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进入语文心得体会

李云迪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李云迪”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让孩子们进入语文心得体会(共1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 让孩子们进入语文心得体会

让孩子们进入语文心得体会

范文大全:每天走着坚实的步伐,在语文的世界里遨游,相信能有效的提高语文素养!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让孩子们进入语文》。

今天一道题目是让孩子们填有关龙虎同有的四字词语,他们很是为难。原因是读书还是过少,积累不多的.缘故。我告诉他们,不用为难,作业不是考试,有些是可以查资料的,况且作业就是自我检查吗?不会的,再温习温习。同时作业有时也是一个学习的新过程,哪能都会能。

现在的学习工具触手可及,你可以用手头的字典,也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网络,通过查阅这些工具,用心做完作业就行啦。不过一定要用心,做完后,不能就此放过,一定要多读读,然后过心留痕,让它们进入记忆。会迅速查阅资料,也是语文学习必须练习的一项能力。我们的阅读理解题目,很多不就是信息考察吗?实际上也是学生资料查阅能力的再现。那些智慧题目,拓展题目,如果不会,我鼓励他们查阅资料。生字词,一定要通过字典自己解决,自己相办法,自己解决。不要仅仅问个读音,查资料会给你很多信息。

为了让孩子们动起来,想了很多办法。因为孩子们哪有自制力,完全靠兴趣学习,也是一句空话。怎么办?让孩子们读书,就要能落实到位,有一些监督。每天由家长签读书条,要求事实求是。让孩子们每天练字,我就每天收发批阅;让孩子们摘抄积累,安排孩子每天查阅上报,我还要抽查;让孩子们写日记,我不仅每天带头,还要每天欣赏;让孩子们朗读,我每天第一个上传朗读课文。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让每项作业落实查阅。

篇2:让孩子们“笑”起来

让孩子们“笑”起来

让孩子们“笑”起来

江苏省睢宁县官山镇中心小学 欧阳书琴

【设计理念】

我们正在使用的苏教版语文,随处可见“读写结合”的思想,教材中“读写合编”的例子不胜枚举。六年级语文下册《卢沟桥烽火》课后第二题: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遣词造句);《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课后第三题:展开想象,说说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然后写下来(续写);《最大的麦穗》课后第二题:课文有几处使用了分号?画出来读一读,体会它的用法(标点符号)……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而练习三的第一题是刘姥姥一进大观园中“笑”的经典片段,何不将“笑”的细节放大,引申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们真真实实地谈“笑”、表演“笑”、体验“笑”、观察“笑”,而后迁移“笑”呢?陶行知先生也说:“处处是生活,处处是教育。”让生活与阅读、与习作紧密相连,何愁孩子习作不精彩?

如今,《语文课程标准》对写的功能真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是写字,一是写作。有了这个尺度,一定会让孩子们真正“笑”起来!

【教学要求】

1.让孩子们从经典阅读中体会笑的不同表现,从而感悟出人物的性格以及他们的社会地位、身份和相互间的关系。

2.让孩子们在表演“笑”、体验“笑”中,学会观察“笑”、迁移“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大家喜欢笑吗?我想没有人不喜欢笑。有一位心理学家说,在人的喜怒哀乐中,笑的表情最多。若按一百年来算,一个人一生要笑36000场次。

1.说“笑”的好处:

谁能说说笑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生说。(“笑一笑,十年少。”笑可以让人变得年轻,增加心肺功能,身心愉快,抛却烦恼,寿命增长……)

2.谈“笑”的种类:

生说。(有微笑、大笑,有欢笑、苦笑,有善解人意的笑,有讥笑、嘲笑,有给予人鼓励的笑,有不怀好意的笑,笑里藏刀,有谄笑、媚笑、讪笑……)

二、观察“笑”的表现

1.生说,说一个到黑板上写一个。(哄堂大笑、捧腹大笑、笑里藏刀、回眸一笑、嫣然一笑……)

2.画出三个成语“回眸一笑”“捧腹大笑”“胁肩谄笑”,让学生说说什么意思,不懂的还可以查字典。想想怎样表演出这些成语?

3.让学生任选一个成语台前展示,观察他们是怎样表演的,抓住表演者的动作、表情、语言,以及观众和自己的反应来说。

(生台前表演,众生说。)

三、感悟“笑”的经典

1.出示《红楼梦》中“笑”的精彩片段:

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语文教学论文 )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的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

2.说说刘姥姥怎样表演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中你能读出什么?

3.师补充赏析,感悟语言大师的魅力:

作者曹雪芹惟妙惟肖地刻画了每个人不同的笑态,深刻而生动地烘托出人物的性格,特别是他们的社会地位、身份和相互间的关系。

史湘云是直肠子的人,平时做事尚且不瞻前顾后,此时自然要首先爆发,笑得喷茶了。

林黛玉是个体质娇弱、孤僻自洁的人,因此“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

宝玉平日专会在贾母面前撒娇,这时笑得“滚到贾母怀里”……

而家里的佣人,在封建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因此在主人面前不能尽情地笑,只能“躲出去蹲着笑去”,“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

作者正是如此紧紧地扣住人物的阶级出身、社会地位、性格特征,才描绘出了这般合情合理、耐人寻味的“笑”的'细节,有总有分,有详有略,让人不得不由衷地佩服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4.再次朗读体会有声有色的“笑”。

四、迁移“笑’的写法

1.能将刚才同学表演成语时的镜头回放一遍吗?选一个片段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2.生写,师巡视,点评,以表扬鼓励为主。

五、作业

摘抄关于“笑”的描写,体会更多“笑”的内涵。

【教学反思】

一、生活是习作不竭的源泉

笑是每个人喜怒哀乐中最多的表情,即使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但让孩子们写出“笑”的细节,也许很多孩子真的写不出来。怎样让他们捕捉“笑”这一细节,从而让他们写出“笑”来?我想:

1.观察别人的“笑”

首先是学会观察别人的“笑”,创设情境让他们观察,从人物展现笑容时面部的表情、眼神的光泽到发出“笑”的动作、声音,甚至揣摩当事人当时的心理,因什么而笑,是怎样的笑,这样一系列的有意识的观察,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笑的外在表现,还知道了笑的内涵,从而迁移运用到“哭”“伤心”“激动”等表情的观察,甚至其他生活细节。

2.审视自己的“笑”

观察别人“笑”的同时,审视自己发出“笑”的一瞬间的面部动作、眼睛的色彩、手脚的辅助动作、身心的感觉,甚至每根头发、每个细胞都能感受到的震撼:

“吕兴起的表演让人难忘,特别是他那‘呵呵呵’的笑声,那样有感染力。他那捧腹的动作,全身抖动的神态,让人现在想起来还直想笑。那天我手都拍麻了,还一个劲儿地笑。眼泪都出来了,也没顾上擦一擦。哈哈――”张迁一说话眼睛就特别亮,说着说着又笑起来。

“那天我们都笑累了,脸都酸酸的,真不想再笑了。”孙慧颖笑着说,“谁知赵东升要求表演‘嫣然一笑’,他那样子简直就是专门惹人笑的。脸上的肉那样多,嘴巴本来都被挤得那么小,还撅着,那眼睛,还不停地一睁一闭,不住地向人抛媚眼,搞笑死了。”

“大家的目光一齐转向了赵东升,谁知他又抛起了媚眼,嘴巴又撅得老高,大家不由得哄笑起来。”

“那节课我真的忘不了,那是我有史以来最开心的一节课,那天我差点儿笑得滚到了桌子底下。”

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印象深刻。这是过了好长时间孩子们又不自觉地提起那节课时的回忆。

二、读写结合,感悟经典

对于练习三的这一道题,我以前只是让孩子们读读,给他们补充点赏析,接着做第二题、第三题,孩子们没什么感觉,印象也不深刻。现在,变换一种教法,让阅读与写作紧密相连,将“笑”的细节放大,引申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们真真实实地谈“笑”、表演“笑”、体验“笑”、观察“笑”,而后迁移“笑”、运用“笑”。课外再让孩子们“摘抄自己阅读中关于‘笑’的描写,体会更多‘笑’的内涵。”经过课内,课外阅读的再次延伸,我想“笑”的细节一定会扎根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扎根到孩子们的习作中!

