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有机大棚蔬果小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有机大棚蔬果小”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在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共16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在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在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培养已成为职业院校人才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文章探索在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是环境监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严格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熟练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还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

作 者:陈波  作者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环境监测   实验教学   职业技能   设计性实验  

篇2: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高中物理实验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索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分量增加了.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地方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实验还没有达到它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

作 者:谭化玲  作者单位:贵州省普安县第一中学,贵州,普安,5615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实验   教学过程   高中物理  

篇3: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论文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论文

【摘 要】: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主动的去探究,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从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造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学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科学是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开始,实验教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造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追求的目标。

一、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好奇心的保护,唤起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主动的去探究,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如教学《电路》一课时要求学生用导线把一节电池和小电珠、开关连接起来,观察小电珠的亮度怎样?结果实验效果各不同,有的学生小电珠很亮,原来他是用了二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小电珠发光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为此锲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小电珠发光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室动手试试。”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更强烈。正像徐康毅同志所说:“孩子能想别人没想过的,说别人没说过的,做别人没做过的,这是一种创新行为的表现,我们不仅不能批评,反而应大加称赞......”

2、创新情景构建,扶持创新意识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建创新新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如教学《大气压力》一课时,一上课,我向学生出示了“马得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两个.....直到十个同学像拔河似的一齐拉,还没拉开。 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极了,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如果有更多的人一起拉,能不能把它拉开?”恰当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营造良好氛围,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

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热喷泉”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感到非常惊奇,并产生极大的研究兴趣,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出来,有个学生说:“如果我把做的‘铝皮风车’装在上面,不久能成为一个新型的自动风车吗?”这不正表明小学生也有创新新潜力,完全可以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

2、引导发散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能力

科学教材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大量素材,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更好的挖掘教材的各个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实验:拿一支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是否能流到瓶子里;再把瓶塞松一松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水流进瓶里了。你还有其它的方法能让水流进瓶里吗?学生思索后,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气氛十分热烈,有的说可以在瓶塞上开一个小孔,有的说可以在瓶子上凿一个洞,还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设计一个分成两格的漏斗,一边放水,一边空着.....学生的交流使他们获得了意外的信息或“灵感”。教师抓住这些创新思维的`火花积极引导,这将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锻造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意学生思索,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切知识既是探索的结果,又是重新探索的起点。如果学生在发表不同观点的同时能启发其创新思维的发挥,对某一事情如果能亲手实践一下,更能促进其创新思维的迸发和创新能力的显露。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有一个实践题:一个装满水的塑料杯,倒立放入水中,不从水中拿出水杯,怎样才能把杯子中的水“赶”出去,让空气又占据杯子的空间,准备的材料是一根玻璃管,一个烧杯,一根橡胶管,让学生讨论利用这些材料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常规的几种方法解决后,继续启发:“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学生苦思冥想起来。猛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指着橡胶管说:“可先在塑料杯底戳一个小洞,然后把橡胶管插进去,接口处不要漏气,再向橡胶管吹气,这样可能会使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边说边上试验台进行演示操作,果然成功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是教师有意识的去培养他们。

2、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教学《浮沉的秘密》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物体浮沉的规律后,要求学生实践自制“潜水艇”。有的学生找来两个装眼药水的玻璃瓶,用胶布把大口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小口各套上一段自行车上的气门芯,一端插入水里,一端露出水面含在口里。想让它沉,就吸出瓶里的空气;想让它浮,则用口吹进气体,使水排出。在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当然,创新能力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并增长。所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经历“搞科学”的过程,比获得最终结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篇4: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摘要:探究式学习的开展首要的是要营造一种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文化氛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观察、体验,活动探究能力得到培养。最后精心设计探究性习题,使学生的实验探究学习能力得到升华。

论文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能力,培养

探究性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一、创造和谐氛围,是实施实验探究学习的基础

探究式学习的开展首要的是要营造一种氛围,一种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文化氛围。作为一名教师要营造这种氛围,首先要具有教学的民主意识,并且把这种民主意识传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在教学过程中要坦然面对学生的质疑,愉快地听取学生的意见,认真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与不足,踏实地接受学生的批评改正自己的过错。其次要培养和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当教师能够理性地看待问题,坚持以事实说话,那么学生就会受这种人格的正面影响。此时,教师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挑战权威,那么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就会充分发挥,此时就非常自然地可以开展探究式学习。

