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宜人的风水黔城散文

Che切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Che切”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一块宜人的风水黔城散文(共8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一块宜人的风水黔城散文

一块宜人的风水黔城散文

阳春二月,与家人逛黔城老街,那将是件美事。自环城路通,我一直想掀起黔城的真面纱。

上午,天灰蒙蒙的,地上很干燥,簌簌冷风直往脖颈钻。妻兴致甚浓,脸色凝重,风趣道:“料峭春风,给黔城增添了几分寒意,但不影响黔城这块风水宝地,气候宜人。”这里没有洪灾,没有泥石流,更没有冰冻雪灾。是啊,就是下点小雪,那也叫瑞雪。可惜今年鹅毛大雪没有飘临黔城,老天仅掉了几粒眼屎般大小的冰雹,给我的父老乡亲留下点小小遗憾。

从墨香雅苑启程,按妻指定的路线,绕环城路走老街。过雪峰大道红绿灯,左拐朝水厂驰。路是崭新的,那宽阔的马路,一道道交通标识线,锃亮光鲜,让人心灵澄澈。道旁还没建筑,露些新翻的红泥。

远山,村庄,静默在冷冽的寒风中。偶遇行人,也是行色匆匆。“哇,河边!”妻惊喜道。我立刻停车,携老爸与妻观之。在我脑海里,舞水不经此,今日见它,突觉眼前一亮,终于看清了黔城的庐山真面。原来它是个洲洲,三面环水。靠岸观之,水碧如处子,波澜不惊。岸边落木参差,扑棱棱成群黑斑鸠飞过岸,栖于高枝上。对岸田垄,绿油油的,仿佛告诉我,春早已来临。那民宅,几乎都是簇新的洋房别墅。有村级公路,蜿蜒逆流而上,隐于葱绿的海洋。乌龟似的小车,不时飞奔在田间地头,那简直是一幅流动的极品早春图。

车朝老街走,三三两两的行人,在环城路慢悠悠踏春。有的是家人,扶老携幼;有的是情侣,牵手缠绵;有的是亲朋,畅谈友情。中心市场的红灯提醒我,进入黔城老街了。过红绿灯,汽车摆着长蛇阵,我连塞缝的'机会都没有。越往老街走,人流越湍急,寻一泊车位,与妻下车,融入人流中。招呼熟人,没了新春的祝福,蓦然发现已过正月。

黔城老街,我逛过多次,但就是逛不厌,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我喜欢它古朴,是座原汁原味的老城,如清水芙蓉,不加雕饰。你随处可见,脚底那青石板,青中泛白,说明它年事已高。尤其是那中山街,石板下飘出“臭豆腐”味,让你感到它古朴醇厚,窖藏千年。再瞧瞧,街之墙体,表皮斑驳,青涩泛白,偶尔红晕涂鸦,足见其惨淡经历。高墙上的皂叶枯草,垢面蓬松,增添了老城的萧瑟。歪斜,靠木桩支撑的老屋,那板壁,涩涩蜡棕,透出岁月的沧桑。木屋里的翁妪,有坐门口,观街景的;也有在木屋蹒跚,不时瞅瞅游客的;更有趣的一婆子,在门口烧明火,胸前系一条花围裙,腿脚有些僵硬,在向火……他们与这木屋一样,历经了岁月的磨难。

