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类型的领导品牌:类别品牌、伙伴品牌和图腾品牌

yesterday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yesterday”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种类型的领导品牌:类别品牌、伙伴品牌和图腾品牌(共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三种类型的领导品牌:类别品牌、伙伴品牌和图腾品牌(三)

三大价值主题 三类领导品牌

既然核心价值决定领导品牌的领导能力,那么不同类型的核心价值势必造就不同类型的领导品牌,

我们知道,尽管其最终的表现形式会多种多样无限可能,但品牌核心价值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的价值主题:理性价值、感性价值和象征性价值,每一种类型的价值主题都有其特色和战略涵义。

理性价值也称为品牌利益,是品牌在物理属性和产品功能上为顾客的问题解决所创造的价值,由于理性价值能够实际和有效率地解决顾客所面临的问题,所以对驱动顾客购买以及促成顾客满意有着非常直接和明显的作用,大多数品牌在识别建设的至少是初期阶段偏向于采取这种基调,如果在竞争中处于持续的优势地位或者不需要进行大跨度品牌延伸的话则会至始至终以此为战略焦点,如在牙膏类别中理性价值就是绝大多数品牌的识别焦点,Crest的“防蛀”,ultra bright的“增白”, Mentadent的“去除牙垢”,toms of Maine的“天然成分”,close-up的“口气清新”,aim的“味道好”等都致力于理性价值的定位、开发和维护。

感性价值也称为品牌关系,是顾客在购买和使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某种感觉和情绪,感性价值为消费者拥有和使用品牌赋予了更深的意味、营造了更密切的关系,有感情的品牌能够通过唤起顾客的某种经历的共鸣以成为顾客生活中的一部分。感性价值和理性价值的差别在于,后者强调“接受什么”而前者则强调“以何种方式接受”,受技术进步、市场趋势变化以及品牌延伸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持续保持优势性的理性价值越来越艰难,所以很多强势品牌在识别发展上会超越狭隘的功能属性而与消费者的情感相联系,如迪斯尼的“童年的乐趣”、麦当劳的“家庭的温馨”、柯达的“陪你走过的欢乐时光”等都使好几代的消费者与品牌形成了共同语言。

象征性价值也称为品牌个性,是品牌成为顾客表达个人主张或展现个人形象的象征,无疑品牌人格化最强烈的反映就是品牌个性,有个性的品牌就象有魅力的人一样有血有肉难以忘怀,象征性价值和情感性价值是有区别的,后者倾向于“品牌关心我”而前者则倾向于“品牌代表我”,颇有些类似于武侠小说中“剑即是我、我即是剑、人剑合一”的境界,

尽管创建品牌个性难于上青天,但一旦拥有就会像明星拥有粉丝一样拥有极其忠诚的客户,这些品牌死党即便在品牌面临困境时也会不离不弃相濡以沫,如万宝路以其“真挚、兴奋、强壮”的个性引无数烟民尽折腰。

核心价值的三大主题代表了三种领导品牌类型,每一种成功的价值主题都可以使品牌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成就领导地位,相反如果仅仅只是基于市场份额的优势而不致力于核心价值管理(价值开发、聚焦、强化和扩展),只可能获得短暂的领先绝不可能获得持续的领导。根据核心价值的不同,可将领导品牌划分为类别品牌(理性价值驱动)、伙伴品牌(感性价值驱动)和图腾品牌(象征性价值驱动)这三种。

类别品牌是能够成为某个产品类别代名词的品牌,是理性价值发挥到了极致的品牌。由于在功能属性方面的联想是如此的强烈甚至达到了排他性的程度,在消费者的脑海中这个品牌就变成了整个品类的化身,类别品牌最明显的特点是品牌和品类之间高度甚至独占性的关联,消费者不仅在提到这个品牌的时候能够准确地指出所代表的品类,而且在提到品类的时候也会第一个想到这个品牌甚至是唯一能想到的品牌,施乐就是类别品牌的典型例子,由于施乐已经成为复印机的代名词,所以很多美国人在复印的时候会说“我如何Xerox?”,即使他当时是站在理光、富士或者夏普品牌的复印机跟前。值得注意的是,垄断行业的寡头品牌并不是真正的类别品牌,它是以剥夺顾客选择权为代价强迫形成的独占关系,而非顾客进行充分自由选择自然形成的独占关系,如中国邮政的EMS在垄断的年代曾经是“特快专递”的代名词,但在放开竞争之后不久就成了快递市场的一名普通参与者(所以迄今还在梦想变天)。类别品牌的领导优势在于:基于极高的知名度特别是与品类的独占相关性,消费者在需求唤起时能够想到的必然是这些代名词品牌,同时由于成为品类代名词的事实暗示着高品质和可信度,消费者在最终购买决策时肯定会偏向这些品牌,除此之外也容易形成顾客对品牌的依赖心理,从而造就品牌忠诚。

篇2:三种类型的领导品牌:类别品牌、伙伴品牌和图腾品牌(六)

图腾品牌――真心英雄

图腾品牌是能够激发消费者信仰和追求的品牌,也是自我表达性价值发挥到了极致的品牌,由于在个性方面的联想十分鲜明和突出,这种品牌能够带给消费者在形象上强烈的自我归属感,消费者认为这种品牌不仅仅有使用价值,也不仅仅是生活中关心他的伙伴,更重要的是能够表达他的个人主张以及展现他个人形象。如果说类别品牌给予消费者的是“可靠”,伙伴品牌给予消费者的是“和谐”,那么图腾品牌给予消费者的则是“渴望”,由于在现实社会中除了“四名人士”(名官、名伶、名士、名商)之外,普通人很难在社会交流中进行符合心意的自我表达和自我展示,而图腾品牌则能够提供与消费者共同拥有的价值体系和实现规则,所以能够激起消费者对品牌宗教信徒般的狂热追求,获得他们发自内心的尊崇和仰慕,哈雷戴维森就是图腾品牌的很好示范,“哈雷粉丝”会将公司图标作为自己的纹身(或许全世界没有第二个品牌能够办到这一点),哈雷机车的缺点(如技术始终不如本田等)在他们眼中恰恰也都是“平庸之辈”无法了解的独到特色。