二、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资源,是实验探究学习的根本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探究欲望的前提。问题情境的设置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激化学生意识中的矛盾。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应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旺盛。其过程应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要善于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探索、多媒体动画、趣味实验等手段,努力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从而大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新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了O2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之后,我们在学习制取CO2的实验中,可以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进行如下的设问:(1)、制取O2的.装置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否只使用于O2的制取?是否可以用来作为制取CO2?(2)制取一种气体,我们需要了解哪些信息?(3)如果实验室没有稀盐酸,可不可以用硫酸代替?(4)可以用碳酸钠代替碳酸钙吗?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讨论,求知欲望很强烈;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了分组实验的探究活动,并进行观察、记录、讨论、分析、对比、得出结论。在看似玩耍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实验活动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热爱活动探究的情感得到了培养。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课,一般安排在相关化学知识的讲授完成之后进行,目的是验证或巩固这一知识。而由于刚学过相关化学知识,所以学生对要做的实验的结果早已“胸有成竹”,提前会按教材要求写好实验的预习报告,有的学生连实验的现象和结论都填好了。学生做分组实验,变成了“按部就班”,学生用不着多动脑筋就可以完成任务,实验课变成可上可不上。真成了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背实验。要想把新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就应在具体教学环节上时时提醒自己;真正关注学生,想他们所想,给他们所需;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去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为学生走近科学提供一种独特的形式,即通过亲身的观察、操作和体验,去感受和领悟科学的理念,因此要加强实验的探究性而不是简单的验证。所以在完成某个实验前,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原理,精心构思,设计实验步骤(可按教材设计步骤,也可按自己的思路设计出可行性步骤);根据实验步骤,选择仪器和药品;做完实验后,如实记录现象、数据;根据实验记录,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写实验心得。这样,实施起来会比以前的分组实验多花一些时间,但有记忆长久、理解深刻、知识建构自然等优点。

篇5: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兴趣的探讨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兴趣的探讨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动口(表达、陈述)和动脑(思考、分析)的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与临床的联系,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作 者:薛永胜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地区卫生学校,贵州,毕节,551700 刊 名:华章 英文刊名:HUAZHANG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2 关键词:生物学化学   实验教学   学习兴趣  

篇6: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文从引进综合型人才、优化实验内容、加大实验经费投入、规范实验操作四方面,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作 者:艾秀娟 张超 周毅  作者单位:广州医学院,广东广州,510182 刊 名: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MODERN EDUCATIONAL EQUIPMENT 年,卷(期):2009 “”(15) 分类号:G48 关键词:药剂学实验   实践能力   质量意识  

篇7:谈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

谈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

概念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下面,仅就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基本理论三类概念,谈谈个人浅见,请先哲和同行们指教。

一、提供真实、鲜明、主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

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例如:培养学生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氢氧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培养学生认识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于是,引导学生推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

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属性。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

教师在演示盐酸与碱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是说明酸与碱反应的特性,可是,事实说明,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就不同于盐酸与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因为前者反应时看不到任何明显现象,而后者则看到了有蓝色的氢氧化铜,现象鲜明。所以,我们设计、安排化学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的鲜明性,才能使学生注意化学反应,使物质特性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动真实,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同样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由于提供实验不同,会得到不同效果。例如,氨气易溶于水的特性实验,用一支大试管盛满氨气后倒置水中,水会在试管内上升,反应出氨易溶于水的强溶解性。可是换成“喷泉”实验,就更加形象、生动,效果明显。由此观之,只有生动、鲜明、真实的化学实验去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心,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使具有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在学生

[1] [2]

篇8:浅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浅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沙卓玛

(青海省大通县第一完全中学)

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那么通过生物实验,如何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在实验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往往只在乎对实验结果的记录,从而忽略了实验过程中所存在的某些现象;也有部分学生会因为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自己预想的结果而泄气。每当这种意外情况发生时,老师不能急于指出实验的毛病在哪,而是要帮助学生先分析没有达到预想结果的原因在哪里。

