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字化音乐手段培养音乐教育人才

My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My”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了浅谈数字化音乐手段培养音乐教育人才(共7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浅谈数字化音乐手段培养音乐教育人才

浅谈数字化音乐手段培养音乐教育人才

数字化音乐手段是培养学生使用数字化音乐,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更好地培养音乐教育人才.

作 者:邹丽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七台河职业学院,黑龙江七台河,1546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5) 分类号:G64 关键词:音乐制作   音乐创造力   音乐感觉  

篇2: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与传统音乐教学手段的比较与研究

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与传统音乐教学手段的比较与研究

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与传统音乐教学手段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声乐、钢琴、和声学、配嚣法、乐器法、视唱练耳教学等课程.通过比较研究倡导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的普及和发展,实现音乐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

作 者:苏艳丽 郑颖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音乐系,河北,衡水,053000 刊 名:大众文艺 英文刊名: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数字化音乐   传统音乐   教学手段  

篇3:音乐教育与音乐能力的培养论文

音乐教育与音乐能力的培养论文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北京魅力校园合唱研修班的培训,经过几天的学习,我对自身有了短暂的修复,开阔了视野的同时,也给我注入了新的教育理念。面对教了二十几年的教材,我一边学习,一边反思。我们小学的音乐教育,到底让学生们获得了什么技能,教材彩印的很精致,内容琳琅满目,却让我们这些施教者东一下、西一下、忙乎一学期到期末,学生们唱的不扎实,更谈不上有什么技能,学生的音乐能力得不到根本提升,这也是教师最头疼的事。

记得,在学习中,吴灵芬教授感慨我们中国的小学音乐教育,是有名无实的教育,教材从理论上看起来满有条理的,实际上一点不实用,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一点没有帮助。吴教授当时算了一笔课时帐,假如每周2节音乐课,去掉4个月的假期时间,我们中国的孩子,每年还拥有8个月,64课时的音乐课,在小学就读六年,就是384课时的音乐课堂,难道,这384课时还不够提升孩子的学习音乐的能力与素质吗?在场参加培训的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听完这一笔课时帐,这是觉得这种教育太误人子弟了,大家都很感慨。

学习归来后,我也想过要针对学校目前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一下调整。我在网上买了一本《柯达伊教学法》,要提高孩子的音乐能力,首先要从节奏入手,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借鉴了柯达伊教学法的节奏训练。针对我教的学生,年级的年龄特点,编创了几种不同节奏型和口诀读法,孩子课堂练习的效果非常好。每次节奏练习,孩子们都兴致盎然,很有意犹未尽之感,每到这时,我会被感染,这才是我相像中的音乐课堂。无论我怎样变换节奏,孩子们都能连贯地按照我教的几种节奏型,边读边拍打出来。经过了这种小小的尝试教学,使我萌生了要结合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对音乐教材的教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以重视学生的音乐能力为主线,提高孩子音乐能力为教学目的。我想,当孩子具备一定的音乐能力后,还愁他们不会审美和体验音乐吗?基于这个想法,我想,我们学校的音乐课堂还是大有作为的,我为我的课堂制定了音乐课堂教学的三个目标。首先,器乐教学是第一个能力目标,两节音乐课中,有一节是器乐教学,我们学校从器乐走进音乐课堂以来,经过五年的摸索教学,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器乐教学模式。各年级都有难易适度的计划曲目教学,器乐教学的开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们演奏乐曲的能力。

在我的器乐课堂中,学生从长音的气息训练,到短音的吐音训练,从指法练习到舌头断音的运用,每节课都要经过这一整套的常规器乐教学的训练,学生进步很快,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阶梯状提升,几年下来,学生积累了好多葫芦丝曲子。多数年级高的学生,教材中的小歌小曲随便拿来,都能自主吹奏。我的第二个目标是,利用另外一节音乐课堂,从两方面知识技能入手。一是对教材中歌曲进行提炼,选出典型的、有歌唱价值的歌曲,让学生学唱,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歌唱,并且能大胆地、流利、完整地去站在前面去表现歌曲。为什么我要定这个目标呢?因为,我发现,很多孩子都不会唱歌,即使学校搞课前歌声,那也只是班级盯上一首歌曲练,不能全面地让每个孩子得到锻炼。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首先必须要让他们张开嘴去唱,只有唱出来,才能慢慢地体验歌唱的感觉,否则,教师教导的一切的方法都会视如纸上谈兵———白费!这就是我制定的第二个提高学生音乐能力的目标。第三个目标是教材中的重点音乐知识,没有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只会唱、奏是绝对不行的,必须把知识和技能有效结合起来,这也符合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想把音乐知识的要素从训练节奏和视唱旋律入手,有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在教学中进行训练,只有这样坚持打好音乐的基础,才能培养出有素质、有能力的学生。一辈子去做一件事,只要能把这件事情做好,我想,那就是一种价值体现。教了一辈子音乐课,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同样会给我的学生一种光彩。作为音乐教育者,对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有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希望在美丽的校园里,我们的孩子们享受阳光的教育,通过我们的努力,真正拥有一颗艺术的心灵。记得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高贵。

