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散文

谢尔盖的枪口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谢尔盖的枪口”参与投稿,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清明前后散文(共10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清明前后散文

清明前后散文

一、槐花魂香

仲春的傍晚,下班,行走在林立的楼宇间,低着头想一些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内容的心事。忽然间,一股沁香钻入鼻孔:刺槐花开了?仰头四顾,没有看到刺槐树的影子,但我敢肯定这就是刺槐花的香味,什么时候都不会弄错的,尽管我不知道这股香味是从飘哪里来的。

去年,也是这个时候,在一个城市拆迁的废墟中,我发现了一棵小小的刺槐树,开花了,花不多,但其香味依然是沁人心脾。闻到这种香味后,我当时就决定:今年清明节,无论如何一定要回家去给老父亲扫墓了。

清明节,由于懒惰的性情和各种各样的临时理由,我是很少回家去给老人扫墓的。但有个理由支撑着我,让我这件事做得心安理得。父亲临终前叮嘱我:“我死过之后,不必每年的清明节都回来。你是国家人,不比家里人,想干啥就干啥,你受的约束大,不一定非要在节上回来。有闲空回来家的时候,别忘了到我和你娘的坟上看看就行了。”就是这样的一番话,让我“清明节不回老家扫墓”做得毫无愧疚感。但这棵小刺槐树上的花香,让我今年不能再安坐家中,而不回家给老父亲扫墓了。

在家乡的小村里,有一处我们家的老宅,已经废弃多年。但是,在这处老宅里,父亲度过了他的大半生,我也出生在那里并度过了童年。那时候的生活真苦,常常会挨饿。清明节前后正是一年中的青黄不接的时期,吃饭成为全家人最大的问题。老宅后面,有父亲伺候的一大片树林,其中就有很多刺槐树,刺槐树花开后,花香可以溢满整个村庄,就是这种花香定格了我对故乡仲春时节的永久印象。更为重要的是,这时候,父亲会领着我们把一棵又一棵满树的槐花采下来,采下来的那些鲜花,经过母亲的调制,就可以让我们吃上几顿饱饭。吃不完的鲜花,母亲就把它放到锅里煮一煮,捞上来晒干,放着,留着以后慢慢地吃。刺槐花连同榆树嫩叶、楮树花一起,就可以帮助我们度过那段饥荒的时光。于是,刺槐花就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记忆里,我的嗅觉对刺槐树花香也就特别的敏感。

回到家,给父亲扫了墓之后,我独自去了老宅。想去再拜访一下那些救过我命的老刺槐树,心想,如果它们还能开花,并且已经开了花,那我就采集下来带回城里去,改善一下我在城里的伙食,也满足一下我对它们的心理需求。哪里想到,那片树林里,父亲伺候的那些老树一棵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棵棵高大的白杨。春风过处,白杨树叶“哗哗”作响,仿佛是在打量着议论着我这个远道而来的陌生人。

带着沮丧的心情回到大哥的住处。询问大哥那片树林是咋回事,大哥说:“大白杨长得快,三五年就可以成材卖钱了,不像过去的刺槐那些杂树,二十年、三十年,也不见得能长成材料。你说的刺槐树,咱村里,可能一棵你都找不到了,能长树的地方几乎全栽上了大白杨。”

我没有理由劝我的大哥他们,为了我的记忆,去改种刺槐树,但却没有人能够从我的记忆深处把刺槐花的香魂抹去。

春天又到了,刺槐树又该开花了,可是,父亲已经作古,我的“刺槐花”无处可寻了。

我真的非常嫉妒刚才刺槐花的香飘之处,嫉妒他们今日依然可以看到刺槐花开,嫉妒他们今天依然可以闻到刺槐花香。

假如给我一处土地,我一定会栽上上几棵刺槐树的,好让我年年可以看到刺槐花开,年年可以闻到刺槐花香。

二、清明节早晨的温暖

清明节就该冷一些,好像老天都是这么想的。4月5日清明,4月4日开始降温,温度从接近30度一下子降到了10几度,人不得不把已经甩下的厚衣厚裤拽到身上来。偏偏又轮到我值班,晚上只好睡在校园里。