尽管图腾品牌与伙伴品牌同样都着眼于消费者的心理性需要而非物理性需要,但二者的侧重点却大相径庭决不可混为一谈:伙伴品牌侧重于“品牌关心我”亦即消费者和品牌发生接触时所产生的亲密感觉、体会和情绪,而图腾品牌则侧重于“品牌代表我”亦即消费者通过消费行为来传递和表达某种意义从而获得身份象征和族群归属,更深层次的差别在于伙伴品牌意味着“品牌是消费者生活的一部分”而图腾品牌则意味着“消费者是品牌组成的一部分”。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可选择性的增加,消费者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也变得越来越强,“品牌是否令我与众不同”这个问题成为购买决策中越来越重要的考虑因素,消费者已不再是仅仅追求使用价值甚至体验价值也无法完全满足其需要,消费者要求的是个性价值要求品牌能够完美地定义自己并能够带来归属和归宿。正是响应这种需要,图腾品牌通过定义“个人形象的心理投影”(即消费者心目中所希望的自我),并将“心理投影外部化”成为一种易于实现的身份代码和行为准则,消费者可以通过品牌选择来表明自己的独特身份以及认同这种价值行为准则,并乐于和其他同族消费者一起扮演积极的角色将自己以及整个群体做为品牌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达到“品牌是人,人是品牌”的无上境界,类似于武侠小说中的“人剑合一”,此时不仅品牌能够具备人格化的鲜活的生命帮助消费者找到心灵的寄托和信仰的皈依,而且消费者也能够与之“同呼吸共悲欢”愿意将自己作为品牌的代征和意义,如遍布世界115个国家的66万“哈雷粉丝”每年都争先恐后自掏腰包成为HOG的会员,以“体验摩托飞驰之梦”并享受“摩托家庭成员的快乐”,

无疑创建图腾品牌的难度是三种类型领导品牌中最大的,然而一旦获得成功则会拥有意想不到不可抵挡的优势:首先是竞争壁垒,作为消费者身份、个性、地位和品位的象征,竞争对手要想成功地进行模仿和复制将会困难重重、代价高昂,而且复制品永远是二等品甚至是等外品未必能产生什么价值,这就为抵御竞争者挑战形成了一道“绝缘”性的壁垒;其次是高额溢价,由于代表着内心层面的归属和信仰,消费者会因拥有品牌而感到无比荣耀,会因不能拥有而痛心疾首,在这种强大的驱力面前,价格的高低几乎是微不足道无足轻重的,竞争品牌想用低价来争夺顾客也会碰壁而返,所以图腾品牌有机会去创造足够的溢价空间,如哈雷摩托的价格大多超过30万人民币,有的型号甚至相当于一辆BMW的价钱;最后是跨界延伸,图腾品牌主要是一种价值观的象征,因此可以在很多甚至是毫不相关的品类中发挥作用,其品牌延伸最能摆脱原始品类属性联想的制约,如哈雷戴维森延伸出了一系列的服装、鞋帽、打火机、饰品、家私、收藏品甚至还有香水。

图腾品牌并未被赋予永生的权利,同样存在着风险和缺陷,由于价值观和社会群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尤其是当剧烈的变化发生同时竞争品牌推波助澜之时,品牌原有的象征意义可能会滞后于这种变化甚至成为变化的对立面,这势必会造成品牌活力的退化以及核心顾客群忠诚的削弱,更重要的是,品牌管理者通常会在坚守原有的价值承诺和响应当前的趋势变化中举棋不定摇摆不定,这种游移不定和胡乱尝试则通常会伤害到品牌的基础和生命,如李维斯曾经是服装业最强大的领导品牌,它的优势在于其核心价值能够同时体现普遍性和独特性,既是主流价值观体系的一部分(上至总统下至普通美国人),又能够保持反叛、反文化、反时尚的元素,然而就是九十年代晚期其领导地位却发生了动摇,不仅销售额从的79亿美元下滑到的43亿美元,而且在interbrand的“75大全球品牌排行榜”中也名落孙山,这背后的原因就是群体价值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崇尚“独创性”和“年轻性”,他们需要不一样的牛仔裤来区别于他们的上一辈,同时代表着“都市形象”的Lee、代表着“西部形象”的Wrangler、代表着“设计师形象”的CK也趁机推波助澜向Levis的忠诚顾客发起挑战,在看到自己的品牌价值不断受到侵蚀的情况下,Levis推出了一系列的副品牌和新款式进行反击,然而由于这些品牌延伸和产品派生不过是“Me Too”的模仿之作,既不能对竞争品牌形成强大的遏制,反倒使Levis的品牌组合失去了核心和清晰度,削弱了Levis品牌价值的核心源泉,导致很多品牌忠实者弃之而去。

篇3:三种类型的领导品牌:类别品牌、伙伴品牌和图腾品牌(五)

伙伴品牌――一起走过的日子

伙伴品牌是能够成为消费者人生和生活一部分的品牌,也是感性价值发挥到了极致的品牌,由于在情绪感受方面的联想非常强烈能够引发消费者的深深共鸣,消费者感觉到这个品牌除了提供功能利益之外还带有某种更深的心理涵义(超越产品本身直接实现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这个品牌也不再代表功利性的作用而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消费者和品牌彼此之间的关心体贴能够成就更密切的相互关系,如迪斯尼的“童年的乐趣”、麦当劳的“家庭的温馨”、等都是品牌伙伴关系的典范。

