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题的开题报告

娜斯简卡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娜斯简卡”参与投稿,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教育课题的开题报告(共20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教育课题开题报告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根据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经充分准备,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一般课题《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课题组于10月12日在云南民族大学莲花校区行政楼五会议室进行了开题论证。课题负责人王江屏向省内管理学以及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方面的专家省教育厅宣传统战部桂正华部长、云南民族大学李若青教授和字如祥研究员以及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的相关领导、工作人员详细汇报了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目标和框架内容、研究方法和组织分工、研究经费分配和预期成果等。评议专家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认真审议,明确指出研究计划的具体要求和可操作的规范步骤,要求该课题在开题后要把责任落实到课题组的每个成员,确保研究任务按时按质完成。课题组成员王江屏、杨泽泉、和金光、刘睿、高莹参加了开题会议,并与专家们一起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深入讨论,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具体分工、职责要求和实施步骤等。 开题报告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认真修改后报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同意该课题可以开题研究。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本课题为《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是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立项编号CY09014),于209月正式立项。

一、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课题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课题研究的开展对建立和完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探索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径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同时,该课题也是在当今公众和大众传媒越来越关注高校发展、高校新闻事件的“聚焦化”、 高校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这一不可阻挡的新形势下,树立和维护高校良好形象,进一步提升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能力的的重要环节。该课题的研究还是高校加强舆论引导,做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校园舆论氛围,培育良好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和谐平安校园,维护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它还对有效疏导和化解高校师生思想中存在的困惑与不解,激励师生积极应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有着积极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此项研究促进改变高校应急管理理念滞后、师生危机意识淡薄的现状,建立健全我国高校的宣传工作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高校应急管理水平提供理论研究基础、参考资料和对策建议。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在此项研究中,我们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1.探索化解中国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体系中常设性机构与临时性机构职责不分、关系不顺这一难题的方法;

2.全面总结中国高校应急管理行政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个相对成熟、完善的工作思路;

3.寻找解决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反应及时性不足,信息准确性、公开性、透明度不高,学校各相关部门协调不顺、职责不清,执行过程中效益损耗过多等问题的新途径。

(二)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一部分:当前我国高校宣传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第二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现状

1.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2.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立的可行性

3.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面临的全新挑战

第三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概述

1.危机及危机相关因素理论

2.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类型、影响及后果

3.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概念

篇2:教育课题开题报告

教育课题开题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好!

很荣幸能参加潍坊外国语学校全国根基教育基地揭牌和根基教育开题会,并作为家长代表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各位家长朋友,向悉心哺育和关心我们孩子成长的辛勤的园丁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是老师将知识无私地传授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是老师将爱无私地奉献给这些雏鹰,使他们展翅飞翔,教育课题开题报告会家长代表发言稿。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生的品格教育。作为家长我来谈谈我的几点感受,说得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家长应该积极配合老师和学校,注重品格教育。

孩子的优秀品格应该从小培养,一方面家长要引导孩子,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感悟道理,学习品德,做到往下扎根,向上结果,发言稿《教育课题开题报告会家长代表发言稿》()。另一方面学校的教育也很必要,外国语学校的根基教育就非常有特点,整个校园不管是教室课堂的布置,还是学校的大环境,到处都有根基品格教育的影子,同时外国语学校小学特有的寄宿制集体生活也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十分感谢学校老师对孩子的精心教育,同时也感受到身上的重大责任,所以,我们家长一定全力以赴参与到学生的品格教育中来,密切配合老师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务。

其次,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良好的家庭关系,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很重要。我们要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根基品格养成的氛围,父母要以身作则,成为品格的榜样;还要和孩子建立起爱的关系,通过爱的桥梁把自己的优秀品格传递给孩子。

各位家长,教育是一份责任,教育是一门艺术。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也不能缺少家庭的关怀,让我们共同携手,齐心协力为孩子的成长导航。

以上所说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外国语学校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

谢谢大家!

篇3:教育毕业论文课题开题报告

教育毕业论文课题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下面是教育毕业论文课题开题报告,请参考!

教育毕业论文课题开题报告

1.选题依据及研究综述

(一)选题依据

幼儿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教学过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歌由于其结构简单、语言愉悦等特点更能够为儿童所接受。从前人的研究经验来看,儿歌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儿歌学习与儿歌创作等两种形式。其中儿歌的学习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而儿歌的.创作则是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语言组织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此外,此种形式更能够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对其后续的学习提供必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幼儿儿歌创作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的学习与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研究综述

幼儿有着自身的学习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因此幼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针对幼儿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学方式研究、儿歌创作与教学模式等。

2.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儿歌创作小学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并对儿歌创作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

第二,对目前儿歌创作教学的实践现状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基于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的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策性研究,并提出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课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文研究重点为对儿歌创作教学法的系统梳理以及此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难点在于相关的研究较少,此种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可以遵循。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儿歌创新教学法,并系统研究其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其教学设置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能够直接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4.论文提纲

本文研究提纲如下: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二、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2.1 幼儿心理特征分析

2.2 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三、儿歌创作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3.1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识字能力的作用

3.2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

3.3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作用

3.4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成就感与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儿歌创作教学法构建及其注意事项

4.1 老师-学生互动模式

4.2 学生-学生互动模式

4.3 家长-学生互动模式

4.4 老师-家长互动模式

4.5 注意事项

五、总结

参考文献

5.进度安排(包括文献查阅、方案设计与实现、实验与计算、论文书写等)及其可行性分析

6.参考文献

[1]林俏霞.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中的儿歌创作训练[J]. 教育教学论坛,,01:249-250.

[2]杨宝风. 儿歌创作新探[J].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02:78-79.

[3]郑黎丽. 基于儿歌特质进行儿歌创作[J]. 语文建设,2012,22:26-28.

[4]周思缔. 谱写孩子心中的歌——与师范专业的学生谈儿歌创作[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8:17-21.

[5]陈小芳. 儿歌:洒向童心的种子[J]. 思想理论教育,,10:62-63.

[6]王巍. 小学儿歌教育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7]陈乔芬,郭富生. 激发说写兴趣 引导儿歌创作——《六个矮儿子》教学赏析[J]. 云南教育,,11:38.

[8]吕虹. “可爱的虫子”儿歌创作教学设计[J]. 语文教学通讯,2007,Z3:55+77.

[9]陈爱芬. 上海市幼儿园儿歌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篇4:文明教育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是家长的希望,是社会未来人口的组成部分,幼儿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利益,也影响社会未来人口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的竞争力,因此,礼仪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礼仪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润滑剂,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逐渐成为社会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一)幼儿礼仪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在对幼儿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已取得可观的成绩。但是对幼儿开展有意识地礼仪教育方面却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很多的外国人对我国礼仪教育的现状持否定态度,可以看出,我国礼仪教育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分析其现状原因,主要有三:

1、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政治思想建设而忽略传统道德建设,幼儿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成了幼儿园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2、家庭教育中对礼仪教育方面相对薄弱。现在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特有的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的思想,同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是格格不入的。部分农村家长的礼仪素质不高也严重影响了幼儿礼仪修养的提高。

3、教育过程中对于礼仪教育重视不够,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是存在。

(二)我园的实际情况分析

我园有幼儿400多人,其中留守子女也有不少,幼儿在家由公婆看护,多数幼儿文明礼仪的教育方面受到家庭影响,缺乏文明礼仪的修养,面临这种情况,我园觉得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二、课题界定

文明礼仪:简单地说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乘车让座是文明礼仪,遵守排队秩序是文明礼仪,爱护公共财产是文明礼仪。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作为具有50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我国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课题主要解决的问题

1、开展一系列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增强幼儿的文明礼仪知识,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2、通过评选“文明小组”、“文明小天使”,树立榜样,强化幼儿的文明礼仪知识,自觉遵守幼儿文明礼仪行为规范。

3、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礼仪,通过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影响其家人(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4、通过培养幼儿礼仪、道德品格,大力提升幼儿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课题研究目标

1、整合《纲要》五大领域中有关礼仪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以幼儿发展为本,初步探索我园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幼儿礼仪养成体系,提高幼儿文明礼仪的实效性。

2、文明礼仪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幼儿了解基本的礼仪常识,培养他们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友好的待人方式,热情的生活态度,养成自信、自尊、自爱的个性品质和文明习惯。

3、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共同把孩子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做实、做好。

4、通过对幼儿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一是提升教师和家长的文明素质,促进幼儿园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学风、园风;二是提升我园教师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课题研究内容

1、幼儿园围绕《纲要》制定课题教材,开展各年龄段幼儿礼仪教育的组织和指导方法。

2、围绕教师专业化成长,开展教师如何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中渗透礼仪教育的研究。

