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亲情作文900字

枯火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枯火”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舌尖上的亲情作文900字(共29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舌尖上的亲情作文

我是个十足的小吃货,一想到红烧排骨、腊肉香肠、麻辣兔头、五香鸡爪……那一道道舌尖上的美味,我不禁直流口水。美味的菜肴带着浓浓的亲情,勾起了我尘封的回忆。

姥爷今年67了,满头白发,平时总是佝偻着身子,像一块久经风霜的礁石。可当他一走进厨房时,就像一个征战的将军,锅碗瓢盆都听他的指挥:锅铲在锅中翻腾,热油在锅中欢笑,菜肴在锅中跳舞……随着锅碗瓢盆演奏的结束,一道道美味便诞生了。

饭菜上桌以后,我总是最先拿起筷子,将最好吃的一点不留的夹到自己的碗里。一碗还没吃完,姥爷便去给我添饭,每次都是满满的,甚至会高出碗沿许多。当我抱怨姥爷盛的饭太多吃不了的时候,姥爷总说:“你吃不了,我吃。”那一字一顿,就是一个老年人对孩子许下的诺言。而姥爷,为了这个诺言,一直在吃我的剩饭。

有时饭菜做得不可口,我就不吃,还向姥爷发号施令,让其重做。点菜之后,姥爷又返回厨房,叮叮当当地忙活起来。我坐在姥爷对面,吃着姥爷为我开的小灶。而姥爷,吃着那冰冷的饭菜,却满是幸福和满足……

当姥爷将厨房收拾干净后,厨房的交响乐也停止了演奏。姥爷坐在阳台的躺椅上,看着报纸,不一会儿,就听到了他细微的鼾声。午后的阳光静静地洒在姥爷那苍苍的白发上,这时我才发现,姥爷更加苍老了。

如今,想着那一道道熟悉的菜肴,就像是久别重逢的老友,是那样亲切。那个曾经不懂得什么是爱的男孩,终于和姥爷长的一般高了,终于懂得了那并不宽阔的肩膀顶起一片天的艰辛,更懂得了那香喷喷的美味后浓浓的亲情……

篇2:舌尖上的亲情作文

在我的生命中,有很多人给予我温暖和亲情,有爸爸妈妈的爱,有兄弟姐妹的爱,也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关心。这都源于因为我们是亲人,亲人之间有一份浓浓的亲情。

这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我的奶奶,我奶奶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家庭妇女,她对我们表达爱的方式是千方百计做一些吃的东西。只要听说我们要回老家,她就会早早的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的吃的东西,直到我们要回杭州还给我们大包小包带一大堆吃的东西带回来。

奶奶擅长做面食,比如包子馒头面条馄饨饺子,她还擅长做粽子,各种各样的馅,有大肉馅,豆沙馅,青豆馅,芋艿馅,她会用不同颜色的绳子包扎不同馅的粽子以便于识别,我知道每一种小吃都倾注了她浓浓的亲情。

奶奶喜欢自己磨豆浆,用最古老的石磨来做,每天天还没有亮就用石磨来磨豆浆,我们起床后一碗香喷喷的豆浆已经放做桌子上,喝着奶奶自己做的豆浆,心里感到很温馨,或许这就是亲情的味道。

我喜欢吃油炸虾饼,奶奶就会去村边的小池塘去抓小虾米,她把米饭放在渔网兜里面,等虾米来吃米饭的时候把渔网一提就抓到很多小虾米了,然后拿回家把虾米放进面粉鸡蛋里裹一下,油锅炸出香喷喷的虾饼,好吃极啦,这也是亲情的味道吧。

记得去年清明节,奶奶半夜就起来给我们做清明粿,她把艾草捣成泥和米粉和在一起,放进各种馅,压成一个小饼。结果就走那天清晨,奶奶在下楼的时候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腿摔断了,医院的急救车接走奶奶后,我看到做了一半的清明粿,还有厨房地上的一桶活蹦乱跳的.小虾米,我心里酸酸的,或许这就是最浓的亲情。

我的亲人时时刻刻都在给予我温暖,虽然他们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但我都能感受到,特别是奶奶给予我的舌尖上的亲情,让我感动,让我难忘,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一定会用我自己的方式回报大家的亲情!

篇3:舌尖上的亲情作文

冬至,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那股热流,便流进了心间。

每年冬至,奶奶都会做汤圆。白白嫩嫩的圆球,配上红糖水,甜腻腻的,也暖洋洋的。

小时候,我是在老家上的学。那时,父母工作并不繁忙,爷爷奶奶也多清闲。每逢冬至,左邻右舍都会聚在一起,和面粉,揉面团。我可喜欢帮奶奶做汤圆了。小小的面团,在手中揉一揉,就变成了小圆球,可爱极了。

我们那的汤圆和别处不同,里边没有芝麻、花生之类的馅料,仅仅只是纯粹的面团,不参任何杂质。汤圆也不一定是白色的。每每到面料快用完的时候,奶奶便会拿出一小瓶红颜料,点一些在面料上。揉啊揉,面料就变成了粉红色,揉出来的汤圆也是粉嫩嫩的。

“来来来,刚做好的汤圆,趁还没凉,赶紧吃。”还没见到人,奶奶的声音便先到了。紧接着,就是汤圆的香气。红糖水包裹着一个个圆滚滚的汤圆,散发着香甜的味道,手心里的碗是热的,十分暖和。我也顾不上别的,拿着勺子开始吃。奶奶就坐在一旁,看着我,边笑还不忘提醒一句:慢点吃。

后来上了小学,不在老家念书了。跟着父母到了城市。奶奶也同样来照顾我了。依旧是每年冬至都有汤圆,味道也不曾变过。

只是,我们家多添了个弟弟,父母的工作也渐渐忙起来了。我本以为,往后的冬至都不会有汤圆了,要将就了。没想到第二天早上,桌上依然是散发着甜味和热气的汤圆。奶奶笑着说:“弟弟闹腾,为了不让他来捣乱,就把他哄睡了再来做汤圆。”我一时心暖又心疼,弟弟每次都要哄好久才能睡,奶奶一定又忙到了很晚。

汤圆一如既往的香甜,味道一如既往的亲切。奶奶一如既往地坐在一旁,就那样笑着看我……

冬至的汤圆,于我而言,是特别的,而我是幸运的。

篇4:舌尖上的亲情作文

我的妈妈虽然不太会炒菜,但是她非常喜欢做一些甜品:馒头、包子、南瓜饼、豆浆、奶茶……还有好多好多呢,每次我看着妈妈做,都会直流口水。就连好朋友陈碧瑜姐姐的妈妈尝了之后,也开玩笑地说:“嗯,太好吃了,你妈妈都可以在学校前面摆摊啦!”

有一次放假,我早上起床后,看见妈妈正在厨房煎饼,我好奇地走过去,问:“妈妈,这是什么饼啊?”

“不告诉你,你尝了就知道了。”妈妈边说边端着一大碟热乎乎的煎饼出来。我闻了闻那一大碟饼,自言自语道:“哇塞,真香呀!”说着,就拿筷子夹了一个吃。

“咦,这饼里面怎么有一股香蕉的味道?”我看向妈妈,“莫非,这是……香蕉饼?”

“嘿嘿,你猜对啦!”妈妈一边品尝着她的“作品”,一边骄傲地说道。我觉得香蕉饼可好吃了,就缠着妈妈教我怎么做这个香蕉饼。妈妈走到厨房里,慢条斯理地说:“其实我搞这个香蕉饼是很偶然的,本来想弄地瓜饼给你吃,正好,家里面有几条香蕉,就灵机一动:不如煎个香蕉饼吃吃,做法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和普通的煎饼一样:把面粉、凉水、白糖、鸡蛋和成稀稠状,只不过多了一道工序:把香蕉切成薄片状先盛在一个碟里,我刚才没有煎完还剩下一些原料,不如我现场煎给你看看?”我高兴地跳起来说:“好啊好啊!”只见妈妈放油在锅里,等油热了,把稀稠状的面粉均匀地摊在锅里,再把香蕉片一片一片地摊在面饼上一起煎,等面饼双面都煎成金黄色时,就用锅铲铲起,盛入碟中,这样反复几次,好多块美味的香蕉饼就煎好啦。

“噢,原来做法这么简单呀!”可是这看似简单的香蕉饼却花了妈妈好多好多的心思。我爱妈妈做的小甜品,因为它不但好吃,还凝聚着许多的母爱。妈妈,从今天开始,我也要做很多很多好吃的东西给您吃!

