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曾诗意作文

早餐一顿芝麻糊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早餐一顿芝麻糊”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也曾诗意作文(共15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也曾诗意作文

也曾诗意作文

我幼时总是天真而富有童真,听着那些简单的儿歌,脑中总会迸发出某些灵感,有时会随口说出几句,出口便是小诗,虽没有名家那么优美,却也是童年的小诗意。

当太阳下山时,我会对着西沉的余晖挥手;拾起一片落叶,会小心翼翼地保存好,打算送给全世界;望着远山,总会想出山中是否真有所说的山神和精灵……这也曾是我别样的诗意。

有人说:幼时是最好的读诗的年纪,而我却在尚且稚嫩的语言中创造诗意,在飞鸟一圈圈地飞行时,我会对“他们”说:你们都要小心,不要离队,如果走丢了,爸爸妈妈可是会很着急的!花朵悄然盛放,我会惊喜道:花朵多美,自然多美,世界多美!我会拨弄着花瓣,把花儿收进小书包,让更多的`人一睹花的芳容。确实,我也曾诗意过。

也许是无知,也许是热爱幻想,也许是孩子的天性,我总是会想象山中有没有精灵,水中有没有人鱼这类现在看上去十分可笑的问题,但那也是一种诗意,一种自由而不羁的诗意。

也许,当晨间的花朵在午后变成残花败柳,我也会感叹:花儿回家了。而并未有伤感,只是一种希望。诗意曾带给我力量,当看到花朵凋零时,也只是片刻惋惜,相信明天同样的花会在同样的时刻以同样的姿态绽放,可现在的自己,在现在,也许只是淡淡的一笑,不作表示,也无任何诗的情绪了。

现在的我,如所有人所想的,早已没有了天真而又诗意的想法。作为一个被现实或者其他条条框框所束缚的我,早已没有了当初的诗意。也许最初的灵感已被隔离在条框背后,只出不进。幼时的诗意也不知去了哪里,闲时想到它们,发觉已荡然无存。讽刺的是,回忆起的竟是各种数学公式与课文,不仅汗颜,呵呵两声,为什么丢失了诗意?便是自己给自己上了那可悲的、束缚思想的玻璃罩,将自己与诗意隔开,独留自己与枯燥的作业并肩。

也许人的长大,不仅是在于长大,更在于遗忘。曾经的诗意竟在不知不觉中与我挥手道别。我又能说什么呢?感叹?噢不,那没用,还是洗洗睡了吧。曾经的诗意已随风而去,现在想来,可能还会认为好笑,但那的确是现在所要珍惜的了,失去了才会珍惜。当我长大了的写作正在千遍一律地引用时,自己的小诗意再也不见了。

回想起来了,我也曾诗意。

篇2:也曾单纯

小时候的我真的是一个很单纯的女孩子:爱幻想,幻想自己是大明星;爱看童话,每每看到最后的结局是“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时,我就会欢呼、雀跃个好一阵子;喜爱世间那些美丽的事物,我会因为在花盆里意外地发现了一朵新开的美丽的野花,放下手上的活儿,给这株被大人们归类为杂草的小花浇浇水,施施肥。

在那个时候,我并没有什么“男女授受不亲”的想法。相反,我觉得男生女生握个手什么的是一种友好的表现——何必要那么拘束呢?大家都是闺蜜、哥们儿嘛,就应该亲密点!我一直坚信“黑暗总不敌光明”,一直觉得这世界真的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直认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直把真性情写在脸上。

都说时间最无情,我想是的。不知从何时起,我习惯了孤身一人戴着耳机哼着歌,漠然走在人潮如涌的大街上;我也懂得了伪装,不想说话时回句“呵呵”。仔细回想一下,我这一路上似乎真的变了许多。明星?天方夜谭!我长得一点儿也不好看,现实点!“护花使者”?算了吧!天下如此之多的花,你护了一株又如何?童话?啧啧,简直就是个笑话!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结局呢?……

这,便是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吗?可是为什么还是如此地怀念小时候的那个我,那个单纯的我?她每一天都会带着好心情,朝公交车上的每一个人微笑;她经常为了一小块糖而丢掉“节操”努力卖萌;她会因为大人一句客套的鼓励而高兴上半天……只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手指在键盘上打了“单纯”,却跳出了“单蠢”。恩?单蠢?难道单纯真的是一种蠢?但不管怎样,如果有一天,这“单蠢”可以再次出现,我不介意我就一直这样“蠢”下去。

篇3:曾巩《咏柳》诗意

《咏柳》,旨在托物言志,引人深思,千古绝唱也。其一、二句描写凌乱柳枝,虽“未变初黄”, 方吐新芽,却凭借春风吹拂而乱舞狂飘。诗中巧用比拟之修辞手法,抨击、嘲讽、蔑视其“乱条”,即所谓趋炎附势,得志一时之小人。其三、四句描写飞花(柳絮)既飘忽摇摆,亦妄图遮天蔽日。殊不知秋季清霜降临,岂不枯萎凋零乎?!