3、围绕和谐家庭社区建设,开展如何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幼儿礼仪教育的研究。

六、研究措施与方法

年级制定教育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文明礼仪行为常规教育,并通过多种渠道,多个层次,生动活泼的方式来训练,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和通过专门的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掌握文明用语,礼仪示范动作,使每一位幼儿都认识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的`内容和教育意识,各成员有活动记录,使幼儿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最终形成自觉地,比较牢固的良好行为习惯。

1、创设文明礼仪良好环境氛围。

2、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

根据每月主题每周有计划地组织一节专门的文明礼仪活动,采用丰富的教育教学形式,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使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规范化。

3、规范训练文明礼仪评比竞赛活动。

每周开展“文明小天使”评比活动,通过以幼儿主体的相互监督和自我教育保证幼儿的文明礼仪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提高。

4、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通过家园联系,让家长了解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以身作则,并积极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

七、研究对象

招安镇中心幼儿园所有幼儿。

八、课题研究过程

(一)理论学习阶段:

搜索、梳理、相关礼节,了解实施现状,学习有关的理论,明确方向。

(二)前期准备阶段

1、课题立项准备: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调查与分析,初步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2、制定课题工作计划,确立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3、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教育科研能力。

(三)具体实施阶段

1、撰写开题论证报告,根据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2、开展课题观摩活动。

3、做好个案资料和游戏集等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整理工作。

(三)总结结题阶段

1、撰写课题结题论文。

2、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九、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2、个案、随笔、研究论文等课题研究资料。

十、最终成果

1、结题报告。

2、成果集。

篇5:文明教育课题开题报告

《大班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研究》课题已延安由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审定,延安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立项为延安市基础教育教学教学研究xx年度微型课题。课题研究时间自xx年1月至xx年6月,研究周期为半年。

课题《大班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研究》是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相信经过努力实践一定能取得良好非常的实验效果。本人已将各项工作准备就绪,选定本园大2班(桃子班)为实验班,实施研究课题。

下面就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标、意义及各项实施办法向各位领导汇报。

一、研究背景: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享受到的是过多的爱与呵护。他们具有与别人和睦相处的良好愿望,但是却在交往中缺少:谦恭的态度,彬彬有礼的举止,礼貌的言论,对别人不能做到尊重和体谅。在幼儿园对幼儿实施礼仪教育,并思考运用何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更好的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无疑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实践,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幼儿园的礼仪教育研究起步较晚,本园今年在大班开始增设“礼仪教育”活动,在幼儿礼仪的培养与实践方面初步开始实施与研究,但如何让幼儿真正的对礼仪产生兴趣,从而爱上礼仪,能坚持使用礼仪,还需要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本课题正是在我园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注意儿童的可持续发展,要着眼于儿童未来的长远效应,注重那些对儿童一生产生影响的品质培养,为其后续学习、生活和未来走向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重视对幼儿独立、自制、专著、秩序、合作等品质的培养更为重要。特别是在我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情况下,对幼儿进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性行为养成教育,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实需要,选取了幼儿园基本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家庭礼仪和节日礼仪为礼仪教育活动,在以上活动中,渗透文明礼貌用语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家园逐步把幼儿培养成会与人合作共事、会讲文明话、会办文明事、能做文明小公民的文明儿童。

本课题研究拟以本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幼儿园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园本资源,运用“智趣”化的教育方式,开展对幼儿的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包括幼儿的在园礼仪、基本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家庭礼仪的研究,在提高实验班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基础上,推动本幼儿园的礼仪教育。

二、课题研究目标:

(1)整合《纲要》五大领域中有关礼仪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以幼儿发展为本,初步探索大班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提高幼儿文明礼仪的实效性。

(2)通过实验班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基本的礼仪常识,培养他们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待人方式、生活态度,养成自信、自尊、自爱的个性品质和文明习惯。

(3)通过对幼儿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提升教师和家长的文明素质,促进幼园文明礼仪教育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学风、园风;

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幼儿在家庭、幼儿园、社会公共场合的文明礼仪现状。一是基本礼仪教育,包括着装、爱护眼睛等;二是家庭礼仪教育,包括做客待客礼仪;三是公共场所礼仪,包括在外用餐、游园、交通规则等礼仪;四是节日礼仪,包括“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母亲父亲节等礼仪。

2、探索大班阶段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3、将幼儿学礼、知礼、懂礼、用礼逐步展开,使幼儿在园内学礼、生活中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做礼仪小标兵。

三、研究方法、研究措施、研究步骤、研究成果

(一)研究方法:为了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塑造幼儿文明的行为,陶冶幼儿积极的情感,提高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形成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我们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从幼儿园到家庭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氛围,从幼儿的实际出发,为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发展奠定基础。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二是主体性原则。三是渗透性原则。四是实践性原则。五是自律的原则。六是真诚的原则。

1、文献法。通过文献查询了解当前幼儿园礼仪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2、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来明确家长对幼儿礼仪教育的教育意识以及礼仪教育在家长中进行的程度,还有幼儿是否具有文明礼仪的意识。

3、观察访谈法。通过观察和访谈针对目前幼儿园礼仪教育问题提出建议。

4、行为练习法。将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与幼儿一日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相结合,重在实践练习。

(二)研究措施:

为了保证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将落实以下措施:

(1)注重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2)创建环境,营造氛围

(3)科学指导,及时检查,促成良好习惯的养成。首先,要做好班级礼仪指导;其次,随时检查,及时改进;最后,注重个案分析,总结教育经验。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开展各类评比活动、开展“行礼仪,说文明话”的活动、开展“小手牵大手”告别不文明行为签名活动、开展“我为社区献力量”活动、开展“探索型主题教学”活动。

(三)研究步骤:

本课题计划从xx年1月至xx年6月(半年)分三个阶段进行扎实有效地实验研究。

第一阶段:xx年01月—xx年02月准备阶段:课题申报,填写课题申报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xx年03月-xx年04实施阶段:分析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课题研究活动(教师礼仪教育培训、幼儿礼仪教育讲座、礼仪教育交流研讨课、课题小结等)。

第三阶段:xx年05—xx年06总结与结题阶段:提出结题申请,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接受专家组验收。

(四)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在教学中的实践,预计最后形成的成果与成果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文明礼仪活动文字资料。

2、图片资料。

3、撰写研究成果报告。《大班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篇6: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助攻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收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法,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关系到学生语文多种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

2.学生的阅读现状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阅读习惯欠佳能力弱,缺乏读书的兴趣,过多沉迷于游戏看动画片中,主动读书的人很少或仅限于语文书,课外书籍几乎无涉及。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缺失令作为语文老师的我颇为担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缺乏自主思考探究的意识,过多依赖于老师的讲解,懒于动脑思考感悟,缺乏自己的感受,他云亦云,以他人的认识代替自己的见解。教师的付出多,过于亲力亲为,费时费力却效果不佳。

3.学生和教师成长的共同需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深切的`融入文本,去探究、理解、感悟,才会有个性化的体验,才会在语文能力上得到提高,同时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究形成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之道。

2.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意识和能力,学会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改进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践行有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4.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了解本班学生阅读的现状,阅读兴趣缺乏的原因,寻找探索一定的方法,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

2、对于阅读的一些不良习惯行为予以纠正,加以正确引导,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方法。

篇7: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模板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有关模块和模块教学的理论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和专家的重视。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感知神经学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教授于19xx年提出:“新的观点认为脑是由在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上进行活动的子系统以模块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19xx年,认知科学家、美国哲学教授J.福多(JerryA.Fodor)出版《心理的模块性》,从理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角度,提出了智能的模块性。此后,西方心理学界对智能模块性的探索热情一直兴盛不衰,认为它是人类对心理的本质,特别是对“认知加工是怎样被组织起来的”认识的一场革命,它被发展成为与“模拟论”“理论论”并列的“模块论”,成为最具竞争力和发展力的三大理论之一。

模块教学模式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主要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它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两种流派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对于普通中学模块教学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未涉及。

我国自19xx年引入模块教学理论,20xx年颁布的高中课程方案采用“模块”方案,于是,模块教学理论在高中教学中就显示巨大的生命力。目前普通高中面临着“模块教学”改革,上海建平中学等学校已经对此进行实验研究,江苏省对体育等学科明确提出模块教学要求,但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至今未形成全面系统的运行操作模式,模块教学的运用仍处于探索阶段。

正是基于这样的审视与思考,我们提出了“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理念与实践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形成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丰富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理论系统。

2.有助于丰富模块教学的内涵,联系“模拟论”“理论论”,对认知加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基础信息,开始走出传统的、封闭的学科逻辑的框束。

3.有助于英语课程逐步走向以专题或课题为组织线索,适应学生从事探究学习的需要,利于学生个性化兴趣的发展。

4.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计划,若暂时完成某一模块“失败”,可以及时得到补救。比如,可以重修未达标的模块,也可以通过选择任意选修课程中相应层次的某些课程模块。

