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教学实录

范冰冰范困困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范冰冰范困困”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京话》教学实录(共18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北京话》教学实录

学习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话的向往之情。

4.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对北京话的喜爱。

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学前准备:

搜集北京话的资料

学习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完成学习目标1. 2。

学习过程:

一、情趣导入:

1. 播放侯宝林相声《北京话》,学生交流感受。

2. 学生交流对北京话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 浏览课文,给课文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默读各个自然段,想一想各写的什么意思。

3. 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把问题写下来,先尝试自己阅读解决,解决不了课堂质疑。

4. 我会读

( ) ( ) ( ) ( ) ( ) ( )

沮 丧 歧 视 间 隙 模 仿 不 朽 正 宗

5. 我会写

诸多 诱惑 间隙 正宗 痕迹 不朽 效果 售票员 琅琅上口 生动活泼 汪洋大海

6. 理解并积累下列词语:

沮丧:

歧视:

包容:

诱惑:

陶醉:

汇集:

琅琅上口:

三、了解破折号在句子中的几种作用。

四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完成学习目标3. 4。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细读体会。

1. 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很喜爱北京话?用笔在书上勾画出来,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说说作者喜爱北京话的原因是什么?

2. 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在北京话的诱惑中,改变着自己。”北京话的诱惑在哪里?

(2)“北京话是不朽的。”

3. 外地人、外国人学习北京话有什么独特感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湖北朋友 美国朋友 我)

4. 读了课文,你认为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5. 本文多处运用了比喻、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找出相关句子,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

6. 文中四处运用到了破折号,找出相关句子,根据课前查找的相关知识,说说破折号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

三、拓展。

家乡的话与普通话有哪些不同,找出两三处比较一下。

四、课后练习。

1. 我像( ),融入北京话的汪洋大海中。

2. 于是便像( )沮丧。

3. 中国地域广博、方言各异,能讲普通话,( )就获得了语言上的通行证。

4. ( )在北京这种包容了各地移民的国际大都会。

篇2:《北京话》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新课。

可以播放多媒体课件,北京话的录音导入。

二、比读文----正确 流利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有感情。(3分钟内完成)

2.现在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课文读得最流利正确。请每组的2号同学 轮流读,其它同学要认真听,注意帮他纠错哟!

三、比识字——读准、记牢

课文我们能读正确了,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比比谁最先把这些字词读准、记牢。

1.课件出示词语。

2.这些词我们都能读准,那么这些字你还认识它吗?(课件出示字)

四、比分段——理顺

这些字词我们都能读准、记牢,现在我们来进行第三场比赛。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比比看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名检测。再同桌说说。

五、比说话——读懂

1.出示学习目标:感受北京话的魅力。

2.出示自学指导:自由读文,画出“我”是怎样学习普通话的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迁移练习

作者喜欢北京话的原因是什么?

七、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京话》,谁能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指名检测。指名轮流朗读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北京话》一课,板书课题。

二、比说话——体会写法

我们继续走进《北京话》,一起了解北京话的特点。

1.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

2.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自由读文,举例说说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生自学,交流汇报

三、比写字——美观正确

1.接下来我们比一比谁会写的字写得美观、正确。

2.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己看生字,重点看你不会的,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笔画。(3分钟后听写)

四、总结

你爱上北京话了吗?现在,我们一起听一段北京话,体会北京花的魅力。

五、作业

抄写会写的字每字3遍。

板书设计:

北京话

好听 易懂 深远 广博 不朽

篇3:《北京话》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好!

生:老师好!(全体起立)

师:请坐!(全体同学端正坐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化韵味很浓的文章,在没学习新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掌声有请主持“文化快餐”的同学。

(同学鼓掌,一名女同学走上讲台)

生:各位同学,我今天主持文化快餐的主题是“爱”。

(这位女同学先自我介绍,告诉大家她叫小玉,她演讲的内容大意是——爱需要勇气,爱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在爱的面前每个人都不应该退缩)

{点评:课前的“文化快餐”活动,将一定的时间交于学生,由学生自行支配,或演讲或朗诵或其他,创设出一种文化情境,是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项好举措。}

师:好!谢谢这位同学的精彩演讲。的确,爱是世界上最美好最纯洁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都是爱的不同形式。同学们,也许我们暂时还无法领会爱的真谛,但老师相信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性格的成熟,你们将最终体会出什么是真正的爱。老师有一段话要与大家分享(稍做停顿):人生,就像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每一个不同的地方都有一处美丽的景物。而我们就是那些去欣赏景物的人。也许你会因为某一处景物的美丽而惊叹,但同学们要记住——千万不能留恋眼前一时的美景而驻足不前,前面的风景会更迷人。如果你停了下来,那么,即使你想再前进去继续欣赏美景,你也已经迟到了,不是在你该做的时候准时的去做。我们这个年龄就应该欣赏属于我们的景物,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同学们,明白吗?

生:明白!(声音响亮,流露出赞许的表情)

{点评:学生活动结束,教师做适当的点评,一是对学生积极参与以及课题设计的赞许,另外这是教师素质的随机表现。教师流畅的语言、诚挚的语调、生动的神态,尤其就题展开所表述出的哲理,相信对学生会有很大的教益。润物细如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在这点滴如春雨般的言谈中进行。}

师:好!我们言归正传,同学们,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也是我国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如果我让大家说出北京有名的建筑和名胜古迹,大家会想到什么呢?

生:万里长城!

天安门!

故宫!

圆明园!

颐和园!

(同学们脱口而出,热烈积极地响应)

{点评:教学引言,自然朴实,看似不经意,其实这正是执教者的刻意;首先点出北京的建筑,一石激起千重浪,问题不难,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重视实际,讲求艺术,教学起始,一展教与学的情态}

师:对!雄伟的长城,威严的天安门,古老的故宫,美丽的圆明园,这些都是北京的名胜。在今天,北京的高楼大厦平地而起,鳞次栉比,它们体现了新北京的繁荣和商品经济大潮下的新文化。有没有人想到老北京的胡同呢?这些老胡同是旧北京市民文化的载体,正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胡同酝酿出北京的大碗茶、京韵大鼓以及老北京人独特的性格。今天,我们就随着汪曾祺先生的笔触来体会一下老北京特有的胡同文化。

(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屏幕出现文章题目、作者,背景是老北京胡同的建筑雕刻)

{点评:激得活,还要收得拢。怎么收?这要看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课前的科学设计。教者语言典雅时尚,注重修辞;提出问题,直奔主题,过度自然,收得利落。另外,教师娴熟地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再现老北京胡同,将学生很好地引入教学情境中。}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胡同文化”。一提到“文化” ,也许有的同学就觉得深奥很难把握。其实文化可以体现的很具体,可以在很小很细微的方面表现出来。比如,喝茶是种文化,饮酒是种文化,穿着是种文化,同样,老北京的胡同里也存在着文化。(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若有所思)

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

(多媒体出现作者的照片和文字介绍)

同学们请看,汪曾祺,现代著名小说家,师从沈从文,大家知不知道沈从文是谁啊?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生:《边城》!(仅有一个女同学回答)

师:非常好!请大家记住《边城》这部作品,沈从文的创造风格恬淡自然,而作为沈从文学生的汪曾祺也是这样,他的文字质朴、自然,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即体现了他的这一语言特点,这篇文章又比较口语化,也就是京味很浓重。同学们,你们所知道的作家中,还有谁是“京味”的代表呢?