“磬磬哐哐,磬磬哐哐……”美食街锣鼓喧天。龙在店前舞,狮在店内耍。那灵活的飞龙,如敖广显圣;那轻盈的猛狮,稳健飞身于桌椅间;还有鸣罗开道,吆喝行人避让,举肃静类牌匾的衙役,簇拥着官服的县令(添旅游氛围)。唯感遗憾的,没了前些年鞭炮烟火(政府禁放),但观众的热情,仍不减当年。人们拍手叫好,不绝于耳。不愧为美食街,香味丝丝扑鼻,扯着白练(蒸汽),消散在老街。一切都是那么闹,店家很沉稳,没有吆喝叫卖的。三三两两围住小摊,也都是那么轻言细语,生怕惊扰了这座古城。那油炸春卷,金黄蓬松,妻特爱吃。尝尝,脆如行者吃金丹,嘎嘣嘎嘣响;酥如蟠桃会上,琼浆玉液,嫩滑细腻。瞧,妻又拿起油炸茄包,它更是黔城美味一绝。形似烧饼,没它那么圆。外金黄皮脆,内空而软绵,香葱点缀。而我最爱吃老街的小笼包,其外观与别地没有两样。去皮,那肉馅,鲜嫩橙红,煞如鲜肉泥,怕生!咬那么一口,油而不腻,酥而带甜,方知其熟。如连皮带咬,效果更佳。蓬松的皮,软而不腻,和之肉馅,让人飘飘然,飞仙于云端……

父亲年近八十,腿脚还蛮利索。近来轻微的“帕金森病”,手有些抖。吃那小笼包,战战巍巍,居然还夹得很稳。他喝着紫菜汤,夹着小龙包,蘸着特制的油发辣椒,连连称道:“好吃,人间珍馐!”我很惊讶,父亲能说出如此文绉绉的话。问之,说是从古典小说中学来的。他文化不高,家贫,高小未毕业。可他很勤奋,看了不少古典小说,在同辈中说书,很受大家欢迎。

出店门,我牵着父亲的手说:“还想吃什么吗?”他会心地笑了,那额上的皱纹,刀刻似的,越发分明清晰了,“吃饱了,老街的美食真好吃。下次我们再来。”

我笑着回答他:“只要你喜欢,我们随时可来。”

父亲脸上笑的更灿烂,如孩子般天真烂漫。此时,已过晌午,气温回升,寒风也不知跑哪去耍了。太阳像怕羞似的,时而露出头,时而又躲进云层。这老城似乎也增了些生气,比之前热闹了些。上车了,父亲还不时回望,也许他还真有几分不舍,看得出,他眼角还有些湿润……

篇2: 风水宜人散文

风水宜人散文

大安的王家山,这座山岗的奇特,就在于它的对称美。假如你登上对面的朱家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岗上那三座耀眼的山包,若再细看,会发现两边的靠后位置,各有一座同样的山包。当然,这五座山包,也有它的自然顺序,正中央一座最大,然后依次渐小,错落有序。

正中那座山包脚下,有好几座坟墓,据说居中位置那座就是王家的祖坟。王家之所以败了,从王家山永远消失了,就是因为那座祖坟上,曾经长出了三根竹笋,被清朝的地方官府,定罪为“王家后人必出草寇造反”。于是,三根竹笋给王家带来了一场灭顶之灾,遭到官府满门抄斩,鸡犬不留,差点就让王家彻底绝后,要不是当时一个已有身孕的年轻妇女,在山上放牛躲过了一劫,王家就真的被官府斩草除根了。

且不说这个传说故事的真实性有多大,单就这五座对称的山包而言,着实能够让人联想到高僧头上的五佛冠,五座山包的形状,就和佛冠上的五佛轮廓形象极了,故此称之为“佛冠山”。多年以来,村民中都在流传,说很早就有风水大师看过此地,并预言:“大安必出大人物”。

这五座山包,都是从王家山后面最高一处山峰之上,缓缓延伸下来的,而峰顶之上,却有一盘巨石,名曰“老虎石”。老虎石上面有一个天然的水耄终年积水,不见干枯,水质清澈,恰如一面镜子,俯首观之,蓝天白云倒映其中,若有兴致,便可在此细观行云飘忽日星隐耀。

听一位姓龚的风水大师说过,那是某处的风水,水爰词且幻妗笆嵬肪怠保某处倘若住了人家,大门朝向此处,必然要出美人,天下绝美。没有人考究过,是否有人家占据了那处风水,是否真的出了天下绝美的女子。我倒是知道,大安真的有几个美女,虽然不是天下绝美,但也美得出众,可惜书读得太少,假如多读些书,多学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她们一个适当的平台,说不定还真是几个大明星呢。