5.有助于适应高中英语课程学习分化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乐学—好学—会学的个性。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模块:模块( module ) 是一个被各学科经常使用的概念。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 Oxford Advanced Learner ' , English -Chinese Dictionary )的解释,模块是英国大学课程中的一个单元或单位,或计算机等语言中的功能块、程序块等组件。模块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外部特征是指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衔接功能;内部特征是指模块内部具有的特点。简而言之,“模块”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单位或集成块,它既相对独立存在又与其他模块具有衔接功能。

篇8:小学教育课题开题报告

理论价值:从目前世界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趋势看,非常重视习得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强调语言教学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以形式为中心到以内容为中心的转变。因此,可以说作文教学改革出路就在于如何实现这两个转变。本课题力图归纳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力求在大量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理论,为如火如荼的作文教学改革提供新鲜的资源。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作文教学效果和现状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小学生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小学生写作问题的现状及成因,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小学生自主性作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提供一个有效的依据。

(2)“小学生自主性作文”一般特征的研究。

“自主性作文策略”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挥,以教师给学生一定的心理帮助,鼓励、启发学生的思维为特征,体现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极大重视。“自主性”并不等于“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会出现结构单一,千人一面的现象。因此,本课题将围绕 “如何找准指导的切入点,如何把握指导的‘度’,如何讲究指导的艺术”等方面研究出“指导”与“非指导”的关系问题,从而归纳出“小学自主性作文教学”的一般特征。

(3)研究小学阶段中、高年段“自主性作文”的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

我们将把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将其分为两个阶段:三、四年级为中年段,五、六年级为高年段,依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及习作要求,制订不同的研究目标。通过案例研讨,寻求各年段“自主性作文”的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

(4)自主性作文评价的研究。

就作文教学而言,评价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非指导性作文教学”中,教师更是应该真诚地对待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对学生作为具有自身价值主体的任何思想与感情,都应予以认可,并坚信他们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通过给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自编习作集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鼓励个性化表达,使作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也可开展各种形式的习作实践活动,如:文学社社刊投稿、兴趣小组办小报、班级开辟作文园地、学校开展作文竞赛等,为学生作文的发展与展示提供舞台。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实施多样化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元、评价过程动态化。

七、课题重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习作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习作必须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种需要。

3.教师在学生习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积极的引导作用。

创新点:

1.把习作的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生,重视学生的自主习作。

2.让作文成为了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改变以往习作脱离生活的怪圈,使学生有话可言。

3.减轻师生习作过程中的心理和身体的过重负担。

4.改变以往的习作研究中,过多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打擦边球”现状,寻求易于操作的教学模式,便于研究成果的推广。

八、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确立的研究对象是泗阳双语实验学校四年级的A班、B班,对实验班进行课堂跟踪观察、资料收集、总结提炼。具体方法如下: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解决“怎样促进小学生自主作文?”的问题,来探索和构建小学生自主作文的教学模式。按照“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反思)――再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课题组将会定期的组织研讨――研究的主题、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促进策略的分享等等,通过严格的测量评价行动的结果并发现问题,形成一套可操作的小学生自主作文策略模式。在这过程中,教师反思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是行动研究的重要途径。

2.实验研究法

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促进策略可以通过实验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以说,用行动研究法探索和构建小学生自主作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用实验研究法检验行动研究提出的策略。通过设计实验班和控制班并进行前测和后测的控制,比较不同策略的效果。

3.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自主作文”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对“自主作文”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确的认识,常上凤凰语文网站,参与凤凰论坛的讨论,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实验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4.个案法

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篇9: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本课题研究目的

“三五五”教学模式真正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可是就中学生课堂来说,提问意识弱、提问水平低、对老师的话不敢有任何的质疑等一系列问题仍然改变不了。尤其在中学物理课上,表现的很突出,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等一系列新问题。其实新课程呼唤会问的学生、会质疑的学生,更呼唤有心于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培养的教师。但是,在本人长时间的观察和调研当中,无论是“新课改”还是“传统教育”都只是涉及到了现代教育的皮毛,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在物理课程中表现明显。

教师过多的提问压制了学生发问的欲望,阻碍了学生发问的机会。正是在老师的这种精心诱导下,学生慢慢散失了自己探究知识的动力,正是在老师的这种层层逼问中,学生逐渐失去了疑问的主动权。多元思维被一元思维所替代,致使学生没有发挥自己质疑能力的空间和动力。手段被目的化,教学成了一种过场,学生根本散失了自己的思想。

“三五五”教学模式下注重的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因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质疑精神。只有敢于疑别人之不疑,不满足已有结论,不迷信权威的仲裁,敢于提出问题才能有创造的契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通过“问题――探索―― 解决”强化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研究的意义

在现有的对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研究中,往往侧重理论性的分析,操作性不强。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得出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对策,丰富教师教学的研究,促进该研究的全面化、深入化;具体研究不同类别的高中生的需求特点,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结论对教师激励学生问题意识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高中生质疑意识的发展和思想创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培养创新性人才,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而创新性人才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能不懈地探索答疑的能力。对于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结论,这些研究是本研究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通过调查的形式,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了解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实际情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因教师授课情况、态度、时间等不同而出现的不同的反应特点。高中生对物理的学习离不开质疑,问题意识的提高可促进学习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提问的过程中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很好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在融入社会后能成为有创造性的人才,教师应利用教学环节中的各种途径,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问题意识它包含四个要素: ①主客体要素: 主体是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客体又称为认识对象, 简而言之, 它是人的认识所指向的目标, 具体地说, 认识对象可以是一种进入认识视野的自然、 社会、 精神等各个领域的事物和现象; 可以是主体考虑加以解决的问题,包括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 社会实践中的问题, 各行各业、 不同领域、 不同范围的问题, 全局性、 战略性的或局部性、 战术性乃至操作性的问题等等;也可以是主体酝酿创造或改进的某种产品, 包括物质产品、 精神产品和社会关系产品, 以及塑造人才这种特殊的 “产品” 等等。②需要要素:认识对象要适应人的实践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或存在于人的 “最近发展区” , 这样才能成为人们的思维对象, 值得人们去 “打破沙锅问到底” 。 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教授李跃兹指出: “认识到某种社会需要是在创造发明活动中迈出的第一步” 。 ③优化要素:主体对现状的不满或否定并想方设法去改进或主体欲从被打破的,处于不平衡的认知结构状态过渡到有序的、平衡的认知结构状态。④动力要素: 问题意识能否最终达成依赖于主体是否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顽强的创新意志。狭义的问题意识概念主要是针对动力要素而言的,就是指主体怀有探索情境真实问题的强烈欲望。

美国著名的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体现了通过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产生疑惑,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产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愿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态度和创造思维,可以使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形成一套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早在二十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重点的“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教学四个阶段的观点,即:“确定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方案―搜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其策略主要是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学生学习的知识采用类似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这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造就了一大批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很强的人才。

四、课题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篇10:教育课题的开题报告

教育课题的开题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好!

很荣幸能参加潍坊外国语学校全国根基教育基地揭牌和根基教育开题会,并作为家长代表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各位家长朋友,向悉心哺育和关心我们孩子成长的辛勤的园丁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是老师将知识无私地传授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是老师将爱无私地奉献给这些雏鹰,使他们展翅飞翔,教育课题开题报告会家长代表发言稿。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生的品格教育。作为家长我来谈谈我的几点感受,说得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家长应该积极配合老师和学校,注重品格教育。

孩子的.优秀品格应该从小培养,一方面家长要引导孩子,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感悟道理,学习品德,做到往下扎根,向上结果,发言稿另一方面学校的教育也很必要,外国语学校的根基教育就非常有特点,整个校园不管是教室课堂的布置,还是学校的大环境,到处都有根基品格教育的影子,同时外国语学校小学特有的寄宿制集体生活也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十分感谢学校老师对孩子的精心教育,同时也感受到身上的重大责任,所以,我们家长一定全力以赴参与到学生的品格教育中来,密切配合老师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务。

其次,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良好的家庭关系,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很重要。我们要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根基品格养成的氛围,父母要以身作则,成为品格的榜样;还要和孩子建立起爱的关系,通过爱的桥梁把自己的优秀品格传递给孩子。

各位家长,教育是一份责任,教育是一门艺术。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也不能缺少家庭的关怀,让我们共同携手,齐心协力为孩子的成长导航。

以上所说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外国语学校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

谢谢大家!