篇5:舌尖上的亲情作文

我们家对酸和辣这两味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酸的确是很好的一种味道,可以让人口舌生津;而辣可以开胃,让你犹如鲸鱼般吞吸不止。它们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良好的开胃菜。最有代表性的是拍黄瓜。

黄瓜的味道十分柔和,清甜可口,可它却具有海纳百川的能力,酸甜苦辣咸,每一种味道都可以和它完美的融合,将两者发挥到极致。虽然它只是一道凉拌菜,但通常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越是平淡无奇。

原料的准备是非常严格的,否则,要么酸的你龇牙咧嘴,要么辣的你七窍生烟。黄瓜一定要新鲜,嚼起来才会香脆,汁水也更多,而且必须是碧玉黄瓜,白色的不行。醋要选择陈酿米醋,白醋不行。辣椒则是我家自己种的,拌上油碾碎之后放在锅里炒,辣味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自制的辣酱最好晾上几天,到那时把碗放到鼻尖轻轻一闻都会呛得不行。如果不能自制的话,那么超市里的辣酱也可以代替,以颜色红亮,口感纯正为佳。

接下来便是“拍”。将黄瓜竖切两段,放在砧板上,然后用尽力气去拍,把子都打烂才算成功。这样的黄瓜肉质脆且多汁,而这汁水拥有神奇的化解辣椒素的能力,拍出汁水越多,拍黄瓜也就越香越美味。拍了之后,瓜片上会产生裂口,可以让黄瓜更入味儿。将黄瓜与事先调好的酱料拌在一起,顺时针反复搅打,直到每块黄瓜都包裹上了酱汁,油光水亮了为止,再加半勺糖提鲜,一道菜品就新鲜出炉了。

拍黄瓜色香味俱全,令人赞不绝口。它色泽红艳,又夹杂着黄瓜的碧绿水嫩;香味浓厚,辣酱与酸醋给鼻梢一段段强烈的刺激;味道酸辣,又巧妙的被清淡的黄瓜所瓦解,回味甘甜。它让你一拿起筷子就放不下来。

对我们家人来说,它就是一个独特的味觉信息素,牵连这魂牵梦萦的家的味道,家的温暖。

篇6:舌尖上的亲情作文

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了上来,一个个大而饱满,咬一口,韭菜的香气萦绕齿间。这时,一种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在饺子的热气中勾勒出了往事。

小学时,有一次我很晚才回家,肚子不停地“抗议”。这时,奶奶端出了一碗饺子,我仿佛看见了救世主,狼吞虎咽。我问奶奶:“这饺子怎么会那么好吃?”奶奶笑着答道:“那是因为你太饿了,而且奶奶包的是韭菜味的饺子,可好吃了。”当时不喜欢韭菜的我,立马对韭菜产生了好感,更是对饺子形成了深深的“爱意”。

在当时的我看来,奶奶就像魔法师,几秒中就把一张饺子皮变成了饱满的饺子。在我的央求下,奶奶拿来饺子皮和馅,教我如何包饺子。“先把皮沾上水,然后放三分之二勺的馅。”在奶奶手把手的教导下,我也包出了一个又一个饺子,看着自己的饺子下锅,再慢慢品尝,自豪感油然而生。

上了初中之后,我的胃口越发刁钻,对奶奶常年不变的饺子失去了兴趣,甚至对它产生了厌恶之情。一次回家,我肚子又“咕咕”地响起,奶奶又端着一碗饺子走了出来。“怎么又吃饺子啊,我吃饺子都吃吐了!我不吃了!你自己留着吧!”“可。”奶奶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我“砰”地摔门,奶奶再也没说什么。那次晚饭,由饺子变成了白米饭。

奶奶回老家后,家里的饺子味终于消失了。一天晚上,我嚷嚷着饿,爸妈回来时给我带了一袋速冻水饺,煮好后端上桌,我咬了一口,干干的,不是记忆里的味道。记忆里的水饺,是皮薄馅大的,韭菜味,吃了一个还想再吃第二个,还有奶奶欣慰的笑脸。想起奶奶那天失落的神色,我的心中满是愧疚。

吃完饺子,我拿起电话,拨打了奶奶的电话号,“奶奶,我想你了……”

就像饺子一样,看上去平淡无奇,咬开的那一刻才能体会到它的美味。奶奶也总是默默地,表达对我的关怀与爱,这份爱,值得我用一生去铭记珍惜!

篇7:舌尖上的亲情作文

一种食物,一种味道,蕴含着一种情感。品藏着美味的食物,心中暖意无限,体验舌尖上不一样的亲情。自从我记事记,家中的一日三餐都是由爸爸亲自出马,可是,当爸爸换工作后,他的时间就像老天爷故意安排似的,完全与我的生活规律错乱,除了早餐和午饭能勉强应付以外,晚饭就是插翅也飞不回来给我做,于是我的妈妈,那个只会煮方便面的妈妈,便开始在黄昏绮丽的晚霞中,独自守着袅袅的水蒸气,为我煮粥。

粥是淡的,尤其在严冬。坐在明亮的灯光下,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粥,坐在氤氲着舒缓的米香热气中我总是无比放松,惬意。妈妈肯定是从我的言语中读到了蛛丝马迹:例如我在学校和老师较劲,与朋友有矛盾,学习成绩下降等。

那天我正在享受碗里的香菇木耳粥,我问一旁满眼慈爱看着我吃粥的妈妈:妈你怎么想起给我煮粥呢?妈妈愣了愣,看着我,帮我擦去嘴边的米粒,缓缓开口,:其实你正处于叛逆期,放学又不直接回家,好像和那些同学在外面玩,可你自信自尊太强我怕对你说太过分的话哪天你就不回来了,所以我只好在家一边慢慢煮粥,一边慢慢疼你回来。那一刻,我在散发着粥的袅袅热气中,低下头来泪流满面,原来妈妈并不是喜欢煮粥,而是将自己对女儿的一个温暖的心,放在锅里慢慢煎!

那一刻我明白了,等妈妈妈等女儿成长过程,就像等一锅正煮熟的过程,是急不得的。而妈妈唯一做到的就是像粥里放菜一样,将自己对女儿的爱,那深切的爱掺进淡淡的米粥里。

夜已深了,窗外蝉声响,夏寂的星空,淡雅深邃,宁静,。我坐在书桌旁,随着灯光的闪烁,一个个字在不停的随笔舞蹈。几声敲门声打破沉静的气氛,门吱呀一声被打开,妈妈走了进来,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碗乳白粥。她关切的说:累了吧,来喝一碗粥。随后爱抚地摸了摸我的头,便轻轻地走了出去,我含着这饱含爱的粥,再次领悟这舌尖上的爱。

亲情在舌尖上游荡,在舌尖上品味亲情,别有一番滋味,平淡而又浓郁。

篇8:舌尖上的亲情作文

在我眼里,妈妈是一个无所畏惧、无所不能的勇士,会炒菜、洗衣、扫地、拖地……她特别擅长炒菜,别人都称赞她“上的了厅堂,下的了厨房”。我很好奇,妈妈这双巧手如何制造出这么多的美味佳肴的呢?

于是,我走进厨房去观察妈妈是如果炒菜的,今天妈妈要做一道她的拿手好菜—美味大虾,只见妈妈将虾的背一只只用剪刀剥开,把虾背上黑色的经脉取出来,妈妈可真有耐心,这么多虾都要“开背取经”,洗好后,在锅里倒入油,等锅里冒烟后,再将虾倒进油里炸,一面炸的呈金黄色后,再翻面,炸好的虾里嫩外酥。接下来是制作调料了,在碗里将准备好的胡椒粉、葱、酒、柠檬汁、酱油、海鲜酱、鸡精等搅拌在一起,并放在铁板上加热,最后把炸好的虾一个个排在铁板上,洒上香菜和放入两片柠檬,一碗可口的铁板美味大虾就出炉啦!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欲滴。我禁不住夹起一只品尝起来,真是美味极了,虾皮香脆、虾肉香嫩,还带着柠檬的清香。

晚饭后,我们一家坐在一起看电视,我好奇地问爸爸:“妈妈是一直这么会做菜吗?可真是天生的美食创造者啊。”

爸爸听了,哈哈大笑“不是天生,是因为你的出生,呵呵!我们刚结婚的时候,有一次你爷爷奶奶到家里来,要烧菜的时候问你妈妈调料在哪里,你妈妈是一问三不知,奶奶烧完菜,让你妈妈准备个紫菜蛋汤,结果咸的根本不能吃。”

“那妈妈是怎么学会做这么多美食的呢?”我继续追问。

“只从你一周岁后,医生建议要添加辅食,你妈妈从那个时候开始研究食谱,从刚开始的婴儿食谱到营养菜谱到现在的小学生营业食谱大全,她为了让你能吃的好一点、多一点、健康营养一点,不停地研究食谱,变着花样给你做各式各样的菜肴,你真应该感谢你妈妈,为了你,她付出多少心血”爸爸意味深长地说道。

我恍然大悟,原来每道菜里都夹带着妈妈对我的良苦用心,夹带着妈妈对我无私的爱,是您的美味菜肴没收了我的挑食,也是您的爱没收了我爱挑剔的性格。我爱您,妈妈!

