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白》 余光中诗词

机关幼儿园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机关幼儿园”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独白》 余光中诗词(共8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独白》 余光中诗词

《独白》 余光中诗词

独白

余光中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

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

祖国已非少年的祖国

纵我见青山一发多妩媚

深圳河那边的郁郁垒垒

还记得三十年前那少年?

料青山见我是青睐是白眼?

回头不再是少年的乌头

白是新白青是古来就青青

月落铁轨静,边界只几颗星

高高低低在标点着浑沌

等星都溺海,天上和地下

鬼窥神觊只最后一盏灯

最后灯熄,只一个不寐的人

一头独白对四周的全黑

不共夜色同黯的本色

也不管多久才曙色

寻文化之根,找诗歌之魂

余光中在《从母亲到外遇》中,曾用风趣的比喻形容自己的经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关于头一句,他这样解释:“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歇着的,所有龙族。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淘空。”其中屈原之魂,他就多次在自己的诗文中低呓过,狂呼过。

1993年,笔者和余光中一起出席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两岸暨港澳文学交流研讨会。在会上,他作了一个主题演讲:《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他说:人们现在用原子笔不用毛笔了,因而这个题目只是个象征:“中国的作家,无论哪个地区的,如果都能回溯上游,那个源头就是汩罗江了。屈原是我们中国最早最伟大的作家、诗人。我们溯本追源,都回到屈原的面前。”

由于纪弦倡导的现代诗运动有“横的移植”之说,因而有人认为台湾现代诗与中国古典诗断了根。就是一度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其西化之风也和台湾一样劲吹。余光中不同意这个看法。他在《诗魂在南方》中说:“屈原一死,诗人有节。诗人无节,愧对灵均。滔滔孟夏,汨徂南土,今日在台湾、香港一带的中国诗人,即使处境不尽相同,至少在情绪上与当日远放的屈原是相通的。”

之所以“在情绪上与当日远放的屈原是相通的”,是因为余光中与屈原的文化身份、心境上的契合认同,正如杨景龙所说:屈原遭受流放、行吟泽畔的经历,“国无人莫吾知兮”的孤臣孽子的被遗弃感,和他对祖国、故乡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无限热爱之情,都让余光中产生共鸣……余光中的大半生都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漂泊感、异乡感始终如影随形般伴随着他,四川对出生在南京的少年余光中来说是异乡,台湾对家在大陆的余光中来说也是异乡,香港对定居台湾的余光中来说还是异乡,而美洲新大陆对华人余光中来说更是异乡。故乡和祖国不仅是地域的,而且是文化的,对从小谙熟经典的诗人余光中来说,故乡和祖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文化和诗词文化的,“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独白》)。迫于时世离乡去国的余光中,置身满目异俗的异国他乡,常有一种文化放逐感,他无法割舍对家乡对祖国的真挚情恋,所以他无法不想到屈原并自比屈原。余光中回顾数度旅居美国的经历时曾说:“远适异国,就算是待遇不薄,生活无忧,但在本质上却是一种‘文化充军。”作为诗人,强烈体验到的漂泊放逐感,使他与屈原身份和心境上达成了深刻的认同。他的《新大陆之晨》写道:

零度。七点半。古中国之梦死在/新大陆的席梦思上。/……/早安,忧郁。早安,寂寞。/早安,第三期的怀乡病!/早安,夫人们,早安!/烤面包,冰牛奶,咖啡和生菜/在早餐桌上等我们去争吵,/去想念燧人氏,以及豆浆与油条。/……/然后走进拥挤的课室,/在高鼻子与高鼻子,/在金发与金发,/在Hello与Goodmorning之间,/坐下,且向冷如密歇根湖的碧瞳/碧瞳/与碧瞳,照出五陵少年的影子,/照出自北回归线移植来的/相思树的影子。/然后踏着艺术馆后犹青的芳草地/(它不认识牛希济),/穿过爱奥华河畔的柳荫/(它不认识桓温),/向另一座摩天楼/(它不认识王粲)。

诗句所表达的,也就是流放南楚的屈原在《涉江》中深致感慨的“哀南夷之莫余知兮”之意。“这种以种族和文化龌龊为底蕴的光锐刺人的异乡感,几乎无处不在,从卧具到早餐到语言到长相到环境都能引起游子条件反射般的身在异乡的感觉,唤醒并强化游子的种族、文化归属意识,也就是家乡意识和祖国意识。所以,远渡重洋,处身新大陆,他的中国意识特别强固,对异国他乡有着一种本能的排拒心理”,成了一块拒绝融化的冰。(杨景龙:《蓝墨水的上游》,《诗探索》秋冬季号)