后来又听说,老虎石的那面“镜子”被人敲坏了,那是一个没安好心的家伙,担心别人占据了好风水,就把老虎石上面的水肭没担使之不能积水,破坏了天然风水。不过,这个家伙后来在马路边行走,一辆汽车疾驰而过,从车轮碾压的路面上飞过来一颗小石子,击坏了他的一只眼睛,瞎了。人们都说,是他破坏了好风水得到的报应。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牵强,不过,也反映了民间爱惜自然景观、谴责不良行为的正能量。

由于民间信奉风水的传统观念,往往对一些奇特的景物,赋予了神奇的意义,并附会上因果报应的神秘意识,让人们产生敬畏,而恰恰是这些传统意识,才使得一些美好的自然景观,得以长期的有效保护。比如,很多千年古树,如果不是当地人把它神化了,说不定早就成为人们修建房屋的上好板材。

尽管天设地造了王家山这么一个奇特美妙的自然景观,多少年来,也没见风水大师们所预言的,要出个什么大人物。我想,假如真要应验风水大师们的'说法,也不该是什么大人物,什么天下绝美,应该就是学富五车的佛学高僧才对,因为佛冠就是高僧戴的冠帽,什么山水养什么人,如果出了大人物或者天下绝美,岂不是“张冠李戴”不合常理了?

传统的风水学理念,总是会影响着很多人,在一些年长者的心目中,对大安坝的奇特风水,却是敬重得很,他们坚信:山形水势对人的造化肯定有影响,大安坝总有一天会出大人物。我对这些老人的看法,没有多大怀疑态度,虽然我对传统的风水学一窍不通,但是,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还真有些莫名其妙的感觉。

至于风水不风水,出不出大人物,出不出天下绝美,用不着过多地发挥想象,只当是一种对山水的赞美吧。不过,风水大师们的预言,倒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安人坚信:“大有福德,文武顿出其门。”大人物总是要出在福德人家。因此,大安人都在暗暗地修德积福,让自己成为福德人家,就想着总有一天,在自己的家里,会出一个对社会产生良好影响的大人物。

为人厚道,勤劳本分,是大安人的传统。大安人世代秉诚“耕读为本”,有天分读书的,尽其力量读,没有天分读书的,勤劳耕作,从不偷奸耍滑头,日子也过得舒坦。在我能够记事的几十年当中,从未见过村民因与人争锋,发生不良事件,从未见过村民因为非作歹,而遭牢狱之灾,村民们安分守己,各得其所,各自过着安宁祥和的平静日子。在我看来,这大概就是佛冠山,在大安人的潜意识当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是美好的自然景观,给大安人带来的福祉。

篇3:喜庆动感的黔城仲秋经典散文

喜庆动感的黔城仲秋经典散文

黔城,今秋似乎比往年来得迟,来得轻,来得燥,时不时回热夏风。眼看中秋将至,天色灰蓝,“山竹”(台风)呜呜地送来凉爽,但我还是不敢伫立阳光下。呜呜的“山竹”,似冬日里的西北风,呼呼作响,仿佛苗寨山湾,汽车负重爬坡发出的轰鸣声。

然而,金秋毕竟是来了,来到了黔城这块风水宝地。

瞧瞧,那一筐筐的高山葡萄,摆满了黔城的大街小巷,黑宝石似的,晶莹而不通透。就在乡民的叫卖声里,蜜蜂嗡嗡地在葡萄筐里采蜜。几片火烧似的葡萄叶,还半青涩,蜜蜂也不愿放过。我的乡亲是不会驱赶它们的,因为这是招牌,说明自己的葡萄甜啊!本地山枣,也满大街是,红的,青黄带红斑的,忒吸人眼球,它也是黔城金秋招牌之一。柑橘一车车,停在闹市口,青里带点黄,不用叫卖,车旁书着价格,人们争相买之。你可千万别嫌它酸,酸过之后那是甜,甜里裹着幸福。这时,如你还没离开市场,黄灿灿的金秋梨,定会勾起你的馋虫。卖主贤惠的,会削一个,去金色皮,露出晶莹嫩白的梨肉,供大家品尝,甜爽而脆,水分很足。瞅着乡亲丰收的笑容,你还会怀疑夏迟迟未去吗?

