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要素组合方式”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穷酸奥特曼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穷酸奥特曼”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谈“要素组合方式”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共15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浅谈“要素组合方式”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要素组合方式”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要素组合方式”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小学 陈鸾鸾

一直以来,习作教学总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尽管老师们花了很大功夫,但收效甚微,学生的习作往往内容贫乏,情感苍白。概括起来就是三个问题:1.言之无物;2言之无词;3.言无个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素组合方式”不失为当今作文个性化教学的最有效的处方。这种作文方式,把学生经常性的行为要素加以适当排列组合,并适时地依学生的特点交替使用,从而不断升华作文教学,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

一、运用“要素组合方式”,有效地拓宽学生的选材思路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罗丹大师曾说过:“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可见,小学生作文材料完全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生活中的人物、动物等等都可以成为孩子选材的对象。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拓展选材的思路,善待生活,融入生活,你就不难发现,原来生活中――眼前即材料,身边即作文。我们要专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要素之美,从而在其中找到自己认为最美的“子要素”,以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中秋节》习作指导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话题――由中秋节你想到些什么?并由这个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学生已经有了对节日的初步体验,于是,我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由“中秋节”这个中心要素联想到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子要素:节日由来、节日传说、团圆赏月、节日习俗、中秋诗词等。然后,我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要素进行拓展说话,在小组交流讨论后,学生们的发言丰富多彩,娓娓道来:如一位学生由“团圆赏月”联想到海峡两岸的中秋月圆夜,()一水相隔,佳节思亲,却天各一方,非常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还有学生由这个话题联想到了一些有关中秋圆月的诗词:《静夜诗》《古朗月行》,《水调歌头》等……《中秋节》这一作文题经过对“中秋节”这一要素的扩张,在同学们的有效探究中,扩张出无数的“子要素”,从而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效拓宽学生的选材思路。

二、运用“要素组合方式”,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语言储备

说是写的基础,作文教学的前奏就是引导学生对话交流。高效的作文教学过程,就在于有效激活学生的语言储备。我们知道,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同样表现出高度的关切、热情、激动、好奇等,这种欲望,正是习作的最好元素。作为教师,此环节,只有运用好要素组合方式,将学生记忆中的生活细节充分激活,这样的激活过程,正是转化自身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习惯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作文内容详实、丰富、有质感的再造过程。从而使作文具体、生动、形象、饱满起来,从而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充满张力。

如在一次即席命题作文《今天发试卷》的习作指导课中,我开门见山提问道:“看到这个题目,你的心情怎样?”这个问题抛出后,一个个美妙的词汇呼之欲出:非常紧张、忐忑不安等,我马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说的词语来描述自己此时的真情实感。在学生自由打稿后,接着,我又模拟了上台领试卷的情境,让几位上台领试卷,要求其他学生观察这几个学生此时的神态和动作。由于学生有着深切的体验,一个个美妙词汇脱口而出:兴高采烈、从容不迫、满面春风、垂头丧气……我马上鼓励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关联句式,将观察到的场面带上这些词再说出这个场景。最后,在“发试卷后”这一环节中,我再问: “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你想些什么?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有感而发:有的说:”不要急,相信你下次会考好的。“有的说:”胜不骄,败不馁,好样的!“……我运用”看、做、想、说“等要素组合方式,让学生经历了”发试卷的过程“,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生活和语言储备,让学生”我口表我意“”我手写我心“.

三、运用”要素组合方式“,有效地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习作的源头便是大胆的想象。在引导学生进行要素扩张时,我鼓励学生善于睁大”发现“的眼睛,从新视角认识新事物,以此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我将”要素组合方式“运用于习作训练中,初步形成了三部曲模式,即”看图画、听想图画、说图画“;四步选材法,即”立题,集材,选材,组材“;命题作文五步法,即”确定要素,罗列要素,提炼要素,扩张要素,加工要素“等。通过运用这些操作模式,有效拓展了作文写作的空间,改变了学生的作文思维方式,从而达到了作文过程的高效化。

如苏教版三年级《端午节》作文指导课上,我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所收集到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然后,让学生从中归纳出这些资料的类别。材料要素分类好后,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自己想创作的作文主题,即自己所想写作的内容。这个过程十分重要。因为,一篇完整的习作,首先在于确立一个好的题目,这好比一个人的眼睛,这就是题眼;其次,习作材料的选取,就要比一个人的衣着打扮,是影响一个人的气质的一个因素,所以,选材也是影响全篇内容是否准确地达意的一个因素。所以在主题确定后,接下来,学生就可以开始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两方面内容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要素“进行首次整合。然后再次整合,直到形成自己满意的一个呈现。最后,我采用的”立题――选材――排序――串联“四步整理、编辑资料的方法,给选好的材料”要素“进行排序,再用语言把这些材料串联起来,这样就是一个”完成习作“的过程。

在作文教学中,善于运用”要素组合方式“,通过有效对接生活积累与语言积累两个资源库。通过这样的对接,学生运用”看、听、感、想、做“这”五指成金法“写出了真情实感,写出了妙趣横生。我教得轻松,学生写得放松。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实现习作教学的”有效化“,实现习作教学的”个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从而实现了”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解放“的课程目标,高效地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

篇2:合唱组合形式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合唱组合形式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幼儿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而幼儿艺术活动的开展是提升幼儿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帮助幼儿在艺术的熏陶与引导下茁壮成长。本文主要研究幼儿教育中的声乐教学,深入分析合唱组合形式在幼儿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合唱组合;声乐教学;幼儿教育

教育是民族的希望,而幼儿教育是希望开始的地方,提升幼儿教育水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在幼儿教育中,声乐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其能够挖掘幼儿的艺术潜能,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合唱组合形式是声乐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模式,想要充分发挥出声乐教学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就要不断提升幼儿声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改变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

一、幼师教学中运用到的合唱组合形式的风格

1.流行组合风格

流行音乐是世界主流音乐形式之一,与民族音乐一样,都是时代演变下的文化产物。相对于其他音乐形式来说,流行音乐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表达,通过歌词表达对生活、对社会的热爱,更容易被人接受。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一些比较轻柔,有一些则比较狂野,幼儿声乐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各种流行音乐的风格,使流行音乐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2.民族合唱风格

很多少数民族用歌曲进行交流,通过歌声记录生活。不同地区少数民族的歌唱风格不同,不管是哪一种风格,都充分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热情、淳朴。民族合唱风格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建民谣乐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幼儿声乐教学打下基础。

3.现代合唱风格

现代合唱风格是多种音乐形式的组合。它将不同种类的音乐形式相互结合,创造出全新的音乐文化,并通过合唱的方式表现出来。在现代合唱中,人类打响指的`声音、三角铁的声音都会融入其中,不同效果的融合,能够展现出不同的音乐文化。但是,现代合唱风格对音乐人的要求比较高,如果音乐人之间的合作不协调,会产生混乱。