篇11: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分两个层面表述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主要了解高中生听课时的思想动态,是否有过问题意识。

(二)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特征。

学生有疑问或者想提问的具体表现,和他们质疑能力的强弱。

(三)高中生问题意识与思维品质及学习效果的关系。

(四)提高高中生物理学科问题意识的对策性建议

从学生方面入手,从老师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原因以及解决对策。

五、研究工作的步骤:

第一阶段:.3~2015.4准备阶段:

收集整理有关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

第二阶段:2015.4~2015.5实施阶段:

(1)在实际课堂教学和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经验,并随时进行反思,并及时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2)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个案分析法随时记录研究的步骤、心得体会、典型个案、案例。

第三阶段:2015.5~2015.7总结、结题阶段:

汇总、整理课题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本研究在参阅学生质疑意识的文献资料的前提下,运用统计分析等科学的研究方法,了解本校师生的整体情况,同时结合性别、年龄、求知欲特点。最后根据调查分析的中学生质疑特征,提出以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质疑能力。

篇12:体育教育课题开题报告

体育教育课题开题报告

院-系体育学院专业体育教育年级

题目来源社会实践题目种别理论研究指导教师

选题的目的、意义(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海拔差异就是利用海拔差,针对要进行参加比赛、参加体育的考生进行的赛前和考前的集训,体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本课题研究的是世居高原的体育考生(冷环境的刺激)、通过短时间的练习。下达到比世居海拔要低的高海拔进行考试。丽江相对于昆明来说、就相当于高原、丽江体育考生在每年的三月份都同一上昆明参加体育专业分考试(云南省同一举行)。然而高原练习是当前运动练习中的一个热门。与相对低的高原相比,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作为一种特殊的练习方法,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和体育考生的成绩将起到巨大的作用,但还有很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把握它的规律性才能运用成功。

针对海拔差异对丽江体育考天生绩的影响。能够让丽江带训体育考生的教练有一定的帮助。让前人的经验来更进一步的提醒和引导。让丽江体育考生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努力。海拔高度让我们占据了重要地理位置,还有就是天气也给我们创造了有力条件。让云南体育重新审阅我们丽江体育考生的成绩;让中国乃至世界熟悉丽江海拔高度创造的运动成绩;让我们的体育考生考出更好的成绩。然而当高原世居者从高原到达次高原,即脱离低气压、低氧环境,进进到正常大气压,正常氧含量的环境时,适应了高原环境的生理性能需要作重新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此间可出现心率减慢,心搏量增加,过度通气消失等,这种改变称为低原反应或脱适应。这种“脱适应”反应,可能出现倦怠、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还会出现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心率缓慢、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肺动脉高压逆转等症状,对身体造成不良后果。义乌网站优化对于世居高原体育考生来说,专业考试在次高原举行,机体从习惯的低压、低氧环境到相对的高压、高氧环境,这种外环境的改变必然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产生影响。次高原的高压、高氧环境对运动员的身体性能是否会出现次高原反应(脱适应反应),如何影响世居高原体育考生的运动水平;如何根据次高原考试时间和运动员下高原后身体性能的变化而确定下高原的时间等,这些都是高原教练员所关注的题目。从而了解宁蒗的体育考生的成绩状况(短跑.中长跑.耐力性项目等)…更好的利用海拔高度、天气等条件;使丽江(宁蒗)体育考生的成绩进步的基础上。在考条件前两星期以上的适应时间上昆明。致使世居高海拔的体育考生在高住高训转化适应低住低训;使丽江体育考生的成绩在原成绩上得到一定进步。

昆明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中部.海拔1895米;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躲高原的连接部位.市区中心海拔高度为2418米;宁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县城在海拔2240米的大兴镇。

选题的研究现状(理论渊源及演化、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丽江相对于昆明来说,就相当于高原。然而高原练习是当前运动练习中的一个热门。与相对低的高原相比,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作为一种特殊的练习方法,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和体育考生的成绩将起到巨大的作用,但还有很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把握它的规律性才能运用成功。高原练习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伴随世居非洲高原的中长跑选手的崛起,国际上已经留意到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并开始有意识地开展高原练习以及对它进行研究。高原练习在国际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63年前后(1963年国际奥运会在海拔2240m的墨西城举办),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了高原练习,纵观这50年的发展历史,可将高原练习概括为4个阶段:萌芽阶段(50年代);第一个*阶段(60年代);争议中的探索阶段(70~80年代);快速发展阶段(90年代以后),高原练习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西方一些国家在重大的赛前对竞技运动员进行高原练习已形成体系。一、高原练习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现状中国事开展高原练习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61年春,国家体科所陈宝庆等对八一队36名中长跑运动员在昆明冬训四个月期间的生理性能进行测试,至此开创了中国高原练习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先河。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同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关,也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和人们思想的约束。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尤其在耐力项目中,居住在高原和高山地区的运动员对我国耐力性项目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高原运动员来说,由于世居或长期生活在高原,通过一系列代偿反应,已基本对所居住海拔高度低氧环境产生钝化,如何更好地进步高原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是个需要探讨的题目。

目前、全世界约5亿多人口居住在高原、高山地区,约占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尤其在耐力项目中,居住在高原和高山地区的运动员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并处于领先地位。早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地处海拔2500-3000m的埃塞俄比亚优秀运动员阿贝基拉获得马拉松冠军,之后,他又多次获得该项目的金牌。处于非洲同样地理条件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和摩洛哥的长跑运动员相继也获得了国际长跑冠军。在我国,地处高原的云南、内蒙古、青海、甘肃的运动员,对我国耐力性项目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并有着重要的地位。世居高原人的生理特点:人在高原生活,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增高与神经系统、体液调节有关。世居高原的人,由于机体长期受缺氧刺激,促使红细胞天生素增多,红细胞天生增加,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增高。世居中等高度地区的人群,由于长期受轻度或中度缺氧刺激,产生了代偿性反应,从而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性能都较低海拔地区人群强,对于从事耐力性运动极为有利。

对于海拔差异对体育考生影响这片领域研究的既有代表性的文章目前作者未查到。在我所查阅的文献资料中,新浪微博注册前人对高原练习的研究是比较全面:人类自逐渐揭开高原环境的奥秘,熟悉其对人体内环境的影响以来,约有100多年历史,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进行高原练习,其时间不过半个多世纪。国际高原练习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63年前后、尤其西方一些国家在重大的赛前对竞技运动员进行高原练习已形成体系。中国事开展高原练习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61年春,国家体科所陈宝庆等对八一队36名中长跑运动员在昆明冬训四个月期间的生理性能进行测试,至此开创了中国高原练习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原练习进进一个快速发展阶段,高原练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原练习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完善;练习方法也在精益求精;科学化练习程度不断进步;并建立了一些新的练习手段及模拟练习方法;高原练习的成效明显增加。但是由于高原练习在刺激机体产生潜能的同时,也给机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血液浓缩造成循环阻力加大、对肌肉代谢的不利影响等。据报道,采用高原练习的项目已经发展到了几乎所有的奥运会项目。我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有:1:陈文聪.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高原练习的起源、现状及发展方向)2:山本正嘉.高原对人体运动的影响.体育科学(日本),1990.3:安彦(1984-),女,山西太原人,助教,研究方向:运动生理学。久居或世居高原运动员的高原练习4:海拔差异影响大学生达标成绩的研究马小明1,任中海2(1 青海民族学院,青海西宁810007;2 青海大学,青海西宁810004)5:张冰中国体育博士.3高原练习的理论与实践--模拟不同时程高原练习对大鼠心肌影响的机制研究等等。莱文最初的成功实验是将9名长跑运动员分为两组:低地组3人,居住练习在1300m练习4周,专心率、血乳酸和摄氧量监测练习。高原组(6人)与低地组相比:摄氧量高5%;5km计时快30s;血容量高原练习后,高原组增加500ml,低地组下降150ml。该作者以为对高原的适应是进步运动能力的最重要因素。1994年冈德森(Stray-Gundersen)和莱文再次作高住低练试验,6名长跑运动员先在平原(海拔150m)进行4周练习,接着高住低练4周(高住2500m,低练1250m)之后,又在平原减量练习2周,前后共10周,4次测试,内容有:5km计时跑,亚极量跑台运动员时间,最大摄氧量,无氧能力,经高原练习4周末运动员在平原运动的能力最佳,无氧能力也出现较高值。马尔丁(Martin,1994)利用高原缺氧效应结合短时间下山(每周2-3次)完成速度练习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在加利福尼亚基地,利用莱克-塔霍(1990m)和奥兰治韦尔(120m)进行(中间间隔132km)交替练习;在亚利桑那基地,利用弗拉格斯塔夫(2134m)和菲尼克斯(332m)进行(中间间隔22km)交替练习,开题报告《体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目前,高住低练法已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并已用于高原练习中。1982年日本泳联进行了两次高原练习,K我音乐盒第一次是在美国科罗拉高原(海拔1800米)停留21天,在此期间反复多次到海拔4400米处进行跑步练习,其结果是女运动员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都增加,且多数人的运动成绩都得到进步,德国著名教练居 兰根(现澳大利亚执教.以前曾执教于中国)建议高原练习安排3一5次,且海拔高度逐渐升高。例如:第一次,800一2300米;第二次,2300一3400米;第三次,一800米(中跑)和2300米(长跑),每次高原持续时间不断变化(如4一6一3周)较为有益,夏天,他常把队伍拉到墨西哥的托卢卡绿荫覆盖的丘陵(海拔2300米),长满树木道路宽广的山地(海拔3200米)处练习,这些作法,打破了1974年墨尔本国际运动医学学会第20届运动医学会议所规定的界限,即超过2286米高度的练习要给予密切的留意,并禁止在3048米以上高度举行比赛,在实践中,高原地区运动员的练习高度也超出了这一规定。李福田先生剖析我国男子中长跑成绩落后的原因时指出:目前我国地处高原的省、区长年在高原练习,赛前下平原比赛,运动成绩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忽视了高原与平原交叉的系统练习,尚未充分利用高原效应的作用。高原练习;高原.平原和低海拔的交替练习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理想的成绩。

