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藻——《采桑子》

大头佳音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大头佳音”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朱藻——《采桑子》(共10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朱藻——《采桑子》

障泥油壁人归後,满院花阴。

楼影沈沈。

中有伤春一片心。

闲穿绿树寻梅子,斜日笼明。

团扇风轻。

一径杨花不避人。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作者:

朱藻(?—?) 字野逸,身世不详。《全宋词》存其词一首。

篇2:采桑子,采桑子朱藻,采桑子的意思,采桑子赏析

采桑子,采桑子朱藻,采桑子的意思,采桑子赏析 -诗词大全

采桑子

作者:朱藻  朝代:宋  体裁:词   障泥油壁人归後,满院花阴。楼影沈沈。中有伤春一片心。闲穿绿树寻梅子,斜日笼明。团扇风轻。一径杨花不避人。

篇3:采桑子,采桑子朱敦儒,采桑子的意思,采桑子赏析

采桑子,采桑子朱敦儒,采桑子的意思,采桑子赏析 -诗词大全

采桑子

作者:朱敦儒  朝代:宋  体裁:词   一番海角凄凉梦,却到长安。翠帐犀帘。依旧屏斜十二山。玉人为我调琴瑟,颦黛低鬟。云散香残。风雨蛮溪半夜寒。

篇4:采桑子,采桑子朱敦儒,采桑子的意思,采桑子赏析

采桑子,采桑子朱敦儒,采桑子的意思,采桑子赏析 -诗词大全

采桑子

作者:朱敦儒  朝代:宋  体裁:词   天高风劲尘寰静,佳节重阳。叶下潇湘。碧海晴空一陈霜。安排弦管倾芳酝,报答秋光。昼短歌长。红烛黄花夜未央。

篇5:采桑子,采桑子朱敦儒,采桑子的意思,采桑子赏析

采桑子,采桑子朱敦儒,采桑子的意思,采桑子赏析 -诗词大全

采桑子

作者:朱敦儒  朝代:宋  体裁:词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篇6:采桑子

有时不念珍惜语,

总说嫌弃,

总说嫌弃,

欲拥新器舍旧弃。

盗牵拥时去无时,

心里可惜,

心里可惜,

难将旧物握手心。

篇7:欧阳修《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藉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作品赏析

【注释】

①群芳过后:百花凋谢。西湖:指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西湖。

②狼籍: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

③春空:春去后的空虚寂寞。

【评解】

这是词人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色,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前后两结,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篇8:欧阳修《采桑子》

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

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

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

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一路之上,花头攒动。

“直到城头总是花”,这里既指从西湖到颍州城下的路边鲜花盛开,又当指一路上游人皆头上簪花而归。唐宋时,人们有采花簪头之俗,无论男女。

如杜牧《九日齐安登高》中即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说道:“髻重不嫌黄菊满,手香新喜绿橙搓。”

刘克庄《上巳》也有句云:“暮归尚有清狂态,乱插山花满角巾。”可见,“直到城头总是花”,写的是人们春游而归,头上簪花络绎回城的情景。

清明上巳时节,是古人往水边游玩的时侯。以这样一个游览的时节,再加上西湖这样一个游览胜地,真可谓良辰美景,两者铸备,热闹景象自是非同寻常。本词所表现的正是一派盛景,“满目繁华”即为全词的核心。

满目繁华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对游者的描写上,这也是作品表现的重点。游者一是多,二是欢。游者之多,在词中写道:“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锢车”。这一句写了两种不同的游者,一种是乘车者,一种是徒步者。

车多,才会引起人们的争相指点;行者多,也才可能出现“争道”的景状。最后这两句用寥寥数字,展示出了一个毂击肩摩的游览盛况。

另外,下片“喧哗”一词,又从音响的角度突出了游者之多,以西湖这样的敝廓之地,竟有人声鼎沸之感,那行人熙来攘往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了。

何以见出游者之欢?从上述行人“争道谁家”车的描写中,已传出一片欢快活跃的气氛,接着写游人日暮归返时的“醒醉”二字,更是道尽了游者各各相异的神态。这令人想起明代文学家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一文中对各种赏月人的生动描写:

他们有的“浅斟低唱”,有的“喝呼嘈杂,装假醉”,也有的“呼客纵饮”、“纵舟酣睡”。本词中“醒醉”二字所激起的正是类似这些景象的联想,从游人归返之态中,似可想见他们有的专意游览,饱享春景;有的就景欢饮,一醉方休,他们各以自己的方式纵情游乐,尽兴而归。总之,游者云集,笑语连天。

满目繁华,还体现在对西湖自身景色特点的描绘上。这虽然不是作品的表现重点,但却是组成繁华景象不可缺少的部分。清明上巳已是暮春时节,但作品中绝无花衰红消的悲凉之意,却呈现出色彩浓艳的一派盛景。

在“绿柳朱轮走钿车”一句中,词人以绿柳和朱轮相对,既写了钿车的豪华,也衬托出柳树的茂盛,色彩鲜明,春意浓郁。词的结句顺承“游人日暮相将去”的语意,写归途所见的景色,路转堤斜,一路是花。这是枝上花还是落于地上的花?

词人没有明写,他仅给人留下一个印缘,只觉得满目姹紫嫣红,春花充盈着整个空间。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满地遍野的鲜花汇成一体,气氛是很热烈的。

这使我们想起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中所写的词句:“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这一个“空”字,正是从对立的角度表明了词人对本词中所显示的盛况无比深切的感受,也说明了词人和春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本词即抓住这两方面内容共同表现了颍州西湖的繁盛。

此词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读者也卷入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欢乐。读完这首词,再回头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

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好的。词中每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壮美的游春图。

整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一幅颍州西湖清明上巳时期的风情画。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篇9:采桑子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8. 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9. 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采桑子欧阳修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8.答案: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

9.答案: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8.这首词上片出现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9.首词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

采桑子欧阳修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8、轻舟(短棹)、绿水、芳草、长堤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活泼的春日西湖美景。(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9、①比喻,把风平浪静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的晶莹澄澈。②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更衬托出西湖的幽静。(4分,每点2分,答“动静结合”“衬托”“反衬”亦可)

篇10:采桑子随笔

1丑奴儿·游子吟

文/白山黑水

打工辛苦知多少?

哪个来聊,归晚灯宵。

戴月回归静静悄。

奔跑地铁天天找,

拥挤公交,黑发寥寥,

游子肝肠扯断了。

2采桑子·打工

文/白山黑水

打工辛苦知多少?

哪个来聊,归晚灯宵。

戴月回归静静消。

奔跑地铁天天找,

拥挤公交,黑发寥寥,

游子肝肠扯断袍。

相关专题 采桑子朱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