余光中写屈原的诗有五首:《淡水河边吊屈原》、《水仙操》、《漂给屈原》、《凭我一哭》、《召魂》。最早的一首是作于1951年的《淡水河边吊屈原》,写得较稚嫩,但体现了作者对屈原的崇敬之情。此诗最后一节写作者在淡水河边“仿佛嗅到湘草的芬芳”,是因为在那戒严的年代,诗人读不到“五四”以来的优秀诗作,只好在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来慰藉自己干涸的心灵。这说明作者在读但丁和荷马史诗时,仍不忘从以屈原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中吸取养分。

余光中作于1973年端午的《水仙操—吊屈原》,开头写屈原不愿受小人谗言的包围,以爱国忧民的姿态“把影子投在水上”,“把名字投在风中”而惨死。“清芬从风里来,楚歌从清芬里来”,是写汨罗江中沉没了一个屈原,使中国文化少了一个精英,而多了一份珍贵的遗产。“水劫之后”的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棵大树,“从回荡的波底升起”的《离骚》,给我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学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像水远山长一样哺育了我国众多作家和诗人。

下面是收入《与永恒拔河》集中的《漂给屈原》:

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

有龙舟竞渡就有人击鼓

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

哀丽的水鬼啊你的漂魂

从上游追你到下游那鼓声

从上个端午到下个端午

?湘水悠悠无数的水鬼

冤缠荇藻怎洗涤得清

千年的水鬼唯你成江神

非湘水净你,是你净湘水

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

汀芷浦兰流芳到现今

?亦何须招魂招亡魂归去

你流浪的.诗族诗裔

涉沅济湘,渡更远的海峡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

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

你就在歌里,风里,水里

作者从龙舟竞渡写到哀丽的水鬼,从湘水悠悠写到更远的海峡,全靠一个“漂”字。屈原的诗篇之所以能漂洋过海,流芳到现在,影响无数海内外华文作家,全靠他灵魂的纯净和高洁,靠自沉江水的英烈气节。末尾写“灿灿的花开如冕”,是进一步强调屈原的文章不朽。

余光中有挥之不去的“屈原情结”。1980年端午又写有《竞渡》。写于1993年的《凭我一哭》,再一次为屈原呐喊和招魂。

9月,余光中去湖南岳麓书院演讲。他到湖湘大地去寻“蓝墨水的上游”,去寻文化之根,去找诗歌之魂。当他来到位于长沙与岳阳之间的汨罗江时,他急切地去他的蓝墨水上游凭吊,去屈子祠朝圣。他在招屈亭前伏地叩首,对屈原顶礼膜拜。当数十年的梦寐神游变成了亲历壮游,他的心潮就像洞庭湖水那样涌来。李元洛在《笔花飞舞—余光中湘行散记》中写道:

在“天问坛”屈原双手高举问天的塑像前,余光中也作双手高举抬头而问之状,请人摄影留念,并说:“他问天,我问他!”在“骚亭”登高眺望夕阳西下中的汨罗江,本来四周草木静谧,忽然一阵急风吹来,风萧萧兮汨水寒,余光中感慨道:“忽来一阵悲风,这是屈原的作品《悲回风》吧?”在屈子祠中的屈原像前,余光中献上鲜花一束,低首下心鞠躬良久,神情至为庄严肃穆,这该是他视为“朝圣”的仪式吧……主人请余光中题辞,余光中说:“我来汨罗江和屈子祠,就是来到了中国诗歌的源头,找到了诗人与民族的归宿感。回台之后,我应该有好的诗文向屈原交卷。”沉思有顷,他以多年来一笔不苟的铁划银钩,在宣纸上挥写了如下的断句:

烈士的终站就是诗人的起点?