篇9:舌尖上的亲情作文

时光如沙砾,苍老了岁月。那段儿时的记忆愈发的模糊不清,泛黄的老旧影片在脑海的荧屏中闪现,往来翕忽,倏尔远逝,悄悄湮于时光的浪潮中但沉淀下了的舌尖真情,回味无穷。

小时候,每逢回家。还未踏入门槛,屋子里就回荡着我的呼唤:奶奶!奶奶!我要吃艾粄。接着,我跌跌撞撞地扑进了奶奶温暖的怀抱。晨曦洒在窗台上,映红了奶奶灰白的头发,那光给她镀了一层金边,阳光的照射使脸上岁月留下的痕迹愈发清晰。走在乡间的羊肠小路上,我背着小竹篓,牵着奶奶的手。我们在田间采着艾叶,奶奶给我讲古时候的神话,混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那一刻,时间戛然而止,定格在这瞬间。晨曦斜斜地洒向大地,把两抹身影拖得很长,很长。

奶奶把采集好的艾叶剁碎,并和着糯米粉放在石臼里捣碎。在后院里,奶奶忙碌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我在墙角观望。那每一次木槌与艾粄瞬间的粘合而拉出长长的丝,都仿佛融入了不一样的情感,使艾粄蕴含着独特的味道。在我小小的世界中:奶奶是最厉害的人,源于那不一样的艾粄。

放入锅中蒸煮的艾粄,匀出的氤氲,如冉冉升起的袅袅轻纱,飘逸曼妙。带着艾香,飘向了远方等到揭开锅的那一刻,随着汩汩冒出的雾气,钻入我的胃里,搔痒我的鼻。我不由探着头,向锅里张望。

夹起一颗翡翠般晶莹剔透的艾粄,放入嘴中,滑软油润、软糯甘饴。艾叶的清香萦绕于舌尖,那味道,如那舞于云端的仙鹤,抑或是飘舞的天使,那么清,那么美。还未消散的氤氲,使奶奶的身影模糊了,只觉得奶奶那双厚实又宽大的手轻轻摩挲着我的头,听见她和蔼的声音:慢点吃,别噎着。奶奶慈祥地望着我,笑靥如花。那一笑牵动着脸庞深深的皱纹,诠释着岁月沧桑,白驹过隙。不禁激得眼前一花,视线模糊起来。奶奶,奶奶,你也一起吃吧!我把艾粄递到奶奶嘴旁,好,好,好,奶奶吃。

乡间老屋,清幽的艾香弥漫在五脏六腑,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情血缘在流淌。暖流无时无刻不在环绕,爱心无时无刻不在释放。

蓦然间,时间的列车到了今站。童年远逝,光阴不在。一场秋雨,又落一地花。旅人匆匆地赶路,去一个她不想去的地方。那儿再也没有艾粄的清香,没有艾粄的味道。

篇10:舌尖上的亲情作文

过新年,自然少不了走亲访友。走亲访友,自然少不了推酒把盏论英雄,里短家长道亲情。

去小姨家,身为厨师的小姨夫亲自下厨炒得美味佳肴,端于桌上。小姨则拿出好酒和各种饮料招待宾客。如今,与亲朋好友相约餐馆的机会越来越多,偶尔的家中小聚,则显得既简约又温馨,质朴中透着浓浓的亲情。

小姨夫做厨师多年,厨艺精湛,现在已是老师的他培养出了不少徒弟。但一说起小姨夫的手艺,小姨总有些不屑:别看他在餐馆炒的菜好吃,在家里炒的菜还是家常菜,味道逊色了不少。一旁的小姨夫却也振振有词:在单位炒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是我的本职工作,可是在家里,我更愿意做一个普通人,炒得几个家常菜,虽简单,心情却舒畅得很。

我笑着说,小姨夫的手艺很不错啊,自己炒得的菜肴,色香味或许不及餐馆中的菜肴,但里面却融进了一份浓浓的亲情,有人情味,这种佐料是任何餐馆中的美味佳肴都所不具备的。

小姨笑了,释怀地说,照你这么说,你姨夫炒的家常菜倒比餐馆的美味佳肴更珍贵喽?我坚定地说,那自然是。有钱难买亲情在,有料难调心情好啊。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在餐馆中,一道鲜美的菜肴是食材、佐料、调料的精妙配比,是对时间的精妙运用。各种要素如果比例失衡了,菜肴也就有了不同的口味。而中国人最注重的是口味。一旦口味变了,这道菜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

可在家中,家是亲情凝聚的温馨港湾,人情味更胜于菜的味道。就比方说,大姨夫知道大姨特别喜欢吃酸,于是就在炒白菜时多放一些醋,别人或许觉得难以下咽,大姨吃着却特别香。我父亲特别喜欢吃母亲腌的臭鸭蛋,每当见到臭鸭蛋,别人都捂着鼻子,父亲却吃得津津有味,还情不自禁地说,当年就是这臭鸭蛋的味道,让母亲走进了父亲的世界,从此便再也离不开。

至今犹记《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段经典解说词:“……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才下舌尖,是味道的妖娆浸入;又上心间,是情怀的积淀升腾。可见菜的味道融入了人情味才会意义深刻,才会让某道菜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经久不息,愈久弥新。

如今,社会在飞速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快餐文化,亲朋好友之间的交流也变得快速复杂起来,亲情中融入了金钱、名利、地位、利益等各种佐料,这种亲情少了许多人情味,多了几分铜臭味,经不起时间的推敲,也经不起风雨的洗礼,最终会变了味。

这天,小姨夫当主厨,我们这些小兵们当下手,不大会儿的功夫,满满一桌菜就出现在了餐桌上,厨房里的各种香味也就跟着飘到了餐厅。然后,满满一屋子人,围着一张不大的餐桌,挤在一起,品着家常菜,喝着家常酒,随意地说着家乡话,无主题地聊着日常琐事,或激励争辩,或善意调侃,或衷心祝福……无不舒心惬意,情意绵绵,一种亲情在餐桌周围传递,蔓延,升华。

舌尖上的亲情,有爱的味道,思念的味道,还有不离不弃的味道……足够让人用一生去品味,去留恋。

篇11:舌尖上的亲情作文

时光不经意间流走,蓦然回首时光老人已在我的头上画了11个圈。儿时的记忆愈发的模糊不清,但爷爷那时烧的红烧老鹅沉淀下了舌尖的真情,回味无穷……

小时候,每逢过节,我总和爸爸一起回到爸爸的厂里吃饭。每到这时,爷爷总会提前去老远老远的地方买只老鹅,买好香料,然后算好时间杀了鹅,然后把心、肝、血等等取出,洗干净,然后热好锅,把老鹅和佐料、香料给放进去,煮一段时间接着又放心、肝……最后经过好一段时间的熬炖。我和爸爸还有工人们到了,老鹅也就烧好了,老远就闻到一阵浓香,就连小猫小狗也被吸引到了厨房门口,喵喵地对着姥爷直叫唤。

五点半到了,工人们全都到齐了,菜也被爷爷奶奶一盆接着一盆端上来,可那红烧老鹅却只闻到了香味,却不见本物。这时,一阵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哇!是那做梦都想吃的红烧老鹅!

比黑板还大的大餐桌上摆满了菜,可我别的菜看都不看,两只眼睛死死地盯着那盆老鹅。坐在一旁的爷爷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就把那盆老鹅移到了我的面前。“来来来,这是你最喜欢吃的鹅头,来,小贝贝快点吃,冷掉了可就不好吃了。”爷爷用他那粗糙的手给我夹来了一个鹅头。我看见鹅头,先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鹅舌头。“嗯!”顿时,一股熟悉的味道又缠绕在了舌尖上——那肥而不腻的味道勾起了我第一次吃老鹅时候的情形……

酱料香伴随着老鹅本身的滋味,棕黑色的鹅肉上拌着黑色的香料,吃起来营养又美味,使人垂涎欲滴……正当我想咬下第二口的时候,我的眼前突然浮现出了爷爷那再大热天奔波到市场上买老鹅的情形——爷爷不顾满头大汗,辛苦地为我去买老鹅,还要自己动手加工。我的眼睛突然酸酸的,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却又感受到了一股暖流在心中涌动着。“爷爷,不好吃。”我假装做出一副不好吃的样子,把鹅头夹到了爷爷的碗里,爷爷咬了一口又一口,他很奇怪地问我:“不是很好吃吗?”当我大笑过后,他才发现被我骗了呢……

时光,一去不复返。现在的我作业繁忙很少有空再去工厂里看望爷爷,但爷爷烧的红烧老鹅的味道却一直记在我的心头,只为有种爱的味道……

篇12:舌尖上的亲情作文

一种食物,一种味道,蕴含着一种情感。品藏着美味的食物,心中暖意无限,体验舌尖上不一样的亲情。自从我记事记,家中的一日三餐都是由爸爸亲自出马,可是,当爸爸换工作后,他的时间就像老天爷故意安排似的,完全与我的生活规律错乱,除了早餐和午饭能勉强应付以外,晚饭就是插翅也飞不回来给我做,于是我的妈妈,那个只会煮方便面的妈妈,便开始在黄昏绮丽的晚霞中,独自守着袅袅的水蒸气,为我煮粥。粥是淡的,尤其在严冬。坐在明亮的灯光下,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粥,坐在氤氲着舒缓的米香热气中我总是无比放松,惬意。妈妈肯定是从我的言语中读到了蛛丝马迹:例如我在学校和老师较劲,与朋友有矛盾,学习成绩下降等。

那天我正在享受碗里的香菇木耳粥,我问一旁满眼慈爱看着我吃粥的妈妈:妈你怎么想起给我煮粥呢?妈妈愣了愣,看着我,帮我擦去嘴边的米粒,缓缓开口,:其实你正处于叛逆期,放学又不直接回家,好像和那些同学在外面玩,可你自信自尊太强我怕对你说太过分的话哪天你就不回来了,所以我只好在家一边慢慢煮粥,一边慢慢疼你回来。那一刻,我在散发着粥的袅袅热气中,低下头来泪流满面,原来妈妈并不是喜欢煮粥,而是将自己对女儿的一个温暖的心,放在锅里慢慢煎!

