互助,好好学习争取考第一。我不由得弯下腰来,捡起一块小石子向着河流的方向狠狠地掷去,水面上溅起一串串的水花,在水起花落的瞬间,一切的鸡毛蒜皮,一切的不如意都随着河水远远流去,心里多了一份宁静,一种自强不息。

夏天的小河是美丽的,河岸上的野花朵朵盛开、竟相斗艳,红的、粉的、白的、紫的、黄的……把小河装扮得更加靓丽。河的两旁是一棵接一棵的白杨树,树叶郁郁葱葱,树干笔直,像一个个卫士在守护着小河。蝉儿也知时节的早早就在树上安了家,开始了每天的吊嗓子。这时的小河愈加得热闹了。三三两两的村妇、姑娘们在河边洗着衣服,孩子们在河里嬉闹着,从地里回来的庄稼汉们挽着裤腿,光着双脚站在河里,用河水冲洗着身上的泥土,河水冲走了他们一身的疲劳,只留下他们放肆的说笑声回荡在小河的上空。

我曾沿着小河走了很远很远,想要看看小河究竟流向了哪里?我始终没有找到答案,每次都是无功而返。我无数次的问小河,小河不语,只有哗哗的流水划过我的心际,从此我的心里多了一份执着和一个秘密。

多年过去了,我在城里安了家,回家的次数自然也少了,总想着去去看看小河,但总是没有如愿。城市里幢幢高楼让人觉得压抑,空气的污浊,更使人喘不气来。好想寻找一块净土,把心灵安放。每到夜晚,我更加想念家乡的小河,常常梦见自己光着脚奔跑在小河里,跑着、笑着……

前几天,我终于按奈不住想念,回了一趟家乡,一来看看老爸,二来去看看小河。一路上小河的样子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二十多年过去了,小河还保持着原来的娴静吗?我不敢多想,只盼快点见到小河。

老爸说小河里早就没水了。我心里一阵失落。

去小河的路上秋风萧瑟,阵阵凉意透过衣衫凉到了我的心里。走近小河时,我慢下了脚步,几块玉米地和几个小沙堆缓缓呈现在眼前,记忆中的那一颗颗白杨树不见了,小河哗哗的流水声也消失了。我快步走向小河,眼前的一切让人心痛,小河里杂草丛生,杂物堆集,可怜的小河只留下一个干涸的躯体静静的躺在河床上,静静的,静静的……

家乡的小河,是我心中的母亲河,不但给了我童年的欢笑、人生的梦想,还在我无助的时候,给我力量,给我勇气,它就是我心中一幅永不褪色的油画,纵使我走遍千山万水,也永远流淌在我的心里。

篇4:蚌与野马散文的故事

蚌与野马散文的故事

我看过两个故事。

在碧蓝的浅海,在浅海的沙滩上,在透蓝的海面下,有一只蚌。它有着光滑而坚硬的表面,就像《三体》中的水滴,美丽而固若金汤。

蚌几乎用不着这坚硬的外壳,长期安逸的浅海生活软化了它的内心。

它只要张开嘴,慈母般的浅海就会派海风这美丽的女佣,轻轻地将浮游生物送进它的嘴里。可今天,海风错将一粒粗糙的沙粒送进了它柔嫩的咽喉。沙粒又粗又不规则,让蚌很不舒服,甚至有些刺痛。蚌无奈,平和地使出了祖传的老办法——-用体内的贝母素将沙子同化的与它一样光滑。日子一天天过去,蚌做到了,它把沙子变的美丽无比,使沙子成了一颗珍珠。

在辽阔的非洲草原上,在近赤道毒辣的日光下,在合欢树的阴影中,生活着一匹野马。它有着健壮的肌肉,铁锤般的马蹄,钢鞭般的马鬓,它的嘴能咬出50牛顿的冲击,它能跑的比疾风还快,能将最强大的掠食者甩在身后。它只有凭着这一身本事才能在严父般的非洲草原上生存。这里弱者必将淘汰,严酷的生存法则使它的心硬成了钢。可它也遇到了麻烦,一只蝙蝠牢牢的附在了他的身上。不断的吸它的血。野马十分气愤,拿出了浑身的气数对付这只蝙蝠:它跑出了疾风的速度,想让蝙蝠落下,再给他一蹄;它用鞭子般的'马鬓疯狂的抽打蝙蝠,以期打飞后把它咬碎。可一切都没用,蝙蝠叮的很牢,马的体力有限。可他明白,自己死也不会养活这寄生虫。

故事到这里看似以结束了,可其实还没有,蚌被人抓去,用沸水煮熟,成了人胃里的一滩液体,可那让它痛苦的沙粒,却被人珍藏,它让使她无比痛苦的沙粒成了吃掉它的人的财富!野马呢?力竭而死,倒在夕阳之下。

蚌是可悲的,它心平气和地对待那刺痛它的沙子,将沙子变成了无价的至宝,却把这至宝送给了吃掉它的异类。

野马是悲壮的,它以强硬的态度对待喝它血的蝙蝠,虽然力竭身死,但拼力反抗了吸它血的魔鬼。

蚌是谁?是英国治下的埃及,印度;是与金辽订盟的南宋,是《童年》里的外祖母,是《三体》里的程心,是对丈夫百依百顺的古女子与今女子。是与列强签条约的大清,等着他们的,只有灭亡。

野马是谁?是与匈奴大战的大汉,抗击倭寇的大明,与周争天下的大秦,反抗路易的法兰西,反抗沙皇的苏维埃,是基督山,是保尔,是罗辑,是维德,是V,是悟空,只有他们,才可能存活。

能活在这世上的,配活在这世上的,不是蚌,是野马。

篇5:经典散文_父亲与鱼的故事

一条二三斤重的鱼抛弃在路边,完好无损地在那里静置着,周末紧跟在我身后,屁颠儿屁颠儿的跑着。当他看到那条鱼时跑过去撒了点尿,无所谓的又跟上了我。瞬间这个画面让我想起了父亲讲过的他小时候关于一条鱼的故事。