昔日你问天,今日我问河

而河不答,只水面吹来悲风

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罗

6月,77岁的余光中应大陆有关方面的邀请,到岳阳参加国际龙舟节。在会上,余光中带领众人齐诵他写的《汨罗江神》在《世界有条汨罗江》的歌声中,余光中焚祭屈原诗文,并与众人一起向江中抛掷粽子,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之情推向高潮。

黄维梁在一篇论文中谈到:“台湾诗人余光中对屈原的推崇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他不但直接称赞屈原的‘志洁行芳,而且将屈原置于世界文学的宝库中,将屈原与但丁、荷马等人相比较,认为屈原的作品是一切诗人的源头。余光中对屈原的推崇与屈原的爱国爱民是分不开的,而余光中自己也是爱国爱民的诗人。”

篇2:独白

表现一个非真的自我,却又被世人所承认。……将作何感想?忧虑而困惑。我最担心的是,在他人目光的引导下,那非真的东西会从外到里一直走进内心深处,从而取代了那些真实的东西。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理应变得越发成熟;然而最近我才发现,我看待人的眼光越发迷离,越发恍惚了;我的心被一种无形的东西折磨着,束缚着,渴望与人交流,但又苦于无人能够理解我的思想。况且,又有谁知的我将内心深处最隐秘的东西毫无保留地讲与其听呢?

我总觉得,人活着,总得有个让生命得以存在的理由。这理由一方面受制于客观条件,比如社会背景、家庭生活;另一方面,却是由人的主观意念决定的。而依我固执的想法,一个无憾的人生,应当是一个追寻心中所想之物的历程。换言之,那理由便是精神信念,便是追求目标。

我多么想登上那荒凉神秘的月球望故乡与日同空;我又多么想潜入马里亚纳海沟,用灯光探个究竟。时间总是无情地侵蚀我的生命。尽管我不愿意,却是在亲手砍自己的脑袋。

哪里有神话中的传说人物呢?那只不过是人类一种隐忍的美好寄托罢了。虽然明白一切都是虚幻,却仍然有时候执迷于其中,仿佛真的有似的。

到了青春期,头脑活跃,思维敏捷,所思考的事情自然就多了起来。思考的不少,但记录下来的人却不多。记录下来,可以给别人看——我们称之为另一种形式的交流;但重要的,或许应该是写给自己的,明确自己的心路历程。一个人只顾没命地往前冲,恐怕他永远也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

生活的本来面目,究竟是怎样的,这是每个人都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答案也许不尽相同,却有一个相同的本质:为了存在而存在。

印象中,这些话都是老生常谈;我倒是奇怪,活了这么几个月,思想怎么没有丝毫的进步?守旧是相当一部分生物的特质,否则我们早应该超前进化了。在气象万千的今天,也许“超前进化”才是硬道理。

可这就不等于会带过去了么?身处现实中的未来,又步入现实中的过去,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这莫名其妙的感受,也用《管子》中那莫名其妙的话来形容吧:“疑今者察之古,不如来者视之往。”

又记:从一个棘手的问题引去,想啊,写啊,到一个毫不相干的问题,似乎是我惯常的消遣郁闷的方法,但我却可悲的觉着,最终消遣的是我的青春。

主流意识似乎是不可违背的。

我有一种渴望:

非要领教领教造物主的心思。

我心中的怒火中烧,

看您如何对我发笑!

篇3:独白

回忆里,想起模糊的小时候,云朵漂浮在湛蓝的天空,我常坐在台阶上,双手托腮,磷盼着交错行走的人群。我不懂,为什么他们脸上印满苍桑,那种被岁月所压迫的无奈,可真够遥远。我呵呵的笑了,我想我会永远快乐的,快乐?!是我稚嫩的笑容,是我年幼时的懵懂,是我开心时的大笑,是我难过时的痛哭,快乐,就这么单纯的简单。

那年,花开,云散,雁归,我笑靥如花。

拉回游离的思绪。

窗外,4月的清明。天空一层一层变幻着色彩,阳光明媚,日晕旋转着扑来,可始终穿不透我的忧伤。

看看桌上的台历,仅74天,我将重新涂写未来,我深谙这一切注定悲哀,我注定让对我有期望的人失望,未来我知道,我只有一人,路。很难走,可我多么希望有一天会有一个Angel向我伸出双手,用温和的语气微笑着说:“来吧,我们一起去寻找未来。”~~我会微笑着睁开眼睛,然后又颓然的闭上。一尘不变。我依然在毫无意义的等待中度过朝朝暮暮。我想,我要被透支了,母亲殷切的期望,狭隘的独桥,梦魇般的未来,残喘不安的昼夜……像快进的画面,不断在我的眼前交织、重叠。

我真切的希望永久的沉睡在自己营造的阴影中,不再苏醒。

我想学以前对着天空说:“我还是个孩子”的样子,可我办不到。背负了满满的遥望,早已超越了承受的极限,托着沉重的外壳,我无法靠近彼岸。欲望彼岸,美好如幻界,那里有不逝的笑容和不败的荼縻。可再美好,对我来说不过是海市蜃楼,醒来后留下的也只有空虚与寂寞。既然如此,那么我宁愿从未有过期望。