伙伴品牌和类别品牌的差别在于价值取向的基准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类别品牌强调“接受某种独特的利益”而伙伴品牌则强调“以某种独特的方式接受利益”,更深刻的差别是对品牌主权的理解不同,事实上品牌是企业和顾客共同拥有的资产(任何成功的品牌都是基于在企业和顾客这两个层面创造出强大且相互关联的价值),类别品牌是站在企业视角上强调品牌是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伙伴品牌则是站在顾客视角上强调品牌是顾客的美好体验,尽管很难说哪种视角绝对正确而哪种视角绝对错误,但从机制层面来讲是只有顾客价值才能带来企业价值。维珍航空就是采取顾客视角的典范,维珍航空从来不理会什么“航空业的惯例和逻辑”,而是将所有的注意力投注于如何为顾客创造全过程的难忘体验,力求使最平凡的活动也充满创新、乐趣和戏剧性。维珍的“把戏”从接机的路上就开始了,乘客可以乘坐专人驾驶的摩托车或豪华轿车去机场,甚至可以不用下车像汽车开进麦当劳餐厅那样直接从特别窗口登机,在候机室里乘客可以上图书馆和游戏室同时品尝免费的饮料和小吃,甚至由于内设putting greens可以安排按摩师和美容师来享受放松和小憩。在飞行过程中维珍同样是花样百出令人叫绝,维珍取消了通常会“标配”的头等舱而是将商务舱改造得远远超过其他航空公司,安装了大规格的睡椅、设置了儿童安全带、提供了独立的录像屏幕,创造性和高品质的空中服务不仅巩固了维珍本身的商务旅客,还将竞争对手的头等舱和经济舱旅客都吸引过来了。维珍的体验在飞机着陆时仍未结束,降落后的乘客可以到维珍会所去享受桑拿、游泳和健身以消除时差和缓解疲劳,维珍甚至会为某些特殊的客人准备手工缝制的衬衫。

从长期而言,伙伴品牌是比类别品牌更具前景的创建领导之道(从目前流行的“情感品牌”、“Love Mark”、体验性品牌等说法可见一斑):首先是差异化的难度,在技术进步和扩散的今天任何基于功能属性的差异都不可能持久,竞争对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迅速地模仿甚至反超,即便是持续的技术创新亦即所谓的“移动技术标靶”的策略也无法抵御市场趋势变化以及品牌延伸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摩托罗拉这个手机行业的开创者和技术领导者的衰落充分说明了产品优势的不可靠;其次是消费者心理需求,消费者并不是经济学家所谓的“理性人”,其需求结构事实上是多样化的,除了功能性利益之外还需要心理上的满足,而且发展趋势是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精神性、情感性、体验性的心理效益,而恰恰是伙伴品牌认为狭隘的功能属性并非品牌的本质所在,所激发的回忆、感受和情绪才是品牌的本质所在,只有带给消费者审美、希望、关系、尊重、爱的心情、气氛和体验,才能真正地实现顾客满意和品牌忠诚;最后是挑战品类联想,我们知道在一个产品背景中通常只能容纳一个类别品牌(这是由品类联想的排他性决定的),要想在这个已有品类代名词的产品背景中成就领导品牌,就必须用情感联想去挑战竞争者的品类联想,必须超越产品去发展感官体验和思想认同,为消费者“制造”值得回忆的深切感受,从而为品牌找到全新独特的存在空间和存在价值,百事可乐挑战可口可乐正是一本此思路,

和类别品牌一样,伙伴品牌也存在着某些潜在的威胁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品牌识别支持系统的能力,品牌要想成为消费者生活中的伙伴单靠广告是不行的,需要企业在经营上以实际内容来支持品牌的每项承诺,如果支持系统不能够持续性支持品牌承诺的话,到头来和消费者之间的感情会稀释、关系也会疏远。曾经被称为“除了办公室和家之外的第三空间”的星巴克近几年所遭遇的“体验危机”正因为此,随着分店数量在十年间由一千间大幅扩张至一万三千间,为了提高效率星巴克重新设计了操作台空间以提高调制咖啡的效率,加装了大量的自动浓缩咖啡机取代以前的手工调制,而且提供“drive-through”的柜台来服务驾车顾客,甚至还扩大经营从薄荷糖到CD和笔记本均有销售,创始人舒尔R也不得不承认“星巴克体验已经开始衰落,我们的品牌逐渐被 ‘商品化’了,我们的顾客不再有热情细细感受我们的咖啡了”, 某权威消费杂志指出麦当劳咖啡的评分已经高于星巴克咖啡,某研究更显示星巴克“顾客忠诚”的第一位置已被美国甜甜圈品牌Dunkin’Donuts取代。但最大的问题还不在于“硬件”的改变而是“软件”的改变,最大的问题是星巴克人已不再是顾客的伙伴了,以前星巴克人认为与顾客的面对面交流是建立情感联系和亲密关系的最佳手段,他们能够记住顾客的名字和爱好,不等顾客开口就能够知道他需要什么咖啡(甚至能够记住顾客习惯打包回家的品种),现在则忙于应付排队的长龙没有精力和意愿再与顾客进行温馨交流了;以前星巴克人认为只要文化不变质咖啡就不会变味,所有的星巴克员工无论来自哪个国家,在新店开张之前都要集体到星巴克总部接受三个月的培训,让员工亲身感受并回去实践平等快乐的星巴克文化,现在这个传统已经被快速展店冲走了;星巴克还有一个老传统,就是每月或每周会闭店两个小时来培训员工(传说中的“咖啡大师凭证”、“探究顾客故事”就来源于此),现在只有极少数的店能坚持下来甚至有很多店已经不知道有这个传统的存在;以前星巴克人认为高层管理者应该对保持星巴克的品牌声誉不受玷污负责,管理中心的总经理们会花费很多时间去处理顾客投诉和员工意见来信等,顾客写给星巴克的E-mail一般在24小时内都会得到答复,但今天面对十几万员工和几千万顾客已然力不从心。

篇4:三种类型的领导品牌:类别品牌、伙伴品牌和图腾品牌(二)

核心价值决定领导品牌

既然市场领先不足以担纲领导品牌,那到底什么才是领导品牌?有更好地衡量品牌领导地位的标准吗?

答案当然要在品牌最重要、最深入、最根源的属性中去找!

答案就是品牌的核心价值!

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最独一无二且最有价值的精髓所在,能够有效地区分竞争对手以与众不同、难以模仿、无可替代的方式在顾客心智中产生鲜明优势的差异;核心价值代表着品牌对顾客的终极意义和绝对承诺,通过向顾客承诺功能、情感和自我表达方面的好处,达成与顾客需求的高度相关性,从而驱动顾客购买、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

不仅如此,品牌的核心价值还具备战略持久性,价值联想和价值主张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应对动态变化的挑战;核心价值也具备战略延伸性,价值精髓能够跨越不同的区域、产品、顾客、技术、渠道发挥作用;核心价值更具备战略匹配性,能够与重要的市场机会、核心竞争能力随需应变。

这不正是我们所寻找的领导品牌的特征吗?

