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记范文 英语

珂珂珂珂很可以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珂珂珂珂很可以”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后记范文 英语(共12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浅谈英语教学课后记

浅谈英语教学课后记

现代英语教学要求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将自己的教学感触、疏漏之处及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及时整理并记于教案之后。因为教学后记是教师对自身具 体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也是各科课时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认为精心备好教学过程,精心上好每一节课就足够了,而往往忽视了教学 后记这一环节。其实,及时做好教学后记,能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进而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上好每堂英语课并不容易,它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水平及组织能力。而写教学后记,可以帮助英语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更可以不断改进英语教学方法,积累可靠的教学依据,进而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成功的教学,体 现在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活化教材,以恰当的方法去设计教学环节,完成教学活动内容。教师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觉深刻的、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和引起共鸣 的方法记录下来,比如备课时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要以巧妙的以旧带新的'方式,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成功的操 练、掌握过程进行重点记录,诸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突破教案框框的灵感等。这些灵感与见解,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得意之作”,如果细心地加以整理分类,写 成教学后记,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完善,就能直接促进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英语课教学中,往往由于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决定了教师难以真正全面把握好每一堂课。有时教学方法欠佳,有时教材处理不够完善,有时师生活 动不协调,都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良。对此,教师应当勇于承认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要及时将问题记录下来并从主观上找原因,同时还应请同行指教,向学生征询 意见,采用多种形式取长补短,从而改进今后的教学。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因此英语课课堂教学效果要看学生操练检查的结果。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 生有更直接的体会。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对教师的满意程度如何,都会及时反馈给教师。由于学生的接受力因人而异,其中有些学生的发言可拓宽师生的思路,促 使师生顿悟。有些学生的思路可把问题引向纵深,这是教学相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各种想法,对有用的内容要及时整理并记录在案,以充实自 己以后的教学。 总之,教师教完每堂课后,应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根据教后体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考虑下堂课的教案设计以及时修订教案,这样才能改善上 次课中的欠缺之处。由于教学后记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所以每位教师都应该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这种模式,循环往复,才会使自己的教学不 断改进。

篇2:《黄果树瀑布》课文教后记

《黄果树瀑布》课文教后记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写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课一开始,我请学生用一个形容词来表达读了课文后对黄果树瀑布的整体印象,这其实是一个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在一次次理解、概括和表达中逐渐走向深邃。而“黄果树瀑布真美,美就美在( )。”这一说话训练意在请学生用文中精彩的语句来表达对黄果树瀑布美的理解,是一种选择性的复述训练。复述是习得语言最直接的手段。

让学生说说平时写作文时,一般会用什么方法,这容易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更好地沟通。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巧妙地点拨和引导,使之提升自己的见解。当学生讲不出时,我给予了提示,促进更多的学生思考。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悟去品去思,才会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才能有精彩的理解性的表达。只有经常揣摩语言分析语言运用语言,才能帮助学生产生敏锐的'语感。阅读课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课,要让思维、想象在课堂上得以落实。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读课文,通过反复斟酌,我觉得只有把学生的眼、耳、口、心一齐调动起来,才能使学生有最大程度的感悟。课前在自己的朗读中,感到很难读出“进入黄果树景区”去“听”瀑布的声音,切实感受“哗哗”水声“从远处飘来”,“像是微风拂过树梢”,再“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的情境,随后想到是否能配上音乐,在配音自读后,有了一种感觉。事实,在教学中,学生在配乐的朗读中情绪很高,也很快进入了情境。在媒体的帮助下,学生能尽快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将外部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内在情感,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篇3:《珍珠鸟》课文教后记