那一刻我明白了,等妈妈妈等女儿成长过程,就像等一锅正煮熟的过程,是急不得的。而妈妈唯一做到的就是像粥里放菜一样,将自己对女儿的爱,那深切的爱掺进淡淡的米粥里。

夜已深了,窗外蝉声响,夏寂的星空,淡雅深邃,宁静,。我坐在书桌旁,随着灯光的闪烁,一个个字在不停的随笔舞蹈。几声敲门声打破沉静的气氛,门吱呀一声被打开,妈妈走了进来,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碗乳白粥。她关切的说:累了吧,来喝一碗粥。随后爱抚地摸了摸我的头,便轻轻地走了出去,我含着这饱含爱的粥,再次领悟这舌尖上的爱。

篇13:舌尖上的亲情作文

又是一年燥热的夏天,又是一个平淡的周末,然而记忆中那个笑眯眯的,端着大烤箱走过来的人,如今却未出现在这里。我走过去,手轻轻抚上烤箱顶端,手心中传来的不是烤箱运转的炽热,而是一股透心的冰冷。

我最爱蛋糕,但并非面包店中装饰得精致的蛋糕,而是我姐姐亲手做的。

我十岁那年,家里来了个大家伙,姐姐眼中透出光芒,然后冲回房间翻出一本小本子,盯着本子上的文字,半响,她浅浅的笑容在眉眼里铺展,流溢。然后起身轻轻拍拍我的肩:“你老姐我这次给你现场做蛋糕哈!”未等我做出反应,便自顾自奔出门外,开始翻箱倒柜。

我趴在餐桌上,看着姐姐迅速轻快的搅拌着碗中液体,看着她将桌上的黄油,白砂糖装进小碗中,然后小心翼翼的放在小小的秤盘上,目不转睛的调试上面的数据,一遍遍添加,减少,一一对应后她才满意地将这些材料倒入那个更大的碗中,与碗中原油的液体一起混合起来搅拌。液体融合在一起的时间很长,我无聊的抬起头,开始观察姐姐来。而她似乎也注意到了我的目光,微微抬头对我莞尔一笑。以往古板的眼镜被取下来,长到遮住眉眼的刘海被梳到后面,露出她细挑的眉毛和那双丹凤眼。细密的汗珠在她饱满的额头上轻轻滑落,余晖洒在她的身上,就像水墨画中的女子那般美丽。

看着我略显痴呆的模样,姐姐轻笑出声,然后示意我去卧室等待,我回过头,看到那个大家伙像灯笼一样,发出橙红色的光芒。

当我回到客厅,此时餐桌上多出一个大大圆圆的面包,散发着阵阵香气,姐姐不慌不忙从芒果上削出一长片果肉,放在菜板上,用刀仔细地修整果肉的边缘,精雕细刻,就在不经意间,那块芒果就被卷成一朵玫瑰,一朵金黄的玫瑰,华丽无比摆放在白瓷盘中,我抓起一个就往嘴里塞,那一丝柔滑,从口入,抚摸着我的舌头,舌尖的冰凉渗透进我心中,带走夏天的炎热,留下难忘的触感。

品尝着那入口即化的奶油,和那充斥着蛋香的面包,芬香扑鼻,我尝到的是那些店中精致蛋糕中所没有的味道,浓浓的奶香萦绕在嘴中。门外的姐姐看着饿狼扑食的我,微笑着,然后默默翻出烫伤药,伸出自己被烫的通红的指尖。

如今十二岁的我,叹息一声,那声清脆的开门声顿时将我拉回到眼前:“小妹!要不要尝尝你姐姐做的新品蛋糕呀!”那声熟悉的呼唤,激起封存在我心底的味蕾,扎根在心中的那丝柔滑,顿时涌上心头。

篇14:舌尖上的亲情作文

热腾腾的雾气把我拢起来,那一只只外婆包的表皮雪白,鼓鼓的饺子安静地躺在盘中,等待着被木筷夹起送入我的嘴中。

每次回外婆家,总会有一盘熟悉的饺子等着我,馅大皮薄,香气四溢。可渐渐的那饺子令我觉得厌烦,比起时下流行的“网红水饺”,外婆包的.饺子,皮子粘牙、粗糙,少了点软糯和嚼劲;肉虽然多,却有些咸,不够鲜美多汁;馅的种类也总是那么一种,单调无趣过去总是被我吃的精光的盘子现在总是余下许多。“囡囡,你再吃几个”“不要不要,我不想吃了,你以后别做了。”外婆察觉到了我的改变,年纪的增长让她也对这种做了几十年的手工活变得力不从心,外婆的饺子从我的生活中退居后台。

“你外婆住院了,明天去看看她吧。”

医院里,外婆干枯的双手让我如梦初醒,那是为儿时的我捏出一只只小巧玲珑的饺子的手,是将出锅的饺子端到饥肠辘辘的我面前的手,是为我拭去嘴角汤汁的那双手。现在却只能轻抚我的脸颊,嘴里嘟囔着微小的话语

“外婆外婆!”“囡囡乖,外婆给你煮饺子”穿过记忆的回廊,我猛然想起,小时候,那个吵着闹着要外婆煮饺子的小姑娘不正是我吗?

摸着外婆干枯的手,想起她为我做的饺子,那轻薄的皮里,有独一无二的肉馅,微热的汤汁总是让我嚷嚷着“好吃,真好吃!”曾几何时,我是那么的喜欢吃外婆的饺子。此刻的我,无限懊恼,为何不好好珍惜外婆对我的关怀呢?泪水霎时像汤汁溢出皮般涌出眼眶。

人间的爱是有时限的,但人生的回忆是无限的,外婆的饺子,外婆对我的关爱,值得我用一生去铭记。

篇15:舌尖上的亲情作文

亲情,是三月里的雨夹杂着的暖意,是寂静的山谷中流淌着的泓泉,是深埋在地下多年的古酒。平淡而又浓郁,平凡而又珍稀。亲情在舌尖上游荡,在舌尖上品味亲情,别有一番滋味。

故事从那一个闷热的黄昏开始。在那条人来人往的马路上,一辆突如其来的汽车夺去了十岁小男孩赵安迪父亲的生命。然而,就是在那个悲痛、伤感的葬礼上,安迪第一次见到他十年来从未谋面的母亲,那个“美丽的像照片上走出来”的女人,那个浑身散发着甜橙香味的女人。正是她闯进了安迪平静的生活,给了安迪一段不一样的人生。在亲情面前,人是无法抗拒的,而安迪也毅然选择了母亲,跟着她来到了南京,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旅程。

人与人相处需要时间,然而这样一对性格孤僻的母子在重逢之后的磨合,就像是地球跨到月球,那么遥远、艰难。但他们全然不知亲情催化剂在他们的生活中开始发挥奇妙的作用。依稀记得,懵懂的小男生赵安迪为了弄清楚这位神秘妈妈的职业,不断地刨根问。为了治好妈妈的病,不辞辛苦地上网查找抑郁症的资料;为了给妈妈一个愉快的心情,别有用心地在桌上插上一朵清香扑鼻的百合;为了妈妈瘦弱的身躯,体贴地做好一碗香喷喷的炒饭……

一点一滴的关心似花的芬芳融进了这温暖的空气里,飘荡、飞扬、升华。

凭着那份天性,超越了冷漠、孤单,和妈妈彼此靠近,彼此温暖,彼此支撑,彼此照顾。那种微妙的,不可抗拒的骨肉亲情将他们紧紧连在一起,亲情的力量让他相偎相依。

篇16:舌尖上的亲情作文

刚到乡下奶奶家门口,就闻到了那熟悉的悠香,我飞奔到餐桌前,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我的最爱——“奶奶汤”。

奶奶汤?别急,听我慢慢讲来——它在江南水乡是一道普通的家常小菜芋头汤。制作简单,原料也常见,毛芋头去皮切成薄片,放上青豆,水,油,放在饭锅上一蒸,饭烧好了,芋头汤也熟了,就放进盐,拌匀,再撒上墨绿的葱花,我最喜欢的色香味俱全的芋头汤就烹制好了。只要节假日我回家,奶奶一定会炖上一大盆!

我家的芋头汤都是奶奶亲手炖的,而做菜用的毛芋头、青豆、香葱也都是奶奶亲手种的。我和芋头汤,那是一闻难忘,一见钟情,一尝独爱的不解之缘!

记得小时候我不大爱吃饭,奶奶妈妈都觉得头痛,那段时间,我身体又不好,在乡下修养。那天奶奶和往常一样叫我下楼吃饭,我在妈妈的催促下才懒懒地开门下楼,我刚一开门就闻到一股奇特的香味,它的香不是鲜鱼汤的清香,也不是红烧肉的浓香,是一种我说不出来的香味,一闻,好像就再也走不开了。我赶紧跑到餐桌前,看到了一幅色彩艳丽的水彩画(在妈妈的介绍下我才知道的。)——翠绿翠绿的青豆和奶白奶白的芋头片相互交错,似乎看到草原上的羊群在嬉戏,而金黄金黄的自制菜籽油和碧绿碧绿的青葱末又让芋头汤成了秋风吹拂下特有的黄绿相间的草坪。奶奶赶紧递上一个瓢羹,我赶紧舀了一勺汤送进嘴里,嗯,咸淡相宜,滑润爽口,有点牛奶的感觉,但没有甜牛奶的腻味,更没有纯牛奶的涩味,我又舀了一点芋头片放在嘴里,有一点点咸咸的,有一点甜甜的,还有一点点青豆的清香,一放在嘴里,就溶化开来,淡淡的美味一下子流进我的喉咙里,真舒服啊!我赶紧又去舀,勺子一动,那浓汤里的小绿豆像调皮的小星星,在“白色羊群”和“黄绿草坪”间捉迷藏,我看得都入迷了:“奶奶,妈妈,这个菜叫什么?这么好看,还这么好吃!”奶奶笑得眯起了眼睛,妈妈告诉我,腰腿都不大方便的奶奶起早去挖来了毛芋头,用心炖了这碗芋头汤,希望你能多吃点饭!

