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作文教学实录

cooper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cooper”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生活作文教学实录(共17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生活作文教学实录

生活作文教学实录

生活作文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太空常识。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反映太空活的课件或图片。

2、学生查阅的太空生活资料,彩笔和画纸。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文

1、同学们,在10月,中国航天事业发生了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图)回想一下是件什么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上太空,杨利伟是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中国人。)

2、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画面。教师讲述:这位就是杨利伟叔叔,你们认识他吗?(学生谈话)他从太空中返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太空中的趣事,你们想了解这些事情吗?那就让他给我们讲讲太空的趣事吧!(板题)

二、初读课文

(一)自读

1、先自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再向别人请教。

2、采取同桌互读、小组分段轮读、指名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重点练读2至4自然节,用自己的话说说太空中究竟有什么趣事?(睡觉、喝水、走路、洗澡)

(二)识字

1、请小朋友拿出字卡,学生的字卡预先做成各种形状,如飞船等(根据学生的想象自己完成。)自由读字卡、同桌互相指认、小组内识字比赛、全班开火车读。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字扩词。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塑是平舌音;嗽在咳嗽一词中读轻声等。

3、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如下训练:

(1)正确读出下列带有生字的词语:舒服、挺好、必须、绑住、普通、塑料杯、咳嗽

(2)去掉词语中熟字开火车读生字:舒、必须、绑、通、塑、钩、件、设、杯、喷、嗽

(3)找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字。

(4)教师念读字词,学生亮出卡片。用必、通、钩、喷等字扩词。

(5)用要想必须、要想得、为了都各说一句话。

(三)写字

1、整体指导,发现规律。左右结构的字有哪些?(杯、件、住、须、能、飘)后两个字左右大致相等。教师范写。

2、学生先描红,再临写。师生评议。

(四)朗读

自己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并向同桌同学说说自己喜欢这一段内容的原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2、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拿出字卡小组抽查认读情况,给生字组词。

二、围绕重点,精读感悟课文

默读全文,思考--杨利伟此次太空之行,你能给他做做参谋长,提醒他该带哪些生活用品吗?完成以下填空:

在宇宙飞船里睡觉,宇航员(杨利伟)必须------------------------

在宇宙飞船里喝水,宇航员(杨利伟)必须------------------------

在宇宙飞船里走路,宇航员(杨利伟)必须------------------------

在宇宙飞船里洗澡,宇航员(杨利伟)必须------------------------

1、在文中找出有关依据,做上记号。

2、交流,在生不断的补充中完成以上练习。

3、课件辅助相关情境的教学。

4、你觉得太空中的生活如何?

学生可能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

A:有趣

1、那么,师就说--的确,在太空生活中(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很有趣,所以我们可以说太空生活趣事多。师板书课题。之后,让生把相关语段读出趣味。

2、思考:太空为什么会发生这么有趣的事呢?

在生的交流中,教师讲解--物体在太空中几乎没有地球的引力,几乎没有重量,显得轻飘飘,所以会发生这些有趣的事。

B、很不容易。

1、那么,师就拓展文字(为了能适应太空生活,宇航员在地球上刻苦训练的`例子)

2、围绕刻苦锻炼的主题,展开多种句式的说话训练:

要想能适应太空生活,宇航员必须-----------------------。

要想能适应太空生活,宇航员得-------------------------。

为了适应太空生活,宇航员都---------------------------。习讨论,太空生活怎么有趣?与我们地面上生活有什么不同?

3、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加深学生对太空生活的认识。(绑在睡袋里、只能用吸管吸、穿带钩的鞋,走网格地板)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争取能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4、谁能从课文中找到一句话来说明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这么奇特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失重现象。

三、扩展

1、你们还知道太空生活中别的趣事吗?是怎么知道的,谁来向大家介绍?

2、以我要向杨利伟叔叔学习为题,想象在太空中会发生什么事?并说说自己将来想在太空中做点什么?

3、自由想象太空的奥秘,用彩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空。

篇2:《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学实录及评析

彰显生本顺学而导――《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小港实验学校 王或钊

评析: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教研室 蔡君英

王或钊

现任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学科骨干教师,北仑区名教师。曾获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全国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浙江省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浙江省“春蚕奖”等荣誉称号。

最喜欢的教育格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最崇拜的教育家:陶行知。

最喜欢读的一本书:《智囊》。

质疑课题,学习概括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篇3:《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学实录及评析

师: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吗?

生:圆舞曲是一种什么舞蹈?

生:维也纳在哪里?

生:圆舞曲是怎样的舞曲?

生:维也纳有什么特色?

师:除了根据词语来提问,我们可以将课题连起来看看,还可以怎样提问?

生:维也纳生活和圆舞曲有什么联系?

师: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梳理一下,有这样几个:维也纳在哪里?圆舞曲是什么?维也纳生活和圆舞曲有什么联系?

师:同学们,前两个问题很简单,我们来“过目不忘”一

(课件出示资料――

维也纳,欧洲国家奥地利首都,被称为音乐之都。

圆舞曲,是一种音乐形式,起源于奥地利?它节奏明显,旋律轻快,由于舞蹈时需由两入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

师:(课件出示到第三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学习课文,怎么学习呢?老师想给大家几个建议。第一个建议:快速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围绕圆舞曲,围绕音乐,课文写了维也纳生活的哪几方面内容?

点评:提问环节本身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流于形式,对学生的问题置若罔闻,继续按照预设程序走,还是充分关注学生的真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生发点。这里,教师的做法很大胆,先梳理问题,随机解决两个知识性问题,然后将学生提出的最关键一个问题现场打入课件中,作为整堂课学习的主导,既充分尊重学生,又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生快速读课文)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来,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内容?

生:课文写了维也纳的鲜花。

师:是的,写到了“花多”。

生:课文还写到了“免费音乐会”。

生:这篇课文写了鸟的叫声、鲜花、街道、小酒馆。

师:(边说边将“鸟叫、鲜花、街道、酒馆”四词打人课件表格中)这位同学真厉害,概括得既全面又简洁。不过同学们再想想,围绕音乐,围绕圆舞曲,还可以怎样概括呢?比如说“鸟叫”这部分――

生:鸟叫是音乐。

师:不错,写出了鸟叫和音乐之间的关系。(边说边将“鸟叫是音乐”打入课件表格中)

生:鸟叫是“免费音乐会”。

师:可以更简洁一些。

生:免费音乐会。

师:够简洁!(边说边将“免费音乐会”打入课件表格中)

生:鸟儿们合唱。

师:这个也不错!(边说边将“鸟儿们合唱”打人课件表格中)同学们,这些词不仅简洁,而且写出了鸟叫和音乐,和圆舞曲之间的关系。就这样,花儿、街道、酒馆又可以怎样概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填到表格中。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填写表格。教师随机指导,并请部分学生把自己的概括写到黑板上。)

师:来,我们一起读读一

(学生齐读自己写的板书――

免费音乐会

芬芳的钢琴音乐与花花的巢穴

弯曲的街道地上的音符畅如流水的街道

酒馆音乐会)

师:这么多好词,你最喜欢哪一个?

生:我最喜欢“芬芳的钢琴”。因为它让我感受到钢琴和鲜花都很美!

师:太棒了。在维也纳,音乐不仅可以听到,还可以看到。还喜欢哪个词?

生:我喜欢“地上的音符”。(语文教案 )维也纳的路上居然有音符在跳动,太神奇了。

师:这里有个词――“弯曲的街道”,它怎么也是音乐?

生:我好像看到一个小女孩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走着,边走边蹦蹦跳跳地采着野花。

师:哈,你就是那个小女孩,此时,你正在享受维也纳的音乐吧?

生:弯弯曲曲的街道,就像乐谱中的五线谱,所以我们能感受到音乐。

师:哈,在维也纳边走路边踩出美妙的音乐!这真是太美妙、太享受、太诗意了!同学们,看来我们只要留心,维也纳处处是音乐,你听――

(播放“鸟叫”音乐,读学生写的板书。)

师:清晨,我们可以听到――(师指板书)免费音乐会:

师:在公园,可以看到――(师指板书)芬芳的钢琴,音乐与花,花的巢穴;

师:在弯曲的街道,甚至可以捡到――(师指板书)地上的音符;

师:在城郊,我们能见识到――(师指板书)酒馆音乐会。

点评:解决核心问题的第一步还是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围绕圆舞曲,围绕音乐,课文写了维也纳生活的哪几方面内容”引导学生搜索关键信息,定向概括提炼,并以“鸟叫”为例,提示概括方法,再让学生板书展示,共同分享学习成果。最后通过配乐赏读,综合信息,提升理解,激发情感。

赏析语言,学写批注

师:太美妙了。同学们,刚才根据第一个建议,我们用简洁的语言感受了维也纳生活和音乐、圆舞曲之间的关系。现在,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到维也纳听一场“免费音乐会”。快速默读课文第一到第四自然段,把你欣赏到的音乐部分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画句子)

师:来,同学们,你们都听到了哪些美妙的音乐?

生:有一种鸟的叫声宛如花腔女高音,婉转、嘹亮、悠长,变化无穷,它怎么能唱出如此丰富而不重复的音乐?

生:有一种鸟的叫声像是有人磕牙,时断时续,嗒嗒作响;另一种鸟的叫声好似老人叹息,声音沙哑又苍老;还有一种鸟叫声很像猫叫。

生:参加音乐会的还有远远近近教堂的钟声。从远方传来的卡尔大教堂的钟声深沉而又持久;来自后街上克罗利茨小教堂的钟声清脆而透彻。

师:教堂钟声也是音乐。同学们,这么多音乐,我们先来看这两个句子。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描写鸟叫的两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太美妙了。作者写花腔女高音――婉转、嘹亮、悠长,这悦耳的鸟的叫声,我们可以理解。可作者还写了有人磕牙,老人叹息,很像猫叫。这些奇怪的鸟叫声怎么也成了音乐呢?

