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和读后体会

没有办法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没有办法”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作文和读后体会(共19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悬梁刺股》读后体会

这个寒假我读了《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悬梁刺股》,它告诉了我们要刻苦读书的道理。

东汉人孙敬读书时读久了,他感到很累,他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头发捆在绳子上,另一头掉在房梁上,怎么脑袋一顿头发一揪他就醒了。

战国时,苏秦想在各国之间合纵连横,可是没有被重用。回到家里,他刻苦读书,念书念累,就拿起锥子在自己大腿上扎一下精神就来了,然后继续读书。一年后,他在赵国当上相国。这两个小故事都告诉我们,要刻苦读书,珍惜时光的道理。

在我的身边也有勤奋好学的人。我同学小乐是一个勤学好问,多才多艺的人,他上课认真听讲,刻苦钻研,下课后还自己通过读书来学习课外知识。有一次周末,我想约几个同学出去玩。我打了个电话给小乐,我问小乐:“要不要明天我们出去玩啊?”小乐却回答:“我还有事,去不了,改天吧。”我想,小乐平时不都也很有时间吗?为什么这次去不了呢?后来我才知道,小乐,每个周末都会在家里学习很多知识,他不仅学奥数、英语这些课内知识,还会去篮球这些特长培训班,我们要是小乐学习。

跟小乐比起来,我有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我在上课时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做题总是粗心大意,写完了不检查,总犯一些低级错误。跟小乐相比,我不仅有些惭愧,我决定以后也向小乐一样认真学习。

篇2:《悬梁刺股》读后体会

上一代人经常用“头悬梁,锥刺骨”来教育我们要刻苦学习,要像古人那样地刻苦读书。而饿哦认为在刻苦读书的同时,更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能像古人一样,未免太刻苦了。

“头悬梁”看似可以使人清醒,我想未必。“头悬梁”只不过是肉体上的清醒罢了,大脑未必清醒,不一定能学进东西。这样,既没有学好,又没有休息好。第二天,精力不好,如何能学好,总不能一直“头悬梁”吧!那就得不偿失了。“锥刺骨”更加不可取,在生物上,经常用锥子刺大腿,会因为流血过多而休克,导致经常头昏脑涨,如何去学习?就算学会了,你经常用锥子刺大腿,你的腿就会受许多伤,到开考时间,你如何进考场,不能走进考场,就算你有满腹经伦又如何?

现在的学生若要像古人那样“刻苦”地学习,学校还设置课间干什么?为什么不取消或缩短呢?像古人一样整天地坐在书桌前,并且起得早。睡得晚,学生有何精力,早就做梦似的上课了,还如何学习?这样下去,祖国的“未来”还不被毁了。

现在是信息高发时期,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产生,从书本上根本学不尽,只有上网查找,但总不能整天坐在电脑前,忍受辐射的痛苦吧!坐几个小时就会头昏脑涨,从不能又“头悬梁,椎刺骨”吧!那么人们将会变成什么呢?不都是近视眼、睁眼瞎、死人眼,世界上的人也因此比再美丽。时间长久一些,说不定人类将会灭亡呢?

父母经常对我们说,你们要刻苦学习,要发扬“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但是,现在,我们不能局限于一本书,只有到外面见见世面,才能懂许许多多知识。我们若都像古人一样,整天坐在书桌前,如何有见识?电籍和书籍是记不会的。

所以,在我认为古人“头悬梁,竹稀骨”是不可取的,古人也太愚钝了,读书的方法也太不好了。他们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四”。但是,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可以学习的,我们要好好学习,刻苦读书,为自己,为父母,为祖国献出自己的力量。

篇3:《六国论》读后体会

千年之前,一个名为苏询的文学家写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一气呵成六国论。千年之后的今日,我敢说:“六国都被秦国所灭,真正的原因不在于‘赂’,而主要在于‘惧’,因为惧怕自己被秦国灭了,所以韩魏楚才会赂秦,所以齐才会亲附秦国,所以燕才会派刺客招惹秦兵,所以赵王才会听信谗言。”故曰,弊在惧秦也。

当然了,我承认苏洵“非兵不利,战不善”的观点。当时虽然秦国十分强大,但其他六国的军队也不是豆腐渣。名将谋士如孙膑、乐毅、廉颇、田忌、李牧等也不少。为数不多的几次仗打得也不是输得一败涂地。如果六国抱有必胜之心,敢于联合起来与秦对抗,也许历史就会改写。唉,不是秦灭了六国,而是六国自己啊。