《珍珠鸟》课文教后记

课文后半部分,生动地记述了小珍珠鸟与作者之间逐渐挨近,直至熟睡在他肩头,对作者真诚信赖地变化过程。

在这一部分的叙述过程中,文章三次出现了“小家伙”这个词,让人深深感受到作者对雏鸟的喜爱之情。

第一次:出现在写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时。第二次:是在写小珠珠鸟跑到稿纸上,为着作者的笔尖蹦来蹦去,发出“嚓嚓”的响声的时候,作者说他不动声色地写,默默地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最后一次写,作者发现小家伙竟爬在作者的肩头睡着了,而且睡得好熟,小鸟把作者的肩头当做了最安全的地方,这种人鸟之间地真情,深深感动了作者,于是作者于笔尖流泻下了: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我们从中感悟到,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地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像一潭清泉,与文章的意境融为一体,应引导学生好好朗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师生本文最大的收获。

篇4:学习用品课文教后记

学习用品课文教后记

学习用品在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并且种类繁多,《学习用品》教学反思。所以同学们对它们应该再熟悉不过了。于是,我请同学们说出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用课件的形式把学习用品图片展示给同学们,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学习用品》这一课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句子及其中的生字“也”。学习用品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要联系生活帮助学生学习本课,本节课的目标是要求学生会认读文中生字新词,能够用“……是……,……也是……”句式说句子。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也”的`写法,会用句式说句子。在备课的时候,我考虑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生的词汇量较少,书写能力较弱,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好一点。

因此尽量考虑到B类学生的特点,通过安排一些图片帮助他们说句子,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表象,变抽象为形象,通过直观的图像使他们很快的说出句子,减少思维的难度,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A类生语言丰富一点,可以适当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发展挖掘他们自身的语言,联想课文上没有的词语说句子。例如王诚和陈诚。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练习从而加深理解“也”、“文具”的意思,学会用句式说句子。

课后,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事情,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

2.良好问题情境的设置,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前提。教学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学生的思维比较束缚,学生有模仿现象,自我激励较少,说句的拓展意识还不够强。

4.没有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即自我学习的意识不突出。学习较被动。

篇5:小学英语教案课后记

如何使儿童在课堂上保持较集中的注意力?我在课堂中做了几项尝试,最后发现,根据小孩爱动的天性,让幼儿尽量地活动起来,并注意一些细节上的处理,就能使幼儿的注意力得到较好的`保持。

在教授ThetearTree第二课时,学生刚上完体育课,比较兴奋,一时间不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如果这时候叫他们保持安静,恐怕效果不佳。因此我安排一些能让学生活动起来的Warming--upexercises。比如开火车数数,拍掌数数,手指操等等,这些方法都能很有效地把幼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10分钟中拉回课堂上来,Primary Colors很多歌曲和绕口令都是这方面很好的素材。有些歌词还可配上动作和表情呢,我和幼儿们一起做一起唱,有

时候还比赛一下,幼儿们每次都做得津津有味,很快就拉近了幼儿和老师的距离。

在学习单词中,我采用了单词变身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所学的单词学习新词,如:bear–pear/eat–tea,自编了有趣的绕口令,再配上滑稽夸张的动作,学生们很快就把pear/bear这两个词的音、意分辨清楚啦。在句型教学中,如果总让学生坐着听说,坐着读写,很容易出现学习的死角,也会有一部分,而且越来越多的幼儿会觉得枯燥而开始走神。要让幼儿们动起来,就要及时调整教学手段,

这样才能让课堂质量有所提高。

篇6:《郑成功》课文教后记

《郑成功》课文教后记

荷兰侵略者在台湾的统治长达38年。在这38年中,他们真是丧尽天良,惨无人道。1622年,17艘满载荷兰士兵的战舰在澎湖的马公岛登陆。侵略军一上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将手无寸铁的`居民赶到一个地方集中,然后架起大炮轰击,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台湾人民稍有反抗,他们就进行血腥镇压,对起义者残暴蹂躏(róu lìn),严刑拷打,任意杀害,甚至施以车裂、五马分尸等残暴刑法,有时是整个部落地进行屠杀。这在当时,就连荷兰远征队统帅宋克本人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中国沿岸的掠夺行为,激起了全中国的愤怒和反抗,他们把我们看成是谋杀者、暴君、海盗。我们对付中国人的手段确实也太过刻薄和残酷了。教学时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篇7:《牛郎织女》课文教后记