二、合唱组合形式在幼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1.组合歌唱形式

(1)合唱组合形式教学

合唱并不是说只要几个人唱得好,其他人相附和就可以了。在一个完美的合唱团中,每一个人都要具备独唱的能力,就算没有同伴的帮助也能够独立将歌曲完美演绎出来,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幼儿教师的引导有很大关系。幼儿教师除了要培养幼儿的唱歌技巧,还要关注幼儿身心健康的稳定发展。因此,要强调幼师聆听能力、资源优化能力的培养,使之能把握好音乐中的音色与音调。

(2)将舞蹈训练融入合唱组合形式中

音乐与舞蹈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合唱形式就是学生站在台上单纯唱歌,但是,这种形式过于庄重、严肃。对处在爱玩、爱动阶段的幼儿来说,这种合唱模式会削弱他们对音乐的热情,不利于声乐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开展幼师音乐教育的时候,不仅要重视声乐的教学,还要强调舞蹈教学的发展。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各种与音乐相关的题目,让学生根据音乐题目进行编舞,在培养其编舞能力的同时,也提升其组织能力。

(3)借助科学技术开展合唱组合声乐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都在使用科学技术提升综合实力,声乐教师也可以使用高科技技术辅助合唱组合声乐教学。幼儿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音乐设备,通过对音乐设备的调试、混响、降噪来完善幼儿的歌声。因此,科学技术为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基本保障。

2.阿卡贝拉形式

阿卡贝拉是一种新型的合唱形式,它的特点主要是无伴奏音乐,成员通过自己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进行伴奏,提升了歌曲的节奏感与带入感。对于幼儿来说,学习阿卡贝拉合唱形式能够提升他们的表现力以及对舞台的掌控能力。因此,要提高幼师的观察能力与合作能力,使幼师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声音,打破传统声乐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还可以在学校内组建小型阿卡贝拉乐团,让幼师参与到合唱活动中,通过与其他幼师之间的合作,积累丰富的经验,用实践经验推动幼儿声乐教育发展。综上分析可知,幼师可以将舞蹈训练、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声乐教学相结合,提升自身的组织能力与编舞能力,能够熟练使用音乐教学设备,更好地发挥合唱组合形式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音博.合唱组合形式在幼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杨虹.合唱组合形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1):238.

[3]辛兆义.高校声乐教学中合唱组合形式的应用[J].黄河之声,(10):19.

[4]帅奇.声乐教学中独唱与合唱的对比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6.

篇3:例谈学讲方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例谈学讲方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例谈学讲方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唐 萍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大屯镇安庄小学)

摘 要:教师要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来灵活使用学讲方式。学讲方式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本,利用小组合作来解决学习疑难,学生能交流展示本节课所学,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会运用所学英语,并通过当堂检测来指导学生查漏补缺。

关键词:自主;交流;拓展;检测

如今,学讲方式在我市大面积实施,已经初具一定的规模。所谓学讲方式就是对以往学习方式和教学行为的一次有力的变革,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把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真正把知识学进去,能够把学习成果讲出来,组内优等生能够帮助并教会组内学困生。以往,总听到不少英语老师抱怨,一个简单的句型不知讲了多少遍,就是有学生不会。问题的症结在于,老师该讲的讲了,学生该学的却没有学进去,教学任务完成了,教学目标却没有达成。如果能合理利用学讲方式,便能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下面,就以笔者的一节市级优质课为例,浅谈一下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正确、合理、有效地运用学讲方式。

本节课是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 的Story time 部分。通篇故事运用现在进行时讲述了在星期六上午和下午,Mike的父母在家做家务,Mike,Helen帮助父母分担家务。经过学习,学生能熟练运用现在进行时,了解动词的现在分词,能简单复述故事,并且知道在生活中要乐于助人。在学讲方式理念的指引下,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联系到实际生活,笔者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自主先学知大意

我们都知道自主先学的重要性,也再三强调让学生预习。但是自学不是漫无目的预习,否则学生不知学什么,往往看一看课文就了事。所以,教师要设计预习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自主先学。鉴于课堂时间的有限,自主先学可以放在课前,让学生完成预习单。所以,一上课,笔者首先就播放了一个名为《爸爸妈妈我爱你》的'一分钟视频。视频很感人,讲述了我们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父母付出的辛苦劳动。笔者适时引出”Our parents do a lot for us,What should we do for them? “(我们的父母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学生很自然地回答要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其次,笔者又发问: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story?(你想知道这个故事的什么内容?)学生很自然地回答:When does this story happen?(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Who are they in the story?(故事人物是谁?)What are they doing ?(他们在干什么?)笔者顺势进入下一个环节,让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小组合作解疑惑

小组合作学习能涉及全班每一位学生,是非常实用的课堂组织形式。如果让学生单打独斗,势必会有学困生落伍,跟不上教师的步伐,渐渐造成怕学、厌学、不学的后果,时间长了,就成为课堂的边缘人物。在小组学习里面,有优等生在前面领路,适当帮扶、提醒、督促学困生,()共同解决学习问题,学困生的压力就不会太大,就不会放弃学习。当然,并不是让优等生把答案告诉学困生,而是在各自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再共同合作、分享、探究,最终确定答案,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参与合作,日积月累,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大大提高。

三、交流展示出成果

教师要给学生明确指示,要学生交流什么,展示什么。所以,教师要结合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布置给每个小组相关的任务,先小组内准备,然后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本组与众不同的学习成果。交流展示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化。可以表演本节课的对话,最好根据对话内容加上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可以复述本课所学的小故事,最好提供关键词;可以根据关键句型设计调查任务,并形成调查报告等。在交流展示的时候,学生不得不运用本课所学词汇与句型,进而理清学习思路,整理学习内容。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四、质疑拓展深挖掘

上一环节是对教材本身的学习与把握,我们能确定学生是否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但是我们不能仅仅限制于课本,要深入挖掘,延伸出去。一是挖教材,寻找教材蕴含的、实际上没有表达出来的深层意义;二是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英语解决此类问题。在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这节课中,笔者设计了两个质疑拓展任务:(1)课本剧表演。顺着故事情节深入思考,Jim和Tim 正在看电视,他们会不会去帮忙做家务?大组内两人一小组编对话。(2)生活秀。在生活中,如果别人遇到了困难,你会伸出你的友爱之手吗?请根据自己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为背景创作一个小剧。

五、检测反馈查漏缺

要真正了解学生本节课学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检测反馈是重要的方法。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检测让学生去完成,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展和学习成就。检测的容量要适中,难易要适中。题目要紧扣本节课所学,借以指导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当堂课的目标达成率,真正让学生做到”堂堂清“. 在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这节课的检测反馈环节,笔者设计了两个小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笔者隐去若干关键词,让学生凭记忆去完成,以此来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程度。(2)选择合适的动词填空,以此来检测学生对现在进行时的掌握。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学讲方式时,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来选择使用,灵活使用学讲方式。学讲方式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我们讲授的知识只是教师的知识,只有学生真正学会的东西才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知识。让学讲方式真正为教师的课堂服务,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乐学、会学、要学!