习作展台:

你看,张迁把头向一边一拧,眼一弯,眉毛向上一挑,-觜一撇,脸上立刻现出两个顽皮的小酒窝,“嘻嘻嘻”的笑声像个可爱的猴子,他的“回眸一笑”真好玩!

最搞笑的就是吕兴起了,他表演的是“捧腹大笑”。来到台前,双手一捂肚子,脚尖一抬,脚就在地上乱抖起来,不知什么原因,脸一下子涨红起来,嘴里发出“呵呵呵――”的笑声,然后快速跑回座位。

他的笑声真有魔力,同学们笑得直拍手。有的同学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有的趴在桌子上笑,差点儿滚到桌子底下去,连平日不大爱笑的同学居然也大笑不止,老师也跟着笑个不停,指着吕兴起笑得说不出话来。我的脸都笑得酸酸的,两只手不停地拍着腮。老师说:“大家说说,吕兴起是怎样表演的?”有同学说,吕兴起那不是捧腹大笑,简直就是傻笑。还有的说,他表演时腿部不停地抖动,简直跟遭到电击似的。同学们说着笑着,笑着说着,笑声此起彼伏。

“吕兴起,你的笑简直太有感染力了!”老师又笑了,“你可以直接上春晚!”我们听了,又大笑起来。(窦雨露)

最有意思的是,赵东升居然要表演“嫣然一笑”,只见他坐在座位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双眼微闭,还不停地闪动着睫毛,嘴撅得老高,就像闻到了什么好吃的似的。见他这个样子,全班又爆发出一阵哄笑。要知道赵东升那可是全校闻名的胖,1米5的个子,180多斤,脸上本来满是肉,挤得嘴巴显得更小,他做的这个样子更好笑了,就像卡通画里的人物跑错了地方。教室的屋顶差点儿被笑声掀跑了,我不由得也大笑起来,差点滚到地上。(王子夜)

“哈哈哈――”又是一阵哄笑,听,这可是我们班最快乐的课堂。快听,又是谁带来的欢笑?

啊!原来是丁方正在表演“仰天大笑”。你看,他仰着头,嘴巴张得那样大,好像要把整个世界吞下去似的。“嘎嘎嘎――”这是什么声音?怎么像是动画片里的唐老鸭发出的?我疑惑地环顾四周,发现大家都在对着丁方正大笑,原来这唐老鸭的声音是从他嘴里发出的。我也跟着大笑起来

不知哪位同学说表演“捧腹大笑”的演得不太像,老师说:“谁愿意再演一次?”有两个人争着要演。老师让他们“石头、剪刀、布”,谁赢谁先上。只一出手,王海洋就出局了。吕兴起上台表演,刚跑到讲台前,他就踮起脚尖,双手捂着肚子,头向上猛地一扬,眼睛眯成一条缝,嘴里不时发出“呵呵呵”的声音,全身不停地抖动,像遭到电击一般。他这一系列的动作,引得同学们开怀大笑,简直要把教室的屋顶掀掉了。看,那个胖胖的赵东升,眼睛早已眯成一条缝了,张路笑得又拍桌子又跺脚,陈傲趴在了桌子上,手捂着肚子差点儿滚到了地上。我呢,一手捂着肚子,一手不住地抹眼泪。连老师也笑得直擦眼泪而吕兴起呢,此时不知怎么的,他的脸居然红了起来,他可是我们班有名的”天不怕,地不怕“呀。

篇3:让孩子们自己思考

让孩子们自己思考

“老师,风太大了把花瓶(塑料的)吹倒了。”边说边有孩子把它扶起来,放在了原地。

“老师花又倒了!这儿风太大了,把它放到没开窗的阳台上吧。”于是孩子们把它稍稍移到了旁边。

阳台上稍微安静了会儿,可没多时又议论起来,“这儿没风了,怎么花瓶又倒了?”“这儿小朋友走来走去太多了,是小朋友碰倒的。”“我们把它放到里面的.阳台上去,这样小朋友就不容易碰到了。”

孩子碰到了问题,我没有介入而是做了一名旁观者,把时间和空间完全留给了孩子。花瓶第一次倒了,孩子就这样扶起来;可是又倒了,于是孩子发现花瓶太轻风一吹就倒,要放到关窗的地方去……就是通过一次次的自我实践,孩子认识了这样行、那样不行,才更深入地认识了问题,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法。而教师的介入要适时,甚至有时候不需要介入。重要的不是简单地给孩子们答案,而要受之以“渔”而不仅是“鱼”。

-10-28

篇4:怎么让孩子们战胜恐惧心理

儿子的恐惧心理还不止表现在对黑夜的害怕上。有一次我在房间收拾东西,突然听到儿子尖锐的叫声,我吓坏了,急忙跑出去看看儿子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见儿子抱头躲在桌子底下。我巡视了一下屋子,发现有一只小蜜蜂飞进了屋子,原来儿子还害怕动物。

专家解惑

这是儿童常见的恐惧心理,妈妈应该了解到,孩子的恐惧感觉与生俱来。刚出生几天的婴儿听到较大的响声就会出现惊吓反应,1岁左右的孩子见到陌生人或者与母亲分离时就怕得大哭大闹,并且对于大人习以为常的洗澡、理发等行为也惧怕不已……

孩子渐渐长大,环境中许多因素会引起他们产生恐惧的感觉,而且每个年龄层的宝宝的`恐惧对象也是不同的,

资料

四岁宝宝更多害怕动物、昆虫,害怕黑暗的房间。

虽然害怕情绪时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但并不是说家长可以对此视而不见,相反,对于这种现象爸妈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孩子尚处于心理的发育期,过多、过强的害怕情绪会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以致日后出现软弱、缺乏自信,过度依赖大人等。所以,爸爸妈妈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帮宝宝战胜恐惧。

篇5:让学生进入角色

让学生进入角色

( 225235)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标题中的“进入角色”,是艺术创造的一个术语,也是一种较高的境界。艺术大师斯坦斯拉夫斯基对此就是非常重视和强调的。他曾对莫斯科大剧院的艺术家们语重心长地说过:“当你一脚踏进剧院的大门,就必须把家里的所有烦恼和不快统统抛至脑后。”他认为,只有这样,艺术家们才能沉浸在戏剧中角色的情感世界里。