先引导学生将失败的原因找出来,找出问题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再进行分析,例如,在细胞分裂实验过程的观察中,我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进行:洋葱根尖的培养→解离→漂洗→染色→制片,一部分学生会根据步骤要求逐步进行实验操作,但这也伴随着问题的出现,在高倍显微镜下,我们只看到了细胞重叠在一起的样子,却不能清晰地观察到细胞形态,这时我会问学生发生这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通过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此时,学生可能得出两种原因:一种为使用HCL进行解离操作时间太短,另一种为压片操作时处理不得当。又如,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细胞的颜色过浅问题。学生经过分析和观察或许会得出是由于漂洗和染色时间过短导致的。又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有的学生不会按照正常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他们会在实验中忘记放最重要的两样药品:二氧化硅、碳酸钙。或者是由于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不均匀,又或者是滤液的细线触碰到了层析液,学生最终没有获得自己所期望的实验结果。此时,我就会启发性地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实验会有不一样的实验现象出现。这种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的过程,能够使学生注重在失败的.实验中寻找问题的原因,这样严谨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自主分析实验问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实验现象的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师要重视实验分析的过程,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做和观察对实验进行总结阐述,这样既明确了实验内容,也有利于学生真正把握生物学科知识。在平时的生物实验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大的益处。

编辑 张珍珍

篇9:谈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谈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谈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孙小峰

概念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下面,仅就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基本理论三类概念,谈谈个人浅见,请先哲和同行们指教。

一、提供真实、鲜明、主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

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例如:培养学生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氢氧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培养学生认识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于是,引导学生推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

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属性。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

教师在演示盐酸与碱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是说明酸与碱反应的特性,可是,事实说明,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就不同于盐酸与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因为前者反应时看不到任何明显现象,而后者则看到了有蓝色的氢氧化铜,现象鲜明。所以,我们设计、安排化学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的鲜明性,才能使学生注意化学反应,使物质特性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动真实,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同样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由于提供实验不同,会得到不同效果。例如,氨气易溶于水的特性实验,用一支大试管盛满氨气后倒置水中,水会在试管内上升,反应出氨易溶于水的强溶解性。可是换成“喷泉”实验,就更加形象、生动,效果明显。由此观之,只有生动、鲜明、真实的化学实验去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心,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使具有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在学生大脑中深深打上烙印。

二、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

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我们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例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而形成的。

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

[1] [2]

篇10: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尝试论文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尝试论文

论文摘要:小学自然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本文是个人多年自然教学实践活动的归纳和总结,主要从:激发观察兴趣,培养类比思维能力、学生动脑,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学生观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实验过程,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多方面阐述,实验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 培养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场所。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象科学家一样去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发现自然规律,培养思维能力。

一、激发观察兴趣,培养类比思维能力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小学生思维正处在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中,我注意利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的实验材料,使学生对所观察的对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有利于学生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学习第六册《水的压力》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将用手“吹”泡泡与用水“吹”泡泡这两个实验进行类比,从而顺利导入了新课。我先让学生做口吹泡泡的游戏,接着我给学生做用手压蒙在漏斗上的橡皮膜,使与之相连橡胶管的一端“吹”出泡的演示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橡皮膜受到手的压力的向内凹的现象,从而了解到用手能“吹”出泡泡的秘密是橡皮膜受到了手指的压力。再指导学生做用水“吹”泡泡的游戏,孩子们把蒙着橡皮膜的漏斗放入水中后,发现橡胶管的另一端冒出了泡泡。这时,孩子们很自然地把以上两个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的现象与不易观察的另一类现象进行类比。当我问为什么水也能“吹”出泡泡时,大多数学生都能答出:是水产生的压力。

二、学生动脑,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多动手,还要激励学生多动脑,并说出是怎样想的,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如学习《风的形成》一课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上口、下口和内部相通的实验箱,然后把风车放在实验箱的上口,当我问用什么方法能让箱内的空气流动吹动风车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从下口吹,有的学生说点燃箱内的蜡烛,有的学生说用书从下口煽动,还有学生说抽开实验箱侧面的玻璃,能让箱内空气流动成风。当我问那种意见好些时,有学生认为第一种意见好,有学生认为第四种意见好,争执不下时,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到讨论时所说的.四种方法都能使风车转动。当我问点燃箱内蜡烛后箱内空气是怎样流动时,学生的思维又向纵深发散开了,有的学生说从实验箱下口流向上口,有的学生说从箱上口流向下口,我诱导学生设计了在箱下口放一根点燃的蚊香的实验,从而验证出空气从温度低的地方向温度高的地方流动而成风这个结论。