生:老舍!(异口同声)

师:很好!老舍一生都在用北京话创作,他的作品也大都以北京为背景,比如戏剧《茶馆》、《龙须沟》,小说《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除了老舍还有谁呢?(学生答不出)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几位,比如戏剧大师曹禺,他的京味代表作品《北京人》,当代作家刘心武,他的作品《钟鼓楼》,还有女作家霍达;尤其是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全书都以北京的语言风格创作的,是本很好读的书,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读一下。(学生低头认真做笔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北京这方土地也滋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在南方也存在另一个创作派别,那就是海派作家,也就是以上海为创作背景的作家群体,比如我们熟知的张爱玲、王安忆等等。

{点评:似乎有些旁枝旁蔓,其实这样很好。语文教学最忌中规中矩,自然联系、旁征博引,恰是一位优秀独到的教师应该具有的能力;自然点引,自然拓展,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读本》中有为配合此文阅读的王安忆小说《上海的弄堂》,课后留出阅读作业 ,亦不会唐突。}

接着我们再回到汪曾祺这里来,他写作的语言平淡,但绝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朴素的文字往往能表达最深刻的涵义,传递最真挚的感情。我的大学老师就曾经给我们归纳过作家创作语言的发展轨迹,他用了这样一个比喻——你刚学会写作的时候,写出来的话像白开水、流水帐一样,没有颜色也没有味道。等你再学习一段时间,就禁不住把所有的好词都用上,以显示自己的文采,写出来的文章华丽鲜艳,就如同一杯葡萄酒。当你真正能驾驭语言了,你才发现平淡自然的文字最好,它看似如水一样没有颜色,实际上却是醇香的白酒。汪曾祺的文章语言就是这种风格,请同学们在学习中细心体会。最后,大家要记住汪曾祺的两部代表作《受戒》和《大淖记事》。

师: 好!同学们,介绍过了作者,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篇文章。请同学们看书下注释一,说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这篇小文,即使单独拿出来,也是很有韵味的,所以我们还可以称它为小品文或艺术散文。

接下来,我请几位同学来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语气要轻快,语速不要过快。别的同学读的时候,其他的同学要注意听,拿笔标出本文有多少段,并做整体的感知。看看老北京胡同有哪些特点?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以怎样的感情来描绘胡同文化的。好!哪位同学来读第一段?(几位同学举手)

好!你来读!(一名女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看书静听)

恩,请坐!我希望男同学能更积极一些,这篇文章某些段落很适合男同学来读的。(几名男同学举手)

你来!(叫起一名男同学接着读)

(全文共15段,共有14名同学朗读,男女比率相同,并且间隔开来,读完后及时订正错音字,适当给以鼓励。如;不错,读得很有感情,挺独到,嗓音很好,很诙谐,这字应该这样读……)

{点评:教学注意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男女同学不偏不倚,适时适当地肯定与鼓励,语言不必多,简洁的肯定中满足了学生的心理,注意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师:课文读完了,同学们告诉我本文有多少段啊?

生:15段!(齐答)

师:对!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拿到一篇文章之后要先从整体上感知,理清文路,再进一步分析。

好,我们来看。这篇文章脉络十分清晰,文章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写胡同的概况,二是写胡同文化的内涵,三是写胡同的最后命运。那么这三部分是怎样划分的呢?(同学议论,并确定1——4段为第一部分,5——12为第二部分,13——15段为第三部分。)

好,我们就来看第一部分——胡同概况。(点击多媒体,出示幻灯片:)

文章开头用了一个比喻句来描写北京城,大家一起告诉我,是哪一句?

生: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齐答)

师:很对!本体是?

生:北京城!(齐答)

师:喻体呢?

生:大豆腐!(齐答,有的同学忍不住笑)

师:对!看,作者以大豆腐来比喻北京城的方正,平实而又自然,交代了北京城外观的特点。 那么,作者写胡同为什么要从北京城写起呢?

生:胡同在北京城里啊!

胡同是北京的胡同!(同学们个抒己见,毫不拘泥)

师:对!胡同影响了北京城里的北京人,北京城的四方四正也使北京人,同学们看,下一句作者怎样说?

生: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齐答)

师:好!那么北京城到底是怎样的方正呢?让我们来看一下下一副幻灯片。

(点击多媒体,出现一副北京地图)

同学们请看——北京城就被这一圈圈的环切割成一个个方形,而北京人就在这一个个方形中生活着。这里(指二环一带),是紫禁城,也就是皇宫,是城市的中心。而这里(指海淀区学院路一带),就是北京所有大学的聚集地,在这条路上有同学们向往的著名高校:北影、北航、北邮、地大、矿大,最里面的是大学的象牙塔——清华和北大。同学们喜欢这里,就要努力奋斗,争取三年后来首都读书。在北京,只要你手里有张地图,一般就不会迷路,而在其他的城市就不一样了,这更说明北京城方方正正的特点。(同学们认真倾听,个个都聚精会神)

{点评:幻灯图片直观形象,以天安门为中心点,一环、二环、三环、四环线想外辐射并构成典型的四方形,这幅独到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通过视觉清楚地感悟到:北京建筑以及布局的方形特点。图片的选择,显见执教者的用心。“高校”一说,似蜻蜓点水,涟漪刚起,教师又轻轻一拨,回到正题。}

言归正传,正是一个个方形圈住了北京人,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思想。首先,他们被局限在一定的框框中,变得中规中矩,对任何事情都不含糊。但方形的居住环境也使他们安分守己,守在属于自己的“框框”里,甚至一辈子都不敢突破不敢跨越。这就是所谓的北京城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师:下一段是写什么?请同学们一起告诉我?