我常问朋友想过以后吗?当然,谁不曾憧憬过自己斑斓的未来,把它编织的鲜花盛开,我由衷的羡慕他们是那么烂漫。而我只会一任思绪无边的游离,飘荡抑或哭泣。我的未来如同设下诅咒的符,黯然一堵墙,交织着昼与夜的替换,我,是它忠实的殉亡者,停止思绪,我不忍把它继续想下去,如同黑洞般晦暗。

回首散落一地的心事,风一吹什么都不见了,那些年华,我的岁月,孩时的快乐。

我可以终止回忆,却无法暂停迷茫,我可以抑住思绪,却无法停止忧伤,时间在守望中流走,没有带来那份希望,只是划深那抹忧虑。

惆怅的等待明天,而今天依然彷徨。

篇4:独白

坐在镜子前,对每一个构成我的个体进行审视:眼、耳、嘴、鼻……

“把你们最近看见的一切都统统道来!”各个个体坐在密闭的单独的独白房里被“心”――最高审讯官盘查着。

各个个体都十分不配合,有的管自个儿玩着,有的在傻笑着……“这些孩子真是的,都十五岁了,怎么还小孩似的?”审讯官“心”感叹说。

……

“唉,好不容易啊,终于算完成了我的任务了!”“心”擦擦额头上的汗珠,脱下审讯服,走进了那个与众不同的只属于她的独白房。她面对着一堵白墙,纯洁得犹如雪一般的,一尘不染,她黯然,认真地讲述着每一天所见所想所感,包括好的,坏的.,以及今天审讯各个个体的情况,毫无保留地向白墙倾诉,而白墙会把上面的污点消除,不留痕迹。

“心”诚恳地忏悔自己的过错,又毫无炫耀地平淡得一笔带过自己的功勋,在下一次独白中,那面墙依然纯洁无暇。

有时,倾诉自己的种种事儿并非是件坏事,更好的就是对着自己独白,想想自己的好与坏,可能会更加清醒地认识自我,享受生活。

篇5:独白

独白

前言:幺儿是和我一起长大的一只家养的猫。由于家里的一些变故,我们不能再把它带在身边,加之六家闹耗子,所以决定把幺儿留在六家。没有想到把它送到六家的那天下午它就咬断绳子跑掉了,再没有回来。这篇文章是我得知消息后去铁路找它时,在路上边走边说的话,回来后将其记录在纸上,以表达我对幺儿深深的思念。

今天是我去找你的第二天。习惯把你唤作我幺儿,因为这些年我早已同你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虽然你只是一只猫。

我试图将你找回来,幺儿。我原本以为会有奇迹发生……所以我满怀希望去找你,我亲爱的幺儿。幺儿,你知道吗?为了找你,我沿着冰冷的铁路整整走了3个小时(因为幺儿是在铁路附近的六家丢的),一边走一边唤着你。我怕你跟不上我的步伐,还特意放慢了脚步。我独自一个人从铁路的这头踱到铁路的那头。有很多次我都似乎感觉你就在我身后正向我跑来。当我兴奋地转过头来,却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两个农民兄弟在地里劳作。我多么希望你能出现在我面前,哪怕是匆匆一眼,让我看看你没事儿我也就放心了。可是,没有。我只有任风吹动我的衣襟,吹乱我的头发,吹干我脸上的泪痕。

走在铁路上时,我不住地问自己:难道我们真的就无缘再见一面了吗?就只能让我们的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定格在大脑?幺儿,你知道吗?就在找你的前一天,我还准备借同学的相机给咱俩合个影呢!可是为什么你要跟我玩起了捉迷藏呢?在六家总比成为流浪猫好吧?哦,你说你怕生。这我知道。还记得小时候故意把你抱在怀里,抓住你毛茸茸的四肢让同学抚摸。而你呢,却一个劲儿地往我怀里钻,还发出呜呜声。我甚至可以可以用手清楚地感受到你小小的心在“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眼睛自是惊恐地瞪得大大的,嘴巴边的两捋胡须也弯弯的翘起。直到同学轻轻用手摸了摸你的头,你就再也承受不起这心理的挑战,使劲儿从我怀里挣脱,飞也似的跑远去了。可是幺儿,再怎么怕生,你也不该就这么走了呀,一去不回头。好歹也让我再看你一眼吧?虽然上次我就把我们的相见当成是诀别,但你却全然不知者即将到来的变故。你依旧侧身躺在院坝里晒太阳。天空是那么蓝,周围一丝风叶没有。当我忍着痛和你说再见时,你好像听懂了什么,一下子翻起身来,向我温顺地摇着毛茸茸的尾巴“喵喵”地叫着。你可知道当时我内心有怎样的心情?不舍,惋惜,怜爱,无奈……多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涌上心头――我舍不得你啊,幺儿!