三、学生观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就是从观察的许多事物中,排除、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次要因素,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特征。

例如学习《哺乳动物》一课时,抽象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分为三层。第一层在观察各种动物的基础上,挑选出外形比较相似的动物,即挂图上的猫、牛、猴、狮。第二层找出这些动物的相同点,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观察挂图充分讨论,如从外形比较,它们表面长毛,有两只眼睛,有耳朵、嘴巴、爪子和四条腿等;从发育来比较,能长大,能繁殖后代,会给小动物喂奶等。第三层抽象出这些动物的本质特征,怎样才能使学生找出本质特征呢?我引导学生将猫、牛、猴、狮与金鱼、青蛙进行比较,找出只有猫、牛、猴、狮特有的,而青蛙、金鱼不具备的特征,这样讨论的结果,即抽象出猫、牛、猴、狮的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毛、哺乳、胎生。

四、实验过程,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种类型的实验主要是针对高年级学生而言。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实验能力,只要教师教给他们必要的方法,并提供一定的实验材料,在难度不太大的情况下,学生完全可以自行设计实验。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

如学习《电磁铁》一课,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发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动手实验之后进行归纳概括,去伪存真,得出电磁铁磁力大小、跟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有关这个科学的结论。

总之,在观察实验课教学活动中,经常地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口、动脑和动手能力,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不仅能学到自然科学知识,也能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冯春河赵义章《课堂教学艺术集萃》山东教育出版社

[3]文茂林《开发你的创新思维》华夏出版社

篇11:实验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五种意识”

实验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五种意识”

实验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五种意识”

黄明臣 刘航

过风楼镇初级中学陕西商南 72630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理科教学中占有核心地位,在中招实验操作专核、理化合卷考试中“实验探究题”命题也占有相当分值比重。实验教学中,如何把课堂时间换给学生,将尽可能多的教师演示实验放手让给学生(变为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笔者认为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下列“五种意识”。

安全意识。生物、化学实验本身涉及到一些有腐蚀性、毒性(有的剧毒性)的药品,不遵守实验规程的操作更难避免发生某些易起火、易爆炸等隐患。在倡导关爱学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今天,实验教师理应把实验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和预防教育体现在首位,体现在具体的师生实验活动中。既不能因做实验有危险而绕道放弃,更不能为了强化实验教学而轻视易于发生的安全事故,更要防范极个别学生可能借实验课发泄对其他学生的矛盾而产生意外风险。为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尤显重要:一是不要把安全系数小的教师演示实验勉强变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分组操作;二是教师要博览教参和相关资料,丰富操作知识、积累实验经验,从实验方案的选择可行性、药品种类和用量改进上提升安全系数;三是指导学生依据实验规则、按照具体实验的方法要领去做,使学生树立“遵守规程无危险”的安全感;四是及时做好实验废弃物处理和剩余药品的学生相互监督回收,以防学生因好奇而带出实验室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合作意识。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中学生合作意识、协作能力的'活动体现。大多农村初中虽按Ⅱ类标准规定学生实验4人一组,但由于生源较多或药品仪器配备补充不及时等原因,实际试验时大多只能5―6人一组。为了取得实验效果,教师要做到:一是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既体现自愿结合又能考虑操作能力相互搭配),使每次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活动定位有序,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善于合作的能力。二是要在教师必要的示范演示后,组内成员商讨分工、各展其才(如负责方案设计的、动手操作的、记录数据的、汇报交流的等不同角色)以优帮差、共同收获;三是诱导思维,让小组内成员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环节上发挥想象、讨论交流;四是在“收集证据――解释或结论”等能力要素环节上,引导学生汇报、展示,联手完成操作后的“反思与评价”小课题,获得思维能力提升。

教师还要关注到各个小组“后进生”的活动参与,要积极引导他们向小组的其他同学求教,同时要求其他同学也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困生以鼓励和帮助,给他们以更多的提问机会和发言机会,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学学习上的成功与喜悦,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

认真意识。欲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获取学科知识、技能训练与科学体验,必须如实地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治学、尊重事实等科学品质。每次试验前,都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明了实验的具体要求,做到有目标地进入实验状态;实验课堂上引导学生克服贪玩、粗心大意、快手毛脚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在仔细观察药品的状态、色泽中感兴趣,在观瞻欣赏仪器的外形、功能中感兴趣,在动手操作的规范、技巧中感兴趣,在获得成功的体验、喜悦中感兴趣。