由此,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们也能得到一种启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理解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把握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去体验,去假想,去把自己的生活、感情和课文所展示的、以及你要展示的生活、感情相比照、相联系……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对语文教学是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实际上也是一种让学生进入角色的途径和形式。笔者永远忘不了,每每学习《雷雨》《阿Q正传》等课文,笔者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堂气氛顿时异常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一试,就连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语的同学也不甘示弱。由此我们完全能够体会到: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进入了角色,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浓烈起来。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准确理解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学生进入了角色,用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那么,课文的情感内容也就落到了实处。记得前几年教《包身工》这课时,除了讲这篇课文选材和组材的特点,还得讲这篇课文的思想意义;但是每每讲到后者,尤其讲到“芦柴棒”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远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她们会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之类的内容说,平静的教室里出现了交头接耳、小声嘀咕、脸红低头的现象,甚至有学生慢条慢理地说:“这群少女不害羞!”引来同学们的哗然。那笑声令笔者战栗,至今记忆犹新。这次再教,笔者就换了一种方法。笔者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谁不是父母的心头肉,谁不希望有幸福美好的少年?想想看,假如我们就是‘芦柴棒’这样的包身工,难道我们不喜欢穿得漂漂亮亮,而喜欢‘蓬头、赤脚’?难道我们不喜欢‘几室一厅’,而喜欢在‘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的马桶边‘横七竖八’地躺着?难道我们不喜欢‘牛奶+鸡蛋’,而喜欢争抢‘豆腐渣+锅巴’?……”这样,终于激起了学生对帝国主义和买办洋奴们的仇恨,唤起了学生对包身工悲惨境遇的同情。

还记得教《大堰河――我的保姆》,笔者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这位同学读得平平淡淡,毫无感情可言。于是,笔者要求这位同学做一做本课文的作者――诗人艾青:“现在你就是艾青,这首诗歌就是你写的,诗歌中的‘我’就是你自己,请你再读一次。”待到他变换了角色,以“艾青”身份重读这首诗歌时,感情饱满,读得如泣如诉,哀婉动人,并情不自禁地做起了动作。全班同学为他热烈鼓掌。角色变换由读者变成作品中人,同学们对诗歌的感情感悟得更加深透了。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透视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进入了角色,就会把自己的感情和课文中人物的感情相沟通,就会把自己的生活与课文中人物的生活相比照,从而能够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笔者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文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笔者在具体分析林黛玉形象之前,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林黛玉,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态走进贾府,你的一举一动会怎样?”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感到新奇。”有的说:“‘我’感到兴奋。”有的说:“‘我’会有新奇而紧张的心态。”有的说:“‘我’将会小心翼翼。”答案不一而足。那么哪一种答案正确呢?笔者再次提示道:“想想看,‘我’是以什么样是身份走进贾府的?在什么背景之下走进贾府的?”最后,同学们有了较为一致的答案:“我”因为母亲去世以后,在家“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姐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投奔贾府,而且以前也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的人家大不同,再加上是第一次到一个陌生处,所以“我”会有寄人篱下的感受,“我”走进贾府时会小心谨慎,不能随便。应该说,这样的答案是科学的,确实符合课文实际;而这样的答案是建立在同学们变换角色之后的。如果没有进入角色,同学们很难会有这样的感受,很难会走进林黛玉的内心世界,也就很难会准确把握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催熟学生的写作。学生进入了角色,写起作文来,就会认真谋篇布局,就会把自己的角色感受表达出来,深刻而真挚。1993年高考作文题,要求代某校团委拟写“通知”;1994年高考作文题,要求代李宁拟写向赵鹏寻找圆规;高考作文题,要求写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等等,无不要求考生具有角色意识和角色转换的心理素质。高考结果表明,我们的考生往往在这一步上跨越不到位。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如果对写作不能产生需要,那么就很难写好文章;相反,有了写作的需要,有了表达自己心中的思想的欲望,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以满腔的热情去写好文章。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写作时,让学生进入角色,就会在命题的范围内寻找到自己写作的“需要”,产生“欲梗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和激情。同时,一旦有了明确的写作目的,“胸中之积蓄”和感情有了倾泄的时候,思路还会堵塞不畅吗?议论还会泛泛而谈吗?记叙描写还会欠生动吗?如此“入境”作文,真情实感,无疑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面对高考作文题《习惯》,一位女考生想起了父母对自己是个女儿身的歧视,又联系社会上的一些人所存在的重男轻女的“陋习”,“不由地心中发颤”,于是感情自然有了宣泄。文章先列举几件父母及世人重男轻女的陋习和对她的种种限制,气愤地感叹这种陋习的可怕;接着指出“中国要自强自立,就不能忽视女人的作用”,要改变这种陋习;最后真诚而恳切地呼吁“冲破旧的.习惯”,“改改你们的偏见吧”。文章如泣似诉,情透纸背,自有一种摇撼读者的感染力量。行文也一气呵成,有一种磅礴的气势。试想,假如这位考生没有进入角色,仅仅以一个普通的写作者身份去写作,能够写出这样有血有肉的文章吗?

角色意识培养得好,学生终身受益;角色意识不够,应对能力就差。

篇6:让学生进入角色

一是把角色意识的培养和学习目的结合起来。笔者曾经向学生介绍过一个学校的一幅标语“你是什么人,这是什么地方,你来干什么的”,这标语朴实无华,但它的“醒人”力量很大。高中学生的觉悟是比较高的,他们很容易理解进入角色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二是教师要为学生进入角色创造情境。学生进入角色,教师是引导者,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进入角色的程度。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易于进入角色创造必要的情境,让学生有进入角色的氛围,从而有进入角色的愿望和冲动。

三是培养学生角色意识的方法和途径要多种多样。由于时间、场合等不同,课文题材、体裁等差异,学生角色变换的训练方法和途径也有着不同。比如教学诗歌,就应该重视朗读法,让学生以诗作者的身份朗读“自己”的作品;教学剧本,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扮演”剧中的人物。再比如教学《拿来主义》,就让学生做“鲁迅先生”,教师做读者,要“鲁迅先生”把“读者”这个不愿采取拿来主义态度的人说得自觉放弃“送去主义”;教学《景泰蓝的制作》,就可以让学生充当“制作人”,向我们介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等等。总之,培养学生进入角色的手段不能单一。

当然,我们提倡学生进入角色,注重培养学生进入角色的意识,并不是说每篇课文、每次写作都要这样,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定。

撰写:张广祥 地址: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225235)

篇7:让学生进入角色

让学生进入角色

让学生进入角色

( 225235)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标题中的“进入角色”,是艺术创造的一个术语,也是一种较高的境界。艺术大师斯坦斯拉夫斯基对此就是非常重视和强调的。他曾对莫斯科大剧院的艺术家们语重心长地说过:“当你一脚踏进剧院的大门,就必须把家里的所有烦恼和不快统统抛至脑后。”他认为,只有这样,艺术家们才能沉浸在戏剧中角色的情感世界里。