离开核心价值不成其为领导品牌!

正因为如此,和市场份额相比,核心价值更能代表领导品牌的本质属性,更适合作为领导地位的衡量标准:

首先,核心价值超越了简单的数值结果,基于核心价值的品牌评估从市场份额中去除了固定资产和运营效率所产生的价值(产品价值),能够纯粹地识别品牌资产所产生的价值(品牌价值),这样就能够清晰地反映品牌对业务的贡献,能够指示品牌是否进行了恰当的投资,能够判断品牌创建计划和活动是否正确而有效,能够肯定现在所为是否在推动长期价值成长,

有了核心价值这个衡量工具,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工业品行业的品牌价值通常会低于消费品行业了,因为工业品比较多地依赖固定资产和运营效率来创造价值,品牌创造的价值相对较少。而消费品则恰恰相反。

其次,核心价值具有前瞻性,与市场份额相比核心价值是一个领先性指标,它能够提前反映出竞争力的消长而市场份额的反映则滞后得多,因为基于核心价值的品牌评估能够代表顾客基础和关系,代表潜在的购买,代表与未来重要趋势的关联,代表延伸的可能,代表授权和并购的价值,这些因素和未来息息相关不像市场份额仅仅代表过去。AT&T的案例在这方面就相当有说服力,AT&T位列全球十大品牌之一并拥有大约255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但3年后就滑出全球一百强居然排到仅有16亿美元品牌价值的Jack Daniels公司之后,毫无疑问,在如此剧烈的品牌价值萎缩下,再大的市场份额也不能帮助AT&T避免被SBC收购的命运。

篇5:三种类型的领导品牌:类别品牌、伙伴品牌和图腾品牌(四)

类别品牌――品类的代名词

类别品牌是能够成为某个产品类别代名词的品牌,也是理性价值发挥到了极致的品牌,由于在功能属性方面的联想是如此的强烈甚至达到了排他性的程度,在消费者的脑海中这个品牌就变成了整个品类的化身,类别品牌最明显的特点是品牌和品类之间高度甚至独占性的关联,消费者不仅在提到这个品牌的时候能够准确地指出所代表的品类,而且在提到品类的时候也会第一个想到这个品牌甚至是唯一能想到的品牌。施乐就是类别品牌的典型例子,由于施乐已经成为复印机的代名词,所以很多美国人在复印的时候会说“我如何Xerox?”,即使他当时是站在理光、富士或者夏普品牌的复印机跟前,除此之外,还有像联邦快递是隔夜快递的代名词,所以美国人常说“请帮我把这份文件FedEx到华盛顿去”,又如思高是透明胶带的代名词,所以美国人也说“我把这两个纸盒子Scotch在了一起”,

从施乐、联邦快递和思高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类别品牌不仅是作为代名词来用甚至是作为动词来用,“名动词”的特点显示了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已经和产品类别融为一体无法区分,消费者会不自觉地把品牌当做整个品类,其它一些著名的类别品牌见下表:

类别品牌的领导优势在于:基于极高的知名度特别是与品类的独占相关性,消费者在需求唤起时能够想到的必然是这些代名词品牌(有些类别品牌甚至在名称上就直接体现了能够向消费者提供的使用价值,如Post-it、Walkman),同时由于成为品类代名词的事实暗示着高品质和可信度,消费者在最终购买决策时肯定会偏向这些品牌,而且会乐于支付超过竞争品牌的溢价,除此之外也容易形成顾客对品牌的依赖心理,从而造就品牌忠诚。一般而言,除非品类本身受到替代的威胁,类别品牌将持续保持领导地位(强烈的类别联想使得品牌和品类“一损俱损 一荣俱荣”),BCG有一项针对类别领导品牌的研究表明:从1923年至今,25个类别品牌中的22个近八十年来一直稳居行业老大的地位,只有3个因运作不善而丧失先前的领导地位。

篇6:三种方式塑造品牌个性

对于品牌个性,品牌管理者的态度也大多如此,

三种方式塑造品牌个性

。很多管理者基本上是随其放任自流,精明一点的可能心里还有个数,对传播活动的规划不至于差池得太离谱,但喜欢拍脑袋、凭感觉、做事没原则没依据的糊涂管理者就难说了。不过,如果将品牌个性之类的调性系统规划在品牌管理者一个人心里,不用文字和制度表现出来,对品牌本身而言也是一种冒险。

能将一个看起来象装医药水的白色瓶子,卖弄成世人争相收藏的珍品,甚至让每一张海报成为稀世杰作的,恐怕只有Absolute Vodka(绝对牌伏特加)了。

Absolute Vodka主张着一种另类的时尚,它总是特立独行,这是它独有的品牌个性。想想如果有一天Absolute Vodka改变风格,转型为XO式的“雍容华贵”,Absolute Vodka还能这般另类的受宠吗?我想不会。

个性影响品牌

“雍容华贵”与Absolute Vodka所定位的艺术家、影星、富豪和社会名流等目标群体并不十分的切合。XO是贵族式的享受,而Absolute Vodka虽然身份地位不菲,但与XO比起来还差了一个档次。让人感觉更为突兀的是,“雍容华贵”的XO品牌骨子里浸透着“安详稳重”,Absolute Vodka的转型会让它自讨没趣,因为它的趣味瓶身和另类海报,已经完全暴露了它是一个“躁动、野性和另类的坏小子”。

品牌个性并不如品牌属性所表现的LOGO、包装和型号等那样直白,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它是一种感觉,

这种作用于品牌受众心灵深处的力量强弱,将直接影响受众对品牌的直接感官,甚至购买决策,于是当摩托罗拉高层发现它的品牌在受众心目中形成的品牌个性与自己所规划的格格不入时,他们是那么的紧张。

在摩托罗拉的一次销售座谈会上,所请到的顾客代表在接受摩托罗拉“假设把摩托罗拉想像成一个人,他正从门口走进来,你会看到怎样的一个人?”的问题测试时,大都回答是“成功、高大、西装革履、聪明、技术力量雄厚”等,也有少数人说是“尊敬的,象远房的叔叔”。