求实意识。教师在学生实验思路的合理设计、操作步骤的有序正确方面,在仪器的选择和规范使用、药品定量取用等方面,应积极引导学生耐心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客观如实地分析数据,真情实感地得出结论,而不能让学生图省事或急于求成似是而非的得出结论,更不能在数据不同时敷衍塞责地凑成与教材结论的勉强一致,获得实验只是有趣好玩而得不到真知的结果――没能获得真正实验能力的尴尬局面。

理性意识。以“活动与探究”为主体形式的实验教学,要尽力创设条件使学生身处“少年科学家”的氛围中。在“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中,“实验探究”(进行实验)是中心环节。围绕这些方法和环节,实验教师应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科学品质――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在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后理性地做出定量定性分析,做出合理地“拓展延伸”,得出自己的结论;应鼓励学生独立、认真地书写完成“实验报告”;随后应及时认真地批阅、分析讲评每位学生的报告,使实验教学体现科学探究的活力、展现领悟发现的魅力。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只有以这“五种意识”为指导,对学生坚持训练养成习惯,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科学有效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才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篇12:实验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五种意识”

黄明臣 刘航

过风楼镇初级中学陕西商南 72630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理科教学中占有核心地位,在中招实验操作专核、理化合卷考试中“实验探究题”命题也占有相当分值比重。实验教学中,如何把课堂时间换给学生,将尽可能多的教师演示实验放手让给学生(变为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笔者认为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下列“五种意识”。

安全意识。生物、化学实验本身涉及到一些有腐蚀性、毒性(有的剧毒性)的药品,不遵守实验规程的操作更难避免发生某些易起火、易爆炸等隐患。在倡导关爱学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今天,实验教师理应把实验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和预防教育体现在首位,体现在具体的师生实验活动中。既不能因做实验有危险而绕道放弃,更不能为了强化实验教学而轻视易于发生的安全事故,更要防范极个别学生可能借实验课发泄对其他学生的矛盾而产生意外风险。为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尤显重要:一是不要把安全系数小的教师演示实验勉强变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分组操作;二是教师要博览教参和相关资料,丰富操作知识、积累实验经验,从实验方案的选择可行性、药品种类和用量改进上提升安全系数;三是指导学生依据实验规则、按照具体实验的方法要领去做,使学生树立“遵守规程无危险”的安全感;四是及时做好实验废弃物处理和剩余药品的学生相互监督回收,以防学生因好奇而带出实验室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合作意识。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中学生合作意识、协作能力的活动体现。大多农村初中虽按Ⅱ类标准规定学生实验4人一组,但由于生源较多或药品仪器配备补充不及时等原因,实际试验时大多只能5―6人一组。为了取得实验效果,教师要做到:一是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既体现自愿结合又能考虑操作能力相互搭配),使每次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活动定位有序,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善于合作的能力。二是要在教师必要的示范演示后,组内成员商讨分工、各展其才(如负责方案设计的、动手操作的、记录数据的、汇报交流的等不同角色)以优帮差、共同收获;三是诱导思维,让小组内成员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环节上发挥想象、讨论交流;四是在“收集证据――解释或结论”等能力要素环节上,引导学生汇报、展示,联手完成操作后的“反思与评价”小课题,获得思维能力提升。

教师还要关注到各个小组“后进生”的活动参与,要积极引导他们向小组的其他同学求教,同时要求其他同学也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困生以鼓励和帮助,给他们以更多的提问机会和发言机会,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学学习上的成功与喜悦,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

认真意识。欲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获取学科知识、技能训练与科学体验,必须如实地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治学、尊重事实等科学品质。每次试验前,都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明了实验的具体要求,做到有目标地进入实验状态;实验课堂上引导学生克服贪玩、粗心大意、快手毛脚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在仔细观察药品的状态、色泽中感兴趣,在观瞻欣赏仪器的外形、功能中感兴趣,在动手操作的规范、技巧中感兴趣,在获得成功的体验、喜悦中感兴趣。