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综合国内外对此课题(高原练习)的研究。接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本地区的独特见解和创新之处。致使丽江体育考生的成绩得到一定程度的进步和让带训教师在总结上次经验;来更好的带好下一届的体育考生。

论文(设计)主要内容(提纲)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昆明-丽江海拔差异;丽江体育考生(宁蒗民族中学、丽江市一中)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访谈法(调查法)

2.2.3实证法

三:昆明、丽江两地海拔差以及天气环境的比较。

3.1昆明市中心的海拔高度和天气环境

3.2丽江市海拔高度以及天气环境

3.2.1丽江市城区的海拔高度以及天气环境

3.2.2宁蒗县县城的海拔高度以及天气环境

3.3昆明、丽江两地海拔差异以及天气环境的比较

3.3.1昆明、宁蒗县县城两地海拔差异以及天气环境的比较

3.3.2昆明、丽江市城区两地海拔差异以及天气环境的比较

3.3.3两地海拔差异、天气环境比较总结

四:总结丽江部分中学体育考生自-两地考试成绩比较

4.1丽江部分中学赴昆明前所测成绩

4.1.1宁蒗县民族中学

4.1.2丽江市第一中学

4.2丽江体育考生上昆明考试的成绩

4.2.1宁蒗县民族中学

4.2.2丽江市第一中学

4.3两地考试成绩比较

五:带训老师为何提前两星期带体育考生上考试地

六:回纳两地海拔差异对丽江体育考生的影响

6.1低压低氧对体育考生练习的影响

6.2练习方法和手段对体育考生的影响

6.3上考试地对体育考生生理的影响

6.4考试前、考试中存在的题目以及分析

6.5上昆明为何会出现这一系列题目

6.6针对出现的题目分析解决方案

七:建议和相对应的措施

八:参考文献

拟研究的主要题目、重点和难点:

主要题目:根据自己的实践以及经过访谈、调查丽江体育考生基本情况进行片面性的了解。依据了解的内容以及结合自己对丽江部分中学体育练习情况的了解。进行总的构思,融会贯串。阐述丽江与昆明两地海拔差异、天气环境的偏差、以及在此基础上回纳其影响的原因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及相对应的措施。调查、访谈、查阅资料时所得到的资料不尽全面。在此过程中涉及到相应的访谈。相对所用的时间和精力就多也比较困难。

重点:研究利用本地区的海拔、天气等上风如何更好的进步体育考生的成绩;两地海拔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难点:调查、访谈的全面性;资料的正确性;相关资料的的难查性。

参考文献:

1:昆明、丽江市海拔数据资料.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张冰主编.高原练习的理论与实践--模拟不同时程高原练习对大鼠心肌影响的机制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k狗音乐2008.03:3-138 4:杨生岳,等 高原移居汉族和世居躲族低高氧通气反应性研究[J]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5,11(2):87-189

5:马小明任中海.海拔差异影响大学生达标成绩的研究[J].中国体育报.,03(1):1-6 6:安彦.久居或世居高原运动员的高原练习【J】.体育科学报,2008,01(1):25-30 7:陈文聪.高原练习的起源、现状及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报,1990.10(5):24-28 8:山本正嘉.高原对人体运动的影响【J】.体育科学(日本),1990,40(6):431~436

指导教师意见:

研究目标:

1:了解两地海拔差异以及天气环境的基本情况。

2:回纳2005-丽江部分中学体育考生两地的成绩。

3:阐述海拔差异(高原)对世居高原体育考生的有关影响。

4:提出与实际相符合的建议及改进措施。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实证法。

技术路线:1.08.04-06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得到有力的数据。

2.08.06-07整理文献资料,让自己更进一步的了解丽江体育考生,心中明确那里的体育考生的练习方法和手段。

实验方案:通过对宁蒗民族中学--届30个学生和丽江一中8个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访谈带训体育老师、讨论练习中出现和影响练习的因素、下达考试地所要留意事项及考试地对考生的相关影响;笔者参与实践(笔者属2004届高考体育考生)、访谈、实证法验证其真实正确性。

可行性分析:练习方面: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占有利条件。采用与世居高原的体育考生相符的练习方法(高原练习)与考虑时间而制定练习计划。在短时间内进步考生的运动成绩。从调查、实践等中得出这是可能的。

影响方面:海拔差对体育考生的影响(练习过程中相关影响、下达昆明的生理适应以及考试环境的相对适应等的影响)这些题目将在本课题中谈论到及作者提出对这些题目的个人见解。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海拔差异(冷环境)和有效的练习方法、手段影响体育考天生绩已成为事实。引领云南其它地区的体育考生走进丽江的练习基地;将海拔差异练习影响体育考天生绩得到进一步证实;提出相对适应世居高原的体育考生的练习方法与手段。

进度安排及预期结果:

进度安排:

2008.12.20-.01.30进行论文相关资料分析总结阶段:调查、SEO访谈以及文献资料的分析。

2009.02.10-2009.03.01论文设计阶段:论文内容设计分析;论文设计规划。

2009.03.01-2009.03.15论文初稿的完成。

2009.03.15-2009.03.30对初稿进行修改、听取指导老师的相关建议。

2009.04.01-2009.04.20再次对初稿的修改。

2009.04.20-2009.05.25论文答辩预备。

预期结果:

结合宁蒗体育考生的实际情况及其占据的有利地理位置(天气环境)和自己所了解到的练习方法、手段等。进行分析、总结、探讨海拔差异对体育考生的相关影响。还有下达次高原考试所留意的题目。提出本人的建议。希看对带训老师有所帮助。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答辩小组意见:

组长签名:

年月日

备注:1、题目来源栏应填:教师科研、社会实践、实验教学、教育教学等;2、题目种别栏应填:应用研究、理论研究、艺术设计、程序软件开发等。

本文章由taob发布而成,如果你喜欢可以点击tbw淘宝来了解更多的信息!试听音乐就选K我音乐盒

浅析隐私权与知情权权利冲突及其解决(1)

“浅谈家庭幼儿英语教育活动的几个误区”开题报告

工资集体协商是劳资双赢制度

被裁员能拿多少补偿金

毕业答辩PPT

贸易银行拓展中小企业贷款的难点与对策(1)

关于我国贸易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探讨

城区特征对贸易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决策的影响:国外研究综述与启示

社会保险登记治理暂行办法

篇13: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纤为网络骨干,采用千兆高速以太网,集视频教学、监控、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实现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100英寸电动玻珠屏幕、多功能讲台、监控摄像机、29英寸电视机,上课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4、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21世纪的教师应该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②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③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纪的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③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1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

①如何进行资源库结构的建设。

②如何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意识。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

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3)手段先进。

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目的性。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20xx年3月至20xx年2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12轮培训,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到简单课件制作、网络课件制作,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基本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系统培训,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家、市、区各级的技能竞赛,多人获奖,从而推动了教师个人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篇14:中学教育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农村高中生挫折教育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今社会, 竞争越来越激烈, 我们每个人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尤其那些处于青春期的农村高中生大多数生活还不很富裕, 整个社会 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相对滞后, 以及他们接受新信息新事物的能 力和捉襟见肘的经济能力形成反差。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很差,心理承 受力低,因而出现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若不及时疏导极易发生 不良的后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发展有近20 年的历程,目前正处于发 展推进阶段,国家教育部非常重视,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 委员会,加强对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教育部[19 93]13 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 14 号文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心理健 1 康教育的目标,其中包含“使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

与此相应, 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咨询机构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建 立起来。

我校于 年建立了心理咨询室,现根据目前农村高中学生心 理健康状况,以挫折教育为突破点,整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 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概念的界定