六国之中只有韩魏楚三国曾割地赂秦,而苏前辈仅以一句“不赂者以赂者丧”轻轻淡过,实难服众。其实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六国有三为秦所灭,其他三国必然会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而灭亡。因此,齐燕赵的灭亡与“赂秦”是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的。齐国是六国之中最应该被唾骂的。齐本身也是一个泱泱大国,齐王却害怕同样强大的秦国,害怕有朝一日遭到亡国之灾,于是心安理得地弯着腰给秦当起了鹰犬。为了苟且偷生,齐对秦点头哈腰,做秦的“友国”,孰不知,此举破坏了六国团结,在韩魏楚燕赵亡之后,齐也被所谓的“盟友”吞并。赵王起初敢于与秦交战,“二败而三胜”、“李牧连却之”让秦不敢轻易大举进攻赵。

不冷静的无畏只能称做匹夫之勇。还是一个“惧”,让赵王贪生怕死怕得整天惶惶恐恐,没有详细调查便轻易中了反间计,错杀李牧,导致国破身亡。燕国小力微,燕王因为“惧”,想快快除了后患,没有冷静下来想一想假如刺杀失败的后果,于是,一个荆轲的.失败断送了太子的美梦。至此,六国破灭。

反过来想想,假如韩魏楚不惧怕秦国的强大,就不会干出贿赂的蠢事,也就不会早早灭亡;假如齐国不惧怕本国被灭,就不会倒向秦一边,其他五国也不会孤立无援;假如燕赵能沉着冷静地敢于和秦国对抗到底,那么秦国便不会有好日子过。只有当六国消除了畏惧之心,它们才有可能走到一起,才有可能消除异心团结一致,对抗秦国。

也许,无畏的人们往往有更多的胜算啊。当年项羽破釜沉舟,可谓无畏;当年张飞桥上大喝,一人退曹可谓无畏;当年长征二万五千里,可谓无畏;当年……

篇4:《活着》读后体会

余华的《活着》无疑是众多文学作品中闪亮的一颗星。一读:朴实、白话易懂;再读:发人深省、感触至深…

本书讲述了主人公富贵,一个地主家的儿子,娶了漂亮的城里女子家珍为妻,本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却整日沉醉于赌博之中,无法自拔。最后败光了家产,过上了一贫如洗的生活。也正是因为他的赌,也将自己父亲的生命作为了赌博的牺牲品。赔光了所有财产的富贵开始逐渐醒悟,从此不再涉赌。后与母亲、妻子家珍、儿子有庆,女儿凤霞靠种地为生。虽然生活贫苦没有之前的显贵,但一家人却团团圆圆,这段日子应该是余华笔下富贵一生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

天有不测风云,万事总不随人意。好日子在富贵的身上总是不长久。母亲重病,在去给母亲抓药的路上被抓去当壮丁,这段时期的富贵经历了太多的烟火炮弹,太多的生生死死。他畏惧死亡,更加坚定了要好好活着的信念。等他回到家时母亲已仙逝,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老天对富贵最痛苦的惩罚。但这只是对富贵惩罚的开始:女儿发烧至哑、儿子在校优秀却被抽血致死,丧子之痛于父母而言最大的哀莫过于此。对于富贵而言远不止于此:女儿嫁于良婿却难产而死,继而女婿工伤致死,妻子因病而死,给富贵最大的眷顾便是留下外孙相依为命;但是对于富贵上天却是如此不公,连唯一的亲人都不给他留下—外孙因吃毛豆过多而死。亲人的一一远去,只留下富贵一人在这世间同老牛相依相靠。

富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但却没有因此而结束自己的生命,没有消沉,而是奇迹般的选择好好的活着。对于富贵而言,他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他只知道活着就是为了经历这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百态百味。很多人认为活着是为了金钱、名誉、富贵、爱情…一旦这些没了,活着便无意义,一旦为之奋斗的目标失去了,很多人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认为,活着只是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追求而活。究竟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余华曾在作品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是啊,活着真好,只要活着就有无限的可能,无限的希望。人生再悲也悲不过失财失亲的富贵,人生再富也不过为地主时的富贵。大起大落也不过如此。此时的富贵仍能以一个讲述者的身份向问者娓娓道来他的一生,就像在诉说着别人的经历一样淡然处之,我们会发现人是要经历了怎样不为人知的痛处之后才能如此。活着或许只是一种状态,或好、或坏;或喜、或悲。活着,承载了多少人的希望,多少的情感,多少的喜喜悲悲,多少的悲欢离合。不论经历了什么,只要活着,你的人生便是现在进行时,便会充满无限的可能,活着真好。

篇5:三国演义读后体会

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让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大国相互斗争为主要的题目,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刻画了很多人物形象。

先说说关羽吧。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之后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刘备,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刘备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终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并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并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纵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可是他没有杀刘备,虽然刘备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仅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之后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构成了鲜明的比较。

篇6:精选《挪威的森林》读后体会推荐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看完这本书,我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应该要尊重自己的感觉,真实地活在当下。

《挪威的森林》里,只有三个人知道尊重自己感觉的涵义。其中渡边、绿子是天生就知道,而玲子则是在渡过痛苦的海洋后才到达彼岸。渡边、绿子是现世社会里两颗绝无仅有的璀璨明珠。他们天生就懂得尊重自己感觉,不会因为内心感觉奇特、“肮脏”、自私而刻意压抑它们,他们天生就有抗拒“非黑即白”的现世道德的力量。他们不会自己把自己看成怪人,别人把他们看成是怪人的时候,他们也不会认为自己是怪人。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会如此.