求实意识。教师在学生实验思路的`合理设计、操作步骤的有序正确方面,在仪器的选择和规范使用、药品定量取用等方面,应积极引导学生耐心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客观如实地分析数据,真情实感地得出结论,而不能让学生图省事或急于求成似是而非的得出结论,更不能在数据不同时敷衍塞责地凑成与教材结论的勉强一致,获得实验只是有趣好玩而得不到真知的结果――没能获得真正实验能力的尴尬局面。

理性意识。以“活动与探究”为主体形式的实验教学,要尽力创设条件使学生身处“少年科学家”的氛围中。在“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中,“实验探究”(进行实验)是中心环节。围绕这些方法和环节,实验教师应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科学品质――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在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后理性地做出定量定性分析,做出合理地“拓展延伸”,得出自己的结论;应鼓励学生独立、认真地书写完成“实验报告”;随后应及时认真地批阅、分析讲评每位学生的报告,使实验教学体现科学探究的活力、展现领悟发现的魅力。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只有以这“五种意识”为指导,对学生坚持训练养成习惯,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科学有效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才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实验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五种意识”》

篇13: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杨石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及运动规律的科学,从物理学的发展以及物理学自身的研究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是判断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是联系实践的形式之一。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教育改革已深入到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阶段,要求广大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学会合作,其核心是21世纪的学生要具有创新精神,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更,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和做好实验教学。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建立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实验可开发学生智力,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的初步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个人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加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教材中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的有关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即从实验直接推出结论的正确与否。在这些实验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往往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探索性实验的主体是学生,由学生自己动手,在实验过程中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它旨在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 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将演示实验与学生操作实验,有机结合进行,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例如:以电磁感应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说明一下设计思想。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节课都要把启动顺序、知识结构等写在教学材料上。从表面看有点像程序教学,实质上它有更多的灵活性。其中操作上有分有合,时间上可长可短,运行中有序交替。总之,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训练要求,避免一刀切。

二、加强实验方案和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实验的设计能力

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要求学生会正确使用基本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据取数,得出结论,而且还应培养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独立地设计实验方案的本领,即培养学生实验的设计能力。要变学生实验为设计实验,教师对实验设计只进行一般性的原则指导,教师只讲述基本方法,不做示范操作,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实验操作可在实验室内巡视启发指导,给学生创造独立实验操作的环境。对学生实验中的错误、实验出现的各种现象和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多角度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在“做”中逐步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形成学习物理的比较稳定的动机、情感,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在“做”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实验方法多样性,活跃学生思维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是要求在既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四、重视演示实验中设计思想的展示和创新,注重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物理实验现象本身就具有鲜明、直观的特点,能够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但在教学实践中,不能片面追求实验中强烈的视觉感受,却忽视了对实验过程中重复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新课程标准中,将科学研究列入标准,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否则,只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在物理实验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分析研究学生分组实验中发现的发生的异常现象;二是注意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三是做好课外小实验;四是留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通过物理实验,不但要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进行常规的验证性的实验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展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造。

总之,由于学生在实验教育中要么观看教师做演示实验,或按部就班地按书上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课堂实验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这种被动性的意识程度与意识到指导性作用发挥的程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中去,而不是仅仅在于实验的成功与否。更重要的是通过做实验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

( 作者单位: 5 5 8 3 0 5 贵州省平塘县塘边中学)

篇14: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论文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论文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突出探索方法的培养。 物理教学常用的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安排这两种方法加强训练。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1)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2)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1/R并=1/R1+1/R2的关系,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重视课外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课外实验(包括小制作),主要是以扩展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验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要适当引导,不使他们过多地碰壁。但是,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经受挫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获得成功,这样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并得到更多锻炼。

