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作文高分佳作辑选辽宁卷

长安长长头发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长安长长头发”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全国高考作文高分佳作辑选辽宁卷(共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全国高考作文高分佳作辑选辽宁卷

【高考真题】

有这样一段由成功人士代言的广告语:“人生如登山,往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我能!”

请联系你的感受和认识,以“我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分)

【文题诠释】

今年辽宁卷的作文命题形式仍然是命题作文。这是分省命题以来辽宁卷连续第三年出命题作文。是“今年花胜去年红”,是“肩膀”。今年是“我能”,这个命题作文同样展示了辽宁高考语文卷的亮点。经过认真分析,今年的作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命题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命题作文的命题方式,而且有了新变化。继承的是近两年作文命题的基本特点,自第一次分省命题以来,作文命题就呈现了多样化的特色,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等作文形式纷纷登陆高考试卷,过去那种一种命题形式一统天下的模式被彻底打破(以来连续7年全国卷是以“话题作文”为主打品牌的)。辽宁卷的作文命题很好地继承了这个特点。再者,今年辽宁卷命题作文有一个最明显的变化:不是直接给出作文题目,而是有一个由头,然后归纳出作文命题的内容,虽然这种现象在20北京卷“说‘安’”的作文命题中有所体现,但本命题的呈现方式是以一段广告词的形式来引出命题的,既显得生活气息浓厚,也不给人突兀之感。

高分佳作1

我能

辽宁一考生

“我能”,这两个汉字一共有十七画,从出生到今天考场上的我,每一年都在用力地写那犹如千斤重的一笔,十七年才写完这两个字。“我能”,在英文中译为:I believe I can。这句话只有十二个字母,从小学开始到今天考场上的我学了十二年,才拼完这句话,并且有机会让这句话生效。

小时候,看妈妈的婚纱照总是很嫉妒,“为什么会那么美呢?我也能穿,我也要穿。”无奈之下,妈妈给我买了一条白色的裙子,虽然没有妈妈的华丽,但还是很高兴,因为穿上它就会想像出当自己真正穿上婚纱的时候有多美,心里暗暗自乐,我就是怀着这种说不清楚的梦想,一天天长大。长大了,才懂得那是怎么一回事。即便如此,喜欢白色并没有改变。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妈妈的工作服。

妈妈是一位妇产科医生,每当妈妈为别人接生的时候,都会欣喜得要命,“你看他(她)的小手、小脚可真小,毛发还未干,小嘴咧得大大的,从一出生就开始哭,可爱极了。真不知道是怎么把你养这么大的。”妈妈给每个她接过生的宝宝都照了照片,开始我还觉得很不理解,但后来却越发喜欢了妈妈的做法,在妈妈的影响下,我也想当一名医生,一颗小种子就这样在我心中发芽了。

偶然的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幅令我难忘的'画面:一个卷头发的男士,一双蓝色的眼睛,分明是外国人。“死洋鬼子,还嫌中国人不够惨,是不是?杀人就杀人呗,还拿着剪刀在中国人的胸膛里弄来弄去。”“什么?他是加拿大著名的医生白求恩, 二战时来到中国,那是为中国士兵做手术。后来在一次手术中因为感染而去世,中国人民为了纪念他,还建立了一所大学,名叫‘白求恩医科大学。’“啊,原来是这样!”

上高中后,才知道学医不是件容易的事,再加上妈妈告诉我:“当医生要胆大,动作要恰到好处,心理素质要好。你行吗?”“我不会动摇的,没问题,我能!”我斩钉截铁地回答道。自己一路走来才知道有多辛苦,不过,现在我一点都不后悔当初说过的话。英国南丁格尔是家喻户晓的护士,在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我要向她看齐,我相信“我能行”,而且我要超过她,挑战极限。

走过五千多个日日夜夜,才有幸坐在今天的考场上,在这里我要为我的未来描绘蓝图,尽情地挥洒我的才能,“心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大”。我相信,我能!妈妈,我真的可以说“我能”。不久的将来,你将看到一位穿着有百合一样洁白、有丁香花一样清香的女孩站在您的面前,一定会的!一定会的!

名师点评

文章读来很细腻,像一个人在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理想的故事,是的,理想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要付出辛劳的,就如考生所说的:“‘我能。’这两个汉字一共有十七画,从出生到今天考场上的我,每一年都在用力地写那犹如千斤重的一笔。”这不仅是考生自己的体会,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因此,考生把这段话用在了文章的开头,既醒目又有新意,然后考生开始讲自己的故事,自己成长中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是“我能”的表现,故事到了最后,考生以“我能”的激情完结全篇。

【亮点透析】

基础

等级

切合题意

文章虽然是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但却始终围绕“我能”来行文,切合题意。

思路清晰

结构严谨

文章以“我”的成长为主线来呈现“我能”的主旨,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发展

等级

构思新巧

推理想象

有独到之处

文章以“我能”为中心,以“我的成长”为线,组织材料,在构思上,能够从“我能”两个字的笔画入手来开篇,很有新意,由此,考生的推理想象力也是很独到的。〓〓现场评分:内容20分+表达19分+发展19分=58分

高分佳作2

我能

辽宁一考生

蓝天,白云,藏着我们无尽的梦幻,那就是为之拼搏、为之奋斗的目的所在。那么,就让我们经历地狱般痛苦的磨炼,炼就出创造天堂的力量;让我们用一方沃土种植我们坚定的信念;让我们用一阵春雨洗礼我们执著的追求,用双手洒下金色的“我能”二字吧。

流过血,才知道世间的绝唱;搏击过,才知道飞翔的豪迈。绝唱是我们失败后的反思,豪迈是我们奋斗后的经验。在反思与经验中,我们拥有了“我能”,“我能”成为了支撑我们人生信念的指路明灯!曾记否,有多少人,经历十二年的风风雨雨,十二年的期望抱负,却因一时的傲慢而付之东流。失败者的梦在何方?不在萎靡不振的精神里,而在奋起直追的“我能”中。

在这时,我想起了妈妈,那个为我而努力劳作的妈妈,那个带病为我奔波的妈妈,我只能努力,告诉自己,你是最棒的,相信自己,我能!但去年高考的失利,着实让我变得焦躁、失望。但在今天的考场上,“我能”仍是我不变的执著!

心灵深处,又一个声音提醒了我,你知道八次落第的归有光是什么样子吗?七败七战的英国名将威灵顿又是什么样子?“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蒲松龄心里的地位有多高,你又知道吗?不要怕考场上的失利,也不要怕那即将到来的困难,更不要认为自己不能,只怕你没有努力的信心。

是的,挫折中,我承担着痛苦,在痛苦中,我坚持,我要做一只破茧的蝴蝶,我要冲破这茧的束缚,蜕变成一只美丽的让人羡慕的蝴蝶之王。我知道只有磐石般的信念、蒲苇般的韧劲,才能摆脱浮躁,迎接曙光。

我虽然失败过,但我正在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因为我相信我能。生命在破茧时才最辉煌,不要灰心,不要逃避,把心放平、放稳,只要我能,一切皆能。

因为我能,沧海挂云帆,站在高考最前沿,海纳百川;因为我能,不畏绝壁肯登攀,考场逐鹿我为先,前途更宽。

此时,我仿佛看到了阳光与大海。金色的阳光一点点地将海水忧郁的蓝色吞噬,我站在海边,一遍一遍地翻唱着那首《从头再来》。

名师点评

文章以“我”的高考失利为内容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文章充盈的是考生对失败的看法以及补救的措施,但在行文中,考生却用了诗化的语言来阐明主旨,显得非同凡响。开篇以起兴的手法道出“我能”,然后写自己曾经是一个高考的失败者,但在今天的考场上,“我能”成功,为什么?因为我已经对失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且我心里有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我能”!而后,考生以《从头再来》的歌曲结束全篇,余音绕梁。

