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写作:记叙文结尾六大绝招

無痛針頭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無痛針頭”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考写作:记叙文结尾六大绝招(共13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记叙文结尾六大绝招高考写作

记叙文结尾六大绝招高考写作

一、自然结束法

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这样的结尾称为“自然结束法”。它完全避免了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文。

【例一】(题目《季节》)

今年的秋天不一样,林子里没有落叶,小根带着他离开后学校寄来的学费全免通知书上学去了。他相信,明年的夏天是凉爽的,愉快的……

【例二】(话题“行走在消逝中”,题目《石榴树》)

今夏,我又回去了一次,在快到外婆家拐弯的那个路口,一株枝叶繁茂的石榴树映入了我的眼帘,红星点点,生机盎然,我的童年的记忆之门在刹那间被打开。有外公慈祥的笑容,有小东西的成长,还有又红又大的石榴和我的眼泪,它们都化成了树上的红星,在微风吹拂下摇曳着、飞舞着,只是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外公亲手为我种的那一棵。

二、画龙点睛法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一】(作文材料:丛飞的故事。题目《落红》)

一花如此,对人则毋庸多言,记得有两句诗写得很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例二】(话题“全国卷Ⅰ漫画‘摔了一跤’”,题目《让我摔一跤,继续前行》)

当我成功了,再来回顾摔的这一跤,我心中成功的喜悦将会把疲惫吹尽。

让我摔一跤,继续前行。

【例三】名篇《驿路梨花》的结尾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三、首尾呼应法

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

【例一】(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题目《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

[开头]

当历史的车轮压过奥斯维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维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

[结尾]

那天,奥斯维辛警钟长鸣;那天,犹太人民饱含热泪;那天,记忆流经这和平的世界;那天,和平在向那极端的功利者和道貌岸然的战争者宣判。胜利的钟声会在和平者的心中响彻整个胸膛。

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维辛风化在记忆底层!

【例二】(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题目《母亲手中的稻草绳》)

[开头]

就在昨晚,我还伸手摸了摸枕下的稻草绳,胸中的热血流遍全身……

篇2:高考写作指导:写出记叙文完美的结尾的六大绝招

车渐行渐远。

我回头,看倚在门上的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黄,却照不亮她逝去的年华。

【例二】题目《一步与一生》

枫竹林飘荡着幸福的歌谣,我回眸最初的那扇门,它闪着幽蓝幽蓝的光,我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迎接我期待的黄金般的人生!

篇3:高考写作六大法宝

高考作文高分的6个法宝

1、命一个小俏的题目。

命题要做到新、小、俏这三点。新,顾名思义就是新颖,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小,就是说题目的范围要命得小一点,便于写得具体完整、短小精悍。俏,就是要命得像花季少女一样,亭亭玉立、花枝招展,让人一看就喜欢,便迫不及待地往下读。

2、写一个迷人的题记。

题记不宜过长,百字以内为最佳。可引用名人名言,可组成排比、对偶句,也可化用历史典故、人物事件等。这样不仅可以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丰富内容,还能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吸引读者,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

3、来一个崭新的形式。

作文,从小学三年级一直写到了高中,总不能还是分三大段来写吧?!要勇于尝试一些新的形式,如:书信法、小标题法、日记法、报告法、启事法、倡议书法、说明书法、影视戏剧法、传奇演义法、故事新编法等等。只有如此,形式独特、写出新意,才能让人拍案叫绝!

中高考高分作文的六个制胜法宝

4、置一个严谨的结构。

写作文,一定要注意使之结构完整,首尾照应。结构严谨,不仅看起来美观大方;而且读起来意思明了,富有节奏感、音韵美。

5、做一次大胆的创新。

做人,重在求真;作文,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精彩纷呈;只有创新,才能回味无穷;只有创新,才能赢得关注;只有创新,才能得到青睐;只有创新,才能赢得高分!大胆创新吧!成功一定属于会创造的人。

6、有一个漂亮的书写

卷面是作文的门面,卷面书写洁净工整会让人赏心悦目,能博得阅卷老师的好感;而卷面脏乱不堪的作文只能让阅卷者望而生厌,难得高分。中高考高分作文的书写虽然字体各异,但都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如何过好高考作文的审题关呢?