《牛郎织女》课文教后记

孩子们在恋恋不舍中学完这一课。其实我跟孩子们说了:准确地说是暂时的课堂学习结束了。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反复口味的地方。我们一生中不同时期读这篇文章,读这则故事的感受是不同的。没有人能将一篇文章一次学完的。你现在的学算是童年初读,当你长大了再读又会有更多的感悟,情感受会更丰富些。当你步入老年时读收获更会不同的。纯洁的爱情是神圣的,是高尚的,但也是现实的。比如说你们的父母的爱情是高尚的,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恩爱,也有争吵;有关爱也有矛盾;有享受更有付出……可是这一切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并不明白,因为我们还很小,还不懂,因为我们在不断的成长中。这也不是我们现在能考虑得了的问题。

教学中我大胆地对同学们说爱情,赞美爱情,不回避学生对爱情问题的提问。因为在我的心目中一直就认为爱情是神圣而又崇高的,是完全可以和孩子们谈论的话题。因为他们有对爱情的神秘感受,又有兴趣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日常中小孩子谈论爱情方面的名词都是被人笑话的,更不谈是直接问出心中的疑问了。你大胆而又虔诚地直接面对这方面的问题孩子反而被你的真诚所感染,所敬佩。事实上朦胧中的孩子们多么渴望成长中有人直接指点他们哪。尤其是农村孩子从电视中得到的并不都是正面的教育。

“生活即语文”意味着语文不应该回避研究和表达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当然包括爱情等一直禁锢的问题。文中说牛郎和织女互相介绍情况这一细节我们就很难操作。当我想请同学扮演织女先来介绍时没有一女生举手,当我的目光触及她们的目光时她们便会脸红!因为并不是她们没有感悟,不会表达,而她们的心中有一种害羞的心理:我演了,别人会在课后笑话我的。

结果还是一位心理十分单纯的男生表演了织女的自我介绍。有一同学开头了,僵局便算打破了。同学们演得很投入,因为牛郎织女的`真挚的爱情让孩子们感动,他们演时忘了自我。“我叫织女,王母娘娘是我的外婆,也就是你们说的姥姥。我负责织每天的朝霞和晚霞。”“我从小就和哥哥嫂嫂生活在一起,因为父母早亡。哥哥嫂嫂让我吃剩饭,穿破衣,每天一大早就让我去干活。我有一个好朋友叫老牛。”……孩子们的介绍是认真的,投入的,更是纯洁的稚气的脸上显现的只有真诚。没有谁笑话谁。这也是我始料不及未及的。这足可以让我感动,让我坚信——教育无禁区!

篇8:《放风筝》课文教后记

《放风筝》课文教后记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也许昨天放学时,我就有言在先,如果明天早晨第一节咱们把课文学完,从下午第二节起就带着同学们到临淄区广场放风筝。所以,同学们回家对课文进行了认真预习,就连学习最差的同学也已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但为了调动同学们课堂的积极性,一上课,我依然这样讲到:外出放风筝的时间长短,完全掌握在你们自己手里。这节课,我就开同学们的表现了。

二、激情引趣,共同探究。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后,同桌讨论一下,这篇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韩旭:这篇课文写了我们去放风筝我们是怎样把风筝放上天的、风筝飞上天以后的情况。

师:你说得很好!这三部分内容分别写了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那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读后用笔在书上标出哪是大蜻蜓飞上天之前的情景。(李传睿认为是文章的第一段,张复臻认为是文章的第二段,李成坤认为是文章的一、二段。)李传睿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大蜻蜓飞上天了没有?张复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大蜻蜓飞上天了没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同学们明白了大蜻蜓飞上天之前的情景包括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按照同样的办法,同学们明白了大蜻蜓飞上天之时、之后包括的部分。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地方,说明原因。