第二天一早,天上的云越积厚越厚,仿佛是注满了水的海绵,水随时都有滴下来的可能。北风更加强劲,温度已经跌破10度了。往食堂走的时候,是顶着风的,一股股阴冷的风逼入你的怀抱,不由得你不裹紧厚厚的衣裤,就那还是觉得透心的凉。

进了食堂,就感到温暖多了。今天放假了,学生大多都已经回家,但有些年级准备今天一早带学生出去游学,没走的学生也不少,食堂里还是熙熙攘攘的。

我到了一个卖小笼包的窗口,跟学生一起排队。前面也就两三个学生,学生都客气地让我先买,我一一地谢过他们,婉拒了他们的好意,依然站在我的位置上没动。

这时匆匆跑过来一个男生,跟站队的大家商量:“我要出发,车等着呢,我能插队先买吗?”大家都点头同意。男生鞠了一个躬后跑到了窗户前,拿到包子后,掏口袋要付现钱。窗户里的师傅说:“学校规定不准收现钱。”男生急坏了,说:“我的卡忘在寝室了,那怎么办?”他身后的一个女生挤上去说:“我给你刷吧!”说着就刷了卡。

男生就把手里的5块的票子递给了女生。女生没有接,说:“一笼包子只3块钱,我没有零钱找你。算了,算我请你的客!”男生说:“那不行,你帮了我的忙,哪能还让你请客?你拿着,不用找了。”男生拿着钱的手,坚定地杵在女生面前。如果对方是一位男生,我想,这个男生一定会硬塞在他怀里的。可是眼前是位女生,他只好坚定地杵着他的手。女生就是不接,双方就一直就那样地僵持着,尴尬着。我从兜里掏出2元硬币塞给男生说:“你不接这2块钱,他是不会接你的5块钱的,拿着吧,赶紧去上车!”男生接了2元钱,把5元钱塞给了我,转身跑走了。

我把5元钱递给女生,说:“拿着吧。”女生说:“那不行,这里有老师您的2元呢。”“你要不拿,老师就贪占了你的3元钱。你说,谁更应该拿?”女生只好拿了5块的纸票。然后她到了窗口买了早餐,去餐桌上就餐了。

我买到早餐后也到餐桌上去吃包子,喝蛋汤。左前方隔了三四排就是那位帮助人的女生。我刚开吃不久,那女生就起身走了,把空笼和汤碗都落在那里。我心想,这个女生都能帮助别人,却不知道将自己的空笼和汤碗带到存放处去,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一种声音:“老师,谢谢您!还您的2元钱。”原来,她是跑出去借钱去了,不是丢掉空笼和汤碗走人了。我赶紧站起来,推开她的2元钱,说:“这2元钱算是我对你肯帮助人的奖励,不要再推脱了,收起来吧。”她看我说话不留余地,说了句“谢谢老师!”就走到她位子上继续吃她的早餐了。

我吃完包子,喝完汤,忽然想起,我还没有刷卡呢。赶紧到窗口去补刷卡,师傅探出头来说:“老师,刚才的事,我都看到了。你的餐费,今天免了!”我说:“那不行,我的餐费得6块钱呢,必须刷!”师傅看我态度坚决,在刷卡器上按出一个“4”字,说:“那2块钱给你免了。”我坚决不刷,说:“不行,我落下人情,让你买单,绝对不行!”师傅又重新按了刷卡器,按出一个“5”字来,说:“老师,这次别争了,也让我享受一下这场温暖吧,好不好?”我没再争执,就按师傅的意思刷了卡,并说了一句:“谢谢您的参与!”就把碗筷收拾好送到存放处去了。

走出食堂时,天更阴了,北风更大,风力也更强了,温度好像也更低了。但是,顺着风往前走,我感到比来的时候,温暖多了。

三、那种愿望哪里去了?