参考文献:

李子璇。试论小学英语课堂的主动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06)。

篇4: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方式的探索

【关键词】内涵   意义   现状   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指导学生开展语文阅读实践活动。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中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更好地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应充分、有效地运用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使现代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有着其独有的作用,合理使用将在学科教学中起到较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合作学习、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和途径。尤其可以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阅读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克服学习困难。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所体现的先进性,得以广泛应用于小学教学的各个学科之中,特别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更突出了它的优势。但是实践证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中还存在盲目性、形式主义的现象,甚至将语文阅读教学课变成了教师课件制作水平的展示台。没有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辅助、促进作用。

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和产生的相应效果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体现的优势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它毕竟只是辅助学习的一种手段,我们应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量和度,要让课堂锦上添花,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因此,只有根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深入研究使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方法,才能发挥这种教学工具的巨大作用,产生相应的效果。

(一)启其所感,导其所难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帮助教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

1.筛选具体形象信息资源将抽象事物具体化,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皮亚杰(J.iaget)的构建之一:理论形象的学习情境,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能够表现思维的复杂性,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对问题从多角度进行解释,完成知识的意义构建。

【案例1】人教(实验)版小学第四册中《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那灯光灿烂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这座文化古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首都北京的热爱、赞美之情。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在于词语句子的理解。

全文六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灯光夜景写的。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为了表达北京城的迷人景色,文章运用了很多四字成语。如:夜幕降临、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绚丽多彩、川流不息等。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思维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演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和发散性思维还很弱。对于抽象的事物,还无法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课文中比较抽象的字、词的理解能力还很薄弱。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可见具体形象的直观作用不容质疑。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字、词的意识,为理解句子和课文内容打好基础,只有将抽象的事物转换为具体形象的事物。而信息技术它不仅能将大量的知识信息快速地反映给学生,而且还能将抽象的事物通过具体的画面变得通俗易懂。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真正能感受到课文所描绘的北京夜晚的辉煌、亮丽。

例如:理解“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和“光彩夺目”这三个词,学生对于三个词语理解还是模糊的,甚至将三个词语的意思理解为同一个意思。

1.1首先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源

1.2 接着根据词语的意思进行选择

【解释】绚丽多彩:形容色彩华丽。

【解释】光彩夺目:光彩极为鲜明,令人眼花缭乱;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其中夺目:耀眼,形容鲜艳耀眼。

【解释】金碧辉煌:碧:翠绿色。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还如【解释】华灯:雕饰华美而光辉灿烂的灯。

根据需要选择了几张简单的图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解决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和体会到词语的运用方式,为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在许多类似的课文教学中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借助图片帮助学生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2. 合理运用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保尔?朗格朗说过:所有教育和教学不能逃避支配人类活动的重要规律,那就是兴趣……

语文文本教材中提供的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某些字词理解等学习困难,但是一个静止的画面图像,产生视觉效果比较差,对于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不大。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教学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再现课文内容,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调动情感,激发学习的欲望,产生良好的视像效果。

【案例2】“当北京夜幕降临时,北京城就成了灯得世界,光的海洋。”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教学中利用flah视频,展示太阳渐渐西沉,幕布缓缓拉下,太阳放射出的余晖被遮挡了,天色逐渐暗下来,北京城陆续点亮各色灯光的场景。具体形象的视频效果,吸引了学生的视觉,集中了学生的听觉,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帮助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如《趵突泉》这一课,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在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环境下,只有借助书本的文字、图片帮助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人的认知发展规律显示: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单靠静止的图无法更深刻体会趵突泉的特点。如:“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怎样冒?晶莹、活泼、不知疲倦是怎样的?图片远远不能体现它的意思,只有凭借信息技术视频效果,展现趵突泉永不停息往上冒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动态效果中与文本产生共鸣,感受到趵突泉的独特。

又如“有的要隔一会儿才冒出十来个气泡,只见气泡轻快地往上蹿,好像你追我赶似的。有的半天冒出一个气泡,那些气泡比较大,大多扁扁的,一边往上升一边摇晃,碰着水面就碎了。在阳光照射下,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本段文本,描写了趵突泉冒水时的形态,体现了它的美。如果单通过对文本分析、讲解,学生无法感受到趵突泉“你追我赶”的特点,更体会不到“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的深刻含义。就算教师的讲授生动、形象,学生的感受也是颇浅。如果根据小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合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收集或制作一个“灿烂阳光下的趵突泉五颜六色的泡泡,在阳光下一个接一个连接在一起,就像一串珍珠。”的动画视频。可以更大程度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调动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视频中由衷的发出赞叹之声,体会到趵突泉的美。可见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对解决教学难点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发挥运用信息技术作用,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环境。

二期课改中崭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语文的环境。”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已经列入小学学习阶段,每间学校都配备了一间电脑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有的资源,组织学生到电脑室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案例】小学语文综合实践:了解祖国的文化生活

过程:先明确目标,接着成立活动小组,然后上机收集资料,最后小组根据目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类和推荐汇报代表。

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目标的获得到目标的实现都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完成的。

《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如果教师直接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效果是有限的,学生的阅读和思维的发展是事倍功半的。而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上学校的局域网阅读提供的关于本课的资料,到网站上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甚至可以根据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上别的网络寻找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共同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在信息技术的指引下学生的心逐渐走进文本,走进海底世界,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一种种姿态万千的的植物、一座座奇异的山峰、一朵朵盛开的珊瑚,就那样真切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因此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学生们汇报的丰富程度是始料未及,对海底世界美德感受和海底物产丰富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特别是丰富的语言文字、引人入胜的图片、视频,在以语文文字为基础的语文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的优势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教学条件,为学生打开了知识的殿堂,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的发展搭建了平台,主要在于教师合理的运用,让其发挥更大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3.李国兴《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第15期)

4.陆雪珍《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教研》第3期

5.孟令全《漫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

6.欧阳芬  徐小平  郭联发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培养与提升》 (新华出版社)

7.沈龙明、丁莉、郁琼蕊、顾利平等《小学语文使用课堂教学艺术》

8.韦朝英《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9.王倩《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探究 》(《当代教学论坛》20第5期供。)

10.赵慧忻《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作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3C)

篇5:浅谈“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G・波利亚曾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是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数学发现都是经过合理猜想这一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例如,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四色猜想”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

1.猜想在新课引入中的运用。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能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如在“圆面积的计算”教学中,先让学生猜一猜圆面积大约在什么范围呢?如图所示,边观察,边猜想。

提问:这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r2)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4r2)猜一猜圆面积大约在什么范围呢?(圆面积<4r2)。教师问:比4r2 小一点,那到底是多少呢?大家知道吗?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解决这个问题。这样通过猜想,使学生初步勾勒出知识的轮廓,从整体上了解所学的内容,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

2.“猜想”在新知学习中的运用。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得出结论。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再量绳子长度行吗?”“把圆直接放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对于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还围成这个圆。不行,再量出三、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围成这个圆。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

[1] [2]

篇6: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 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 二、试算:167×128 ,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 、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1] [2] [3]