哦,你是想我想家了吗?你也知道只有加才是你真正的归宿?于是,你逃离了六家,踏上了你的回家之路。但是幺儿啊,你从未出过远门,在茫茫的铁路公路中央,你真能识别出家的方向?都说猫可以留下特殊气味儿从而找到回家的路,开可是你散发出的小小的气味儿真能盖过那来来往往汽车的尾气油烟?同学戏谑说你会乘车回家,那为什么那天我拨通家里的电话得到的只有冷冷的两个字:没有?幺儿啊,难道你就真的忍心离我而去?

幺儿,你离家这么多天了,你找到吃的了吗?你看,那天来找你,就怕你嘴馋,还特意给你带了一瓶水和一根特大号的火腿肠――我知道你是喜欢吃这个的.。每次我开一根肠不都是分你一半儿?每次你都是先吃完,然后就在我的脚踝边蹭过去蹭过来地叫。看着你可怜兮兮的样儿,让我不得不心甘情愿把我的那一半儿再分一半儿给你。就为这个,你特别亲我。每次父亲母亲唤你你都不怎么爱搭理,但只要是我唤你,你必定会立马儿跑到我跟前儿,惹得他们嫉妒不已――这些你都忘了吗?

一路上我都在猜测你现在可能在哪儿。你是到繁华的生活小区去了吗?我想不会,因为你怕生。那么,你是到铁路附近躲起来了吗?不会的,我才从那儿回来,你不可能听到我的声音都不出来的――难道你在生我的气,怨我不该将你抛弃?可我从来没有过这种想法啊!我同意把送到六家,就是不想让你成为流浪猫,可以过得好点儿啊!如果说你就在六的庭院里,那我是不会听到你失踪的消息的;倘若你在庭院外的不远处……不可能的,我才到那儿去找过你的。那么,你现在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我的幺儿啊?

对于你的不辞而别,我只能用一个较合逻辑的理由来安慰自己:你将可以同你的小宝宝们开始新的生活了。以往每次你都做不了多久母亲:每次等你的小宝宝们睁眼了,父亲便把他们一一送了人。或许这次你是下定了决心要做一个“称职”的母亲,你怕再让你的小宝宝们和你分开,所以你选择了逃离。

此时,我正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旁,回忆着我们的点点滴滴。那根特大号的火腿肠我一直都为你留着。幺儿,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也会有许多无奈。如果你是饿了,渴了,累了,困了,那你就回来吧,我永远在这儿等着你,回家……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篇6:独白

独白(一)

天很阴,会有雨吗?

没有风,雨也就无踪。原来雨是和希望无关的,尽管我其实是渴望一场淋漓尽致的雨的,可是雨却无视我的心情吧?

某友说她由基层调入集团机关,按说升了职、加了薪、工作也轻松许多,心情一定不错。可她却说,你知道吗?我觉得自己永远是一个圈外人,始终无法融入“机关”这个圈子。尽管她工作踏实认真,不计较个人得失;尽管她性情温和淡然,不争名争宠……我一时无语,我理解她的感受,但是无法给她更多有用的帮助。

生活中的许多选择,其实永远是有得必有失的,任何“得”都有些许“失”为代价。不是吗?

有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双面人。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熟悉的灵魂和一个陌生的灵魂在相伴而行。熟悉的灵魂令我轻松惬意,陌生的灵魂却令我感觉恐惧。是的,感觉恐惧!会有一些时候,两个灵魂在心之隅激烈争吵,难分伯仲。或者这就是累的原因?

感觉自己挺傻的,真傻?装傻?更多的是难得糊涂吧。糊涂的人累吗?