为人师亦或为人父母,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爱他们,从点点滴滴做起,用智慧的汗水,努力去塑造千万个鲜活的生命,无论将来孩子们走向社会,从事什么职业,我想,经过我们的努力,他或她,一定会是个人格高尚的人!

作者:万玲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昌邑万达实验小学校

篇4:[音乐论文]高师《和声学》教学中“数字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音乐论文]高师《和声学》教学中“数字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内容提要:科技的进步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电脑、投影仪等“数字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音乐课堂教学。该文分别从前提条件、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延续课堂等视角,介绍在《和声学》教学实践中实施“数字化”教学的途径,以期为高师音乐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事业提供一种“数字化”教学的思路,并主张“数字化”教学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应该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

关键词:和声学 教学手段 数字化 音序器 软件 硬件 MIDI 多媒体

科学与艺术是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但自远古时代起,人类的艺术发展就不断地从科学的进步中获益。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开始在我国音乐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运用,随着人类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代表――电子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以及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这一辅助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中,冲击和替代着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中,人们充分利用了它的省时、节资、实时、便捷等特点,建立了数码钢琴教室、多媒体教室,部分课程改“一对一”授课形式为集体授课,大大缓解了我国师范院校普遍存在的师资不足的状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人们的欢迎。

《和声学》是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基础学科,是学习《复调》、《曲式》、《配器》等课程的前提条件,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和声学》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和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和声学》的教学质量,是高师《和声学》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以往高师院校的音乐系科里,黑板和钢琴一直是《和声学》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由于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基础薄弱,许多高师学生在入学前并不了解什么是和声。面对如此的教学对象,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和声谱例在学生心中难以形成和声音响的听觉联想,因而几近于“纸上谈兵”;而钢琴上弹出的和声音响瞬间即逝,学生因看不见其乐谱形式,故而又等于“对空弹琴”。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和声学》课程的教学,学生常常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困惑。尽管教师教的认真,学生学的辛苦,但学生最终得到的常常只是一些抽象、繁琐的清规戒律。由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怎样避免平八、平五、声部交错、四部同向等书面作业错误这一教学误区之中,因而,在他们的耳朵中没有对音响的听觉感性认识,没有音响的优劣比较,思想上很难形成良好的和声思维习惯,学到最后,多数人终于失去了对《和声学》学习与应用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高师《和声学》课程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之关键所在。

为解决和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难以沟通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引进了计算机、MIDI和多媒体等数字化教学系统,对学生进行视、听一体化的多媒体和声教学。下面分别从前提条件、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延续课堂等视角,介绍在《和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数字化”教学,以期为高师音乐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事业提供一种“数字化”教学的思路,使数字化教学手段更好的为高师音乐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事业服务。

[1] [2] [3] [4]

篇5:人才使用的激励手段

人才使用的激励手段

在所有有关人才使用的问题中,人才的激励问题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应该在发挥人才作用中优先解决。

激励的实质,是对人的行为的刺激,即通过一定的手段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构成激励的因素包括:高薪,被认可,有成就感,参与感,被尊重,等等。最简单、最常用的激励是奖金。产权和期权是金钱的又一种表达方式,产权是私人谋取自我利益的社会性制度约束,这项约束可以解释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增长的业绩。因为人们积累产权的一个动机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一个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的有效产权制度是稳定预期的保证,而稳定的预期是稳定发展的一种持续引力。受这种引力的作用,人们的行为沿着一定的轨迹运行。如:对勤劳的最大激励就是保护勤劳者的劳动成果,让其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再比如,专利制度的实施,为世界各国的人才进行积极创新、探索,提供了合理预期保障的同时也就为其提供了激励。与其他各种激励方式(如:发工资、分红、奖金)相比,产权激励是最持久的,同时在解决了激励过程中也解决了责任问题。