【亮点透析】

基础

等级

切合题意

文章以“我能”为核心,围绕“我能”选材,切合题意。

内容充实

中心明确

文章虽然主要写“我能”在高考中取得成功的事情,但在选材的时候,考生旁征博引,从自然万物到中外历史名人,从个人的体验到个人的抒怀,无不显示了文章内容的充实,而且这些内容都围绕“我能”的中心进行,自然中心明确。

发展

等级

语言有

文采

文章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如文章开篇与结尾即是。〓〓现场评分:内容20分+表达19分+发展18分=57分

高分佳作3

我能

辽宁一考生

在一次运动会上,有三个孩子同时在白色的跑道上奔跑,忽然,三个孩子都同时跌倒,站在一旁观看孩子们比赛的三位妈妈也不约而同地跑过来:第一个妈妈看到自己的儿子满脸尘土,爱怜地说道:“来,宝贝!妈妈和你一起跑!”第二个妈妈看到倒在地上的儿子,满脸怒气地说:“不能跑就别逞这个能,瞧这样!”第三个妈妈用手轻轻拍了一拍儿子的肩膀,说道:“孩子,摔倒了不可怕,站起来,继续向前跑!你能很好地跑完全程。”

据说,这场比赛三个孩子都跑到了终点,但是故事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深远的。对于三位妈妈的教育方式,我们都会赞成第三个妈妈的做法,即使这个孩子在这次比赛中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但妈妈的那句“你能很好地跑完全程”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一粒信念的种子,这粒种子会长成“我能”之树!孩子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会让这棵大树不断地生根发芽,不断地发展壮大!

所以,我认为,拥有“我能”之信念是一种人生的养分。

有了它,人们会不断地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生活的道路上,不总是风和日丽、微风拂面,有时也会有雷电交加、暴风骤雨的时刻,面对这样的处境,我们该如何继续前进、走出低谷,是“我能”之信念给我们提供了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动力,所以我们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

有了它,人们会不断地开拓进取,追求卓越!有人说,平平淡淡真人生。人生平淡固然好,但我们拒绝平庸,如果把平淡与平庸等同起来,那么,人生就索然寡味。因此,我们有理想的人,每天都不断地在开拓,在进取,在为追求理想而奋斗着,都有着“山登绝顶我为峰”的雄心壮志!这些不都缘自我们具有“我能”之信念吗?

有了它,人们会不断地积蓄力量,开创未来!拥有“我能”之信念的人,他对人生充满着无限的憧憬,有着无限的拼搏之精神,在憧憬与拼搏中,不断地积蓄力量,把无限的力量用于开创美好的未来!

“我能”是一种养分,是人成长的动力。“我能”是三月的春雨,滋润着干涸的土地;“我能”是夏日的浓荫,消解着焦灼的心境;“我能”是冬日的暖阳,温暖着一个个冰冷的灵魂!

名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角度比较新颖的文章,考生把“我能之信念是一种人生的养分”作为写作“我能”的中心,然后从不同的方面阐释“我能之信念是一种人生的养分”的作用及其意义,后又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结束全篇。文章立意高远,引人深思。

【亮点透析】

基础

等级

切合题意

文章围绕“我能之信念是一种人生的养分”来选材来行文,切合题意。

内容充实

中心明确

文章以一段故事开篇,引出“我能之信念是一种人生的养分”的观点,然后考生又从不同的角度来证明本观点,内容充实,中心明确。发展

等级

见解新颖

推理想象

有独到之处

考生以“我能之信念是一种人生的养分”为立意,见解新颖,而且又能从三个孩子跑步的故事提炼出这个观点,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现场评分:内容20分+表达19分+发展19分=58分

篇2:全国高考作文高分佳作辑选(四川卷)

全国高考作文高分佳作辑选(四川卷)

20全国高考作文高分佳作辑选(四川卷)

【高考真题】

作文(60分)

请以“一步与一生”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文题诠释】

当年四川高考作文被撩开神秘的面纱时,既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又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对于今年的四川作文,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玩味,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关注。

1.一个值得玩味的题目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题目乃作文的眼睛,好的作文题目能让考生眼前一亮。今年的四川

高考作文极具生命意识,考生在行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一场生命的洗礼。“一步”一“人生”,“一生”一“顿悟”。从词的构成来看,“一步与一生”属于联合词组,表面上看“一步”与“一生”的位置可以互相置换,实则并非如此。从审题层面来看,这个表面并列的词组之间还暗含了一个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一步”是条件,而“一生”是结果。选择怎样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直接决定了你将收获迥异的“一生”。

2.两个值得思考的着力点

2007年四川作文,主要考察了两个能力。其一是学生的辩证思维的能力;其二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取向的能力。

2007年考试大纲将发展等级中的“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调整为“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强调对学生思维的考查。高考作文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看法、观点,自然涉及到考生的辩证思维,考生只有运用独特的、正确的思维来思考,才可能得出新颖别致的观点。同时,大纲将发展等级中的“有个性特征”调整为“有个性色彩”,也是强调突出考查考生的个性思维能力。考生对生活有个性的独特的感悟和思考,对生活有真情实感,写出的作文才有个性,才算得上是个性化的作文。今年四川的高考作文在这两个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步”和“一生”之间就存在着辩证关系,只有洞晓了题目的内核,考生才可能写出独特和个性的文章来。

高中阶段,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渐次形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中学生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特别是高中生,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大事要了然于心,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懂得自觉地把生活纳入语文,对社会上的一些事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传达自己的心声。20洪战辉用个人之肩扛起了教育这扇大门,演绎了什么叫良心?白芳礼老人用拉三轮车换来的几十万人民币把贫困大学生重新送回教室,诠释了什么叫奉献?刘念友用下井挖煤挣钱的方式来帮助游走于校内与校外的寒门学子,再现了什么叫价值?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霍英东,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慈善事业,累计捐资达150亿……这些感人的事、动人的情值得高中生慢慢体味,深入追问。不断地加强社会责任感的自我教育,领悟顾炎武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

高分佳作1

一步与一生

四川一考生

自然赐予了人类双脚行走的权利,因而,他们可以在无数的生物种群中脱颖而出,成为大自然的主宰,同时在自然演进的过程中留下自己不灭的足迹。而作为个体的人都得经历向死而生的过程。因此,他们的脚步也会从蹒跚迈向坚定,一步一步地留下人生的辉煌。

婴儿时期的每一步,都显得格外小心,颤巍巍的双腿艰难地向前挪动,然而就从迈开第一步的那刻起,他就向世界发出了强有力的呼喊:“勇敢迈出你的第一步。”于是,一个充满未知和神秘的世界在脚下不断地延展,无法预知前面是坦途还是深渊,但仍要无畏地走下去,如远古的人们在黑暗的森林中顽强的探索――既然有了行走的权利,就不能拒绝迈开步子、裹足不前。可以说,婴儿时期的每一步都是给将来打基础――骨骼和肌肉在不停地生长,步履便会愈加稳健,亦如雄鹰在幼时就要被父母从悬崖抛下,强迫他们拍打翅膀,学会在蓝天自由自在地翱翔。

青年时代的脚步匆忙而又张狂。他们的双腿充满了力量,健步如飞,却少了些许沉稳。但这都不重要,倘若此时的脚步过于沉稳,不免在小心之中显现老气,那便不能称为青年。青年时代的每一步可以看作是在不断地调整人生的`航向。因为对一艘船而言,若方向稍有偏差,速度越快,就越容易偏离预定的航线。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时的每一步都跨稳了、跨对了,那么人生就要少走许多弯路。诸葛亮二十八岁出山,周瑜十八岁挂帅,虽然崎岖不可回避: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周公瑾英年早逝,折戟沉沙。关键的是不要让脚步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要踏出一条灿烂光明的人生之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如果他第一步踏错了,那么旧中国不过多了一名工程师或一个养家糊口的郎中周树人,而不会有伟大文学家的诞生。

中年的脚步,便多了一份沉稳,这是经过数十年的磨炼之后才有的气度,举手投足,都流露出一份淡定的从容,面对太多的抉择,他们学会了笑对人生,这时的脚步不再匆忙,偶尔还回回头,看看身后留下的足迹,每一步都如此小心,因为肩负着伟大的责任。