累的时候渴望自己是一帘风。其实,更希望自己是一粒尘埃,随风飘摇,感受悲喜岁月的人情冷暖,然后,在风中渐行渐远。

独白(二)

我小时候在同龄的孩子们中间,胆子差不多是最小的,周围的孩子们都会爬很高很高的树,我站在地上,迎着阳光眯着眼,看着他们嘻嘻哈哈爬上树杈上,坐在那一片树叶里玩闹,心里却莫名的羡慕。那时我们村子里还有很多枣树,每年八月,人们都会打各家树上的枣子。我家有两棵。记得每年打枣的时候都是我爸爬上枣树去,手里拿一根长长的杆子,我和我妈、弟弟便在下面准备捡打下来的枣子。看着爸的身影,在那么高的地方,随着树身在半空中摇晃,不禁让人担心,生怕他会掉下来,只是,这种情况到现在都没发生,我爸也不会再去爬那树。后来大些后,我也壮着胆子爬上了家里的枣树,第一次爬上去的时候感觉自己在空中一样,心里不由得随着树身在风中的晃动而胆颤,耳边的风也变得格外大声,彷佛自己哪只手或者脚一松懈便会整个人摔下去,然后扭头迎着风,慢慢闭上眼,体会这惊心动魄的时刻。再后来,就很少爬树,因为我们长大了。

我外婆家曾养过一只鸡,公鸡,打鸣儿的那种。我上小学那会儿,课间经常往外婆家跑,生活一直很太平,直到有一天我外婆养了那只鸡。它每天都威风凛凛的在院子里转来转去,红红的鸡冠子在阳光下格外鲜艳,我每次出去前都会拨开门帘偷偷看它,它有时候会注意到我,便伸着脖子,脖子上的毛也都立了起来,用那一只鸡眼恶狠狠的盯着我。我便往回退,一直退回到屋里。()屋里它是不敢进来的,因为它怕外婆。我每次出去就像是一次突击,看好了线路,哪一步没跑好的话就会被公鸡赶上。有一次我躲在屋子里,想出去,我外婆在外面笑着对我说,别怕,你胆子大些它就不敢惹你了。我在屋里做了一段时间心理斗争后,终于冲了出去,拿着一根棍子向着它!它也伸长了脖子冲我不停的“咯咯……咯咯……”叫着,身子也不停的晃动着,彷佛一位矫健的拳击手,我记忆中的画面就定格到这里。那次的战斗我终归忘记了自己有没有赢,不过现在可以肯定的是:鸡见了我,我不再跑了。

大学的时候,我很少看战争片和恐怖片,因为对于过于血腥惊悚的镜头,我心里有着一股莫名的恐惧,或者是惧怕。直到毕业工作后,经人推荐看了《血钻》和《黑鹰坠落》,才慢慢敢于看一些这类的电影。对于战争片,那些恐惧来自于对生灵的摧残,我不忍看。待我想明白后发现,对于这世界上的丑恶与杀戮,自己也必须挺起身子面对,面对人性的另一面。至于恐怖片,虽然对流于感官刺激的诸如《电锯惊魂》之类的影片仍无好感,但侧重心理惊悚的影片引起了我的兴趣。《闪灵》里那淋漓尽致的人性大战,让人惊心动魄。看这类影片,也让我知道了史蒂芬?金,一位美国畅销书作家。《闪灵》便是他的着作改编而成。

“我学生时代接受了国家正规的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考上了县里的一中,之后高考第一年不尽人意,复读一年后考到南昌的一所专科学校,学影视多媒体,之所以选它,是觉得它离画画最近。”

“王说,她看到一句笑话,便想到了我,我问是什么,她说,初恋没了,初吻还在。我当时听了笑得不行。我知道她是想让我开心,我也没有伤感什么,我依然在期待着,直到期待不动为止。”

篇7:余光中

余光中

小谈余光中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摘要:余光中,一位生长在大陆,成名于宝岛台湾的著名作家,以一首浓浓的《乡愁》为我们所熟悉,所喜爱。的确,纵观余光中的诗歌,其中蕴含着各种丰富的情感。本文浅浅地分析了余光中诗歌中蕴含的三种情感,分别为故乡情结、爱情情怀,真挚浓烈的亲情传统和对人生的理性感悟情怀。

关键词:余光中 乡国情怀 浓浓亲情 理性感悟

余光中,一位生长在大陆,成名于宝岛台湾的著名作家,以一首浓浓的《乡愁》为我们所熟悉,所喜爱。的确,读余光中的诗歌,我们往往很深刻得感受到,他的诗歌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我觉得他的诗歌所蕴含的那种情感并不是单纯的,而是十分复杂的。在此,我想要通过解读他的某些诗篇,来谈谈他的诗歌所蕴含的几种情感。