(教师边说,课件边演示下面这些词语从句子中“飞”下来:

宛如花腔女高音婉转嘹亮 悠长 变化无穷丰富而不重复

像是有人磕牙 时断时续 嗒嗒作响

好似老人叹息 沙哑又苍老

很像猫叫)

生:这些奇怪的鸟叫声是作者想象中的音乐。

生:不同的鸟叫组成了精彩的音乐会!

生:音乐和鸟叫声一样,都是变化无穷的。

生:鸟叫声丰富多彩,作者根据鸟叫声想象出美妙的音乐。

师:好,你能读懂作者通过“想象”来描写,真不错。我选一条记录下来和大家继续分享(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整理后打入课件中:音乐是丰富多彩的,奇怪的鸟叫声也能成为音乐的一部分。)

师:来一起读读――(学生齐读自己的阅渎体会)

点评:“奇怪的鸟叫声怎么也成了音乐呢”?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表面上看好像还是停留在内容理解的层面上,实际上教师的用意却更深切――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独特的选材视角。这种踏雪无痕的知识、技能的渗透是教学的一种艺术。同时,教师再一次现场输入学生的阅读感受,又一次激励学生,又一次示范学法,不知不觉中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思维活动引向深入。

表达体会,学习点评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场免费音乐会。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奇怪的鸟叫声在作者笔下也成了美妙的音乐,成了独具特色的写作素材。接下来,我想给大家的建议是:(指板书中“音乐与花”“地上的音符”“酒馆音乐会”)在这三部分中选择一个读一读,想想哪些描写和音乐、圆舞曲有关?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学生写体会,教师随机指导后要求学生同桌间互相交流,互相点评。)

师:同学们,该到我们分享的时间了。来,哪一组先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个学生在展台前读自己写的批注,一个学生点评。)

生:我体会到维也纳人很喜欢音乐。他们希望我们也能跟他们一起享受音乐的乐趣。

生:她写得很不错。让我感受到只有在维也纳才能过上这种享受音乐的生活。

师:你的点评也很棒噢。谁还有补充的吗?

(学生不举手。教师以同学身份点评。)

师:还有哪一组想和大家继续分享?

(第二组学生到展台前和学生交流)

生:鸟儿的叫声交织在一起,好像在为圆舞曲伴奏。自然的鸟叫与美景交织在一起,成了奇妙的“风景”。

生:他写得很好。“美丽、交织、奇妙”三个词,写得很生动。

师:这些词很生动,你点评得也很棒。其他同学还有想说的吗?

生:鸟叫声是圆舞曲的伴奏,想象很奇特。

生:鸟叫和美景交织,让我们很向往那道独特的风景!

师:大家说得真好。同学们,经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对自己刚才的批注再一次修改。来,可以改改错别字,看看句子是否通顺,也可以再写一点新感受。开始。

(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批注)

点评:这里,大约有6分钟的时间,学生个个都在静静地读、思、写,这种静才是真正的学习。在分享批注时,教师把“点评”的机会给了学生,让学生走到“台前”,自己退到“台后”,让学生在学习的舞台上尽情挥洒。

师:分享是件快乐的事。我们通过交流、分享,已经感受到维也纳处处都有音乐,已经走进了维也纳的生活。音乐,在维也纳――

生:无处不在。

师:音乐,与人们的生活――

生:紧密相连。

师:音乐。是――

生:音乐是维也纳人的生命!

生:音乐是维也纳人的一切!

生: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

生:音乐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师:是呀!音乐是――

生: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音乐,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师:是呀,音乐,在维也纳无处不在。它可以是――闻名世界的国家歌剧院;可以是――让人痴迷的金色大厅;可以是――让人期待的新年音乐会;可以是――让人仰望的音乐家。

师:在维也纳,音乐还可以是――

生:免费音乐会。

师:可以是――

生:芬芳的钢琴,音乐与花,花的巢穴。

师:可以是――

生:弯曲的街道,地上的音符,畅如流水的街道。

师:也可以是――

生:酒馆音乐会。

师:这一切构成了我们心中独有的音乐 篇章,那就是――

篇4:《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学实录及评析

点评:在静静地欣赏了文字之后,教师用美妙的音乐、美丽的画面,再次把学生带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既是对维也纳这座城市的补充了解,又在不着痕迹中再次欣赏了作家冯骥才在选材上的独具匠心。

师:同学们,像《维也纳生活圆舞曲》这样的选学课文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像今天一样,提出问题,借助建议,或者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去阅读、去欣赏!

点评:教学从课前学生的提问开始,又以解决学生的问题结束。学生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更在于经历了阅读的'过程,享受了阅读的乐趣,习得了阅读的方法。本节课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阅读的转型。

总评:

这堂课,教师在“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循学而导”的总体理念指导下,让学生真读、真思、真问、真议、真练,课堂流淌的那份真实是十分难得与可贵的。透过课堂表象,还能让我们看到教师对教材、对教学的理解与驾驭,我这里想通过这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聚焦、分解、展开、提升。

一、聚焦

语文教学千头万绪,必须删繁就简,聚焦重点,才能提高效益,让学生一课一得。本课教学主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进行了聚焦。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单元的补充课文。文章选材独特。作者冯骥才用充满生活气息的材料表达“音乐是维也纳人灵魂之所在”这一主旨;同时用情趣盎然的笔调,生动地描写了维也纳人的生活时时、处处都洋溢着音乐的气息。

就内容理解来说,五年级学生要理解“维也纳生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就写作特色来说,对作者在选材上的独特视角学生更难理解。就阅读能力来说,五年级学生要养成提炼、概括、欣赏语言、写批注等阅读的基本能力。根据本课特点、学生学习的起点以及能力生长点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为:学习运用批注的方法,理解“维也纳生活与音乐的关系”,欣赏作者的语言特色及文章在选材上的特点。

根据这一教学重点选择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赏读表现“维也纳生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的重点语段。在环节的设置上更是简约、集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写、充分地交流。

二、分解

终极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是需要分解成阶段目标分块推进的。教学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有层次的设计和有序的组织,循序渐进、循学而导。

本课教学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维也纳生活和圆舞曲有什么联系”,分三步学习推进。首先,概括“课文写了维也纳生活的哪几方面内容”,梳理与音乐有关的生活画面。第二步,走进“免费音乐会”,细细体会鸟叫与音乐的关系,着重理解“奇怪的鸟叫声怎么也成了音乐”,以这个问题的探究为突破口,欣赏作者独特的选材视角。同时,教师再一次示范学法,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铺垫。第三步,自主选择“音乐与花”“地上的音符”“酒馆音乐会”这三部分内容,欣赏能表现音乐的语段,写写自己的理解。这样安排教学,有扶有放,动静结合,张弛有度,使课堂灵动又实在。

三、展开

教学需要展开,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活动充分展开,让师生、生生碰撞思维,共同经历从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或放大优质学习资源,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典范;或暴露学生的错误思维,寻找归因,指导典型,以点带面,共同进步。

四、提升

教师的重要作用是让学生学有所获,那就必须善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要适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提炼:或启示方法,或引发思考,或总结要点。在教师适时的指导下,要给学生再次改进的机会。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的教学,课堂气氛有些沉闷。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怎样处理情感体验与理性思维培养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这堂课的研究更加深入。

篇5:作文教学实录

一、评讲作文,引出新课

1.听赏作文录音:曾诗绮《田埂上的梦》

各部分关键词:追逐、向往、跳舞、嘲笑、希望、成功

文章是如何写卓君跳舞的,对你有什么启发?

2.要实现田埂上的梦,不是躺在床上,进入梦乡,而是需要拿出行动,不畏艰苦,永不放弃。

二、观看视频,理清线索

师:今天我们来欣赏视频《永不放弃》,请同学思考:

1.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内容,你会用什么词语?

2.视频讲一件什么事?

3.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是?为什么?

4.看视频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想法?

播放视频:永不放弃

师:同学们看得很认真,眼睛盯着视频,生怕漏了一个细节。看了视频,你想到一个什么词语?

生:永不放弃

生:坚持

生:潜力

生:尽力

生:目标

生:死亡爬行

生:魔鬼训练

生:潜力无穷

师:坚持,不放弃,相信自己潜力,用尽力量,我们也通过死亡爬行,我们也能经受魔鬼训练。视频说了一件什么事?

生:布洛克背着同伴爬行了100米。

生:布洛克创造了奇迹。

生:布洛克经受了考验。

生:在教练的鼓励下,布洛克顽强地爬到终点。

师:同学们的概括非常好。那么,那个细节最打动你,为什么?

生:布洛克趴在地上,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他的教练说:“你不会想到,你爬过了整个球场。”整个球场100米,在平时的训练中,只能爬行20米,现在,在蒙着眼睛的情况下,他真的用近所有的力量,他爬行了100米,他以为最多也就50米,而且这已经是极限。

生:布洛克说:“我的手在烧。”手支撑这全身的力量,已经爬行了50多米,手已经痛得非常厉害,像着火了一样。教练说,让它烧吧,继续,做得好,就这样。教练不断叫着,鼓励布洛克。教练也跪下来了,跟着布洛克一起爬。

生:队友们都站起来了。他们瞪大眼睛,不相信这是事实。布洛克已经爬行了50米,60米,正向100米爬去。原以为只能爬行30米,最多50米,平时的训练都止步于20米。没想到会爬这么远。我也觉得不可思议。

生:杰拉米告诉教练,自己体重160磅,不是140磅。再次验证奇迹。杰拉米完全惊呆了,木木的看着前方,身体僵硬。

师:画面中每一个镜头都有无穷的力量,都感动着我们。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想法?