李泽齐: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仿佛在宇宙中飞行。我觉得这段话写得好,用了比喻,好像把这些风筝都写活了似的,跟真的一样。

师:你说得真好!老师也觉得作者好像把这些动物风筝都写活了似的',但你读出逼真的语气了没有?(摇头)。请你带着感情再读一遍这段话,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看脑子里是否有这些动物的形象。(重读)

师:这次你读得不错,同学们肯定也感到那些小动物就好像在眼前浮动。谁再来读读这段,比她读得更好?(夏婷婷读),这两位同学读得都很好,请同学们学着她俩的口气,自己练读一下这段。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专心,有感情。谁再来说说自己认为好的地方?

金起明:这时候,有一架飞机从西边飞过来。你是从哪儿飞来的呀?好漂亮啊!,这里既写出了大蜻蜓飞得高,也写出了大蜻蜓的漂亮,还写出了我高兴的心情。

师:我高兴的心情从哪儿看出来?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韩旭:我觉得既然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为什么这里只简要介绍了四种,应该再多写几种。

师:你提得问题非常好!谁来给他解答这个问题?

冯健哲、王子旭异口同声:这篇课文主要写我和哥哥放风筝,写那么多别人的风筝干吗?

师: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读完后,画出文章描写景物和体育场非常热闹的词语,同桌讨论一下:文章写这两部分与他们放风筝有没有联系?(有联系,但说不出原因)

师:请同学们联系课文思考一下阳光明媚是什么意思?

李泽齐、毕凯鹏、李文青:阳光充足、阳光柔和、阳光灿烂。

师:你们三个说得都对,其中阳光灿烂最好。下面请同学们听我说一段话,看看能表达我怎样的心情?

元旦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教室里依然挂着满身灰尘的拉花,贴着被撕得七零八落的窗花。黑板上白一块,黑一块,上面残缺不全的汉字好像喝了酒的醉汉,东倒西歪,无精打采。看到这一切,我真想立刻冲出教室,不愿再多呆一会儿。

生(七嘴八舌):讨厌、烦、厌恶等。

师:也就是说,写景是为写事服务的,是用来衬托人物心情的。请同学们想想文章写体育场的热闹景象有用吗?(说明他们兄弟俩更高兴)。非常好!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注意通过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情。

(生没有再发言者)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非常踊跃,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写具体的原因(亲身经历,观察仔细)。

三、巩固所学,拓展延伸

1、练说天空中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2、抄写描写天空中各种风筝的句子(先抄完者传阅搜集材料)。

篇9:七颗钻石课文教后记

七颗钻石课文教后记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课文首先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当时的重要性;然后写小姑娘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随着一次次让水,水罐也一次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地球上终于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应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在于,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读为本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想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创设情景引发情感陶醉

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这篇与我们孩子生活仍相距甚远,那么就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置身于故事中,设想处理水的种种方法和理由,既能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为凸显文中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心做铺垫。于是上课伊始,我利用FLASH动画课件和凄凉的音乐为背景,我把形、声、光、情、意融为一体,接近时空距离,然后有感情的朗诵课文的第一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水就是生存的希望,有了水认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了水,等待人和万物就只有死亡。使学生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

二、自主识字,轻松识记

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于是,我努力将这一理念体现在识字教学中。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进行识字教学。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鼓励他们同桌合作识字,并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先认读带拼音的,再读去拼音的生词,最后进入猜读小熊身后的不带拼音的字,让学生趣味识字,加强巩固。

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习自主识字,体会了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快乐。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真正读者的地位,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发展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1、读书指导具有层次性。教学中我利用自读,读通难读的长句子,感情朗读来推进教学。而且每次读的要求不一样,层次也不一样。