父亲在十一二岁的时候,一次学校组织的劳动。下午的阳光暖暖地洒在河滩上,一条小鱼被河水冲到了岸边,他看看四周没有注意的人群,立马脱下来鞋子,将小鱼用两个鞋子扣在了中间,动作敏捷地插在了腰系。之后他看看人们并没有看见他的举动,忐忑的心才稍作平静,光着脚丫的动作也自然起来。在父亲当年的心里这是一次多么幸运的劳动啊,这一路走来惦记的就是鞋子里扣着的鲜美鱼肉。路的泥泞不堪也好,荆棘丛生也罢,腰里插满了希望,脚下的伤痛都化作了满不在乎。年幼的父亲回到家里,抽出鞋来交给奶奶,奶奶把鱼洗干净,鱼已是有了异味,一条鱼一锅水,简单的调料加入后在火上熬成鱼汤。父亲每次说起都是回味无穷,那点滴的鱼肉呀嫩嫩的滑滑的,满嘴都是汤的鲜香。直到现在父亲对那条鱼的记忆依旧犹新,我想这是父亲在少年时代,舌尖上最为难忘的美味吧!

父亲与鱼有着难忘的情结,直到现在他还是特别喜欢吃鱼,尤其是带鱼,每隔几天母亲总要给父亲炖上一盘,他边吃边巴扎着嘴巴,这明显是因为喜欢。记忆里,小时候的我偶尔吃鱼,总是不会剔刺,父亲怕我被鱼刺卡了,总是把鱼肉拨下来。我那时好羡慕父亲拨的鱼刺那么完美,好端端一个梳子呈现出来了,鱼肉齐齐的码在了碗里。父亲授之于我鱼肉的童年是幸福的,然而父亲授之于我渔的来生,更是让我对他肃然起敬。

父亲是我这辈子影响最大的人,也是我最敬佩的人。他一生喜欢学习,干净勤俭,热爱运动,认真谨慎,大智若愚,是我们人生的风向标。记得小时候每到周末,父亲就开始洗衣服了,一个大盆一张搓板一堆衣服一小板凳。一件件衣服在父亲的手里搓来搓去,之后在漂洗干净,每个周末都是如此。街坊邻居都说父亲是“爸爸牌洗衣机”,他只是“呵呵”笑一笑。父亲最不爱睡懒觉也讨厌我们睡懒觉,这在我小时候是最为痛苦的事。每到假期时间,父亲早早锻炼,我们还在被窝里舒服着,可是只要听到父亲晨练回来的咳嗽声,我们就猛的起来,三两下就把衣服套在身上,之后便是假装坐在书桌旁看书了,父亲看到这样的情景就不去做声了。如若他进家来看到我们还赖在被窝里,那就坏事儿了,我们总要让他骂了不可。因此在年少无知的岁月里,父亲的咳嗽声成了我们被迫起床的铃声。如今偶尔在娘家小住,早晨的懒觉还是从父亲的咳嗽声里结束啊!看来这已经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但愿父亲的咳嗽声能陪伴我们长长久久!但愿与共和国同龄的父亲永远健健康康!

父亲爱学习,内心十分强大,积极向上,意志坚韧的很,而且善良仁慈。他的手能绘画、能针灸、能洗衣服、能盖大厦……他的心能容得下母亲的任性,能接受的了新事物的发展,能放得下孩子们的无知,能为我们挡住了风雨……父亲不老,他的心态更是年轻。我总是想起我们一起去骑行时,父亲遥遥领先的兴奋神情;想起我们大美一家行时父亲戴着牛仔帽,母亲戴着花边帽,两人在一起时父亲看母亲的那种爱恋的温情;想起父亲的大手领着我徒步穿越高山流水,行走在回家路上的温暖;想起父亲流泪时的那种无措与揪心;想起野外那场豪华的生日party父亲高兴的容颜,以及吃烧土豆时弄的满面煤灰的可爱模样;想起父亲英俊潇洒的脸颊,直挺健壮的腰板……太多的好沉淀在记忆的深处,太多的感恩回馈于父亲。这辈子真的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这辈子做您的儿女我没做够,央求您呀,下辈子再做我父亲。

鱼是父亲曾品过的美味佳肴,渔是父亲授予我们的人生哲学。感谢父亲给予我们的厚爱,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您的生日让我想起您对我们的体贴,还有您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只希望您所给予我的幸福,我将同样回报给您。

父亲您是我生命中最美的太阳!祝福不仅仅在这一天,是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

[经典散文_父亲与鱼的故事]

篇6:若能在梦中与你相守我情愿不再醒来伤感散文

若能在梦中与你相守我情愿不再醒来伤感散文

孤独的黑夜,是那样的寂寞,是那样的无奈,对你的思念,却是那样的浓,徘徊在黑暗的世界里,孤独和凄凉不停的轮回,凄冷的世界里,总是飘零着你孤独的影子,真爱的唯一,这一生唯一的你,魂牵梦萦的相思,一世不移的深爱,寂寞相思泪千行,真爱永恒情相依,独孤飘零一生情,深爱一世情永恒,真爱的唯一,寂寞的相思,你是我永恒的唯一,苍凉了几多相思,淡漠几多真爱,留下了那份孤独,那份寂寞;寂静的夜色,留下孤独的我,灰蒙蒙的灯光下,飘零着一层云雾,飘散在寂寞的尘埃里,给我一种孤独,凄凉的感觉,是那样的迷茫,那样的无奈。