一. 故www.unjs.Com乡情结爱国情怀

作为一位血液中流淌着古文化汁液的浪漫诗人,余光中诗歌中乡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乡愁”。我觉得乡愁诗是他诗作中最为闪光的珠宝,是他精神和情感的象征。不过他的乡愁诗不仅仅止于对故乡、故人的思念的表达,更包含有对国家统一、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因而,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小儿女个人的哀伤情感,更有一种爱国的情怀,这是弥足珍贵的。我尤其喜欢他诗中出现的那些令人神往的目不暇接的古中国的意象,如长江、黄河、湘水、楚歌、屈原、

杜甫以及秦时月、汉时关和盛唐气象,这些古老民族辉煌的形象,似乎已经牢牢锲入了诗人的思想灵魂,成为他故乡情结、爱国情怀中的精神性资源。

余光中诗歌的乡国情怀首先浓缩在《乡愁》这首家喻户晓的诗作中。在广远的时空中,诗人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鲜明的意象,深挚委婉地表达了自我潜入骨髓、难以消释的离愁别绪,在具有历史长度的个人愁思中蕴含着具有深广思想内涵的那种民族情怀。从中,我们清晰地看见了一种长久离家,梦萦相思的'愁绪:“小时候”,离家寄信,依仗邮票来沟通母子的思念;“长大后”,离家探亲,购得“船票”来抚慰夫妻的眷恋;“后来”有家难归,苦想“坟墓”来寄托对亡母的哀思;“而现在”,隔水相望,面对“海峡”来勾起归而未得的怅惘。就这样,诗人由似乎是个人的小事说起,一步步地上升为一种民族的高度,海峡两岸,隔水相望,这是诗人的隐痛,这才是诗的制高点。

余光中诗歌的故乡情结、爱国情怀已经深深植根于他的骨髓,这种情怀在他的诗歌,或者说在他的思想乃至灵魂中成长。例如《春天,遂想起》这首诗。春天到了,我们会想到很多很多,想到希望,想到新生,想到一年之季在于春,而余光中想到的是他记忆中的故乡江南。可见,故乡情结、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他生活中随时可以念起的,那么自然地一种感情。《春天,遂想起》是一首思念“江南”的诗,而故

乡情结、爱国情怀正是这首诗的灵魂。诗人自称“江南人”,不仅是因为他出生在南京,母亲是江苏人,幼时经常游历杭州等地,更在于对挚爱祖国、挚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他来说,“江南”是一个生命的符号,烙在心头永远无法淡忘。就像中国人自称“汉人”、“唐人”是由于永远无法忘怀汉唐的强盛和自信一样,余光中自称“江南人”正是因为难以割舍祖国的山河和历史。“江南”这个符号的生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诗人在孤岛的夜晚轻轻地叨念起这个词,滚滚涌入胸中的是文学赋予这一符号的所有美丽与温情。春天,诗人遂想起了儿时的江南,那永远让人魂牵梦绕的美景。满心的江南如漫天的烟花,照亮了孤岛游子远离祖**亲的刻骨铭心的伤痛。

二. 真挚浓烈的亲情传统

余光中诗歌中蕴含的第二种情感是真挚浓烈的亲情传统。在他的那些表现亲情的诗作中,既有对流落他乡的游子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真实情怀的抒写,也有对孤苦伶仃、茕茕孑立的游子与妻子相亲相爱的叙说,还有对作为祖父的自我晚年与孙儿们在一起开心玩耍的描写,满含着对母亲的追忆,对妻子的依恋,对孙辈的挚爱。

在表现对母亲追忆,游子与母亲相依为命这类诗中,母亲的形象往往与祖国的形象重叠,乡情与恋母之情合二为

一。例如《招魂的短笛》和《登圆通寺》就都抒发了对母亲

挥之不去的追思忆念之情。《母与子》则以岛屿对大陆的依恋来喻指母子相依为命的真实情感,是献给母亲与祖国的双重恋歌。

由于独居孤岛,远离桑梓,形单影只,所以相濡以沫的伉俪情感就显得弥足珍贵。在余光中的诗歌中,就又大量作品表现了夫妻间相依为命、忠贞相守的纯真情怀。例如《珍珠项链》就歌咏了与妻子三十年间相扶相守、坚如磐石的婚姻生活,充满了对妻子的赞美与谢忱。他以通篇比喻的形式,借贵重的项链来喻指、诉说幸福的婚姻生活的价值内涵、意义深藏。还有一首《悲来日》是对相守终生的夫妻未来阴阳两隔得预想与恐惧,写尽了夫妻间相依相守,心心相印的甜蜜。诗人以清雅的语言礼赞了纯真爱情对生命的提升。