时光流逝,当一个人白发苍苍,又如同婴儿般,拄着拐杖驻留人生最后一程时,蓦然回首,他应该为自己高兴――婴儿时积累了力量,力量虽小却步履顽强;青年时选择了正确的方向,脚步跨得很大,速度很快;中年时肩负着巨大的责任,脚步沉稳中透露出些许淡定从容。

人一生的脚步就应当如此度过。

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一步一生,一生一辉煌。

名师点评

今年四川作文看似简单,写出新意却很难。在一袋试卷中,大多数同学的立意行文都较单一,很难发现让你眼前一亮的文章。一般的行文思路都是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入手,谈要走好第一步,然后得出“一步决定一生”的观点,所用的论据材料也较陈旧,论证思路雷同。甚至有同学把“感动中国”年的人物的材料加以简单拼凑,文章搞得不伦不类。而本文跳出了这种写作的束缚,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幼儿、青年、中年、老年。然后,就不同阶段人会选择不同的迈步,不同的迈步都是由年龄不同而决定的。幼儿的脚步于颤巍中探索,青年的脚步于匆忙中矫正,中年的脚步于沉稳中淡定,老年的脚步于蹒跚中回眸。整篇文章思路清晰,文脉畅通,叙述理性,得出的结论让人信服――人一生的脚步就应如此度过。

在第二段,作者巧妙地使用了类比手法,将幼儿的跨步和幼鹰如何学会飞翔类比,让读者易于接受。在第三段,作者把历史上的人物信手拈来,增强了本文的历史内涵。

本文存在不足的地方:深度不够,缺乏辩证思维。

【亮点透析】

基础

等级

观点明确

中心突出

作者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在文首就理性地亮出“他们的脚步也会从蹒跚迈向坚定,一步一步地留下人生的辉煌”观点,成为全文的纲。观点态度十分鲜明。

内容充实

文脉畅通

作者按幼儿、青年、中年、老年四个人生阶段分别阐述关于跨步与人生的关系,幼儿的脚步于颤巍中探索,青年的脚步于匆忙中矫正,中年的脚步于沉稳中淡定,老年的脚步于蹒跚中回眸。条分缕析,文脉畅通。

发展

等级

有创新

构思新巧

文章类比精当,引用合理。为了佐证“幼儿的脚步于颤巍中探索”的观点,将幼鹰如何学会飞翔的过程与之类比。用诸葛亮、周瑜的例子来证明“青年的脚步于匆忙中矫正”,引用恰切,叙述理性。

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19分+发展17分=55分

高分佳作2

一步与一生――辩论实录

K校准备参加市高中生辩论对抗赛,决定在高三(6)班班长郑静跟团支部书记严正中间挑选一位。这样,二人之间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华山论剑。

学校选了46位同学为特邀评委,支持谁的观点就坐在谁的一方。抽签决定辩题之后,正方郑静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一步决定一生”的观点。郑静温文尔雅的形象吸引了大多数女生的掌声。

“一步决定一生,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说法,我的观点是:一步未必就能决定一生!”反方严正的观点同样得到了不少同学的认可。

郑静站稳脚跟,步步为营:“在座的朋友都即将面临高考,众所周知,有的同学将迈进大学校门,有的同学则会被高等教育拒之门外。请问对方辩友,这样的结局难道不会决定我们的一生吗?”

尽管反方的两位观众走向了正方,严正仍然镇静自若:“不可否认,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但是,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爱迪生读完三年小学就离开校园,却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难道对方辩友不知道吗?”

“试问:没有爱迪生迈出学校大门的那一步,会有他发明之旅的辉煌人生吗?这不是恰恰印证了一步决定了他未来的一生吗?”郑静咄咄逼人,一个漂亮的防守反击博得了满堂彩,就连反方的观众也加入了鼓掌的行列。

严正的反击针锋相对,步步紧逼:“对方辩友的说法明显混淆了两个概念:爱迪生没有在失学的那一步中沉沦,而是在人生的第一步遭遇遭受挫折之后,重新迈出了最伟大的一步!”他的辩驳同样夺彩,场上掌声如潮。

严正发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一步带来一生的顺畅,一步铸就一生的辉煌,当然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但是,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将改变人生的轨迹。因此,即便面对挫折,即便面对灾难,只要我们把握住机遇,把握住自己,每一步都将谱写人生的新篇章!请问对方辩友,作为一名班长,你敢说不是吗?”

在严正义正词严地使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之后,镇静的郑静终于再次使出了杀手锏:“我十分赞赏对方辩友对待人生的积极心态。但是,我们的每一步都将改变人生的轨迹,决定着人生未来的走向,难道这不是真理吗?”

辩论的火药味一直很浓。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战异常激烈,如针尖对麦芒,可谓势均力敌。不过,虽是面红耳赤,倒也不伤和气;虽是剑拔弩张,却又不失君子风度。辩论结束的时候,结果却出现了奇迹――观众比居然为23:23,主席不得不宣布加赛5分钟。

于是,这场精彩的“华山论剑”再次掀起了高潮……

名师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构思新颖,彰显机智。在今年的阅卷过程中,有接近六分之一的考生错将标题作文当成话题作文,有漏写题目的,有另取题目的。根据要求,都要扣2分。而本文构思新颖,在写上标题的同时,确立副标题,在自己熟悉的文体上做文章,吸引了阅卷老师的注意,也反映出作者的智慧。

二、立意准确,内容充实。文章围绕“一步与一生”的关系来立意,通过设置辩论赛这一情景,辩证而巧妙地论证了“一步与一生”的关系:“一步决定一生”和“一步未必就能决定一生”。辩论赛的内容较为丰富,真实可信。

三、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作者按照辩论赛的程序,将自己的观点交给正反双方去“辨明”。从交代背景,到正反双方辩手的较量,以及最后的结果,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此外,“郑静”“严正”这两位辩手的姓名也有特点,运用谐音的修辞,既符合人物身份,又能从一个侧面烘托主题。

不足之处是有的语言还不够准确丰富,论据稍显单调。

【亮点透析】

基础

等级

切合题意

中心明确

全文围绕“一步与一生”的关系来立意,通过设置辩论赛这一情景,辩证而巧妙地论证了“一步与一生”的关系:“一步决定一生”和“一步未必就能决定一生”。切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

在一正一反的辩论中,有观点,有听众的反映,有评论。辩论中的事例贴近现实,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有较强的可读性。

发展

等级

有创新

构思新巧

在写上标题的同时,确立副标题,在自己熟悉的文体上做文章;按照辩论赛的程序,将自己的观点交给正反双方去“辨明”。从交代背景,到正反双方辩手的较量,以及最后的结果,构思新巧,结构严谨。〓〓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19分+发展18分=56分

篇3:全国高考作文高分佳作辑选湖南卷

【高考真题】

写作。(60分)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2)不得抄袭。

【文题诠释】

与往年相比,2007年高考湖南作文题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继续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个人健康成长。前三年湖南高考作文命题,无论是“家庭教育”“跑的体验”话题,还是“谈意气”标题,都旨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仍然高举这一旗帜,不仅标题的中心语直指“生活”,而且修饰语“诗意地”也暗示了这里的“生活”不是一般的平淡的生活,而是具有一定审美要求的高品位的生活,因为“诗意”也就是具有“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这也含蓄地表明了这一命题不仅暗扣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健全学生人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意旨,而且也暗扣了目前我国强调的构建和谐社会、提升生活质量的治国理念,用意可谓深远。由此可见,关注社会,关注成长,也将仍然是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主导方向。

二、继续限制文体,体现人文关怀。从开始,湖南高考作文对文体作了具体的限制,当年限制为写记叙文或议论文,结果绝大多数考生选择的是写记叙文,很难找到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因此,进一步加大了对文体限制的力度,只要求写议论文,这一限制对纠正应试作文文体不清的通病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但对那些擅长写记叙文的考生却不公平,这一点也受到了不少师生的批评。2007年又改为限制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这样更符合广大考生的实际写作情况。同时,湖南高考作文一直在审题上不为难考生,试题的导入语或材料都通俗简洁,如20“跑的体验”话题,就对“跑”从实到虚作了比较具体的阐释,2006年列举了“意气”的三个义项,2007年的命题则省去了标题前的材料,仅有“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这样的提示语,题目的“注意”部分对标题本身的立意重点给予了必要且重要的提示,即“注意‘地’字”,而这里的“地”字对考生准确审题立意极为关键,因为用“地”字,前面的“诗意”做修饰性状语,“生活”是动词,“诗意地生活”呈现的是生活的一种状态。

高分佳作1

诗意地生活

湖南一考生

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柏拉图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

然而,在生活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既不可能像陶潜一样隐居深山,也不可能如李白一样率性而为,更不可能学易安整日对红花绿叶诉愁思。难道诗意地生活只青睐古人,而将忙碌的现代人摒弃在外?