不管怎么说,今秋确实燥热,暑气如犹在侧。土层干燥的,像烧过砖的窑土,深红的没一丁点水分。许多根浅的草,枯黄的能点灯。短衣裤,也不时能见着,在大街上晃悠。人们还是津津乐道:安江通铁路了,安江人几十年的.企盼,今秋终于实现了。第十三届省运会,洪江市捷报频传:攀岩运动员黄子涵,获省运会历史上首枚攀岩项目金牌;杨青萍,获举重女子组58kg级第一名;蔡俊峰获举重男子甲组+94kg级第一名。也是在这个金秋,洪江市文化体育中心,也渐渐地露出了它的尊容。说起我洪江市,真是喜事连连,也就在今天,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洪江市分会场)在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安江农校纪念园隆重举行。

“自古逢秋悲寂寥”。人们一想到秋,难免不会伤感,难免不会想到肃杀凄凉的场景。如果你有足够的脚力,或骑着摩托,抑或驾车去田间地头,带上你的相机或无人机,你就会发现,洪江处处洋溢着人们丰收的喜悦。轰鸣的收割机,轰轰的打谷机,衬以一垄垄金黄的稻穗,一树树秋枣、柑橘、金秋梨等景象,真个把洪江市描绘的动感喜庆。

美哉,我的洪江!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为你歌唱!

篇4:风水与广州城

风水与广州城

农历的狗年新年将至,一到农历新年,各位小伙伴们可能就会经常参与一些祭祀活动,听家里的长辈们给你讲黄历、讲风水、讲新年运势,有看翡翠台的童鞋可能还会时不时见到麦玲玲、苏民峰这种风水大师给你吹水(小时候经常看TVB的笔者在此手动滑稽)。当然我们作为社会主义的好青年自然是不能迷信风水命理的,但是风水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在过去的几千年、几十年甚至此刻也依然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笔者在此就以广州城区的建设为例谈一谈风水的威力。

先从古代讲起。盛行的说法称,中国的龙脉发源于西北昆仑山,龙气四周游走。而向南的一股穿越云贵高原和南岭,因此南龙较为弯曲,但也比较清秀。而且因为中国古语有曰:“气随山行”,有山的地方就有龙,导致南方有无数小龙聚集盘旋。这样的风水容易富甲一方,但建功立业不能长久,古代之后有经济中心南移,但少有南方出的统一王朝,原因也是如此。

切入正题,讲回广州。岭南之地群山环绕,古代广州城内山清水秀。

东北有第八运—艮运,见山则有运,见山则旺,所以位于旧城区东北部的白云山,就是广州的最强龙脉(台中的小伙伴们是否有发现高三楼也在校园东北部阿)。

而广州的另一座山越秀山,也是风水宝地。它位于白云山之南,并且西边有流花湖,自江西流入的龙气在此聚集。山水相依,让越秀山有了龙穴的称号。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周正,重视中轴线,因此广州自古以来的城市建设都以越秀山为中轴线,这样的建设使广州城在几次大的战火中都只是伤及皮毛。如今的省政府和市政府也坐落在附近,以前繁华的上下九、北京路都在越秀,这绝非偶然(至于高三楼的建设是不是偶然这个我就不好说了)。

但是此刻去过广州的朋友们都明白,广州此刻最繁华的地方在天河,在花城汇一带(房价就是个好例子),而十余年前繁华的上下九、北京路如今已经冷清了许多。那么此刻为什么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呢