这些正面的回答也许会让一些公司感到满意,但摩托罗拉却对此深表担心。在摩托罗拉认为,他们的品牌给消费者的印象不应是“尊重”,“尊重”隔开了距离,没有个性感、亲情感、体贴感和现代感,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品牌是“生活上的好帮手、好朋友”,在品牌传播的间隙透射出“亲和、能干”的品牌个性因子。

摩托罗拉心里很清楚,如果品牌个性与品牌所定位的目标人群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不一致,无论花费多少传播预算,消费者都将不会对摩托罗拉形成清晰的品牌归属感。一个没有品牌归属感的品牌所凝聚的销售力是不稳定的,消费者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于品牌的短期让利,促销期间他们会对品牌充满热情,促销过后便会撒手而去。

摩托罗拉也知道,如果品牌调性层面的品牌个性规划不清晰,他们后续的传播活动规划将会失去方向。在品牌传播中,品牌个性和品牌文化是传播活动规划的基准,一切传播活动的设定都应以品牌个性和品牌文化为准绳。也就是说,当雀巢将自己的品牌个性定义为“温馨的,关爱的”时,它的广告和促销必须糅合含情脉脉的柔情,它的中国对手蒙牛将自己的广告做在了“神五”上,同时进行疯狂的事件行销炒作,它就不能,因为“神五”事件没有它所需要的柔情。

篇7:三种方式塑造品牌个性

能将一个看起来象装医药水的白色瓶子,卖弄成世人争相收藏的珍品,甚至让每一张海报成为稀世杰作的,恐怕只有absolutevodka(绝对牌伏特加)了。

absolutevodka主张着一种另类的时尚,它总是特立独行,这是它独有的品牌个性。想想如果有一天absolutevodka改变风格,转型为xo式的“雍容华贵”,absolutevodka还能这般另类的受宠吗?我想不会。

个性影响品牌

“雍容华贵”与absolutevodka所定位的艺术家、影星、富豪和社会名流等目标群体并不十分的切合。xo是贵族式的享受,而absolutevodka虽然身份地位不菲,但与xo比起来还差了一个档次。让人感觉更为突兀的是,“雍容华贵”的xo品牌骨子里浸透着“安详稳重”,absolutevodka的转型会让它自讨没趣,因为它的趣味瓶身和另类海报,已经完全暴露了它是一个“躁动、野性和另类的坏小子”。

品牌个性并不如品牌属性所表现的logo、包装和型号等那样直白,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它是一种感觉。这种作用于品牌受众心灵深处的力量强弱,将直接影响受众对品牌的直接感官,甚至购买决策,于是当摩托罗拉高层发现它的品牌在受众心目中形成的品牌个性与自己所规划的格格不入时,他们是那么的紧张。

在摩托罗拉的一次销售座谈会上,所请到的顾客代表在接受摩托罗拉“假设把摩托罗拉想像成一个人,他正从门口走进来,你会看到怎样的一个人?”的问题测试时,大都回答是“成功、高大、西装革履、聪明、技术力量雄厚”等,也有少数人说是“尊敬的,象远房的叔叔”。

这些正面的回答也许会让一些公司感到满意,但摩托罗拉却对此深表担心。在摩托罗拉认为,他们的品牌给消费者的印象不应是“尊重”,“尊重”隔开了距离,没有个性感、亲情感、体贴感和现代感,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品牌是“生活上的好帮手、好朋友”,在品牌传播的间隙透射出“亲和、能干”的品牌个性因子。

摩托罗拉心里很清楚,如果品牌个性与品牌所定位的目标人群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不一致,无论花费多少传播预算,消费者都将不会对摩托罗拉形成清晰的品牌归属感。一个没有品牌归属感的品牌所凝聚的销售力是不稳定的,消费者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于品牌的短期让利,促销期间他们会对品牌充满热情,促销过后便会撒手而去。

摩托罗拉也知道,如果品牌调性层面的品牌个性规划不清晰,他们后续的传播活动规划将会失去方向。在品牌传播中,品牌个性和品牌文化是传播活动规划的基准,一切传播活动的设定都应以品牌个性和品牌文化为准绳。也就是说,当雀巢将自己的品牌个性定义为“温馨的,关爱的”时,它的广告和促销必须糅合含情脉脉的柔情,它的中国对手蒙牛将自己的广告做在了“神五”上,同时进行疯狂的事件行销炒作,它就不能,因为“神五”事件没有它所需要的柔情。

蒙牛的失误

提起蒙牛,就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蒙牛在中国绝对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超级品牌,但这样一个超级名牌,却没有鲜明的品牌个性,这绝对是蒙牛品牌管理者的一大疏忽。蒙牛迄今所进行的所有品牌传播活动,都只是“为求名而造名”。从早先比附伊利的“大草原”概念,到“神五”事件,再到赞助“超级女声”,品牌诉求从“自然环保”到“爱国”和“健康”,蒙牛的品牌个性时而“大气稳重”,时而“和蔼可亲”,时而“前卫时尚”,给人的感觉悠忽不定,这是品牌塑造的大忌。

可以这么说,蒙牛现今的销售业绩更多的是一种短期繁荣的假象,它的胜算更多的来自于对市场的先占优势。中国乳业市场竞争并不充分,仅有的几个竞争者之间竞争意识也不强烈,每个人都想着落棋布局抢占更多的市场,鲜有人花时间夯实自己的品牌根基,强化自己在某一人群细分市场上的区隔优势。但是可以肯定,如同国外乳业市场和国内成熟市场的走势一样,中国乳业市场也必将走入成熟市场的细分时代,到那个时候,象蒙牛这样四处游离的游击性投机品牌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打一个简单的比喻,当蒙牛想在广告、促销和事件策划上不断强化自己“健康”的品牌诉求时,伊利已经在“健康”细分诉求上站稳了脚跟。蒙牛想要在“健康”诉求上推倒伊利并不容易,因为它的品牌个性总是飘忽不定,它时而亢奋、时而激进、时而时尚、时而保守,这会让消费者感到轻薄,模糊的“行事风格”将大大抵消它在品牌传播上的投入。

从一个最形象意义上的角度来理解品牌个性,可以将品牌个性理解为“行事风格”。在“品牌如人说”里,品牌个性可以比拟为一个人行为做事的言谈举止。任何一个人的行事风格相对来说是很稳定的,没有一个人会经常变化自己的行为风格,否则只会是自找麻烦。想想如果一个人时而“温和,彬彬有礼”,时而“粗暴,难以理喻”,俨然一个形色多变的“变色龙”,试问别人又如何与他相处呢?