篇7:浅谈“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G・波利亚曾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是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数学发现都是经过合理猜想这一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例如,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四色猜想”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

1.猜想在新课引入中的'运用。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能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如在“圆面积的计算”教学中,先让学生猜一猜圆面积大约在什么范围呢?如图所示,边观察,边猜想。

提问:这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r2)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4r2)猜一猜圆面积大约在什么范围呢?(圆面积<4r2)。教师问:比4r2 小一点,那到底是多少呢?大家知道吗?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解决这个问题。这样通过猜想,使学生初步勾勒出知识的轮廓,从整体上了解所学的内容,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

2.“猜想”在新知学习中的运用。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得出结论。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再量绳子长度行吗?”“把圆直接放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对于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还围成这个圆。不行,再量出三、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围成这个圆。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教师追问:“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猜想?”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长,圆就越大,也就是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所以,用直径求圆的周长,既准确,又省力。”由此可见,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跳跃思维,加快了知识形成的进程。

3.“猜想”在新知巩固中的运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疏通学生潜能涌动的通道,以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猜想,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的最佳环节之一――知识巩固阶段,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数学信息(概念、性质),并对之进行移动和重组,开拓新思路,从而获得突破性的结论。如我经常设计一些活泼的情境题、开放题,引导学生猜想,有这样一道题:“学校围墙外面是大片草地,一只羊拴在桩上,绳净长5米,这只羊可在多大面积吃到草?”学生们动手寻找答案,很快学生提出猜想:“要求这只羊可在多大面积吃到草,就是求以绳长5米为半径的圆的面积。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位学生提出的猜想更为新颖别致、别出心裁。他说:“羊吃草有无数种情况。”并画出了一组图形,

这种由图形表达的结论充分展示了学生无法估量的创造潜能。对他猜想的构思、生成过程及其所经历的体验也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可见,老师在教学中利用猜想,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主思考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展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不断提高。

篇8: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 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 二、试算:167×128 ,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 、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 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 宽 高 长 底 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所以通过讲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为学习三角形面积打下基础。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2、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饨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3、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当然,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还要注意学习者的理性水平与教学模式的匹配原理。一般来说,较紧密的模式结构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低的学习者,而松散的模式结构则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当然,每个模式都可以修正,提高或降低结构的松紧,以使模式适应学生进行最佳学习的那个理性水平。以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实例,就属于探究类教学模式,经过教师的修正,结构紧密程度属于中,匹配的理性水平是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的理性水平较高时,可以合并上面教学实例中的1、2、3,让学生自己探索,割拼转化,推导公式。

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是启发思维,训练能力。只有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有用之才。我坚信,坚持启发式教学,一定会给素质教育的阵地带来勃勃生机!

篇9: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多媒体作文激发了学生“爱写”的兴趣

运用声象媒体,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学生突破习作时“无话不说”,“无事可写”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是高级的智力劳动。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不畏难,靠大谈作文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的感染力,可视性强的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等智力因素,已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习作为乐事。如:完成“范文引路”环节后对学生说:“为了明年的桔子成熟有更多的人来品尝桔子,我们到桔园观赏观赏,看看桔子有哪些地方惹人喜爱,然后写信向外地的亲朋好友介绍,好吗?”接着显示电脑,随这欢快的乐曲声,屏幕上呈现出一片桔子成熟的丰收景象。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个个目不转睛地望向悬挂在树上的桔子,满筐的桔子,剥了皮的桔子,如临其境,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情不自禁地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学生说:“桔子成熟时,当你走进桔子园,就能看到一个个桔子沉甸甸地挂在树枝上,阵风吹来,树枝摇呀摇,好像在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来品尝佳果呢!”学生说完,再次显示电脑,选择“桔子”“一个个桔子”“桔肉”等定格镜头,要求学生有顺序地抓住特点观察,描述。学生个个都会仔细看,认真想,大胆说。

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当运用多媒体中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交替使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能很快抓住“事物”的特点,“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又能学会“从整体到部分”,“由外到内”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有话会说”,达到提高单位时间妊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率。这种功率,不但能使学生对写作过程和写作结果产生成功的心理体验,而且会对作文产生影响浓厚兴趣。

二,多媒体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作文教学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只要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好文章。即教学生如何摄取有效信息,提高信息输入率和质量,增强作文的感性材料。多媒体在显示中可有意定格,重播再现等功能,可为教学提供观察。在讲评时还可以结合电脑显示将学生作文片断同步播放,供全体学生对照评析,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体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帮助学生再现感知阶段的物象,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飞越。如:以《可爱的猫》,《我家的狗》等动物命题的作文,可选取对形态,动作,睡眠等的描写画面,按照说明顺序,重新组合,并给学生显示,使学生从中了解和细致观察其属性,从各种感觉去体会老师的指导,边组织自己的文章,他们在观察中轻松地完成了作文,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多媒体作文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自从多媒体作文进入课堂,课堂便活跃起来,学生在找到写作材料的同时,又了解到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人物写真”,“风土人情”,“人与自然”,“各地揽胜”,“名山大川”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甚至更远的时代或地方。如:“熊猫”是人们普遍喜欢的动物,可由于生存环境决定它们只能生存在祖国的西南地区,不冷不热,箭竹丛生的地方,这便是我们无缘与熊猫相见的原因。然而,通过多媒体作文,学生不但见到了熊猫,而且还了解到关于熊猫的许多方面的特点。如熊猫的生性孤僻,活动范围小,喜欢在树上活动。繁殖,发育慢,以箭竹为食,有人的灵性,是残存的古动物,更主要是直接观察了熊猫的活动形象。再如“孔子”,“哥白尼”古今中外著名人士,学生对他们的详情了解甚少,可是对媒体作文满足了学生的欲望,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修业学校:邹正年

     3月29日

篇10: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多媒体作文激发了学生“爱写”的兴趣

运用声象媒体,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学生突破习作时“无话不说”,“无事可写”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是高级的智力劳动。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不畏难,靠大谈作文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的'感染力,可视性强的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等智力因素,已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习作为乐事。如:完成“范文引路”环节后对学生说:“为了明年的桔子成熟有更多的人来品尝桔子,我们到桔园观赏观赏,看看桔子有哪些地方惹人喜爱,然后写信向外地的亲朋好友介绍,好吗?”接着显示电脑,随这欢快的乐曲声,屏幕上呈现出一片桔子成熟的丰收景象。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个个目不转睛地望向悬挂在树上的桔子,满筐的桔子,剥了皮的桔子,如临其境,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情不自禁地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学生说:“桔子成熟时,当你走进桔子园,就能看到一个个桔子沉甸甸地挂在树枝上,阵风吹来,树枝摇呀摇,好像在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来品尝佳果呢!”学生说完,再次显示电脑,选择“桔子”“一个个桔子”“桔肉”等定格镜头,要求学生有顺序地抓住特点观察,描述。学生个个都会仔细看,认真想,大胆说。