生:要相信自己。

生:我们要朝着目标,永不放弃。

生:我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我们没有坚持。

生: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要相信自己。

师:视频讲布洛克爬行100米,这样一个故事经历了几个阶段?

生:首先球队训练准备参加比赛,大家没有信心战胜对手。

生:大家在赛前训练中,不积极,没有想法,没有信心。

师:教练看见球员很泄气,这是死亡爬行的起因,接着?

生:教练让队长接受死亡爬行训练,让队长蒙上眼睛。

生:一切准备后,开始爬行。

师:布洛克爬行过程中经历哪些困难?

生:开始觉得很累,问教练爬了20码吗?

生:中途停下来,喘了一口气。

师:非常好,喘一口气是为了积蓄力量爬行。

生:手发烧。

师:面临极大的挑战,但还有力量。

生:没有力气了。

师:面临困难,教练是如何对待的?

生:一开始提醒布洛克膝盖不能着地。

生:不断提醒布洛克要尽全力。

生:让它烧吧,继续爬,就这样,不管它。

生:最后告诉布洛克爬完了整个球场。

三、出示画面,观察表情和动作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训练前队员的懒散和无所谓?

看画面,说说队员的神态和动作。

生:他们坐在一起聊天,斜着身子,双手撑着地面,非常随意。

生:互相打闹。

生:叽叽喳喳说着无聊的话。

生:教练说训练了,懒洋洋地起身。训练时也不尽力。

师:布洛克被叫出来是怎么表现的?

生:很茫然。

生:不知道教练要做什么。看着教练,没有斗志。

生:眼帘耷拉着,嘴巴闭着。

师:我们来看看他爬行的动作。

生:弓着腰。

生:双手撑着地面。

生:两脚斜撑着,背和脚成弧线。

生:头低垂着,像一头狮子。

生:很壮实,身子在爬行中扭动着。

师:我们在观察和描写人物表情的时候,要注意分解,分别写出人物各部位微妙变化,这样才能写清写细人物的表情和动作。

四、布置作文,课堂练写

题目:永不放弃、死亡爬行

奇迹、意想不到的爬行

要求:

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写好人物的动作、神态。

篇6:作文教学实录

一、教学内容:

习作:生活中的启示(指导课)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生活中获得的启示。想一想生活中给你以启示的小事,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表达练习。

2、通过习作学会选择典型的事例将启示讲明白,提高写作能力。

3、通过不同的启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1、事情与启示有必然的联系。

2、将事情写清楚,启示讲明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本次习作的内容及要求(并出示ppt)

2、事例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之前学的课文以及知识面的增长,我们知道了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细心体验生活,一件小事、一幅漫画、一句格言,都能给我们启示。下面老师给大家出示两个事例,说一说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出示ppt)事例1:

听说蚂蚁最喜欢吃甜食了,我便在距离蚂蚁窝大约一米处放了几粒白糖和一些甜的碎饼干,然后等待蚂蚁的出现。不久第一只蚂蚁出现了,只见它先在饼干的周围转了几圈,然后左推推,右搬搬,不管

它怎么努力,饼干依然纹丝不动。只见它又把头转向了旁边的几粒白糖,这一次它没费什么力气就把一粒白糖顶在了头前,慢慢地爬进了它的家。

过了一会儿我看到一大群蚂蚁排着整齐的队伍慢慢地向饼干移来,靠近后一拥而上,蚂蚁越聚越多,终于推移着“泰山”向它们的家缓缓前进(启示:我被这种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给我了一个启示:一只小小的蚂蚁竟然有着如此强大的团队精神,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那么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明白这个道理,还有什么事情会做不到呢?)

事例2:

今天我在冲果珍是找不到开水了,只好用温水冲,自然不能使果珍完全溶解。端起杯子轻尝一口,又酸又涩完全没有热水冲泡出来的那种口感。端起杯子,看到杯底有一层厚厚的没有冲开的果珍,于是我轻轻摇动起杯子。可是杯中的水太满了,只好继续品尝这酸涩的味道。随着杯中水面的下降,果汁也开始略带甜味了。这时我又拿起杯子摇晃,杯底的果珍缓缓地上来了,再喝,好浓的甜橙味。我边摇边喝,突然觉得这样喝比用开水冲得满杯子都是一个味的要好喝得多。(启示:其实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方便、舒适的环境里,平淡无味又没有起伏的生活会让我们对精彩人生感受得不深;但如果一开始为自己选择的就是一条困难重重、布满荆棘的道路,我们才会为迎难而上,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值得回味的生活。我想起了一句话:

“我不愿祝你一帆风顺,因为没有风浪的人生是乏味的。能在苦涩后迎来甘甜才是值得回味的人生。”)

师:下面老师描述几种常见的现象,然后由同学来说一说从中得到的启示。

师:杯中的水太满就会溢出来。(出示ppt)

生1:告诉了我们做什么事都有有一个尺度,否则过犹不及。 生2:告诉了我们人不能骄傲自满。

师:第二个同学回答得很好,也同时道出了本次习作的一个重点,就是将你的启示写得尽量浅显易懂,就像刚才的同学就把启示套在了我们自己身上,就很容易让读者接受。

师:骑车子上坡很艰难,下坡却很轻松。

生:很多事情都是先苦后甜,要勇于付出。

师:答对了,看来大家已经基本掌握本次习作的要领了。

二、习作指导

(一)选择材料 请大家打开书,看看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是什么,简单说说。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口语交际:一件小事发生经过

一句格言是什么?如何联系生活 启示 一幅漫画 画面想

师:这些都可以成为你的素材,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应该如何策划习作的内容。谁先来说说一件小事。 生:周三下午妈妈不在家,我产生了又想玩游戏,又想写作业的“大脑斗争”,最终选择写作业的事。

师:她刚才的说话中,有一处用词不当,谁和她交流一下? 生:“大脑斗争”不恰当,应为思想斗争。

(通过纠正语病,既规范了语言,又检查了倾听的 效果) 师:除此之外,她讲的挺好,好在哪?

生:把矛盾心理说的很清楚,道理表达得很明白。

师:能把道理表达得很浅显易懂,这种意识很好。

(教师引导互动交际,是学生明白如何把事情讲清楚,把启示讲明白) 师:那她刚才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重复

老师:就这个启示使你想到了什么事?

(此处教师引导学生由同一启示想到不同的事例,生成新的事例) 学生讲了弄坏同学的小伞,不敢承认的事。

师:她刚才最后说什么?

生:后悔的心情。

师:那么你想对她提什么建议?

生:我建议她向那位同学道歉。

师:再来交流一件事

学生讲了一件早上赶车的事。

师:就她讲的这件事情的经过,你有没有问她的?(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醒学生叙事的六要素)

生:为什么要赶车?怎么想的?

生:怎样追赶车?

学生一一解答。

师:把想的和做的加进去,这件事就清楚了。

(再次通过引导互动,使学生明白如何把事情讲清楚,讲具体) 她刚才从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生:当机会在我们面前时,要把握机会。

师:机会 ,这使你想到了什么事?

学生讲了一件为了主持大会精心准备从而成功的事。

得到启示: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师:生活中我们还积累了一些鼓励警示我们的格言,这就是座右铭。说说你的座右铭是什么?对你有过怎样的帮助。(出示ppt) 学生讲了一件关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事。

师:就这件事,你还想到了别的格言吗?

生: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满招损,谦受益。

师:再来说你的座右铭和对你的帮助。

篇7:作文教学实录

一、为景物添色彩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油油的树叶,红彤彤的苹果……不管什么景物,都有自己的颜色,世界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色彩,才更加绚丽多姿。习作中的景物如果缺少色彩,读起来就像看黑白电视,加上一点颜色呢,“黑白电视”自然就变成“大彩电”啦!那么,怎样给习作中的景物着色呢?除了平时认真观察外,还要恰当地运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如:“只见大大小小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种蔬菜,有又细又长的豆角、紫得发亮的茄子、又绿又嫩的油菜、红里泛黄的西红柿……一位戴着白色围裙的阿姨正在大声地叫卖着:‘青萝卜,青萝卜,新鲜的潍坊青萝卜!’”