上面讲到,南龙即使难成大功业,但是也能够富甲一方。而且有龙,终究就能成帝王,所以古代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视镇压南龙。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是个铁杆风水迷,察觉到这个问题后,以秦始皇的性子或者说治国风格,他选取直接开山沟挖断龙脉,之后嘛,人的力量怎样能和龙斗呢,于是就遭报应了,秦帝国十余年而亡。到之后的明太祖朱元璋在龙脉上修了镇海楼,名为镇海,实为压龙。此后的君主都把修缮镇海楼当作重要大事,毕竟关及统治。而镇海楼修在越秀,因此越秀能够富甲一方,但终究不能长久。

广州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开始创造新的龙脉。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遍及中国大地。广州当机立断决定扩城,开发天河区。新龙脉起于旧龙脉中的广州东站,背靠白云山,由瘦狗岭进入,经过这天的花城汇广场,用火车站向南将龙引入珠江。而这条新龙脉在这天大致与新修建的APM线地铁重合,或者说是旧的3号线,APM线也是为了分流才修的,两条的路径都差不多(话说笔者在广州的时候体验到了,下班时间的3号线不是人搭的阿,把你挤成照片都有份)。

因为自古以来,龙这种神兽还是有不可预测的暴性的。为了防止巨龙突然暴走,市政府在这条线上还建了广州的一栋高楼—中信大厦。前面讲过,南龙来自山中,属土性。五行里面木克土,所以中信大厦修成木剑的外形,就有了一种骑龙的效果,骑龙之人必定大富大贵。

因此自那以后这一带的商业飞速发展,而且在中信两边,有天河城和正佳广场。左青龙右白虎,护佑大龙,阵势十足。不仅仅如此,在中信的南边还修筑了天环广场,它的外形是太极阴阳鱼,至今都还有双鱼能改变时空的传说,这在此有聚龙气的作用。活龙遇活水,煞气变财气。那么综上所述,广州城的变迁,也就不难解释了。

俗话说得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纵然就此刻的科研成果来看还是没有办法一棍子打死地全盘否定风水,但是它毕竟玄之又玄,所以笔者在最后也给各位拜个早年,祝愿各位在新的一年里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有所收获,发挥人定胜天的精神,这才是一种用心奋发的对待风水的态度乃至人生态度。

篇5:漫步黔城的诗歌

漫步黔城的诗歌

黔城三月

红颜舒展

荠菜挺起腰杆

柳枝招摇柔软

潕水和沅水

缠绵缱绻

晨曦里,踏一回南正街

在“丁”字中,叩响

时光打磨的青石板

寻一分宁静,思绪穿越

在中正门感叹古人

是谁?

在老人的`手掌边

植下千年铁树,根须

在九街十八巷穿越

窨子屋、马头墙、祠堂、钟鼓楼……

匆匆岁月蔓延

红砂石和“三色泥”的掌纹里

漏出一抹新绿

千年之后

漫步苔藓小街

聆听,古屋翘檐

叮叮咚咚的风铃

摇响悠悠古韵

篇6:鄱阳风物最宜人散文

鄱阳风物最宜人散文

一位湘人,他多次游览过洞庭湖,踏访过君山,登临过岳陽楼,口诵过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很可能有些自负和自大的,尽管昔日八百里泱泱洞庭的胸围、腰围和一臀一围都已放量缩小,在中国淡水湖的“殿试黄榜”上,已由“状元”退居为“榜眼”,面对这样的既成事实,他很可能心有不甘,气有不服,仍拿历史上留下的诸多人文遗迹哓哓争辩,喋喋不休。然而,同样是湘人,我不会像他那么爱面子,把“面积最大”和“第一名”看得很重。我深信一点,大自然的造物难分上下高低,虎威猴黠,各具其态;燕瘦环肥,各显其妍。

今年夏天,我赴江西游览鄱陽湖,更深切地感到,竞争排行榜上的名次是非常无聊的事情,因为大自然中的造物不是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有正品和次品之分。浩淼若洞庭湖,浩瀚若鄱陽湖,不可能像两位重量级拳王同台竞技,不可能一个倒下,另一个站着,一个擦着鼻血,另一个举起金腰带。

