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 苏轼

白瑞德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白瑞德”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明月几时有 苏轼(共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 苏轼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为诗人苏轼所写,表达他心中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之情。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篇2:明月几时有苏轼

明月几时有苏轼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之一,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其中的名篇就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品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句注释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⒁但:只。

⒂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1] [2]

作品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篇3:《明月几时有》 苏轼

教学目标:诵读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能力;设置情境,引导想象,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为此,老师想给同学们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就在后面。对啦,今天学校领导和语文组全体教师都来到了我们班,一起见证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美好时光,也为一睹我们185班同学的风采。相信你们能用你们的妙语连珠,用你们的真知灼见,用你们热情似火让在座的老师叹为观止,有没有信心?(有!)会不会喜欢老师后面送的礼物?用掌声来给我答案,也让后面的老师感受一下你们的热情。(掌声热烈)

二、猜谜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得学学孙悟空,变变身,我从身上扯一毛,用口呵一气,变、变、变,嗯,同学们接招,听好喽,俺要出招了。猜猜我是谁:有时我被悬挂在高空中,有时我可怜呀,被挂在树梢,有时呢,我很丰满,胖如圆盘,为了减肥,有时我饿得两眼昏花,枯瘦如镰刀,请猜我是谁?(月亮)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以月为诗,我们学过的也不少吧,谁能给大家背几首?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以月为题材的词中极品,可以说“中秋词自它一出,余词尽废”。想不想一睹为快?

篇4: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解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写于北宋熙宁九年。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夜时因为思念六七年不见的弟弟苏辙而做的词。当时苏轼正当壮年,四十岁,在官场上因为与王安石等变法者的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到各地为官。苏轼流连在各地期间,历经六七年未曾与弟弟苏辙团聚,他曾要求调任到离弟弟较近的地方为官,但这愿望一直到调任密州时仍未实现。当时的苏轼,工作生活事事不顺心,在官场上不得意心情沮丧,却又心怀壮志期待未来能有一天能重返汴京,在家庭生活中与家人长期分离,期待相聚却又不能如意。在中秋夜这个应该是“月圆人团圆”的美景良辰,苏轼只能孤身面对着一轮明月,这种复杂又矛盾的情绪惹得他心绪激荡,导致抑郁惆怅齐爆发,当晚就率性“欢饮达旦,大醉”,之后乘着酒兴催生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秋夜孤独一人对着明月独饮独酌,想象力丰富的苏轼把“青天”当作是自己的好友,豪放地拿着酒与它对话,问着青天种种话题。青天呀!“你知不知道月亮是什么时候就开始存在的?”,“月宫上的生活不知道是怎么样的?”,“这儿是熙宁九年,不知月宫里是什么时代?”又像是和好友吐苦水一般,说是想要乘着风飞到月宫去,过过那神话里的仙人生活,顺便摆脱掉目前的烦恼,那不知该有多好。 但是,话锋一转,又怕月宫寒冷的环境自己住不习惯,肯定住不了多久。又像是为自己留在人间找说法一样,说是与其孤独的住在寒冷的月宫里,还不如留在人间生活更加有趣。生活在人间虽然也是孤单一人,但是当在月下起舞时,还能有影子与自己作伴。还是留在人间吧!

本词的上半段中,从“欲...去”到“又恐...寒”到“何似...人间”可以清楚地看出苏轼的的心理转折,也清楚地看到了他的情绪波动。生活的抑郁惆怅使之想要“离开人间”,个性的豪放洒脱使之想要“留在人间”,这两种思绪不断交替地在心中搏斗,最后终于由“离”和“留”的矛盾思想中脱离出来,做出了抉择,认定了还是生活在人间较适合他。

皎洁的月光掠过朱红阁楼,穿过雕花门窗,照着那些思念着亲人而迟迟未能入眠的人们。月亮呀!月亮!今晚是中秋夜,不是应该月圆人团圆吗?月圆而人不能团圆那是多么不幸,多么令人感到遗憾的事啊! 想象力丰富的苏轼又将明月当作是“友人”,想到多年未见的弟弟,心中思念亲人悲伤不已,所以对着“友人—明月”连连抱怨。问其是否心中对人们怀着怨恨,所以在世人不能与家人团圆时才故意出现月圆,使得悲伤的人们更加伤感。苏轼抱怨过后,又觉得自己的无理取闹对不起“友人”,随后添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段话来为友人脱罪。如同天上的月亮不能控制自己的圆、缺和天气的阴、晴一样,人的一生中也一定会遇到无数次的不能掌控的悲、欢、离、合,世间上的事本来就难有十全十美的。就连月亮也不能随意控制自己的圆缺,既然如此,它怎能控制人间的悲欢离合呢,所以在中秋的夜里照着悲伤的人们,让他们感到更加悲伤,它也是很无奈的。观点改变心态也跟着转,个性乐观开朗的苏轼想到既然人生中的悲欢离合原是人世间不能避免的,那么既然有“离”就会有“合”,现在何必特意为了此时的别离而伤感呢?他心态一转,洒脱的以一句对众人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做结尾词。他祝愿这些中秋月圆夜不能和亲人团圆的人们,祝愿这些和亲人们千里相隔,异地相思的人们都能同时欣赏到这美丽的月色,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上,都能够活得长长久久、健健康康,一直坚持到与亲人相聚。

下半段的词中,从“照无眠”到“不应...狠”到“月有阴晴圆缺”,这个过程里的思想转变,清楚地展现了苏轼个性的`乐观开朗,最后对世人的祝愿更是将他个性中的浪漫凸显出来。

苏轼藉着与“青天”“明月”的对话,展现了他对仙境月宫的向往之情,对人世的留恋之情,与亲人离别之苦,对兄弟亲人的思念之情,也阐述了他的人生哲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定义。苏轼在词中利用月宫的神话与自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勾画出一种明月当空、亲人千里之外、自身孤独无依的景象。中秋夜孤身对月应该是失意的、悲伤的,应是消极悲观的,但是他并没有陷在这种情绪中,他以乐观开朗、积极面对困境的观念排解自己的悲观情绪,最终呈现出对世人及人间的热爱。整首词的字里行间不仅展现了无穷的想象力,对世人以及对人间的热爱,里面蕴含的人生哲理更引人深省,不能不让人惊叹其写词的功力。

篇5: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一作:偏向)

作品表达的'意思: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

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作品简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篇6: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反映执着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之词的典范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篇7: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水浒·施恩三人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上海古籍出版社《水浒传》266页)中曾出现过词曲,下片首句为“高卷珠帘”,其余相同。

【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另注:

(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13)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把,握着

(18)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

(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

(2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

(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婵娟,指月亮.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 我欲乘风归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之时才圆?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赏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词的上片描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对月抒怀,结尾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2、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婵娟”指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这两句表明了情意的相通不受空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福,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词的上片叙述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一方面都对现实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理想充满信心。不过贯穿始终的是词人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相关专题 苏轼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