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当运用多媒体中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交替使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能很快抓住“事物”的特点,“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又能学会“从整体到部分”,“由外到内”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有话会说”,达到提高单位时间妊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率。这种功率,不但能使学生对写作过程和写作结果产生成功的心理体验,而且会对作文产生影响浓厚兴趣。

二,多媒体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作文教学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只要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好文章。即教学生如何摄取有效信息,提高信息输入率和质量,增强作文的感性材料。多媒体在显示中可有意定格,重播再现等功能,可为教学提供观察。在讲评时还可以结合电脑显示将学生作文片断同步播放,供全体学生对照评析,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体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帮助学生再现感知阶段的物象,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飞越。如:以《可爱的猫》,《我家的狗》等动物命题的作文,可选取对形态,动作,睡眠等的描写画面,按照说明顺序,重新组合,并给学生显示,使学生从中了解和细致观察其属性,从各种感觉去体会老师的指导,边组织自己的文章,他们在观察中轻松地完成了作文,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1] [2]

篇11: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温日明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组织下,学生间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学习成果的过程。合作学习的目标指向全体,特别是对中后进学生最为有效。它是实现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的有效途径,并且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研究将会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同时又为培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共处、通力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训合作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一开始实施时,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我们也经常看到课堂内出现小组讨论、组间竞赛等形式。但由于学生合作意识薄弱、合作技能较低,往往导致合作活动的形式主义。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

要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学习任务,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学习角色;指导小组成员如何向同伴提问;指导小组成员如何辅导同伴;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同讨论;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交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

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是合作者,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当合作学习小组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可以适时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笔者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安排了一次合作学习。教师在参与某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时,发现学生理解“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有困难,便提供给学生一份资料,(教学论文 )让学生借助资料共同探讨;教师参与另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时,发现学生对“伯父叹气”那句话理解有困难,便进行了适当的点拨:人的行动往往与他的内心活动有关,伯父这一叹气,你们能揣摩一下他的想法吗?教师这样指导,没有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应当循序渐进,专门训练。教师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活动时,也应当相机指导些技能和品质,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长期培养仅仅依靠课堂训练也是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

二、把握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不可滥用。开展合作学习,不能单凭教师的意愿,想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教师应当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

1.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愿望的时候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有一名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觉得课题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因为‘借’要征得别人的同意,用后要归还,可课文中的箭既未征得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所以课题中不能用‘借箭’而应当用‘骗箭’。”这名学生的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教师感到这名学生提出的观点很有价值,同时觉察到同学们有合作学习的愿望,立刻抓住时机,安排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讨论,相互辩论。

2.当需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的时候

例如,我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弄清狼是怎样找碴的,狼为什么要找碴。当学生通过自读,明白了狼找碴是为了吃掉小羊时,我及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狼不找碴也能把小羊吃掉,但它为什么还要找碴儿呢?这种问题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质疑,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

例如,我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是写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的事,为什么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课题?请了两个学生回答,但思路都不开阔。针对这种情况,我安排了一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里相互说一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4.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

例如,我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有的学生认为应该这样分段,有的学生认为应该那样分段,意见很不一致。教师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安排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里共同探讨,相互交流,弄清课文的结构,感悟分段的方法。

5.当学习任务较大,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

例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对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你们认为这样好吗?结果一部分学生认为好,一部分学生认为不好。我抓住这一时机,把认为好的学生作为正方,把认为不好的学生作为反方,在课堂上展开辩论。为了在辩论中取胜,正方和反方分别组成了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并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了分工,从不同的`途径去搜集证明自己小组观点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证明自己小组的观点。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盲目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像内容简单一目了然的部分,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作一般性了解;像知识密集的内容,更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慎重考虑。首先每一个合作内容的确定都是一个问题情境的选择,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是一个新情境,他们不能立即解决,但他们可以凭借以前的知识经验起步;其次,这个内容的表达易于学生通过言语来交流;还可以对一些值得争辩的问题通过合作竞赛的形式去解决。总之,合作学习必须根据需要进行。

为了不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收到实效,“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合作时间可长可短,我们可以把一课甚至几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索,互助式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短时的讨论、争辩。但是,每次合作学习,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充分表达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要深入其中。

三、在课堂内进行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

1.创设情景、呈现问题

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教师首先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一起来呈现问题。教师加以具体化、系统化,明确学习目标。

2.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根据所呈现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师生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组长协调好组内成员的学习活动,鼓励各成员积极参与。梳理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重点讨论,达成共识。

3.组间交流、教师调控

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将讨论的过程及解决的问题派代表向全班作交流,组间再质疑。教师善于调控,对一些普遍问题可适当提供变式(或材料、或观点)帮助学生解疑。

4.引进竞争、巩固合作

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或解决的方法,或学习效果在组内进行交流时,可通过组间竞赛展开。巩固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合作意识,调动了学生寻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研讨是本模式的中心环节,因此第二步和第三步是最关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按部就班,要根据实际需要将模式灵活变通和优化组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在组内、组际间展开讨论、交流,使人人都能贡献思维成果。

四、合作学习的评价

当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结束,应当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情况和合作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进行评价。合作学习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强化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行为,促进学生今后更加有效地合作学习。对合作学习的评价,要以小组评价为主,评价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质量,评价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过程和效果,并对有效合作、成功合作的小组进行表扬和奖励,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使小组成员同合作学习小组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认识到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意义。评价方法首先从是否真正合作来判断,使小组成员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或学习的具体任务均有认同感;成员之间能够积极、相互依靠;小组中的个体责任能够明确并能得到落实;小组合作中成员能够运用一些基本合作技能,如听取别人的发言,能够向别人求助,能够向别人建议,能够和别人协调活动等。其次从合作学习具体操作上判断看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正常确定,是否很有必要;小组的划分是否是以合作而分组,为合作本身而培育小组;小组合作中是否有纠正“合作的问题者”,合作的“小权威”是否被遏制;对学习滞后者是否有具体的帮助;在合作中合作意识,交往技能是否得到培育。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教师之间也应经常性地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只有不断地探究学习,发掘潜力,调动起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境界。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实验小学)

篇12:浅谈多媒体在小学几何知识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几何知识教学中的运用

上饶县第二小学.谢晓慧

内容提要:在小学阶段的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受小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应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直观、生动等多方面优势,及时有效的对几何形体的知识点进行分解、组合、分析,使学生从观察到认识,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掌握,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优势  时机

几何初步知识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小学生缺乏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此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地在学生面前展现几何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1、直观性的优势。我在教学中根据几何初步知识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从新知识的导入到新概念的建立;从新概念的建立到新知识的巩固,均借助计算机的直观演示,为学生创设和谐优美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感知。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意义时,学生回答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三角形物体后,计算机将红领巾、三角板的颜色去掉,只留下其外框,教师指着这些外框让学生数一数这些三角形有几条线段围成,这样抽象出三角形的特征。随后计算机屏幕上三条  边依然闪动并发出声音,对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这一意义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对新概念建立起到了教师用语言描述而达不到的作用。