2、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感情朗读,教于读书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我让学生再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画出学生最感动的语句,并思考是什么让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动。然后让学生再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我根据学生的立足之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并让学生在各种读的方式下,总结出如何将课文读得又感情,如何去体会课文所蕴涵得情感。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得同时习得读书得方法。

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得是深深的反思。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今后应该改正:

1、时间分配有点不合理,造成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

2、读书指导上有点不到位,过渡型语言不简洁明了,有些不准确。

我会用汲取本节课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用于以后的课改之路上。

篇10:――《近体诗》网络教学课后记

――《近体诗八首》网络教学课后记

――《近体诗八首》网络教学课后记

作者:郑剑非 东北育才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创设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真正优势,尤其是在传统的教育理论背景下信息技术无法找到自己在教育中的真正位置。近来年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值的我们注意的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建构出富有个性化色彩和创见性的意义――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尤其应该鼓励学习者建构出他自己独特的意义,形成他自己的独特“认知结构”,而不是机械复制教师提供的结论,作文更是如此,当前语文教学中内容理解的统一性和作文教学中的“集体失语症”现象,只能说是僵化的语文教育的恶果。我们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近年来批评甚多,笔者认为,我们固然不可把语文教学的成绩一概抹杀,但当前语文教学也确实存在着问题。

首先,现行教学体系与语文学科体系之间存在着很难解决的矛盾。现行教学体系要求学生以线性方式发展,即由低向高的方式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一般来说,学科知识体系也应按照线性方式构建,这样能够更有效地适应教学体系,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一些层次较清楚、序列性较强的学科如数理化等在教学上显得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学生也较易适应。而语文学科本身知识体系就存在着模糊性,在基础教育层次上的语文学科知识更缺乏清晰的层次,难以准确地规定量化的标准,这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曾经有人认为语文教育的根本弊端即在于此,教、学皆无所依。有许多学者、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建立了中学语文知识体系,并试图以此为依据建设语文教材。也有的老师注意到,语文知识本身在层次上有交叉性,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不同的知识层面上有着不同的意义,而且语文能力的培养不是仅靠语文知识的简单记忆理解所能奏效的。有的教材编写者试图建设网络式的教材体系,按单元编写,但语文学科的学习并不能用简单的认识过程来概括,它必须以大量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知识与能力不完全同步发展,学生也并不是在知识层次上完成了由分解到综合的过程就能具备相应的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师而言,很难按照编者的意图进行有效的操作。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也存在着模糊性,或者说很难按照一个线性序列确定学生处于哪一个层次上,这与数理化等学科有明显的区别。同年级的语文水平差别之大远超过其他学科,在中学以上,很难根据年级判断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但我们只能按年级进行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只能在同一个层次上学习。

以上都是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的问题。而如果让我们的目光关注一下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读、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方式将由过去的线性方式向非线性的网络化方式转变,这使读者能够自主决定阅读的内容,利用链接随时可以转向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过去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般要按作者规定的次序进行,而现在则由阅读者自主决定。这样便形成了一种网络式的结构。这种变化正在发生并将对人类的思维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想我们可以从中获得重要的启示:能否以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化教材,模糊知识的层次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决定他的学习方向。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基于以上思考,我试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建设网络化教材,创建包括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库、具有良好的协作交流功能的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方面尝试进行一些实践探索。

二、实践探索

首先我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主要是进行网站建设,我利用asp技术建设了语文教学网站,asp技术可以方便地对网站内容随时进行更新,并可在网站内使所有的学生进行实时的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协作与交流的过程。网站中包括课文参考资料和语文论坛两部分。我根据教材篇目在网上搜集了大量有关资料加入课文参考资料中,其中包括课文分析、相关图片及音频视频资料、相关文章、同步练习等,供学生自由选择浏览。在语文论坛中我为班级每个学生都注册了用户,学生可在里面发表文章进行讨论。论坛目前建立了语文研究和作文天地两大分类,语文研究以课文为单位分版,学生浏览完有关资料后可在相应课文论坛提问、讨论;作文天地包括自由作文和作文训练,学生可在自由作文中发表自己平时的练笔,在作文训练中按训练要求完成写作训练,学生可互相浏览文章并提出意见,随时进行修改。论坛还有用户等级功能,学生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可以上升一个等级,起到了激励作用。