农村高中生挫折教育是指教师针对农村高中学生在从事有目的 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自认为不能克服的障碍,而使动机不能获得满 足, 目标不能达成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或心理紧张状态而施加的教育影 响。

农村高中学生由于所处环境的特定性,决定了其挫折成因的特 殊性,因而其相关的教育和引导也有其特殊的方式。

四、理论依据

1、以国家有关的教育理论和指导性文件为指导。

2、研究主要根据最新前沿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

3、 与实践相统一。

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4、重视创造与突破。

五、相关研究领域现状及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有关学生挫折教育,国外起步较早,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 开始进行相关研究,《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 2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 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部发 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中小 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等,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保证。挫折教 育是心理健康的奠基石。通过调查,有 46%的农村高中生存在各种程 度的不良心理反应,11%的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 89%的学生是由于遭遇挫折引起的不良心理反应,挫折教育亟待深化 和实践。

本课题旨在针对目前当地农村经济和教育现状,从实践出发, 研究挫折心理及其教育对策,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深入性。

六、研究的目标、内容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随着新课程改 革的逐步深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代中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以挫 折教育为先导,全面开展心理健康科研,立足农村高中实践,促进农 村高中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达到教育的全面发展。

1、学习中的挫折研究。主要针对目前学生的焦虑心理,厌学心 理进行研究,达到调适学生心理的目的。

2、 人际关系中的挫折。

主要针对目前农村高中学生与教师之间、 同学之间和家庭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着重处理好与教师、家庭的关 系。

3、青春期中的情感挫折。主要针对农村高中生青春期身体发育 期的骚动和情感,有的放矢加以教育和引导。

4、耐挫力的培养与研究。

5、挫折后的教育与引导。

七、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是搜集相关资料,邀请专家指导,成立课题小组, 完善心理咨询,通过全面调查,个案研究,形成农村高中学生心理挫 折研究理论,研究教育对策,进而巩固研究成果。

2、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① 与班主任、政教处、团委联系成立课题小组 ② 召开课题组成员会 ③ 组织学习有关挫折教育的理论 ④ 在原有基础上完善心理咨询系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⑤ 添置相关的软件,资料和设备 ⑥ 挫折教育的宣传与普及 (二)具体研究阶段 ①邀请有关专家指导 ②对班主任等德育队伍进行挫折心理教育的培训 ③对学生发放问卷,进行相关挫折心理调查 ④确定实验班与对照班 ⑤进行个案研究 ⑥对有关理论进行总结 (三)总结扩大成果阶段 ①召开课题组会,分析总结研究得失 4 ②收集资料,汇编个案案例 ③进行挫折教育的示范 ④总结提交,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

(一) (二) (三) (四) 理论研究 实践研究 实验研究 个案研究

八、实验及基本操作。

随机选取的实验班,比照班,采用情景模拟、暗示等手法进行 实验操作。

九、完成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专家支持:本课题以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并特 邀山东省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苗军芙, 烟台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岳先 毅为顾问。

2、人力条件:主研人,吴兴媛: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在济 南教育学院进修时着重研修心理学知识;耿庆柱:中学一级教师,本 科学历,先后在烟台教育学院和山东省教育学院研修教育管理专业; 孙向岐: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近几年主要进行了后现代教育研 究,主持开发了省级课题。 5 3、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研究大力支持,课题经费全部由学校承担 并配备了相关的设备:

电脑、 电话等; 相关的资料如心理测试软件等; 成立职能科室——心理咨询室,已有相关的实践经验。

十、预期研究成果。

准备在 年 12 月底以前,完成相关阶段的论文。 年 12 月底之前进行实验、课题总结报告。

十一、实验的组织领导及分工

组 长:吴兴媛,主持研究的全面工作。

付组长:耿庆柱,具体实施实验的计划,操作及报告。

成 员:孙向岐,编制问卷。

赵传彬,学生管理。

王华,实验操作,效果实施。

蔚衍波,情感挫折研究。

展晓燕,挫折后教育研究。

十二、参考文献及网站:

1.郑日昌主编《中学生心理卫生》,山东教育出版社, 年 11 月第 2 版

2.李 丹编著《学校心理卫生》,广西教育出版社, 年 8 月第 1 版

3.雷雳 张雷著《青少年心理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 9 月第 1 版 6

4.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 7 月第 1 版

5.吴增强著《学习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 , 年 8 月 第1版

6.林崇德 著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11 月第 1版

7.王建平著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指导解读》 , 中国林业出版社, .3

8.郑日昌 陈永胜著《 学校心理咨询》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

9.孙义农著《高中生心理辅导》 ,浙江大学出版社,.9 参考书 目:

10.张福建、苗军夫编《学校心理卫生学》 ,山东人民出版社 年版。

11.朱智贤著《儿童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年版。

12.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版。

13.张福建编《学校管理心理学》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篇15:教育小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单亲家庭职校学生成长的个案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单亲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他们的心理发展,学习成绩,品德行为等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走向社会后,在犯罪率频出的青少年中,也有不少是来自单亲家庭的。中等职业学校因其入学门槛低等原因,单亲家庭的学生比例高于普通高中。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怎样做好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以为只有真诚地关怀这些问题学生,走近他们,真正了解他们的心理成长历程,才可能进行有用的教学,才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他们成长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社会有用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本课题研究主要针对我校高一年级、二年级的单亲学生案例展开。另外也会寻求其他职校教师的帮助,提供调查数据及典型个案。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试图通过对单亲家庭孩子成长历程的个案分析,探索作为教师教育这类学生最有效的方法,以期使更多的学生受到关爱。我校是一所职业中学,班级中单亲的学生较普通中学高很多。准备以问卷调查、走访、谈心等多种形式了解我校单亲学生的成长情况。

第一阶段:案例搜集。包括两步:第一步,对高一新生的家庭情况进行摸底式问卷调查;第二步,将符合研究对象的学生和已调查到的高二学生进行第二次细致问卷。

第二阶段:确定典型个案。对第二次问卷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为案例分析做准备。具体地,拟从单亲原因、成长经历、抚养情况、自我性格评价,自我需求情况等方面进行归类。发现不同单亲情况对子女成长影响的规律。

第三阶段:研究引导和教育不同家庭单亲学生的方法与策略。

第四阶段:通过对分门别类的案例的分析研究(包括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研究),撰写出单进家庭教育策略的总结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结题报告:《谈谈单亲家庭职校学生教育策略》

教师随笔:《致单亲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给父母的悄悄话(短文、短信展示)

问卷调查统计表

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照片资料

篇16:数学教育课题开题报告

数学教育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八年级数学活动课程实践的研究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专家应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20XX年10月10日

地点:综合办公楼三楼会议室

主持人:

评议专家:

参与人员:

课题组成员及部分教师代表

主要内容:

一、简要介绍课题申请过程,宣布课题通过审批,已立项。

二、阐述课题实施方案,介绍课题研究意义、目标、研究内容及具体步骤。

三、评议专家进行可行性分析,给出指导意见。

四、根据评议专家意见适度调整研究计划。

五、初期研究工作安排。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5000字以内,(可加页)。

(一)题目 八年级数学活动课程实践的研究

(二)内容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都有“数学活动”,它通常是引导学生应用本章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活动方式大致分为以下六种情形:第一种动手操作;第二种数学实验;第三种实际测量;第四种调查统计;第五种规划设计;第六种思维游戏。

八年级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与七年级所学知识相比,八年级的知识内容要深得多、难得多,同学们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

把对于数学活动课程的研究圈定在八年级,缩小了研究范围,有利于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打好基础;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也有利于数学活动课程的开展。另外有限的活动课程也更有利于“同课异构”,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在本课题中,我们将对以下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整合八年级数学活动课课程资源

本课题数学活动课的素材主要是从生活中收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素材,更多的是选择、调整、整合、创造、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材。选材时也要考虑开展活动课的活动方式,切忌难度太大,材料内容太多。由此,我们需要探索出数学活动课素材开发的途径,以及各类数学活动课素材开发的方法。

我们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对象,把数学活动课分成不同课型来组织和实施。如可以采用以下的操作方式:①拓展延伸课:需要将课本上的内容适当加深和拓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探讨、去解答,发展思维;②实践操作课:指导学生制作或操作学具,进行实际测量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有计划地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数学”的系列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去完成,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参与,完成其中的某一方面。

通过整合活动课课程资源,找出适合本校的有效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模式。数学活动课程资源的整合,将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

2、教师在数学活动课上如何进行有效地指导

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它与一般数学课的最大区别是以活动为载体。由此数学活动课在教与学两方面也应有别于常规课堂教学,应体现“数学活动”的特质。