【译文】

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解把飞花蒙日月”中的“飞花”,在诗中指的是什么?(柳絮)

(2)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用意?

(讽刺得势而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最终没有好下场。)

(3)第四句的“天地”如果改为“秋后”也通顺。你觉得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秋后”与“清霜”语意上重复。)

(4)用现代散文的语言表达后两句的含义。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试题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2分)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2分)

(3)分析诗中“倚”字的艺术效果。

【阅读答案】

(1)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

(3)“倚”字有“依仗、依靠”之意,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的狂放之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讽刺了仗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篇4:天使也曾打架

我有一个同学,当然也是我极好的闺蜜,每次一回想起她,眼前总是浮现出一张笑脸,眼睛虽然眯着,显出月牙形,但也能清楚地看见她眼睛里闪闪灼人的光辉。嘴角勾勒着,带着丝调皮与狡黠,她就是我们以前的班花——张彦莹。

张彦莹留给大家的印象当然是漂亮啦!她乌黑亮丽的长发垂到腰间,梳成两个羊角辫,这样即显得可爱,又不失淡雅。水灵灵的大眼睛,清澈明亮的瞳孔,弯弯的柳眉,长长的睫毛微微地颤动着,白皙无暇的皮肤透出淡淡的粉红,薄薄的双唇如玫瑰花的花瓣,娇艳欲滴。

有一次,我和张彦莹去倒垃圾,路过一年级教室,他们正要排队回家。“哇,好漂亮的姐姐啊!”不知是谁起了一个头,张彦莹立马变成了一年级小孩的焦点,她的脸顿时红到耳根,立马抓起我回到了教室。她真的很漂亮,到我家来,连我奶奶都夸她漂亮呢!哦,你问我奶奶是谁啊?呵,她在我老家可是大名鼎鼎的“审美家”呢,连奶奶都夸张彦莹漂亮,可见她是有多么的“倾国倾城”啊!

嘘,小声点,被男生们听到,他们铁定会抗议。为什么呢?因为张彦莹打架可是很厉害的呢!又一次,我们在操场上玩,她躺在草坪上和我们聊着天。突然,谢飞跑过我们,却因为不小心,而踩到了张彦莹的头发。只见张彦莹的脸由白到红,又由红变成青,最后,脸完完全全变成了黑色。为什么她要那么生气啊?我们都知道,张彦莹的头发是什么?是她的“宝贝啊!一个人被别人踩到了“宝贝”,能不生气吗?于是,张彦莹把谢飞狠狠地走了一顿。最后,谢飞是哭着回教室的。

正是这样一位“天使姐姐”,在这个学期转走了。不过,我相信,只要你还记得我们,还没忘记四(6)班的点点滴滴,我们的友谊线,就永远不会断!

五年级:灵之幽梦

篇5:他们也曾自卑

十多少年前,他从一个仅有20多万人口的北方小城考进了北京的大学。上学的第一天,与他邻桌的女同窗第一句话就问他,“你从哪里来?”而这个问题恰是他最禁忌的,由于在他的逻辑里,诞生于小城,就象征着小家子气,没见过世面,确定会被那些来自卑城市的同学瞧不起。

就因为这个女同学的问话,使他一个学期都不敢跟同班的女同学谈话,以至一个学期停止,良多同班的女同学都不意识他!

很长一段时光,自大的暗影都盘踞着他的心灵。最显明的体现就是,每次照相,他都要下意识地带上大墨镜,以粉饰本人心坎的恐慌。

二十年前,她也在北京的一所大学里上学。

大局部日子,她也都在怀疑、自卑中渡过。她的一张18岁时候的照片,看起来比现在30多岁的她还老。她疑心同学们会在暗地里嘲笑她,生活,嫌她肥胖的样子太丢脸。

她不敢穿裙子,不敢上体育课。大学结束的时候,她差点儿毕不了业,不是因为作业太差,而是因为她不敢加入体育长跑测试!老师说,“只有你跑了,不论多慢,都算你及格。”可她就是不跑。她想跟老师解释,她不是在抗拒,而是因为胆怯,害怕自己肥胖的身材跑起步来必定无比十分的笨拙,一定会受到同学们的讥笑。可是,她连向老师说明的勇气也没有,茫然手足无措,只是傻乎乎地跟着老师走。老师回家做饭去了,她也随着。最后老师烦了,委曲算她合格。在一个电视晚会上,她对他说,“要是那时候咱们是同学,可能是永远不会说话的一对。你会以为,人家是北京城里的姑娘,怎么会瞧得起我呢?而我则会想,人家长得那么帅,怎么会瞧得上我呢。”

他,当初是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常常对着全国几亿电视观众娓娓而谈,他主持节目给人印象最深的特色就是从容。他的名字叫;她,现在也是中央电视台有名节目主持人,是完整依附才干而涓滴不凭借外貌走上中心电视台主持人地位的。她的名字叫张越。

篇6:梁家辉也曾摆地摊?