问题在于,金钱(包括产权和期权)就是最好的方式吗?按照经济学原理,受边际效益递减作用,报酬提高到一定程度就失去了其作为激励因素的价值;同时,还会造成人才创新能力的弱化。心理学认为,低工资或适宜的工资水平有利于人们去继续争取更高的报酬和晋升,正所谓“穷则思变”,从而激发人的.创造欲望;反之,高薪容易形成享受者对企业或组织的过分依赖和优越感,进而弱化人才的创造本能。在现实中,尽管薪酬是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决定人才最后选择的往往是企业或组织整体的环境,即人才对企业或组织的认同感。因此,对人才的激励应看被激励者看重什么,什么因素在被激励者心中所占的权重最大,即人才本人的偏好何在。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后得出结论,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前四个因素分别是:个体成长(约占总量的34%)、工作自主(约占31%)、业务成就(约占28%)、金钱财富(约占7%)。可见金钱不是万能的。事实上,即使是产权和期权,当其赖以生存的主体出现动摇,或当人才感觉自我价值观念与组织观念出现分歧时,也将失去对人才的激励作用,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有着高额薪酬和产权预期的CEO去职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彭剑锋教授认为:多元化的分配要素在当今社会,价值分配的内涵远远超出了薪酬本身。比较而言,机会是激励知识型人才创造、应用知识更具影响力的要素。机会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像参与决策、更多的责任、个人成长的机会、更大的工作自由和权限、更有趣的工作和多样化的工作活动等。

此外,高额的薪酬通常与巨大的压力和高度的责任相伴。当压力超过一定临界,对人才的身心形成影响时,高薪不仅不能产生正面激励,反而有可能产生负面效应。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工作肯定会受到影响。美国著名情绪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认为,人才当前面临的事件触及个人目标的程度是所有情绪产生的首要条件,当某事件的发展能够促进人才目标的实现时,就可能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反之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人才一般存在三种目标:与生存有关的目标、与社会交往有关的目标、自我实现的目标。巨大的压力不仅影响人才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人才的生存,因此,当高薪带来巨大压力时,必须尝试使用其他激励方式,比如情感交流。

激励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就会产生好的作用,使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这就提醒我们注意激励方式的多元化:个人与集体目标相结合;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按需激励(即按人才的偏好激励,满足其最迫切的愿望,激励的效价才高,激励的强度才大);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作者单位:湖北大学)

篇6:音乐教育如何培养幼儿创造力论文

音乐教育如何培养幼儿创造力论文

音乐和诗歌一样都是美丽的语言,优美动听的音乐会陶冶情操,给人享受和熏陶,最为重要的是,音乐教育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形成,由此可见音乐的重要性,本文将对音乐教育如何培养幼儿创造力进行分析探讨。

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引领时代潮流的符号,而只有不断创新才可以引领,才能广受欢迎处于不败之地。因此音乐教育中,教好专业知识是基本,培养幼儿创造力才是精髓,是重中之重。

笔者将分别从:创造力培养的必要性、音乐教育现状、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对策,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创造力培养的必要性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形成,想,让其思维更加明朗化,同时能让幼儿更好的感受音乐的美,生活的美。但是,很多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开展的教学中,其教学手法以及内容都比较单一,且枯燥乏味,缺少新鲜感,而且其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根本无法有效激发幼儿兴趣。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音乐教学质量也随之降低。为培养幼儿创造力,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幼儿审美。

音乐教育还具有培养幼儿自主性的作用,通过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引导,幼儿能够更好发现美并认识美,从而能够让幼儿的心灵美得到一定升华,让其形成新的思维观念,能够更加有效解决问题,为其创新思维的培养作出了相应的铺垫。在现在社会环境下,创造力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幼儿作出相应的创造力的培养,为其以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

二、音乐教育现状

我国不论是在哪一学习阶段还是哪一门科目上,其教学模式都完全类似,没有区别,这种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既刻板单调,又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音乐教育也不例外。

本来音乐教学应该是个很轻松快乐的过程,让幼儿能够享受并愿意主动去学习,而目前的音乐教学却把这门课程当做理论课程一样去教,完全没有将音乐的灵魂和精髓讲出来,更别提所谓的创造力的形成,幼儿学得累不说,最终还是没有任何长进,竹篮打水一场空。

另外,很多幼儿园的教师并不是音乐专业出身,有些音乐教师还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的,这种现象尤其在农村幼儿园十分常见,这一问题也为幼儿音乐素养的形成,创造力的提升起到了阻碍作用,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对策