在轮船上,我眺望远山湿地,俯瞰静水深流,仰望众鸟高飞,顿时悟透苏东坡夜游黄冈赤壁时“渺沧海之一粟”的感慨,天底下最狂妄的灵长动物莫过于人,然而在大江大河大湖之上,在万顷汪洋之间,人不啻渺小为“一个”,而是渺小为“一粒”,一粒小米,一粒尘埃,从船头纵身一跃,也只能激起几朵微不足道的水花。

天际孤舟,飘荡不系。水中孤岛,冷落难堪。这里有偌大的一个“静”,不曾沉入水底,而是像天罗地网,笼罩一切。女作家冯秋子亲自“施粥”,众食客吸一啜有声。编辑家崔道怡气定神闲,聊天也如打太极,他与编辑家张守仁和作家陈世旭妙解文学,“散文是没事,小说是没事找事……”,引来满船欢笑。这些声音在偌大的一个“静”字面前,依稀而已,隐约而已。导游指点着,何处是某景,何处是某朝某代的古战场,何处是白鹭和仙鹤集中栖息的鸟岛,何处是某鱼种最集中的水域……众人的谈论喧哗,以及轰隆隆的'马达声,汇合在一起,都无法破开这偌大的比防弹玻璃更坚固千万倍的“静”。在这浑厚博大的“静”的面前,我知道,人更应该关掉噪音刺耳的发动机,更应该沉默,更应该谦恭地倾听大自然中的天籁:风声、水声、鸟鸣声……如果说“静”是一支巨形的长笛,那么齐鸣的天籁就是从笛孔中流泄一出来的乐音。

在渔村,我看到刚刚捕获的湖鲜,倾倒在甲板上,活蹦乱跳。令我惊讶的是,一条大鱼嘴里叼着一条粗一壮的黄鸭叫,头朝里尾朝外,卡在喉咙中,吞不进,吐不出,它的痛苦终于被剖鱼的渔妇解除了,其简单快捷的解除法就是将大鱼身首分离。我想,那条大鱼若不是贪食,说不定能逃脱捕捞的渔网,它的不幸主要是由自己造成的。渔村里晾晒的干鱼触目皆是,腥味扑鼻,品种之多,能让人看傻一双眼睛。“桃花流水鳜鱼肥”,这里的鳜鱼不与芦莼煮鲜汤,有点可惜了!

回到甲板上,回到照相机的取镜框中,我看别人,别人看我,在烈日暴晒之下,肯定宛如铜像。幽燕大汉凸凹,“80后”马小淘、马中才,他们都拿出笑容与陽光比灿烂,我的仲裁是:陽光不赢,他们不输,双方各执左右牛耳,难分伯仲。

轮船重回湖中央,四望白茫茫空寂寂,我顿感无所凭依,远处的建筑似海市蜃楼,岛上有不少临湖而居的人家,在瓜蔓之间,在树叶的缝隙之间。我随口吟出两句打油诗:“凡人能在湖边住,不是仙来也是仙!”

人与大自然相处,不用贪婪之心去索求,不用妄动之手去掠夺,大自然则必定慷慨赠与,和谐即来自于彼此的尊重和敬畏。鄱陽湖能成为亚洲内陆最大的湿地,即是由于长期尊重大自然和敬畏大自然结出的善果。人类和大自然之间要缔造永久和谐的盟约,就必须始于尊重,基于敬畏。在过度开发和过度索取的年代,能听进这句话的人才是有福的。

篇7:雪域黔城冷簌簌作文

雪域黔城冷簌簌作文

黔城第一场雪,终于铺天盖地飘然而下。银装素裹的山脉,晶莹剔透,静默在呼啸的寒风中。寒雀噤声,在草蓬里窥视曼妙的雪花。新闻前天预警,谁知说来还真来,幸好我们早有准备,蔬菜可食三两天。