读完这一段,我们眼前一亮,哇,这些蔬菜好新鲜哪!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效果呢?就因为作者在文中巧妙地为蔬菜增添了色彩,像“紫得发亮、又绿又嫩、红里泛黄”等。

如果留心,你会看到,一些景物的颜色还在不断地变化呢。如:“天上的火烧云真美啊,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白……”这句话中,作者连用了四个“一会儿”,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时间不同色彩的火烧云,并将它的变化展现了出来。

二、景物也说话

大自然中的景物不光有美丽的颜色,还会发出不同的声响。每天,我们睁开眼睛,就能听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嘟嘟嘟”的汽车声,“哗啦啦”的风吹树叶声……这些声音,组成了一首美妙的合奏曲。描写景物的声音,能给人听觉上的美感,让人经久不忘。如:“妈妈刚刚走进院子,一群小鸡就叽叽叫着迎了上来,两只小黄鸭不甘落后,也嘎嘎嘎地向前跑,拴在木桩上的那只小白羊来回转着圈儿,急得咩咩叫……妈妈笑眯眯地撒下一把玉米,说:‘别急,有你们吃的。’”这里,小作者写了几种小动物的声音:小鸡叽叽,小鸭嘎嘎,小羊咩咩……这样一来,小动物急于吃食的情景就显得生动多了。

当然,除了直接摹声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比喻、拟人的手法来描写景物的声音。如:“田野里,老师领我们倾听春天的声音。闭上眼睛,罩起耳朵,我听到了春风柔和的声音:‘快走呀,花儿在前面等我们呢。’我听到了小草欢快地叫喊声:‘妈妈,外面真热闹,我要出去玩啦!’我听到了麦苗拍手的声音:‘比一比,赛一赛,看谁长得快!’”这里,作者通过合理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春风、小草、麦苗的声音,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万物闹春的画卷。

三、让景物“动”起来

大自然中的景物,有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如山峦、树木、睡眠中的动物等;有的处于运动状态,如波涛、流云、奔马、飞鸟等。对于同一景物,在不同的时间段,状态也会有所变化。如树木,我们看它的形状、高矮、颜色等,这是静态,而刮风、下雨、落雪时,它又在不停地动。习作中,如果只描绘景物的静,给人的感觉不活泼,而只写动态,又显得不够稳定。只有将景物的静与动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笔下的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

“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这是对雪后景物的静态描写,而“摇晃”“簌簌地落下来”“随风飘扬”则写出了雪后景物的动态美。

描写时,我们还可以抓住景物的特征,恰当地选用动词,把静态的景物写成动态的景物。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小草本是静态的景物,小作者巧用了一个“钻”字,描绘了小草生长的状态,展现了春的生机与活力。

四、景物也有错

大自然的风风雨雨、一草一木都能寄托人的情感,抒发人的情怀。同样一朵花,在风儿吹拂下,心情愉快的人,觉得它特别友好,在不停地点头微笑;忧伤的人觉得它很不顺眼,在不停地嘲笑自己。我们描写景物时,不能像拍照那样,镜头对准什么地方,就把那里的所有东西都拍摄下来,而要有所选择,选择有特点的景物,并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受、感情写进去,使习作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一位同学写自己在家里挨了妈妈的批评,掉着眼泪跑到大街上看到的景物:“路上静悄悄的,一个人影也没有。两旁的白杨树一动也不动,好像在想着无限心事。往日活泼的鸟儿也不再跳来跳去,偶尔叫一声,似乎在为我鸣不平。树下各色的花儿,不知为什么,都把头深深地低垂了下去……”

这里,小作者因情绪低落,感觉白杨树“在想着心事”,鸟儿“为我鸣不平”……这就是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了景物描写之中。做到情景交融,在方法上,可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写实与想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

篇8:作文教学实录

师课前聊天之后提及-----说清楚一下,把敏锐的感觉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语文课常做的事情。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类比构思法之后,教师出示冰心的《霞光》,请一位女同学来朗读。

师:请大家说说看,写了什么?作者想写什么?

生: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不必太在意。

师:写的是霞的物象,但写的是快乐和痛苦,为什么不直接写,有什么好处?

生:容易让读者有兴趣,不枯燥。

师:生命是庄严的话题,神圣的大话题,用这个物象写,容易让作者喜欢。

生:引发读者的共鸣。

师:不直接讲出来。含蓄。

生:霞和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有相似的地方。

师:更加直观

生:更加透彻,更具体。

师:所以有时候选择一个物象来承载就要更加直观形象。

屏幕显示 谈生命(节选文字)

之后屏幕上只有三个大字 人生 像?

师:你能想到哪些物象来表达人生感受,写得越多越好……大于等于8个

学生思考,写。

生:繁星 迷宫 小草 浮云 沙丘 战争 白纸 彩绘 乐谱 程序 游戏

农场 赌博 搓麻将(学生想解释的时候,被教师忽略)

生继续表达:像高尔基文中的海燕 像登山,到山顶的那种 香烟――抽到高兴的时候就没有了 公交车――有些人陪你到终点,有些只是过客 浓咖啡―有苦也有甜

子弹―一瞬间的人生 没有彩排的电影 风筝----只有制约着才能飞得更高

五颜六色的调味盒 餐巾纸―看看还多,其实快用完了 雷雨―狂风暴雨后才见彩虹

一场旅行 瀑布――蓄势待发,倾泻一瞬间 火箭――扔掉一些东西才能飞得更高

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将这些物象一一写在黑板上,并标上了序号。

师:现在请大家转换身份,写作文大部分时候是给别人看的,现在请大家当一下读者。作为读者,你最愿意看哪一篇呢,暂时不考虑内容。凭理性思考,只投一票。

师:投好后,请回忆反思,交流一下,为什么投给这个,为什么不是哪个?理由是什么?

生:给“没有彩排的电影”感觉很文艺。

师:是不是很期待?

生:会引发我的阅读兴趣,人生思考。(教师板书 人生思考 )

生:我也选这个,因为人生只有一次机会,有共同点。

师:也就是有足够的联系 相通(板书)

生:人生像一场战争,最能激发人的兴趣,因为人往往一不注意就被撂倒,人生太激烈了。

师:你一定很有感触。(板书 最有感触)

生:搓麻将 因为人生沉重,而用这样调侃的笔法更能引发人的思考,有一个反差(板书)

更能激发阅读期待(板书)

生:风筝很好,有老师家长的制约,很像。

师:大家更关注这些带形容词的物象。更清楚?

生:遐想的空间更大。

生:不确定因素更多,更能切合人生的主题。

生:写作就像外科医生一一,切入点很小,但是却力求更细微具体。

师:会更细致,更具体

师:回到那个,没有彩排的电影有吗?

生:会自己去创造,反而引发读者的感慨。

师:读者会有哪些可能的感受?

生:会很好奇。会觉得虚伪。会反感等等。

师板书 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师:现在请同学们对照一下这六个要求,反思一下自己选择的物象怎么样?

1、合理性 2、有感触 3、联系性 4、产生共鸣 5、引发思考 6、最高要求是 反差

师:请大家对照要求,调整一下你的物象。

生:“子弹”不好,虽然有联系,但不能引发共鸣

师:而且你见过子弹吗?见过真实的吗?

生:见过

师:但引发共鸣比较少吧

生:“海燕”那个不好,其实人生不只是挑战,也有平淡,而且海燕很远,因此我换成“白纸”了。

师:下面,围绕你选择的物象,列举至少五个特点……挑战一下。

生:搓麻将1、具有随机性,因为骰子的点数本身就随机的。(众笑)2、机遇性,这和随机性不一样的,这是指牌。3、主动性,因为你如果主动碰吃之后牌就不一样了。4、不可控性,因为你想吃的是被碰了。5、被动性 6、耐心 7、挑战性

生:我选的也是这个,我补充一下 不要贪心,你可能因为胡大牌儿结果被别人胡了。

师:当我们看到随机性三个字的时候你想到搓麻将了吗?同样,单凭机遇性,挑战性你觉得是麻将?这些事麻将所独有的特点吗?所以当我们在描绘这些特点的时候可以上升到独有的,这才能写出个性的地方。后面的交代描述是关键,前面那些事感觉,师评价性的,如机遇性等。当我们在描述的时候一定要描述物象所独有,尽量用描述性的,少用评价性的文字。接下来就是寻找这个物象中与人生相关的点,具体写下来,拟一个提纲。

最后时间匆忙,老师再让你们思考一下:哪些作文题,适合这个作文的方法?

篇9:作文教学实录

师:你明白了什么?

生:看问题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入手。

生:有时候,不要只按固有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生:思考问题,要敢于创新。

师:一个小小的题目,让你们明白了这么多。1=5,5=1,是运用了我们的什么能力?

生:观察能力。

(师板书:观察)

师:然后还要经过大脑的――

生:思考。

(师板书:思考)

师:你现在对王老师有没有疑惑?

生:你明明是语文老师,为什么要讲数学知识?

师:数学课有没有语文?有没有作文?

生:有。

师:让我们带着观察,带着思考,走进今天的课堂。

师:上课!(师生问好)

课堂指导

(师出示三个三角形)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三个三角形,分别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说得很清楚。你还看到了什么?(生思考)

师:比如说颜色?

生:我看到了三个三角形,是粉红色的。

师:你怎么说,才能把你看到的三角形的颜色,数量,形状等讲清楚?

生:老师拿出了三个粉红色的三角形,一个是直角三角形,一个是钝角三角形,还有一个是锐角三角形。

师:把你看到的说出来,这就是表达。(板书:表达)

(收起三角形)

师:我们现在玩一个小游戏。老师拿一个三角形,只露出它的一个角,你猜是什么三角形。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我开始了?

(生点头)

师:(故作神秘状)我真的开始了?

(生纷纷偷笑)

师:此时此刻,你什么心情?

生:我很疑惑,不知道老师卖什么关子。

生:我很激动。

生:我很紧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猜对。

师:同学们的表情都不一样啊。你注意到了吗?

生:有的同学瞪大了眼睛,有的同学托着腮帮子。

师:观察得真仔细了。这次我真的开始了,你们可要仔细看,仔细听,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

师:(拿一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直角)什么三角形?

生齐:直角三角形。

师:(又拿一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钝角)什么三角形?

生:钝角三角形。

师:老师露出三角形的一个直角,你们听到了什么?你看到了同学们什么表情?

生:老师露出三角形的一个直角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一起喊:“直角三角形!”有的同学还很兴奋。

师:我可不明白,为什么你们这么快就能准确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生:因为直角三角形只有一个角是直角。钝角三角形只有一个角是钝角。

师:也就是说,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生:就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形。

师:我明白了,直角是直角三角形的本质特点。钝角是钝角三角形的本质特点。那么,你似乎明白了什么呢?