因而我们说蒙牛是一种短期繁荣,是因为它终究有一天会舔尝到“变色龙”的苦楚。蒙牛现在之所以自得其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当局者迷,丝毫没有察觉到自身在品牌调性系统规划上的残缺。世人皆如此,显性的东西能够简单发掘和修正,隐性的东西就没那么简单了,并且有时候即使发现了,只要自身没有到非改不可的关键时刻,大概也不会引起管理者太大的关注。

三种寻找方式

对于品牌个性,品牌管理者的态度也大多如此。很多管理者基本上是随其放任自流,精明一点的可能心里还有个数,对传播活动的规划不至于差池得太离谱,但喜欢拍脑袋、凭感觉、做事没原则没依据的糊涂管理者就难说了。不过,如果将品牌个性之类的调性系统规划在品牌管理者一个人心里,不用文字和制度表现出来,对品牌本身而言也是一种冒险。倘若哪天品牌管理者拍屁股走人了,那新上任的管理者岂不是将前阶段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品牌资产捣个稀烂。

当然,虽然品牌个性是一种隐性、难以琢磨的感觉,但要将它用文字和制度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一个确切意义的品牌行为规范,也不是没有办法。

比如著名的牛仔裤品牌李维斯,在塑造自己的牛仔裤品牌501李维斯牛仔裤时,就采用了一种非常简洁的通用品牌个性塑造模式。这种模式将品牌个性划分为:原创性、强健、年轻、叛逆、有个性、自由、美国式等七个维度,然后李维斯品牌根据自身所选择的细分人群特点,选取七个维度中适合利用的因子进行展开,于是很自然的将李维斯501牛仔裤的品牌个性塑造成了浪漫、性感、叛逆、体魄雄健、聪明、独立、喜欢受崇拜。

但这种品牌个性塑造模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七个维度设置的未免偏颇,其次这种先入为主的对应关系也使这种个性塑造模式缺乏可复制性,它可能只适合于李维斯,或者只适合于牛仔裤这样一个单品。

于是,有人又找到了新的一种发现品牌个性的模式,也就是上述摩托罗拉在消费者座谈会上所运用到的“映射法”。“映射法”就是通过一些技巧刻画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这是一种定性的描述,为了确保描述上的更为细致,业内人更倾向于用定量方法进行辅助。

我们以运动鞋品牌为例。一般通过前期的深度访谈可以将运动鞋所拥有的大多数品牌个性如诚实、激动、能力、粗犷、成熟等因素探掘出来,然后根据这些因素设置从1到5的量表,在足够量的样本上进行评分测量,最后取该品牌在各个性因素上的平均分,哪一个分值最高,就证明哪一个品牌个性因素已为大多数消费者所认同和接受。

不过这种方法也有缺陷,因为在使用深度访谈法进行消费者态度探掘,由于样本量太小,所取得的信息不一定全面,因而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一些国际性的大公司采用了更为谨慎的做法。他们使用的是vals(生活形态和价值观)模型,由于vals在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已经有了公认的精确度,可以相信最后的输出结果是经得起推敲的,并且由于vals模型对品牌个性挖掘的角度是从足够样本量的目标消费者开始的,有效的避免了前面两种方法的先入为主和小样本误差,所以一些大公司在有足够预算和足够时间的前提下,会倾向于用vals模型来测度品牌个性。

篇8:品牌类型及其建构动因论文

品牌类型及其建构动因论文

摘要:传统的市场营销和品牌理论是建立在无差别化品牌学说基础上的,忽视了品牌分类的问题,虽然也有人开始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却缺乏完整与系统的阐述。不同的品牌是依存于不同的产业和产品而存在的,产业、产品类型的差异化必然要在品牌建构中反映出来。现今的品牌学说试图用一种统一的模式和方法去建构不同产业和产品类型的品牌,事实证明是完全不可行的,品牌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建构差异化。本文提出了品牌类型的理论,以期对传统的品牌学说进行反拨和矫正。

关键词:差异化 品牌分类 产品类型 品牌类型

一、当今的品牌理论基本都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其主要理论有品牌的附加值说、品牌核心价值论、品牌印象说,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附加值说。所谓附加值就是超越于产品价值本身的价值,如审美价值、符号价值、情感价值等。然而,是否所有品牌类型都是建立在附加值基础之上的呢?比如,北京全聚德烤鸭,其附加值在哪里?我认为就在产品本身,它的制作工艺、口味就是价值所在,产品自身的价值就是品牌的核心价值的基础。所谓附加值是超越产品自身的价值,也就是菲利普・琼斯着所说的精神价值,烤鸭这样的产品很难说它有什么超越产品本身价值的精神价值的东西。但是,菲利普・琼斯着也看到了品牌价值因产品类别不同而有所差异。“附加值对所有的产品(尤其是重复购买类商品)和服务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种与功能特性相关的重要性随产品类别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美容化妆品的附加值就比食品的附加值相对更重要。”这里他所说的产品类别,也可以认为就是品牌类别。因为对于食品,在一般的品牌策略中,很少有高档与中低档差异的诉求,但是化妆品则全然不同了,品牌类别诉求是其最重要的传播策略之一。

另一方面,品牌作为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的外在表现,发挥着社会角色符号的作用。一定的品牌总是对应着一定的社会阶层的消费者,品牌角色与消费者的社会角色的互动来达到角色的认同。与艾科过分强调品牌价值存在于消费者的心理印象不同,科特勒和阿姆斯特朗提出了品牌和产品对于消费者同样是重要的构成要素,品牌化是将价值附加在产品之上,品牌的作用主要是将不同企业的名称加以识别,同时,又为产品提供附加值。因此,品牌价值与产品价值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科特勒和阿姆斯特郎是从产品出发而不是从消费者出发去生发品牌价值的构成动因。