在黔城,雪一年可下一场或两场,三四场的年份甚少。喜欢雪,不要太急,该来的时候会来。一旦来了,就得慢慢地去品,必须走出户外,踏雪田园,方能领略其味。

女儿嘉婧早起,看到白茫茫的雪原,说:“爸爸,今天我们去踏雪,欣赏黔城洁白的雪域奇景。”我说:“好啊!我也正有此意。”早饭过后,我俩“全副武装”,带上相机,朝家属区背后田园走去。行人较多的地方,雪和着泥呈黑黄白的混色。越往郊区走,雪儿也越厚,泥与雪混不到一块。细瞅那“雪被”,蓬松如棉花糖。用手去摸,脆而砭骨。脚踏上去,起初还能拓出泥沫的雪印,渐渐地雪印晶莹,靴子濡湿,亮闪漆黑。

“咔嚓”一张雪景照出炉。瞧瞧镜头,与实景相比,似乎镜头更美,更柔和。小草黄里泛青,在雪被下,伸出些许黄毛。田垄的油菜,嫩幽幽地嵌着水晶沙粒。鸟儿倏地清唱一句站在了电杆上,眼睛偷瞟,见我父女俩瞅它,“叽”的一声朝农田深处,一波一浪地飞去。

天空灰蒙蒙地,还有点泛黄,似乎还有零星的雪沫儿飘洒,沾衣不湿。女儿白净的手,此时白里透着红。我问她:“冷不冷?”“爸,不冷那是假话。寒风吹在脸上如刀削,与吹面不寒杨柳风相比,却别有一番滋味。”“是啊,女儿!人只有在寒风冷冽中,方知世间的苦寒。温室里的花朵,是永远不知人世间的痛楚!”“爸,你又在讲大道理了。我知道,人世间有寒也有暖。身处寒冬时,不要畏惧,迎冷而上。因为寒冷之后,就是灿烂的春天,和煦的阳光,温暖的东风。”

“嗖嗖”寒风吹过,电线上的雪儿纷纷翻身而下,如扬起的石灰粉末,飘然一线。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周身酥麻,如轻微电击。衣领敞着,冷风往里直灌,侵入肌肤。手指有些肿胀,糙肤也透着红润,像市场有卖相的胡萝卜。冷气砭我肌骨,又让我想起了孩提时。那时下雪,我们小孩特高兴。

1974年正月初十,雪下得特别大。因我家二叔大女儿呱呱落地,奶奶和母亲、弟弟去了他家,我与父亲在家。父亲是非常疼爱我的,因此这天,我可以尽情地玩耍。当时雪很厚,连续也有两三天了,不知从哪里冒出很多体形较大的雀鸟,总是在苗寨府前松树脚下的河砾(方言音:“乐”)坪出现。比我们大的哥哥姐姐们,追得雀儿四散逃命,我们小屁孩也跟着凑热闹。那天不知是雀鸟撞死,还是故意逗我们开心,一波一波地从上午直到傍晚。我们都拿着竹枝或棍棒,整天地在追。那雀鸟飞得不高,速度似快又慢,那些大哥大姐,确实也逮到不少。我好几次差点抓到,现在想来,还是年幼了。虽说那天大雪封山,山林白茫茫一片,竹树驼着个腰,我一点也不觉寒冷,还热呼呼直喘气。只有稍停追赶的片刻,才感觉脚有些冷。因当时我穿的是蛤蟆靴子,像高筒靴胶面,却没有筒。傍晚回家,脚都被雪水冻得通红。父亲见状,叫我坐到火炉旁,把我的蛤蟆靴子放在旁边烤。父亲笑着说:“今天,要是你奶奶母亲在,肯定要挨骂。”我心里知道,父亲是不会骂我的,嗤嗤地笑笑。