梁家辉,香港著名艺员,主演了大量很有影响的影片,其名声和威望在国际影坛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大陆观众认识梁家辉,是从他主演的《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开始的。由于主演这两部影片,他的演技倾倒了许多观众,他也因此而获得了香港影帝的称号。

正当他事业辉煌的时候,却遭遇了戏剧性的变故。这两部影片是在北京拍摄的,由于当时台湾对大陆的敌对。台湾方面把梁家辉当做通共的对象,导致他的所有影片不准在台湾放映。要知道,台湾是个巨大的市场,哪个片商也不希望失去这个市场。从此,没有人敢邀请梁家辉拍片,结果,一个影帝沦落到无人问津,接不到戏。

无奈之下,梁家辉联络7几个朋友,自己设计、自己制作了一些工艺品,诸如手镯、铜钱什么的,并拿着这些东西去铜锣湾摆地摊换取生活费。

一个记者拍到了这样的镜头。镜头从一个个摊位掠过,最后定位在梁家辉身上,还给了他一个特写。只见他蹲在地上,面前摆着他的工艺品。他没有躲避记者的镜头。反而很自然、很友好地向记者挥手笑笑,仍然蹲在那里守护、抚弄、叫卖着他的那些小玩意儿。记者问他,摆地摊和拍电影有什么不一样?他说,没什么不一样啊!都是艺术,你看,我卖的这些工艺品不都是艺术品吗?

梁家辉整整摆了一年地摊。这一年,他认识了很多人,包括他在香港电台工作的太太。这一年,他积累了很多人生经验,为他以后炉火纯青的表演并成为国际影星增加了许多素材。

曾有媒体报道说,摆地摊那年,是梁家辉演艺生涯中最黑暗、最落魄的一页。他却说:“我不觉得这是落魄,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生活。”

谁说不是呢?生活就是这样豁达,当影帝是一种生活,摆地摊也是一种生活。面对豁达的生活,你的心境是否也如此豁达?

篇7:我也曾诗歌

我也曾诗歌

我也曾爱你千遍,思你千遍

今把你深埋心底,深藏心间

我也曾想你万遍,念你万遍

现将你抛之脑后,遗忘天边

我也曾恨你千回,想你千回

今把你埋藏心中,埋葬心头

你已将恨我万遍,怨我万遍

昨把我放在心里,放在心上

你也曾恨我千回,拒我千回

今却伤我成心痛,伤到心碎

我也曾恨你数年,怨你数年

今却兮安然相待,笑颜处之

你可曾爱我一次,念我一次

将我藏在你心里,一生一世

你可曾伤我一次,恨我一次

把我心残忍伤害,于此冷笑

渐渐的我不在想,你也不想

如今却遗忘风中,藏埋深圳

你曾爱我万般多,依旧想我

如今却物是人非,你我陌生

我也曾许过誓言,心念千遍

而今却随风消散,相忘云间

我也曾歌了千遍,隔了千年

而今却忆在沧海,忘在流年

我也曾追寻万年,执念不减

而今却珍藏心尖,嵌入魂源

我曾经寻死觅活,非你不嫁

现在却坦坦荡荡,祝君幸福

我也曾焚香拜月,寻你画中

可怜相思害相思,终成一梦

旧时我曾阅万物,疑问重重

如今却将你深忆,活在心里

我也曾涉过万水,忆你万遍

却把你记在脑海,刻在心间

我也曾红袖添香,潇湘书院

而今却风里自狂,雨中发泄

我也曾阅览群书,学你博才

而今却藏你云间,抬头便见

我也曾挥笔如游,潇洒自然

如今却墨砚泼尽,画你眉眼

我也曾唱遍梨园,写你一生

而今却存进戏本,演尽悲欢

我也曾游遍天下,踏遍江山

我也曾情思惆怅,忘了悲伤

而如今相思放下,咫尺天涯

今思你眉目万千,容妆镜前

我不会歌赋琴棋,诗情画意

但懂得不负往昔,不失点滴

我也曾踏遍千山,问你千般

而今却敛入书卷,画进书笺

篇8:也曾顽皮作文600字

也曾顽皮作文600字

六年级了,也不小了,不会再打打闹闹了。但曾经的我,可是一个捣蛋鬼。

记得我一年级的时候,周末和暑假都是在外婆家过的。那时侯,我带着自己的三只狗和小伙伴们在田野里疯跑,我们特别兴奋,根本不觉得累。不仅是这样毫无目的地跑,我们还在田野里“拔草”、打闹,不管是什么植物都拔,菜也拔,我们也认不出什么是菜,什么是草。打架也是直接在菜地上打,那时的我是个天真无知的幼童,菜地被毁了,我还是照样打闹,外公好几次教育我,我都不当一回事儿。