哦,这芋头汤里还有奶奶浓浓的爱呢,怪不得如此美丽,如此美味!“那就该叫奶奶汤!”

从此我就爱上了这“奶奶汤”,奶奶也总是亲手种芋头、大豆、青葱,每次我回家就亲手给我炖一大碗色香味俱全的爱心芋头汤,让我的舌尖化也化不开!

篇17:舌尖上的亲情作文

一碗香气扑鼻的馄饨,上面飘着红红的萝卜丝,黄黄的蛋丝,还有黒黒的紫菜,让人垂涎欲滴。我被热腾的乳白色的雾气拢在里面,迫不及待地拿起勺子吃起来。半透明的馄饨皮中显现出包裹着青菜的肉色,一口咬下去,被外皮锁住的汁水都流了出来,外皮Q弹,肉馅层次感鲜明,虾味鲜美,三者融合在一起,久久地留在我口中,唇齿留香……

小时候,爸妈的工作是那么忙碌,于是奶奶便接管了我们家的衣食起居。奶奶做得一手好菜,其中更值得一提的便是她亲手包的馄饨,鲜虾馅的、香菇馅的、白菜馅的,令我百吃不厌。

每个周末清晨,奶奶带着环保袋骑着她那辆“吱吱”作响的自行车前往菜场买菜去。我也曾问过奶奶,为什么那么早去菜场?奶奶摸摸我的头,笑着告诉我,去的早才能买到最新鲜最好的食材,去晚了的话,好东西都被别人挑走了!等她回家,总是拎回鼓鼓一袋子菜。随后,她便一头扎进了厨房,先将食材一一分类,然后洗菜、切菜、剁肉、和馅料……所有准备工作做完,就开始包馄饨。只见她拿起一张薄薄的馄饨皮,放上馅料,再加入一整只虾仁,食指一翻、拇指一捏,一只饱满的馄饨就这样包好了,她把馄饨一个个有序地放在托盘上,就像一行行整装待发的“士兵”,又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

后来,开始流行起吃披萨,我便觉得奶奶的馄饨太掉档次了。好几次奶奶包好了馄饨等我吃,“吃饭啦!”奶奶的声音充满期待。“馄饨,馄饨,每周都吃馄饨,我都快变成馄饨了!”我近乎发泄的朝奶奶吼道。直接径直拿起手机叫了披萨外卖。任性地忽略了奶奶眼中的失望。当时的我却一点也没有愧疚感,甚至觉得这样才显得自己像个大人了。再后来,由于奶奶身体的问题,不再负责我们一家三口的起居,我也就再也没有吃到奶奶包的馄饨了——那碗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虾仁馄饨。渐渐地,后悔的滋味逐渐深重……

今天又是我独自在家,看着眼前这一盘速冻馄饨,外形似乎比奶奶包的漂亮许多。我夹起一只放入口中,出乎意料的是,味道也颇为鲜美。细细品尝,却好像缺少些什么。“缺什么呢?”我不禁回忆起奶奶包的馄饨的味道……终于,我明白了!缺的是我与奶奶浓浓的祖孙情,缺的是奶奶对我深深的爱!爱,才是世上最美的味道!

我扔下筷子,迫不及待拿起手机拨通电话,听见那头响起来奶奶苍老的声音,我鼻子突然一酸,哽咽着说道:“奶奶,我想你……”

篇18:舌尖上的亲情作文

在我的生命中,有很多人给予我温暖和亲情,有爸爸妈妈的爱,有兄弟姐妹的爱,也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关心。这都源于因为我们是亲人,亲人之间有一份浓浓的亲情。

这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我的奶奶,我奶奶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家庭妇女,她对我们表达爱的方式是千方百计做一些吃的东西。只要听说我们要回老家,她就会早早的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的吃的东西,直到我们要回杭州还给我们大包小包带一大堆吃的东西带回来。

奶奶擅长做面食,比如包子馒头面条馄饨饺子,她还擅长做粽子,各种各样的馅,有大肉馅,豆沙馅,青豆馅,芋艿馅,她会用不同颜色的绳子包扎不同馅的粽子以便于识别,我知道每一种小吃都倾注了她浓浓的亲情。

奶奶喜欢自己磨豆浆,用最古老的石磨来做,每天天还没有亮就用石磨来磨豆浆,我们起床后一碗香喷喷的豆浆已经放做桌子上,喝着奶奶自己做的豆浆,心里感到很温馨,或许这就是亲情的味道。

我喜欢吃油炸虾饼,奶奶就会去村边的小池塘去抓小虾米,她把米饭放在渔网兜里面,等虾米来吃米饭的时候把渔网一提就抓到很多小虾米了,然后拿回家把虾米放进面粉鸡蛋里裹一下,油锅炸出香喷喷的虾饼,好吃极啦,这也是亲情的味道吧。

记得去年清明节,奶奶半夜就起来给我们做清明粿,她把艾草捣成泥和米粉和在一起,放进各种馅,压成一个小饼。结果就走那天清晨,奶奶在下楼的时候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腿摔断了,医院的急救车接走奶奶后,我看到做了一半的清明粿,还有厨房地上的一桶活蹦乱跳的小虾米,我心里酸酸的,或许这就是最浓的亲情。

我的亲人时时刻刻都在给予我温暖,虽然他们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但我都能感受到,特别是奶奶给予我的舌尖上的亲情,让我感动,让我难忘,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一定会用我自己的方式回报大家的亲情!

【舌尖上的亲情作文集合8篇】

篇19:舌尖上的家作文900字

舌尖上的家作文900字

小时候的我爱幻想,总觉得奶奶是天上下凡的食神,是我舌尖上的家。

——题记

记忆中,奶奶是个勤劳能干的人。总穿着一件大红的棉袄,头上的青丝中藏着几根银发。她的手像大多数老人的手一样,布满了沟壑,青筋鼓起,交错纵横。但就是这双平凡的手,却打造出绕梁三日香气不散的美味。奶奶最拿手的绝活就是拉面。在她灵巧的双手下,那滞笨沉重的面团很快地就变成了一根苗条的.面条。只见奶奶将那面条对折,拉长,再对折,拉长……等到面条到一定细,一定长时,就将拉面下锅。接着她用筷子在水中搅动,使面均匀地受热。最后,在加了一次凉水又煮开后,就把面条盛出,撒上早准备好的小料,浇上醋,再用面条汤一冲,那一碗面条就大功告成了。

热气腾腾的面,细看上去,没什么特别,色彩不够诱人,有的只是雪白的面条和星星点点深色的小料。可面条送入口中的那一瞬,面的香味就溢满齿间,醇厚浓郁,那面条可真是爽滑劲道。面条已下肚,却还是齿颊留香,轻轻抿一口汤,那汤也是美味,小料若多些,就太沉重,少些就有些轻薄,就像深寺里悟道的禅师一样,不求豪华贵重,只讲圆虚宁净,重心平稳。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碗面条火速下肚。奶奶在一旁见我吃得欢,笑吟吟地说:“好吃吗?”“好吃。”我从嘴边挤出两个字来,又投入到享受中。童年,似乎也在那弥漫的香气中化开了。

后来长大了,学业重,回家看奶奶的机会也少了。但我忘不了那碗拉面,忘不了舌尖上的家。每每经过拉面馆,我都要小试一碗,可那拉面总没有奶奶做得好吃,似乎少了什么味道。

今年回家时,奶奶迎我进门。我突然发觉奶奶老了。她不再像以前一样忙东忙西,而是总坐在电视机前消磨时光。她的背已不再直挺,眼中的那份光彩也暗去了。我不禁百感交集,轻轻地问道:“奶奶,您能再给做一碗拉面吗?”听了这句话,奶奶眼中闪过火花,背似乎也挺直了一点。“好!”奶奶的回答坚定有力。随后缓缓地走进厨房,我也一步跟了上去。

和面,烧水,拉面,下锅,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熟悉。在氤氲的水汽中,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那个小男孩,在奶奶身旁蹦来蹦去……

"吃吧。”一声慈祥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原来面已下好了。我拿起筷子轻咬了一口面条。是的,那种感觉又回来了,我童年天天期盼的味道,我魂牵梦绕的舌尖上的家的味道。我一口一口地吃着。奶奶轻轻地问:“好吃吗?”我抬起头,看着奶奶那充满着宠溺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好吃!”我想我终于明白了奶奶拉面的秘诀——爱。奶奶的每一碗面条都凝聚着她对我的爱。同样,我之所以牢记着这碗面,也是因为爱,因为我对奶奶的爱。

篇20:舌尖上的中国作文900字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900字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人似乎对吃有着一种狂热的迷恋,古有易牙烹子而食,今有各种美食比赛络绎不绝,是什么让国人这么热衷于吃呢?

闲来无事,翻阅了满清的满汉全席食谱,驼峰,狮乳,鱼翅,胎衣……鲜血淋淋的食谱啊!里面传递出的是原始,野蛮,以及狂热。

说到吃,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茹毛饮血,造就了国人的一副好牙口。燧人氏钻木取火,这大概就是第一种烹调方法,从此国人对吃的迷恋一发不可收拾,秦周时期有了小米,唐宋有了以肉食为主的烧尾宴,明清有了饮食之巅峰为代表的满汉全席,现如今更是肉食,果蔬,水酒,炒,蒸,闷,煮样样精通,中国饮食文化不得不令人大为折服啊!