突然,我的左前方,有几个玩童在滑雪,是商店购买的“滑车”。我对嘉婧说:“我们小时,也玩过,但不是商店买的,是自制的。”嘉婧追问:“你是怎么做的?”我说:“首先得挑选好一块木板,找三块带青皮的竹片。拿锤子和钉子,竖着在木板上相对钉两块,用于接触雪面助滑;另一块在滑板前方,横着钉一块(也可以是木板、木棍),用于下滑时放脚。然后选一有坡度的`地段,坐在上面往下滑。玩滑板,也得有人气,人越多,玩得越欢。如果没人气,索然无味的。”“爸,你们小时候也蛮有趣的。”“孩子,爸那时候也很苦,大年三十,上午要去砍柴,下午团圆可尽情玩耍。有时大年初一,也要去砍新年柴,表示新年进财(柴)。”

雪终于停了,我们继续往山边走。“雪被”踩上去,干枝条露馅了,感觉脚底在按摩。山林里,我们没有进去,偶尔也能听到啪啪的响声。我知道,那是高枝上的雪儿翻身,不慎掉下发出的声响。林子里也有雪,但不是白茫茫一片,而是大树兜下青色颇多。相机咔嚓、咔嚓照个不停。最后女儿跟我说:“爸,我们回家吧,这里太冷静了。”就这样,我们原路返回。

回到院子里,我们看到一群顽童在打雪仗,喊得热火尖叫。又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打雪仗的情景。我是最怕雪的,如有人打着我,我会眼泪簌簌地往外流。但只要有人逗一下,我又会破涕而笑。现在想来,还蛮有趣的。可惜时光不再倒流,逝去的只能留在记忆里,不过,那也是美好的回忆。

篇8:写风水的散文

当我们还没有走入风水的世界,实在无法想象我们的祖先对这片土地的爱这样深,这片土地回赠给我们的情这样浓。

在风水的世界里,星空物候指引着我们的生命轨迹,山野江湖庇荫着我们的民族兴旺,城邑道路维系着我们的幸福来源,连或大或小的家都牵动着我们生活中的快乐和悲伤。如果在中国文化中抹去风水,抹走的将不只是研究历史的故纸,我们也许会失去祖先和大地留给我们的千年浪漫。

在古代风水师眼中,天空是父亲,大地是母亲,在龙的传人生活的国度里,龙一直和我们在一起;他们认为,大地上的山脉起源于世界屋脊昆仑山,从这里发源出南北中三路庞大的干龙,三大干龙掠过中华大地,挟着天地生成的生命原气从西向东奔腾入海。

生命的原气和无线电波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当那些肩负着选址修造、建筑设计等义务的古代风水师和人们一同相信它存在的时候,便形成了对气的大量实用验证,对风水学的长期修改创新。现在我们思考世上到底有没有风水的时候,也许我们会忽略,其实古代风水师比我们更认真地面对这个问题。从古代发展到今天的风水学,并不是上古留下的神秘学术,风水学在历史上一代一代地发展,从来没停下过前进的脚步:宋朝的风水学比唐朝的丰富,明朝的风水学比宋朝的精密,清朝的风水学已经演变出许多不同学派,各自累积了不同经验,当代风水学流传到世界每一角落时,更令世人对这个天人和谐的理念与广泛实用浑然一体的文化着迷。

当许多人沉迷算命占卜,努力证明天命不可改、人生有宿命的时候,古代风水师已经大声向命运说“不”。风水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从大自然的生命原气中得益,风水学相信大地之上总有一片屋檐让人重拾幸福,总有一种设计让人走出厄运,总有一个城市永远繁荣富强,总有一挂乐土让自己死后还可以保佑后代昌盛。带着对人世的关怀,风水学让每一个平民百姓拥有平等的希望,古代风水师让人们相信只要在良好的风水环境下,穷人可以走出贫困,怀才不遇者可以得到机会,不完美的生活可以补足,胸怀大志者可以得到发挥。

要达到这种目的,风水学就不能高高架在幻想之上,以朴素唯物的.五行八卦理论为基础,以环境合理优美为原则,从国计到民生,从各行各业到社会各个层面,在漫长的历史中实现一个人类生存的完美地理模式,就是风水学的实施方法。

相关专题 宜人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