这一生对你深深的爱恋,永远留存在心底,听着自己的心跳,喝一口苦涩的咖啡,却温暖了我的心房,沁湿了甘冽的唇齿,那一股茶的幽香,慢慢在喉咙里荡气回肠,给我久久的'思念,永恒不移的深情,如今,却只能在心底回味,始终都温暖不了那颗冷冻的心,那个游荡尘埃的身体,如今只能在萧瑟的世界里摇曳,细数着那份孤独,那份相思;寂寞的相思,痴痴的深情,这一生对你永恒的真爱,一生一世也不会改变,对你不变的相思,永远占据我的世界,占据那颗思念的心,你是我不变的深爱,永恒的唯一,思念占据了我的世界,我独自飘零在相思渡口,期待你的出现,我的世界里全部都是你,痴痴的想你,深深的爱你,此生,你不来,我便不会老去。

今夜寒风吹来,如你温柔的手,在我发丝间串行,透过夜幕,我陶醉在你深情注视的眼睛,广漠的夜色,一如你怀里的温情,你说,你要把我紧紧的拥住,直至我窒息的讨饶,亲爱的,你可知你拥出了我的泪,我的心都痛了,真的好想你,辗转中我千万次的呼唤你,睡着了梦中还是你,醒来后空气里也是你,越是人多越寂寞,越是深夜越想你,你的名字洒落了一枕的相思,我枕着你睡去,醒来后,依然还是你……我的忧愁无关夜色深浅,你的疼痛却至关我的生命。这夜色里的等待与期盼,这夜色里的投影与幻想,没有你的夜,是寂寞的,我无力串起一些破碎的句子,没有你的日子,我失去了方向,我茫然得不知所措……

真的好想你,想你的时候我的心会痛,多么恋你暖暖的宽慰,多想听你轻柔的细语,总嫌情长夜短,总恨聚少离多,一次次感受相遇相知相惜的热望,又一次次体味无奈、无力、无能的疼痛,想再让你为我擦干眼泪,想让你抱紧我,想要你说声爱我。真的好想被你拥在怀里,紧紧的,久久的,直至消溶,直至再也分不出我和你,今夜,好静,我的思念扣满了窗棂,我的爱你睡了吗?带我走进你的梦里好吗?今夜我不哭,只借你的肩,让我把积满的相思在你耳边倾诉,然后,静静的看着你熟睡的样子,也许,我会忍不住吻你的頟头,但我会轻轻的,轻轻的,绝不忍惊醒你的梦。就算是梦中与你相守我情愿不再醒来,哪怕用尽一生……

篇7:我与书的故事散文欣赏

我与书的故事散文欣赏

几天前,我决定把我早已写完的一部小说,投送给一家网站,我想来想去, 把它发给了,此时,这部书正以全书的形式安放在长篇小说栏目名为都市重生的网格里,书名为《十里界》。我之所以选择,就是看中了它的文学性,也就说,我把我的这部书,当做了我的一首长诗,一篇长篇散文。发完这部书后,心中有了一种安慰感,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种怅惘和茫然:当今的网络小说,热门的是写鬼写妖,写虚写幻,写玄写怪,写武打厮杀,写恩怨情仇,而这种描写现实生活的书,有人读吗?然而,很快我就有了自己的结论:一本书,写出来就好,正如一幅画,它的价值在于可收藏,哪怕仅仅是一个人的收藏。

几十年前,我和我的几个同班同学,作为知青落户到一个虽不遥远却十分荒凉的乡村,我简单的行囊里,夹裹着纸张发黄包着厚厚书皮的两本书,这是两本当时被严格禁止在社会上流行,却因被积压和遗忘在家中的一个破箱子里而得以保留下来的外国小说。我是把它作为一种精神食粮而带到一个新的地方的,以便在精神饥饿的时候可以吃。一个人在感到孤独和困苦的时候,难免产生这样的饥饿。

一次,几个知青晚饭后,在村外河边的一条洒满夕阳残辉的小路上漫步,茫然地议论着人生与未来,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说:如果我将来不能回城,就写一本小说!我想,我是受了丁玲的一本书主义的影响。我在那个时候就知道了她的这个主义,她为此受到了批判。

写书的的想法是浪漫的,书不是人人都可以写的,事实上,在以后的人生过程中,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写什么书。随着生活感受的累积,随着命运曲线的加重,随精神与肉体的一起成熟,我忽然意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写一本书,而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仅是关于自己的。有人把它记录下来了,有人没有作记录,而由别人来记录,而更多的则是被遗忘了,被湮没了

在我的人生过程中,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代,即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时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板块,也是一种巨大而激烈历史变革,犹如一块陆地沉入了海洋,或者从海洋中突起一块陆地。在两块不同社会板块的碰撞下,人的人生与命运有着太多的起伏迭荡,有着太多的辗转坎坷,有着太多的喜怒哀乐,也有着太多的感叹与思索——于是我蒙生了很早以前就曾蒙生过但后来被扼制住的写一本小说的想法。写小说,是一种创作,也是一种记录,它可以记录一个时代脚步的声响,它可以记录一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它可以记录一个人和很多人命运中的盛衰荣辱,悲欢离合,当然,作为一部小说,也要虚构一些东西,需要故事,需要故事的迭荡与流转。

小说中的主人公苏佩兰,是虚构的,同时也是真实的。他是我创造的出来的一个人物,也是我从现实生活中请到小说里的人物,也就是说,他是我特约的.一个人物,我把他约到这部书中,是叫他完成一个使命:他作为一根引线,去穿连起很多真实但却是松散零乱的生活碎片,这些碎片散落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里。我又叫他充当一个枢纽,去连接和开启社会的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因此,我叫他成为具有一定经历和背景的企业界高层人士,这样,他的面孔可以朝想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需要借助的,是他的一双眼睛。