只是渡边与绿子获得尊重自己感觉的途径不同。绿子尊重自己的方式仿佛是从外部世界获得的,她融身于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市井之间,看见一缕白烟,会与第二次见面的渡边说那是高中校工在燃烧女生卫生巾;听到第三次见面的渡边夸自己的厨艺,会马上回忆起当初为买锅而挤掉买胸罩的钱;会在一大群朋友前,讲邻居阿姨打喷嚏把卫生巾打掉在地的趣事。不隐瞒自己的感觉,不用非此即彼的现世道德约束自己,是绿子与自我和解的方法,是绿子尊重自己的感觉的途径,也是她深深吸引渡边之处。她也有过挣扎,比如她一开始找的是个中规中矩的“好人”男朋友,不许她吸烟,不许她讲黄色笑话,她自己可能也这样约束过自己,比如在高中阶段,但她发现此路不通时,就任自己尊重自己,不再横加批判。她时时感到在现实社会中窒息,因此她总想在深夜的东京街头爬树——爬得高高的,脱离污秽的空气,自由自在地吸口气。

为何渡边能够尊重自己,我实在不知道,书里也没交待,也许是天生吧。他天生淡定从容,现世规则控制不了他,他自己也不控制自己。在他那里,既也善也无恶,既无好也无坏,既无忠也无奸,他“既不辩护也不解释”。他像海上一叶小船,既无帆也无升帆的欲望,只任海风海浪任意把他吹到任一个角落。他在哪儿都是他自己。“我觉得自己周身仿佛紧紧贴上了一层薄膜。由于薄膜的关系,我无法同外界相融无间,而同时他们的手也无从触及我的皮肤。我本身固然软弱无力,然而只要我处于这种状态,他们在我面前也同样无能为力。”抑郁中的渡边最能反映出渡边内心的真实状况。

尊重自己的人才会真正尊重别人,因此,绿子说渡边“或许你有一种让人心里坦然的能力也未可知”。这句话极富魅力,任何人都想与“让人心里坦然”的人相处。因此绿子能够在渡边面前如此轻松,如此放得开。但因为人们离自己内心太远,往往会不看出谁是“让人心里坦然”的人,只有极少数认清内心的人才能敏锐地觉察出来。也即因此,绿子与渡边的相遇、相爱才显得那么难能可贵。

我个人觉得,渡边选择绿子合情合理,只有绿子才是渡边内心感觉的栖息之地,绿子是渡边自我的实现之地。一开始,渡边以为自己只会迷恋纯而美的直子,但渡边最后认清了自己的内心,对绿子说:“但见不到你后我才深深意识到——只因有你,我才得以好歹坚持到现在。而失去你之后,我实在孤独得好苦。”

篇7:精选《挪威的森林》读后体会推荐

人都有一种怀旧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时候。一个人经历了许多人事的变迁,心态上应该是比较平和的,而最让人难忘的恰恰是年轻时的爱情,一首熟悉的歌曲会令我们想起当年喜欢过的男孩(女孩)的模样,—+幅相同的场景也会让我们记起当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样一个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处总是铭记着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小说中的开头并没有详细的交代渡边现在的生活情况,仅仅因为那感伤的曲凋令他想起了往事。对于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问题归成了3点:

1、小说中绝人部分内容写的是渡边上高中的事情。一个高中生的忧郁利孤独却用性的方式来缓解,我不认为是件好事。我认为生理的宣泄只能缓解暂时的困惑,却不能彻底摆脱掉抑郁,反而会养成依赖。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米减轻疼痛—般,并不能从根本上米解决。记得当年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后,有很多的年轻人向维特学习——选择自杀。看来文学的导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我们的文学评论者在极力抬高这部作品的价值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它有可能会引起的负面效果?