其实,品牌发展到今天这样丰富的程度,不仅品牌数量有了极大的增加,而且品牌类型也越来越复杂。这种品牌类型的变化,并不仅仅是随着产品类型的增加而导致了品牌类型的增加。品牌类型与产品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立足点是完全不同。按照现今品牌理论,品牌类型应当是基于消费者的需求的差异,而产品类型是基于产品的物质形态的差异。用产品类型来划分品牌类型虽然简单,但是难以真正反映出不同品牌类型的特点。所以,应当从消费者的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出发来建立品牌类型体系。

二、现有的一些品牌理论也开始注意到了品牌类型的问题,但主要是从企业或市场的角度进行分类的,缺乏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的品牌分类。现有的品牌理论的基础却是建立在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的,因此,这一分类方法显然与现有的品牌基本理论是不吻合的,而且也缺乏完整和系统的阐述,比较多地注意到了产品类型的问题,以及产品类型与品牌建构的关系,这对于把握基于消费者需求的品牌特征难以提供有效的支持。

舒尔茨等在《整合营销传播》注意到了产品分类在品牌建构中的意义,也注意到了对消费者的分类,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性的观点:“概念不是单一的单位。概念以网路方式集结并形成所谓的类别。这些群集的概念不只是资讯的堆叠,还形成网路……人类的心智活动,是大量由概念和类别构成的网路所组成。这个概念和类别网路,涵盖所有形式的人类活动。新资讯一进入讯息处理程序,就被拿来和原有的概念及类别比对,看看是否符合原有的概念,或是已有的哪些概念基模可以被用来储存这个资讯。”但是,舒尔茨等却没有对品牌分类作进一步思考,仍然停留在产品类型的概念上,没有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对分类进行周密的考虑。因此,分类理解还停留在过去品类理解的基础上。“整合营销传播思考的基础,是植根于消费者储存该产品类别、产品及品牌资讯的方式,如前面所言,消费者从各种不同的来源得到这些资讯,并且这些讯息储存在同一个阶层体系中。对厂商而言,最重要的课题,莫过于了解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如何将品牌置于网路结构中的哪一个阶层及哪一个分类中。”让・诺尔・卡菲勒从产品出发,提出了产品类型与品牌的关系:“在确定产品类型时,应注意品牌发展方向、品牌的动力及其存在的理由。”

可见,目前欧美对品牌分类尽管有一些分类方法,但是总的来看还不够细致和深入,实际的可操作性和适用范围还比较有限。汤姆・布拉凯特在《品牌与品牌建构》一书中,从品牌建构的角度,只是简单地将品牌分为企业品牌和服务品牌:我们已经发现到了在品牌化实践过程中的两个凸现的新现象:其一是品牌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其二是品牌和其管理的内化过程,特别是在以雇员为服务中枢来取得顾客满意的服务业领域。

让・诺尔・卡菲勒从品牌的战略设计模式出发,把品牌战略种类分为六大类型:产品品牌、系列品牌、范围品牌、企业总品牌、原品牌、企业赞助品牌。

林恩品牌咨询协会的林・阿普萧从市场效用的角度,提出了品牌的六种类型:

产品品牌:它们仍然是最原始和最普通的品牌产品――梅塞德斯轿车、玛斯糖果和百事可乐都是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就是通过比品牌符号所关联的实际物质更密切联系的服务而获得突出感觉的品牌。联邦快递、维萨、花旗银行都是服务品牌。个人品牌:或许起始于好莱坞的标志性人物――克拉克・盖伯、玛丽莲・梦露、甚至更久远的卓别林。今天,个人品牌涵盖了从体育明星迈克尔・乔丹、齐达内,到流行乐坛布兰妮・斯皮尔斯,到商业大师诸如托尼・洛宾斯和汤姆・彼德斯。组织品牌:品牌日益超越了产品/服务并且归于组织品牌。组织就是品牌成为战略计划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比如,微软、维珍和索尼。事件品牌:通常是体育和艺术,它们拥有自己的生命并提升为卓越品牌。比如奥林匹克、三大男高音。地理品牌:旅游业和休闲业的.增长以及全球旅游促使为地域进行品牌宣传。

克莱纳和迪尔洛夫还从行业类型的角度对品牌进行了分类,共分为十一类:零售业,如宜家、沃尔玛、西尔斯-罗巴克;金融服务业,如美国运通;高技术,如苹果、IBM、微软、英特尔;时尚,如贝纳通、耐克、李维斯图尔特;烟草和酒精业,如百威、喜力、万宝路;食品和饮料业,如可口可乐、哈根达斯、亨氏;休闲与娱乐业,如迪斯尼、索尼、乐高;服务业,如联邦快递、哈佛商学院、麦当劳、假日旅店、麦肯锡、维珍;制造业,如吉利、柯达、施乐、斯沃琪;交通业,固特异、梅塞德斯、丰田、罗尔斯-罗伊斯;非赢利,如红十字会。

三、对品牌不同价值特征的确定,是进行品牌分类的基础。品牌价值是消费者需求的内在动因的外在表现形态,品牌分类正是品牌需求差异化和类型化与品牌价值层次划分的一个结合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需求的差异化和消费者对不同类型产品需求的差异化的心理定势,导致了品牌分类的不同,由此构成品牌分类的主要动因,即基于产品类型不同的品牌分类和基于消费需求层次不同的品牌分类。品牌分类的意义在于通过确定品牌类型,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开发与品牌定位相对应的目标市场。