小说的前部分,也就是第一卷,是一个很长很长的铺垫部分,这种做法,在艺术上似乎并不可取,但在本书中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十里界这个地方,有它的环境和背景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小说的基本色调和故事走向,也决定了小说前后两部鲜明而强烈的对照,而这,正是我所追求的。如果有人不小心,走进了这部小说,那么我要对他说,这部小说,写的不仅仅是故事,它是一首长诗,它是一篇长篇散文,它也是一幅画卷,当然,是关于社会和人生的

这部小说就在长篇小说项都市重生栏目里,如果你有兴趣,请打开它。

篇8:我与光阴的故事随笔散文

我们奔跑在人生的道路上,可我总是无法触及时光的衣袖。“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曾经的一切似乎还历历在目,大脑中也谱写着未来的乐章。

过去

曾经的我活在一个欢声笑语的世界,街道上洋溢着幸福的气息。坐在大树下喃喃自语,看着蚂蚁们齐心协力,吃着当时的“美味佳肴”。就别有一番趣味。那时,无微不至的关心时刻环绕着我,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无时不刻都在吸引着我。回到家是妈妈一声亲切呼唤,是爸爸的一个温暖的眼神,更是对我心灵的抚慰。餐桌上,饭碗里永远是父母夹来的菜肉,装满了温情。一家人也总是其乐融融的吃饭。睡觉前,听着父母轻言细语步入梦乡,每当调皮的我拉开被子时,总是有人不辞辛劳地为我盖上。出门前,妈妈总会亲吻我的脸颊,她的千叮万嘱便成了我最快乐的瞬间。

现在

早上醒来,传来的鸟叫声如同狼嚎一般让人低沉又恐惧,匆匆去吃了早饭,妈妈不知何时变得絮絮叨叨。出门了,头也不回,面对妈妈的唠叨不理不睬。公交车上。人们你拥我挤,天空突然晴空霹雳,倾盆大雨随即而下。焦虑顿时涌上心头,带着惭愧的眼神到了学校,像是牢笼,又像是天堂。这就是我心中的校园。时间转瞬即逝,回想起曾经的天真无邪,再到现在对于家人的厌恶,人生似乎批评了我。放学的时候到了,在视野中人山人海,一个熟悉的人影印入了我的眼帘,我冲了下去,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小鸟,妈妈笑容满面,可我知道,我在她的心上刻下了一道永恒的伤疤。可磨灭创伤的唯有时间。在以后,也许回望过去的自己会感叹不已。在家中,也许现在父母对你持有怀疑,也许现在许多事情都要自立根生,但不可否认的是,没有这些困难,怎能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怎能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怎能登上成功的巅峰。

未来

轻风带走了流云,流云系走了岁月,人生就是一个流浪者,脚步永不停留。我希望自己能开朗的生活,也许那时对于父母的态度,会有天壤之别。我希望每一个顶峰,都将会成为下一个起点,学习上能天天向上,成绩突飞猛进。我也会有成熟的那一天,不知道我会不会为曾经感伤?老师,感谢您的一丝不苟,言传身教;父母,感谢您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朋友,感谢你的帮助与照顾。也许我会抱着遗憾离开知识的世界,但我必会划下我辉煌的一笔。明天就是未来,挣脱烦恼的束缚,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

你悄悄地来,又匆匆地走,你为何要翻开新的篇章,你为何要擦干我的泪珠,你为何要让我痛苦的抉择,但又为何给我甜美的笑容。时间,你回答我;光阴,你告诉我。我与你的故事仍未结束,我的疑问仍在那里停留。

[我与光阴的故事随笔散文]

篇9:小村落故事散文:灰烬与传说

米家岔在我老家东北方向约二三里的群山之间,那里有几十孔残破的窑洞---准确地说,那里曾经是一个村庄,遭受过一场突发性的祸乱,从此便成为一处遗址,经历百年岁月洗礼后,只剩下灰烬与传说。

一个小村落是不会有历史记录的,有的只能是流传于口头的传说。据我老家上年龄的老人说,米家岔住着米家人(可能是回族),在清朝同治**期间,村庄被回匪围剿,村民逃进山洞,回匪用旱烟堵住洞口和天窗,所有人被活活熏死了。之后,回匪放火烧毁房屋后离去……

米家岔位于较为偏僻的山沟深处,窑洞依山而建,呈S型分布。每一座窑洞的前方,都有一块方正的平地,平地上沿地基堆积着厚厚的草木灰,有些地方还能见到燃烧未尽的木头。山沟里除了残破的窑洞,还建有躲藏的山洞,以及几处水窖。米家岔一共有三条山洞,长约数百米,洞口都隐藏在村庄中间,有一条似乎就修建在一家人的院子里。山洞,是他们依山修建的洞型地道,内部曲折串联,本地人称为“花花窑”。他们在山脚下建造了几处水窖,水窖的下底部,都用黄胶泥均匀抹过,可以防止水渗漏。夏秋季雨水较多的时候,附近山上的水集流到水窖里,可供应日常生活所需。这在干旱缺水的山区而言,非常有用。村头的山顶上,还有一处残留很多瓦砾的遗址,应该是一座庙宇,同时还是他们守卫村庄安全的哨所。

没有人知道米家岔人的宗源,但却可以想象他们曾经在这里其乐融融的生活过。从窑洞的数量上推测,这是一个将近三四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他们修建窑洞的大小形态,和今天周围村落的窑洞几乎没有差别。在他们院子的外围,积累了一堆厚厚的陈旧草灰,那是他们做饭以及烧炕后留下来的。百年后,附近的村民把这些草灰一车车拉运到田地里当做肥料。在S型村庄的中间位置,有一处被人们称为“店铺(或为当铺)”的地方,这个地方后来还出土过一定数量的“财宝”。