2、渡边是不足好学生当然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但是一个被父母辛辛苦苫送山家门去渎门的学生心思却不放在学习上,那他还不如直接告诉他的父母再不要浪费他们的血汗钱了。所以从这点来看波边的苦闷极不成熟,完全是一种青春期综合症了。

3、有人认为:当一个人对现实社会感到恐惧而无法逃避的时候只有选扦死亡。直于是这样做的。当然渡边不是这样做的,他选扦山上流浪一·个月,这是逃避。可斤来义闩来了,这却不是逃避。这也止是我们人都数人的生活经历。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个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来看渡边,反之亦然。人与人完全默契与沟通简自如同天方夜谭。我们应该怎样去评价——部文学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无缺呢?我认为人性的完美就在于它的真实:优点,缺点:健全,残缺;理智,感性:清醒,糊涂:等等等等。

所以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渡边。闪为年轻,所以忧愁。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对社会与时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体情况我不了解,但是我想渡边之所以有如此的苦闷与孤独一定与大时代背景分不开的。社会的低迷状态自然使得人颓废。找不能理解渡边那时的行为,这恐怕就是所谓的时代与时代间的代沟吧!

对《挪威的森林》一书我没有要求大家接受我的观点,就如同你不能强求我接受你们的观点-样,知人论世或者论世知人同样重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所以人的思想与行为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那么渡边的火落与颓废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与合理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那就是:到底是准让这本小说浮山水面并如刚光下的水晶-般璀璨着?如果说真是村上自己的实力的话,我想很多文学爱好者应该知道很多的大师们他们的作品一开始是无人问津的,比如毕加索, 卡夫卡,司汤达,等等,因为某个知名的评论家发现了这些金子并使之袒露与尘土之外,然后众人发现了这块金子。看来伯乐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篇8:《第七天》读后体会

韩寒说过,所谓的正书,乃是过了七月份就没用的书,所谓闲书,乃是一辈子都受用的书。我虽不能为这句话送去鲜花掌声,因为我毕竟是学生,为了吸取正书里的知识而活,但在心里还是颇为赞同。正书是教书育人的,是让我们在学校混得开的;闲书是杂七杂八的,是让我们在社会混得开的,两者虽然都是书,作用却不太相同。

我是个学生,这是我的职业,我生活在学校到家往返的途中。我自然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领略我生活圈子外的世界,闲书在这个时候就成为了我步入社会的第一老师。

——这本余华的《第七天》就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社会上的喜与悲。

这本书名气很大,字数却显得吝啬,让人有种读不过瘾的感觉,那些入书的读者恨不得抓住余华的脖领让他写出《第二百天》,而不是区区七天。读罢此书,回看题目,深感不解。为何作者写了七天题目却是第七天?按照一贯思维,第七天应该是一天,这点想必让语文老师们深感困惑。

有些学校会让学生每天看半小时新闻,用来弥补走向社会却被学校占领的时间,当然,仅限于小学。在初中生活让我们焦头烂额的季节,哪里还有人会放下方程、语法而去欣赏两国争纷,还是多想想自己和别人家那谁谁谁的争分吧。这本书却是填补了些我对生活的迷惘,看完后,我就不再难过了,因为与主人公相比,我的矛盾仿佛是压死骆驼的一根稻草,亦或是饿极时吃的第一个包子,根本没太大作用。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许多社会悲哀,仅仅是我眼里的社会悲哀。因为每当我想反驳“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的至理名言时,爸爸就会告诉我:“你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对任何事不要轻易地下对与错。”至此之后,我就明白了什么叫做沉默是金。我眼里的美好生活是每个人吃得饱,穿得暖,想要什么有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我所体验的生活仅限于此,我知道那些乞讨的人很可怜,但我从未深入了解过他们的生活,我知道报纸上出现的富豪很有钱,但我亦从未体验过纸醉金迷、养尊处优的乐趣。

生亦何欢死亦何哀。文章充分地展现了一个人在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便到幻想中、死亡后去实现。人永远不会知足,所以多少人最后的结局都是“抱憾而终”。当看到作者描写那一片和谐、绿色的草地时,连我这个从未吃过苦、受过累的孩子都有些心动,因为在那里,我不会有学习的压力,我不会为了几个数字而浪费生命。幸亏现在免费的图书馆太少了,而生活水平低下的人民群众也不会想到精神生活,否则若他们看到这本书被书中所描述景象而迷住那自杀率就会大大提高了。

余华说现实荒谬,我们追逐狗血韩剧是因为我们没有过那样大起大落的生活,其实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生活比起他们丝毫不逊色。我们每个人都活得有血有泪,我们都与身边的三两个人共同欢笑、哭泣,我们没有什么不同。曲婉婷的歌曲里有一句台词,我觉得很对:“虽然没有天生一样的,但在地球上我们是一样的。”《第七天》里连焚烧都要分贵宾席,可见当前社会的黑暗。不管再苦再难,只要有爱你的人在一起就好,何必追求物质。