2、趣味性优势。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改过去课堂上尽是静态信息辐射的局面,使原本呆板的东西动起来。例如,在三角形意义这一概念建立时,在屏幕上出现三条线段,然后通过画面移动三条线段围成一个封闭的图形。再如,在建立三角形高这一概念时,屏幕中的三角形一个顶点及它的对边闪过后,由这个顶点慢慢下来一条垂线,垂足落在它的对边上,并且随着打出“高’’、“底,,的字。这样通过对屏幕上图形移动的变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意义和高的意义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而且吸引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形象性优势。在教学时有些概念的建立只靠教师语言传递,学生往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弥补这一缺陷。如三角形的特性是“不变形,稳定性”,当问及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应用三角形这一特性时,学生一下就能说出电线杆、凳子及自行车等,但是,当具体问及这些物体的哪个部位利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时,学生则露出无奈的神情。可见,三角形稳定性特性在学生头脑中仍然是非常抽象的。现在计算机只要在其有关部位闪示几下,学生就会一目了然,为什么要在这些部位应用三角形这一特性,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4、深刻性优势。三角形的作高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课件设计,让计算机演示在锐角三角形内作高,显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高及直角所对斜边的高,演示作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其中两条在外)。在演示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作高的过程和方法,了解了每一种三角形都有三条高,而且加深了对高的概念的深刻理解。

5、艺术性优势。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在  “声““形’’“色”“体”的结合上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将教师  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心态结合到一块。它通过“声”传递师生  心灵深处的语言,通过“形“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通过“色”描绘  师生所要描绘的五彩图。

二、及时有效的把握应用时机

虽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环节,严格及时的把握好应用的时机。

1、辅助于建立清晰表象之时。表象是思维想象的依据,能否在学生的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几何形体知识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作图的方法,常规教学中,教师常用三角板、圆规等教具在黑板上的板演、,但由于受到教师的手、粉笔或视角的不同而形成视觉阻碍。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将这部分内容均用计算机模拟演示,使模拟作图过程或其它知识点的讲授,既不受视觉阻碍,又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为教学过程的进一步深入埋下伏笔。

2、辅助于渗透数学思想及方法之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要求“在教学中要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及其方法”,在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中有一些公式的推导往往涉及到一些中学才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只可让学生意会,不可言传,这在常规教学中往往是令教师头痛的一件事,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化难为易。课件《圆的周长》中,周长公式C=2氕r的推导涉及到不完全归纳法,我在课件中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直径分别为8cm、12cm、14cm的圆,然后令其依次在一线段上滚动,在滚动直径的1倍、2倍、3倍距离时依次出现记号,滚完后显示其滚过路程的距离。演示完后,老师让学生观察圆滚过的路程既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学生有这三个圆环滚动的动画作为依据,很容易归纳出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

3、辅助于概念阐明之时。在小学数学几何知识教学中,涉及周长、面积、体积、高、棱等概念,由于这些概念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以接触感性知识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往往易混淆圆的周长及面积的概念,弄不清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不能正确理解高与底的对应关系等,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课件《圆的面积》的复习模块中,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我设计了两幅动画,第一幅是一只小猫绕圆一圈,跑过的地方同步改变颜色;第二幅是将圆的平面部分从上到下涂上黄颜色。配合师生的问答,学生很快理清了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4、辅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之时。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学习“体”部分知识的困难性,而采取常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情况,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课件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三维动画的功能。如圆柱体的表面积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在该课件中,我运用了三维动画的变形功能,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变为一个长方形。学生看了动画后就很容易明白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二个圆形面积加上以圆的周长为长、圆柱体高度为宽的长方形面积之和。这里三维动画软件中所制作的动画,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弄清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特点及其表面积公式的由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辅助于知识向技能转化之时。掌握知识是为能应用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形成技能。我们在课件制作中也注意到这一点。在圆的认识课件中,我制作了三幅动画:轮胎分别为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的摩托车在路上行驶;学生观察后要求其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原因。学生在计算机的进一步提示下(出示放大的摩托车轮胎,半径及圆的闪烁),能说出由于圆形轮胎的轴心到地面的距离不变,所以摩托车行驶比较平稳的道理。

这样,学生既理解了几何知识的概念又掌握其内涵,让学生从观察到认识,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掌握,提高了我们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资料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李秉德

2、《现代教学论发展》    钟启泉

篇13:“发现交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发现交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它在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从事学习和研究的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布鲁纳认为:“向学生提示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可以引导学生形式发现的力量。”

根据布鲁纳“发现交流”的理论,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

“发现交流”就是要求学生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课前和课内的自习,发现课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规范和技巧,通过交流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和发展学习语文的能力,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语文与学习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学生不是从零开始,不是完全从不知道开始。因为,一方面语文课文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规范组合来表达一定的内容,都同样渗透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知识;课文与课文之间有着相当多的可以迁移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已经对许多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为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进行发现交流提供了可能。再加上学生的年龄特点,“发现交流”的热情比较高,这就更为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实施“发现交流”制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如学习《草地夜行》一文时,一学生说,老红军陷入泥潭时对“我”讲的话:“快离开我!我掉进泥潭里了!”这是前果后因的句子。“我掉进泥潭里了!”是“快离开我!”的原因。因此也可写成:“我掉进泥潭里了,快离开我!”而课文中,老红军先是要“我”快离开,再告诉“我”他掉进泥潭了。这就充分反映了老红军在生死关头,首先想到的是别人。

这一番发言,显示了一个高年级学生在掌握了围绕课文中心思想领悟语言文字的阅读方法后,表现出的“发现交流”的能力。

“发现交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这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怎样使学生具有“发现交流”的能力呢?

一、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发现交流”的本领

指导小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出发。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的知识,所以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逐步进行渗透。

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对此,我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后,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然后,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同语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学习《井》一文时,课文中“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多远!多远!”后面用感叹号,而“多深?多深?”后面用问号,议论道:前一句是感叹号,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问句,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感叹星星离我们很远,后一句在猜测这井水到底有多深。问题是“发现”的前提,他首先发现了标点符号运用的不同,通过思索,运用已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继而发现和理解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义,进而达到对句意的颇有深度的理解。这样学习,就有了“交流”的内容。因此,我常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想一想与学过的课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一想新课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上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并对此提出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提问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机会,锻炼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初步感知了一种学习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当然更谈不上熟练地运用。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发现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讲而讲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才加以点拨,加以启发引导。

教学《南泥湾开荒》一文,学生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反映战士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都由学生自己发现交流: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题目中的关键词‘开荒’。我查了字典,‘开荒’的意思是把荒地开辟成可种植的土地”“‘南泥湾’起限制作用,限制了开荒的地点。告诉我们课文写的是在南泥湾这个地方开荒的事情。”“从课题看,这是篇写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的。”

