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职业规划求稳 国企成香饽饽

丹妮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丹妮”参与投稿,下面给大家分享90后大学生职业规划求稳 国企成香饽饽(共2篇),欢迎阅读!

篇1:90后大学生职业规划求稳 国企成香饽饽

90后大学生职业规划求稳 国企成香饽饽

虽然今年大学生就业季的初步状况显示,就业岗位比往年有所减少,但记者在招聘会现场调查发现,大学生们对于就业的期望值却并没有降低。近日多所高校出炉的应届毕业生调查也显示,虽然大学生们择业最关注岗位的晋升发展情况,但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稳定”却首次成为他们最重视的因素。

“隐性创业”数量大增

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日前公布的一份调查中,有39.03%的学生将“稳定”作为自己职业规划中最重要的事。无独有偶,本市几所高校在调查学生择业倾向时都发现了同样的倾向。

在本市另一所著名高校的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把“国企”作为自己择业的首选目标。而在过去,排在前面的通常是跨国企业。该校就业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国企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意味着稳定。

上海交通大学就业中心负责人钱静峰告诉记者:“自从金融危机以来,不少跨国企业的裁员消息,使得学生对于职业的选择更加谨慎。”他坦言,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说明学生的心智变得更成熟。而且“稳定”相对于职业频繁变动来说,更有发展和提升的机会。但从消极的角度来说,这未必是个好信息,因为很多90后学生本身家庭条件相对于80后和70后要更优越一点,他们从小过着稳定的生活,渴望变动和甘于冒险的倾向会更少一点。

而在本市一所综合性高校,公务员和教师也成为学生的首选目标,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稳定”,尤其对于女生来说,公务员更是成为首选。该校一位文科专业的女生直言不讳:“女生毕业了就应该找一个相对轻松的岗位,料理好自己的家庭。”

与大学生更期望“稳定”相对应,近年来大学生“隐性创业”的数量明显增加,这些学生往往在校期间就利用网络开始创业,毕业后找一个稳定的工作,然后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创业,一旦创业稳定,常常会辞职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事业。钱静峰称:“这可能也是90后的特点,更务实,希望将自己的风险降到最低。”

成功的定义更多元

除了“稳定”,90后大学生对于成功的定义也与传统看法有所差异。调查发现,虽然90后大学生对于就业更实际,但他们对于成功的定义却显得比过去更多元,而且更自我。

调查中,只有19.87%的学生认为丰厚的收入就算成功。有一半以上学生认为能得到上司重用晋升较快和工作得心应手才算成功。另外还有13.46%的学生认为成功就意味着“工作生活压力小,满足基本生活要求”。高校就业中心有关负责人认为,这或许与公务员、教师、国企岗位最受欢迎直接相关。

更重要的是,现在大学生比过去更自我,因为这一调查结果也意味着,他们对成功的.定义更加注重自身的感受,而不是外界的评价,比如得到上司重用和晋升较快,虽然看起来是职业得到了发展,但是更多的却是和自己在职场的感受密切相关。不少高校就业中心负责人表示:“这对于学生就业来说,未必是一个好的现象,毕竟竞争之下才可能有比较好的职业发展前途。”

晋升平台受学生重视

虽然稳定是学生在职业规划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但择业时,学生最关注的却是“晋升发展”,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调查发现,有53.91%的学生认为“晋升发展”是首要考虑因素,超过了排在第二位的“薪酬”。而考虑专业对口的只有9%左右。

对于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生自己另有说法。有35.83%的学生认为就业难是应届毕业生过多造成的,有超过50%的学生觉得原因在于期望值过高和就业眼高手低。有32.57%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做过职业规划,并且按照计划执行,却也有15.05%的学生“走一步算一步”。有77.67%的学生认为,个人综合能力是影响就业最重要的因素。同时有71.37%的学生认为上海是理想的工作地点。

而对于90后的不足之处,调查发现,大学生们对自己有着清醒认识,能够“达成共识”的是:太自信、太自我、不踏实、有惰性;浮躁功利,眼高手低,恒心不足,怕苦怕累;对自身认识不清,期望值过高,合作意识差,抗压能力弱。

篇2:90后大学生进校门就该职业规划

90后大学生进校门就该职业规划

还在他们踏进高校之前,首批“9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就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和“80后”、“70后”的大学生有什么不同?他们是否真的是强调自我、缺乏责任心、理想信念的一代?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批大学新生思维更活跃,想法更独立。然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希望人们不要硬生生地给他们贴上“另类”的标签。

开学第一件事装空调

“还记得到学校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吗?”记者问浙江大学人文基地班08级的新生赵怡和她同寝室的4个女生,她们全是1990年出生的。

“装空调!”4个女生几乎异口同声,然后立即反问:“夏天这么热,没空调怎么活啊?”