作为父亲与祖父,余光中也写了许多表现他温情深藏、舐犊情深的诗作。例如《面纱如雾》一诗固然有白云苍狗、白驹过隙的人生慨叹,但更多的是情意缠绵、藕断丝连的父女情深,他抒写女儿成婚之际,诗人的迟疑不舍,体现了父爱的慈爱温蔼。《抱孙》描写了初降人世的外孙的纯真之美,流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悦之情。《为孙女祈祷》则将对“七日之婴”的孙女的挚爱转化为真诚的祝福。

这就是余光中诗歌中浓浓的亲情传统,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浓浓的亲情,有了亲人们的爱与理解,他的诗歌创作才充满了情。

三. 对人生的理性感悟情怀

在阅读余光中诗歌过程中,我发现他晚年的一些诗歌充满了对人生理性的感悟。或许是人到晚年,更有了一种参透人生,单薄睿智的情感。余光中早年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又兼学贯东西,敏于思考,因此在对过往人生与自然万物的参省时,他多有灵颖玄远的感悟。

例如《三生石》四首就充满了回望幸福婚姻生活时对纯真爱情的领悟。余光中在《找到那棵树》里就认为:婚姻是彼此互靠的一棵树,树根就是那弥久的爱情;在《红烛》中则认为,爱情就是照耀漫漫人生的“红烛”,是艰难人生中永不熄灭的精神爝火。《宜兴茶壶――谢柯灵先生》表达了置身于苍茫人海,饱尝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后对纯真友情的领悟。《六把雨伞》分别表达了对遗忘、音乐、记忆、亲情、友情、爱情的理性领悟。《夸父》则对传统思维定势中充分肯定的“夸父追日”的执着精神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借用神话故事阐发了积极用世、灵活变通、创造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的领悟。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老师课上给我们分析的一首《白玉苦瓜》。这首诗是余光中经过不断尝试、追求而走向成熟后的一篇代表性作品。诗篇撷取了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白玉苦瓜”这一特定的意象,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积聚在心中的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挚爱

祖国的情愫和强烈的民族意识,都深深地融入所咏叹的历史文物中,并赋予了多种象征意义。我觉得这首诗的意义不单单在于它传达了作者对民族光辉而充满灾难的历史的理性审视,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从这只“苦瓜”在时光之外“仍翘着当日的新鲜”的形象里我们看到了一种艺术永恒的理念的闪现。我们从这只“苦瓜”“曾经是瓜而苦”到“成果而甘”的艰难历程里又完全可以领悟到“毛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都必须经历“日磨月磋”的启迪。这就是余光中这一睿智的老人用他那一生的经历向我们娓娓道来的。

这就是我读余光中诗歌读出来的三种情感,也许余光中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还不止这些,在这我只是作了粗鄙的分析。此外,我感到余光中诗歌蕴含的情感都与他对中华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之情有关。余光中的名言是“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这足可以看出他在内心情感和个体创作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内核的依恃与固守。

篇8:席慕容《独白》

1

把向你借来的笔还给你吧。

一切都发生在回首的刹那。

我的彻悟如果是缘自一种迷乱,那么,我的种种迷乱不也就只是因为一种彻悟?

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的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是为了周遭的人都对我满意而已。为了要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

走到中途,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把向你借来的笔还给你吧。

2

把向你借来的笔还给你吧。

他们说,在这世间,一切都必须有一个结束。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知道时光的涵意,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珍惜。太多的人喜欢把一切都分成段落,每一个段落都要斩钉截铁地宣告落幕。而世间有多少无法落幕的盼望,有多少关注有多少心思在落幕之后也不会休止。我亲爱的朋友啊!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察觉,那生命里最深处的.泉源永远不会停歇。这世间并没有分离与衰老的命运,只有肯爱与不肯去爱的心。

涌泉仍在,岁月却飞驰而去。

把向你借来的笔还给你吧。

3

把向你借来的笔还给你吧。

而在那高高清凉的山上,所有的冷杉仍然都继续向上生长。

在那一夜,我曾走进山林,在月光下站立,悄悄说出,一些对生命的极为谦卑的憧憬。

那夜的山林都曾含泪聆听,聆听我简单而有美丽的心灵,却无法向我警告,那就在面前窥伺着的种种曲折变幻的命运。

目送着我逐渐远去,所有的冷杉都在风里试着向我挥手,知道在路的尽头,必将有怆然回顾的时候。

怆然回顾,只见烟云流动,满山郁绿苍蓝的树丛。

一切都结束在回首的刹那。

把向你借来的笔还给你吧。

相关专题 独白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