生:胡同名称!(齐答)

师:恩,还不够准确,这段作者详细的介绍了北京胡同名称的多种来源(点击多媒体,出现新的页面)。我请同学们用几分钟时间自渎本段,然后告诉我,老北京的胡同名称到底有哪些来源?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同学们自渎,有的互相商量)

师:好了!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答案?(学生举手)

师:好!你来!

生:首先是计数。

师:恩,举个例子!

生:例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

师:好!那么这些用于计数的胡同名称能说明老北京胡同的什么特点呢?

生:北京的胡同很多。(含糊,不很肯定的回答)

师:请坐!这些计数的胡同名称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胡同是很规整的,所谓的“条”就是计算胡同的量词。好,接下来!(又有几名同学举手)

[点评:不断地发问,触使学生思考。有些问题比较简单,认真看书就可以得到答案。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归纳与总结。]师:好!你来!(叫起一名同学)

生:有的胡同原是皇家存物品的仓库。比如皮裤胡同、惜薪司胡同。

师:好!这又能看出胡同的什么特点呢?

生:这些胡同原来很重要。

师:正确!请坐!这就从侧面反映出老北京胡同的作用。接下来!(又有很多同学举手)

师: 你来答!

生:原先出过名人,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胡同。

师:好!请坐!这就体现出胡同里人民生活的淳朴。所谓的名人可能是很有威望,很有号召力或者很有影响的人,从这种意义上讲,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是“名人”。

师: 还有什么名称来源?你来!(从举手的同学中叫起一位)

生:有的是行业集中地,如手帕胡同,表示以前这里的经济很繁荣。

师:非常好!请坐!这正是老北京胡同曾有的经济面貌——繁荣。还有呢?

(一名同学来回答)

生:象形!比如狗尾巴胡同。

师:请坐!象形——哦,很好。这位同学概括得精练,用词非常准确。形状相似也是胡同名称的一个来源。这个就比较简单了。最后一种老师来答,胡同庞杂纷繁,有些根本就无法说清楚名称的来由到底是什么,比如文中提到的大绿纱帽胡同。

好了,我们清楚了胡同的名称来源,下面我们接着来看一下胡同的种类。浏览第三段,同学们一起告诉老师,胡同大体可以分为几种?

生:宽阔的和窄小的!(齐答,但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及时反应)

师:很对!同学们看,有一种胡同是宽阔的,这里是高门大院,是上等人的文化(点击多媒体)。而还有一种胡同是窄小的,他们是普通的民房,是属于老北京普通百姓的文化。正是这些平民百姓的文化才是胡同文化的主体,正是这些窄小的、简陋的、无名的小胡同才构成了内涵丰富的老北京胡同文化。

(学生听的很认真,仔细思考)

师:讲完了胡同的名称来由和种类,接下来作者简单的说明了胡同的好处。请同学们阅读第四段,然后告诉我,本段的哪些词语能概括胡同的好处?

(同学们看书,思考)

师: 好!到这里,作者首先说胡同比邻闹市,易于购物,这是——说明住在胡同里怎么样啊?用书上的词回答。

生:方便!(异口同声)

师:好!方便!其次,作者又说胡同似乎离闹市又很远,这说明胡同——

(故意停顿)

生:安静!(齐答)

师:非常好!而在胡同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手工艺人,比如剃头挑子、磨剪子,这样的手艺人服务又使住胡同表现出什么好处?

生:繁荣!

杂乱!

热闹!

生活完善!(个抒己见)

师:好!也不错!胡同,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市民气息,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

{点评:层层设问,步步紧追;学生紧紧跟住老师,老师紧紧跟着作者,思维轻轻跳动,如丝如缕,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就在一个个问题的思辨中得以落实。}

好了!第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就学习完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多问题都是同学们自己归纳总结的,很好!我们明确了胡同名称的来由、胡同的种类、胡同的好处,这些让我们从感性层面了解了关于胡同的基本知识(稍做停顿,给学生思考回顾的时间)。同时,仅从这四段,我们也能感受出,汪曾祺的语言艺术——质朴、自然、亲切。如果说我们学《荷塘月色》,朱自清先生的语言是清丽脱俗的,那么,本文作者汪曾祺的语言就是平实自然的。我们学习完全文之后,大家将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铃声响)

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将在了解胡同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致的分析胡同文化的内涵,看看老北京的胡同文化到底有哪些具体的表现。请同学们课后认真看书,思考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齐)

师:同学们再见!

总评:王微是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三年级的学生,这次到我校进行教学实习,在初登讲台的日子里,她完成了《北京胡同》的教学。本教例是《北京胡同》的起始课。虽然我有理由相信她的下一课会更好,《胡同文化》的重点和精华在第二课时。但对一位“初出茅庐”的实习生,如此设计起始课,如此的授课效果,实属难得。王微在这节课中,表情自然生动,语调亲切融和,流露出的是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王微在课堂上注重了人文思想对学生的熏陶,在洋溢着人文气息的课堂中,不断地唤起学生的思考与心灵的震荡。在如行云流水的教学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格水平,学生如坐春风,与年轻的老师一同欣欣然,高高兴兴轻松愉快地地度过一节课。有人说“语文课应是我们的节日”如果我们一直并且都能把语文课当成‘节日“,那我们都会高呼“语文万岁”。

篇4:《北京话》优秀的教学设计

《北京话》优秀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北京话》是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探寻了首都文化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语言的特点,抒发对北京话的喜爱之情。

设计观念:

以文本为载体,体现对学生阅读的个体素质,和学生一起在阅读中感悟、品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陶醉、诱惑、包容、改造、歧视、汇集”等词语的意思,自选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侯宝林相声《北京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学说几句北京话,激起学生兴趣,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3、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纠正生字新词的读音。

4、默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精读品味,体会情感。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读勾画:从哪些地方你感到作者很喜爱北京话?用“”勾画。

2、学生自学勾画。

3、汇报点拨:“我在北京话的诱惑中,改变着自己”一句的深刻含义,抓住“诱惑”追问:北京话的诱惑在哪里?(相机播放北京导游讲话,北京老人聊天,北京小贩吆喝的课件,让学生体会北京话的诱惑,与作者感同身受。)

4、重点指导朗读句子:我像一滴方言的水珠,融入北京话的汪洋大海之中。(让学生充分读,充分感受。)

(二)学习2~3自然段。

1、自读讨论:从哪些地方你再次感到作者很喜爱北京?在小组内交流。

2、相机重点指导:

①体会北京话很重要的.句子:“北京话也是一种汉语方言——不过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的含义。

②在3自然段中找出作者学说北京话失败的心情的句子,各种形式读,体会。

③课件出示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听觉中的北京……北京话是不朽的。”

重点理解:深远、广博、传承的含义。

讨论:为什么北京话不朽的?