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有:一是教学目标的转变;二是活动过程的转变;三是管理方法的转变;四是评价方式的转变。初中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又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和社会生活经验,所以数学活动课一般以实地测量、参观调查、小课题试验等为主,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应用意识。数学活动课不必像一般课堂教学那样,上课时一定要有情境创设导入新课,情境可有可无。因为数学活动课本身的教学重心已经发生了偏移,已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如果每节活动课都进行情境创设就显得太教条了,而且有的题材不易做到,有的题材本身就是通过游戏来说明一个数学问题;而有的数学活动课是具有思辨性的,这类活动课可以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

教师在数学活动课上进行指导应遵循下列原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原则;应体现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多样化原则;遵循选择性原则。其次,数学活动课作业的类型有日记型作业、实践型作业、综合型作业、现实型作业等等。关于数学活动课的作业评价应多样化、多元化、动态化。关于活动课作业的形式问题,既可以布置纸质作业也可以是活动性作业。

3、学生如何成为数学活动的设计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数学活动课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本课题中采用双独立备课组:教师集体备课组、学生集体备课组,让学生直接作为活动课程的设计者参与其中,使每个学生都能以较高的兴趣参与活动。

对于数学活动课的课堂,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如①课前活动---课上教师讲解式教学;②课上教师讲解有关知识---学生室外活动---回到课堂交流式教学;③课前活动---课上交流---课后活动式教学。比如讲解 “勾股定理的研究”一课我们可以采用第③种形式,教师课前先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了解多种拼图方法,验证勾股定理,感受解决同一个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展示自己的所得.勾股定理的证明有多种,在课上学生是来不及交流的,因此就将这种交流延续到课后.

4、 如何对数学活动课程开展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数学活动课的评价对于落实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成功”或“失败”、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及提升自信力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并且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活动过程评价。评价内容应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数学活动课评价的内容应包括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投入的态度、情感、合作能力、意志毅力等。数学活动课评价的方式应包括过程性评价、反思性评价、展示性评价、反馈性评价。数学活动课教学成果对于常规数学课教学的影响也应包含在评价之中。

(三)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与课题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以了解、证明所要研究对。在课题研究中,文献研究法关键是资料的查阅与积累,它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有利于纵向分析与长时期的研究运用。

实验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

课例研究法:对相关课型模式进行研究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通过进一步研究加以修正和完善,建构活动课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机制,并对课堂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活动的主体进行个案研究。

经验总结法: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活动课的开展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探求出在不同类型的活动课中应采取何种活动模式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行动研究法: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在教学工作的自然状态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操作程序通常包括有:提出课题、分析问题、制定方案、采取行动、反思反馈、概括总结、理论形成、再次实践。

(四)组织

本课题由李效迪全面组织负责实施,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

从八年级的每个班级中共挑选40名学生进行学习。课题组将围绕课题研究加强理论学习,做好信息研究,广泛了解与课题相关的最新理论成果、学术动态、先进经验。课题所有主研人员,每人每年均应阅读与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专著至少1本(重点课题至少2本),研读文章至少3万字,并做好专门的学习笔记(摘记)。课题主研人员应积极参加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培训学习,以提高研究能力与水平。课题组将通过面谈和信函等方式,积极主动征询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组成员应注意研究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并落实专人做好研究资料的档案管理。

(五)分工

(六)进度

本课题研究从20XX年5月——20XX年5月,用时2年时间,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20XX年5月——20XX年9月)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内容,组织成员培训学习数学活动课的相关理论,邀请专家指导,设计研究方案,撰写立项申请报告。

第二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论证阶段

撰写开题报告,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邀请专家进行开题论证,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进行整改。

第三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3月)运行阶段

启动课题研究,制定阶段达成目标,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通过教师集体备课,学生集体备课,师生共同备课等方式,结合数学活动课开展的实际和具体实施进行研究,认真分析、反思、调整,及时对研究过程性资料及佐证材料进行归档和整理,并完成中期报告。

第四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总结阶段

整理材料,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撰写结题报告,完成课题。

(七)经费分配

1. 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经费分配约1000元。主要用于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学习数学活动课的相关理论,听取专家相关报告活动。

2. 论证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经费分配约1000元。用于邀请专家培训指导,进行开题论证,购买相关活动课程材料书籍、视频光盘等。

3. 运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3月),经费分配约5000元。组织课题组外出学习观摩先进学校活动课程开展,组织课题组成员及学生进行课题阶段性研究开展。

4. 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经费分配约1000元。搜集整理活动课材料,归档,撰写结题报告。

(八)研究的预期效果及成果形式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能够重新建构双备课组备课模式,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和薄弱之处,在数学教学中取得更多优势,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学生自主备课、自主讲解,主体作用凸显,不仅提高对数学学习和研究兴趣,同时更加深入理解数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进而减轻学习数学的负担,切实打破学生较为长期的数学学习惯性思维,重新构建数学学习信心;同时我们为广大一线教师在八年级数学活动课程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

预期成果:

1.八年级数学活动课课例集、作业集、活动课程培训、学习笔记集(摘记)

2.活动课调查分析问卷报告

篇17:教育小课题开题报告

教育小课题开题报告模板

课题名称

单亲家庭职校学生成长的个案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单亲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他们的心理发展,学习成绩,品德行为等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走向社会后,在犯罪率频出的青少年中,也有不少是来自单亲家庭的。中等职业学校因其入学门槛低等原因,单亲家庭的学生比例高于普通高中。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怎样做好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以为只有真诚地关怀这些问题学生,走近他们,真正了解他们的心理成长历程,才可能进行有用的教学,才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他们成长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社会有用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本课题研究主要针对我校高一年级、二年级的单亲学生案例展开。另外也会寻求其他职校教师的帮助,提供调查数据及典型个案。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试图通过对单亲家庭孩子成长历程的'个案分析,探索作为教师教育这类学生最有效的方法,以期使更多的学生受到关爱。我校是一所职业中学,班级中单亲的学生较普通中学高很多。准备以问卷调查、走访、谈心等多种形式了解我校单亲学生的成长情况。

第一阶段:案例搜集。包括两步:第一步,对高一新生的家庭情况进行摸底式问卷调查;第二步,将符合研究对象的学生和已调查到的高二学生进行第二次细致问卷。

第二阶段:确定典型个案。对第二次问卷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为案例分析做准备。具体地,拟从单亲原因、成长经历、抚养情况、自我性格评价,自我需求情况等方面进行归类。发现不同单亲情况对子女成长影响的规律。

第三阶段:研究引导和教育不同家庭单亲学生的方法与策略。

第四阶段:通过对分门别类的案例的分析研究(包括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研究),撰写出单进家庭教育策略的总结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结题报告:《谈谈单亲家庭职校学生教育策略》

教师随笔:《致单亲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给父母的悄悄话(短文、短信展示)

问卷调查统计表

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照片资料

篇18: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人的全面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样做人的任务,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好习惯让人受益终身,因此,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

从个体层面看,习惯是个体后天习得的自动化了的动作、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从社会群体层面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反应倾向。习惯不是先天的、遗传的,而是人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人们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良好习惯,克服不良习惯。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映,因而有情境性。养成了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比如 有的小孩子只在学校爱劳动,在家里就不行了,就是受到情境的制约。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以导致事业的成败,最根本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因此,《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定为我们学校的课题。

一、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

1、前期调查

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不足的现实。在遵守公共秩序方面,低中年级的学生较多注意行为的表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立足于个人利益,尽管学校教育中,大量地向学生灌输“为将来建设伟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思想,但学生从社会环境中吸收到的信息大大削弱了学校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带有个人的功利性,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动力。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家长较多的是一手包办学生缺少练习的机会,而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责任心也日趋完善。

2、成因分析——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

如今家长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化的教育,极容易搅乱孩子们幼嫩的心智。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表现在:

其一,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坐??诸如此类矛盾行为,比比皆是。

其二,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号率先在每个家庭中得到了最充分体现。家里水果、点心之类的东西,应有尽有,千方百计逼着儿女多吃各种营养品、补品。同时,他们又要求子女要生活节俭,不要光顾吃而不学习,怨子女好吃懒做,太好吃零食;一年四季衣服花样翻新。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子女要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常常又拿伟人的俭朴生活来教育她们。

其三,在思想上,今天的孩子处在“吃苦”与“享乐”的矛盾中。

我们的家长,一方面对子女进行忆苦思甜的教育,告诉他们要生活节俭,要吃苦,学习要刻苦努力,不怕困难;另一方面又时时处处害怕他们吃不好,睡不好,极尽努力为其尽情享受现代生活所提供的一切。一方面家长怨孩子什么事只顾自己;另一方面,家长却又总把最好吃的让他先吃。