过去,单位在老城区,家也住在老城区。每年到了清明节前后,我便会有一种强烈愿望在心灵的土地上萌芽:到郊外的田野里去走一走。每天的生活和工作都是雷打不动的三点一线,每天都行走在狭窄的街道上或小巷里,抬眼就是钢筋混凝土堆积起来的铜墙铁壁,有点绿色也被密集的人群给挤压得蔫蔫的,残残的,看到它一点赏美的欲望也没有。心里啊,积聚的都是憋闷、燥乱、厌倦,特想到郊外田野里去看看蓝天,看看绿地,看看花开,听听鸟鸣,给眼睛放放假,给身心松松绑。于是每年春秋两季一定独自到郊外走一趟成为了我生活的一个惯例。

可是,最近两年,这种愿望越来越不强烈了,甚至对这仲春里的美景都有点无动于衷了。

一开始,我以为是自己老了,神经敏感度差了,对外界的反应迟钝了。后来慢慢发现,原因并非完全在这里。

校园搬到了新校区,由老校区的60来亩一下子扩展为400多亩,天地一下子就变得开阔起来,过去的那种铜墙铁壁和逼窄校园对人形成的挤兑感、压迫感一下子就灰飞烟灭了,过去人口密集带来的糟杂声,取而代之的是或静谧一片,或鸟语蛙鸣。新校园里的绿化与老校区的绿化是不可同年而语的,没法放在一起比,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也不在一个层面上。新校区的绿化四季常青不说,繁盛又繁茂不说,见土就绿不说,“绿装”到了牙齿不说,就说到了这种仲春季节里花朵的颜色、树叶的颜色,用“五彩缤纷”来形容,恐怕真有点委屈新校园里春天的颜色了。春天校园的'色彩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每天都行走在这样的色彩里,就像行走在画廊里,大脑对色彩的感觉几近于麻木,就感觉再也没有什么地方的色彩可以打动我了。

新校区坐落在城南新区的正中央,岔路口的斜对过就是市政府的“市民服务中心”,500米不到就是“双清湾”――一个以水系为主的新景区,是市政府着意打造的新区景点,每天都吸引着市民成群结队地来参观,其花木,其水面,其开阔,其气魄,其排场,那又不是我们的新校园所能够比拟的了。这样的美妙的去处就在家门口,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方便得很。

城南新区的路网建设虽然还没有完全到位,但是路建到哪里,绿化就跟到哪里,美化就跟到哪里,而且其绿化、美化的面积几乎和路面相等,每一条路的绿化、美化都有自己的样式和风格,绝对不雷同。一到这样的仲春季节,百草吐绿,千木葱茏,万花芬芳。上班下班就行进在这样的情景里,它们让我的审美神经开始有些麻痹了。过去看到一树繁花,总会一惊一乍的,今天再看到它,就觉得太稀松,太平常了,新城区里哪里都是,随便一望都是一大片。过去,看到一树春柳,立即想到了“柳丝”“柳帘”之类的意境来,马上回拿出手机,左试试,右试试,就想拍出心里想象的那种意境来,今天再看到它,手机摸都不想摸了,新城区,这样的绿柳太多了,多得到处都是,光校园里的清颍湖岸边就有几十棵。

新城区正在建设中,很多设计中的楼盘还没有动工,放眼望去,没有太多阻隔。即使有楼宇建起来了,很高,动辄30多层,比老城区的楼宇高多了,但是小区与小区之间的距离,楼盘与楼盘之间的距离,拉得很开,依然不会太遮挡人的视线。不像老城区,楼不高,但一个个地紧紧挨着,生活在其间,想放眼,只能往上看,让人的眼界很受委屈。

每天都工作、生活在新城区里,满眼的蓝天白云,满眼的繁花似锦,满眼的草木葱绿,满眼的一望无际,心理上就再也没有了“一定要到郊外走走”的愿望了。

人活着,不光需要吃,穿,住,行,还需要“看”,“看”的层次上不去,生活的质量就提不上来。

篇2:清明前后抒情散文

清明前后抒情散文

一、槐花魂香

仲春的傍晚下班,行走在林立的楼宇间,低着头想一些心事。忽然间,一股沁香钻入鼻孔,刺槐花开了?仰头四顾,没有看到刺槐树的影子,但我敢肯定这就是刺槐花的香味,什么时候都不会弄错的,尽管我不知道这股香味是从哪里飘来的。

去年,也是这个时候,在一个城市拆迁的废墟中,我发现了一棵小小的刺槐树,花开得不算多,但其香味依然是沁人心脾。闻到这种香味后,我当时就决定:今年清明节无论如何一定要回家去给老父亲扫墓!