如果穿越一百五十年,我们来到米家岔的村口。坐在山顶庙宇门口的老汉早就发现了我们,会远远的和我们打招呼。村子里鸡犬相闻,孩子们在奔跑,老人们聚在一处讲着大清旧事。年壮的男女正在田间耕作,肥沃的土地里生长着各种庄稼。突然,庙山上升起浓浓的黑烟。“土匪来了”,人们呼喊着,乱作一团,紧紧张张带上随身的财物躲进了山洞。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来了很多惨无人道的匪徒。这些匪徒将小山村团团围住,首领下达了“不留活口”的屠杀令。杀戮就在这一天的上午,在杂乱的马蹄声和腾起的尘土中开始了。他们很快发现了村民藏身的山洞,运来一些柴草混杂着旱烟叶在洞口点燃,之后封住洞口,不让一个人逃脱。他们点燃了每一家的房屋,驱赶刺杀他们的牲畜…等夜幕降临的时候,往日热闹的小村庄异常的宁静,一些无家可归的鸡羊在山头张望,到处弥漫着烤焦的味道……

我们无法更具体地想象那一天的惨绝人寰,无法知道遭受杀戮后的小山村又会发生哪些事情,仅仅从存留的遗迹,一点一点的推测和思考。

数十年后,附近村子一些村民悄悄来到米家岔旧址寻宝,他们钻进曲曲折折的山洞,看到了很多东倒西歪的白骨,和一些生锈的铜钱。试想,当村头庙山上浓烟升起的时候,村民们有充裕的时间进入到他们认为安全的山洞里。匪徒的到来时间或许是在白天,甚至是在早晨或者傍晚,村民们刚刚吃过饭,准备出门或者睡觉,反正大多数人都在家里,并且无一例外的进入到山洞里避难,这样才导致无人幸免的惨痛结局。

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组织村民在米家岔旧址一带开发荒地,在村庄中间的沟壑里挖出了很多的铜钱和少量银锭。那么,这些铜钱和银锭又是谁遗落或埋藏的?按照常理,贵重的钱财会放在家里,或者埋在自家的院子里,要么会随身携带。散落在路上的唯一可能就是,那一天还有人没有进入到山洞,或者从烟雾弥漫的山洞里逃离出来,但很快又倒在匪徒的钢刀和乱箭之下,身上携带的钱财散落一地……

一百年不算太久,如果米家岔有幸存的人,他们会流落到附近的其它庄子上。有一种传闻说,那一天一个年轻母亲和她幼小的婴儿正在娘家走亲戚,得以幸免。还有一个传闻,说邻近村的张姓,原本是米家岔人。这些传闻都无从考据,只愿它们都是真的!

土匪和杀戮,对于兰州黄河以北的地区,在那个时代是时常发生的。

根据史料记录,黄河以北的秦王川以及北山,唐代属于吐蕃管辖,宋代是西夏的地域,一直到了明代,始有大规模的汉人移居。据《景泰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朝廷在景泰和古浪之间修建了长城防御工事,修筑了“镇虏堡”等要塞,秦王川沿途还修建“烽燧多处”,并力行屯垦戍边政策。米家岔距离景泰“镇虏堡”(现名为“正路”)不到五十华里路程,距离明代的防卫线五墩和六墩只有十里左右。或许,米家岔人和本地其他居民一样,也是在这个时代,在人口大迁徙中,流落到此地的。

《金城杨氏族谱》中记录了一些家族在明代的一些事件。嘉靖年间,先祖文佐公上书求朝廷“拨军守哨防护耕牧使达虏不能出入”而重修水阜“定火城”。《新庄公传》中写“崇祯年间达虏侵扰害不胜言”。这些记录能够反映自明清甚至到民国期间,北山一带村民生活的纷乱恐怖状态。因而,时至今日,我们在各个村落还能见到曾经防范和逃避匪祸的堡子和窑洞,依然可以听到一些老人吓唬小孩说“回匪来了!”。

关于同治年间的回匪之乱(1862-1874),历史文献中有不同的观点,但其对彼此百姓的杀戮和涂炭却是不容质疑的。修订于同治十三年的《金城杨氏族谱》中所记“自同治四年回匪作乱家乘遗失木主无存…天旋地转瞥目成灾…”,祖辈中有数人为回匪所杀(后人在迁坟时发现先辈有肢体缺如)。

然而,像米家岔这样整个村庄被杀戮的,在本地却极为罕见,存在诸多无法解释的疑点。米家岔几十户人家隐藏在深山中,位置偏远,回匪何以要长途奔袭,绕开人口众多且财物相对雄厚的西岔、五墩这样的大村庄,偏偏要进山去米家岔大开杀戒,斩草除根?

老人们的说法是,当年米家岔虽然人少,但他们经常和回民做生意,而且秉性不好,常常欺辱外人,才招来灭种之灾。关于做生意的说法,在莽莽北山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他们能做哪些生意呢?最可能的货物是鸦片。同治年间,距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1842)年有二十多年,鸦片的种子可能已经带到北山,北山的土地上也的确种植过鸦片。即便如此,也似乎不足以成为屠村灭种的缘由。

有一种猜测是米家岔人本身就是土匪,他们藏于深山,很少与邻近村子的人来往,多在夜晚出来抢劫地主和客商。他们曾经抢掠过回民的财物,才招来灾难。然而,米家岔那些残破的窑洞,那些曾经充满生机的村舍,那些被烧毁的厨房和碎落的瓷片,以及院外积累的厚厚的陈灰,一切的一切,都在表明,这里曾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他们过着普普通通的农村生活!