下面结合具体课例进行分析。

课例:《近体诗八首》

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第三册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文学欣赏,第三单元是唐诗宋词欣赏,文学欣赏是一个创作性的过程,学生的欣赏过程绝不等于对教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意义建构”更为重要。而且这篇课文包括八首唐宋近体诗,容量大,如果按传统讲授方式,难以充分展示作品的背景资料,更难以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仅靠教师的分析描述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这样费时多而效率较低,更难以实现最终意义建构的目标。于是我便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们在多媒体教室共同完成了这篇课文的学习。

我计划用四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分为三个学习阶段。

【第一阶段】 1―2课时为尝试研讨阶段。

〖学习目标〗

1.熟悉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进行协作交流的态度。

3.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掌握必要的知识。

4.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5.进行诗词欣赏的初步尝试。

〖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以下任务:

1.自己选择阅读网站内关于近体诗八首的资料。

2.(1)任选两首诗写一份作者简介、作品写作背景简介,要求语言简洁。

(2)你认为作者在写作此诗时的心境如何?将这些内容写成文章发表在论坛内。

3.要求阅读网站内《欣赏诗词九要》系列文章,学会欣赏诗词的方法。

4.任选课文中的二首诗尝试进行赏析,并在论坛中发表文章。

5.阅读有关杜甫的资料,写一首诗介绍杜甫,诗体不限,发表在论坛内。

【第二阶段】 第三课时为引导研究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杜甫的《登高》。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进一步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并引导学生实现自己对作品的意义建构。

〖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将学生诗作投影到大屏幕,一方面了解了作者,提供理解诗作的背景,另一方

面把学生自己的诗作展示出来,对学生也起到了激励作用。

2.欣赏配乐朗诵。我选用了《二泉映月》作为配乐,为后面的问题作了铺垫。

4.语文论坛讨论,在以下思考题中任选其一,进行讨论,如有其他问题也可在论坛中提出。

A.《登高》与《二泉映月》意境是否一致。

B.对诗中你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分析。

学生在课文参考资料中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在论坛中发表观点,进行实时的讨论,教师也

参与其中,对学生的文章及时反馈,提出指导意见或给与适当评价。

5.小结。

6.开放性研讨题目。

A.根据登高诗意写一首诗。

B.选几首表现秋意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如《山居秋暝》、《沁园春 长沙》等。

7.诵读《登高》。

我制作了《登高》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了《登高》的配乐、配画朗诵,学生跟读品味。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为自主深入研究阶段。

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诗歌欣赏有了初步的认识,可自己尝试进行研究。我首先在论坛中了清华附中的一位学生写的一篇论文《梅边吹笛露桥闻》作为范例供学生参考,并提供了部分杜甫研究的题目,然后要求学生在近体诗八首中选自己喜欢的篇目进行研究,在论坛中进行讨论,我也在论坛中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

三、思考与讨论

我和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完成了这篇课文的学习,这可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经过了艰苦的准备过程,但也是一个愉悦的过程,学生的表现甚至让我感到吃惊。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共10课时后学生在论坛内的贴子总数便达到1,041篇,所有学生均参加了讨论,最多的同学发表了30多篇文章。学生兴趣的高昂、思维的活跃、思维的深度都让我感到意外。我把学生的部分讨论内容和我的一些思考在中国中小学教育网即K12网站的语文论坛中发表出来,引起了许多老师的关注,并对学生的文章发出了一致的赞叹。这次教学探索,也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