生:我们看待事物,要抓住这个事物的特点。

生:我们看任何事物,不能盲目,要抓住关键,这样才能把事物看清楚。

师:拿起笔来,记下这个小游戏的过程中,你最想记下的东西。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

(生动笔写)

师:你记下了什么?

生:我们看待事物,要抓住特点,才能看清楚,看得全面。

生:我记下一个词:特点。

师:看到一个角,你就真的能猜出是什么三角形吗?我再来试试,相信自己吗?

(师露出三角形的一个锐角)

师:为什么举起的小手犹犹豫豫?

生:不敢确定。

师:和同桌商量商量。

(生议论)

师:你确定一个。

生:我猜是锐角三角形。

生:我觉得应该是直角三角形。

师:揭秘的时候到了。(慢慢拿出直角三角形)

你注意到同学们的表现了吗?

生:猜对的同学兴高采烈,猜错的同学垂头丧气。

师:这一次,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观察事物不能片面去看。只看一个角,就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假如你回去告诉别人你的收获,你想说什么?一个游戏?一堂课?一个人?一个结论?

生交流

师:如果让你给这篇文章拟一个题目,你怎么拟?

生:一个道理

生:一节有趣的作文课

生:游戏中的一节课

师:拿起笔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期待你的作文哟!

(生动笔写作,师巡视)

指名读文,师相机点评。

拓展指导

师:再给你一个机会,一个弥补的机会。(只露出一个锐角)猜猜这次会是什么图形?

(生纷纷猜测)

师:揭晓谜底的时刻到了。(师出示平行四边形及各种图形。)

(生吃惊)

师:世界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是丰富的。我们要善于观察,用心思考,把你的生活,你的感受记录下来,与人交流,这样,你会觉得生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篇10:作文教学实录

师:看到这个题目,看到一只西瓜,大家一定觉得很简单,是不是?西瓜嘛,是我们最熟悉的经常吃的一种水果。既然大家觉得很简单,那我就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思考一下:假如以《一只西瓜》为题,你准备写些什么内容,怎么写?等一会我要抽查几位同学,看看是如何写的。

(教师在教室里巡视一圈,45秒后,指定其中一排依次回答)

生1:西瓜的外形

生2:西瓜的颜色、口味

生3:西瓜是哪里来的

生4:我妈妈给我买了一只西瓜,我起先舍不得吃,后来我把它吃了

生5:西瓜的颜色、口味、外形

生6:我买了一个西瓜,它是圆圆的,外面是绿的,里面是红的,吃起来是甜甜的生7:西瓜是从哪里来的生8:首先写西瓜的形状,然后写有什么用处,最后写怎么吃西瓜生9:跟他们写的生7:西瓜是从哪里来的

生8:首先写西瓜的形状,然后写有什么用处,最后写怎么吃西瓜

生9:跟他们写的差不多

生10:想不出了,给他们说光了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讲了很多内容,比如西瓜的形状、颜色、滋味、用处、来源等等,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能从一只西瓜联想到这么多东西,说明大家都开动了脑筋;但有一点,除了第四位同学稍微有一点思路外,其余的回答好像都有点不着边际。即使把这些内容全部写到一篇作文中去,恐怕也难于写成500字,写出来的东西空洞无物,无话可说是拼不成一篇好文章的。看来,写作文难不难啊?

生:难!

师:同学们,现在学校里的老师经常布置作文家作,假如你不会做,是不是要求爸爸妈妈给你辅导辅导呀?

生:是的!

师:那么,既然家长们都在这里,我们也请他们说说看,这一篇作文,看看他们是如何辅导你们的,好不好?

生:好!(鼓掌)

师:欢迎家长们指导一下!(递话筒给家长,按家长的座位依次让他们讲讲,每讲一个,教师复述一遍)

家长1:也是西瓜的形状、颜色、作用

家长2:可以写西瓜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运到城里来卖给我们的

家长3:写西瓜的品种,有圆的,也有长的,还有新品种

家长4:可以写童话,一只西瓜是如何生长出来的

家长5:跟他们讲的差不多

家长6:我也不会写

师:好,家长们也讲了自己的看法和辅导内容,那么,是不是有了这么多的家长的辅导,现在同学们就能写出好作文了呢?请同学们说说看:

生:不能。

生:我觉得没有内容写

生:没有新意,太一般了

生:我觉的辅导跟不辅导一个样,太老土了

师:好,那么,家长们说说看,辅导作文难不难?

家长:确实难。

师:好,要不要我给你们的作文打分?

生:要!

师:那我就不客气了――全是零分!

生:哇――不至于吧?太伤我们自尊心啦!

生:抗议,我在学校这样写,老师起码给我打80分。

师:就这样写,老师能打80分?

家长:是的,老师就是这样辅导的嘛!家长:我们家长也就是这样辅导的嘛!

师:辅导得不对,难怪我们的学生不会写作文!现在大家说说看,作文难不难?

生:难!

家长:确实难!

师:好,现在我们都知道了――作文确实难,没有内容,没有方法,没有教材,没有目标,没有专职教师,甚至没有教学时间,没有教学过程,没有科学的检测方法,没有可行的教改路子,什么都难,步步都难,以致造成了目前作文的难教、难学和难以提高。

家长:那么,张老师,你说我们的全是零分作文,那你给我们分析分析为什么是零分?

师:打零分,因为文体都搞错了。写《一只西瓜》,这是一篇记叙文,看看你们写成了什么文?

生:说明文。

差不多生10:想不出了,给他们说光了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讲了很多内容,比如西瓜的形状、颜色、滋味、用处

生7:西瓜是从哪里来的

生8:首先写西瓜的形状,然后写有什么用处,最后写怎么吃西瓜

生9:跟他们写的差不多

生10:想不出了,给他们说光了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讲了很多内容,比如西瓜的形状、颜色、滋味、用处、来源等等,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能从一只西瓜联想到这么多东西,说明大家都开动了脑筋;但有一点,除了第四位同学稍微有一点思路外,其余的回答好像都有点不着边际。即使把这些内容全部写到一篇作文中去,恐怕也难于写成500字,写出来的东西空洞无物,无话可说是拼不成一篇好文章的。看来,写作文难不难啊?

生:难!

师:同学们,现在学校里的老师经常布置作文家作,假如你不会做,是不是要求爸爸妈妈给你辅导辅导呀?

生:是的!

师:那么,既然家长们都在这里,我们也请他们说说看,这一篇作文,看看他们是如何辅导你们的,好不好?

生:好!(鼓掌)

师:欢迎家长们指导一下!(递话筒给家长,按家长的座位依次让他们讲讲,每讲一个,教师复述一遍)

家长1:也是西瓜的形状、颜色、作用

家长2:可以写西瓜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运到城里来卖给我们的

家长3:写西瓜的品种,有圆的,也有长的,还有新品种

家长4:可以写童话,一只西瓜是如何生长出来的

家长5:跟他们讲的差不多

篇11:作文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还没上课,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

师: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拿出红色圆珠笔把中指涂红,再把它摁在额头中间。

(学生做完后,面面相觑,笑声一片)

师:同学们有什么要说吗?

生:老师,为什么我们和老师一起做,老师的额上就没有红点呢?

师:老师请一位同学帮我回答(指一个额上没有红点的学生)。

生:因为我发现老师是在中指涂的色而用食指摁的。

师:你真细心,示范一遍。(学生示范)

(学生恍然大悟)

师: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多长个心眼。

师:再问大家三个问题:①想笑敢不敢笑?

生:敢。(笑一笑)

师:②想说敢不敢说。

生:敢。(上台说)老师们,大家好,欢迎你们来我们班做客。

师:③想写敢不敢写。(生到黑板上写欢迎词)

师:现在老师就放心?

(评:简短有趣的课前游戏,既教育了学生应细致观察,又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帮助学生树立了信心。老师和学生的情感得以交融,课堂气氛得以宽松、和谐。)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它说:“如果同学们愿意,它就呆在我们教室里。”同学们有什么要向老师说的吗?

生:它是谁呀!

生:它长什么模样?

师:大家猜猜?

生:是书籍?

生:是作文吗?

生:是不是春天呀!

生:不会是笑容吧!

……

(评:上课伊始,造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师:想不想让它闪亮登场?

(师出示金鱼上台和学生交流)

(评:零距离的观察、接触为学生提供了第一手感性材料。)

师:刚才开开心心见了面,还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呢?为了方便交流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再说一句欢迎词,说得金鱼摇头摆尾欢迎你,就可以来次非常接触把手伸进来与它握握手。

生:遍身红,你好,你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师:请你把它写在黑板上。

生:大眼博士,你真帅。

生:小红帽,你好,欢迎你来到我们中间。

生:嗨,圆圆脸,水里好玩吗?

生:小红缨,你酷呆了。

(评:给金鱼起名字,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师:取好名字的同学一齐上,快点对它说,还可以和它握握手。

(学生兴趣盎然,争相上台伸手触摸金鱼,在一片混乱中“啪”的一声,鱼缸摔碎了,金鱼无奈的躺在地上……)

师:怎么办?完了。

生:救它、救它……

生:(从座位上站起来挥手)快装水。

(教室一派紧张,有的忙着装水,有的忙着从地上捧起金鱼,有的捡碎片,还有六位同学匆匆离去。)

生:(急)水来没有。

生:来了、来 了。

生:快点、快点。

(经过一阵紧张的忙碌之后,金鱼又回到了水里,得救了,在场的人都松了口气。)

(评:通过情境的创设,把活动推向了高潮,通过触摸、装水救金鱼,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学生在全身心抢救金鱼的行动中,为金鱼的命运捏了一把汗,获行了真切的情感体验。)

师:(看着金鱼在鱼缸里游来游去,长“嘘”一口气)。幸亏没事,虚惊一场。但刚才在大家最忙碌时看到几位同学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匆匆离去。×××,你说说为什么离去好吗?