由此,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们也能得到一种启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理解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把握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去体验,去假想,去把自己的生活、感情和课文所展示的、以及你要展示的生活、感情相比照、相联系……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对语文教学是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实际上也是一种让学生进入角色的途径和形式。笔者永远忘不了,每每学习《雷雨》《阿Q正传》等课文,笔者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堂气氛顿时异常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一试,就连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语的同学也不甘示弱。由此我们完全能够体会到: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进入了角色,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浓烈起来。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准确理解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学生进入了角色,用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那么,课文的情感内容也就落到了实处。记得前几年教《包身工》这课时,除了讲这篇课文选材和组材的特点,还得讲这篇课文的思想意义;但是每每讲到后者,尤其讲到“芦柴棒”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远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她们会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之类的内容说,平静的教室里出现了交头接耳、小声嘀咕、脸红低头的现象,甚至有学生慢条慢理地说:“这群少女不害羞!”引来同学们的哗然。那笑声令笔者战栗,至今记忆犹新。这次再教,笔者就换了一种方法。笔者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谁不是父母的心头肉,谁不希望有幸福美好的少年?想想看,假如我们就是‘芦柴棒’这样的包身工,难道我们不喜欢穿得漂漂亮亮,而喜欢‘蓬头、赤脚’?难道我们不喜欢‘几室一厅’,而喜欢在‘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的马桶边‘横七竖八’地躺着?难道我们不喜欢‘牛奶+鸡蛋’,而喜欢争抢‘豆腐渣+锅巴’?……”这样,终于激起了学生对帝国主义和买办洋奴们的仇恨,唤起了学生对包身工悲惨境遇的同情。

还记得教《大堰河――我的保姆》,笔者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这位同学读得平平淡淡,毫无感情可言。于是,笔者要求这位同学做一做本课文的作者――诗人艾青:“现在你就是艾青,这首诗歌就是你写的,诗歌中的‘我’就是你自己,请你再读一次。”待到他变换了角色,以“艾青”身份重读这首诗歌时,感情饱满,读得如泣如诉,哀婉动人,并情不自禁地做起了动作。全班同学为他热烈鼓掌。角色变换由读者变成作品中人,同学们对诗歌的感情感悟得更加深透了。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透视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进入了角色,就会把自己的感情和课文中人物的感情相沟通,就会把自己的生活与课文中人物的生活相比照,从而能够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笔者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文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笔者在具体分析林黛玉形象之前,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林黛玉,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态走进贾府,你的一举一动会怎样?”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感到新奇。”有的说:“‘我’感到兴奋。”有的说:“‘我’会有新奇而紧张的心态。”有的说:“‘我’将会小心翼翼。”答案不一而足。那么哪一种答案正确呢?笔者再次提示道:“想想看,‘我’是以什么样是身份走进贾府的?在什么背景之下走进贾府的?”最后,同学们有了较为一致的答案:“我”因为母亲去世以后,在家“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姐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投奔贾府,而且以前也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的人家大不同,再加上是第一次到一个陌生处,所以“我”会有寄人篱下的感受,“我”走进贾府时会小心谨慎,不能随便。应该说,这样的答案是科学的,确实符合课文实际;而这样的答

[1] [2] [3]

篇8:让孩子进入角色

让孩子进入角色

水晶娃娃316

在孩子个个都快成为“小皇帝”的今天,许多父母总是感叹:唉,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总是越来越调皮,越来越不听家长的话了呢?

我见过许多这样的情景:周未,母亲好不容易能有时间好好整理一下房间,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了。而这时,孩子却像块橡皮膏,死缠着母亲,要母亲陪她玩。母亲发怒了:“你有完没完!去去去,再缠着我,小小我揍你!”孩子只好含着眼泪走开了……

我的一位好友的例子就很值得大家效仿了。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她会对孩子说:“潇潇,今天我们来玩清洁工的`游戏好吗?看谁先发现需要打扫的地方,比比谁洗得衣服干净,谁做的事情多。”孩子一下就来精神了:“好!比就比!”孩子和母亲干得热火朝天。最后,孩子会得到母亲的大力称赞和奖励的小礼物,满心欢喜的他也会给母亲送上一个甜甜的吻。

这就是“让孩子进入角色”。让他们有意识、自愿自主地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做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自立、学会做人。

日本教育家高桥敷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孩子总是乱丢鞋子,出门前常常找不到鞋。妈妈说了好几回不见效。这一天,孩子从幼儿园回家,看见妈妈用粉笔在门口的地上画了三双鞋印,妈妈对他说:“这是爸爸的,这是妈妈的,这是你的,以后你来监督大家把鞋放在粉笔画的鞋印里。”孩子很得意地当起“鞋官”来,每天叫喊:“把鞋放整齐!”结果他不仅不再乱丢鞋,连其它的书籍衣物都放得整整齐齐。

让孩子进入角色,就是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培养他们成为家庭、幼儿园的一员,将来他们长大以后,便能自觉地成为社会的一员。

篇9:应让孩子们自立议论文

应让孩子们自立议论文550字

亲爱的家长们,如果您想把您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健康,心灵美好的人,那么,就请从小培养好孩子们自立,而不是对他们过于溺爱。

宿舍因没有空调,导致大学生跳楼自杀,事后听他的父母说“因为是独生子女,所非常宠他,不忍心让他受伤。”接下来记者继续问了几个同学,其问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时,孩子却说外面的鸡蛋一点也不好吃,没有家里的好吃。记者觉得不解,然后拿了个鸡蛋给他,让他再试试,起初男孩不敢吃,怕还是一样难吃,然后还是吃了,他拿过鸡蛋就立即咬了一口,男孩说“都说外面的鸡蛋不好吃,”还说家里的鸡蛋是雪白的,还很软不像这个那么难吃,说再也不吃外面的.鸡蛋了。于是记者便知道原因了,因为他没有剥鸡蛋壳,也知道他的父母在给他吃鸡蛋之前就已经把鸡蛋壳剥好了。剥鸡蛋壳那么简单的事情他的父母就已经帮他剥好了,吃鸡蛋要先剥鸡蛋壳这么简单的事情他都不知道,说明蛋他的父母对他疼爱过加。

也许你们觉得这样的人很少,其实不然,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你们不知道的事情。一个女孩,她出生在富裕的家庭里,她的父母非常爱她,女孩想要什么就她什么,以致于她心中产生了一种想法:反正爸爸有钱,我想要什么他都会给我的,一定够我用一辈子的了,我还干嘛那么努力学习?所以她养成了不爱动脑的坏习惯,导致她在课堂上闹出“一只鸭四条腿”的笑话。

女大学生就因为宿舍没有空调而自杀。十来岁的人了连吃鸡蛋要剥鸡蛋壳那么简单的事都不知道。还有,因为出生在富裕的家庭里导致有这种不想学习想法,从而惹来笑话。这些都是因为父母的过于溺爱所致成的。

由此可知,对于孩子的过于溺爱不但不能使孩子聪明,而且会对孩子们的成长有负面影响。从而让大家后悔一生,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孩子们自立自强!