天黑时我们仰望同一片星空。

只要我们享受生活,学会知足,我们过得一样可以很好,一样可以快乐、幸福。

篇9:《挪威的森林》读后体会

读完《挪威的森林》已经是好几天前的事情了。

考完研后,我狠狠的玩了快一个月,不知道是考研期间天性实在压抑太久,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我发现我似乎已经失去了专注的能力,深深的陷入了一个不知名的泥潭,每天活的恍恍惚惚,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又好像什么都不需要干。

《挪威的森林》是我近来读完的第一本书,一直想写些什么,却又无从下手,这本书就这样在微信读书的书架上待了好几天,这种没有完成的焦灼使我根本无法阅读其他书籍。于是我决计非得写些什么不可。

写什么都行。

村上虽然名声在外,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文字,还是在两年前的一节选修课上。

那是名为“贯通日本”的选修课,一个清秀的男生在台上做一个发表,主题就是村上春树,他截取了《挪威的森林》里的一段话: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好吗?”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天。”

我那是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并没有感受到特别美,可是那个男生提到它的时候,眼睛里却分明在发着光,这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我最近的状态,如果朋友问起,我只能回答“很迷茫”或者“百无聊赖”,可是村上却可以说出“若问自己现在所做何事,将来意欲何为,我都如坠雾中”。可不就是“如坠雾中”嘛,我却形容不来。

还有说到累,我顶多说一句“累成狗了”“累瘫了”,可是村上却说“只是现在我有点累,就像淋过一场大雨的猴子似的”,多么形象啊!我简直爱死了村上的比喻。

有些时候,我觉得我是有些像渡边的,尤其是渡边君说自己“干什么都可以”“怎样都好”的时候。绿子曾经形容过渡边“你总是蜷缩在你自己的世界里,而我却一个劲的咚咚敲门,一个劲儿叫你。于是你悄悄抬一下眼皮,又即刻恢复原状。”永泽说渡边总是有个地方保持清醒,并且有一种饥渴感。

篇10:《挪威的森林》读后体会

《挪威的森林》看完了。这是一本很精致的书,正如书中所言:“文章这种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翻开书,看见自我色彩斑驳的青春。

谁没有过迷惘的青春?怀疑朋友的友情,无视父母的亲情,对存在的意义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质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处,只得相信自我,一个人蜷缩得更紧。永泽说:“人生中无需梦想这种东西,需要的不是梦想,而是行为规范。”他又说:“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我想做的事,而自我应做的事。”

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在这样的冷漠的人群中,徒有网络的温暖,却不需要绅士,我们只需要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脱离了社会性那样的一个单一的人,如此而已。正是因为这样,死亡的阴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领地,等察觉到,已经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

这样的后悔着,也无事无补。于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边亲身将挚爱的直子送进了坟墓,送到了木月的身边。路渐渐的远去了,心却还在开始的地方挣扎着,这种痛一如离开母腹的婴儿,非要那么痛彻心菲的哭上几声才能证实自我真的存在。

直子就这样无声的啜泣着,虽然她很想哭出声来,可是女性的虚荣在阻止着她,不想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压抑。曾说过以前我是这样活过来的,往后也只能这样活下去。一旦放松,就无可挽回了。

是的以往的目标在今日如果一旦放松,那么往后的期望就将不复存在,活着就是为了那一虚渺的幻想,尽管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够完成。

初读时,我看见了一种在世人眼中称之为颓废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边无所谓明天如何,对大多数人漠不关心,按照自我的步调行走人生,平时去大学上课,周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复。这种人生无所谓好不好,谁都没有资格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与荣耀的此刻,能不受周围环境与世俗理念影响,坚持着自我的个性与信念,实在难能可贵。这点给我感触颇深。

我还看见了凄苦的爱恨纠缠。渡边的情感被往事和现实所缠绕不得解脱。代表过去的直子,渡边对她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不仅仅有少时便存在的憧憬,还有因自觉认为被友人所托付而产生的职责感等等,真正称为爱的部分占的比例并不高。在直子住院后,渡边遇见了代表现实的绿子,与直子不一样,绿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并对生活洋溢着热情,是个人见人爱的主角。渡边同样深深地为她着迷并且感到为难,无法从示爱的两人中选择,体现了他优柔寡断的一面。

再读时,我看见了自我。与渡边相反,我对生活充满了十分的热情,努力搞好人际关系,就是这样,也平稳地走过了二十年,并且将继续热情地生活下去。读完《挪威的森林》,带给我的并不仅有故事完结的悲戚惆怅,同样还有对未来无限的期望。

篇11:《青蛙王子》读后体会

今天我读了一篇童话,名叫《青蛙王子》。我受到许多启发,也让我明白了几丝的道理。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位国王,他的女儿们各个婀娜多姿,楚楚动人,唯有国王的小女儿,更是如花似玉,赛若天仙。连天上的太阳都为她的美貌而惊叹。