生:因为上去救金鱼的人太多,我挤不进去,只好走开了。

生:我担心老师批评我。

师:可那时是金鱼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呀,你怎么就走了呢?我记得初中学过一句英语(板书)。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 deed.(患难之间见真情)

(师讲述故事两个好朋友)

师:听完故事,大家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老师听了你的故事我很惭愧,出了事不该一走了之。

师:所以有困难时我们第一个应想到互相帮助,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老师,都是我不好,不该把鱼缸碰翻。

师:不怪你,怪老师,险些让金鱼丧命,差点成了千古罪人。

生:……

(评:精彩的故事,使写作文和学做人结合起来。)

师:这节课是节不平静的课,一场变故,让每个人的心里变得很复杂,有很多话想要说,请大家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小组练说)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上台来说说。

生:小金鱼,对不起。经过大家的抢救,你现在身体还好吗?

生:小金鱼,你第一次来这里做客就让你受惊了,希望你能原谅我们。

生:你掉在地上的那一霎那,我心急如焚,真希望马上有水救你……

生:对不起,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与你接触……

(评:解放了学生的嘴,在学生心里复杂、“悱愤”状态时个个有活要说,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得到展示和锻炼,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师:许多人都想一吐为快,请同学们把刚才想的、说的、还没说的梳理一番,同时取个题目写下来。还不知怎么写的,可以看提示:

(课件播放习作提示)

《日记一则》:按故事发展的顺序,简要记录课堂上发生的事件。

《×××,你好吗?》:根据课内发生的事情,给小金鱼写封信表达对小金鱼的思念,关心和祝福,也可以写封信给它们的爸妈,告诉他们这里发生的事。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刚才发生的事情,重点要写鱼缸打碎时自己的心理感受和全班同学的神态表情。

《×××历险记》:假设自己是小金鱼,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经历了一番生死考验。

《我爱你,可爱的小金鱼》:抓住小金鱼美丽外貌和活泼模样,重点写出对小金鱼的喜爱。

《假如我是小金鱼》:结合小金鱼的生活方式和自己的感受,自由抒发自己的想象。

c

《小金鱼“游”进了作文课堂》:简明精要地报道课堂上发生的新鲜事。

《祝福你,我的×××》:突出写自己对小金鱼的思念和担扰。

学生构思,写作,展示……

篇12:《陋室铭》教学实录

师:现在我们来听范读,请同学们在文章上标注生字字音以及句子的停顿。

生:(学生们边认真听边做标记)

师:好,我请同学们来读,检查大家刚才是否注意到字音和停顿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听。谁愿意试一试?

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的字音都很准,但是停顿的位置有两处出错,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斯是/陋室”读成了“斯/是/陋室”,还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读成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对,就是这两处。很好,下面我们再来请一位同学来读,好吗?

生:读

师:停顿注意的很好,下面我们同学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

三、初读课文

1、关于文体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题目“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应该比较好理解吧,是什么意思?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屏幕示:关于文体“铭”)

师:看来这位同学注意到书上的注释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记号。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同学们应该注意到,“铭”这种文体有一个特点是押韵,大家找一找文中押韵的字,以及押的是什么韵。(屏幕示:押韵的字及押的什么韵)

生:(用笔在书上圈画出来)

师:下面读押韵的字,体会诗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生:(齐读)

2、作家作品简介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课题,现在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及

写作背景。

生:(读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这篇铭文是他在和州刺使任上写的。

生2:还有,“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使。后因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师:这两位同学介绍的很好,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屏幕。(屏幕示:作家作品简介)

生:(齐读)

3、字词名疏通

师:同学们,我们下面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生:(相互质疑)

生1:“苔痕上阶绿”这句中“上”是什么意思?

生2:这里“上”是动词,长到、蔓到的意思。

生3:“无案牍之形”这句中的“劳”是什么意思?

生4:这里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

生5:“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句是不是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生6:是的,这里“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

师:(质疑中适当引导)(屏幕示:生字注音,解释字词、宾语前置及词类活用)

四、研读课文

师:提问(学生回答、适当引导)(屏幕显示)

1、作者怎样引出陋室的?

(山、水)

2、第一、二与第三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山——仙

类比 水——龙

陋室——德馨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陋室不陋。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一般。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屏幕。

陋室不陋

景——自然环境 优美

人——交往人物 不俗

事——生活情趣 高雅

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用意?

生1:诸葛是指诸葛亮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子云指杨雄,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子云是他的字。

生2:文中提到他们,是作者表达自己的心愿,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由于自己品德的高尚,受人尊敬。

师:刚才两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下面我们看一下屏幕。

屏幕展示: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这里也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

6、“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杨子云自比为君子,所以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

引导归纳: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7、这种借他物来表明思想的手法在前面第一单元一篇课文中已经学过,同学们是否记得?那么这种手法叫什么?

生:(讨论交流)

生:这篇课文是《白杨礼赞》,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屏幕展示:《白杨礼赞》 托物言志

师:很好,我们为刚才所有回答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谢谢他们精彩的回答。

生:(鼓掌)

五、小结课文

师:我们小结刚才所有的问题,同学们一起来看屏幕。

展示:

六、背诵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看屏幕展示的文字和画面)

师:看屏幕读课文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来读。

生1:读

生2:读

生3:读

师:自由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试背诵

生1:试背

生2:试背

生3:试背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背的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生:齐背诵。

师:很好,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我很高兴。

七、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一下居住在家中的感受呢?

八、教学反思

《陋室铭》是一篇经典文言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不慕荣化、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态度;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和对比、引证等论证方法的运用;同时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丰富文言素养。

教学思路不枝不蔓,脉络清晰。依托文本,深层解读作者情怀。超越文本,赋予作品以时代意义。着力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紧紧相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陋室不陋,探究陋室不陋,体味作者襟怀,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态度。从课堂实效来看,学生无论思维、情感还是心智,都得到了发展。

篇13:《陋室铭》教学实录

师:讲关于刘禹锡的故事。

他的诗与白居易起名,他的词与柳宗元起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师:昨天我们预习过了,我想请同学读一读,古人写诗文是没有标点的,我想请同学读一读没标点的文章,你来吧。

生读没有标点的文章。

师:好,读得不错,你不仅读出男子汉的气概,而且字词读的也很准,抑扬顿挫,还读出了韵文的味道,韵文一般是用韵的,我们来齐读这篇文章吧。

生齐读。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并屏显出示【“铭”的解释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师:请大家看标题,这里有一个铭字,你能用铭来组词吗?

生1:铭文

生2:刻骨铭心

师:很好

生3:铭刻

师:不错

生4:座右铭

师:不错,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5:铭记

师:不错,陋室铭,陋室铭,作者在陋室中想要铭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请大家先来看这四句话,口头翻译一下,并且要思考一个问题,从这些话当中,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先翻译一下。师屏显: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画面)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师:翻译好了吗?翻译的时候发现一个画面就举手,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就把手举高一点。

生:我仿佛看见一个房子,他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

师:好,请坐,这位同学他看到的是房子的外面,外面是太狠碧绿,草色青葱,外面看完了,里面有没有东西啊?

生:我放佛看到了刘禹锡和别的人,谈笑往来的人大都是知识渊博的人。

师:知识渊博的人,你从哪里看出的?

生:鸿儒。

师:“鸿儒”是什么意思?注释怎么说的?

生:博学的人,我看到和刘禹锡谈笑往来的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并没有没有没有知识的人。

师:没有知识的人是看不到的,和他交往的都是有知识的人,还有吗?

生:我看到刘禹锡在弹没有装饰过的琴。

师:没有装饰的琴是什么样的琴?

生:素琴

师:好,我把他写一下,在这里老是要插说一下,他弹的是一种素琴,住在一间陋室,可见他生活条件怎么样?

生:不是很富裕,比较清贫。

师:但是,他快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谈笑有鸿儒,调素琴”这个画面中看到的。

师:同学们想一想,刘禹锡调出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的?我这里有两种音乐准备的,让大家来猜一猜刘禹锡调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

师播放音乐两段:一曲欢快的音乐;一曲高山流水。

师:哪一种音乐啊?

生:第二种

师:这种音乐听起来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高雅。

师:高雅,可见他的志趣也很高雅,刘禹锡在调素琴的时候,他的志趣很高雅(板书志趣高雅),那么他除了调素琴,他还可以?

生:阅金经

师:“金经”什么意思?

生:佛经

师:他还可以“阅金经”,佛经,那么他看佛经有什么感觉?

生:悠闲

师:也很悠闲,那么,还有一句话该怎么说呢?

生:刘禹锡他在他的房子里弹琴,阅读佛经,旁边没有琴瑟、萧管等嘈杂的乐器来扰乱他的耳朵,非常清静,让他的心理很宁静,也没有官府的公文让他劳累。

师:什么让他乱耳?

生:一些琴瑟、萧管等乐器。

师:用原文说是哪个词?

生:丝竹

师:丝竹这种乐器一般会出现在哪里?

生:在热闹的地方

师:比方说?

生:宫廷里面

师:“丝竹”代表什么生活

生:权位高,地位重,生活富有

师:很到位,“案牍“是什么意思?

生:官府的公文

师:一般都是什么人看的?

生:当官的人

师:那它代表的是什么?

生:荣华富贵,权利

师:荣华富贵,至高的权利,那是很多人都向往的,那么,刘禹锡对荣华富贵,权利地位持有什么态度呢?