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是按这一顺序写的吗?少顷,交流继续,“我认为是按这一顺序写:课文第一、二小节写开荒的起因,最后一小节写开荒的结果,其他是写开荒经过。”我点拨:经过有两层意思,开荒准备和开荒经过,因此课文也可分4段,这样分更能突出文章重点。段落划分好,朗读课文后,学生进入初步领悟中心思想的过程,交流道:“这篇课文是赞美三五九旅战士的。”“赞美他们不怕苦、不怕困难的精神。”我再点拨:请从选材角度看,课文是怎样表现战士们不怕苦、不怕困难的艰苦奋斗的.精神的?除此之外,文章还赞扬了战士们什么精神?学生有所启发后边阅读,边从选材角度(一天劳动过程,典型材料――挖荆棘狼牙刺……)紧扣课文内容,阐述了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我只是对什么是乐观主义精神?课文为什么3次使用“在开荒热潮中”?这些学生确有困难的问题,我才加以重点启发讲读。先让学生找到课文对“艰苦奋斗”和战士“憧憬美好未来”的描写,从而帮助他们悟出“革命乐观主义”的含义。

三、确切地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发现交流”的兴趣

要在课堂内实施“发现交流”,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发现交流”的兴趣。为此,我十分重视正确评价学生“发现交流”的积极性,对学生发现交流得好的,常常是发自肺腑地赞一声:“你讲得真精彩。”“你真会动脑筋,想得比老师还深。”“你能紧扣中心,理解得很有层次。”……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更注意给予真心实意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充满希望的:“你今天讲得真好,说明你有能力学好语文。”“你的发言令人对你刮目相看了,进步真快。”……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在评价学生时注意紧紧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和魅力。

[1] [2] 下一页

学生参与发现交流的欲望好似火焰,而教师的期望和确切的评价如同柴、油。我班不少学生在课堂上都想着要“露一手”。如《一个苹果》一文中有这么一句:“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一学生说:“沉静”是很静很静的意思,“沉”表达了“静”的程度。我觉得这是“无声胜有声”,是因为战士们都被这阶级友爱的场面感动了,这种感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学生精彩的发言,使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从心底发出对他的赞赏。

四、重视课外阅读,拓宽“发现交流”的知识面

语言文字产生于生活、生产,运用于生活、生产。如果教师只是把眼光停留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只是停留在一学期教二十几篇课文,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很困难的。学生课内发现交流的质量水平很大一方面取决于课外的学习、生活。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浩瀚无垠的社会,引向课外读物。经常表扬一些课外阅读好的学生,介绍一些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丰富的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课内发现交流的水平。

课堂教学的改革,首先是备课的改革。为了适应学生的发现交流,我备课时首先做到目标明确。不仅是每一课的目标明确,而且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年级乃至整个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使我能把每一课的教学放到语文教学的整体中进行考虑,知道每个知识点在整体中的地位。

其次是在整体指导下认真钻研每一课教材,钻研教材运用语言文字和表达思想内容的规范和技巧。“心有灵犀一点通。”只有教师对此有一定的“发现”,才能对学生的“发现”产生共鸣,才能进行点拨和诱导。如教学《一个苹果》,课文中有一处对防炮洞内“沉静”的气氛作了描写,因为我在研究课文时也认为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当学生“交流”到这一点时,我能立即给以呼应,再其次是在备课时既要考虑教师的活动,也要考虑学生的活动。而教师的活动是为指导、引导学生的活动服务的。如在理解课文时,学生的活动是通过圈点词句来体会课文用词造句的规范和技巧,进行交流。教师的活动则是指导学生抓住重点,领悟中心,提供思考方向。如《南泥湾开荒》一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要求学生注意圈点艰苦环境和战士们憧憬美好未来的词语。并要求学生读一读,想一想,结果学生在理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时就不感到困难了。

最后就是在备课时心中要有学生,要对学生的知识基储思维能力有清楚的认识。

每当考虑一个教学环节时,总要想一想:学生有困难吗?如有,就要设计帮助学生攀援的坡度;学生能掌握吗?不能掌握,以后还会教到的,就留一个“埋伏”,待以后再解决;学生已经懂了吗?懂了,就不要搞形式主义,浪费课堂中珍贵的教学时间。尽管老师在备课时作了认真的考虑,但必定还会有没考虑到的,这就需要老师尊重学生的发现交流。对学生发现交流得好的要热情赞扬,对“发现交流”得不够好的要热情鼓励,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我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了“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日渐浓厚,在我任教的班级中都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喜欢学语文。学生家长反映,孩子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自学能力明显提高了。

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实施“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定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孩子的学习潜力。教师要从应试教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着眼于学生的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上一页  [1] [2]

篇14: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重庆市黔江区马喇镇中心小学校 王贞扬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入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激励性评价提出更高也更符合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的要求。通过激励教学的应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教师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激励的教学效应。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运用;激励性评价

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恰当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可谓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水平高低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关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性格发展。教师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激励的教学效应。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给学生以有效的激励性评价呢?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运用激励性评价,营造课堂氛围