技法一:突破着力点

高考作文中的题目或话题是对作文内容的严格限制,因此,审题要首先从这里入手,一旦审清了题目或话题,就能轻而易举地把握住写作的着力点,避免在用力方向上出现错位。如:

请以难题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题这一词语的意义指向很多,它可以是学习中碰到的解答不了的习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构成困扰的事件,还可以是成长历程中的心灵困惑,凡此等等,都是这一词语的应有之义。审题时要弄清难题具体所指的是什么。很明显,第一种理解过于表面化,肯定不是命题所指,应当排除在外。那么,锁定了其余理解中的一项之后,还应当进一步揣摩命题意图,仅仅摆现象、把难题呈现出来,这恐怕是不行的,于是就要考虑面对难题究竟该怎么办。审题进行到这里,你也许会恍然大悟:哦,该题的真正所指,是要表现自信的、积极的、乐观的青春姿势和人生态度,是要表现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基调是自信、乐观、健康、阳光等。弄清了这些,也就准确地把握住了写作的着力点。

技法二:把握信息点

高考作文中有大量这样的命题:给出一则或多则材料,从材料中引出一个话题(或题目),或由材料引发联想和感悟,或由材料触发议论。无论是哪种形式,对所给材料都要给予足够重视。但在作文备考训练乃至某些教师的指导中,不重视所给材料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从材料中引出话题(或题目)的类型,更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材料的作用仅仅是引出话题(或题目),写作时只需两眼盯住话题(或题目),不必考虑所给材料。殊不知,作文题目上的材料不仅具有引出话题(或题目)、阐释话题(或题目)的作用,而且它还具有提示写作的功用。因此在写作前的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搞清材料写的是什么,隐含着什么信息,这样才能从材料上把握作文命题隐含的信息点,搞清写作内容上的限制,避免立意上的偏差。如: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时必须理解你的含义,而这又必须研读材料,不能孤立地来看作文标题本身。从材料来看,你有具体和抽象两个层面相互交织的内容。从具体层面来说,你可能是生活中的一个人物、一件器物、一处景观、一方水土等,即有形的;从抽象的层面来说,你可能是古今中外的文化、文明,可能是青春年华的美丽梦想,可能是曾经的怅惘伤感之情,可能是旷达豪迈的人生态度等,即无形的。这些隐含信息都在材料的触发点上。

技法三:瞄准着眼点

高考作文审题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把握写作的着眼点。比如话题作文,审题时就要从话题与材料的结合中把握写作的着眼点。因为话题作文不同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对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写作,而话题作文的材料是与话题相联系的,在审题时只有将材料与话题结合起来,才能排除材料中的干扰内容,找出写作的着眼点。如:

皇帝造屋,百工齐集。木匠、石匠暗暗竞赛。一天,木工师傅求胜心切,重责小徒弟。徒弟为了泄愤,把师傅的木尺偷偷锉短了一分。结果,根据木尺做成的木柱都短了一分。而那些稀有木材是远方进贡来的,无法在当地补充,皇帝必然为此震怒。木工师傅知道自己死到临头而大哭。这时,石匠想出了一个方法,他把承托长柱的石礅的平坦的礅面改为微微隆起,补足了木柱短缺的部分。这样,不但宫室如期落成,木匠全家得救,也改善了石礅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一分姿彩。

这则故事寓有中国人处世的哲理:别人的短处可以彰显我们的长处,我们的长处也可以承托别人的短处,这样彼此都有好处。推而广之,这是一种竞争中双赢的智慧,而这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

请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如果单看材料,材料表明的观点有不能以怨报怨、要宽容地待人处世、助人是美德、惊喜往往获得于意外等。如果是材料作文的话,这些观点都可以写,但对话题作文来说,话题规定是双赢的智慧,就只能围绕它来写,而不能写其他。

技法四:研究关键点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都有一个把握写作的关键点的问题,这要借助于研究命题提示来完成。这类作文题型,一般在材料之后都有一段关于写作的提示,这段提示对打开思路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认真阅读命题提示,则可帮助我们打开写作的思路,找出写文章的关键点。如:

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都是神奇想象的产物,寄寓了人类渴求飞速行进的美好愿望。谁能想到,晚清幻想小说《新中国》预言百余年后在上海陆家嘴一带举办万国博览会,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梦想从地球到月球,在今天会成为现实?幻想源自人类的求知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