答案是否定的。不能隐居,谁说我们不可在心中开辟一方心灵田园?不可率性,难道在适当的时机也不可放纵一下自己的情感?不要多愁善感,难道就不能倾吐自己心中的愁思?

清晨起来,品一杯清茗,手捧一本《归去来兮辞》,让千百年前的悠悠山风,伴随着自己的精神,放飞到自己静谧、温馨的心灵田园,让自己的心沉淀、沉淀,在现代都市的躁动之中收获一份世外的宁静。这难道不是在诗意地生活吗?

在足球比赛胜利之后,你忘情地在雨中的球场里狂奔,任由汗水、雨水,甚至还有激动的泪水混合着流过脸颊,打湿衣襟。有人对你的这种举动感到不理解,问一场球赛的小小胜利何以令你高兴至此。但我说,这正是在诗意地生活。一次小小的胜利足以令我们欢欣鼓舞,一次小小的成功也足够让我们尽情狂欢。不要收敛自己的情感,让它自由地奔放吧!

心里有了不顺心的事情,可是身边没有听众,这时候如果将这些事情都锁在心中,只能徒添自己的烦恼。不如选择一种现代的方式诗意地生活吧!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上自己的烦心琐事,就像对花草倾吐自己的愁思一般。花草不能言语,但是这些“花草”却能替你排忧解难,让心中的不愉快更快地消逝。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吗?

其实,要诗意地生活,也就是要照顾我们的精神世界。哲人的话说得好,在物质丰富的时候,千万不能亏待了自己的精神。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里,如古人一般诗意地生活。

名师点评

这篇佳作,优点有二:

一、观点鲜明、思路清晰。文章先引用大家熟知的陶潜、李白、李清照的诗句勾勒出古人“诗意地生活”的几种方式,接着以反问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然后分三大段阐述了现代人“诗意地生活”,应该“在心中开辟一方心灵田园”,应该在“适当的时机放纵一下自己的情感”,应该选择恰当方式“倾吐自己心中的愁思”,最后得出要诗意地生活,“不能亏待了自己的精神”的结论,文章思路清晰。

二、句式灵活,语言流畅。文章开头三段以长短交错的句式构成排比段,彰显了语言的气势。论述部分恰当运用反问句、感叹句,增添了句式的灵动感。阐述现代人“开辟心灵花园”的语段,描写、议论相结合,语言形象而富有诗意。

【亮点透析】

先引用陶潜、李白、李清照的诗句,接着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着重阐述现代人“诗意地生活”,由古入今,思路清晰。

语言流畅,运用不同的句式,语言流畅,富有表现力。

先谈古今“诗意地生活”的不同方式,由现象入本质,得出了“不能亏待了自己的精神”的结论。有文采,文句有表现力

引用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诗句彰显文化底蕴。〓〓现场评分:内容24分+表达25分+发展10分=59分

高分佳作2

诗意地生活

湖南一考生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平静的生活里奋力地拼搏。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至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

这种生活的诗意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语》中的人生三境界。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寻诗意的天堂。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冲得一片诗情到碧霄?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凤栖梧》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实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这等人生,谁人敢说不诗意?!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且不论这“麦田”是大是小,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便收获鲜花与掌声;失败了,便收获一段经验几多教训,然后从头再来。就像季羡林先生所说:“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收获,是收获理想,收获奋斗,收获一段诗意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收获让它有一片金黄的款款诗意。

用执著打破命运的锁,把生活活出诗意,种下理想,不懈奋斗,相信终会有“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名师点评

这篇佳作成功之处有三:

一是结构严谨,论点新颖。文章采用开头三句话提出论点、中间三段文论述观点的议论文结构模式,巧妙地将“诗意地生活”与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联系起来,精练地概括出“种下理想,不懈奋斗”“收获诗意人生”的新颖观点。

二是文采斐然,诗意盎然。作者对“诗意地生活”的理解,用语精练、形象而新颖,如“点燃”“洗去”“擎起”等动词,用得精练准确;“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等比喻句用得新颖贴切。

三是材料新鲜,积累丰厚。文章用到的材料,古今中外不下10处。有的直接引用,有的间接引用;有的描述较详,有的一笔带过;有的出自课内所学,有的来自课外阅读;有事例,有诗句,但无不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彰显出作者平时阅读涉猎之广、积累之丰。

【亮点透析】

“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至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以精练的语言诠释了“诗意地生活”这一主旨。 用王国维“人生三境界”来具体地诠释“诗意地生活”。海明威的浪漫、梭罗的寂寞、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泰戈尔的诗、秦始皇的一统天下、季羡林的妙语、李白的诗句……运用了开头三句话提出论点、中间三段文论述观点的议论文结构模式,构思精巧。

〓〓现场评分:内容25分+表达25分+发展10分=60分

高分佳作3

诗意地生活

湖南一考生

这是个下着小雨的清晨,我们行走在泥泞的山路上。山不高,有溪水流淌而去,寒风扑面。

小雨。雨在空中回旋飘飞,密密地打在脸上,冰凉冰凉的。这淅淅沥沥的雨,向着远处延伸,终于成了一帘白幕,把天地万物遮挡得严严实实。我们在雨中前进,任这上赐的甘霖湿透全身每一个角落,从头到脚,由嘴到心,那心里有诗在流淌,它漫过心坎,静静溢出“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路。路在雨中醉了,醉成一片烂泥。它们偎依在你的脚下,奔放地献给你那橘黄色的吻。路在这雨中醉了。醉得没有了前行的路。“多歧路,今安在?”我们站在雨中怅然。山。路就在山腰上。山并不高,它不是北方高大挺拔的汉子,它是这水乡里生长的姑娘。雨的润洗使这姑娘愈发俊秀了,用迷人的笑迎着我们。于是我们也醉了,我们摒弃了路,越过草丛,越过荆棘,援着树木,攀上大石,向着山顶进发。山的肌肤是暖的',散发着腾腾的热气;山的笑容是绽开的,散发着幽幽的清香。这山比不上“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却也如此令人陶醉。

水。站在山顶,远远的小城环抱在水的怀里。“一条古时水,在我手心流”。我们都摊开手掌,让雨水在上面汇集。那些细小的沟渠刹那间就填满了,汇成小流,汇成溪,汇成江河,汇成大海,终成一片汪洋。我们都感动了,泪水也就势汇进手中的海里。你知道吗,站在这山上,我们看到了一片海,那是我们心中的海,比真正的海更加波涛汹涌,肆意汪洋。

风吹起来了。“风啊,你吹起来吧,摇动我呆滞的目光,成两条波光涟潋的溪流,我将以你的慈爱,重以手指,蘸着时间。”我已经忘却了这诗人的名字,却永远记得这诗。风吹起来了,带来远方的寒意,远方的歌,远方的希望。