几个月后开学了,我回到温州,没有那么开阔的空间,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放飞我幼稚的、顽皮的.心了。可我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开一些小玩笑,比如把铅笔盒放门上吓唬别人,把一些东西藏起来之类的。以前我被发现了都是乖乖挨批,后来我就开始“耍心机”了,我总是把责任推给别的同学,让那些同学被暗地里骂一顿,自己则在一旁偷偷笑。妈妈也总以为我们还小,很幼稚,也就相信了。

渐渐的我长大了,也许是学习任务变多了,也许是真的觉得那些太幼稚了,我就不再爱捣蛋了,渐渐收敛了,文静了。身边那些捣蛋鬼已经没有了,虽然还会和兄弟们一起玩闹,但玩的不是那种顽皮的捣蛋游戏了。

暑假我又一次去了外婆家,我再一次带着狗,站在那片菜地上。风还是那样吹,青蛙还是那样叫,田野还是那样绿。几个小屁孩,几只小狗,在田野上跑着,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几年前自己的影子……

那时的我,也许是因为还小,什么也不懂,又有一帮和我同样幼稚的小伙伴,才会那么调皮吧。现在长大的我不再调皮了,再加上六年级学习任务也多,也没有那么多自由的时光了,我真想找回小时候的快乐啊!

篇9:也曾离开家作文

也曾离开家作文

水中明月映入眼,淡淡乡愁照心间。

——题记

这是一个贫穷的村子,在山的那边,几乎隔开了与外交涉。她是走出这个村子里的一个小女孩儿,因为生在落叶的秋天,所以他父亲为她取名为叶子。

由于这村子几乎与外隔绝,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必须自给自足。她出生时,刚好又是家里忙于收获的季节。那时的'她只是在出生后的一个月与母亲为伴,其余时间都是被放在床上,让她自己一个人在家睡觉。有时饿了她也会嚎啕大哭,只是因为家里没人,她的呜咽声也会逐渐变小。有时她也会因为吃到母乳而“咯咯”的笑。

当她长到七岁的时候,也能跟着父母一起下地干活,每每走过那村子里唯一一间学堂,她都会停下来观望好一会儿才肯离去。这间学堂是村子里稍微富裕一点的人筹集起来的钱盖的,只是一间简陋的屋子,一个只读过小学的老师。她家是村子里属于很贫穷的那一类,所以她付不起学费,而她也不敢找父母要,因为她懂家里的困难。其实她的父母又何尝不明白女孩儿的心事,只是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交够那学费,也就这样忽略了。

她九岁那年,政府发来了扶贫基金,也重修了一下学校,也派来了两个志愿者老师。她终于步入了学堂,那一天的晚上,她开心得没有睡着觉。她所在的班级,她的年龄最大,所以显得有些鹤立鸡群的感觉。所以,她就只有拼命的学习,保证次次拿到第一。她做到了,而且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因为成绩好的缘故,老师很喜欢她。毕业了,她又一次拿到了全校的第一名。老师推荐她继续上市重点中学,去发展自己的前途。可是她犹豫了,一个是她的梦想,是她的前途;一个是因为家庭的困难。她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她在这一次犹豫了。

父母的心愿只是孩子能过得很好,能开心的生活。那次,是父母唯一一次去求别人,求着别人借钱给他,最后东拼西凑才勉强能够教书学费。出发前的一晚,父亲把钱交到了他的手上,那是一大把零钱,还是皱巴巴的样子,她眼睛里含了泪水,母亲也拿出了那件做针线活换来的钱买的碎花衣裳,她哭了。

她终于踏上了那个前方是梦想的道路。可不曾想过,这一次的离家就是十几年的在外漂泊。因为要省下路费,所以她一直没有回家,放假时,也是一个人待在寝室学习。当她步入教室时,她低下了头,因为她感到了无地自容。班里就她一个人来自农村,也只有她一个人穿着碎花衣裳。当晚,她一个人在被窝里哭了,她发誓要好好学习,拿着荣誉回家。可是就在她上课的第一天,她就红了脸,因为以前在村子里没有学过英语,没有打好基础,所以她出糗了。她的孤僻是同学们的远离,她的奋发图强是后来老师们的另眼相看。