我们可以看到这次网络教学活动的几个突出的特点:

1.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网站内用户等级的功能也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学生学习的真正的持续的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固然有着许多有效的刺激学生学习的力量,如来自各方面的奖惩手段、社会环境的潜在影响等,但大多最终指向今天的学习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上,如果缺少学生真正的内在的兴趣,学生很难为了一个遥远的目标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学生在某一学科上下功夫为了什么?除了兴趣外最直接的就是为了分数,学习内容在考试后异化成了分数、结业凭证、录取通知,最终造成了学生的厌学,甚至造成了无意义的教育――背离了本来教育目的的

[1] [2] 下一页

教育。而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并得到满足,而学习内容所自然形成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只有在深入学习后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出色的表现。有人说,在网络上最重要的是抓住别人的眼球,那么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尤其是在一个有着长期固定的学习团体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只有提出更好的问题、更深刻的思想、更有新意的观点或者提供更新的材料,才能有效的吸引别人的眼球,而学习的深入所带来的收获更能带来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是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因此,网络学习环境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2.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学生在交流中迸发了思维的火花,这种实时的.交流方式使每个人都处在一种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是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进行真正的思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这也给了他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我们在课堂上有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过于急迫的想把答案塞给学生,学生缺少充分的时间去作深入的思考,尤其是难以真正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有时表面上课堂活跃,有问有答,但学生那种快速的反应只是表层思维的活跃,思考缺乏深度,长久以往,学生将失去真正的思考能力。

3.真正实现了学习的意义建构,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终目标。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情况建构知识框架。尤其对于这样一次文学欣赏课来说,学生的个性创造表现的更为突出。在此仅举两首学生咏杜甫的诗作为例:

其一(高二・二班 杨春雷)

瑶湾才子纵情志,不辨官场仕途歧。

风云忽起历患难,满怀壮志空衫衣。

目含世间疮痍泪,笔走人间劳苦疾。

何日工部碑前过,青松自有杜鹃啼。

其二(高二・一班 王泽)

世上疮痍笔中锋,

黎民疾苦化心中。

壮志未遂孔明愿,

诗史存世启放翁。

像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这是学生创造性的充分表现。

4.使协作交流真正成为教学的一部分。

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处在协作交流的环境中,学生在讨论中互相提供信息,交流思想,共同完成学习过程。交流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要,对语文学习来说交流则更为重要,可以说,交流是语言学习的催化剂。在传统的课堂中却很难做到,师生交流可能有一些机会,但生生交流却难以充分的进行,在网络教学方式下,这种交流则可以充分地进行,或者说,交流就是这种学习方式的基本内容。

5.这样建设教材便能更有效地创设情境、提高效率、增加容量。

教材容量的增大增加了学生的读写量,使学生有足够的言语活动和感性的积累,这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同时也在语文学习中加入了信息选择和处理的内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使学生更有效地适应未来的信息社会。

6.让语文成为真实的语文。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堂并非孤立于真实的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要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常常进行架空的技巧训练,学生缺少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运用中去学习语文,这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最重要的意义。

以上只是这次教学探索的一些初步思考,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讨论,如语文网络教学教材建设、语文教学网站的基本规范探讨、网络教学课基本模式的探讨、新的教育评价问题、课时安排、网络教学环境中师生关系问题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现在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去做。但这里不再有教参,正如当前流行的一句话――把创造还给教师,它需要你、我去创造。

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 江西师范大学教学论研究中心 钟志贤 徐洪建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上一页  [1] [2]