其四,在教育内容上,现在的孩子处在“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 到学校,家长首先看的是学生考试成绩,问的是子女在班上的成绩排名;子女放学回家,家长首先检查的是学生的作业,辅导的是学生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做的是大量的练习;在外,与他人谈及的也只是孩子的学习情况。人们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品德问题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或者不需要像学习那样值得重视。“唯上大学才是人才”的人才观,“重智轻德”的教育观,让年幼无知的孩子失去了最佳的人格教育期。

其五,在教育方式上,现代的孩子处在“放纵”与“专横”的矛盾中。 有的家长在孩子破坏公物、在公共场合撒野、无故欺凌同学等不良行为发生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甚至为孩子占了上风,抢了便宜而自鸣得意;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的“胆小”个性,竟毫不掩饰地要求孩子对其他同学要“以牙还牙”,“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怕,有爸爸妈妈呢;有的家长干脆以工作为理由,完全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实施

(一)实验方法:

本课题在教学常态下进行,以行为训练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活动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文献研究法,以实验前后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横向比较作为对照结果。

篇19: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例

题目:学生文学修养和创作,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课题界定

“学生文学修养”主要包括学生的文学理论素养、对文学作品的感悟鉴赏能力和批判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学校教育”侧重于农村学校品德和行为教育。

二、省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本研究主要从语文教师修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学生文学素养等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主要有《教师文学修养与作文教学的研究》(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学语文课题组)、《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秋实)。这类研究是针对语文教师的研究,以提高学生作文成绩为归宿点,忽略了学生自主阅读和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是应试教育的附属品。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如《语文教师功利思想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影响》( 项成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发展学生综合素质》(马龙)这类研究虽然关注了学生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但是没有着眼于对学校整体发展的影响,研究成果具有局限性,没有起到本质性的推动教育发展作用。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面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现状,应试教育的后遗症日渐凸显,学生求知欲日渐衰退,行为涣散,道德素质低下。家庭、社会不良现象的负面影响,使农村学校教育如履薄冰。此课题研究意义在于从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为突破口,继而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农村学校提供技术支持。

1、在新形势下,对处在低谷的农村学校教育提供有效的发展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2、不断完善新课程写作教学理论,摸索科学、高效的写作教学之路,从而从根本上转变农村学生文学写作水平不高,少量的书籍阅读,非常低劣的文学素养状态。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做人与文学的有机统一,即通过教师有意识引领带动,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促进个性特长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

2、学生在掌握优秀文化,具有崇高的精神和较高的文化修养的情况下,提升了学校品位,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五、研究内容

1、学生自主阅读和创作习惯对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

2、教师的文学素养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

3、学生文学素养和学校教育的关系。

4、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学校应搭建文学交流平台。

六、研究假设和创新

1、研究假设 如果中小学生热衷于文学阅读和创作,进而提升人格品味。有品位的学生造就有品位的学校。有品位的学校育出有品位的学生。学校教育出现良性循环。

2、研究创新 以往研究主要关心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以及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功利化,大多为应试教育服务。我们研究是的是学生个体素养与学校育人相辅相成的关系,是素质教育领域的问题。

七、研究思路

到相关图书馆以及互联网查询和搜集相关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了解学生阅读和写作情况以及学校教育情况,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确定实验班级,做好实验记录,写出论文和材料;经过专家评审验收后,推广普及。

八、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分析等,对课题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理论铺垫,形成理论部分。

2、调查研究法

了解学生和学校相关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部分。

3、教育观察法。在较为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的条件下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考察并描述教育对象,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提供有效的指导。

4、实验研究法

确定部分班级为实验班,跟踪记录。

九、技术路线

为了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具体技术路线设计为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有关理论做出解释,提出课题研究总体框架;然后调查研究,寻求关于研究前期学生学校事实情况和过程调查,结果调查。再次,筛选实验班级,实施研究方案,做好效果的检验。最后形成研究论文和研究总报告。

十、实施步骤

1、准备和初步实施阶段(20XX.04——20XX.06)

查找文献,调查研究,撰写课题方案

2、全面实施阶段(20XX.07——20X.07)

中期总结报告及初步成果展示

3、推广总结阶段(20XX.08——20XX.11)

课题组成员相互交流实施情况,写出阶段总结报告,教师论文和材料,

4结题(20XX.12)

结题报告

十一、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 作者 张春兴 浙江教育出版社

2、《面向新世纪的.德育思考》 作者 季铁军 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3、《修养学简明教程》作者栾蕾 陈百军 职工教育出版社

4、《文学素养教程》作者 张晓梅 机械工业出版社

5、《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 作者 秋实 新浪博客

6、《语文教师功利思想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影响》 作者 项成波 中华语文网

7、《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 马龙 道客巴巴

十二、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制度保障:学校建立比较完善和严格的课题研究和考评制度完善,对研究时间、研究材料等都有详细的规定。这些制度的建立,规范了教师的科研行为,为课题的推进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2、技术支持:除动员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中国教师文学网”的有关活动外,课题组拟着手建立校内专题网页,并聘请电教老师参与管理和维护,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经费保障:为保证该课题的顺利开展,学校拟拨课题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同时学校将添置相关图书、征订课题研究需要的杂志,保证课题组成员能从理论上进一步提升自己,力争从理论的高度指导自己的课题研究实践;学校将积极组织各级各类文学交流学习机会,让课题组成员的文学修养得到长足的进步,以实现预期目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部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谢谢大家!

篇20:课题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缘由及课题研究的背景

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层面上来说,本课题的选择是基于以下的一些主要因素:

(1)新课程实施以来,特别是新课标教学要求颁布以来,由于新教材留给老师的空间很大,不少老师对现在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要求的把握以及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好教学目标和要求还存在着“新教材老要求、新要求老套路”等问题,这些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度的达成。

(2)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包办的多,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不少教师将此下降为记忆水平,“满堂灌”或“满堂问”(填空式问答,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有的课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显下降。不少老师对一些主要课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层面上。

(3)课堂教学的预设设计与课堂动态生成性调控脱节。当堂的学习质量和效益明显偏低。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中学数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近期还逐渐趋热。有的侧重于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有的侧重于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特别是最近郑毓信教授的研究文章“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开放性”,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兴起,什么是有效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需注意的问题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和剖析。这些研究对本课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本课题着力于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案例剖析,从微观的操作层面入手,通过对案例的收集、分析、反思、提炼等,形成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具体策略和方式方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

有效性:“有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性亦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本课题中的预期目的即指省中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要求。

有效性教学:以省中学数学教学要求为基准,教师在实施单位时间的教学行为后,引起学生具体的进步和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有效性教学包括以下三重涵义:一是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二是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的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三是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这里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还有思维水平的发展和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案例研究:案例是包含了一个或多个真实疑难问题的情境描述。本课题中的案例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典型课例实录。这里的典型课例有成功的,一般的,也有不成功的。案例研究就是通过收集、整理典型课例,分析其中影响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因素,并提出改进的策略和具体的方法。

2、研究的主要观点

⑴课堂有效性教学的主要取决于教学设计(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设计)。我们认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对教学的达成度、对当堂效益有着显著的和最直接的影响。

⑵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主要应关注目标设定的有效性、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师生思维互动的有效性、练习反思的有效性。

⑶教师的个体素质与群体研究的水平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显著的和直接的影响。

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体现在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精英”,教学目标及要求的落实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的和谐落实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上。

三、研究的主要视角

(1)关于“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文献研究

从多角度来收集、研究并组织全学校中学数学老师学习有关文章,在讨论中提高一线老师的理论素养和实施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意识。

(2)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和把握研究

着重于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教师课堂调控的有效性。

(3)教学行为现状的分析研究

当前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研究;融合先进教学理念的良好教学行为研究;不同教师群体教学行为的差异研究;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分层要求的研究。

(4)典型课型的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对新教材中的概念课、定理公式推证课、章节习题课、新高考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主要课型的典型课例进行案例剖析,形成有指导价值和推广意义的操作策略与模式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案例研究法是对典型的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制定阶段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还可以用之作为培训老师的素材,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际效用。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五、研究的途径与目的

(1)通过省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学习,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及具体的教学要求,借助典型案例的收集、分析、研讨,剖析中学课堂影响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构建符合我学校实际的评价指标。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从现实存在问题人手,以中学数学教师为主体,立足解决本学校的教学问题,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案例分析与模式构建相结合。在研究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校数学教研组的教科研水平,使教研更贴近教师的实际。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我学校中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智力支撑。

六、研究计划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

本课题研究组的成员都是来自学校内各个学校的教学骨干,有学校的领导,有市、学校数学学科带头人,也有中青年教学骨干,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他们中的多数人主持或参与过省、市课题的研究工作,也有着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课题主持人是学校中学数学教研员,在组织课题研究活动方面有着便利的条件,因此,我们有信心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取得课题研究和数学教学的双丰收。

相关专题 课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