综上,笔者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中发行了诸多问题。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幼儿对音乐课程逐渐丧失了兴趣,教学质量也随之降低。针对这一现象,如何有效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力,已经成为了教育界必须立即解决的问题。笔者将就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树立创新思想

要从源头上进行创新,也就是思想。当思想的结被打开不受任何禁锢的时候,思想才可以称之为思想,它像获得了自由、得到了重生一样,可以天马行空大胆发挥,这样一来新的点子或是奇妙的方法都可以想的出来,打破原有的东西让人眼前一亮,极具吸引力,这就是创新。有了创新思想,自然而然就可以发展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这样有了切入口和良好开端。

所谓音乐是不是都是唱出来的呢?唱出来的音乐才是真正的好音乐呢?先放一些唱的比较好听的音乐,举个例子:教师在教授《小雨沙沙》时,教师可以播放下雨的视频供幼儿欣赏,并设置相关问题:小朋友们,你们听过小雨唱歌吗?你想知道小雨是怎样唱歌的吗?这是幼儿会积极踊跃,有的说:小雨唱歌是嘀嘀嘀的,有的说:小雨唱歌是啦啦啦的。教师要充分启发幼儿进行思考,并将自己的观点表现出来,不受传统教学所限制,这对于幼儿创造力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对于幼儿创造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伴着音乐节奏玩“贝壳捉小鱼”的游戏。具体来说,教师要先划定一个自由活动的区域范围,并分配好“贝壳”和“小鱼”的角色,在没有响起音乐节拍的时候,幼儿全部都蹲着扮作“石头”。如果响起某种音乐节拍,扮演“贝壳”的学生就要马上去抓“小鱼”,而扮演“小鱼”的学生就要想方设法“躲避”贝壳的抓捕,直至这个音乐节拍结束,学生再次变回“石头”。在一轮游戏中,也就是某个音乐节拍从响起到结束的时间段内,“小鱼”一旦被“贝壳”拍到立刻淘汰,当然,如果“贝壳”没能抓到任何一条“小鱼”,也会被淘汰。

在结束游戏之后,教师再对“活着的贝壳和小鱼”进行统计,并给予优胜学生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的游戏具有一定紧张感,在游戏中幼儿必须灵活运用自己的大脑、不被淘汰,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思维,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形成。

又例如:教师在教授《开火车》这首歌曲时,教师完全可以将游戏策略应用其中,要求所有幼儿站成一排,随着音乐的播放来开展游戏,教师将小铃铛准备好,跟着音乐节奏来摇晃小铃铛,火车开得慢,铃铛敲得慢,火车开得快,铃铛敲得快。通过游戏的应用,幼儿不仅能掌握音乐的节奏,同时还形成创新意识。

结束语

幼儿阶段是幼儿学好音乐的关键阶段,为了帮助幼儿形成创造力,教师必须对传统教学策略及时转变,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开发幼儿头脑,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篇7: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

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多。作为中等职业学校,面对如此有优势的时代背景,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突出中职教育特色,适应社会需求,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就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以课程体系改革为主体,以培育专业人才为目的,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工作实际,认为只有通过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进一步满足我国学前教育向前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课程体系改革思考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2014年工作要点,要点指出我国将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学前教育国家重大项目,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更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进入学前教育行业。

一、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高速发展,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数量缺口庞大,公办、民办幼儿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缺乏人才,从学历结构方面来说,高中及中专学历占大多数,占据主导地位。从年龄结构上看,大部分园地达不到老、中、青梯队结构,教师人才队伍的青年化或老龄化倾向较为严重。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学前教育人才的输出机构之一,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社会和人们的高要求,人才培养呈现出不同的问题。学校、企业在招聘学前教育人才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员普遍认为,宁愿选择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因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达到企业、岗位的要求,若招聘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只需稍加培训,便可达到岗位的要求,节约了企业的用人成本。由此可见,中等职业学校所培育的人才在市场上并无明显的竞争优势,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遇到瓶颈。如何解决此问题,正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途径

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专业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利用和发挥自身专业及特长,对学龄前儿童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教育任务,为学龄前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针对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并解决,即宏观上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微观上课程体系改革两方面,从而进一步实现完善人才培养的途径,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学前教育人才。