生:一种不屑的眼神和态度。

师: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品德高尚,非常高雅

师:把机会留点给别人吧,

生:他很清高 对这些东西根本不重视

师:不是不重视,而是根本不在他的眼里,

师:同学们,刘禹锡在陋室里调素琴时,那个知县老儿不请自来了,于是就有了一番对话,让我们就当一次刘禹锡,跟那个知县老儿对话一番。

请大家看示例,师示范朗读。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漏?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里,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屏显:当一回刘禹锡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内,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知县: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我(______地笑道):……

知县: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我(________地笑道):……】

师:你们小组里讨论一下,前面一三五的同学往后转,把纸条传一下。把讨论下来的东西写在我发来的小纸条上。

(小组讨论合作约6分钟)

师:差不多了吧?要想表现的举个手。请你来。还要有个搭档。先介绍一下谁是知县老儿,谁是刘禹锡。

生1:瞧你着穷酸样,估计你也没啥朋友吧?

生2:错,错,错!神马都是浮云。或许我很穷但我还有很多朋友呀,而你却穷得只有官和钱,还压力山大呢!我的朋友全是知心之友,而你的朋友只是些狐朋狗友罢了。

生1:你,你,你即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生2:没有了丝竹这些杂音与使人劳累的案牍,在清静的环境里,素琴的音色更

绘图啊!你在那么乱的环境里还整啥整啊?(会场掌声)

师:你们是701班吧,一班一班,非同一般啊!还有谁来表现一下?

好的,你们来。你们已经商量好了,你们谁是知县,谁是刘禹锡。好,开始吧!

生1:看你的穷酸样,肯定没有人和你交朋友吧?

生2:我可不像你,我选朋友是看质不看量,我有刘大哥和白大哥。他们可是十分给力的。他们都是我的生死之交。而你呢,你看看你,你那些酒席上的朋友只是狗肉朋友,他们跟你在一起是为了什么,相信你自己心里是最为清楚的。如果你不是知县,看你还有什么人与你为友。这样一来,你觉得你有什么权力来笑我吗?

生1:既没丝竹又没案牍,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生2:没有了丝竹就有了安静,没有了案牍就有了轻松和快乐。你天天在嘈杂和劳累当中,虽有名有利可这又有什么可快乐的呢?

师:好,请坐下。我觉得刘禹锡他如果看到今天的场景,我估计他要笑的,我要给他画张笑脸。(师板书:画笑脸。)

我觉得他会欣慰地笑,因为在一千两百年之后嘉兴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又出现了很多跟他一样的有灵气的少年才俊啊!

师:我们这四句话,我觉得我们应该用这个表情(手指板书的笑脸)来读一读这四句了吧?

生齐读屏显的四句。

师:好。那么刘禹锡他在陋室中想要记住什么呢?现在我们明白了,他其实是要记住: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要保持一颗乐观的心,这就是安贫乐道。

其实在历史上像刘禹锡这样安贫乐道的人也是不少的。你们看——

五柳先生陶渊明,山中宰相陶弘景。

【屏显:环者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 陶渊明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山中宰相 陶弘景】

师:刘禹锡是否要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文章表达的是不是仅仅就是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刘禹锡的经历,也许大家就会有个一新的发现。请看大屏幕。

【屏显:走近作者】

他一贬再贬,直到六十五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怎么样?

生:伤心。

师:伤心悲痛欲绝啊!可是刘禹锡又是怎样的呢?

他被贬到朗州,九年之后他才被召回到长安,可是他回到长安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他写了桃花来讽刺权贵。他又一次被贬。而这一次他被贬十四年之久,十四年之后他又一次被召回到长安,他还是不改桀骜不驯的脾气,他又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师激情读诗。

【屏显: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他曾经因桃花而被贬,他就不怕再次被贬吗?他在序里这样写道“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俟就是等待。也就是说他已经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就是刘禹锡,这就是他的铮铮铁骨,多么豪气啊!

所以他的好朋友白居易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对他是什么评价啊?

生齐答——诗豪。

【屏显:彭城刘梦得,诗豪也——白居易】

师:我们来看这张笑脸,表面上是一张笑脸,他的骨子里是有豪气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前面三句话,前面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里面?

【屏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可以去轻轻地去读。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

生思考。

师:有人举手了。

生:把自己比作龙和仙人,很有豪气。

师:对了,把自己和仙人与龙对比,这是何等的豪气啊!

我们再来看一下,后面有没有这种豪气?

【屏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生:他将自己和诸葛亮的草庐和扬子云的亭子相比,把自己和这两个人相比。

师:回答得太正确了!(板书:思诸葛,比子云)他是想着把自己和诸葛亮和子云相比啊,诸葛亮是什么人?

生齐答:三国时蜀国丞相,政治家。

师:子云是什么人?

生齐答:西汉文学家。

师:这些人都是怎么样的?

生:伟大的。

师:伟大的,名扬天下的。可见刘禹锡想要一辈子呆在陋室里么?不是的。

他曾经在前面,知县老爷把他安排在另一个地方的时候,他写过这样的诗句:

【屏显: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心在哪里啊?

生齐答:在京。

师:他心在京,他想干嘛?

生1:他想要回到长安,去推翻那些暴政,控诉贪官的行为。

师:我估计他也是一心为国家着想的吧?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啊?

生2:忧国忧民的人。

师:他住在什么地方?陋室里。心里想着什么?他想着要像诸葛亮一样报效国家,如果没有明君,也没有关系。他就不当政治家他就当什么家?

生3:他就当文学家。

师:他照样名扬天下。

师:可见他的抱负怎样?

生4:抱负很大。

师:这里有副对联请大家填一填,有四个字,请同学填进去,对联注意词性要相同的。好,请你来说一下。

生:思诸葛比子云,志向远大。

师:志向远大,好,我把它写一写。有没有问题?请坐。我们说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能不能有同样的字啊?和上联的志趣相同了?改成什么比较好?

生:改成抱负远大。

师:(改写,板书)好了,这样子,就比较工整了。

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个陋室中,这个陋室还会简陋吗?(老师板书,画室)

学生齐答:不会。

师:陋室怎么样了?

生齐答:不陋了。

师:所以孔子怎么说?

生齐答:何陋之有?

师:这个问是什么问?

生:反问

师:反问应该怎么读?

生:响亮。

师:好,你来读一读。

一生读:何陋之有?

师:哦,这个语气像不像响亮的语气?

生齐答:不像。

再一生读:何陋之有?

师:这个语气读得好多了。大家再来读一下,要读出一种豪气来,把“何陋之有”读两遍。

生齐读: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

师:同学们,刘禹锡把这个《陋室铭》写好后,请人刻在石碑上,还立在门口。

(激昂)你们看,那个知县老爷又来了,而且还带着几个随从来了。我们怎么办啊?我们要为刘禹锡出一口气啊!请大家拿起课文,把文章大声地再朗读一遍,读给他听。我提议一下,最后的“何陋之有”读三遍,一遍比一遍读得响。

生齐读。音乐响起,屏显一间陋室图片。

老师激情读: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屏显: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篇14:《陋室铭》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情趣;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学生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穷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师:我请一位同学把这首《学生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

师: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

生:(齐)《陋室铭》。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学生铭”只是一种模仿,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屏幕示:课题、作者)

篇15:《观沧海》教学实录

《观沧海》教学实录分享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导入新课及写作背景】

师:同学们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亲率大军北上,大破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凯旋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教学设计】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师: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整体感悟:

师: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师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师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师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师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 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师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师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师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 显示大海波壮阔,

动态景色 秋风萧瑟 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洪波涌起 勃勃景象。(实颂 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 祖国壮丽山河, 抒发诗人

曹操 登山观海 静态景色 树木丛生 激起统一中国强 统一中国

(全景)

百草丰茂 烈愿望。) 建功立业

虚景 日 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 的抱负。

(想象)月 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汉 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附录:《观沧海》艺术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眼前的景观,神奇而又壮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是作者的想象。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全诗表达了作者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

篇16:《劝学》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师: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幻灯演示)。

三、解读

师:《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幻灯演示)

生甲:当涂、辞、治经、涉猎、见往事

生乙:即更

(解说: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及积累是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先疏通文意,再作重点记忆,合乎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整体感知

师: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生: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听劝开始学习,学业大有长进的故事。

生:这个故事讲孙权两次劝学,吕蒙始就学,后大有长进。

师: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生: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师: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解说: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自读及概括能力)

五、课文研析

师: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生: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师: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师: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

生:不一样。孙权第一次劝学时态度非常坚决。“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第二次时隐隐有不满、责备。鲁肃与吕蒙对话表现的是惊异。

生:孙权第二次劝学是有不满,但我以为更多的是关心、爱护。现身说教,语重心长。

生:鲁肃与吕蒙对话时,鲁肃是惊异,吕蒙是自豪。

师: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挑人物读,大家注意听,看他读的好不好?哪句话读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通过有感情的读,学生容易理解把握人物)

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哪位同学敢挑战他?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精彩!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读出了感情。

师:读出了感情,恰当的说应该是读出了“语气”。哪个词体现了语气?

生:“邪”

师:什么语气?

生:反问。

师:“邪”是表示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吗”。文中还有其他语气词吗?

生:有。“耳”、“乎”。

师:分别表什么语气?