篇15: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每位教师都在研究的课题。化学实验活动是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精神和科学严谨态度以及优秀思想品质的良好途径。因此,我们在利用化学实验多渠道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一、 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1. 重视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化学实验常用玻璃仪器,经常接触酸、碱等强腐蚀性药品,在学生实验中事故隐患的确很多,容易造成或轻或重的实验事故,事故一旦发生就会给我们正常的实验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有些学校,教师甚至因噎废食,因害怕学生出现伤害事故而减少学生操作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实验的减少,使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和思维的空间。其实,我们都知道多数学生实验只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操作去完成,一般是不会出现伤害事故的,危险源于不规范操作。例如:“玻璃仪器轻拿轻放,避免破损”;“金属钾、钠取用适量”;“切不可往正在进行加热的盛有苯酚甲醛混合物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催化剂”等等。我们教师只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重视安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就能从根本上杜绝实验中伤害事故的发生,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2.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社会赋予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责任,目前环保已成为全球全人类的共同问题。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影响着一代人的思想,因此,我们责无旁贷,而所有学科中与环保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化学。近二十年来中国工业迅猛发展,人们在享受着它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遭受着严重污染的危害,臭氧空洞,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缺乏,酸雨肆虐,光化学烟雾……虽然有的老师会说,这些我们都在讲,可是这远远还不够。比如:有的`学生把废旧电池随手乱扔,某早点铺,学生吃完早饭把塑料袋随手抛在桌下;天安门广场随手丢弃的口香糖,电影院的座套上被口香糖污染。这些严重污染环境的现象,反映了我们较差的环保意识和做人的素质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对待环保的意识问题和行为习惯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首先意识到下一代环保意识的匮乏,我们实验教学中除了教给他们实验技能之外,还应该大力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为他们将来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着想。

二、关于培养学生安全和环保意识几点建议

1. 加大实验改革力度应当从教材入手

教材是教师施教的依据,从我国现行化学教材来看,学生实验的编写一般是由目的、原理、仪器、药品、步骤等几部分组成。我认为应当适当增加安全和环保方面的内容。在这方面美国的化学实验教材《化学中的探索》一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该书所有实验的编写均由:目的、原理、仪器药品、安全、步骤、处理方法、问题等几方面组成,例如:在“体积的测量和溶液”实验中,安全部分写道:“在实验中必须始终佩带护目镜。14mol/L NaOH溶液的腐蚀性很强,取用时要戴手套。溅出的任何化学药品要立即用水擦净。应该注意碱会腐蚀玻璃,要用大量的水彻底清洗玻璃仪器,以防止被腐蚀性物所腐蚀。”处理方法中写道:“铜溶液倒入标有铜废液的烧杯或瓶中。溶液用水冲入下水道。保持工作台面和天平周围的清洁。送回冲净的容量瓶和移液管”。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编者极尽详细的要求安全措施及回收处理方法,如果我们的教材中也能补充这样的要求,再加以教师的引导,实验效果也许会好一些。更重要的一点是从该书的实验编排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设计实验的思路,首先搞明原理、目的,在目的原理的前提下,选择实验用品,而后就要全面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其次才是步骤,回收处理。我们现在的实验教改方向是逐渐从验证性实验向探索性实验过渡,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探究。而我们的思路一般是目的原理→实验用品→步骤→结论,而忽略安全和环保。在我们平时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时,可行

[1] [2]

篇16: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但是,应该指出,目前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不少教师在主观或客观广并不十分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初中物理教学应十分注重实验教学、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一、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摩擦起电”规象时,要提示注意:①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②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本中各种各样的电路图、滑轮组装配图、物态变化图像等等,都是从画图、识图及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的程度的,换句话说,也就是靠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然后靠作图来进行分析、判断的。如“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在学习“导体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可启发学生联想“右手拿镰刀割麦子”的情形。根据“右手定则”,磁力线方向(麦子)、导体运动方向(镰刀)、导体中感生电流方向(四指)的关系就十分明确了。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他们自己经验的形象;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

课堂讲评小实验、小制作,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佯,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一系列附带内容的学习。

四、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物理实验又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安培表、伏特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极的接线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注意实验的分组归类,使学生知识的储备进一步系统化,知识的应用更加灵活。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思维的敏捷性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只有系统性、条理性强的知识,才便于掌握和迁移。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是根据课文知识的章节安排的,各章节的实验内容,基本上无必然的联系。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实验方面的知识,往往既多又乱。因此,在总复习中,可以将原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次序汀乱,重新归类为如下几部分:观察物理现象、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物理量的测量、验证物理规律等。实验分组归类,是在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用实验的方法,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配合学生的学习的。打破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重新分组,目的是避免学生套用一 种方法和方式学习物理知识,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各种仪器、各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

在归类分组实验中,还可以及时补充对比性或综合性强的实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观察物理现象和模型,进行各种物理实验,应用画图、识图的训练等,都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该把精力从单纯传授物理知识转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训练上来,切实加强物理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