她做到了,她拿到的一次次的奖金,她拿到的一次次的奖证书,她一次次的高分,都是她后来成功的证明。她的誓言,她那些受到的嘲笑,和她那父母的期望,她都一一的攻破了。

今夜,她是一名成功人士,她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她不再是那个抬不起头的小女孩。她又独自一人站在了窗边,看见水中月的倒影,她想家了,那个有她童年的故土……

第二天,她踏上了回乡的火车,她一直都记得她叫叶子,一个出生在落叶季节的女孩儿。

篇10:也曾调皮作文600字

也曾调皮作文600字

可别看我现在斯斯文文的,想当年,我可是调皮的很,人称“调皮大王”!

曾几何时,我捉弄小区里那群小屁孩许多次,他们一见我就跑。或许是在幼儿园里没什么朋友,无处发泄的我将发泄对象变成了别人家的植物……

有一次,一些老人突然在一起讨论,说自己种的花呀、菜呀都丢了。讨论完,他们回去再找一找东西,咦,别人家丢的东西怎么会自己家的垃圾堆里?“为什么你家丢的花在我家这儿?”回来后一个中年人对老奶奶说。“我还找到他家丢的菜和你家的'西红柿呢,你说怎么回事?”老奶奶也问。那些小孩都来凑热闹,把事情说成了什么灵异事件、有鬼等等。我在旁边看着大家,眼中闪过一丝丝笑容,你们谁都不知道是我干的!

三年级时,我们多了信息与英语两门课程。因为我之前补习过,所以有点基础。英语老师在上完第一节课,让我们认识了每个字母后,布置了作业:给自己取个英文名。那时我同桌十分惹人讨厌,我灵机一动,“你学过英语吗?”得到否定答案后我说:“我来给你取英文名吧。”我假装思考了片刻,“你觉得’pig’怎么样?”我同桌立刻回答:“好。”我大喜,连忙告诉另一位同学(她也学过英语),同桌还觉得很是好听,大叫:“pig,pig,真好听!”我与那位同学笑得肚子都疼了。

现在,老师禁止我们下楼打篮球、禁止打架,只让我们看书。没其他事,就是为了让我们少出事而已。我在被老师批评之后老实了许多,用老师的话说,就是“收敛”了。

课余闲暇之时,拿着手中的书,也常常想起,曾经的我也调皮过。

篇11:作文 我也曾心动

作文 我也曾心动

平时大家在一块谈及各自的梦想,我好像不曾为什么而心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那个美丽的地方邂逅,就这样我对她充满了渴慕之情。 五年级的时候,一次,我意外地跟着叔叔去那所学校接表姐。坐在车内,观望省城的风光,路旁稍纵即逝的风景让我心不在焉。下了车,我站在校门下方,抬头仰望,多么气派的大门啊,想必校园里的景色也一定不错吧!灰色的面砖上几个鲜红色的大字格外醒目。再向门内瞟几眼,除了黑压压的人群,我还看到了一幢幢整齐的教学楼和400米的塑胶跑道。表姐拉着箱子走出来,向我们挥手。我一边走一边嘀咕着:“这学校真好啊!”表姐听后笑着向我介绍她们校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再回首,那个地方是那么地美好,这不就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桃花圣地么?于是我暗下决心:终有一天,我将凭借着自己的力量走进去。回家后,我想了良久。从那天起一直到六年级末,我一直在为我的这个梦而不断地超越着,超越已有的高度,超越过去的成就,想要成为最最完美的自己。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所以我把自己近乎一年半的玩乐时光都奉献给了习题。当朋友们在谈论娱乐明星时,我却在默默的背着英语单词;当弟弟妹妹们在开心的做着游戏时,我也只能在一旁想着无尽的数学公式;难得的.双休日,我依旧上着日复一日的补习班……累了,就想想那个梦想,想想我已经走过的那段路,想想那学校中令我魂牵梦绕的一切…… 面试的这几天,我们提前去了那里,住进了临时的新家。前一天傍晚,我站在阳台上,歪着头向西边望去,因为我知道美丽的夕阳正在那里向我微笑着。太阳的最后一抹晕红将四周的云染上了颜色,霞光透过指尖、很耀眼。兴奋中夹杂着紧张的一晚过去后,当我真正踏入那个学校时,虽然只是一门之隔,但仍有一种神秘之感涌上心头。 面试挺顺利,我终于迈进了这个美丽的大门,我要在那个洋溢着美好的地方,继续追寻着我的下一个梦想。 心动还要行动,我想对每一个追梦人这样说。  