幻想源自人类的求知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这几句提示语几乎已经把题意告诉了考生,从而大大降低了审题难度,使立意不致偏题或离题,考生可以由此而轻易地找到立意的角度。如果忽视了这几句提示语的作用,恐怕就会在审题上自设障碍了。

技法五:遵从限制点

无论哪种类型的作文试题,审题时都必须从命题要求中把握好形式上的限制点。命题要求是对考试作文形式的限制,如果把握好了,就可从标题、立意、文体、字数上达到命题人要求的标准。对此,切切不可轻忽,更不能越雷池半步。

篇4:高考记叙文写作

她那温柔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就如清甜的甘露般浇灌着我的心田,就这样,在我的内心深处,悄然盛开了一朵花儿。

——题记

一个夜晚,我翻动着小学同学录,她小巧的字体赫然闯入了我的眼帘。

“要天天开心哦!”看着她虽很是简单的一句留言,我的脸上却不自觉地露出了一丝笑容,曾经的我和她的点点滴滴又清晰地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

初分班时,老师把我和她调到了一桌。由于我自小就比较内向,不敢主动与生人搭话,所以我们之间就以一种尴尬的关系维持着。

真正发生改变的是在那次的数学课上。

我被一道方程题难得焦头烂额时,她突然凑过来指点了我一番,我立马就茅塞顿开了。

“谢谢……”我有些不好意思,红着脸答谢道。

或许是她看我脸红得像煮熟的大虾一般,感到有些好笑吧。“扑哧……”她轻声笑了,露出一对可爱俏皮的小虎牙。笑过后,她又立马板正了小脸,连声说着不用谢不用谢。

阳光透过窗外的梧桐叶撒进了我们的课桌前,留下了点点暖光;缕缕微风轻拂过她的发梢,扬起了一抹青春的弧度。我悄悄打量着她认真写题的模样,内心感觉暖乎乎的。

她为我讲解数学题的画面定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记得一堂美术课,我不慎被小刀划破了手指。“嘶——”我吃痛地吸了一口凉气,她见状赶忙从桌肚里抽出一张纸巾,想也没想地为我擦拭着伤口处的血迹,动作丝毫不犹豫、不做作。

“你当心点儿啊。”她略显责备,但又含着几分担忧的话语飘进了我的耳朵。

真是一个温暖的女孩子啊。我心想着。

青春期悄悄来临了,女孩子的心像是被一层绒毛裹住,柔软又脆弱,敏感的一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像受惊的小鹿般,眼底的泪水早已打着转转,一不留神就会跑出来,肆意地流淌在脸颊上。

而我也不例外,当我被调皮的男生气的躲在角落偷偷落泪时,她有着什么魔力般,轻而易举地找到了我。

她沉默不语,只是温柔地把我圈进了她的怀抱,抬起袖子,轻轻拭去我脸颊上挂着的泪珠。

我把头埋在她的肩膀里,心情渐渐平复了……

我仍旧徜徉在那温馨的记忆中,殊不知,我心底的那株花儿,已经盛开的更加明艳、更加动人了。

篇5:记叙文开头结尾写作素材

记叙文开头结尾写作素材

常见记叙文开头方法

方法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所谓开门见山,就是通过对文题的阐述、解释、引申,从而引入要讲述的内容。这种开头较为简易,也容易让人对写作对象一目了然,可借助一些修辞,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例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

例2:唉,今天爸妈又不在家,吃点什么呢?我一边想,一边从柜子里拿出了一把挂面,随手扔在锅里煮了起来。我呆望着锅里那“扭动”的面条,真想找点开心的事做啊!这时,电视里大厨的身手划过我的脑海,对了,可不可以把面煮出点花样呢?我跃跃欲试。

----《尝试》

例3:老师,你那双眼睛啊,时而深沉,时而明快,为我的进步欢乐,为我的消沉而不安,我的一切,无需开口便从您的眼神中得到满意的答复。我就是在您这双眼睛注视下,由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孩,读完初中……

----《老师的眼睛》

例4:“我们的苦如滔滔江水,倒也倒不完,我们的乐如满天星星,数也数不清,特别是到了高中,更是苦中有乐,乐中含苦……”

----《苦与乐》

方法二: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所谓巧设悬念,就是在开头就陈述要点、提出问题;或是把事件的结尾放到开头,吸引人寻根究底;或是让某个关键环节藏头露尾,产生“雾里看花”的效应。设置悬念的技巧在于有效地“吊人胃口”,因此必须抓住矛盾的集中点,在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地方设疑,才能达到所要达到的效果。有时,突出事件的有悖常理处,往往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1: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许多次“第一次”,我也不例外。至今,我还记得那次尝试过程中发生的一件可笑的事呢!