一方面,消费者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往往具有不同的品牌特性需求。对于某些类型的产品,消费者看重其功能价值,对于另外类型的产品则可能看重便宜价值。当然在许多时候可能是这些价值的混合,但一般总有一个主导性价值需求。比如,汽车和电子产品,消费者对其功能价值和便宜价值的需求程度一般会比较高,换言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产品类型决定了品牌类型选择的方向;比如,低端价格的化妆品一般不适用于品牌建构,优惠的价格诉求对于消费者并一般也不具有吸引力,大多数消费者对低价格的化妆品都有抵触的心理,觉得使用低档的化妆品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因为化妆品的感觉价值和观念价值比产品的基本价值和便宜更重要。世界著名的化妆品公司――宝洁公司对此深有心得。克莱夫・巴德在《宝洁品牌攻略》中指出:“价格并非决定价值的唯一要素,消费者对价值的敏感度,已由市场上无数成功的例子及少数失败的例子得到验证。如是的话,那么所有超市的自有品牌,即所谓‘价格品牌’,在全美各地以低于市价10%-20%的价格销售,则将胜过宝洁及其他竞争品牌的占有率。事实上却不是,价格品牌在零售店所销售的量不及总市场的25%。在英国,主要连锁超市的价格品牌被消费者普遍认为品质较好,市场占有率达到35%。然而大多数消费者仍然选择价格较高的世界性品牌,他们认为世界性品牌所带来的效益远超过所付出的代价。以下为价值方程式:价值=所认知的效益/价格代表分子部分所认知的效益足以抵消相当的价差。”

宝洁在这里所阐述的价值把消费者的认知作为了主导因素,这与当今的品牌是建立在消费者心理的印象的理论是完全吻合的。但是,这里没有说清楚消费者选择世界性品牌的动机何在,也没有分析产品类型与品牌适用的关系。因此,不是说便宜价值、产品的功能价值不能成为建立品牌特性的基础,关键在于适用于何种类型的品牌。

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产品对品牌有不同程度的依赖度,由此形成了品牌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因此,可以根据产品的品牌依赖度进行品牌分类。这种品牌依赖关系和依赖程度主要是由消费者对不同类型产品的需求特征决定的。在消费者识别需求低的产品,或者是对附加值要求不高的产品一般对品牌的依赖度就不高;以功能性特征为消费主导的产品,对品牌的依赖性程度也普遍较低。比如农产品知名品牌就很少,这类品牌对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的影响也不是很大,所以农产品属于品牌依赖度较低的品类。医药产品也是如此,消费者更看重的是疗效,而不是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不同消费需求的消费人群,对不同类型的品牌有不同的需求,构成了品牌类型与消费类型的对应关系。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对品牌分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比如,高收入消费人群对奢侈品品牌有很强的消费需求,形成了相应的品牌与消费的对应关系;都市女性普遍追逐时尚品牌,与这一类品牌有很强的市场需求,形成了相对应的品牌与消费对应关系。

品牌分类是深化市场营销和区分消费者特征的客观需要,也是品牌自身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就市场营销而言,市场早已进入了产品差异化营销的时代,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不同,营销学家把市场进行了细分。而市场细分已经成为市场营销的基本方法。同时,对产品也进行了分类,称为产品类型,或简称品类。这两者分类的方法是不同的,前者分类的基础是消费者需求;后者分类的基础是产品形态本身。在这样的情形下,划分品牌类型是品牌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消费形态和产品形态的不同,市场区隔作为把握市场的一种方法,可以更有效的寻找到并锁定目标市场,每个市场营销行为都可以根据市场区隔特征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品牌作为市场营销的一种策略和手段,必须建立与市场区隔相对应的品牌区隔,亦即品牌分类,以期制订适合品牌目标消费者的品牌传播策略。

品牌分类是由消费者的品牌需求的不同和产品形态的不同所决定的。从品牌的最基本的功能来看,分类本身也是识别的一种方式,尤其是随着品牌和产品发展的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没有品牌分类会造成识别的混乱甚至错误。产品分类与品牌分类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同类产品可以跨越不同层次类型的品牌,如日本的丰田“霸道”和中国“长城”同属吉普汽车,但是前者是高端品牌,后者是低端品牌。同样,同一类型品牌也可以跨越不同类型的产品,如劳力士和欧米茄都是奢侈品品牌,但分属不同的企业。

宝洁在品牌管理中,按消费品种类编排品牌系列,设立了新的品牌管理职位――“产品大类经理”,推行了货类管理。这可以被认为是品牌分类形式的一种,是对品牌分类管理的具体应用。“首先,宝洁根据消费者使用产品的情况,确定消费品类别,然后将各品牌安排到消费者认为适当的类别中。”当然如何推动品牌分类的应用,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尝试,宝洁的经验毕竟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

品牌分类依据不同的标准有多种不同的方法,有的分类方法已经在运用,有的分类方法则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品牌分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同企业之间的品牌分类,这是品牌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消费者通过品牌识别,达到对目标品牌的认知的目的。

品牌分类对于品牌传播的意义在于:品牌传播应当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状况,确定品牌的诉求定位和诉求策略。不同类型的品牌可以采用不同的定位策略及其传播策略。对此,让・诺尔・卡菲勒有非常精当的分析:“当产品的功效、品质与同类产品没有多少区别的时候,常常采用价格定位策略。以价格定位既可以突出产品物美价廉,也可以相反,突出产品的高品位。企业也可以从观念上人为地将市场上不同品牌加以区分。比如上面说到的七喜的定位,可以说是一种观念定位。实际上许多品牌都在运用这一策略。定位希望人们树立一种观念。目前利用观念定位日益重要,因为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进步,各种新的消费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在品牌分类的前提下的定位,也是品牌传播的基础,让・诺尔・卡菲勒说:“定位能创造差异。通过向消费者传达定位信息,使差异性清楚凸现在消费者面前,从而引起消费者注意你的品牌,并使其产生联想。若定位与消费者的需要相吻合,那么你的品牌就可以留在消费者心中。”

参考文献:

菲利普・琼斯着,孙连勇译《广告与品牌策划》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舒尔茨等着《整合营销传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4-56页、第70-73页

11.12.让・诺尔・卡菲勒着,王建平、曾华译《战略性品牌管理》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83页、第199页、第54―55 页、第56 页。

Rita Clifton & John Simmons《Brands and Branding》Bloomberg Press. p13.

克莱纳、迪尔洛夫着,项东译《品牌:如何打造品牌的学问》陕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第12页、第195-196页。

[10]克莱夫・巴德着,徐世明译《宝洁品牌攻略》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31页。

相关专题 品牌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