篇12:作文 我也曾“名落孙山

作文 我也曾“名落孙山

这次的考试我赢的了同学赞赏与羡慕的目光,但高兴的同时我又想起了曾经的那一次,我也曾失败过。失败与胜利并不代表什么,一切都会过去的。天空撒下巨大的雨帘,乌云在苍穹中渲染出一抹沉闷的浓黑,伴着金色的闪光,轰隆的雷鸣。雨愈下愈大。暴风雨演奏着雷电交响曲。   一切人声嘈杂都变的渺远。手中紧紧攥着成绩单,我似乎感觉到它那脆弱的呼吸声。随着漫天飘零的雨点,冷风吹过无尽的悲伤从胸口益处。 这是我的成绩吗?名次上的两位数更让我难过不已。我能够想到母亲失落的神情。 大红的刺眼的“光荣榜”又高高的张贴在显眼的地方。同学们如潮水  般涌上去,将那“尤物”围堵的水泄不通。我没有看、不想看、也不敢 看。因为我知道这次光荣榜上没有我的名字。我会远远的'绕开它。它视乎也有一双眼睛,充满着指责与失望。   失败的阴云在我的心头围绕。连续几个夜晚是没有星星的,只有月亮在孤独的守候,撒下冰凉的丝丝月光如同针针银丝。随手翻开一本书,有趣的故事总比枯燥无味课本有趣些,“曾经巴西队在世界杯上失利未能捧回冠军的奖杯,他们辜负了人民的希望,气馁、失望的他们回来时看见一个横幅上写着:‘一切会过去的’。后来当他们不负众望夺得冠军,一条横幅上依旧写着:‘一切都会过去的’。 一切都会过去的。我读到这里,心头为之一震,与他们相比,我这点的是又算得了什么呢?在失败的时候不气馁不放弃,在成功的时候不骄不傲。一切都不是永恒的,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式。在我们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失败,或成功。  我也曾失败过、沮丧过,但我并有放弃希望。我们可以失败但不能被打倒,有了努力就会开出奇迹的果实。                

篇13:曾巩的咏柳后诗意

曾巩的咏柳后两句诗意

咏柳

宋代: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翻译:

译文一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

译文二

纷乱的枝条还没有变成嫩黄色,便凭借着东风疏狂恣意地生长。只懂得将它的飞花漫天飞舞,蒙蔽日月,却不知道这凛凛的天地间还有清寒冷冽的霜的存在。

咏柳作品鉴赏

本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非常的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就好像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让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作者曾巩的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宋仁宗时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北宋散文家,诗也写得有特色。)生于10八月二十五日(9月30日),死于1083年四月十一日(4月30日)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所写七言绝句,不乏清新可喜的好作品。

篇14:曾巩咏柳的诗意

曾巩咏柳的诗意

古诗《咏柳》

作者:曾巩

原文: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巩生平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如《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备,近似欧阳修文。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记叙中纵谈古今。曾巩亦能诗,今存诗400余首,以七绝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视。著作今传《元丰类稿》50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

幼年聪慧,十二岁作《六论》,一挥而就,言简意赅,气势雄浑,得到欧阳修的赞赏,从此名闻四方。青年时,多次外游,和王安石友善,常有诗文往来,并将安石推荐给欧阳修。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后,调任太平州司法参军。翌年,召回京师,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79)先后在齐、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颇有政声。元丰三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著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除其奸强,而振其弛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良。”(《齐州杂诗序》)由于他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对王安石变法有些看法不同。他认为法愈密,则弊愈多。但是曾巩也不主张死守成法,他对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提出“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战国策目录序》)的观点。主张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动上,他能够维护新法,在齐州为官时,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乐业。

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他在《南齐书目录序》中说:“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他强调只有“蓄道德能文章者”,才足以发难显之情,写“明道”之文。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宋史》本传说他“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他的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唐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援古事以证辩,论得失而重理,语言婉曲流畅,节奏舒缓不迫,可与欧阳修的《朋党论》媲美。他的记叙性散文,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著名的《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他的书、序和铭也是很好的散文。《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历来被誉为书简范文。叙事委婉深沉,语言简洁凝炼,结构十分严谨。《战国策目录序》论辩入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推崇。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一扫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王安石曾赞叹说:“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赠曾子固》)苏轼也说:“醉翁门下士,杂从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曾巩也擅长写诗,有四百余首传世。其诗或雄浑瑰伟,或委婉超逸,无不含义深刻,妙趣横生。五古《追租》,描绘了“今岁九夏旱,赤日万里灼”,“计虽卖强壮,势不旭弱”的惨状,发出“暴吏体宜除,浮费义可削”的呼声,与王安石的《兼并》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绝句《西楼》、《城南》,清新隽永,具有王安石晚年诗作的风致。他的咏物诗多数富有新意,如《咏柳》诗:“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以柳树隐喻奸臣和邪恶势力,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别开生面。曾巩的诗作,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又为其文名所掩,故不甚为人们所注意。后人有曾巩能文不能诗之说,其实不是不公正的。