当然还不排除米家人也是回族,他们就像史料中描述的一样,得知回民起义,于是集体出走声援。对于那些不去声援的人,采取了极端的处置,然后自烧房屋,一夜不知所踪,走上不归路。杀亲人以破釜沉舟的惨绝做法,历史上曾经有过。但以杀戮汉人为快的同治回匪之乱,既然要去声援,那也要屠杀几个汉民祭刀,但他们似乎没有这样做。更何况,米家岔人只留下被杀的传说……

最后,只有一点可以确认:米家岔人灭亡的灾难,非天灾,非病灾,只是人祸!这人祸中未必潜藏着某种深仇大恨,却有着最冷漠最残酷的血腥。这种对无辜百姓血腥的屠杀常常发生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之下,用赶尽杀绝的方式实现极端信仰下的理想王国梦想。在整体历史范畴内,这次事件应当成为同治**杀戮的一部分。相比这次战乱中数百万计被屠杀的汉回百姓,米家岔的消亡,只算得上沧海一粟,是巧合,更是不幸。毕竟,更多的本地人逃过此劫,得以安身立命,得以繁衍生息。

在村庄的主人遭受杀害之后,米家岔处处呈现破落的景象,经历多年的日晒、风吹和雨水冲刷,也经历很多人为的改造以及破坏,如今只剩下残缺和坍塌的窑洞。依然有人带着铁锹,甚至带来现代机械,在边边角角里挖掘,寻找当年遗落的财宝。

一百五十年后,太平盛世时代,有名为“采风会”的一行七八个书呆子慕名来到这里,他们不是来寻找什么宝物,只是凝重地看了一眼已经被蒿草覆盖的遗址,捡了几块遗落的瓷器瓦片,匆匆走了一圈后离开。此后,写成了诸多感叹战乱的文字,补充了那一段将被人们快要忘记的历史。

篇10:关于头发的散文故事:与白发作战

一天,在街上偶遇一位高中时的班主任,老师惊呼:“你的头发变黑了,你上高中的时候,头发白得厉害。”我不由愕然。我知道自己头发白得早,也白得多,但上高中时,还没有意识到有多厉害。

高一那年,期中考试一结束,全班女生都剪掉了长长的秀发,换上各种样式的短发,我也没有例外。第一次在理发馆剪了头发,之后三四年时间就再没有进过理发馆。当头发长了,就自己拿把大剪刀,照着镜子胡乱剪几下,立马搞定。从来没有在意有没有白头发,即使发现一根两根白头发,也不放在心上。或许,那是年轻的自信。

直到上了大学,才知道原来还有染发这回事。在室友的鼓动下,我也染了头发。看到镜子中乌黑的头发,我才知道,高中时的无知与大意。从那以后便每年都要染一次头发。每当看到新长出来的白头发,我就觉得分外的刺眼,所以,有时等不了一年,就赶紧染发。有时染成玫瑰色,有时换成葡萄紫,但黄的绿的颜色从来没敢尝试,毕竟,我还是个很传统很保守的人,所以,所选的颜色都接近黑色,或直接做成黑的。

上班之后,做完工作的事情,读读书,练练字,打打球,生活充实而惬意。或许是营养好了,或许是心情好了,白发反而少了许多。但年年染发的程序还是少不了。毕竟是年轻人,一根白发也不愿意有的。那些年,白发虽然有,但还没有成为困扰我的大事。

,我调入白水中学,白发也和年岁一样增多。那一年,我担任班主任,又带三个班的语文课,孩子刚上一年级,杨虎也刚到一个新学校,一点忙都帮不上,我一个人上完课,忙完班里的事,又要回家做家务,辅导孩子的功课,常常忙得晕头转向。一学期结束,白发多得藏都藏不住。望着镜子里一根一根银亮的白发,我觉得,自己很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不到四十岁,白发却根根分明。我哀叹自己的青春何其短暂,哀叹自己正当壮年,却已白发满头。我想起母亲,毋亲四十岁生下我,在我的印象里,母亲就一直满头白发。医生说,白发也会遗传,可年长我六岁的姐姐尚且乌发满头,小我三岁的妹妹也没有一根白发,为什么偏偏我就如此。我甚至有些怨母亲,把我生得黑也就罢了,还让我遗传了她的白发。可是母亲也是没有办法,抱怨又有什么用,我只能自已想办法,自己安慰自己。

以后,染发也愈加频繁,每隔几个月就要进一次理发馆。但是,在理发店染发,总能闻到浓浓的呛鼻的药水味,就像小时候给地里施化肥的氢氨的气味。我常疑心这样的药水会损害身体,后来从网上看到因染发而生白血病的案例,我更心有戚戚。

一次在街上闲逛,看到有人卖海娜花,这是一种植物染发剂,海娜花就是指甲花。我想起小时候染指甲的事情。那时,村里有许多人家种着指甲花,我家瓜园也种了些指甲花,红艳艳地点缀着瓜园,甚是好看。许多女孩子都用指甲花染过指甲。把指甲花摘下来切碎砸烂,拌上白矾,晚上用桑叶把指甲花包在指甲上,第二天早上,指甲就变成红色。但那红不是艳红,而是暗红。指甲花是植物,用它染发,副作用应该不会很大,不妨试试,于是我就买了一盒。海娜花一盒两瓶,一瓶是黑色染剂,一瓶是着色剂,两种物质以1:1的比例调合,然后均匀地涂抹在头发上,十分钟后用请水冲洗。

我又启动了高中时的剪发模式,对着镜子,自己往头发上抹。冲洗之后,发现效果还不错。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自己拾掇一下。大概一年之后,有一天洗澡,突然发现身上有一个小红血点,上网查了查,说可能与染发有关,我担心极了,真有白血病之类的病症,那岂不是很惨了。生命比美丽更重要,况且头发染黑了,我也未必美丽。此后再染发,便只染前面的头发,后面的就让它白着,反正我看不到,只要前面看着不难看。虽然这样安慰自己,这样想着,这样说着,但白发之痛依然困扰着我。我喜欢把头发高高地扎起来,但只有刚染黑的几个星期,才敢把头发扎起来,当白发一点点长长,就只能扎得低低的,稍稍遮挡一点。