有一天,小公主到河边去抛金球玩儿,本来几次都顺利的接住了,可是这一次,因眼睛没有看好,所以把金球给抛到了河里,小公主很难过,就“哇哇……”大哭起来,结果她的哭声让一个又大又丑的青蛙给听见了。青蛙对小公主说:“如果我把你的小金球给捡回来,你用什么来报答我呢?”公主说:“我的衣服,我的珍宝,甚至我头上的小金冠都可以给你的。”青蛙又说:“我可不稀罕你的衣服和珍宝,也不是为了你的金冠。但是如果你能爱我,让我陪你玩儿,做你的小伙伴。让我和你一起吃饭、睡觉。”小公主回答道:“噢!没问题。”

篇12:《青蛙王子》读后体会

过了一会儿,青蛙把小公主的球给捞上来了,可是,青蛙本以为可以和向公主一起走,可青蛙连续叫了好几声,快把嗓子给喊哑了,可公主已经跑远了。……

这就说明小公主,没有守信,

青蛙王子这篇文章是一个童话故事,这个故事给我的感受是人们的生活是充满魔力的!

我对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是这样的,国王的小女儿可以用美若天仙来形容,她有一个小金球可以说这个进球是他的最爱,他总喜欢把金球扔到空中再拿手接住,但是有一天她并没有接住金球,金球掉进了宫殿旁边的井里!他大声哭泣希望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一只长相丑陋的青蛙来跟公主说你为什么哭泣?

公主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青蛙,青蛙说如果我帮你找到小金球你给我什么回报呢?公主说我把珠宝好吃的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青蛙说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你把我带回家,跟你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玩,公主答应了但是在青蛙把小进球还给公主的时候,公主却把小青蛙扔在了井边自己逃回家了!过了几天小青蛙找到了公主,公主却不想搭理她国王知道了这件事,让公主实现自己的诺言!但是公主忍受不了与青蛙一起睡觉,抓起她摔向了墙壁,但是惊人的一幕发生了小青蛙变成了帅气的王子,原来他是被施了魔法的王子,最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这篇文章给我的读后感很深处,不管你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及身份,都要说话算话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要看别人的外表要看别人的内心!也许读懂别人的内心了你的收获就会不一样!

篇13:《鸿门宴》读后体会

今天,学完了《鸿门宴》这篇课文之后,有一些感触。我用纸和笔把这些感触写下来。

《鸿门宴》的开关是曹无伤告密,项羽立即整理军队,为击破刘邦,而刘邦因为项伯前来,过一日向项羽赔罪,项羽留刘邦下来,与他喝酒,这就是历的《鸿门宴》。

我认为刘邦之所以可以取代项羽成为天子,与刘邦及项羽的性格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项羽的性格特点是刚愎自用,自大轻乱,在直率了,而刘邦这之所以可以从“鸿门宴”中死里逃生还得谢谢项羽有这样的性格,而正是因为项羽的性格让他失了天下,在乌江自刎,而刘邦是真的心系百姓,此外,项羽又坑杀了二十万秦兵,就算他日后可一统天下,老百姓也一定会抵抗他。

刘邦能屈能伸,知人善用,善于应变,而项羽太过于刚烈,所以说项羽是失败是注定的,而且从性格方面来说,刘邦的确比项羽更适合统一天下!

篇14:《尘埃落定》读后体会

《尘埃落定》,是一部让人荡气回肠的小说,小说演译了一段末代土司制度由没落直至终结的历史。没有太多的反思,却留给人深刻的思考,简单的叙述,却似有无限的张力,蕴藏了无限深情的感慨。小说整体展现的是一个我们陌生的世界,如红楼梦一样,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世界,是截取了土司制度的一段历史,在那里上演了各样的把戏,而能我的注意力,则一部分要归于某种程度上的我们对于这个地方的神秘感和陌生感。

先说说作者:作者阿来是一位出生在嘉绒的藏族。他选择了康巴土司家族的兴衰作为小说的题材,借以描绘藏地的风土人情,阐述自己对其历史及人文的认知与思索。这也带给《尘埃落定》一股浓郁的高原气息。

再说说题目:“尘埃落定”,真是个好名字。浮华烟云不过是千万颗尘埃组成的,烟消云散之后也就是尘埃落定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一颗漂浮不定的尘埃,不论你是土司还是土司的儿子,不论你是傻子还是绝色的美女,不论你在人生或者历史的舞台上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你对于整个浩瀚的人间历史来说仍然是颗尘埃,充其量不过是被气流托得比较高的尘埃而已。哪一颗尘埃会遇见哪一颗尘埃是不可想象的,历史就是由这样一段一段漫不经心而又意外的排列组合构成。