生:“耳”是表示限制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罢了”,

“乎”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啊”。

(语气虚词的积累)

师:根据刚才我们分析的,分小组有感情的读文章,一会儿找同学分角色读。(两组同学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哪一组同学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表演。(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让我们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师: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生: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幻灯演示)

六、体验反思

师: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生:学习对一个人来说,确实很重要。

生:仲永受于天而不受于人,最终泯然众人;吕蒙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刮目相看。通过对比体现出开卷有益。

生:活到老学到老。吕蒙那么大年龄才开始学习都让人刮目相待,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师:好,活到老学到老,我把这句话送给大家。仲永天资聪颖,因后天没有学习,最终泯然众人;吕蒙那么大年纪才开始就读,但经过努力,让人刮目相待。看来读书确实有益。

(解说: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感情体验,注重学生表达能力培养。把这两篇课文比较阅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开卷有益的中心,引起学生感情共鸣,避免教条式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七、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生: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

生:书到用时方恨少。

师:“书到用时方恨少”,让我们一起

多读书,读好书。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解说:课外知识积累是语文资源充分利用的一个方面,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是

提高学生

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

(恳切)

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

(关心)

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

(惊赞)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篇17:《劝学》教学实录

(导入及背景介绍,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

师: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下面,就请同桌两人为小组,边读边译。

(生译读课文,互相解决疑难。)

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句子,老师也准备了几个句子。大家看看,这几个句子会翻译吗?

(屏显。)

蒙辞以军中多务。

生1: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好,那这个“以”字是什么意思?

生2:“用”的意思。

师:这个句子的完整翻译应该是———

生3: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对,翻译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翻译完整。再来看第二个句子。

(屏显。)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生1:我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师:这句中“, 岂”和“欲”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2:“岂”是难道的意思,“欲”是想要的意思。

师:那这句话应该如何翻译?

生3: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师:很好,“博士”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生4: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师:现代汉语中“博士”是什么意思?

生5:是对一种学位的称呼。

师:哦,原来是个古今异义词。那就让我们拿起笔,积累下来吧。再来看下一个句子。

(屏显。)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生1: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

师:很好,看来刚才同学们听课都很认真。那么,在这个句子中“但”字该如何翻译呢?

生2:是“只”的意思。

师:很好,其实在我们学过的《木兰诗》中也有个“但”字翻译为“只”的意思。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句吗?

生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还有“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同学们非常棒!学习就应该举一反三。来看最后一个句子。

(屏显。)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生1: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师:在这个句子中“乎”字是什么意思?

生2:是感叹词“啊”的意思。

师:本课中出现了很多语气词,请大家标注出来,朗读时注意这些语气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走近文中的人物。对课文的语句翻译我们解决了,哪位同学能够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大意?

生3:课文讲述了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而读书学习,最终大有进步,受到鲁肃刮目相看的故事。

师:在这则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生1:这则故事中有三个人物,分别是孙权、吕蒙和鲁肃。

师:文中最先出现了哪些人物?

生2:孙权和吕蒙。

师:孙权、吕蒙何许人也?

生3:孙权是吴国的创建者。

师:那吕蒙呢?

生4:三国时有名的大将。

师:具体是哪一国的大将?

生5:吴国。

师:也就是说吕蒙是孙权的部下,吴国的君主在劝他的部下学习,不同身份的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自然不同。下面,请同学们找出两人对话的句子,试着揣摩这两人说话时的语气、语调,读一读,品一品。

(生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试读。)

师:能说说你选择这种语气读的理由吗?

生1:我认为孙权作为君主,是想让吕蒙多学习,否则以后怎么带好他的部下,因此有警告的语气在里面。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生2:这句话中的“不可不学”,用了双重否定,表现了孙权语气坚决,不能质疑的态度。

师:哦,这位同学想要读出君王的威严,这种语气是坚决的。就像今天你很累,回家不想写作业,这时你的妈妈对你说:“写作业是你身为一名学生的本职任务,你不能不写!”

生3:这种语气太坚决,让人很难接受。我认为孙权对吕蒙是一种劝导的语气。

师:那你能不能试着将这种劝导的语气读出来?

生3:“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师:大家同意他的这种语气吗?

生(齐):同意!

师:这位同学的劝导,让人很乐意去接受。看来,掌握说话的语气很重要。既然大家都认同刚才这位同学读句子的语气,那就让我们全体男生做一回君主,来试着规劝自己的臣子。

(男生齐读。)

师:这样一位为下属着想的君主,又是用规劝的语气在劝导,吕蒙听了应该欣然接受吧?

生1:吕蒙用军中事务多而推辞了。

师:这吕蒙,好大的胆子!君主

劝说他学习,他居然敢推脱。如果你是孙权,这时你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

生2:会气愤、无奈、失望。

师:如果我是孙权,劝说不成,那就命令,君命不可违,这样做多省事啊!孙权是不是这样做的呢?

生3:我认为孙权是把吕蒙当做很好的朋友来规劝的,所以他不会用命令的方式来逼吕蒙学习。

生4:孙权的语气比较恳切,寄寓了对吕蒙的关心和殷切的希望,让吕蒙觉得无法推辞。

师:也就是说,孙权用恳切的语气,让吕蒙心甘情愿地接受学习。你能试着将你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为我们重现当年那一幕吗?

(生试读。)

生5:我认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很幽默,有点调侃的意味。

师: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生齐读。)

师:注意句子中的两个语气词“邪”和“耳”。我们前面说过,它们分别相当于“吗”和“罢了”,再读一遍,将这两个词语的表现力读出来。

(生再读。)

师:我想,听到孙权这样一说,吕蒙心里一定轻松了不少。紧接着,孙权又是如何劝说的?

生1:孙权紧接着用自己的经历来劝说,他自己经常读书,认为大有所益。

师:哦,孙权用自身的经历来劝说,很有说服力。

生2:“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还否定了吕蒙前面推脱的理由。

师:这时候的吕蒙应该是哑口无言,再也不会用“军中多务”来推脱了吧。

生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句话还透露出孙权对吕蒙的鼓励,让他知道读书还是很有好处的。

师:同学们体味得很到位,再劝吕蒙,孙权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怒,也没有用君主的特权去逼迫吕蒙学习,而是以自身的学习经历来鼓励、劝说吕蒙学习。孙权认为读书“大有所益”。如何才能让吕蒙觉得读书很有诱惑力,并且心甘情愿地学习?“大有所益”应当怎样读?

(生1 范读。)

师:当我们向他人介绍一种很具诱惑力的事物的时候,应当用怎样的语气?

生2:“自以为大有所益!”

师:非常聪慧的同学,他抓住了表示程度的“大”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读书的益处。这时的吕蒙还推脱吗?

生3:吕蒙不推脱了。“蒙乃始就学”,当孙权告诉他读书的益处时,他不再推脱,体现出吕蒙很果断。

师:这都是孙权的功劳啊!到这里,我们对这位君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家说说你眼中的孙权是个怎样的人。

生1:他是个机智、聪慧的人,用平和的语气劝说他人,让人很乐意接受他的建议。

生2:他平易近人,对属下像朋友一样,并没有摆君主的架子。

生3:他是个善于劝学,掌握高超劝说技巧的人。

生4:他是个很有耐心的人,一劝不学,他会再劝,直到吕蒙心甘情愿地学习。

生5:他还是个重视学习的人,因为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吕蒙学习。

生6:他重视属下的全面发展,如果只会打仗,空有一身蛮力,在战争中一定会吃亏,而用知识武装自己,就会有勇有谋。

师:难怪当年连曹操都如此评价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连敌人都如此赞赏,可见孙权真是位德才兼备的君主。听了孙权的劝说,吕蒙开始学习了,成果如何?

生(众):“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师:鲁肃又是何许人也?他和吕蒙是什么关系?

(屏显吕蒙与鲁肃的相关资料。)

生1:吕蒙是鲁肃的部下,鲁肃是吴国的名将、政治家。

师:这位文武双全的名将,除了对吕蒙言语上的夸赞,还有其他的表现吗?

生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师:鲁肃不仅在语言上,更在行动上对吕蒙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肯定和夸赞。吕蒙听了是什么反应?

生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师:受到了上司的夸赞,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说这句话?同桌之间一个扮演吕蒙,一个扮演鲁肃,可加上神态、动作,试着读一读。

(生读。)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

(生展示。)

师:请同学们点评一下。

生1:扮演鲁肃的同学读出了惊讶的语气,扮演吕蒙的同学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

生2:扮演吕蒙的同学的动作还是体现了内心的那种自豪感。

师:读鲁肃的话时,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

生3:惊讶。因为在鲁肃的心目中,吕蒙只是一介勇夫,现在居然在与他讲论文义时,发现他有这么大的进步,因此很是惊讶。

师:听了鲁肃的夸赞,吕蒙心里是怎样的感受?

生4:自豪,骄傲,自得。

师:全班一起读一下。

(生读。)

师:吕蒙的变化得到了鲁肃的赞赏。这种赞赏不仅仅是言语上的,更有行动上的,这都得益于谁?

生1:得益于孙权的劝解和开导。

生2:还得益于吕蒙自己的努力。

师:是的,在这则故事中,孙权耐心劝导,吕蒙虚心接受学习,鲁肃不吝啬对他人的夸赞,每个人物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下面,大家谈谈你们的收获。

生1:我从吕蒙身上学到了只要愿意学,就一定会挤出时间来学习,就一定会有所成就。

师:是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生2:我从孙权身上学到了不论权力有多大,要想别人接受你的建议,就要像朋友一样真诚地劝说。

师: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坦诚,是让他人接受你的先决条件。

生3:我从鲁肃身上学到了要学会赞赏他人的成功,在这样的鼓励下,他人会进步得更快。

师:不吝啬对他人的夸赞也是一种美德。

生4:要想他人接受你的建议,要运用你的智慧和恰当的语气。

师:掌握一定的劝说技巧,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对话也可以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今天的作业就请同学们以对话的形式,对公交车上的人物进行描写,字数不少于300 字。下课。

相关专题 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