------《尝试》

例2:“你这书记趁早别当了,半点用也没有!”从学校风尘仆仆赶来的我,离家门还有百来米远,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火药味,听到了妈妈对爸爸的呵斥声,一种“黑云压城”的感觉猛烈袭上我的心头。妈妈也是多事,爸爸干什么她都要干预一通,搞不好就暴跳如雷。好在爸爸宰相肚里能撑船,每次都是任凭妈妈一阵暴风骤雨过后,才用几句绵里藏针的话收拾残局。今天不知又为了什么。

-----《“民主墙”的**》)

方法三:巧用修辞,展现文采

1、用比喻,使开头生动形象

例1、日子一叶一叶地从生命之树飘落,不经意间,才蓦然发现岁月已给它套上了16圈年轮。

---《成长》

例2、 生活像一杯芳醇的美酒,生活又像一杯淡淡的清茶,只有懂得品味的人,才能细细品味到个中滋味,了解到生活告诉你的点点滴滴。

----《品味生活》

2、用排比,增强开头的气势。

例1、童年是一首歌,唱出欢乐无谱的乐章;童年是一只船,承载父母无数的心愿;童年是一座博物馆,展出天真稚嫩的作品;童年是一个故事,讲述单纯生动的片段。

---《童年》

例2、爱迪生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最后发明了电灯;贝尔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最后发明了电话;陈景润经过无数次的计算,最后验证了歌德巴赫猜想。在日常的生活中,如果想要取得成功,必定要经过千百次的尝试。这是我从几年前的那次尝试中体验到的。

----《尝试》

3、用设问,引出下文

最好的奖赏是什么呢?是人人都想要的金钱?是人人都崇拜的名利?是人人都想过的安逸生活?都不是,最好的奖励是家人的肯定。

----《最好的奖赏》

方法四:引用名言警句、歌词俗语开头(作为引子、提示主题)

例1、人们都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听起来十分有哲理,只有从失败中获取经验,才能有所成。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尝试。如果不勇于尝试,那就不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那次尝试,让我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尝试》

例2、“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歌声在房间的上空回旋着。东子拿着父亲的信,泪水溢满了脸颊。三年了,东子离开家整整三年了,三年来父亲的一封封信已将东子心中的仇恨化为乌有。东子掩卷而思,思绪又回到了三年前。

----《常回家看看》

方法五:描写环境,衬托感情 (情景引入法 )

文章开头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一处特有的环境或景物,渲染出一种与主人

公心情或命运相关的所特有的气氛。为人物的出场进行铺垫,或衬托人物的性格、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1: 又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早晨,我的心情也像这天气一样沉闷,孤零零的走在由学校家庭两“点”所确定的“直线”上,雨点虽然不大,可也快把我的衣服淋湿了。我讨厌这天空,也讨厌这单调的生活,低着头两眼不厌其烦地盯着两只不停移动的脚尖……

-----《我讨厌这种生活》

例2、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墙上,“嚓、嚓”地响。教室内,一场全能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 《心中筑起一堵墙》)

方法六:抒情,议论法开头(以情动人,以理感人)

例1、在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次尝试的记忆,从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开始,不知道要经历多少次“第一次”,中间也不知要包含多少欢乐和泪水。这也说明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人总是要在无数次尝试中逐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而我那次的尝试虽然失败了,却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尝试》

例2、人生中有许多第一次,这第一次也许成功也许失败,无数的“第一次”堆积在一起,便成为了人生经验。只要肯尝试,就能有所收获。而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次尝试,便是尝试着和我讨厌的人交朋友,对她微笑。那样做可真困难啊!

----《尝试》

方法七:题记式开头

题记是指写在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文字.巧用题记开篇,既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能揭示文章主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巧妙拟写题记,能为你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文章锦上添花.