篇11:-《近体诗》网络教学课后记

-《近体诗八首》网络教学课后记

――《近体诗八首》网络教学课后记

作者:郑剑非 东北育才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创设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真正优势,尤其是在传统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背景下信息技术无法找到自己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的真正位置。近来年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建构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值的我们注意的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建构出富有个性化色彩和创见性的意义――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尤其应该鼓励学习者建构出他自己独特的意义,形成他自己的独特“认知结构”,而不是机械复制教师提供的结论,作文更是如此,当前语文教学中内容理解的统一性和作文教学中的“集体失语症”现象,只能说是僵化的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恶果。我们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近年来批评甚多,笔者认为,我们固然不可把语文教学的成绩一概抹杀,但当前语文教学也确实存在着问题。

首先,现行教学体系与语文学科体系之间存在着很难解决的矛盾。现行教学体系要求学生以线性方式发展,即由低向高的方式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一般来说,学科知识体系也应按照线性方式构建,这样能够更有效地适应教学体系,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一些层次较清楚、序列性较强的学科如数理化等在教学上显得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学生也较易适应。而语文学科本身知识体系就存在着模糊性,在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层次上的语文学科知识更缺乏清晰的层次,难以准确地规定量化的标准,这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曾经有人认为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根本弊端即在于此,教、学皆无所依。有许多学者、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建立了中学语文知识体系,并试图以此为依据建设语文教材。也有的老师注意到,语文知识本身在层次上有交叉性,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不同的知识层面上有着不同的意义,而且语文能力的培养不是仅靠语文知识的简单记忆理解所能奏效的。有的教材编写者试图建设网络式的教材体系,按单元编写,但语文学科的学习并不能用简单的认识过程来概括,它必须以大量的感

[1] [2] [3] [4]

篇12:七色花课文教后记

七色花课文教后记

《七色花》这篇文章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一位名叫珍妮的小姑娘,因为迷路,从老婆婆那里得到了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就用这七片花瓣实现了她的七个愿望,用最后的一片花瓣,帮助残疾人维佳恢复了健康,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做有意义的事,要做一个善良的好人。

在《七色花》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点体现“以边阅读边猜想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幼儿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不同的互动环节,如: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等,把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讨论中, 我又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想实现什么愿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争着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与别人分享,给幼儿充分的想象空间和交流时间,让大家畅所欲言,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一下子激活了他们的思维火花。

课堂是幼儿舒展灵性的空间,只要留给他们一定的思维、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幼儿畅所欲言,再加上老师的引导、鼓励,那么孩子的灵性可以进一步得到舒展。这一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感动,让我发现孩子们都有一颗善良、美丽的心灵。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1、这节课中幼儿的思维始终都在活动。

2、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了情感教育。

3、激发了幼儿阅读童话的兴趣。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个别回答时给孩子们更多地表述机会。

2、充分运用好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合理引导幼儿的想象力。

努力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努力让幼儿拥有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勇于表述自己见地的'机会,给孩子们创造自主、宽松、充满乐趣的互动环节,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在快乐中学得本领。

故事欣赏《七色花》

活动目的:

1. 理解故事内容,能明白故事所表达的意思: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2. 学习词:神奇、陌生、可惜、同情;词组:东张西望、皱着眉头。

活动准备:

“七色花”、故事磁带

活动过程:

1. 谈话导题:春天来了,各种美丽的花也开放了,可是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七色花呢?据说啊,得到它的人可以用它来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哦,有一个叫珍妮的小姑娘,她就得到了一朵七色花,想不想知道她实现了什么愿望呢?

2. 教师讲述故事《七色花》(也可以放录音磁带)。

3. 讲完故事后提问:珍妮是怎么得到“七色花”的?她的第一个愿望是什么?她后来用七色花瓣做了哪些事?你觉得她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故事比较长,孩子们也许记得不太全)

4. 结合教具“七色花”复述故事,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学习词语:神奇、陌生、可惜、同情;词组:东张西望、皱着眉头。并能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

5. 教师与幼儿一同复述故事,可以请小朋友结合教具来表演珍妮是怎样实现她的愿望的,实现了什么愿望。

6. 讨论:如果你有七色花,你会用它来实现什么愿望?自然的结束活动。

相关专题 英语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