我们站定,向远方致敬。这是一次平常的攀登,却也是一首清新的小诗。

我们都说,要永远诗意地歌唱,诗意地生活。

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歌啊,我们自己的诗。

叶芝说,我将不停地走啊,不停地歌唱。

名师点评

写自己的生活,容易流于平庸,但这篇佳作却写得充满诗情画意。作者通过“一次平常的攀登”中的所见所思,具体地表达了“要永远诗意地歌唱,诗意地生活”的观点。作者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再现了一幅幅诗意的画面:如,“小雨”“成了一帘白幕,把天地万物遮挡得严严实实”;“路”“在雨中醉了”,“偎依在你的脚下”,“献给你那橘黄色的吻”;“山”是“水乡里生长的姑娘”,“用迷人的笑迎着我们”。这样的描写,赋予平常所见的自然景物以人格化,让人读来备感别致新颖、鲜活灵动。

【亮点透析】

写雨写路,写山写水,无不突出了“要永远诗意地歌唱,诗意地生活”这一中心。感情真挚。如“站在这山上,我们看到了一片海,那是我们心中的海,比真正的海更加波涛汹涌,肆意汪洋”这样的语句,由于是建立在作者细致的观察、细腻的描写基础之上的,因此抒写的情感自然而真挚。

无论是文中“我们”的形象还是自然景物的形象,都给人以立体感。如,“山并不高,它不是北方高大挺拔的汉子,它是这水乡里生长的姑娘。雨的润洗使这姑娘愈发俊秀了,用迷人的笑迎着我们”等语句,形象丰满。

〓〓现场评分:内容25分+表达24分+发展10分=59分

篇4:全国高考作文高分佳作辑选福建卷

全国高考作文高分佳作辑选(福建卷)

20全国高考作文高分佳作辑选(福建卷)

【高考真题】

作文。(70分)

题目:季节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文题诠释】

年福建省高考作文是以“季节”为标题的命题作文,这样的命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一方面,2007年福建省作文试题并没有延续近三年自主命题的繁复与求新求变风格。众所周知,自从福建省高考作文以孔子、薛宝钗等十个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为话题“横空出世”以来,总体给人的感觉是福建省命题者是在作试图求新求变、“领先全国”的努力尝试。而2007年简洁的作文试题简直就是对福建省前三年自主命题的极端“反叛”!另一方面,命题作文的回归正是对近两年来全国各省市作文试题新变化背景的有力呼应。在近两年的各省市自主命题中,材料作文、命题作文悄然“回归”。以20为例子,在18套全国及各省市自主命题试卷中,湖南、北京、上海等七个省市均选择了命题作文形式,命题作文俨然已经与话题作文“分庭抗礼”了。由此可见,2007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选取命题作文的形式,显然不足为怪。

以“季节”一词作文,可以看出命题者有想让多数考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的命题愿望。因为再不济的高考考生,也明白“季节”有四季,春之灵动、夏之热烈、秋之萧索、冬之凛冽,皆可成文;或者言“季节”有更替,四季有轮回,等等。但是,看似“返璞归真”的2007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目却并不会像其表象所显示出的那样简单,套用一句广告词就是“简约而不简单”。命题作文的命题限制并不利于考生的自由发挥,各显其才,而且很容易导致“千人一面”,好坏难分。凡是有过作文经验的人都知道,越是简单易作的作文题目越是不容易写出好文章。再者,独词式作文命题,虽然审题对象集中而明确,但由于提供的审题信息相对较少,因此也容易让考生产生偏读甚至是误读,所以对题目的准确审读便成为完成好作文的关键。考生必须明确独词题目的内涵和外延,了解这个词语的比喻义、抽象义等等。就“季节”一词来说,它的词典义是“一年里的某个有特点的时期”,了解了“季节”的基本内涵后,再外延并挖掘“季节”的比喻义、抽象义。而无论是对自然、人生的感悟还是对人类历史、社会的思考,则一定要将“有特点”这一核心词语呈现出来,如此方能算得上是一篇“符合题意”的作文!

高分佳作

季节

福建一考生

怀念从前,季节总如歌般行吟。当春来到时,就有“桃之夭夭”的景致;当夏来到时,就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机;当秋走近时,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当冬走近时,会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韵致。

那该是怎样的乐趣,怎样的生活?

有四季伴你前行,生活的路如此多姿多彩,一路蜂飞蝶舞,一路花香弥漫。

而如今?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于是春天的草没有了立足之地;土地水泥化了,夏天的溪流没有了流淌的床;清洁工扫得勤快,秋天的落叶没有了归根之所;扫雪车多了,冬天的雪没有了消融之家。

工厂的烟囱多了,挺拔的大树多了,宽阔的大道有了,山间宁静的小路没了。

哎,我们多么可怜啊,这个时代的人!办公室一族无论严寒或酷暑,总有空调机调节室内的温度。办公室似乎可以称得上“四季如春”,可君不见,那里面的空气如何污浊!

一名演员,必须在酷夏,顶着大太阳穿冬天的棉袄,还要对着摄影机微笑,显得“很温暖”。外面,明明大雪飘飘,她还要穿着清凉的夏装在台上演出,演出夏天的味道。

可怜的人哪!

季节,与他们如此格格不入。季节很艰难地走近他们,他们有些人却用手一挥,摆开了四季。

有的人汲汲追求,追求财富,追求地位名望,所以他们厌恶四季,一年到头只要能西装革履、风风光光就行。这些人,是季节所该抛弃的人!

可是,绝大部分的人是可怜的,他们喜欢季节,可是他们的工作时间安排表上,没有安排与四季见面玩耍的时间。他们是被迫离开季节的。

能不可怜他们吗?

什么时候,还能够有像李清照那样与朋友一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时光?什么时候,还会有机会去原野桥畔领略“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清爽?

城市在一座座地建设着,为何不给季节留一个空间,让他们在城市安家!不要只让季节从稻田走过,也让季节在城市与人为伴。

怀念从前,向往明天。希望明天,季节在城市扎根发芽,开花,如歌般行吟。

阅卷手记

作为一篇标杆佳作,本文特点鲜明。首先,作者立意深刻,选取今昔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怀念从前,季节总如歌般行吟”的怀念之情以及“希望明天,季节在城市扎根发芽,开花”的美好愿望。写往昔,多引用古诗文名句,诗化的语言使文章极富文学色彩;写今朝,列举眼见耳闻的人或事,让读者在感同身受之中点头称许,很有说服力。

其次,从文章的结构上看,全文层次非常清晰,脉络分明:作者先勾勒出从前“季节”之美好景象,然后一一列举今朝人们“被迫离开季节”的种种丑陋现象,最后再一次表达出对美好季节的向往和希望。

第三,感情真挚。作者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将人们今昔对待“季节”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而在这样的今昔对比中,让人分明地感受到了作者褒昔贬今的情感态度,情真意切,十分具有感染力。

当然,文章最令人称道的还是作者流露出的对今昔变化的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感悟、反思,这样的思考、感悟和反思,显然正是现在中学生最为匮乏的品质。今年的阅卷工作中,出现了不少类似的议论性散文,因此,这篇标杆佳作对今年阅卷的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现场评分:内容24分+表达24分+发展19分=67分

高分佳作

季节

福建一考生

曾经,想要做一个豪放不羁的文人,行走在羽扇纶巾之间,落花中独立,看微雨中飞燕,绿柳如烟中墨笔生香,只求在宋代那华美的锦缎上留下自己韵短而味长的一笔;曾经,也想学易安凄柔忧婉,随手斟杯青酒,便能盛满离人的眼泪,书页间曼曲轻歌,便能道尽万古痴情。

然而,属于宋词的季节,那百花热情绽放的春季,如今却早已静静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如同秋季般萧瑟与荒芜的现代社会,所有美好的事物早已如落叶般静静飘落。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字时代的到来,那个精致玲珑的季节,早已浓缩成淡淡的疏影,在墨香古卷中沉淀下去。骢骏驰骋,快不过手中鼠标轻点;绿蜡红烛,亮不过高楼灯红酒绿。身前身后,全是忙忙碌碌的上班一族;睁眼闭眼,都是琳琅满目的红绿指数。生活节奏正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增长,现代人正在把自己变成流水线上的罐头,没有个性,毫无情感,有的只是机械地、快速地朝着尽头移动。在那本该丝弦弄音、霓裳轻舞的七夕之夜,还会有谁去看那纤云暗渡;素笺成灰,相思成灾,在爱恨情仇随意抛洒的今日,还会有哪家女子“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是个欲望充斥灵魂的季节,回望钢筋水泥的丛林,如秋季般阴森。人们的心灵被禁锢,在追名逐利中迷失自我,却叹息良辰美景虚设,世路难行。可是,又有谁肯把浮名换作浅斟低唱?又有谁坦荡,一蓑烟雨任平生?太多的是非恩怨剪不断,理还乱,我们日日彷徨不知所终,哪里还能用无与伦比的文字,写出千回百转却明澈依旧的心境?