3、汇报交流,指导有感情地配乐朗读。

四、揣摩写法,拉近距离。

1、教师小结。

2、回顾全文:作者喜爱北京话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用了哪些好方法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4、小结,梳理写作思路。

5、指名交流资料:在我们家乡的话中与普通话有哪些不同?

第2课时

一、回顾全文。

指名配乐朗读作者喜爱北京话的句子。

二、指导写字积累。

1、重点指导:“效”、“隙”、“痕”、“朽”的书写。

2、摘抄喜爱的词句,并说说理由。

三、巩固练习。

将破折号的几种作用出示,让学生分别选择文中的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四、实践活动。

1、自读《感受北京话》。

2、课后作业,学说几句北京话,在班会中展示。

篇5:北京话版歇后语

1.皇家的祠堂——太妙(庙)

2.万春亭上谈心——说风凉话

3.雍和宫里跳布扎——鬼闹的

4.蝎子拉屎——独(毒)一份儿

5.买鼻烟壶不闻——装着玩儿

6.枣树下面站岗——早(枣)班儿

7.屋子里开煤铺——倒(捣)霉(煤)到家了

篇6:北京话版歇后语

1.猫卧房脊——活受(兽)

2.挑水的回头——过景(井)了

3.兔儿爷掏耳朵——崴泥

4.唱戏的骑马—走人

5.石头掉进珍妃井——不懂(咚)

6.故宫里插柳条——竖(树)不起来

篇7:北京话版歇后语

1.奶茶铺的炕——窄长

2.卖山里红的——就剩一褂(挂)了

3.二龙坑的鬼——跟上啦

4.厂甸的糖葫芦——串上了

5.艾窝窝打钱眼——蔫有准儿

6.穿海魂衫站甲板——装丫(押)挺(艇)的

7.胳肢窝夹柿子——没你这么懒(揽)的

篇8:北京话版歇后语

1.海子的鹿——愕着

2.吃烤肉到了卢沟——晚(宛)来晚(宛)走

3.老太太追电车——别吹

4.妙峰山的灯笼——高明

5.门头沟的财主——摇(窑)头儿

6.袁世凯做皇帝——好景不长

7.兔儿爷打架——散摊子

8.外厨房的灶王爷——独坐儿

9.四牌楼的警察——管不着那一段儿

10.歇了虎子掀门帘儿——露一小手

篇9:北京话版歇后语

老太太喝豆汁儿 ——— 好稀

“豆汁儿”是老北京著名小吃,是一种类似豆浆的酸腐稀汤。咱北京老太太好一口豆汁,就稀稀溜溜,既解暑降火又很解渴舒心。而“好稀”又是一句老北京的日常方言俗语,表示“我很喜欢,我愿意”的意思。一般咱们回应亲亲朋友的关心的时候,这样回答多有幽默感!

冻豆腐 ——— 难办

这句歇后语形容做事遇到了困难很难完成任务。北京有一道家常菜叫“小葱拌豆腐”,这豆腐讲究鲜嫩,而豆腐经过冰冻以后,就做不了小葱拌豆腐了。所以说难办!

炒肝 ——— 没心没肺

这是一句老北京在责备别人的时候所说的一句贬损的话语。“炒肝”是北京著名小吃,是用猪大肠做成的浓汤。由于汤内只有大肠一种原料而缺心少肺,所以在责备别人做事不用心思索考虑的时候总会说“你这个人真是炒肝——没心没肺!

篇10:北京话版歇后语

蝎拉虎子扒墙头 ———— 露一小手!

您要不是老北京人一准儿不知道“蝎拉虎子”就是咱常说的“壁虎”的。歇后语形容一个人本领很大却很谦虚,藏而不露偶尔只显露一点。

纸糊的驴 ———— 大嗓门!

对于那些大声吼叫或说话声音过大超过正常音律的人咱老北京人就会说“你是纸糊的驴,大嗓门!”这句话来源于老北京办丧事的“烧活”,糊一匹毛驴权当拉车的劳力。纸糊的驴与真驴大小相等,为了便于制作其脖子部分留有一个大空洞,就好像是驴的大喉咙,所以说纸糊的驴,大嗓门!

篇11:北京话版歇后语

打磨厂的大夫(医生)——懂得帽(董德懋)

您一听这谐音就知道这语气里带着轻蔑的口气呢。想当年正阳门那么繁华的地方有条街叫“打磨厂”,说来有个医术半斤八两的中医姓董名德懋,后来按着咱北京话的习惯在后面加个儿化音,就成了“懂得帽儿?就是说你什么都不懂。

纱窗擦屁股 ———— 露一手(漏一手)

虽说这话粗俗点,但顶不住它有道理、形象啊!这就说明了咱老北京的歇后语都是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这里的“露一手”就是谐音“漏一手”来形容老北京人对有能力的人一种诙谐的玩笑夸赞。

篇12:北京话版歇后语

西直门到海淀——拉啦

要是隔好几十年前您听着这句话,一准儿从咱老北京人力车夫的嘴里。西直门到海淀虽说距离不远,但是是颐和园的必经之路。咱现在就用这话形容小孩儿排便却没言语声。

太和殿的匾——无依无靠

这 是康熙皇帝继位后,逐渐流传于京城的一条歇后语。康熙皇帝为避免皇子争夺帝位而诱致萧墙之祸,一改退位前公布继承人之旧制,而将诏书存放于太和殿匾额后 面,直待临死或退位时当众取下宣诏。文武大臣于宣诏前,面对复杂而残酷的政治斗争不知依傍哪位皇于,在诸多激烈竞争帝位的皇子之间,首鼠两端,莫衷一是, 虑及将来仕途而深感无依无靠。

篇13:《陋室铭》教学实录

师:现在我们来听范读,请同学们在文章上标注生字字音以及句子的停顿。

生:(学生们边认真听边做标记)

师:好,我请同学们来读,检查大家刚才是否注意到字音和停顿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听。谁愿意试一试?

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的字音都很准,但是停顿的位置有两处出错,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斯是/陋室”读成了“斯/是/陋室”,还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读成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对,就是这两处。很好,下面我们再来请一位同学来读,好吗?