在家乡的小村里,有一处我们家的老宅,已经废弃多年了。在这处老宅里,父亲度过了他的大半生,我也出生在那里并度过了童年。那时候的生活真苦,常常会挨饿。清明节前后正是一年中的青黄不接的时期,吃饭成为全家人最大的问题。老宅后面有父亲伺候的一大片树林,其中就有很多刺槐树,刺槐树花开后,花香可以溢满整个村庄。这时候,父亲会领着我把一棵又一棵满树的槐花采下来,采下来的那些鲜花,经过母亲的调制,就可以吃上几顿饱饭了。吃不完的鲜花,母亲就把它放到锅里煮一煮,捞上来晒干放着,留着以后慢慢地吃。刺槐花连同榆树嫩叶、楮树花一起,帮助我们度过了那段饥荒的时光,那刺槐花就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记忆里,对刺槐树花香也就特别的敏感。

回到家,给父亲扫了墓之后,我独自去了老宅,想去再拜访一下那些救过我命的老刺槐树,心想,如果它们开了花,那我就采集下来带回城里去。哪里想到,那片树林里,父亲伺候的那些老树一棵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棵棵高大的白杨。

带着沮丧的心情回到大哥的住处,询问大哥那片树林是咋回事,大哥说:“大白杨长得快,三五年就可以成材卖钱了,不像过去的`刺槐那些杂树,二十年、三十年也不见得能长成材料。你说的刺槐树,咱村里可能一棵你都找不到了,能长树的地方几乎全栽上了大白杨。”

春天又到了,刺槐树又该开花了,可是父亲已经作古了,我的“刺槐花”无处可寻了。

假如给我一处土地,我一定会栽上上几棵刺槐树的,年年可以看到刺槐花开,年年可以闻到刺槐花香……

二、清明节早晨的温暖

清明节就该冷一些,好像老天都是这么想的。4月5日清明,4月4日开始降温,温度从接近30度一下子降到了10几度,人不得不把已经甩下的厚衣厚裤拽到身上来。

第二天一早,天上的云越积厚越厚,仿佛是注满了水的海绵,水随时都有滴下来的可能。北风更加强劲,温度已经跌破10度了。我往食堂走的时候是顶着风的,一股股阴冷的风逼入怀抱,不得不裹紧厚厚的衣裤,可还是觉得透心的凉。

进了食堂,就感到温暖多了。今天放假了,学生大多都已经回家,没走的学生也不少,食堂里还是熙熙攘攘的。

我到了一个卖小笼包的窗口,跟学生一起排队。前面也就两三个学生,都客气地让我先买,我一一地谢过他们,婉拒了他们的好意,依然站在我的位置上没动。

这时匆匆跑过来一个男生,跟站队的大家商量:“我要出发,车等着呢,我能插队先买吗?”大家都点头同意,男生鞠了一个躬后跑到了窗户前,拿到包子后,掏口袋要付现钱,窗户里的师傅说:“学校规定不准收现钱。”男生急坏了,说:“我的卡忘在寝室了,那怎么办?”他身后的一个女生挤上去说:“我给你刷吧!”说着就刷了卡。

男生就把手里的5块的票子递给了女生,女生没有接,说:“一笼包子只3块钱,我没有零钱找你。算了,算我请你的客!”男生说:“那不行,你帮了我的忙,哪能还让你请客?你拿着,不用找了!”男生拿着钱的手,坚定地杵在女生面前。女生就是不接,双方就一直就那样地僵持着尴尬着,我从兜里掏出2元硬币塞给男生说:“你不接这2块钱,他是不会接你的5块钱的,拿着吧,赶紧去上车!”男生接了2元钱,把5元钱塞给了我,转身跑走了。

我把5元钱递给女生,说:“拿着吧。”女生说:“那不行,这里有老师您的2元呢!”“你要不拿,老师就贪占了你的3元钱。你说,谁更应该拿?”女生只好拿了5块的纸票,然后她到了窗口买了早餐,去餐桌上就餐了。