篇10:体育锻炼让孩子们健康强壮

体育锻炼让孩子们健康强壮

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的最好砥石,运动贯穿于生命的始终,从小锻炼,将受益终身。

为什么要从小参加体育运动

1、体育锻炼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儿童少年时期,身体可塑性大,体育锻炼可加速新陈代谢,其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运动→能量消耗→异化作用→同化作用(消化、吸收)→恢复能量→消耗能量→体内物质积累→促进生长 发育。

(1 )骨骼的生长发育:骨骼生长需要不断地吸收蛋白质和无机盐(特别是钙和磷),人体必须有足够的 维生素才能使钙和磷很好地吸收。户外活动时,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使皮肤中的一种物质(麦角固醇)转化 成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另外,体育锻炼中, 跑跳等动作对骨骼的骨化中心能起一种机械刺激作用,改善 血液循环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

(2)肌肉的生长发育:经常锻炼,肌纤维变粗, 肌肉血液供应好,毛细血管增多,促使肌肉强壮。

(3)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在体育锻炼中, 肌肉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肌肉有节奏 的收缩和放松,也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作用。由于神经系统与身体各组织、器官的联系加强了,因而改善和 提高了彼此之间的协调能力。

(4)心脏的生长发育:经常锻炼的儿童,心肌健壮, 跳动次数比一般儿童要少,这是心脏健康的表现。 “您的心脏就是您的健康。”这是联合国“世界卫生日”提出的口号。

2、体育锻炼能使儿童更聪明。

一个人是否聪明,主要取决于大脑的功能。儿童大脑需氧量占整个人体需氧量的50%,体育锻炼消耗大量 的能量,为了满足运动的需要,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增强。从而保证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和养料。大脑工 作时的能量来源于血液中的葡萄糖,体育锻炼还可使体内胰岛素工作正常,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更好地发挥 “聪明”功能。

3、体育锻炼能增强儿童的抵抗力。

医生常说,体育锻炼作为防治疾病的手段是任何药物都无法替代的。比如,一个人坐着不动,一分钟只能 摄取1/4公升的氧气,而跑5 公里,一分钟能吸取2公升的氧气,等于坐着不动时的8倍,仅从获氧量来看,锻 炼与不锻炼对健康的影响就大不相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经受各种气温的刺激,尤其是在冬季,能更有效地 改善心脏、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对寒冷刺激的适应能力。

怎样从小进行科学锻炼

1、锻炼时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明确锻炼的目的和意义,讲究锻炼的科学性和兴趣性,调动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在锻炼过程中, 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兴奋情绪中。

2、注重身体的全面锻炼。

体育锻炼过程中,不但要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发展,同时也要发展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平衡等各项身体素质,提高生活劳动所必需的跑、跳、投掷、攀登和游泳等实用技能。在锻炼中培养果断、机敏 、勤奋、吃苦耐劳、大胆沉着的意志品质,起到健身、强身、养身之功效。

3、音乐、棋类可提高锻炼效果。

音乐能调节运动时的情趣,在优美动听有节奏乐曲的伴奏下,能消除运动带来的'疲劳。棋类活动是一项比 智力、比体力、比技巧、比意志、比作风的全面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列宁曾形象地把棋类活动比喻为“智慧的 体操”。它同样可以起到开发智力,增强体质的作用。

4、锻炼应掌握时间和量。

体育锻炼要遵循人体的生理机能规律,而不是时间越长、越剧烈越好。每天活动持续时间为1小时左右,运 动量和运动强度要逐渐增加,在锻炼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处理锻炼中出现的不适

1、怎样防止运动中的抽筋现象?

抽筋常发生在身体受到寒冷刺激或夏季运动时出汗较多以及身体过于疲劳和神经系统过分紧张的时候。因 此,冬季锻炼要注意保暖;夏季要多喝淡盐水来补充体液;游泳前要活动热身体,或用凉水泼浇身体,使人体 对冷刺激预先有所适应。解除抽筋的方法主要是牵拉抽筋的肌肉,使它伸展和松弛。如小腿后部肌肉抽筋时, 可用手握住该下肢向身体方向牵拉,还可局部按摩,掐穴位:用拇指掐承山穴(小腿后面正中),掐涌泉穴( 足心凹陷处)等都能帮助解除抽筋。

2、长跑时出现腹痛怎么办?

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腹部上角疼痛称之为“运动性腹痛”。如肝脾瘀血产生的疼痛;呼吸肌痉挛,胃肠痉挛 或功能紊乱等,这种由于内脏器官跟不上运动器官活动而产生的不协调现象,生理学上称之为“极点”现象。 一旦在运动中出现腹痛,即应减慢运动速度,降低运动强度,加深呼吸,用手按压疼痛部位或弯腰慢跑一段距 离,一般疼痛即可减轻或消失,通常也称“第二次呼吸”。

3、体弱多病儿童如何锻炼?

早操:早晨在室外进行徒手体操,并配合正确的呼吸练习(鼻吸气、口呼气,并延长呼气时间)。

走步:在清晨或下午进行定距离和定量的室外走路,在走的过程中,快慢交替。

练易于调节运动量的项目,如太极拳。

锻炼要循序渐进,在不刮风的环境下,进行室外深呼吸练习,根据自己情况适当地进行冷水锻炼和日光浴 。

对患不同慢性病和体弱的儿童。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换和调节运动量。如:

患心血管系统病的儿童,一般不宜作急剧的运动,运动量要严格循序渐进,如广播操、呼吸体操、太极拳 、步行等,锻炼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患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哮喘病)的儿童应避免静止的肌肉用力,刮 大风时应停止练习,天冷时严格遵守用鼻吸气,避免冷气直入肺部。患消化系统病的儿童要加强腹肌锻炼,多 进行水浴,不可做剧烈练习和引起身体震荡的练习(跳高、跳远等)。

锻炼时应注意的问题

1、空腹时不宜进行体育锻炼。

长时间清晨空腹进行锻炼,体内的能量大量消耗,对身体不利,最好适量进食后开始轻微活动,使休息了 一整夜,长时间处于安静状态的肌肉、关节及内脏器官积极活跃起来。

2、饭后不立即进行剧烈活动。

饭后,人体大量血液流向消化系统,此时如进行剧烈运动,血液就会流向运动器官,以保证肌肉工作的需 要,造成消化系统血液供应不足,胃肠蠕动减慢,影响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正常进行,严重的会导致胃痛、消化 不良、溃疡等疾病,一般在饭后0.5~1小时再进行活动比较合理。

3、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洗澡。

因为运动,消耗大量能量,必须等人体各系统机能恢复正常后(大约半小时)才去洗澡。

4、剧烈运动后切忌暴饮。

因大量水分进入血液,会将血液稀释,使血量增加,加重心肾负担,同时稀释胃液,导致消化功能和食欲 减退。运动后,饮适量的淡盐水,以补充因汗水带走的盐分,千万不要喝生水,以免大量病菌带入体内、感染 疾病。

锻炼过程中的身体自我检查

1、主观感觉:一般在体育锻炼后,会感到精力充沛,食之有味,睡眠质量高,入睡快,睡得熟。若稍感疲 劳,四肢无力,肌肉酸疼等,属于正常的机体反应。但在健康状况不佳或锻炼负荷过大时,就会感到明显疲劳 。精神萎靡、全身乏力、烦躁或出现头痛、头晕、恶心、食欲减退、胸痛、失眠、多梦、夜间“盗汗”等。

2、客观检查:在体育锻炼时,心率(脉搏)大约维持在120 ―160次/分,晨脉变化每分钟不超出正常范 围的3―4次;体重减少不超过0.5公斤。如心功能差,运动量过大可出现脉搏不规则或早搏现象,体重持续下降 。

世界卫生组织曾时健康做了这样的定义:“健康,并不是对身体的‘病’和‘弱’的否定,而是指身体上 ,精神上和社会上的良好状态的总称”。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的形态发育水平,生理机能水平,身体素 质发展水平,基本活动能力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希望儿童少年珍惜人生的春天,坚持 参加体育锻炼,促使身体健康强壮!