俗话说得好,饱食才能思淫欲,人活在世上最主要的就是填饱肚子,这样单纯的果腹毫无文化可言,中国饮食文化多种多样,最具有代表性的定是以下几种。

你们听说过饕餮吗?饕餮是一种中国传说中的动物,这种动物对于吃有着不可抑制的狂热,最后竟把自己给撑死了,这一境界图的就是一个爽字,三五人合伙下一馆子,吃的喝的叫上一大桌,胡吃海喝,谈天说地,到最后竟赤膊上阵,那是一个大汗淋漓,不亦乐乎。

而饭桌上的交流又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另一个重点。俗话说饭桌上好说话,是中国人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习惯,我想那是由于古代男人外出工作,妻子儿女在家只有吃饭的时候见得到一家之主一面,自然,家中的大事小事也只有吃饭的时候能够一叙。到后来逐渐发展为国人交流感情的'好帮手,老友见面下馆子,找人借钱下馆子,求人帮忙下馆子,将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发挥到了极致。

还有养生问题。国人总是迷信于吃能够解决任何问题,天气冷了吃羊肉,肾虚了吃甲鱼,头发白了吃芝麻,便秘了吃香蕉,强身健体吃牛肉,要想补脑吃核桃,红枣补血,天麻生发,在这一道道食材中是古人的传承与经验,传统的饮食文化指引着我们今人不断前进,不断完善。

而家宴则是中国饮食文化里最最有代表性的。除夕春节,窗外的寒风飘雪也阻挡不了屋中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心情;外出打工的人儿总是要风尘仆仆的赶上春运,赶回家吃顿年夜饭。那是一顿名叫思念的饭,那是一份慈祥的关爱。也许外出的游子一年到头念的就是那一顿饭,念的就是那一顿饭中浓浓的思乡之愁,从古至今酒香菜香里飘然而出的就是那无尽的思亲思乡,奏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主旋律。

中国饮食文化比之其他国家更为博大精深,天南地北,口味各异,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得色香味俱全才能算得上一盘好菜。在这一盘盘的好菜中,我看见的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野性,承接,以及我们据之以傲的传统,怪不得中国人这么热衷于吃。

篇21:舌尖上的残忍作文900字

舌尖上的残忍作文900字

今天想清闲一天,于是在单位偷偷懒,便把可做或不可做的事扔在一边,随手拿起桌案上放着的一本《意林杂志》翻阅着,忽然看到一篇《别请我吃饭,躲的就是你》。我也没看作者是谁,看到末尾第二段忽然发现有个非常熟悉的电影明星的名字,还是作者的太太,很快便联想到作者是谁,但我还是留意一下作者署名,这是著名导演冯小刚的文章。

这篇文章描述了冯导饭局很多。当然,想能邀请到这么大的导演吃饭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办到的,更何况想借助在电影在里面扮当个主角、次角或是露个脸出名的人大有人在,这些人大多不缺钱,是缺机会,而请冯导吃饭就是为了创造机会。所以,作者的'饭局必然会很多,多得让一些人根本没有机会。

做东的人自然会找到一家高档次高品味的酒店,各样山珍海味、各种飞禽走兽当然不可缺少,只要饭店有的,客人可随意点的。点菜时,一般东家是先让主宾来点的,如果主宾不点,次宾更不能点了,做东的就会大伤脑筋,只能拣贵的点,凑够满满一大桌方罢,这样还自我感觉别让人家说自己小气。酒更不必说,什么茅台、五梁液等高档次酒不在话下,一饨饭下来至少也得几万好几,抵得上一个普通农家一年收成。

作为冯导知名度这么高的导演,参加的酒宴多,见的世面也多,每天应接不暇的被宴请自然对再高档次的酒菜乏味也多,不如小饭、小菜、小咸菜可口。这暂且不说,先说冯导厌烦了餐桌上的残忍,各种活生生的动物被残酷宰割。就比如一条蛇,服务生会当着客人的面剪掉脑袋,挤出血和胆献给主宾,这可是一种纯天然滋补,不过太有些残无人道了。还有大活鲜虾,用酒麻翻,生吞活咽,虾在嘴里发出“咝咝”痛苦般的叫声,更是惨无人睹。这也许是高品味的人能做得出来,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因为这种原因,良心得到了启迪,冯导不吃肉、不吃海鲜,尤其是不吃活物了。亦或许吃了太多,吃得腻了,不如家常便饭好吃。

我们普通百姓是没能有机会见过这样场面的,更别说是坐在酒席上也如此般好暴吃狂饮。倘若不是我偶然看到冯导写的这篇文章,还以为这些高挡人吃的不过比我们吃的好一些罢了,没想到舌尖上也这么残忍。忽然又联想到,哪些想创造机会露个脸,欲想当个明星或出个名的人还是收敛一些,冯导不吃活物了,还有张导、王导、李导等等人去吃的。

篇22:舌尖上的巧克力900字作文

舌尖上的巧克力900字作文

假如你来到我家,经过我的书房,那一袋袋一盒盒花花绿绿的包装总会最先映入你的眼帘。那是什么呢?饼干?不是。面包?不是。巧克力?答对了!就是我最爱的巧克力!

所有的零食里,我最钟爱的是巧克力。我品尝过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巧克力,都是爸爸出国带来的,有英国吉百利、比利时列奥尼达斯 、德国太妃巧克力、西班牙帕斯卡布丁巧克力、意大利吉安杜佳巧克力等等;这些巧克力大多数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口味有:鲜奶油、蛋白杏仁、葡萄榛子、朗姆酒味、阿尔卑斯可可、威士忌、香槟、椰子……

巧克力除了美味,还有解忧的功效。我与同学闹别扭了、考试成绩不理想了、被家长逼着做练习了,等等,碰到不如意的`事,只要吃点美味的巧克力,烦恼立马烟消云散。因此,巧克力被我誉为——小人参。德国牛奶白巧克力“龙舌”,我誉为白参;巴西草莓酒心巧克力“猫屎”,我誉为红参;澳大利亚可可黑巧克力“珍珠”,我誉为野山参。

我还喜欢“搜集”各种不同品种巧克力珍藏。每次出去逛街,我都会想尽办法向身边的父母索要零钱去“淘宝”:“妈,今天你就大发慈悲吧!小女子今儿去买点“小人参”,不介意吧?”“不行!”妈妈斩钉截铁地说。“求您了……”一想到不能吃到心仪的巧克力,我犹如坠入了黑暗的地狱一般,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雯雯,嗯——,我不介意的……”爸爸看着我从晴变阴,又变暴风雨来临之前的脸色,爽快地给了我6元5毛钱。拿到了钱以后,我飞似的跃进附近的零食铺里。可身后老妈还是不停地唠叨着:“巧克力别多买!吃多了会发胖的!”唉,这个老妈,自己不吃巧克力不是照样肉感十足!

胖瘦跟巧克力何关?冤枉我的巧克力干嘛!真是的!!!

买到巧克力以后,我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随着“嘣”地一声,丝丝奶香直蹿鼻孔,巧克力含入嘴里,那香味便在口中弥漫开来——巧克力的味道甜甜的,伴着唾沫、慢慢地变软,一直到融化,巧克力香浓的气味一直索绕在鼻中、口中。“咔嚓咔嚓”、“嘎嘣嘎嘣”,不一会儿一盒巧克力被我瞬间消灭了,舔舔嘴唇上残留的巧克力微末,咽下一口口水,巧克力那甜甜的、浓郁的、丝滑的味道仍然在我口中挥之不去,使我久久沉浸其中。

巧克力的世界非常丰富,就像罗尔德·达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一书中描述的一样,那是一个充满诱惑和神秘的世界。我经常在夜晚的梦乡中,都幻想自己可以亲身进入那座工厂,体验舌尖上的旅行……

篇2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900字

其实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总会羞愧难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就会背诵,但是不经历田头劳作的辛苦,怕是永远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影片最起码告诉了我们在今后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你品尝鲍鱼等海味的时候,要知道潜水员的工作之危险,在吃藕的时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鱼的时候也要明白这可能是渔民苦苦等待数月的一次运气的成果。

其实能够有和自然接触的生活经历是幸福的。小的时候,爸爸总是要我去农村住段时间体验生活,那个时候不懂什么是生活,误把电视,干净的厕所和没有蚊虫的夜晚当成美丽的生活。幼小的年纪即被这些现代化的东西俘虏了,更可怜的是把这种俘虏还当作是一种享受。现在明白了爸爸当初的良苦用心,可是为时已晚,我这样一个没有多少在农村童年生活的人注定是一种不健全的人生。爸爸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从农村长大的他深深地明白那齐腿根深的泥土意味着什么。

我们这代人,最起码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挽回了,可是我们的下一代呢,他们连一个叫他们去农村体验生活的爸爸都没有啊。我们出生在高楼间,不知道邻里的热情,也不知道泥土的芬芳,不懂得协作的精神,更不明白取舍的智慧。占有的欲望充斥着我们的大脑,自私的念头无时无刻不在摧残我们的心灵,我们还能有父辈那种背朝黄天面朝土的质朴吗,我们还可以有收获的喜悦和感恩的心吗。想起了普利策克奖得主王澍提出的质疑“再过二十年,我们还能叫我们自己中国人吗,我们周围的一切都不是中国的。”是啊,我们甚至抛弃了养育我们千年的土地。钢铁怪兽的牢笼里的你我甚至已全然没有勇气去找寻我们自己本来的面貌。

一个怀揣设计大师梦想的我还在学生阶段,但是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并尝试去寻找答案。

全剧的结尾说的好:“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看着每一集结束时那些可爱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时,才真正感受到中国人的伟大和智慧。苦难是一种磨练,是上苍的馈赠,而收获更是一种喜悦,是自然的礼物。

最后一集的张桂春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似乎提供了一种答案。生活在高楼大厦中我们真的就不能重新拾回自我的本真了吗。自然总是无私的,只要你愿意投入她的怀抱,他必然会敞开她的胸怀给你最温暖的拥抱。

我又想起了我以前写过的一句话:“如果说土地是母亲的话,那么中华民族就是集体恋母的民族,男性坚强的外壳里是一颗温柔而善良的心。”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着这样性格,只要我们愿意去拾回,就会有属于我们的明天。哀莫大于心死,我激励自己前行。

篇24: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900字

这天老师花两节课的时间,让我们看了两集舌尖上的中国。它不仅仅给了我们视觉上的冲击,也给了我们灵魂上的冲击!最开始看是是陶醉于那诱人的食物当中,之后看下来是钦佩与劳动人民的不是当中,最后是感叹于中华五千年的饮食文化当中!