篇15:《尘埃落定》读后体会

读完《尘埃落定》。如何在时代变迁中看清方向,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书中有几个聪明人,叔叔是一个。他有着国际视野,能够看清世界、中国和藏区所处的时代和各自的格局。黄师爷是个聪明人,具备大视野,能够看清国家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只是选错了队列。书记官是聪明人,虽然缺乏国际视野,但在他的知识范围内,能够看到时代变迁和动向。

麦琪土司是个聪明人,虽然看不清政治格局,更没有国际视野。但在土司间的斗争中、争权夺位的算计权衡中,能够体现出他所处格局下的智慧。管家也算聪明人,懂得主人心思,能够为主人分忧,在“立储”斗争中能够做对难度较大的选择题。“傻子”也是聪明的,不为不现实的诱惑而费力和烦心,能够看到事物的根本,能够得到有本事人的喜欢和帮助。更难得的是,在没有大格局大视野的情况下能够洞察时代的变迁和动向,这一点彰显大智慧。

篇16:《精卫填海》读后体会

走进神话的世界,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类对自然的好奇与崇拜、对灾难和困难的不屈与斗争、对邪恶人物与势力的憎恨等丰富细腻的感情……走进神话世界,我们会认识许多可爱又可敬的人物:用生命创造世界的盘古和女娲;为民造福的'伏羲、神农、大禹等等……

在众多的神话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故事要数《精卫填海》,故事的主人翁女娃在一次玩耍中不幸掉入海中,被海水淹死。可她不愿这样死去,于是,她的灵魂就变成了一只精卫鸟,夜以继日的从远处刁来石子和树枝,想要填平大海,虽然大海夺去了她的生命,但却夺不走她的勇气与决心。

是什么让精卫想填平浩瀚的大海呢?是不服输的精神!虽然用石头彻底填埋东海看起来不太可能,可精卫坚信只要努力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够把东海填埋。读了精卫填海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在生活中有些事情看起来不太可能做到,但是只要我们有信心,坚持不懈,总有一天会成功的。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爷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向着目标不断前进,永不放弃,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我不禁联想到了我自己,我平时很怕写作文,每次写作文都会抓耳挠腮,左思右想,总是不知道该怎么写。后来我知道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接着我就制订了一个读书计划-----每天坚持看书一小时,希望自己能够读书破万卷。但是,过了几星期,我就坚持不下去了,总是以作业多,没时间为借口,要么趁着空闲做一下运动来逃避看书。和精卫相比,我实在是太惭愧了。如果我能像精卫那样,持之以恒的话,也许我早就下笔如有神了。我决心要向它学习,重新执行我的读书计划,决不放弃,尽量多读书,读好书!

篇17:《荆棘鸟》读后体会

当你被一本好书里的情节吸引的时候,是很难把自己置身事外的。

梅吉和卢克的婚姻是不幸的,卢克想从梅吉那里得到钱,而梅吉想要找一个拉尔夫的替代品而又不完全失去他,他们的结合便意味着更多人痛苦的开始。卢克完全不知道梅吉是和她不一样的一个柔弱的需要爱和呵护的女人。他从她身边拿走了所有的钱,连她工作的工资都结在他的账号下。他砍死甘蔗来便把她抛之脑后,总是好长时间不回家看她。他的自私是他不愿意让梅吉有一个孩子,因为会多出一张吃闲饭的嘴!而梅吉多想有一个与拉尔夫有几分相像的孩子聊以慰藉啊!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这一悲剧是他们两个心猿意马的人共同造成的,但即使是这样,如果卢克给梅吉多一点爱,他们一定会生活的幸福的多。

当我看到卢克生病的时候,多希望他就此死去啊!这样梅吉就有理由回到德罗海达去了,就会有机会见到拉尔夫了,就可以重新过上旧生活了。当我看到梅吉生孩子备受折磨的时候,我同样希望她就此死去吧!如此便不需要再经受种种折磨,时间久了,人们也许就会把她这个人连同她曾经遭受过的苦难一同忘掉的。当我看到拉尔夫在梅吉生孩子痛苦难耐最需要他的时候出现时,真是异常欣喜,仿佛拉尔夫真的是一个神,至少真的得到了上帝的指点,就那么从天而降出现在梅吉身边,带给她最深的慰藉。但是,拉尔夫和卢克一样,匆匆离开了。

梅吉对她的孩子朱丝婷的到来远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热切,甚至她是不喜欢这孩子的,甚至在她真正成为母亲的现在,她所体会到的幸福远比不上她还是小姑娘时照顾她的弟弟们来的真切。