篇11:让孩子们生活得轻松一些

让孩子们生活得轻松一些

通常,午睡起床后,幼儿园都进行一些集体活动,如集体收拾床铺、吃午点。如果有的孩子不能跟着做,我会反复提醒“快点,就等你了”,惟恐孩子们不一致,会出什么差错。全班30多个孩子都聚集在我的身前,等我挨个儿检查完衣服、鞋子是否穿好,再走进卫生间洗手,然后坐在位子上安静地吃午点,这时我才会暂时松口气。我认为,老师只有这样,才是责任心强;孩子只有这样,才是常规好。

在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对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过多地组织集体活动有了一些思考,并尝试着减少对孩子的一些不必要的要求。

今天起床的时候,我没有按照往常的做法让孩子们集体行动。我悄悄地叫已经睡醒的小朋友起床,告诉还不想起的小朋友,可以在躺一会儿。那些先收拾完床铺的小朋友,有的三五成群地自然角观察乌龟,谈论着什么;有的站在新贴出的活动区记录表前,寻找自己的名字,讨论着谁的红花最多;有的干脆走到桌前,翻阅起老师中午备课时留在那儿的书。我没有打扰他们,因为孩子们都做着有意义的事情,说着感兴趣的话题。

为什么硬要打断他们,让他们都站在我的面前,等待我检查衣服穿好了没有呢?这样想着,我做在厕所门口,为先来的小朋友掖衣服,检查鞋。因为人少,没有了等待,厕所里没有发生打闹的现象。刚才在一边谈话、看书的'小朋友,发现老师在检查衣服,就自然地走过来。有的小朋友还提醒那些没有注意到的小朋友去洗。我笑了,原来孩子们并非一定要在老师的指挥下才知道干什么。

经过一年多的幼儿园集体生活,他们已经熟悉了什么时间做什么,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己管理自己了。那么,为什么我们非要紧紧抓住每个环节不放,搞得大人、孩子都紧张地按照统一的常规,步调一致地做事呢?这样的被动服从又有什么意义呢?

幼儿园生活要有纪律,同时要让孩子生活得轻松,给他们支配自己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决定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这对他们今后主动适应社会生活,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一定的时间观念,有着更深远的意义。我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要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生活得更轻松些。

评析

幼儿园的孩子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历来由老师安排,好像是天经地义。为了照顾好孩子,我们要求他们一切行动听指挥,很多活动都得集体进行。当然,班级里孩子多,排队、等待就难免。孩子们消极、无奈地等待着,他们的时间被白白浪费,他们的主动精神被逐渐磨蚀。为了不“乱”,老师必然要规定“排好队”,“不要随便讲话”……一些控制能力差的孩子,活跃的孩子,主动性、自主性强的孩子耐不住这无聊的等待,会经常不断地影响纪律,从而招致老师的批评。过多的批评,造成幼儿与老师的关系紧张;过多的职责,又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受挫,失去上进心。可见,过多的集体约束会影响幼儿的主动发展,应该尽早改革。

陈老师率先行动,尝试把自主权还给孩子。她给孩子们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根据情况决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学习合理地使用时间,安排自己的活动,做一个有头脑的、主动的人。这种锻炼,可以使孩子形成自主、主动的个性品质。它不但为幼儿今天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创造了条件,而且为他们今后从容地面对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12:让孩子们学会“读书”作文

让孩子们学会“读书”作文

最近,读到贾志敏老师写的一篇文章《老于的忧虑》(见《小学教学》第九期卷首语),“老于”是谁呢?于永正老师也。他到底有什么忧虑呢?还是先让我们来听听吧——

初春,桂林,我们不期而遇。是夜,我约他小叙。他不落座,右手斜插胸襟,频频走动。看他这模样,我不禁想起电影《难忘的1919》里列宁激动的样子。

他问:“老贾!你信不?”

“你不说,我咋信?”我期待他发表高见。

“全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不会读书……”说到这里,他有些激动。

“你指的是‘朗读’吧!”我作了纠正,说,“你讲的,我信。”

老于所说虽有过激之处,但也不无道理。不少学生读书多年,最终仍“张口不会说话,提笔不能作文”,学的岂不是“哑巴汉语”?

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核心是“读”。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可能“听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生动”。老于的过激言辞,表明他对当前某些语文课堂的忧虑。

……

说是“老于的忧虑”,其实,也是我的忧虑。

是什么让当今中国小语界的两位泰斗级的大师如此“忧虑”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全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不会读书(朗读)”。果真如此吗?笔者曾在9所乡镇中心小学做过一个调查,一篇课文用两三个课时学完了,能正确流畅的读完全文的只占10%左右,但竟然有超过50%的学生还结结巴巴的读不通课文。“老于”的语气可能真的有些“过激”,但内容却没有丝毫“夸张”。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小语工作者的“警醒”和“深思”,成为大家共同的“忧虑”。

早在1985年,美国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阅读委员会”在《成为阅读大国》的研究报告中,就得出了这样震撼人心的结论:“给孩子朗读,能够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最终踏上成功的阅读之路。朗读是唯一且重要的活动。”“唯一且重要”足以说明“朗读”在美国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翻开我们的语文教案,每篇课文教学目标的第一条都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说,这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最根本的任务,是阅读教学的“第一目标”。正如二位大师所言:“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核心是读。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可能听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生动。”因此,学会“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特殊地位,是阅读教学不容突破的“底线”。这样的“底线”大面积的“失守”,直接导致“不少学生读书多年,最终仍张口不会说话,提笔不能作文。”这一点毋庸置疑,更令人心痛!于是,我们不禁要问:阅读教学的底线缘何“失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们不少学校和老师虽然也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但却没有真正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首要的必成目标加以高度重视和持之以恒的加以落实;第二,长期以来,语文考查重“笔试”轻“口试”,甚至有“笔试”无“口试”,这样的考评机制也直接影响了朗读教学目标的达成;第三,中国特色的大班额(一个班六七十人司空见惯)给守住这一底线也增添了不小的难度。

扪心自问,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连这样的“底线”都守不住,夫复何求?那么,在中国特色的大班额下,如何才能守住这一阅读教学的底线呢?

一、落实硬性指标,确保朗读时间。

要想“收复”和“保住”“朗读”这一阅读教学的“底线”,保证充足的读书时间是前提。而在“全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不会读书”这一严峻形势下,必须严格落实硬性的时间指标及与之相应的明确要求。

1.课前“预读”一刻钟——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

所谓“预读”就是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让学生自己在自学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预先”读课文,要求比较顺畅的读完课文,力求做到:“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朱熹《讯学斋规》)这样的预读时间下限是“一刻钟”,也就是最少要读一刻钟,每个同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延长各自“预读”的时间。总之,通过“预读”要把课文基本读顺,读通,读熟,从而真正实现“书不读熟不开讲”。

2.课中“练读”一刻钟——做到“让读成为主旋律”。

“书声琅琅”应该是语文课堂的显性标志,“朗朗书声”也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求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少于一刻钟,也就意味着语文课堂上有近乎一半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书。因此,必须把教师“讲”的时间进行最大限度的压缩,也就是说教师能不讲的坚决不讲,可讲可不讲的尽量少讲,留足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课文,力求做到“诵数(多次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荀子)

3.课后“回读”一刻钟——做到“故书不厌百回读”。

“回读”是指学完课文后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这是对课堂“练读”的补充和巩固,是对课内学习的深化和提升,也必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功效。正如苏东坡有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所以,我们必须确保回读“一刻钟”不动摇,鼓励学生经常“回读”,反复“回读”。

如此算来,只要我们认真落实这些硬性指标,一篇教学两课时的课文,给予学生读书的时间就超过了一个小时,也基本达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提出的“每天最少有半个小时对新课文进行有表情,有理解的朗读”的要求,这无疑为我们守住阅读教学的底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证。