生:读

师:停顿注意的很好,下面我们同学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

三、初读课文

1、关于文体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题目“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应该比较好理解吧,是什么意思?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屏幕示:关于文体“铭”)

师:看来这位同学注意到书上的注释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记号。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同学们应该注意到,“铭”这种文体有一个特点是押韵,大家找一找文中押韵的字,以及押的是什么韵。(屏幕示:押韵的字及押的什么韵)

生:(用笔在书上圈画出来)

师:下面读押韵的字,体会诗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生:(齐读)

2、作家作品简介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课题,现在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及

写作背景。

生:(读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这篇铭文是他在和州刺使任上写的。

生2:还有,“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使。后因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师:这两位同学介绍的很好,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屏幕。(屏幕示:作家作品简介)

生:(齐读)

3、字词名疏通

师:同学们,我们下面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生:(相互质疑)

生1:“苔痕上阶绿”这句中“上”是什么意思?

生2:这里“上”是动词,长到、蔓到的意思。

生3:“无案牍之形”这句中的“劳”是什么意思?

生4:这里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

生5:“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句是不是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生6:是的,这里“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

师:(质疑中适当引导)(屏幕示:生字注音,解释字词、宾语前置及词类活用)

四、研读课文

师:提问(学生回答、适当引导)(屏幕显示)

1、作者怎样引出陋室的?

(山、水)

2、第一、二与第三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山——仙

类比 水——龙

陋室——德馨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陋室不陋。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一般。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屏幕。

陋室不陋

景——自然环境 优美

人——交往人物 不俗

事——生活情趣 高雅

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用意?

生1:诸葛是指诸葛亮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子云指杨雄,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子云是他的字。

生2:文中提到他们,是作者表达自己的心愿,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由于自己品德的高尚,受人尊敬。

师:刚才两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下面我们看一下屏幕。

屏幕展示: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这里也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

6、“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杨子云自比为君子,所以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

引导归纳: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7、这种借他物来表明思想的手法在前面第一单元一篇课文中已经学过,同学们是否记得?那么这种手法叫什么?

生:(讨论交流)

生:这篇课文是《白杨礼赞》,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屏幕展示:《白杨礼赞》 托物言志

师:很好,我们为刚才所有回答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谢谢他们精彩的回答。

生:(鼓掌)

五、小结课文

师:我们小结刚才所有的问题,同学们一起来看屏幕。

展示:

六、背诵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看屏幕展示的文字和画面)

师:看屏幕读课文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来读。

生1:读

生2:读

生3:读

师:自由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试背诵

生1:试背

生2:试背

生3:试背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背的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生:齐背诵。

师:很好,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我很高兴。

七、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一下居住在家中的感受呢?

八、教学反思

《陋室铭》是一篇经典文言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不慕荣化、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态度;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和对比、引证等论证方法的运用;同时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丰富文言素养。

教学思路不枝不蔓,脉络清晰。依托文本,深层解读作者情怀。超越文本,赋予作品以时代意义。着力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紧紧相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陋室不陋,探究陋室不陋,体味作者襟怀,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态度。从课堂实效来看,学生无论思维、情感还是心智,都得到了发展。

篇14:《陋室铭》教学实录

师:讲关于刘禹锡的故事。

他的诗与白居易起名,他的词与柳宗元起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师:昨天我们预习过了,我想请同学读一读,古人写诗文是没有标点的,我想请同学读一读没标点的文章,你来吧。

生读没有标点的文章。

师:好,读得不错,你不仅读出男子汉的气概,而且字词读的也很准,抑扬顿挫,还读出了韵文的味道,韵文一般是用韵的,我们来齐读这篇文章吧。

生齐读。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并屏显出示【“铭”的解释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师:请大家看标题,这里有一个铭字,你能用铭来组词吗?

生1:铭文

生2:刻骨铭心

师:很好

生3:铭刻

师:不错

生4:座右铭

师:不错,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5:铭记

师:不错,陋室铭,陋室铭,作者在陋室中想要铭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请大家先来看这四句话,口头翻译一下,并且要思考一个问题,从这些话当中,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先翻译一下。师屏显: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画面)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师:翻译好了吗?翻译的时候发现一个画面就举手,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就把手举高一点。

生:我仿佛看见一个房子,他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

师:好,请坐,这位同学他看到的是房子的外面,外面是太狠碧绿,草色青葱,外面看完了,里面有没有东西啊?

生:我放佛看到了刘禹锡和别的人,谈笑往来的人大都是知识渊博的人。

师:知识渊博的人,你从哪里看出的?

生:鸿儒。

师:“鸿儒”是什么意思?注释怎么说的?

生:博学的人,我看到和刘禹锡谈笑往来的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并没有没有没有知识的人。

师:没有知识的人是看不到的,和他交往的都是有知识的人,还有吗?

生:我看到刘禹锡在弹没有装饰过的琴。

师:没有装饰的琴是什么样的琴?

生:素琴

师:好,我把他写一下,在这里老是要插说一下,他弹的是一种素琴,住在一间陋室,可见他生活条件怎么样?

生:不是很富裕,比较清贫。

师:但是,他快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谈笑有鸿儒,调素琴”这个画面中看到的。

师:同学们想一想,刘禹锡调出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的?我这里有两种音乐准备的,让大家来猜一猜刘禹锡调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

师播放音乐两段:一曲欢快的音乐;一曲高山流水。

师:哪一种音乐啊?

生:第二种

师:这种音乐听起来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高雅。

师:高雅,可见他的志趣也很高雅,刘禹锡在调素琴的时候,他的志趣很高雅(板书志趣高雅),那么他除了调素琴,他还可以?

生:阅金经

师:“金经”什么意思?

生:佛经

师:他还可以“阅金经”,佛经,那么他看佛经有什么感觉?

生:悠闲

师:也很悠闲,那么,还有一句话该怎么说呢?

生:刘禹锡他在他的房子里弹琴,阅读佛经,旁边没有琴瑟、萧管等嘈杂的乐器来扰乱他的耳朵,非常清静,让他的心理很宁静,也没有官府的公文让他劳累。

师:什么让他乱耳?

生:一些琴瑟、萧管等乐器。

师:用原文说是哪个词?

生:丝竹

师:丝竹这种乐器一般会出现在哪里?

生:在热闹的地方

师:比方说?

生:宫廷里面

师:“丝竹”代表什么生活

生:权位高,地位重,生活富有

师:很到位,“案牍“是什么意思?

生:官府的公文

师:一般都是什么人看的?

生:当官的人

师:那它代表的是什么?