在看第一集的时候,看着那些诱人的食物,不得不勾起我们的兴趣认真的去倾听每道食物的神奇与诱人之处。在此片当中,它都有详细的介绍,每道食物的具体做法,它的讲述也是蠢蠢欲动。让我们边看边惊叹,甚至还留着口水。在观看那些美食的同时,那些朴实的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透过观看这部片子,我了解到每一道美食都伴随着辛勤的汗水。就像春笋的挖掘,那些有经验的劳动人民就明白在什么时候挖的春笋最鲜嫩可口,明白什么地方能够挖出春笋,挖出春笋后又该如何的保护好那些竹子的根系。明白挖出的春笋该如何保存。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劳作,才出现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美食。正是因为他们勤劳的智慧,才能使得每一道食物完美的呈此刻我们眼前,我由衷的佩服他们!

当然,在这部片中,我也感叹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饮食文化。就像那些传统的习俗,在除夕晚上,北方人喜欢自己做馒头,包饺子吃。透过自己的手工制作,做出可口的食物。这样的习俗一代接一代的传下来,虽说,在当今这个机械化的社会,自己亲手和面蒸馒头、包饺子的人越来越少,但是还是有人传承下来了,在那里我也期望不要让这种文化消失,有着更多的人能够传承这种习俗。繁衍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

在片中我也看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他们为了生活,为了让孩子上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用自己的体力换取一些钱。就像片中的挖藕兄弟,每年九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挖取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一种长在水里的美食——藕。说到那里,我们也能够看到大自然对于我们人类的厚爱,我也期望作为人类的我们不要鼠目寸光,肆意的虐取!从他们兄弟两上看到了他们的艰辛劳作与朴实。他们说在大街上看到藕,就有一种亲切感,就感觉那些藕是透过自己的双手挖出来的!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质朴的人,如今的我们在餐桌上随处可见藕,却不明白这些藕的背后有着多少故事,流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汗水。当我们在享受餐桌上的每一道美食上,我们都要想到那些勤劳的劳动人民,感谢他们的双手,让我们享受如此美味的佳肴!

虽说还只看了两集,但是这两集却让我受益匪浅!

篇25: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900字

昨天终于看了期盼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边看边和妹妹聊天,但是看到面食,职业割麦人那里,不知为什么心里酸酸的,看到熟悉的割麦场景想起了以前我家也有这样的割麦人来的,他们大多从河南来,我们叫他们小河南,因为小的时候家里没有那么多人干活,除了爸妈就我和姐姐能帮忙,那时最讨厌过麦秋和大秋,因为我也要下地割麦子,那时56月份,天气热,而且麦穗痒人,之后是捆麦、打麦这些会把我的假期全部用光,对于这些至今记忆犹新。割麦真的是个体力活,看到那些割麦人,再看到那些现在的收割机,我只能说社会进步终将把古老的东西湮没在历史之中,看到他们的脸我只看了无奈和哀伤,他们真的是最后的割麦人了,在现在除了可能偏远的山区,基本上平原地带的麦子从种到收全部是机械化了,他们真的是要被历史遗忘了,我只能说,现在人基本没见过和经历过以上我说的那些所以他们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看到小花菇那里,我感叹时间成就的美味,也只有那些最贴近他们的人才能品尝和体会,但是老人独自一人的晚餐,让我鼻子发酸,现在的人都太急躁,喜欢快速的生活,什么都要快速,连生病了都要立刻药到病除,其实根本不可能,时间真的是艺术家啊,他雕刻了不同的人生,但是又有谁能真正的了解他呢。

感觉这一集的编导不是在拍美食,而是在拍生活,独居老人、割麦人、留守儿童,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的生活,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看到留守儿童那里,我真的很有感触,我上大学时去过支教,那些偏远山区的孩子真的是需要有人照顾,他们的父母去千里之外打工,他们需要翻几座山去上学,早上5点钟起床去上学,下午3点钟就下课,因为他们有好长的山路要走,回到家还要自己洗衣做饭写功课,他们的父母一年可能只能回家一次,其余时间也只是在电话里叮咛安慰了。这些社会问题没接触的人只会觉得这与我无关,别人的事我管不了,这可能是大部分人的感觉和心态,有时真的也是爱莫能助,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一点自省都没有,那么这个国家会怎样呢,在这里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编导的用心,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曾经有过璀璨的历史文化,但是现在现代化的进程已经快要将这个国家席卷一空了,食物是个好的媒介,它承载着历史、传承、人情、文化、还有就是情感媒介,每个人看到食物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从小吃到大的味道,家乡味,希望我们的家乡味能够留下来继续传承下去,不要让她真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以食物的力量。

篇26: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900字

不需浓墨重彩,没有凤爪龙肝,只是几粒浸润汗水的米粒,在母亲的手中简单蒸煮,却已成为异乡的我们,在睡梦中勾起馋虫的乡愁。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饱含情意、和真挚的纪录片。如果仅仅是介绍美食,那只不过是天天厨房的纪录片版。那它拍的.是什么?

就是这部能拍出此番情谊的纪录片,它渲染着中国精彩的饮食文化,氤氲着中国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怀,浸透着中国人勤劳坚韧的高尚品质。

舌尖上的中国,顾名思义,美食只是一种媒介,重点在“中国”二字。通过食物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的中国。这正是纪录片打动人的地方。

食物,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果腹的吃食,更是一种生活的仪式。

通过纪录片中的很多食材,在饭桌上可能只是简简单单的几道菜,但它们饱含着采摘者和种植者辛勤的汗水,和生活的希望。比如说藕,通过纪录片我才知道采集藕是十分辛苦的劳动,无法实现机械化,只能人工在淤泥中采集,并且为了卖个好价钱,要保证藕的完整。这就是我们民族骨子里的勤劳和坚韧。在艰苦的环境,我们都能去忍耐,我们都能用双手去改变。

食物是中国家庭观念的体现。片子中介绍了一个给村中老者祝寿的场景。人们将自己碗中最长一根面条,挑到寿星的碗中,其中深意不言而喻。仅仅几个动作,就将中国人家庭观念中尊敬长者的态度,表现的淋淋尽致。我们没有西方人拥抱接吻那样热烈情感展示,我们只是最质朴的行动,和饱含情谊的食物,寄托出我们对于家庭的尊重和延续。

食物,吸收雨露与阳光,经过人们辛勤的劳作,变成人们腹中的美食,成为我们天人合一的体现。恐怕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一样,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即利用自然,又感恩自然。在西南地区的稻米梯田,人们在里面养鱼养鸭,鸭吃害虫,不用大药,其粪便可作肥料,不用施肥。朴素的智慧,应在自然之中,既顺应自然,又获得自然的回报,时时刻刻对自然有一份敬重和敬仰。

正如第五集结尾的写到: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这就是我们。

篇27: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900字

今天,《舌尖上的中国》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

这是一次规格很高的研讨会。

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亲自到场并致辞。参加研讨会的还有央视总编兼副台长罗明、光明日报副总编何东平、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烹饪协会的领导,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各大媒体的记者和嘉宾。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拍摄的七集美食专题纪录片。节目一经播出,就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引起巨大的反响。

深夜,久违的守候。

灵动而跳跃的背景音乐,香格里拉山坡上滴着露珠的松茸,黄土高原上大声吆喝叫卖黄馍馍的大爷,南海边上对着已故故丈夫照片沉思的虾酱奶奶,土锅中冒着香气汩汩作响的香辣鱼,解说员天籁般的画外音。。。。。。对着这部片子,眼泪和口水并流,成为了一场中国人深夜的自虐和集体狂欢。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在央视,走红在网络。看了这部片,年轻人觉得电视不再是可有可无,家庭主妇觉得美食不再是遥不可及,小朋友觉得,看了《舌尖上的中国》,我要更加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爱这个家!网络上,美食引发的各种讨论,铺天盖地。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成功,对于道德的回归,甚至是对于人生,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浩若星空的历史长河中,美食文化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对于美食的内涵,美食与人生的辩证关系,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关注。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是有文字记录中,对美食文化的最深刻理解和最高境界。

客观地说,如果《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还是按照央视一贯的拍摄方式,由一个年轻的外景主持人,对着镜头,以极其煽情的语言和喧闹夸张的表情,带领大家去认识一些社会名流、专家学者和星级酒楼,很多人会立刻关了电视机,或者断线下网。好在,这次的主角完全换了。没有主持人,没有所谓的专家学者,更加没有国际名厨。普普通通的食材,普普通通的人,作出普普通通的菜。中国是一个农耕大国。地少人多的现实,造就了中国人特有的人文气质。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着一种精神。那就是,爱家,想家,回家。《舌尖上的中国》,表面上讲的是美食,实质上,始终贯穿着的却是中国人这种代代相传的伟大精神。从我们祖先发明的豆腐、还有各种各样的烹饪方式,使我们觉得,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

《舌尖上的中国》也不是没有遗憾。两广人喜欢吃鸡。有一句话叫做“无鸡不成宴”。小小的一只鸡,做法五花八门,活跃了整个餐桌。《舌尖上的中国》拍得很好,可是,拍了七集就完了。如果有可能继续拍的话,第八集,名字就叫做《无鸡不成宴》吧!