这样过了两年,身上的小红血点时有时无,白发却有增无减。

一个春天的正午,我穿过广场去超市,一个穿着时尚的姑娘递给我一张传单,“大姐,看一看,植物养发护发,无毒副作用”,我心里一动,拿了一张传单。回家细看,才发现养发馆就在我们小区隔壁。前去咨询过几次,姑娘很热情地介绍产品,给我看顾客做的效果。她的服务包括中药洗、植物染发等项目,中药洗护是用中药冲洗,清洗头皮,养护发根,改善头发营养;植物染发不添加染色剂,纯植物熬制,无毒无副作用,染出的颜色是头发的本色。姑娘这样说。我知道商家总是把自己的产品说得很好,到底有沒有效果,还要亲自试试。正好那时我的白发又长上来一截,几天后还要外出,我便决定先染染头发。

姑娘端出熬制好的中药剂,药剂稠稠的,呈紫黑色,散发着中草药的浓浓的香气。以前喝中药,总嫌味道苦,现在闻到中草药的味道,反而觉得香,大概是闻惯了呛鼻的化肥一样的药水的味道,又或者觉得草药是安全的,又不喝到觜里,自然沒有了苦味。草药的气味让我的心很安妥。三四个小时后,冲洗干净,吹干梳理一番,头发呈现出自然的颜色,黑中透红,亮亮的,在灯光下显得柔和顺滑。听着姑娘“啧啧”的赞叹声,我心里也像开了花。姑娘也趁机说:“现在中药洗护做活动,10送2,还送两套洗发水和护发素。”我答应姑娘,几天后再来。

两天后洗头,盆子中的水红红的,但头发依然顺溜,便决定洗段时间,再看看效果。之后,每隔四五天或一个星期,便去养发馆用中药洗护一次。躺在洗发床上,姑娘把一碗一碗热热的中药水浇到我的头上,然后用刮梳器一下一下地刮头皮,这样反复三四遍。头洗净了,人也觉得清爽了许多。不管白发会不会变黑,单单洗发,就是很好的享受。以后去得多了,便知道姑娘叫宋芳,她是渭南人,原来在闫良开一家波斯坦养发店,去年嫁给了白水小伙,所以来白水开店。宋芳性格开朗,也很健谈,一边洗头,一边聊天,我觉得生活竟如此美好。

有一段时间,一个蒲城妇女也在店里养发,她比我年长,也是被白发困扰,在微信上看到宋芳的宣传,便来到这里。她每隔三天,就让爱人用摩托车带她过来,有时太忙,就晚上过来。她说,她家去年买了房,她今年的任务就是把头发做好。她自信乐观,对生活充满热情。她告诉我,别人说她做头发的效果非常好。我很羡慕她,这样热情,这样执著,这样对生活的热爱,即使满头白发,又有何妨?

几个月后,白头发又长了上来。杨虎说,情况好多了,但我总感觉不到。宋芳批评我说:“你坚持得不好,只有连续染护,效果才会更好,你总是担心有副作用,几个月才染一次,洗护也不及时,自然改善就慢一些。”

半年过去了,白头发又长长了,一两岁的小孩子都叫我奶奶。无奈,我又染了一次。头发变黑了,但洗澡的时候,突然发现小红点又多了几个,或许是过敏。过了几天,小红点又有所减少,而我的恐惧却有增无减。这段时间供水不好,洗护也做不了,又突然听说宋芳的婚姻变故,她也不想在白水开店了。我便知道,我又要另寻他途了。

我不知道下一个办法又是什么?

在与白发的斗争中,我终究是一个失败者,我没有战胜它,它却实实在在地击倒了我。强烈的挫败感让我艰于呼吸,我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四十五岁,白发终究挥之不去了。看到同龄人头上偶尔出现的丝丝缕缕的白发,我有些释然:时光如飞,我们的青春也早就逝去没有了踪影,黑也罢,白也罢,我终究抵挡不过岁月的流逝,我终究对那个叫命运的东西妥协了。不只是白发,也许还有其它,名与利,青春与美丽,鲜花与掌声。

仅以此文宽慰自己!

篇11:关于乡镇故事散文:集资建校与蓝印户口

集资建校与蓝印户口

——乡镇故事之三

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在中国城乡由各级政府主导,兴起了一股“集资建校”的浪潮,由于国家在敎育上的资金投入不足,就大力倡导民间和社会的资金投入。

当时有一句比较流行的话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敎育”。自上而下逐级下达集资建校任务,甚至全体公民按人头都要交纳集资建校费。

庄里镇党委,政府曾经举行过一次大型的集资建校动员大会,地点设在北新街十字的新华书店门口,搭台插旗,锣鼓喧天。由于此前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这次动员大会收获頗丰。镇党委和政府还为此制定了一项特殊政策,凡是捐款七千元的个人,可以解决一个农转非户口,这在当时还具有一定的诱惑力,庄里镇一次捐款两万元,解决家中三人农转非户口的有小南李某一家,还有农村唐某一家三人,庄北杨某等人。这在当时来说,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学校基础设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时间来到了一九九三年的春天,在富平县又兴起了一股“蓝印户口”的风潮,什么叫“蓝印户口”,就是农村户口可以通过给公安局交钱就可以变为城镇户口,吃商品粮,可以参加招工等等。只是这种户口本上盖的是蓝色的公章。当时群众蜂拥而至,在公安局大院内排起了长队,每个名额交三千元。只是以后这种户口并没有起多大作用,发的粮本也没有人拿到粮站去买商品粮,因为中国的粮食供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取消了双轨制,放开经营了。

回忆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的道路,一是具有中国特色,二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成功经验可循。孰是孰非,只有留待后人评说了,时间和岁月可以消磨掉一切!