生:荣华富贵,权利

师:荣华富贵,至高的权利,那是很多人都向往的,那么,刘禹锡对荣华富贵,权利地位持有什么态度呢?

生:一种不屑的眼神和态度。

师: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品德高尚,非常高雅

师:把机会留点给别人吧,

生:他很清高 对这些东西根本不重视

师:不是不重视,而是根本不在他的眼里,

师:同学们,刘禹锡在陋室里调素琴时,那个知县老儿不请自来了,于是就有了一番对话,让我们就当一次刘禹锡,跟那个知县老儿对话一番。

请大家看示例,师示范朗读。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漏?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里,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屏显:当一回刘禹锡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内,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知县: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我(______地笑道):……

知县: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我(________地笑道):……】

师:你们小组里讨论一下,前面一三五的同学往后转,把纸条传一下。把讨论下来的东西写在我发来的小纸条上。

(小组讨论合作约6分钟)

师:差不多了吧?要想表现的举个手。请你来。还要有个搭档。先介绍一下谁是知县老儿,谁是刘禹锡。

生1:瞧你着穷酸样,估计你也没啥朋友吧?

生2:错,错,错!神马都是浮云。或许我很穷但我还有很多朋友呀,而你却穷得只有官和钱,还压力山大呢!我的朋友全是知心之友,而你的朋友只是些狐朋狗友罢了。

生1:你,你,你即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生2:没有了丝竹这些杂音与使人劳累的案牍,在清静的环境里,素琴的音色更

绘图啊!你在那么乱的环境里还整啥整啊?(会场掌声)

师:你们是701班吧,一班一班,非同一般啊!还有谁来表现一下?

好的,你们来。你们已经商量好了,你们谁是知县,谁是刘禹锡。好,开始吧!

生1:看你的穷酸样,肯定没有人和你交朋友吧?

生2:我可不像你,我选朋友是看质不看量,我有刘大哥和白大哥。他们可是十分给力的。他们都是我的生死之交。而你呢,你看看你,你那些酒席上的朋友只是狗肉朋友,他们跟你在一起是为了什么,相信你自己心里是最为清楚的。如果你不是知县,看你还有什么人与你为友。这样一来,你觉得你有什么权力来笑我吗?

生1:既没丝竹又没案牍,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生2:没有了丝竹就有了安静,没有了案牍就有了轻松和快乐。你天天在嘈杂和劳累当中,虽有名有利可这又有什么可快乐的呢?

师:好,请坐下。我觉得刘禹锡他如果看到今天的场景,我估计他要笑的,我要给他画张笑脸。(师板书:画笑脸。)

我觉得他会欣慰地笑,因为在一千两百年之后嘉兴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又出现了很多跟他一样的有灵气的少年才俊啊!

师:我们这四句话,我觉得我们应该用这个表情(手指板书的笑脸)来读一读这四句了吧?

生齐读屏显的四句。

师:好。那么刘禹锡他在陋室中想要记住什么呢?现在我们明白了,他其实是要记住: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要保持一颗乐观的心,这就是安贫乐道。

其实在历史上像刘禹锡这样安贫乐道的人也是不少的。你们看——

五柳先生陶渊明,山中宰相陶弘景。

【屏显:环者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 陶渊明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山中宰相 陶弘景】

师:刘禹锡是否要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文章表达的是不是仅仅就是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刘禹锡的经历,也许大家就会有个一新的发现。请看大屏幕。

【屏显:走近作者】

他一贬再贬,直到六十五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怎么样?

生:伤心。

师:伤心悲痛欲绝啊!可是刘禹锡又是怎样的呢?

他被贬到朗州,九年之后他才被召回到长安,可是他回到长安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他写了桃花来讽刺权贵。他又一次被贬。而这一次他被贬十四年之久,十四年之后他又一次被召回到长安,他还是不改桀骜不驯的脾气,他又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师激情读诗。

【屏显: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他曾经因桃花而被贬,他就不怕再次被贬吗?他在序里这样写道“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俟就是等待。也就是说他已经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就是刘禹锡,这就是他的铮铮铁骨,多么豪气啊!

所以他的好朋友白居易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对他是什么评价啊?

生齐答——诗豪。

【屏显:彭城刘梦得,诗豪也——白居易】

师:我们来看这张笑脸,表面上是一张笑脸,他的骨子里是有豪气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前面三句话,前面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里面?

【屏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可以去轻轻地去读。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

生思考。

师:有人举手了。

生:把自己比作龙和仙人,很有豪气。

师:对了,把自己和仙人与龙对比,这是何等的豪气啊!

我们再来看一下,后面有没有这种豪气?

【屏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生:他将自己和诸葛亮的草庐和扬子云的亭子相比,把自己和这两个人相比。

师:回答得太正确了!(板书:思诸葛,比子云)他是想着把自己和诸葛亮和子云相比啊,诸葛亮是什么人?

生齐答:三国时蜀国丞相,政治家。

师:子云是什么人?

生齐答:西汉文学家。

师:这些人都是怎么样的?

生:伟大的。

师:伟大的,名扬天下的。可见刘禹锡想要一辈子呆在陋室里么?不是的。

他曾经在前面,知县老爷把他安排在另一个地方的时候,他写过这样的诗句:

【屏显: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心在哪里啊?

生齐答:在京。

师:他心在京,他想干嘛?

生1:他想要回到长安,去推翻那些暴政,控诉贪官的行为。

师:我估计他也是一心为国家着想的吧?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啊?

生2:忧国忧民的人。

师:他住在什么地方?陋室里。心里想着什么?他想着要像诸葛亮一样报效国家,如果没有明君,也没有关系。他就不当政治家他就当什么家?

生3:他就当文学家。

师:他照样名扬天下。

师:可见他的抱负怎样?

生4:抱负很大。

师:这里有副对联请大家填一填,有四个字,请同学填进去,对联注意词性要相同的。好,请你来说一下。

生:思诸葛比子云,志向远大。

师:志向远大,好,我把它写一写。有没有问题?请坐。我们说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能不能有同样的字啊?和上联的志趣相同了?改成什么比较好?

生:改成抱负远大。

师:(改写,板书)好了,这样子,就比较工整了。

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个陋室中,这个陋室还会简陋吗?(老师板书,画室)

学生齐答:不会。

师:陋室怎么样了?

生齐答:不陋了。

师:所以孔子怎么说?

生齐答:何陋之有?

师:这个问是什么问?

生:反问

师:反问应该怎么读?

生:响亮。

师:好,你来读一读。

一生读:何陋之有?

师:哦,这个语气像不像响亮的语气?