我买到早餐后也到餐桌上去吃包子喝蛋汤,左前方隔了三四排就是那位帮助人的女生,我刚开吃不久,那女生就起身走了。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一种声音:“老师,谢谢您!还您的2元钱!”原来,她是跑出去借钱去了。我赶紧站起来,推开她的2元钱,说:“这2元钱算是我对你肯帮助人的奖励,不要再推脱了,收起来吧!”她看我说话不留余地,说了句“谢谢老师!”就走到她位子上继续吃她的早餐了。

吃完饭,我忽然想起还没有刷卡呢,就赶紧到窗口去补刷卡,师傅探出头来说:“老师,刚才的事我都看到了,你的餐费今天就免了!”我说:“那不行,我的餐费得6块钱呢,必须刷!”师傅看我态度坚决,在刷卡器上按出一个“4”字,说:“那2块钱给你免了!”我坚决不刷,说:“不行,我落下人情,让你买单,绝对不行!”师傅又重新按了刷卡器,按出一个“5”字来,说:“老师,这次别争了,也让我享受一下这场温暖吧,好不好?”我没再争执,就按师傅的意思刷了卡,并说了一句:“谢谢您的参与!”就把碗筷收拾好送到存放处去了。

走出食堂时,天更阴了,北风更大,风力也更强了,温度好像也更低了,但是我感到比来的时候温暖多了……

三、那种愿望哪里去了?

过去,单位在老城区,家也住在老城区,每年到了清明节前后我都会到郊外的田野里去走一走,到田野里去看看蓝天,看看绿地,看看花开,听听鸟鸣,给眼睛放放假,给身心松松绑,这成为了我生活的一个习惯。

可是,最近两年这种愿望越来越不强烈了。

一开始,我以为是自己老了,神经敏感度差了,对外界的反应迟钝了,后来慢慢发现,原因并非完全在这里。

校园搬到了新校区,由老校区的60来亩一下子扩展为400多亩,天地一下子就变得开阔起来,过去的那种铜墙铁壁和逼窄校园,对人形成的挤兑感、压迫感,一下子就灰飞烟灭了。新校区的绿化四季常青,春天校园的色彩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每天都行走在这样的色彩里,就像行走在画廊里。

新校区坐落在城南新区的正中央,岔路口的斜对过就是市政府的“市民服务中心”,500米不到就是“双清湾”,一个以水系为主的新景区,是市政府着意打造的新区景点,每天都吸引着市民成群结队地来参观。这样的美妙去处就在家门口,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方便得很。

城南新区的路网建设虽然还没有完全到位,但是路建到哪里,绿化就跟到哪里,美化就跟到哪里,而且其绿化、美化的面积几乎和路面相等,每一条路的绿化、美化都有自己的样式和风格。一到仲春季节,百草吐绿,千木葱茏,万花芬芳。

每天生活在新城区里,满眼的蓝天白云,满眼的繁花似锦,满眼的草木葱绿,犹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就再也没有了“一定要到郊外走走”的愿望了。

篇3:清明前后歇后语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

◇清明冷,好年景(辽、冀)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苏)

篇4:清明前后的日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的时候,路上那来来往往的大都是回来祭祖的。有的住在这里,而有的人则是从远方回来的。

在这一天里,我和爸爸一起到了山上扫墓,跟往常一样,人是那么的多。以致于我和爸爸走走停停了好久才来到了一个先祖的坟墓前,特别是由于近几天小雨漫漫,山上的一些道路都是泥泞不堪,很难行走。

来到了先祖的墓前,爸爸拿来了新漆对着那些有些看不出的文字重新上色,使得他光鲜亮丽些,接着我便和爸爸一起清扫了起来,等扫干净了这才把贡品都给摆了出来。接下来便是如往常一样上香,然后便是等有一段时间再拜上一拜,就把贡品收完了。如同这般,我和爸爸再去祭拜其他几位先祖,大概到了下午一点这里,事情这才办完了。