课堂上,我常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你说得太好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你真行!”“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这样的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在一次朗读课文中,我们班的一个男同学起来读一段课文,读得很不好,漏字、添字不通顺。于是,我说:“你很有勇气,很高兴听到你的朗读,但有几个地方要注意一些就更好,(师指出错误)你愿意再读一边吗?”生又读一遍,错字、漏添字情况好多了。“你读的有进步了,声音要再响亮些,让每个人都听到就更好了。”孩子又很乐意地读了一遍。“读得好,响亮、流利,如果速度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语气,就更棒了”。孩子很好的又读了一遍,读得非常棒,“读的真好,掌声送给你!”我带头鼓掌,孩子开心地笑了。这样带有鼓励性、欣赏性的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以关怀、关爱、理解、赏识的心态评价学生,启发学生的心智,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吝啬赞许与鼓励,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说得很有道理”、“对了,你很会看文章”、“见解独到”等;学生发言不对,说不到要害,说不清楚教师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运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如何使激励性的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催化剂呢?教师的评价源于对学生真诚的爱,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学生身上瞬间即逝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在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时,我们为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袋,既可以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又系统客观地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及进步历程。这是对学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而且还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形成性评价。二是建立学生网络学习讨论区。网络的交互性,为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设立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讨论区,在这里学生各抒已见,提出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或心得。学生还可以将自己对于学习专题中所持的意见和一些作业作品、发送到网上,与其它同学交流。同学间通过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同时,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网络交互的`功能更体现因材施教,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做到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三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家长评价区。新的评价体系更体现评价主题的多元化,强调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利用网络环境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家长参与的评价体系,在这个评价体系中,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具广泛性。网络环境下的发展性学生评价更全面的体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运用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对学生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拍拍肩膀的激励、握握手的感激,都是评价,它像一丝花香、一股清泉沁人心脾。这种评价,简便、直接、有效,虽然没有量表,也无法记载,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师的及时激励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这种满足和愉快,促使学生去争取新的“创新”的成功,从而鼓舞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肯定学生有创新的想法、观点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如:“你的这个想法有创意!”、“你的这个想法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有新的收获。”这样的评价,既激励了学生,又鼓励了群体,使全班学生都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以研究者与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启发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解除疑难。对学生的提问,如果有独到的见解,教师要热情鼓励。对教师的解答,如果学生有不同看法,也应允许肯定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质疑问难中,老师的对不同意见的激励既培养的学生的创造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灌输模式。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应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每当一种意见提出时,教师都请学生给予评判,他们或分析,或争论,或同意,自己来处理。在学生解答问题时,教师对学生解答的评价不是按标准答案,而是用语言提示诱发、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性。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错误所在,补充设问,点拨学生引发讨论,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在学生理解得不够准确,表达不够完整时,教师运用反问,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产生疑问,引起思考,进行比较,进而排除谬误,获取真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篇15:形式多样的“启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形式多样的“启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形式多样的“启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湖北省恩施市教研室   冉正方 启发式教学,自古以来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证明,是一种永不落后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启发,将会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 谈话启发 谈话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谈话生动、形象、有趣,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尊敬老师》一课时,教师就采取了这种方法,下面照录一段教者和学生的富有启发性的对话: 师:小朋友,你们都在什么地方是学呀? 生:我们在恩施市实验小学上学。 师:对,我们的学校呀,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千姿百态的假山,有造型优美的花坛,有辛勤耕耘的园丁,还有天真活泼的学生。你们说我们的学校美不美,可不可爱? 生:我们的学校非常美丽可爱。 师:对,我们不但要热爱学校,更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今天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就是《看图学词学句――尊敬老师》。 以上的启发谈话,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谈话不但生动有趣,而且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二, 提问启发 提问启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这种方法能够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在理解借箭的起因时,提问:①“嫉妒”是什么意思?周瑜是怎么嫉妒诸葛亮的?②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他暗中又做了些什么?③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加害自己,为什么还立下了军令状?从哪里可以看出?在理解借箭经过时,提问:①诸葛亮为什么要请鲁肃帮忙?鲁肃为诸葛亮做了哪些准备?为什么不让周瑜知道?从中可以看出什么?②诸葛亮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去取箭?在船上为什么只管饮酒取乐?③曹操是怎样知道上当的?他为什么不派兵追赶?从借箭成功这件事看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在理解借箭的结果时,提问:“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通过以上系列提问,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更加系统,更加深透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三、讨论启发 讨论法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比较多的,它是一种启迪思维,活跃气氛,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极好途径。因为在课堂教学中讨论启发不可忽视。如在教学《大海的歌》一课中的“太阳升高了,阳光在海波上闪烁着点点金光。我走向船头,迎着猛烈的海风,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这段话时,教师用投影将原文和去掉“猛烈的”、“无边无际的”、“欢乐的”等词语的话,让学生比较朗读以后。再启发学生和原句比较有什么不同?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在讨论时有的说,原句好,迎着什么样的`海风?是猛烈的海风,望着什么样的大海?是无边无际的大海,很具体。有的说,加上“猛烈的”这个词语,如果没有“无边无际”这个词语,就不能说明大海有多大。有的说,浪花唱着欢乐的歌,我们知道了大海唱的不是悲伤的歌,而是欢乐的歌。 通过讨论启发,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内容加深了理解,而且提高了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写作也有所启发,使读写有机结合。 四、演示启发   实验演示操作,以动手促动脑。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动一动手,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如教学《皮球浮起来了》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实物演示操作,启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个空的实验瓶,一瓶红色的水,一只乒乓球,两根小棒,一个小钩。上课时,让学生到讲台上按课文内容的顺序进行演示操作。在演示操作时,要注意方法,方法正确说明对课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就这样促使学生在动手中积极动脑,能够达到互相启发,加深理解课文的目的。 五,实验启发  实验启发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解认识的过程。从而学生通过感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明白其科学道理。如 教学《捞铁牛》一课时,就可以采用实验法启发学生。教师将一个玻璃缸装上水,然后放一些沙(“淤泥”)和几个铁块(“铁牛”);水面上放两只小塑料盒(“木船”)盒里放些细石子,用一根木棒拴住;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个拴在缸地的铁块上,让绳子绷紧。在实验时将盒里的细沙子一点一点弄出,塑料盒慢慢上浮,升到水面,铁块就被提起拉动。通过实验启发学生对捞铁牛这一个过程理解得一清二楚,从中懂得一些科学道理。 六,摹拟启发 所谓“摹拟”就是效仿事物的动作、神态、声音等。运用“摹拟”的方法启发学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烘托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如教学《种鱼》一课中小花猫把鱼种到地里一段时,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小鱼和其他种鱼的工具,拿出来放置于讲台上,在学生认真对于课文的基础上,指明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摹拟小猫种鱼的过程。当学生摹拟表演完后,教师便因势利导,并提问启发:小猫把鱼种到地里能收到很多鱼吗?这样的方法对吗?为什么?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怎样的?然后又让学生进行摹拟表演,通过摹拟表演,使学生明白正确的方法,悟出其中的道理:小猫一味地模仿农民种玉米和种花生的方法来种鱼,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因为鱼生活在水里,离开了水就不能生存,所以只有把鱼养在水里才能收获很多的鱼。 七,表演启发 表演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形式。通过表演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个“乌鸦”和一个“狐狸”的头饰,纳入课堂教学,狐狸用说奉承话骗取乌鸦嘴里刁的那块肉时,指两名学生一个扮演乌鸦,一个扮演狐狸进行三次对话表演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随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中明白:听奉承话会上当受骗的道理。 八,游戏启发 把游戏引进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说有唱,欢跳拍手,异常活跃,使学生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兴趣盎然地集中精力学习。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就可以采用游戏法进行启发,指明学生扮演小蝌蚪,另外找几名分别扮演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小蝌蚪在配乐朗读声中,找妈妈的游戏完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明确:第一次找:是年纪小,不懂事,盲目地找;第二次找:是身体长,以懂事,自觉地找;第三次找:是长成蛙,见识多,准确地找。 九,电教启发 电化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运用电教启发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突破课文的难点,解除理解的疑点。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电视录像,启发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边看录像边思考下列问题: 1,“五壮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的? 2,“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 3,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在选择哪条路时,班长和战士们的表现是怎样的? 4,“五壮士”跳崖后,有那些战士牺牲了?还有谁没有牺牲? 由于电视录像就是当时“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真实情景,同学们观看后在情感体验上产生了共鸣,而且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理解更加渗透。 十,竞赛启发 各种知识竞赛原本是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时髦活动。将这一活动形式引进课堂进行语文教学,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在课堂上举行这样的活动:一是要围绕课文的重点,按知识、能力、智力等编拟竞赛题;二是命题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和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学习语文的规律,并且还要具有四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三是比赛分组进行,并有一定的比赛规则,否则课堂上会乱成一锅粥;四是竞赛题分笔答题、共答题和抢答题;五是根据题目的难易确定分值;六是小学生不要采用倒扣分的方法,以鼓励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形式多样的“启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迪思维以及分析综合能力很有裨益,更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现“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 通讯地址:湖北省恩施市教研室 联系电话:0718-8231329(宅)8283563(办) 邮政编码:445000 电子信箱:afang555@yahoo.com.cn
相关专题 组合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