《舌尖上的中国》4月26日开始首播,晚上十点档,并非黄金时间,却屡屡创造收视率的新高。对于央视,这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奇迹。到现在,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央视的其它几个频道已经考虑进行重播。更加不可思议的是,首播刚刚结束,就云集了那么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来召开一个规格如此之高的研讨会。

直觉告诉我,在这个时候,如果你不去看这部片子,如果你不去讨论这部片子,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生活中,我认识一对这样的夫妇,两夫妻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每天,忙不完的工作,开不完的会议,考不完的晋升。一个聪明而可爱的'儿子,每天傍晚,做完作业,就自己去吃快餐,然后再去参加兴趣班。两夫妻的收入很高,家里装修得富丽堂皇,包括厨房也是。可是,自从入住以来,这个家,从来没有人亲手弄过一次家庭大餐,更不用说举行过一次有外人参加的家庭晚宴。丈夫吃在客厅,妻子吃在歌厅,小孩吃在老师的办公厅。

这就是很多现代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

没有家庭美食,这个家的成员就永远没有凝聚力和归属感。所谓的家庭美食,其实,就是普普通通的家常菜,并不一定要求达到酒家饭店的水准。家庭美食,重要的是爱心和用心。只要有人为这个家付出了用心,大家都会感觉到美食带来的快乐。否则,回到家,厨房黑麻麻,一摸很邋遢。吃的东西,从来都是超市打包回来的熟食,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人的成长过程当中,如果没有外婆亲手腌制的老坛酸菜,如果没有老妈逢年过节吃不完还必须打包的拿手好菜,如果没有未来姐夫亲自下厨笼络人心的满汉全席,情何以堪?

《舌尖上的中国》带给我们温情脉脉的“中国美”。电视镜头里,画面很唯美,食材很美,做美食的手,更美。

短短的七集纪录片,一下子就可以看完了。但是,各自的人生还得继续。

5月28日,期盼已久的防城港钢铁项目正式全面开工了。防城港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届时,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汇集在一起。有些人担心,武钢进来后,食材的质量会大大受影响。纯天然的东西少了,菜篮子的压力变大了。其实,钢铁之都的建设大潮,已经势不可挡。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防城港人,必须尽早自觉融入防城港城市化的浪潮之中。除了习以为常的小鱼小虾,今后,必须以全新的姿态迎接猪肉炖粉条、剁椒鱼头和麻婆豆腐。文明征地,和谐搬迁之后,传统的大家庭正在消散,农耕的气息在逐渐远去。儿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故乡的味道依旧。这是我们看了《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子后,首先必须拥有的觉悟。

篇28:舌尖上的滋味900字初二作文

每个一秒钟,我们就会长大一秒钟,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成长,成长的途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在此过程中,我们又能学到很多,感受到很多。

这个星期五生物老师给我们留了一个十分“变态”的家庭作业,要我们为家人做一次正餐。要拍照留念,瞬间全班同学一阵哀叹声。

回家的途中,我一直在思索这个任务该如何完成,要知道我是从来没有下过厨房的呀!我回到家的第二天,就开始着手准备这件事了,我和外婆先到超市想买回些原材料,买菜时我不能认识杆称的计量,也很难快速计算出菜品价格来,我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外婆只要几秒钟,并能正确计算出所购买食材的价格来,这让我十分惊讶,我外婆是如何做到的。老彭说真跟你们读书一样啊,多读,多写,自然熟能生巧了。几番周折下来,总算是买齐了各类所需的食材。

买完菜回来,我们连忙赶回家中,我原想要外婆帮我做完这些事,我就摆几个造型就好,但外婆坚持要我独自完成这份作业,自己顶多在旁边指导,没办法,我也只好硬着头皮上了。我决定先从容易的做起,先弄一个青椒炒肉,就在我准备把一大块猪肉扔入锅中时,老婆赶忙阻止:“你在干什么?肉都不切就下锅,准备吃生肉呀!”她连忙夺过我手上的肉坨拿出菜刀,手把手的教我将肉切成丝块状,在切完这些肉后,我已大致学会如何切肉丝了,欣喜的又拿了一块猪肉独自尝试一下,嘿!还别说,切地还不赖,过了大约15分钟我便切好了肉丝和青椒,这道工序下来,整个手都在痛,还来不及想疼痛的事,又被逼着开始炒菜,外婆教我先放油,热好油后再把肉丝放进锅里爆炒,翻炒一会儿后再放入青椒,最后再翻炒几下便可以出锅了,于是我遵从外婆的方式,认认真真的把一盘青椒炒肉丝做的出来,到后来一试吃,惨!忘了放盐。

接下来的时间我又尝试着自己做了几盘菜,但总是会出现些差错,不是没放酱油就是炒干了些,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做出了六道有“缺陷”的菜。这顿大餐,总算是完成了,但全身酸痛不已,手脚发软。想想这顿大餐,虽然味道不咋地,但毕竟是自己辛辛苦苦劳动做出来的,吃起来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这次生物作业,我觉得很有意义,不仅让我学会了一项生存的技能,也让我明白了做菜的艰辛,明白了外婆之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更让我感受到外婆无私的爱。

篇29:舌尖上的滋味900字初二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我和爸爸妈妈载着满满一车的年货回家过年了!

大年初一的上午,我吃完早饭后躺在摇椅上看电视。突然,一声响亮的“儿子“把我从精彩的剧情中拉了出来。两秒后,只见妈妈从房间里冲出来,手里拿着手机,对我一笑:“今天中午的公鸡你来烧。”“是不是老师布置的烧菜作业?”“对啊,就是那个……”我没等妈妈把话说完,就“噌”地一下从摇椅上跳起来,奔向厨房。

我之所以这么自信,是因为我在这之前不知做过多少次菜:从一年级开始自己每天中午煎鸡蛋,到现在自己给一家人做“满汉全席”。无数次的失败,也不能让我失去对做菜的兴趣,反而愈发勇敢。

接下来的烧公鸡也就不在话下了。

我来到厨房,主菜与配菜早已准备好:鸡、葱、姜、蒜、干辣椒以及各种调料。首先,我把葱抓到切菜板上,拿起菜刀,放在葱头上用手指中间的关节抵住菜刀朝里的一面,指甲放在葱上,一点点却很快速地切了起来。这是奶奶教我的方法,这样的好处是切的均匀、快速且不易切到手。葱切完了,我捏起在一旁看好戏的生姜。它们好像是受到了惊吓,从我的手中跳到了地上。将它们拾起后,我把葱花挪到一边,给将要碎尸万段的生姜们让出点儿位子。随后,我又切了蒜,把它同干辣椒一起放入了配菜堆中。

配菜切完了,我把它们放在一边备用,拿出了今天的主角——公鸡。随着“砰”的一声响,火开了,平底锅热了起来。我往锅中倒入适量的油,静观其变。接下来,是“滋滋”的声响,我知道,那是油跳舞的伴奏声。油热了,沸腾了,我倒入蒜泥给它爆香,然后果断地将一大盘公鸡倒入锅中。鸡一入锅就有了很大动静,跳起的油点子更多了,那鸡也如变色龙一般,颜色在慢慢变深。我左手拿着锅铲,在锅中来回翻炒。炒了一会儿,我端起旁边的鸡汤,往锅中倒了一些用于提鲜。之后我看了看旁边的五颜六色的调料瓶,感叹到:奶奶家的调料瓶真是“万紫千红”啊!我顿时眼花缭乱。但静下心来,妈妈教给我倒调料的顺序在脑海中浮现,再看调料瓶,便恍然大悟。倒调料有很重要的一点要注意:调料一定要先倒在锅铲上,再淋到菜上,这样可以防止调料多倒的情况。先后倒入调料后,我将鸡放在锅里焖了一会。

“哗”揭开锅盖,热气氤氲的厨房中充满了扑鼻的香气。我用刀将配菜放入锅中,与鸡一块儿翻炒,由于放了调料,这时的鸡已经接近棕色。最后,我往锅里抖了适量的盐。

火关后,锅平静了一些,但仍有“滋滋”的声音。我将鸡抄入盘中,端到了餐桌上。

那公鸡颜色很深,呈棕色,里面的蒜,生姜也上了色,葱花还是有些绿的,干辣椒还是有些红的。我夹了一块放入口中,鸡的鲜味加上调料的味道,口感十足,也很有嚼劲。

我看了妈妈帮我拍的视频,颇有成就感。

做好一道菜,除了要有丰富的经验,还要有足够的兴趣。它考验人的耐心和毅力,给我带来了快乐,我爱做菜。

相关专题 舌尖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