我和爸爸坐在了车上,我看向了窗外,雨,下起来了……

篇5:清明前后的日记

今天是清明节,我们一大家人欢聚一堂,说的说,笑的笑,真是高兴极了。

早上,妈妈早早的起床去菜市场买好吃的菜,9:00钟,我们就准备去上坟,上完坟后,我们也就没事可干了。我的3个娘娘和妈妈在打麻将,4个哥哥在玩扑克牌,两个嫂嫂在哄孩子,而我和两个妹妹的任务就是:帮助两个嫂嫂哄孩子,过了一会儿,两个嫂嫂有要事去办,我们就该执行我们的任务了。

我抱着我的小侄女,苗苗妹妹抱着小侄子,宁宁妹妹抱着还不到一岁的小弟弟。我们三个人抱着这三个小孩,去村里的大队部荡秋千,路上,我们轮流抱孩子,如果苗苗妹妹累了的话,就给我换换,她抱小侄女,我报小侄子,就这样轮流抱着。

一转眼就到了中午,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吃过香喷喷的午饭后,我们家的人也都散了。这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篇6:清明前后的日记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人们都是去扫墓,踏青。做清明的人可多了,做清明的时候人们都带了贡品,钱纸,蜡烛,香等去祭拜自己的亲人。我们家也不例外,一大清早就去殡仪馆帮我最亲爱的爸爸做清明,我们带了好多都是爸爸生前爱吃的食物拿去拜祭他。每到这时我最想念爸爸了,想着他在世的时候教我写字,陪我做游戏,我最喜欢爸爸把我扛在他那宽厚的肩膀上把我的双手高高托起,就像是坐在飞机上一样,可开心啦。好多好多的回忆都深深的印在我脑海里。

虽然爸爸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仍然活在我们心中,时刻陪伴着我,看着我快乐的成长。我深深的向我最亲爱的爸爸鞠了躬,让他在天堂保佑我健健康康的成长!“爸爸”您放心我会好好的学习,要向您一样做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我们永远都会想念您的!!!

篇7:清明前后的谚语

清明雨涟涟,一年好种田。

雨下清明节,天旱四五月。

春雨落清明,明年好年景。

三月里来是清明,一场雨来一场风。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前后怕晚霜,天晴无风要提防。

清明要雨,谷雨要淋。

清明下雨雨绵绵。

清明冷,好年景。

篇8:清明前后的谚语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

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冀)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苏)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

清明响雷头个梅(浙)

清明冷,好年景(辽、冀)

清明暖,寒露寒(湘)

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清明要晴,谷雨要雨。

清明刮坟土,庄稼汉真受苦。

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水涨清明节,洪水涨一年。

清明暖,寒露寒。

清明有雨麦苗肥,谷雨有雨好种棉。

清明有雨春苗壮,小满有雨麦头齐。

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清明雨渐增,天天好刮风。

清明种瓜,立夏开花。

篇9:高考前后经典散文

一下子,我来到了高考前大家常说的“高考后”。

我的高考真的结束了。今天距离高考结束已是第十四天,距离高考成绩“出炉”还有一两天。

我还深刻地记得“百日誓师大会”,校长激情高昂地带领我们喊出响亮的口号,仿佛就在昨天。在那之后,一百天也过得格外地快,快到距离高考的时间还剩个位数时,我们都不敢相信。

那一百天中,我很迷茫地在写作业、考试中度过。每个考生都想着在高考前,能把书看完,知识点记牢。但事实是,百分之九十多的人最终还是带着没有能看完书,背好书的遗憾匆匆上了考场。我记得在考生进场前的半小时,监考老师催着快排队进考场,可似乎没人愿意先进去,大家都在外面翻阅着未看完的知识点。监考老师笑着打趣:“一群临时抱佛脚的孩子。”考完我常悔恨,要是早点多抱几次佛脚就好了。

我记得考前前一个星期停课的那周,在最后一次参加学校的升国旗后,班里同学都各自收拾书本,有的结伴一起到图书馆复习,有的请假回家自习,还有的则留在教室学习。不知为何,当时的我看着大家收拾的场面,竟有种高考结束了的感觉,心里酸酸的。