现代人的空虚、寡陋,就似落叶后的枯树枝,单调乏味。记得张潮《幽梦影》中有言:“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现代人却早已习惯于“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店,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而那造就山水仙气、世外清音的佳句,那种意在笔先、神余言外的韵律,也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于暮霭沉沉中遁于无形;那兰舟催发的桨声,也早已在千里烟波的楚江里,一篙独去。

回眸之间,万千繁华已落尽,只剩一个单调的秋季。

名师点评

一篇在高考考场中能称得上美文的文章,一定能成为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然而,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却不一定是一篇令人称道的美文。而眼前的这篇文章,却是高考满分作文与高考美文的完美统一。首先,这篇文章的意境美。只要一读文章的开头,浓郁的墨香诗韵便营造出优雅、深邃的文学氛围,强烈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睛和阅读神经;而字里行间中流露出来的内涵及意蕴,十分耐人咀嚼,意境深远。其次,这篇文章的语言美。通读全文,作者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遣词造句的能力的确让人称道,引用、排比、拟人、比喻等表达技巧也十分娴熟,各种句式也能灵活运用,极具美感。如结尾句“回眸之间,万千繁华已落尽,只剩一个单调的秋季”这样极富表现力的句子比比皆是。最后,这篇文章的情感美。文章并没有一味地在文字上下工夫,以浓烈的对现实社会的失望之情为内核的内容表达十分的充实和实在。当然,除却环顾时的失望,尚有回眸处的向往与反思中的批判。

【亮点透析】

全文紧扣“季节”展开,有古代“属于宋词的季节”,更主要的是现代社会这一“单调的秋季”。写出了“秋季”的时令特征以及如“秋季”般的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十分符合题目“季节”的审题要求。

作者写“季节”,选取“如同秋季般萧瑟与荒芜的现代社会”,其间贯穿的是古代那“属于宋词的.季节”的美好。今昔对比,时今时昔,或今或昔,材料丰富,内容充实。

文章纵观人类历史,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只剩一个单调秋季”的原因是“没有个性,毫无情感”“现代人空虚、寡陋”,读之很受启发。

文章写的虽然是美好“季节”在现代社会的“沦落”,但由于作者十分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让每一个读了这篇文章的人都能够看到一个爱思考、追求真善美的作者形象。而全文营造出来的浓浓诗意,让文章十分耐读,意境深远。

文章开头段,句式灵动,起到了“凤头”的作用;结句简洁有力,起到了“豹尾”的效果。而贯穿全文的大量的古诗名句的引用或化用,更是使文章的语言极具文学色彩,让人爱不释手。〓〓现场评分:内容25分+表达25分+发展20分=70分

【考场失误文】

季节

福建一考生

试问一年四季,绚丽多彩的春,奔放热烈的夏,深沉内敛的秋,冷静严谨的冬,你会挑选哪一个季节?很多会根据自己的喜恶挑选一个,可我有着另一种想法,我愿追逐先人们给出的答案……

“执著”的季节

他因上谏而得到男人的最大耻辱――腐刑,他已不是男人,可他却以男人的执著,拖着耻辱之身,探陈胜之兴衰史,访秦王的音乐,踏遍神州五十载,抱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执著,以屈辱之身写了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史上留下灿烂辉煌的一页,发出永不低沉的生命绝唱!

“忠诚”的季节

他因家破人亡、国家沦陷而沦为亡国之人,他的忠诚面临巨大的考验,金兵的威逼利诱煎熬着他的忠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验证了他的忠诚,他懂得“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以一颗忠诚之心,著成了零丁洋畔一座不朽的丰碑,千百年来仍叩着人们的心灵!

先人的答案让我心潮涌动,当代人的答案也同样让人心血来潮、风起云涌。

“爱”的季节

她是一名普通的医师,可她的爱让一间四壁漏风的竹屋成了全天下最温暖的医院!她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她在偏僻的小山村入不敷出,十年如一日地播散着爱的种子,奏响着爱的乐章,面对大城市的高薪与村民的“您走了,我们怎么办啊?”,她毅然选择了后者,她牺牲小我,成全别人的爱感动中国,永垂不朽!

“无私”的季节

她是蝉联世乒赛、奥运会、世界杯女单冠军的大满贯得主,世界第一的宝座也已坐得“生疮”,她本可以光荣退休,以免自己状态下滑,但她没有,她知道国家还需要她,她留了下来,随同其他选手一起前往萨格勒布,她已28岁,却用无私普(谱)写着神话,尽管曾经的釜山让她失望,让她跌入低谷,备受非议,但她仍用一颗无私之心,为祖国的荣誉而战,倾尽心血,为祖国大厦添砖加瓦!

雷(鸣)阵阵,吓不倒我追求真理的执著!阴雨绵绵,浇不灭我心中的热火!青山寂寂,锁不住我万里爱之梦!江水澌澌,淘不尽我无私千行泪!

愿春风无限,吹绿“执著”“忠诚”“爱”“无私”的季节!

现场评分:内容14分+表达18分+发展7分=39分

误区警示

这是一篇“看上去很美”的考场常见失误作文。

从结构上看,作者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开头即开门见山地点题:“绚丽多彩的春,奔放热烈的夏,深沉内敛的秋,冷静严谨的冬,你会挑选哪一个季节?”接着分别以小标题的形式分四层逐层展开:“执著”的季节,写司马迁以“屈辱之身”“发出永不低沉的生命绝唱”;“忠诚”的季节,写文天祥“以一颗忠诚之心,著成了零丁洋畔一座不朽的丰碑”;“爱”的季节,写“感动中国人物”“她”“牺牲小我,成全别人的爱”;“无私”的季节,写大满贯得主“她”“用一颗无私之心,为祖国的荣誉而战”。文章最后以“愿春风无限,吹绿‘执著’‘忠诚’‘爱’‘无私’的季节”一句收束全文,呼应开头。表面上看,文章似乎处处扣紧了题意展开,还给人一种符合题意、中心突出的印象;但实际上,这篇文章却是典型的牵强附会、骨肉分离、经不起哪怕是稍微推敲的失误作文。

所谓“牵强附会”,是指司马迁诚然“执著”、文天祥诚然“忠诚”、“她”和“她”也诚然“爱”和“无私”,但可惜的是,这四人的个性特征与“季节”并没有必然联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就“季节”的题意而言,无论写自然之四季,还是喻指人生、社会之“四季”,都要考虑到“季节”的本质特征是否合理,否则,任何不顾“季节”本质特征的引申和拓展都是牵强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所谓“骨肉分离”,是指即便作者对“季节”的解读(“执著”“忠诚”“爱”“无私”)能够成立,但仅仅简单地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将自以为成立的观点粘贴切标签式地“突显”出来,然后生硬地拼凑出所谓的事例,这种写作方法是不足以将文章的观点与材料(事例)合理、完整地合二为一的,相反,只会带给人“骨(观点)”“肉(材料)”分离的感觉。