(一)完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最终的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运行方式和构成式样,它的构成要素包括四方面,即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育方法和教学设计等。参照此定义,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本身的特性,其人才培养模式可定义为: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培育人才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结合教学与生产实践为主要途径、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中等职业学校和市场上的用人单位一致明确需求的具体目的、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保障机制的总和。

综观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不管是专业设置还是课程安排,或多或少存在沿袭普通教育的发展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免有照搬照抄普通教育的嫌疑。这就导致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并未突破理论教育这一传统,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强调要学习基础和专业的理论知识,却不够重视培养人才实际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等。最终导致学生虽然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的操作中反而缺乏应用和动手的能力,以致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最终出现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就业难。

当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现在社会需求时,唯有积极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出路,才能使中等职业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更具竞争力,从而实现其长足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应重点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技能行人才,加强他们的动手操作和应用能力,遇到问题能够迅速解决。另外,应突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性”特色,针对某些特定的岗位群,学生能够发挥在学校学到的技能和技术,轻松胜任特定岗位上的工作,从而实现企业和自身的“双赢”。可见,中等职业学校亟需进一步完善现有学前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1.正确定位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教育并非局限于学业失败者、社会地位低下者无奈的选择。它能为不同层次、职业、手工业者提供进一步的教育。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是高等教育等的重要补充,担负着重大的培育人才的责任。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定位正确,才能进一步培育出优秀的人才。

2.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制约着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只有明确正确的培养目标,培育才能更有目的性,根据目的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技术型人才,是为企业或市场提供服务的人才。中等职业学校本身的教学、师资水平较低,严重缺乏高层次人才的培训教师队伍,导致培养的不同水平、层次的毕业生流通不畅。这就严重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对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因此只有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正确导航。

3.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保证。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园地的合作办学,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双方的优势,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实践场所方面实现资源共享,缩短人才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加速了人才培养的速度。另外,中心和企业的紧密结合,利用合作便利,以最快速度掌握需求信息,方便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自我调整。从而保证培养出的人才是市场所需的人才。同时,企业园地由于能够与中等职业学校近距离接触,可以更快速有效地应用中等职业学校的科研成果等,反馈相关有效信息,通过双方合作,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转变。

(二)深化改革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除了从宏观上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还需从微观的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只有找到问题所在,才能更好地提出解决的方法。同样,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进行归纳,才能对症下药,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出更为优秀的专业人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的指导理念偏差。所谓指导理念就是对课程的方向、方法与内容进行指导的系统思想。目前,我国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仍然非常注重理论课学习,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样就难以将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特色突显出来,使得学生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学前教育职业性特色不明确,表现得较迷茫,难以满足幼儿教育实际工作的需要。

2.课程的内容设置职业针对性不突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课程内容设置只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缺乏广泛适应性与科学针对性,较少考虑在工作岗位中的现实应用性,直接与职业针对性相关的比例较少。课程内容设置的科学性程度,直接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特性,也事关中等职业学校的未来发展前景。

3.课程的教育方法不成熟。在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应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掌握,还必须教会、会用这些专业技能与知识。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缺乏专门要求学生如何对幼儿进行授课等系统性的`知识教育和学习。学前教育专业所针对的群体,学龄前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学习能力受生理特征地限制,其学习的过程和接受能力与小学生相比有较大差别,因此,课程教育方法应有所讲究,诸多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以上是笔者所观察到的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上存在的问题,当然可能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笔者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4.改革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对策。中等职业学校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应重视社会与个人需要的协调。在课程设计的内容、形式上,应重视与职业门类之间的结合。在课程设计的目标上,重视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兼顾理论和实务,增设更多实际应用性强的课程数量,注重学生个性特色发展和职业适应性的需要。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围绕市场的需求,坚持以职业对技能和知识的实际需求为课程内容的依据,重视课程的职业功能性。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符合职业性特点,完善课程理念、优化教学方式、突出“学”“园”结合教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出在德、智、体、美、劳上全面发展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掌握基本的学前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及技能,在能力结构上能适应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做到“五会”(即会做、会画、会唱、会弹、会舞),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育婴师证和保育员证。培养新精神、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在学前教育方面虽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更应该看到不足之处,不断进行调整,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现实,从而促进自身发展。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才能保证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从而促进职业教育行业的有效快速发展。不断深化改革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企业需求的人才,同时促使职业教育进一步向前发展,共同推动国家的学前教育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菁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11月

[2]李浩阳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改革[J],黄河之声,2008年16期

[3]张铮教育部:2014年将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新华网,2014年2月7日

相关专题 浅谈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