曾巩一生整理古籍、编校史书,也很有成就。《战国策》、《说苑》、《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等都曾经过他的校勘。《战国策》和《说苑》两书,多亏他访求采录,才免于散失。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学术,镜考源流”。曾巩好藏书,珍藏古籍达两万多册;收集篆刻五百卷,名为《 金石录》。

曾巩治学严谨,每力学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识其微,故能“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其弟曾肇,说他的文章“一落纸,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学士大夫手抄口诵,唯恐得之晚也”。(曾肇《亡兄行状》,见《元丰类稿》卷末)

曾巩培养了一批名儒,陈师道、王无咎、曾肇和曾布受业于他。《宋元学案》云:“陈无己(师道)好学苦志,以文谒曾子固,子固为点去百十字,文约而义意加备,无己大服”

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南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明史.王慎中传》载:“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之下无可取,已司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顺之初不服,久亦变而从之。”足见曾巩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篇15:曾巩《城南》的诗意

曾巩《城南》的诗意

《城南》是北宋年间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曾巩。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

城南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译文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注释

①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②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

③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简析

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城南》二首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作者介绍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生平

概述

曾巩,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散文家。他家境贫寒,有一个哥哥,四个弟弟,十个妹妹(其中一人夭折),父亲被罢官,身体也不好,所以肩负起养家的重任。

曾巩自称“家世为儒”(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长),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 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元丰四年,朝廷认为“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同年九月,遭母丧,去官。次年,病逝于江宁府(今南京)。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人称“南丰先生”。 他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政事

自称“家世为儒“,①曾祖历官水部员外郎,祖父为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宋史》称曾巩年幼”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成诵“②。”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③。但据他自称幼时从先生受书,“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到十六七岁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始知爱好,并努力学习④。到二十岁后,“欧阳修见其文奇之“⑤大约就在这时,他曾给欧阳修写信,并”献杂文时务策两编“。信里他一面称赞欧阳修的道德文章,一面表白自己的为人志节:“巩自成童,闻执事之名,及长,得执事之文章,口诵而心记之,观其根极理要,拨正邪僻,掎挈当世,张皇大中,其深淳温厚,与孟子韩吏部之书为相唱和,无半言片词舛驳于其间,真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也。……又闻执事之行事,不顾流俗之态,卓然以体道扶教为己务。……信所谓能言之能行之,既有德而且有言也。韩退之没,观圣人之道者,固在执事之门矣。”曾巩当时少不更事,而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不简单,所言者虽有所未尽,但大体符合实际。又说:“巩性朴陋,无所能似,家世为儒,故不业他。自幼迨长,努力文字间,其心之所得,庶不凡近。……唯其寡与俗人合也,于公卿之门未尝有姓名,亦无达者之车回顾其疏贱。抱道而无所与论,心常愤愤悱悱,恨不得发也。今者乃敢因简墨布腹心于执事,苟得望执事之门而入,则圣人之堂奥室家,巩自知亦可以少分万一于其间也。”这段话是表述自己的为人的。与俗不合,抱道自守,心志如此,确不凡近。欧阳修对于这样的人物自是重视的。因此,曾巩上书之后,曾经得到欧阳修接见。据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讲,欧阳修见到他之后,曾对他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而且当曾巩向欧阳修告别之时,欧阳修还写了《送曾巩秀才序》,其文云:“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余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此序作于庆历二年(1042),这时曾巩虽见弃于有司,却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

在这期间,曾巩也结识了王安石,还曾向欧阳修推荐。他在《再与欧阳舍人书》中说:“巩顷尝以王安石之文进左右而以书论之,其略曰: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这是追述前此一封信中的话,可见曾巩对王安石曾经非常器重。在这封信里,他不仅推荐王安石,还曾提到王回、王向,一并向欧阳修推荐。

后来,在《与王介甫第一书》里曾巩又说:“巩至金陵,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间以王回、王向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由此看来,在这期间曾巩同欧阳修已有相当亲密的交往。

考中进士

曾巩是在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知贡举时考中进士的。在这之前,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这样的前辈,结交了王安石这样的朋友,而且已经同当代其他几个重要人物如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不过,曾巩所写的这些书信,不同于寻常的“干谒“,不是请求荐引。例如,他在《上杜相公书》中说:”今也过阁下之门,又当阁下释衮冕而归,非干名蹈利者所趋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而并书杂文一编,以为进拜之资。蒙赐之一览焉,则其愿得矣。“这封信大概就写于庆历五年(1045)杜衍、范仲淹等被黜离职之后。曾巩于此时写信并投献文章,正好说明他的为人和政治态度,政治上同杜衍、范仲淹一致,绝不趋炎附势。