因此,一篇成功的考场院作文,除了要对题意进行正确的把握之外,还应当充分注意的就是“牵强附会”和“骨肉分离”:即一方面要紧扣题意确立自己的观点或写作中心,另一方面还要让所列举的材料(事例)与自己的观点或写作中心有机地的结合、融合,而不是相互游离,互不相干。

篇5:全国高考作文高分佳作辑选(湖北卷)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文题诠释】

2007年湖北卷的作文题目基本上延续了、湖北卷作文的命题形式,即提供一段材料,但不直接标明以什么为话题,它既不同于单纯的材料作文,因为它仍然保留“三自”,也不同于典型的话题作文,因为它没有规定一个具体的话题,有人称之为命意型作文。这种命题形式可以说是一种集材料作文的限制性和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为一体的作文命题形式。但与思辨性极强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与2006年理趣十足的词语“三”相比,今年湖北题更注重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即关注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关注考生的经历和身边的故事,关注我们的课堂,关注我们的学习过程。

写好这道作文题,首先要仔细审读材料,材料中的这几个信息应该引起考生的注意:“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这句富有哲理的话,给考生以思考的起点与思考的方向,它提示考生,作文立意只能是重视母语、赞美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写母语在“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同时,也给考生以思考的自由空间: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诸子百家,初唐四杰;中国,更有着笑傲世界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作为这一切的载体,母语(汉语)有着数不清的历史典故、道不完的神秘魅力。可以说,汉语是民族的根,精神的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这句话在强调母语重要地位之时,也影射了当前母语尴尬的地位,暗含着对目前整个社会重外语轻母语现象的一种忧虑与否定,由此,提示考生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新鲜词汇,如何捍卫中国传统的文化。而“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这句话中的“感受”“学习”“运用”三个词概括了我们与母语的密切关系。

高分佳作1

拥紧自己的灵魂

湖北一考生

走在街边,我们总可见到这样的情景:音像店中,那轰鸣的音响中传出的始终是那节奏感极强的英文歌,人们也如过江之鲫般涌向英文歌专卖区,而那零落的、稀疏的民乐CD盒上却布满着灰尘。

每每看到这种情景,我心里便涌出一股酸楚:“汉语真的走向衰落了吗?”大开的国门给我们带来了繁荣的经济,而那外来的语言也似潮水般涌入了年轻人的大脑,淹没了大街小巷。于是少了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多的是一份沉重的哀思……

在我印象中,汉语是多么的美丽啊!“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用她那独特的婀娜带着江南的清香,伴着燕语呢喃飘入人们梦中,使那梦境亦真亦幻,氤氲的水汽打湿人们的易感动的心,何其妙哉!又或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的清新与明媚如同春日的黄莺穿柳,白鹭登天,将轻灵投向那一如水洗的碧空,也如同独上高楼的青涩江南女子,将一眼隐隐的凄怨化为一汪美丽的池水,滋润、迷醉了五千年的华夏古国!这是多么的令人心向往之。

汉语也是神奇的。某位作家曾写过一篇名为《施氏食狮史》的文言短文。内容浅显,但据说通篇文字只有一个读音“shi”(当然,音调不同),这实在令人惊叹。也许,世界上也只有汉语能做到呢?

可是,我们拥有着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却为何要弃之不顾,而去追寻其他民族的语言呢?每个国家的人都会说:“我们的语言是世上最美妙的语言!”唯独那些不可理喻的崇洋者疯狂地攻击着自己的母语,着实令人费解。

德国有这样的规定: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必须使用德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学习英语,本是为了方便与外国友人沟通,而我们甚至连面对同胞时也讲英文,这是为哪般呢?百年前,中国被武力奴役,不想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却被语言奴役……

翻开线装书本,淡淡的檀香味飘进鼻子―――这才是灵魂的味道啊!飘逸的李白、哀怨的易安、豪放的东坡,他们费尽心血构建起了中华民族的灵魂,然而这灵魂就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飘散了吗?不!决不能!请让我们一起张开双手,拥紧我们的灵魂吧!

名师点评

文章从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情景入笔,自然地引发出“母语真的走向衰落”的疑问,随后对产生这一现象的社会背景作出简要的交代:国门大开、经济繁荣、外来语言冲击。这样,让读者自然地会进一步思考:新时代背景下的国人该如何认识“母语”?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汉语”特有的意蕴美和神奇性,并以此与当今“崇洋者疯狂地攻击着自己的母语”的现象对举,鲜明地指出拥有母语,才不会再一次被奴役。

【亮点透析】

灵魂的味道是从民族的语言中飘透出来的,拥住我们的语言就是拥紧了我们的灵魂。文章将母语化作民族的灵魂,提醒每位国人拥紧,中心鲜明突出。

感情真挚

“在我印象中,汉语是多么的美丽啊”一段,写母语的美丽、“令人心向往之”,感情真挚。

“将轻灵投向那一如水洗的碧空”“将一眼隐隐的凄怨化为一汪美丽的池水,滋润、迷醉了五千年的华夏古国”这样的语句用词贴切,句式灵动。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灵魂,灵魂的塑造是要靠文化去浸润的,而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又依赖于属于自己民族的语言(母语)。“拥紧自己的灵魂”这一标题所具有的深刻含义看似与“母语”无关,但细细读完全文,你会为小作者击掌叫好。〓〓现场评分:内容25分+表达25分+发展10分=60分

高分佳作2

诗般母语

湖北一考生

是什么,如稚拙的图画,刻在出土文物那沧桑的剖面;是什么,如风霜渲染过的枫叶,夹在唐诗宋词发黄的纸页间;是什么,如行云如流水,从老人的唇齿间娓娓道来,印在纳凉顽童神往的双眸;又是什么,千百年来在中华大地遍地流淌、生生不息……

是母语。是母亲亲切的话语,是中华民族视为根的话语,是中国遍地开花的话语。

一直觉得,我的母语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话语。它历经五千年文明的浸润和刀枪火石的历练,读起来才能如此字正腔圆,如珠玉落盘。千百年来,中国话在无数龙之传人的唇舌间辗转,亦使它本身都有了灵性。我们珍视它又漠视它,而它,却一如继往,在东方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铮然作响,向世界发出自己庄严的喉音。

在古埃及人信奉的众神里,有一位叫玛特,乃掌管真理、正义及法度的女神。玛特头上佩戴羽毛,人死后至冥府,心脏必须称重,玛特便把她的羽毛至于天秤的另一端,以称出那人心的重量。

我喜欢这羽毛。

母语就是这样一根有大重量的羽毛,它或许填不了天,补不了龟裂的'大地,而它恰恰足以称出一个民族文化积淀的分量。

如此看来,中国话定然有着撼动世界的力量。《诗经》中那么多摄人心魄的妙语,定要用中国话吟诵,才会抑扬顿挫、感人肺腑。新中国成立之时,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声庄严的宣告,也定要用中国话喊出,才实践了一个民族复兴的全部意义。“静水流深”的微妙意境,或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禅意,倘若翻译成英文或是德文,其间的神妙定要大打折扣。

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说,即使雪芹先生在世,《红楼梦》完篇,也难获诺贝尔文学奖。因为《红楼梦》是太中国化的东西,唯有用母语读来,其间的辛酸苦泪才能慢慢品出。

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泰戈尔文似织锦的《飞鸟集》,在我读来却总觉一分隔阂。因为语言,正如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可取代中国语一样,印度语言的奥妙也无可替代。

任何民族的母语都是本国视为珍宝的活的文化,而中国话大概是其中最厚重的。

我爱自己的母语。这如梦如曲如诗的中国话,这在龙之传人的唇舌间辗转千年的中国话,我仍听到它如诗的韵律:平平仄仄平。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观点鲜明的议论性散文,也是一首感情真挚的母语赞美诗。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对母语的诸多精妙之处作了具体的解读,尽情地表达了自己对母语的真挚情感。以古埃及人玛特的事例来比母语,材料新鲜,新颖别致;对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泰戈尔的《飞鸟集》的感受,深刻透彻,颇具个性。

【亮点透析】

本文如同一首赞美诗。母语的生生不息,母语的字正腔圆,母语的抑扬顿挫,母语的传情达意,母语的精微妙?境……?作者体味深刻,感悟独到,信手拈来,构建了一首诗,演绎了一首歌,成就了一篇文,感情真挚。发展语言流畅而富有文采,排比句和复句的运用,自然妥帖,如开篇排比句式兼用比喻修辞,“如此看来,中国话定然有着撼动世界的力量”一段中的几个“定要”,“即使雪芹先生在世,《红楼梦》完篇,也难获诺贝尔文学奖。因?为……?”等语段。有创新,有个性色彩.