当拉尔夫在小岛出现和梅吉见面却相顾无言的时候,作者是怎样的暗于世事才能把两个人物内心的矛盾和纠结刻画得如此淋漓尽致。拉尔夫的孩子让梅吉获得了重生,她的周身有了光芒,也终于让人在她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迹象和对生活的期待。当她对卢克说出那些决绝的话语,大快人心的同时也让人忍不住可怜起卢克来,如果他们选择的不是彼此,也许会有另一个女人和他尽管不完美却能安然地度过一生。

篇18:《荆棘鸟》读后体会

以澳大利亚为背景,文化的差异让我很难想象出故事的细节画面。无法体会让人难以忍受的高温,不知道那些一再被提到的魔鬼桉都是什么样子,却能对梅吉的代表色玫瑰灰有种特别的印象,恐慌于近似世界末日的巨大天然火灾,惊叹德罗海达在十年大旱后坚强存续下来的生命力。已知的太多文学经典都是以悲情为基调,难道阳光向上一些的作品就不能成为经典么。

菲奥娜倾尽一生爱着一个不该爱不能爱的人,用一世的高冷孤独去祭奠着这份没有结果的爱。可是到她的丈夫帕迪去世的时候,她才明白帕迪其实早已走进了她的内心,亦被她爱的深沉。可是这份爱的发现,给她带来的却是更深的沉默与孤独,一生都走不出的冷漠。如此看来,菲奥娜爱的并不是这两个男人,而是她自己心中的一种对爱的感觉,一种自认为爱的伟大的感觉而已。如果从一开始她就能敞开心扉去接受自己对帕迪的爱,整个家族的悲剧就会被改写,不会让弗兰克与帕迪矛盾激化人生走上极端,不会让其他的孩子们得不到母亲的关怀。不能赞同这种自以为伟大的爱,却可能正是作者的有意安排让菲作为荆棘鸟部分的所在吧,自毁。

如果没有惊若天人的容颜,拉尔夫是否依旧会爱上这个姑娘?初读一遍,感觉作者并没有赋予梅吉什么过人的优秀品质,没有那么值得让人不顾一切得去爱。拉尔夫神父倒是被描述的万人景仰,崇尚高贵。他们之间的爱,或许用“爱是没有理由的”来形容可能更合适。

金钱面前,权贵面前,人性真的经得起考验么,外人看来无可挑剔的拉尔夫神父做的又怎么样呢?为了金钱为了权力,放弃内心的挚爱又能怎么样,他依然是人人膜拜的神父,平步青云。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背叛上帝又能怎么样,谁的信仰能建立在完全无私利他的基础上,最终不过是瞒于天下的伪装。不管做过什么,最终都是受人爱戴的红衣主教。所谓的上帝真的存在么,能救自己的永远都是自己罢了。人生于世,不管什么角色,首先是为人。

篇19:《三重门》读后体会

几乎怀着忐忑的心情读完了青年作家韩寒的《三重门》,为作者文笔击节较好的同时,心里也不禁打了一个问号:什么样的环境才适合孩子成长?

《三重门》写于韩寒高中时期,可以看做是作者本人的自传,书中的主人公高中生林雨翔毫无疑问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韩寒。现实中的韩寒是叛逆的,而书中的林雨翔也时时在心里生出对现实不满的情愫来,表面看起来小说是以林雨翔和susan的懵懂恋情为主线,但是,只要我们细心些就会发现,韩寒所要表达的中心很显然不是在大家看来很青涩的恋情,而恰恰是被很多人所忽视了的林雨翔的生活学习环境。很明显,韩寒是想表达:怎么样的环境才造就了最后的林雨翔。

可以说,《三重门》是韩寒对当今社会传统教育模式的控诉。

小说开始就对林雨翔的成长环境做了细致描述,小城、家长、学校、老师,这些因素用去了作者很多笔墨,也为林雨翔成长之路做了精彩铺垫。林雨翔生长在一个小城,周围的环境决定了林雨翔不可能用相对开阔的视野看待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情,而他对家长的反抗也说明了他只是个普通的孩子而不是很多人眼中的神童,当他的成长环境只剩下家里和学校两点一线时,我们会发现,林雨翔在这个时候已经存在性格缺失了。这也给我们的工作提了个醒:是不是教育活动一定要局限学校和家里呢?如果我们能让孩子走出去多接触社会,会不会对他们的成长更为有利呢?

再看林雨翔的家长。不可否认,韩寒尽量用了相对轻松和诙谐的语句,但是在轻松诙谐之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对父母的埋怨,林雨翔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很特殊,近乎放牛,把一个没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放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对不对呢?我们看到的林雨翔是自由的,相对健康成长的,但是回头想一想,放松对孩子的管教其实就是放弃责任,这可能也是导致林雨翔性格缺失的最重要原因。所以林雨翔的发展总是不均衡。

相关专题 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