这种情况在今年的新生中非常普遍。在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学生宿舍,阳台上满眼都是空调室外机的影子,而这样的景象在往年并不多见。在紫金港校区学生宿舍丹阳6幢,朝南的60间宿舍里,有51间都装上了空调。

“往年也有新生会在开学初装空调,但没有今年这么多。90年代出生的他们,生活条件普遍比以前好,成为‘草莓一族’也是难免。”浙大竺可桢学院辅导员沈律明这样评价他接触的第一届“90后”新生。他口中的“草莓一族”,曾经是专属于“80后”的代名词,如今越来越频繁地被用到了“90后”的身上。“草莓很漂亮,但很娇贵,不能磕也不能碰。”沈律明说。

入学装备高达上万元

小静是宁波诺丁汉大学金融财务专业的新生。虽然家就在杭州,但报到时,她的“行头”还是多得有些夸张:两个旅行箱、三个旅行袋,其他还有大包小包一大堆。

“IBM的手提、三星MP4、佳能数码相机、DHC净白修复套装、香奈儿No19香水……”翻开大包,里面的高档货多得让人吃惊。

“女孩子从十六七岁就应该开始保养,我读高中时就开始用这些东西了。”小静说,“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找工作面试什么的,机会才会更多啊。”

“手提、相机什么的,她的同学也都带了,我想这些东西现在也不算太稀奇了吧。”小静爸爸大致算了一下,新学期为女儿准备的新行头,花费大约超过2万元,

而这样的装备在“90后”新生中非常普遍,一个新生进校时的装备花费,就差不多要1万元了。

“爱花钱、会花钱,才更有动力去赚钱。”“90后”新生的消费观、理财观也很独特,他们认为,花父母的`钱是理所应当,但花自己赚的钱更安心。

“读大学了还跟父母要钱,好像有点丢脸。”小顾是浙江工商大学08级的新生,还没开学,他就和朋友一起在淘宝上开了家服装店,“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一千多元。”

“上学后我会考虑去做点兼职,尽量花自己赚的钱,这样心里会更舒坦,也会让自己慢慢独立。”浙江工业大学的何花同学这样告诉记者。

还没开学就和同学混熟了

还没开学,一些“90后”新生已经在网上互相打得火热了。“08东方财经学院”,是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08级新生建的一个QQ群,虽然群里聊的都是一些琐碎事,但不少“90后”新生在这里找到了“组织”。

“填完高考志愿后,我第一件事就上网找学校的信息,这个群是我无意中发现的。”“若离”(网名)是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08级英语系的新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她正式成为了这个群的一员。几十天下来,“若离”已经跟准同学们混得很熟了。

“以前听说大学里的同学都各管各的,但我已经在群里认识很多新朋友了,有同专业的,也有外系的。”“若离”说,学校规定大一新生不能带电脑,所以他们现在最迫切的任务,是赶紧找时间来个“真人见面会”。

“08级的新生都很活泼,尤其是男生,会非常主动地跟老师、学长打成一片,不像我们以前那样,看到老师都要紧张半天。”浙大生工食品学院07级的姚同学,是08级的学长组中的一员。小姚说,现在每天耳边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自己所带新生那一声声“学姐”的称呼:“经常会有新生打电话过来,问一些住宿、选课和分班的问题,感觉他们有着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愿望。”

刚进校门就有职业规划

“这一届新生比‘80后’更活泼、更有想法,展现自我的愿望也更强烈。”在有10年辅导员经验的浙大求是学院李金林老师眼中,“90后”新生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规划意识。

“他们的思维特别活跃,有时候讲话我都跟不上他们的节奏。”闫啸是浙大求是学院丹阳青溪学园的辅导员。出生于1984年的他是典型的“80后”,但面对这群今年刚入学的“90后”新生,闫啸也有些“招架不住”。

“才接触了没几天,我就有一个明显的感觉,这届新生对未来有非常清晰的规划。将来要选择什么职业、要不要出国,这些我们读书时大三以后才会考虑的问题,他们现在就已经有非常明确的想法了。”因为刚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闫啸忍不住拿自己跟这届新生做起了比较,但面对“90后”新生们的“早熟”,闫啸还是自叹不如。

相关专题 饽饽国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