生齐答:不像。

再一生读:何陋之有?

师:这个语气读得好多了。大家再来读一下,要读出一种豪气来,把“何陋之有”读两遍。

生齐读: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

师:同学们,刘禹锡把这个《陋室铭》写好后,请人刻在石碑上,还立在门口。

(激昂)你们看,那个知县老爷又来了,而且还带着几个随从来了。我们怎么办啊?我们要为刘禹锡出一口气啊!请大家拿起课文,把文章大声地再朗读一遍,读给他听。我提议一下,最后的“何陋之有”读三遍,一遍比一遍读得响。

生齐读。音乐响起,屏显一间陋室图片。

老师激情读: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屏显: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篇15:《陋室铭》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情趣;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学生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穷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师:我请一位同学把这首《学生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

师: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

生:(齐)《陋室铭》。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学生铭”只是一种模仿,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屏幕示:课题、作者)

篇16:《观沧海》教学实录

《观沧海》教学实录分享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导入新课及写作背景】

师:同学们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亲率大军北上,大破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凯旋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教学设计】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师: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整体感悟:

师: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师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师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师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师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 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师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师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师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 显示大海波壮阔,

动态景色 秋风萧瑟 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洪波涌起 勃勃景象。(实颂 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 祖国壮丽山河, 抒发诗人

曹操 登山观海 静态景色 树木丛生 激起统一中国强 统一中国

(全景)

百草丰茂 烈愿望。) 建功立业

虚景 日 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 的抱负。

(想象)月 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汉 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附录:《观沧海》艺术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眼前的景观,神奇而又壮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是作者的想象。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全诗表达了作者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

篇17:《劝学》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师: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幻灯演示)。

三、解读

师:《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幻灯演示)

生甲:当涂、辞、治经、涉猎、见往事

生乙:即更

(解说: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及积累是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先疏通文意,再作重点记忆,合乎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整体感知

师: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生: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听劝开始学习,学业大有长进的故事。

生:这个故事讲孙权两次劝学,吕蒙始就学,后大有长进。

师: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生: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师: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解说: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自读及概括能力)

五、课文研析

师: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生: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师: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师: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

生:不一样。孙权第一次劝学时态度非常坚决。“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第二次时隐隐有不满、责备。鲁肃与吕蒙对话表现的是惊异。

生:孙权第二次劝学是有不满,但我以为更多的是关心、爱护。现身说教,语重心长。

生:鲁肃与吕蒙对话时,鲁肃是惊异,吕蒙是自豪。

师: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挑人物读,大家注意听,看他读的好不好?哪句话读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通过有感情的读,学生容易理解把握人物)

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哪位同学敢挑战他?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精彩!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读出了感情。

师:读出了感情,恰当的说应该是读出了“语气”。哪个词体现了语气?

生:“邪”

师:什么语气?

生:反问。

师:“邪”是表示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吗”。文中还有其他语气词吗?

生:有。“耳”、“乎”。

师:分别表什么语气?

生:“耳”是表示限制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罢了”,

“乎”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啊”。

(语气虚词的积累)

师:根据刚才我们分析的,分小组有感情的读文章,一会儿找同学分角色读。(两组同学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哪一组同学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表演。(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让我们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师: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生: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幻灯演示)

六、体验反思

师: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生:学习对一个人来说,确实很重要。

生:仲永受于天而不受于人,最终泯然众人;吕蒙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刮目相看。通过对比体现出开卷有益。

生:活到老学到老。吕蒙那么大年龄才开始学习都让人刮目相待,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师:好,活到老学到老,我把这句话送给大家。仲永天资聪颖,因后天没有学习,最终泯然众人;吕蒙那么大年纪才开始就读,但经过努力,让人刮目相待。看来读书确实有益。

(解说: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感情体验,注重学生表达能力培养。把这两篇课文比较阅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开卷有益的中心,引起学生感情共鸣,避免教条式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七、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生: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

生:书到用时方恨少。

师:“书到用时方恨少”,让我们一起

多读书,读好书。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解说:课外知识积累是语文资源充分利用的一个方面,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是

提高学生

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

(恳切)

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

(关心)

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

(惊赞)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篇18:《劝学》教学实录

(导入及背景介绍,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

师: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下面,就请同桌两人为小组,边读边译。

(生译读课文,互相解决疑难。)

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句子,老师也准备了几个句子。大家看看,这几个句子会翻译吗?

(屏显。)

蒙辞以军中多务。

生1: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好,那这个“以”字是什么意思?

生2:“用”的意思。

师:这个句子的完整翻译应该是———

生3: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对,翻译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翻译完整。再来看第二个句子。

(屏显。)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生1:我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师:这句中“, 岂”和“欲”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2:“岂”是难道的意思,“欲”是想要的意思。

师:那这句话应该如何翻译?

生3: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师:很好,“博士”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生4: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师:现代汉语中“博士”是什么意思?

生5:是对一种学位的称呼。

师:哦,原来是个古今异义词。那就让我们拿起笔,积累下来吧。再来看下一个句子。

(屏显。)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生1: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

师:很好,看来刚才同学们听课都很认真。那么,在这个句子中“但”字该如何翻译呢?

生2:是“只”的意思。

师:很好,其实在我们学过的《木兰诗》中也有个“但”字翻译为“只”的意思。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句吗?

生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还有“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同学们非常棒!学习就应该举一反三。来看最后一个句子。

(屏显。)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生1: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师:在这个句子中“乎”字是什么意思?

生2:是感叹词“啊”的意思。

师:本课中出现了很多语气词,请大家标注出来,朗读时注意这些语气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走近文中的人物。对课文的语句翻译我们解决了,哪位同学能够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大意?

生3:课文讲述了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而读书学习,最终大有进步,受到鲁肃刮目相看的故事。

师:在这则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生1:这则故事中有三个人物,分别是孙权、吕蒙和鲁肃。

师:文中最先出现了哪些人物?

生2:孙权和吕蒙。

师:孙权、吕蒙何许人也?

生3:孙权是吴国的创建者。

师:那吕蒙呢?

生4:三国时有名的大将。

师:具体是哪一国的大将?

生5:吴国。

师:也就是说吕蒙是孙权的部下,吴国的君主在劝他的部下学习,不同身份的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自然不同。下面,请同学们找出两人对话的句子,试着揣摩这两人说话时的语气、语调,读一读,品一品。

(生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试读。)

师:能说说你选择这种语气读的理由吗?