.7.10

篇12:大白菜与菘的故事散文:素心白菜,内里生花

晚 菘

大白菜与菘,一个乡野村妇,一个清雅女子,似不能比肩而行,却是同一个植物,已让人有些惊奇,若是想起贾玲口中的那句“烂菜叶叶”,就更觉讶然了。

生于农家的大白菜,青叶白帮,不惊不扰,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古人讲白菜 “凌冬不凋,四时长有,有松之操”。因此称其为“草头之松”,此为“菘”之来意。

要说,我也算是吃白菜长大的。家在农村,母亲每年都要在地里务上一分地的大白菜,储藏过冬。每到初冬,白菜叶子越包越紧,瓷瓷实实,霜降以后,白菜更是茎叶肥厚,汁多味甜,菜蔬味道更为醇香,白居易有诗:浓霜打白菜,霜威空自严。不见菜心死,翻教菜心甜。

这时,母亲手提镰刀,贴着地皮使劲一铲,大个头的白菜就沉腾腾地倒下来,母亲翻转着擗掉最外层干枯的烂叶,看着水灵灵的大白菜,说午饭就吃它了。

白菜深得诗人喜爱。苏东坡赞美白菜,“白菘似羔豚,冒土出熊蟠。”说白菜味美,像羔羊肉和小猪肉那么美,好像是土里生出的熊掌一般。南宋诗人范成大说:“拨雪挑来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 大雪天的白菜自有一股天然甜味,不输于夏日蜜藕。

有年冬天,雪花纷飞,韩愈把白菜切丝,加汤慢炖,招待孟郊、卢仝等好友,满满一碗好像烩银丝,配上屋外新挖出的冬笋,嫩脆而绵软,清素又醇厚,大家品菘尝笋,煮酒论诗,韩愈赞白菜赛过牛肚,冬笋胜过嫩马蹄的味道。

我从小没少吃“菘”,母亲手糙,会做的菜样不多,翻来覆去也就是那几样农家菜,白菜倒是做得很娴熟,炒的、腌的、煮的、炖的,做出来的菜个个有种农家的“土腥味儿”。那时也并没觉着“百菜唯有白菜美。”反而实在是吃腻了,嘴惯得很叼,不吃白菜梆子、也不吃外层的白菜叶儿,只吃最里层的白菜芯儿。

母亲有的是办法。外层的白菜剥了给父亲炒酸辣白菜。大刀一挥,白菜切成段,葱丝、姜丝、辣椒为佐料,油热了,佐料煎出味儿来,汆白菜,翻炒,倒醋,调料,酸辣味儿。给我只做醋溜的白菜芯儿,她说“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娃你要多吃点儿。”

我不待见大白菜,但父亲下酒菜,回回都是母亲做的酸辣白菜,怎么吃都不腻,一顿不吃,反而觉得没滋没味儿的。

晚间,母亲做一锅白菜疙瘩汤,放进炒的油葱花,西红柿,红红绿绿,色香味俱全,吃得胃妥妥帖帖,父亲每次都吃得碗底朝天,比朱老爷子那个珍珠翡翠白玉汤吃得还香。

母亲讲,不时不食,白菜就是要在这个时候吃才最有营养。

地里剩下的白菜也收割了。母亲在院子里挖了个小土坑,埋了七八棵大白菜,用土盖上,平时要吃,就刨出一个,吃起来方便。但大部分白菜都储藏到了地窖里,和萝卜、红薯放在一起,即使大雪封门,也足足能吃一冬天。

白菜最味美时,就是大雪纷飞时,一家人围炉而坐,白菜熬肉,再就着母亲用白菜根儿做成的风味儿泡菜,品着小酒,芳香四溢,那感觉千金难买。

离开家乡多年后,我也没有来由地离不开白菜了。去饭馆吃饺子,想来想去,还是叫白菜馅儿的。吃夜市,喝啤酒,也定要一盘毛豆,一盘酸辣白菜。软榻下来的白菜叶,香脆、酸爽、辣劲儿足、入味儿深,赛过所有的菜肴。自家炒的酸辣白菜,我自个儿取名叫“溜崧”。

工作忙时,没时间仔细做饭,就烧了开水,下一把龙须面,白菜洗净,用手揪成两截,扔进锅里,打个荷包蛋,放进盐巴、醋、滴两滴芝麻香油,就是一顿美餐。

早市、晚市、超市,到处都有白菜,普通的价格,平常得毫不起眼,却一日日霸占着生活。

李丹崖在《低头切菜,抬头收衣》里写他曾经晦暗的时光里,用猪油烹炒萝卜白菜煨细粉,称之为“桃园三结义”,味道好吃至极,穿肠难忘,素朴清简的日子也有了底气。

这原来是我心目里的极简生活?它配得起我的所有日常。

白菜,在我心里,渐渐不再是上不了大席面的“烂菜叶叶”。却是那句: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有闲情时,也捯饬做菜。五花肉切片,小火煸炒出油,放生姜、八角、辣椒炒出浓厚的香辣味,白菜入锅翻炒,放粉皮炒软和,待菜汁、姜汁、肉汁、辣椒汁汁汁渗出时,洒葱段、香菜,汤汁香醇、清爽入味儿,就是最一道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家常菜。

后来知道,白菜意为清清白白。国画大师张大千题跋曰“闭门学种菜,识得菜根香。撇却荤膻物,淡中滋味长”。 李苦禅和齐白石先生一样,皆简朴。后人总结他:“画的很好,生活很穷”, 白菜这一平常的家蔬融入其笔下,自然淡泊、清净高雅。

孙犁先生也喜欢白菜,把“白菜”张贴于书斋之中,墙边立一幅中国画,画下方是水墨泼洒勒染的大白菜,上款“朴素无华,淡而有味”。做人,要么像辣椒一样有脾气,要么像白菜一样有层次。孙犁先生喜欢的,到底还是白菜的品性。

素心白菜,内里生花,淡然无争,峥嵘、锋芒都向内收敛,白菜谓“菘”,骨相存焉,绝配。

——选自散文集《低眉尘世,素心生花》

相关专题 运河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