作者所喜欢的能称人心重量的羽毛,也称出了作者对母语挚爱之心的分量。难能可贵的,不仅仅在于本文华丽的词采以及华丽词采所传达的充实内容和点滴体悟;不仅仅在于散文化的结构以及散文笔法所展示的流畅的行文和鲜明的主题,更在于思维的理性和从容。

〓〓现场评分:内容25分+表达25分+发展10分=60分

篇6:全国高考作文高分佳作辑选(海南宁夏卷)

2007年全国高考作文高分佳作辑选(海南宁夏卷)

2007年全国高考作文高分佳作辑选(海南宁夏卷)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到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了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粘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诠释】

今年的海南、宁夏卷的作文题目,继承了2006年全国卷作文命题的设计思路,它以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在体现作文命题的开放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写作自主权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恢复高考以来,全国高考作文的命题出现过“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种基本形式。这三种命题形式,“标题作文”是传统形式,其他两种是在实践中一步步地形成和发展的。这三种命题形式在测试功能上各有长短,但在“开放性”这一点上却是逐步递增的。正是一种命题形式比一种命题形式更具“开放性”,也就一种命题形式比一种命题形式更能发挥考生的写作才能,更能催生精彩的考场作文。

不过,近年来高考作文也出现了三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套作和抄袭的作文比以前多;二是文体模糊“四不像”的作文比以前多;三是不重内容只重词藻的作文比以前多。这三个“比以前多”,有的与命题形式有关,有的与评价标准的把握有关,有的与社会和学校的风气有关。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有人主张加大限制的做法,而这道题是采取撤销话题、强化材料的做法,把话题作文中的“话题”与“材料”的功用都集中到“材料”身上。“材料”与“题目”(包括标题和话题)相比,“材料”更贴近生活的原型,让审题不是从“题目”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也许会使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启动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更能引起各方面对作文内容的重视。

这道试题的要求与近几年话题作文的试题要求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提出“话题”,过去的话题作文以“话题”为范围,现在的作文以“材料”为范围。没有了话题,就不存在有时话题与材料不一致的地方,考生就能把审题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材料上。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所以试题要求一开始就提出“全面理解材料”。其实,无论是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理解”都是进入审题构思的首要条件,今年在这一项特别加上了“全面”二字,就是强调对这个材料所涉及的范围有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材料即范围,材料所画出的范围,也许是材料的内容范围,也许是材料的含意范围,无论哪种材料范围,它都将作为衡量考生作文符合不符合题意的最后界限。这道试题材料所画出的是含意范围,所以,在试题要求中,特意提出“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的要求。考生的作文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就符合题意,在材料范围之外就偏离题意。

依据材料范围作文,与过去的材料作文不一样。过去的材料作文往往是要求解读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写一篇议论文。如果是没有解读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就着材料的非主要观点写一篇议论文,也仍然算是偏离题意。全面理解材料,依据材料范围作文,并非是为了面面俱到、千篇 一律,相反,试题加大开放性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应试作文有更多的多样性和更多的个性。所以,试题要求紧接着就提出“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考生“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根据以往的经验,加大开放性常常会引来一些“取巧”甚至违规的做法,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写作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试题要求还提出“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并且在等级评分标准中规定:“套作……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正如上面所述,近年来文体模糊“四不像”的作文增多了,因此在等级评分标准中也规定“文体不明确的要适当扣分”。

高分佳作

坚持・追求・创造

海南一考生

“Stop and smell the roses?”大凡作出卓越贡献的人都有一颗善于洞察生活的.头脑,他们不会忽视生活中任何一个异常的元素,他们会将这作为难得的机遇,深入研究,从而有所开拓、有所创造。

总是有一种驱动力促使人们去探究未知世界里的谜团。别涅迪克由一只裂而不碎的烧瓶研制出裂而不碎的安全玻璃,主要得益于他对科学的敏感。达尔文由美洲和欧洲两地生物的异同而提出生物进化论,更得益于他不舍的探索。

总有一个方向促使人们向它发出挑战。奥斯特始终坚信电与磁之间一定存在某种联系,于是他一遍又一遍地闭合切断电源,最终发现了电磁互相转换的原理,也正是借着这个原理才使人们对电磁波有了新的认识和利用。敢于坚守一个方向努力拼搏的人们往往成为创造的宠儿,因为创造的成果也要感激他们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奋斗精神。

总是坚信凤凰涅之后一切会更加美好。居里夫人凭借着对科学的热爱和生活赐予她的灵感,让她从沥青中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虽然她为此付出了美好而宝贵的时光,但她无怨无悔。为了科学,为了创造,纵使红颜变成了白发,但只要有创造性的成果来回报殚精竭虑的付出,也可以无悔矣。

总是陶醉于深秋里片片灼热的红叶能在风霜中快乐地吟唱。达・芬奇为了画那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鸡蛋,也能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由画鸡蛋而开创了全新的绘画生涯。经历了岁月风霜的考验,他采撷到的红叶是永不褪色的。

总是坚信有追求就有快乐,有追求就有创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助手先后用了6年时间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都不曾得到满意的杂交品种。为了找到远源的雄性不育稻,他与助手征程万里,像神农尝百草一样,日复一日地在一簇簇野草堆里搜寻。凭借着这份执著与追求,一块沼泽地里的希望找到了他,既而开创了震惊世界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可以说袁隆平就是那位飞上天空摘到星星的伟人,因为他坚信只要有执著追求的激情与行动,就会有创造的果实。

总是坚守理想的人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达到创造的高峰。爱迪生说创造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他为了发明电灯做了1600多次实验,没有一次不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因为站在执著追求的至高点上,他成功了,他为世界创造出的光明划破了黑暗的笼罩。他不在意追求过程中的每一次挫折,他坚信机遇就藏在执著的身后,有坚持不懈的追求就会有成功的创造。

其实,每个人都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只是缺少那份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执著追求的恒心。要是两项兼得,幸运女神就会眷顾垂青,还怕创造不出成果?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主题鲜明、材料丰富、思想深厚的佳作。文章的题目暗含了主题,“坚持・追求・创造”三个词语精炼的表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下去,不断追求,才能有所创造。文章在开头段提出这一观点之后,采用并列结构组合材料,奥斯特、居里夫人、达・芬奇、袁隆平、爱迪生等等科学家、艺术家的经历生动地说明了坚持、追求与创新的关系。结尾点题,呼应开头,这样全文形成了严谨的论证结构。大量典型事例的运用也使得文章的说服力大为增强。总体来看,这篇文章的写法暗含了典型议论文的要求,实用、有效,值得借鉴。

【亮点透析】

文章的题目暗含了主题,“坚持・追求・创造”三个词语精练地表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下去,不断追求,才能有所创造。

结构严谨

文章在开头段提出观点之后,采用并列结构组合材料,奥斯特、居里夫人、达・芬奇、袁隆平、爱迪生等等科学家、艺术家的经历生动地说明了坚持、追求与创新的关系。结尾点题,呼应开头,这样全文形成了严谨的论证结构。

虽然是一篇议论文,但本文的语言很值得品味,本文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让我们读来感觉文采飞扬。尤其是每一段的首句形成排比,相互之间应成呼应,既加强了主题的表达,又增添了文采。

为了论证主题,作者精心选择了中外科学、艺术领域有关“坚持与创新”的大量素材。这些素材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现场评分:内容20分+表达20分+发展20分=60分

相关专题 辽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