篇13:让孩子们愉快的说

让孩子们愉快的说

今天教学《大熊猫》,考虑到孩子们对大熊猫的形象感知较少,因此,教学伊始,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哪些小朋友见过大熊猫?你能说说吗?”孩子们和乐意向别人介绍自己见过的大熊猫,这样既丰富了孩子们对熊猫的.初步感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又组织了一个活动,把课堂推向了高潮。针对孩子们喜欢猜谜的特点,我让孩子仿照《大熊猫》介绍一种动物,但不准说动物的名称,让同学猜一猜,同学们猜得越快,说明说得越好。孩子们兴趣盎然,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现将孩子们的发言摘录如下:

这种动物四处流浪,总是背着自己的房子四处走。(蜗牛)

鼻子像钩子,耳朵像扇子,身子像房子,四条腿粗粗的,像根大柱子。(大象)

一个小老头,住在大树上,一到晚上不睡觉,专在田里捉老鼠。(猫头鹰)

一个小老头,胡子长又长,下过煮一煮,穿上红衣裳。(虾)

让孩子们愉快的说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4:开学第一课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开学第一课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9月1日晚上,我与妈妈守候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由中央一套播出的《开学第一课》。 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乘着梦想的翅膀”。每一年的主题都不同,却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我们受益匪浅。 第一节课的授课老师是曾在天宫一号里授课的王亚平老师,她在天宫一号上的'太空授课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对我们说了一句话:“追逐梦想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擦干眼泪不轻言放弃,就会离梦想更近一点再近一点。”是呀,只要自己拥有梦想,并努力去实现,任何障碍都阻挡不了你的信念。 第二、三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美舞者”廖智老师。廖智老师是一位不平凡的舞蹈老师,她因地震而失去了双腿,失去了追逐梦想的一件利器。但她没有放弃,而是逐渐适应了假肢,决心把自己的梦想追回来,把它继续下去。她的故事令我们为之动容,她的事迹令我们感动,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她的这种坚持不懈、追求梦想、舍己为人的精神令我们感动,这些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我们每个人都要拥有梦想,并且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看了《开学第一课》后,我会更加坚持自己的梦想,让它开出骄傲的花,而我也将会站在世界的顶端。

篇15:让孩子们的小手动起来(网友来稿)

徐开建

在美术工艺课上,我们可以经过艺术构思和加工制作,让一些废弃的东西变为非常独特的工艺品。如用易拉罐制作美丽的小花蓝;用牙膏盒制作漂亮的小沙发;用废纸粘制小挂件;用旧挂历制作效果特殊的变形图片、漂亮的服饰;用蛋壳贴成美妙图画……孩子们从中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灵感和才智,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来变“废”为“宝”,同时形成节约资源的意识,这其中,以纸的用处最大,用途最为广泛,纸艺教学中出现的平面纸艺有贴纸画、撕纸画、剪纸、染纸、纸编织、玩具拼板;立体纸艺有折纸、纸浮雕、纸塑、纸装饰品、纸挂件、纸服装等。纸艺教学富于趣味性和知识性,对于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它能让学生边玩边学,轻松长知识,练能力。而突出“设疑,导学,实践,评价”是纸艺教学的成功诀窍。

一、设疑--激起疑问,引起兴趣

要想让学生想学,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先出示一定的教学材料,可以是名作,可以是现成的优秀作品,来吸引孩子的眼睛,激发孩子们好奇、好动的天性,并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设疑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为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提供契机和动力。如《染纸》一课,先出示色彩斑斓、纹理生动的染纸书签、染纸剪纸等作品。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为新知学习做好准备,欣赏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点拨,使教法思路和学法思路融合,起到拓宽视野,引发联想,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发问:这些漂亮的图案有什么特点?是用什么材料?在学生讨论回答中,再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产生动手试一试的探索意识,为后阶段的动手练习奠定基础。

二、导学--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着力于引导,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方法,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使学生疑难顿解、思路顿开,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使“学会”变为“会学”。二年级上学期的《纸服装》,要求学生用吸水性较强的纸折叠,夹扎、彩色墨水染色,制作绚丽多姿的染纸,再用此纸进行剪折,设计服装(也可用画报纸等替代);还可用挂历纸、废报纸、彩纸进行立体服装设计。工序较多,学生较难一步完成,教师可抓住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察、思考教师的演示、讲解,引导学生产生知识迁移,在脑中构思、创造自己染纸作品的雏形,让学生在“活学”、“易学”、“会学”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满足成就欲望,使其始终保持探索的意向。

三、实践--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在解决了疑难问题之后,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练习,使学生的创作构思在实践中完成。红的形式可灵活多样:集中制作、分组练习、示范表演。教师应努力营造课堂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不谐音,让孩子们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否则,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处在一个缺乏创新气氛、因循守旧的环境里,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教师只需作适当的示范,讲授一些必要的技法,如教学《剪贴画--风景》一课时,可适当练说,回忆我们周围的景物,分别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然后引导学生给这些景物“润色”,增添亮点,让学生自己设计,构思,建立一个更好玩的“动物园”,或“游乐场”,这样孩子们的兴致会大大增加,在新课程体系中,不仅教材是灵活的,教学方式也是灵活的,不仅可以按教材来创作,也可由故事改编一组剪贴画,为语文课文配画,做动物头饰,以达到学科互通,共同促进。

四、评价--分析讲评,以评促进

练过之后,效果如何?以后能不能有更大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给孩子们的作品以评价,将学生的作品摆出来,以展览的方式汇聚一堂,既有教师的占据,也有学生的自评,互评,大家在浓郁的“争鸣”气氛中畅所欲言,以求取长补短,持续发展。教师应把握信多肯定,少否定的基调,多下面鼓励,多赞许的目光,哪怕是不合常规的作品,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他就学会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展览也有不同的展览方式,还是以《纸服装》为例,可以安排几们小朋友扮成“卖衣服的老板”在大声叫喊,招揽生意,其余学生成了“买主”,挑选自己喜欢的“服装”,挑选出之后,再接受“小记者”采访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件“衣服”,这样在表演中就让学生对别人的作品做出了评价和分析,而“服装设计者”们可以通过“买主”的分析,知道自己设计的“服装”的优缺点,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作者邮箱: yanlunfang_123@yahoo.com.cn

[让孩子们的小手动起来(网友来稿)]

篇16:孩子们你们好心得体会

拿到《孩子们,你们好!》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书名陶醉了。多和善慈爱的名字啊,不像其它的教育著作俨然一位严厉的老先生,令人还未来得及看内容就开始畏惧这位“老先生”又要不厌其烦地摆理论讲道理了。

《孩子们,你们好!》是苏联教育家山A.阿莫纳什维利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之一。他以在9月1日前夜的思考开始,最后以他对一年级学生的明天的畅想告终。文字清新宛若流水,温和宛若春阳,字里行间弹奏出作者对儿童的浓浓的爱和关怀,尤其是第一章《前夜》给我感触最深。

《前夜》,交代开学前,作者做了四件事:制定计划,规划自己教育革新的蓝图;领回学生的人事案卷,了解每一个儿童;给每一个孩子寄去一封祝贺信;计算未来一个学年、整个小学教育阶段4年的学日数和课时数,乃至计算出直接与儿童交往的分钟数。这四件事集中体现了阿莫纳什维利对儿童的爱,对教育的爱。