生1:我认为孙权作为君主,是想让吕蒙多学习,否则以后怎么带好他的部下,因此有警告的语气在里面。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生2:这句话中的“不可不学”,用了双重否定,表现了孙权语气坚决,不能质疑的态度。

师:哦,这位同学想要读出君王的威严,这种语气是坚决的。就像今天你很累,回家不想写作业,这时你的妈妈对你说:“写作业是你身为一名学生的本职任务,你不能不写!”

生3:这种语气太坚决,让人很难接受。我认为孙权对吕蒙是一种劝导的语气。

师:那你能不能试着将这种劝导的语气读出来?

生3:“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师:大家同意他的这种语气吗?

生(齐):同意!

师:这位同学的劝导,让人很乐意去接受。看来,掌握说话的语气很重要。既然大家都认同刚才这位同学读句子的语气,那就让我们全体男生做一回君主,来试着规劝自己的臣子。

(男生齐读。)

师:这样一位为下属着想的君主,又是用规劝的语气在劝导,吕蒙听了应该欣然接受吧?

生1:吕蒙用军中事务多而推辞了。

师:这吕蒙,好大的胆子!君主

劝说他学习,他居然敢推脱。如果你是孙权,这时你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

生2:会气愤、无奈、失望。

师:如果我是孙权,劝说不成,那就命令,君命不可违,这样做多省事啊!孙权是不是这样做的呢?

生3:我认为孙权是把吕蒙当做很好的朋友来规劝的,所以他不会用命令的方式来逼吕蒙学习。

生4:孙权的语气比较恳切,寄寓了对吕蒙的关心和殷切的希望,让吕蒙觉得无法推辞。

师:也就是说,孙权用恳切的语气,让吕蒙心甘情愿地接受学习。你能试着将你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为我们重现当年那一幕吗?

(生试读。)

生5:我认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很幽默,有点调侃的意味。

师: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生齐读。)

师:注意句子中的两个语气词“邪”和“耳”。我们前面说过,它们分别相当于“吗”和“罢了”,再读一遍,将这两个词语的表现力读出来。

(生再读。)

师:我想,听到孙权这样一说,吕蒙心里一定轻松了不少。紧接着,孙权又是如何劝说的?

生1:孙权紧接着用自己的经历来劝说,他自己经常读书,认为大有所益。

师:哦,孙权用自身的经历来劝说,很有说服力。

生2:“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还否定了吕蒙前面推脱的理由。

师:这时候的吕蒙应该是哑口无言,再也不会用“军中多务”来推脱了吧。

生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句话还透露出孙权对吕蒙的鼓励,让他知道读书还是很有好处的。

师:同学们体味得很到位,再劝吕蒙,孙权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怒,也没有用君主的特权去逼迫吕蒙学习,而是以自身的学习经历来鼓励、劝说吕蒙学习。孙权认为读书“大有所益”。如何才能让吕蒙觉得读书很有诱惑力,并且心甘情愿地学习?“大有所益”应当怎样读?

(生1 范读。)

师:当我们向他人介绍一种很具诱惑力的事物的时候,应当用怎样的语气?

生2:“自以为大有所益!”

师:非常聪慧的同学,他抓住了表示程度的“大”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读书的益处。这时的吕蒙还推脱吗?

生3:吕蒙不推脱了。“蒙乃始就学”,当孙权告诉他读书的益处时,他不再推脱,体现出吕蒙很果断。

师:这都是孙权的功劳啊!到这里,我们对这位君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家说说你眼中的孙权是个怎样的人。

生1:他是个机智、聪慧的人,用平和的语气劝说他人,让人很乐意接受他的建议。

生2:他平易近人,对属下像朋友一样,并没有摆君主的架子。

生3:他是个善于劝学,掌握高超劝说技巧的人。

生4:他是个很有耐心的人,一劝不学,他会再劝,直到吕蒙心甘情愿地学习。

生5:他还是个重视学习的人,因为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吕蒙学习。

生6:他重视属下的全面发展,如果只会打仗,空有一身蛮力,在战争中一定会吃亏,而用知识武装自己,就会有勇有谋。

师:难怪当年连曹操都如此评价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连敌人都如此赞赏,可见孙权真是位德才兼备的君主。听了孙权的劝说,吕蒙开始学习了,成果如何?

生(众):“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师:鲁肃又是何许人也?他和吕蒙是什么关系?

(屏显吕蒙与鲁肃的相关资料。)

生1:吕蒙是鲁肃的部下,鲁肃是吴国的名将、政治家。

师:这位文武双全的名将,除了对吕蒙言语上的夸赞,还有其他的表现吗?

生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师:鲁肃不仅在语言上,更在行动上对吕蒙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肯定和夸赞。吕蒙听了是什么反应?

生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师:受到了上司的夸赞,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说这句话?同桌之间一个扮演吕蒙,一个扮演鲁肃,可加上神态、动作,试着读一读。

(生读。)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

(生展示。)

师:请同学们点评一下。

生1:扮演鲁肃的同学读出了惊讶的语气,扮演吕蒙的同学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

生2:扮演吕蒙的同学的动作还是体现了内心的那种自豪感。

师:读鲁肃的话时,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

生3:惊讶。因为在鲁肃的心目中,吕蒙只是一介勇夫,现在居然在与他讲论文义时,发现他有这么大的进步,因此很是惊讶。

师:听了鲁肃的夸赞,吕蒙心里是怎样的感受?

生4:自豪,骄傲,自得。

师:全班一起读一下。

(生读。)

师:吕蒙的变化得到了鲁肃的赞赏。这种赞赏不仅仅是言语上的,更有行动上的,这都得益于谁?

生1:得益于孙权的劝解和开导。

生2:还得益于吕蒙自己的努力。

师:是的,在这则故事中,孙权耐心劝导,吕蒙虚心接受学习,鲁肃不吝啬对他人的夸赞,每个人物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下面,大家谈谈你们的收获。

生1:我从吕蒙身上学到了只要愿意学,就一定会挤出时间来学习,就一定会有所成就。

师:是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生2:我从孙权身上学到了不论权力有多大,要想别人接受你的建议,就要像朋友一样真诚地劝说。

师: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坦诚,是让他人接受你的先决条件。

生3:我从鲁肃身上学到了要学会赞赏他人的成功,在这样的鼓励下,他人会进步得更快。

师:不吝啬对他人的夸赞也是一种美德。

生4:要想他人接受你的建议,要运用你的智慧和恰当的语气。

师:掌握一定的劝说技巧,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对话也可以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今天的作业就请同学们以对话的形式,对公交车上的人物进行描写,字数不少于300 字。下课。

相关专题 北京话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