编校书籍

曾巩既中进士,便被调任为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又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为实录检讨官。 在这期间,曾巩对于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对于历代图书聚散以及学术源流多所论述,写过一些叙录,如《新序目录序》、《列女传目录序》、《战国策目录序》等,还有《梁书》、《陈书》、《南齐书》等,也都写有“叙录”。

曾巩虽推崇欧阳修,但他的学术观点和欧阳修亦有所不同。例如,他在《筠州学记》中说:”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刑名兵家之术,则狃于暴诈,惟知经者为善矣,又争为章句训诂之学,以其私见妄(一本下有“臆”字),穿凿为说,故先王之道不明而学者靡然溺于所习。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氏而已。“他对扬雄如此称赞,这看法与韩愈比较相近,与欧阳修则颇相反。

此外,曾巩还有《答王深甫论扬雄书》,对于扬雄屈事王莽以及作《剧秦美新》,都有所辩解,并引王安石的看法,以为”雄之仕合于孔子无不可之义“,而且认为“世传其投阁者妄”云云。曾巩对扬雄的看法,涉及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扬雄的政治态度和学术成就,对曾巩都有影响。

任职情况

曾巩离开馆阁,又作了十几年的地方官吏。最初是越州通判(今浙江绍兴一带),其后又知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徙襄州、洪州,知福州。史称曾巩在这几州都有政绩,主要在“荒政”和“平盗”两个方面,而后者并非真是政绩。曾巩移徙洪州时,曾有《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节推》诗,诗云:“忆昔江西别子时,我初折腰五斗粟。南北相望十八年,俯仰飞光如转烛。”他这时似乎已有倦于转徙的感叹。此后便多次表示为了养亲而不愿远仕。

在赴福州之前,曾巩有《辞直龙图阁知福州状》。到福州后又有《福州上执政书》,书中说:“转走五郡,盖十年矣,未尝敢有半言片辞求去邦域之任而冀背朝廷之义。此巩之所以自处,窃计已在听察之日久矣。今辄以其区区之腹心,敢布于下执事者,诚以巩年六十,母年八十有八,老母寓食京师,而巩守闽越,仲弟守南越,二越者,天下之远处也,于著令:有一人仕于此二郡者,同居之亲当远仕者,皆得不行。……”据此,他请求“或暂还之阙下,或处以闲曹,或引之近畿,属以一郡,使得谐其就养之心,慰其高年之母。“此书之外,曾巩还有《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也是请求朝廷照顾养亲的。大概正是因为他一再申请,朝廷曾一度下令,”召判太常寺“;可是当他离职上路以后,又有诏改知明州。为此,曾巩又有《移明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希望朝廷允许他“暂至京师迎侍母赴任“。但未能如愿,所以后来移知亳州,又继续申请。他在《移知亳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中说:”臣昨任福州,已系远地,迎侍不得,即今老母多病,见在京师,人子之谊,晨昏之恋,固难苟止。二者于臣之分,实为迫切。……只乞对移陈蔡一郡,许臣暂至京师,迎侍老母赴任。……今臣幸蒙恩诏移守亳州,如臣所请。况亳州去京不远,欲乞许臣暂至京师,迎侍老母赴任。“元丰三年(1080),曾巩又徙知沧州,有《沧州乞朝见状》,说:“窃念臣远离班列十有二年,伏遇陛下神圣文武,当天受命,……而臣曾未得须臾之间进望清光,窃不自揆,愿奉德音,犬马之情,固非一日之积。今将至京师,他望圣慈,许臣朝见。”于是神宗召见了曾巩。召见之后,他曾请求登对,有《乞登对状》,说自己被召见时,“不敢率然以对“,可是”退而伏念“,还是希望“上殿敷奏“,以便”披腹心“,“当天心“。此后曾巩便被留在京师,”勾当三班院“。

告老还乡

元丰四年(1081),有诏书说:“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于是便“以为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史称”近世修国史,必众选文学之士,以大臣监总,未有以五朝大典独付一人者“,于是曾巩入朝辞谢说:“此大事,非臣所敢当。”并有《申中书乞不看详会要状》,表示谦让。

元丰五年(1082)四月,擢拜中书舍人。这时曾巩又有《辞中书舍人状》,述说自己\"齿发已衰,心志昏塞“,希望另选贤能。还有《授中书舍人举刘攽自代状》,表示谦退。但这年九月,曾巩即遭母丧,因而罢职。

元丰六年(1083)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终年65岁。著作有《元丰类稿》等。

相关专题 也曾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