我记得那些日子,平日里胃口挺好的我,吃饭都不香了,直到现在也是。我记得高考这几天,是父母们来学校最频繁的时间。大多父母都抽出时间,特意做菜送来给孩子吃。我亲爱的父母也为我送温暖来了。舍友当时开玩笑地说:“这几天的饭菜是我吃得好丰盛的一次,但是可能高考结束后我就要在家吃榨菜配稀饭了。”

终于,6月7日来了。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语文科目考试成了我的一个遗憾。正在考试的我突然肚子疼,不得不去上厕所,在拉肚子完后,我忍不住哭了。上完厕所后的我,加上紧张,脸都有些凉。在最后,作文并没有达到标准字数,个别题目没有来得及写,结束的钟声便响了。这,真的是糟糕的一次考试。

在最后一科结束前几分钟,我停下了笔。有种很“虚”的感觉,心里开始变得空落落的。十几年的读书,要在这几日的手起笔落间暂时结束了。“咚――”高考真的结束了。

高考结束的后几天,我暂时抛去一切与考试有关的思考,开始进入我们常说的“高考后”,心情喜悦地和好朋友去买衣服、在家看剧、刷微博、做家务......但是这种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愈发觉得无趣,想回到学校上课、写试卷、和同学们聊天的想法愈加强烈。

高考结束后不久班里举行了“谢师宴”,宴会上,女生们大都精心打扮,英语老师笑着说:“大家都是一副大学生的模样咯。”饭后,女生们都在各种摆姿势拍照(我们班是文科班,几个男孩子们不知当时看着女生拍照时什么心情)。

我的高考结束了,但是时间还在继续,我也要向前看,往前走。我相信,前进道路是曲折迂回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美好的

[高考前后经典散文]

篇10:三十年前后散文

三十年前后散文

三十年前的家乡:

每日清晨总是被村庄树头上的鸟叫声给吵醒。那鸟有麻雀,以及各种不知名的鸟。

清晨炊烟袅袅升起,随处见张叔、李婶们端着碗,面对面站着晒太阳、谈着田间地头的琐事;饭后又见三两家结队去地里干农活,晌午时分又是成群结队的扛着锄头边走边聊;下午又是这样结队而行,结伴而耕;到了晚上端着碗串门的又是最常见的场景。

村里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有钱人家”有电视机,电视机就放在屋前窗下播放,院子里铺着席子,或摆着各种形状的大小不等的板凳供大人小孩坐着看电视;“曲终人散”时常会看见谁家孩子躺在长凳上酣睡的.景象。

这种田园、群居一样的生活总是能让村民们笑声不断,一个村里的人就像一家人一样亲近,同时又各司其职、各养其子。

三十年后的家乡:

村头除了成群的麻雀基本上看不到其他的鸟类;各家都建起了高楼和院墙,没有了串门,也没有端着碗一起晒着太阳、聊着天的景象;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老人和孩子驻守家园,各家都有了电视机,没了昔日大人小孩围看电视像是看电影的场景;有的是机器收割,或者集市上的忙碌,或者傍晚在街头那一群老年人的应歌而舞,歌停人散。

三十年后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富裕了,有了楼上楼下和电灯电话,然而子女们为了提高生活的质量都分别去了不同的城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远了,心也远了,再看不到四世同堂更不用说五世同堂围着饭桌喝酒吃菜的景象……

三十年后的今天,人更忙碌了,有更多的“小强”没有时间吃饭,没有时间看望年迈的父母,没有时间照看自己的子女的学习,他们穿梭于建筑工地,穿梭于工厂一线,穿梭于最简陋的民房……

三十年后的今天,都是一群老人佝偻着身躯在田间耕作、攀爬着收割庄稼,他们的力气变得越来越小,三十年前双臂可以轻松的抓起一满口袋的粮食装车,而今要老两口费力的抬着……

也许,十年后或者更久,土地能够大面积实现真正的流转,乡间的父辈们或许能像城里人一样每年领着“退休金”安度晚年,拿着医保治疗已经侵蚀身体数年的老毛病,和子孙们每天在一起,哪怕是每天吃点粗茶淡饭,那么每一觉都是笑着醒的——期待这一天不就将来可以实现——只是不能再等三十年,因为父辈们的身躯不再那样康健,经历不起再一个三十年!

相关专题 清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