在8月的最后几天,当我们还贪恋在假期的自由自在中,作者已经开始天天伏案工作到深夜了。他在思考,制定计划,反复估量,做出结论,自己与自己辩论,规划自己的教育革新的蓝图。如果不是对教育怀有热情,如果不是对学生怀有深情,他怎能这般勤恳地耕耘?回想自己,每逢漫长的假期将要结束时,想到一切都要步入正轨,想到又要和一群叽叽喳喳的学生打交道,心理甚至有些不情愿开学。学校的那些学生就像小鸟,整天叽叽喳喳,尤其是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听着学生叽叽喳喳声会心更加生烦。对此,阿莫纳什维利一针见血地说:“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的幸福。”读这本书,我时常会沉浸在他对学生的温情和喜悦的描写中,这种感觉原来就来自他对教育和对学生的爱,因为有爱,他幸福地生活着,从容地表达着。

初次接触学生,我们应该留给他们什么样的第一印象呢?阿莫纳什维利老师给我指明了方向——自信地叫出学生的名字,给他们以惊喜以慈爱。美国优秀教师罗恩.克拉克非常善于制造惊喜,给他的教育生活增添情趣,他说:“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通过给予别人某种惊喜——不论大小——而让他们感到喜悦,越多越好。”我在刚接触一个新班时,习惯冰冻自己的笑容和温和,满脸严肃,滔滔不绝地给学生订立一系列的班规,让学生怕我,以便更好地压住学生。起初一段时间,效果还好,但是不久,学生便开始暴发调皮的本性。与阿莫纳什维利老师比起来,他是有爱的教育,我是无情的教育,他在改造学生,我在压制学生,效果自然迥异。为了自信地叫出学生的姓名,他在开学初领回学生们的人事案卷,从中取出他们的相片,把他们一张张地排列在桌上,和他们说话。像一个童真的孩童,像一位兢兢业业的学者。因为爱孩子,眼前每一个孩子都是漂亮的!

书信在师生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开学一周前,阿莫纳什维利老师给每一个孩子都寄去一封祝贺信,温和慈爱的地向学生介绍他们即将来到的集体。纸短情长,一句“我希望,我跟你将成为好朋友。”让我体会到了他深沉的人道主义教育原则。孩子们以及他们的家长读着这样的信怎能不受感动呢?怎能不对这样的老师放心,并充满信心呢?我时常抱怨家长不支持工作,实际上反思自己,自己又做了多少努力呢,怎能让家长信服、理解并支持?我很敬佩坚持给学生和家长写信的老师,但自己总是没有那份耐心去给学生写一封信,也许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对学生还不够爱,或者说爱得不够单纯。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慨叹“时间都去哪儿了”,是时间自己逃走了吗?时间从我们的饭桌上溜过,从我们追名逐利的双眼中划过,从我们沉睡的身体上跨过……阿莫纳什维利说:“不应该糟蹋教育的秒时,因为我们是时光的穷人,我们没有使时光增生,或者使时光倒流的回天之力。”他是时光的搏斗着,他精细地计算学日数和课时数,甚至直接与儿童交往的时间数。他如此争分夺秒,是因为他对儿童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与时间搏斗,把每一秒钟都播种到教育的田野里,看着学生一天天发生变化。

《孩子们,你们好!》,这是一部爱的交响乐,这是一部写满箴言的哲理诗,这是一部温情的散文……

凡.高说:“爱之花盛开的地方,生命便欣欣向荣。”读《孩子们,你们好!》,我看到朵朵花开!

篇17:孩子们你们好心得体会

教育是我的事业。

我热爱我的教育事业,为之勤奋努力!但我做的远远不够。阿莫纳什维利的所作所为让我为之倾倒,并有一种冥想的冲动:这个对学生和蔼可亲的“小老头”,现在干些什么?我真想再做一回小学生,也跟他说一说悄悄话!

开学之前,阿莫纳什维利把学生的人事案卷全部拿回家去。没错,他要先了解熟悉自己的学生。他看着一张张可爱的照片,自己也露出幸福的微笑:这个孩子有什么特点,那个孩子性格怎么样,他在心里默默铭记。开学的前一周,给每个孩子邮寄一封信。开学的那一天,这些准备工作就派上了用场。阿莫纳什维利轻声呼唤从未见过面的小学生的名字,小学生们感到惊讶,同时这也消除了新环境带给他们的不安。我突然觉得教育并不是一件难事,为学生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计较为之付出的时间是个人的还是公家的。我甚至有更让自己感到惊讶的想法,这些流传下来的教育经典著作其实就是每天工作的记录,仅此而已!对!仅此而已,我能做到吗?我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这一切只是我的臆测和妄想,我还差得远呢!

阿莫纳什维利计算出和学生交往的时间,甚至精确到了分秒!“因为一个热爱生活、专心致志与的人,总是在于时间搏斗”,“我常常迫使自己在有限的秒时里完成决定儿童今后一生命运的极其复杂的教育任务”。反躬自省,我热爱生命,而生命又是由时间雕刻而成的,所以我也应该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我该怎样对待我的教育事业,阿莫纳什维利给了我答案:教师不能像一块在大江里随波逐流的木片那样对待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而是要像一个在大江里驾驶着航船乘风破浪驶向目的地的舵手那样对待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有的人用时间雕刻出高贵的生命,有的人用时间堆砌出庸碌无为的人生。我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时间就是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我该坦然平静的面对还是想要重新活一次的机会?阿莫纳什维利的选择就是我的选择,也许他现在正在回忆当初的那些“小伙伴们”,面带微笑,神情安然!

篇18:和孩子们一起成长师德心得体会

记得初中的时候,放学回家,喜欢和邻居家几个五六岁的孩子跳牛皮筋舞。就这样,我带着蹦牛皮筋的梦想进了职院幼师班。

临近毕业,在海边幼儿园实习。有时候为了第二天能好好上课,不得不“挑灯夜战”准备教具和教案。眼皮打架,头也疼。我要反复检查教案和教具是否准备好了。每天,为自己加油:我永远上不了失败的课。当我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当我的实习成绩得到导师的充分肯定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喜悦和自豪:我可以当老师了!

记得上幼儿园第一天上班,看到天真无邪的孩子和好奇的小脸,有点不知所措。还好遇到了我的轮班老师黄老师——。是她给了我帮助和鼓励,让我学到了很多道理,知道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

“爱孩子,真诚对待每一个孩子”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都不容易。有的孩子聪明漂亮干净,很受老师欢迎。有的孩子调皮捣蛋,不爱整洁,不被老师喜欢。

教了半年,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幼师。作家雨果曾说:“花的事业是高尚的,果的事业是甜蜜的。还是做叶子的事业吧,因为叶子的事业平凡而卑微。”

教育为本、教师为本、师德为本。幼儿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和能力的素质,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作为一个幼师,一个合格的幼师,首先要具备的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是扎实的基本功,但我觉得我应该具备的是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孩子的爱。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心,什么都做不了。

因为我是幼师,所以对孩子负责。我会平等真诚地欣赏和对待身边的每一个孩子。我们用“爱全世界”的胸怀去呵护一切,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孩子,像对待花朵上的露珠一样呵护孩子,像欣赏自己的杰作一样欣赏孩子,像包容自己的错误一样包容孩子。仁者无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真诚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让我们用善良呵护纯真,用智慧培育成长,用真诚敞开心扉,用希望放下理想。我愿意用自己的双手默默工作,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阳!

相关专题 孩子们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