今夜,星光灿烂!浩瀚的天际中划过一颗流星,我默默地许下了一个心愿,愿世界永远和平!

----题记

----《给伊拉克女孩的.信》

记叙文结尾常见方法:

技巧一: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首)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把梦想带给花季》)

赏析:小作者运用首尾呼应的方式,以优美的诗一般的语言凸显了文章的主旨——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技巧二:言为心声,呼唤号召

二十一世纪,我们是祖国的春天,我们不是我们的父母,热情奔放是我们的性格,我们不需要守那些规矩,打破陈规,让我们脑中的那团热情火燃烧得更猛烈,把我们的笑声、爱心串在一起,让全世界笼罩在爱之中。要笑就笑个痛痛快快,要哭就哭个歇斯底里,不要压抑自己,不要让那陈旧的观念束缚着,不要随便改变自己,请记住我的名言:“我就是我,给我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

----《给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

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他人,带给那些失学儿童,带给那些孤寡老人……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你把爱心献给他人时,你也获得了莫大的幸福。要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把爱心带给他人》)

赏析:小作者言词急切,个性十足,表情达意毫无遮掩,向所有的同龄人发出了真情的呼唤,有力的突出了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憾。第二段小作者真情呼唤,言为心声,表现了自己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技巧三:巧妙发问,引入深思

不同的话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哈哈镜有不同的成像,不同的心情会有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香和样子,不同的评价造就孩子不同的命运。何必要让自己狭小的视角不公地评价一个人、伤害一个人,何必要熄灭风中的烛光,何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无个性的模型?

----《哈哈镜中的我》)

赏析:这段结尾针对老师的评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先用排比句的形式说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老师不必磨灭学生个性,最后再以问句结束,启示人们进行思考,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J

技巧四:引用佳句,多姿多彩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来,生活让我懂得了放弃!为了我的理想,为了更多的人可以读书,我必须放弃!

-----《从天空想到的》

想到这里,我又记起了一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身边的书多着呢,只要发觉,肯

定会学很多……”

------《阅读身边的人》

佐拉说:“人生——只有两分半种的时间,一分种微笑、一分种叹息、半分种的爱……”在我看来,在我陶醉于欣赏母亲的梳妆中,那一分钟的微笑不是勉强,那一分钟的叹息之后不再是叹息,而是爱的传递,母亲将她对生命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亲人的爱融于平日的点滴中,我忘情天其中了……

-----《陶醉》)

赏析:列举几例分别引用了诗文佳句、名人言论,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效果很好。

技巧五:抒情议论,气势不凡

其实宁静就是那么简单,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颗能包含一切的心灵,足以使一张紧绷的脸松弛开来。让笑容在人们脸上轻轻地绽开,那笑容就如徜徉在天边的云朵,轻轻地点缀着那片蔚蓝的天,清新而自然。

----《从天空想到的》

春光似海,青春如花。青春是美丽的,美丽的青春在于奋斗,在于拼搏。愿天下的人们都能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出花一样的馨香!

----《花样年华》

赏析:这两段文字发于心,出于情,运用排比、比喻修辞,以优美的文字抒发内心真实情感,并配以适当的议论,使文章结尾气势不凡,强劲有力。

技巧六: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风停了,暴雨也结束了,太阳重新露出了笑容,两代人的那扇玻璃也被那片残阳熔化了。太阳在远处逐渐隐去,消失在一片晚霞中,两者混为一体,没有距离。

----《雨中品读》

赏析:这段结尾的特点十分突出,景物烘托的作用也很明显,小作者通过对雨后景物的描写暗示了两代人之间情感隔阂的消失,情与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此刻,一缕阳光从外面射进病房,我感到自已真像一棵受伤的小树沐浴着它。呵,成长的路上,虽然风云莫测,但是阳光毕竟很好!我想。

----《在阳光下成长》

赏析:这段结尾突出阳光的作用,将阳光与成长结合在一起,暗示自己成长道路虽不平坦但充满阳光,表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既照应了主旨,又显得情韵深厚。

篇6: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一、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首尾不入题目

文章的开头、结尾入题,才能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集中、中心突出,给读者留下眉目清楚、主题鲜明的感觉。但许多同学在写作中却往往不注意这一点,入题的意识很差,常常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缺乏认真思考。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有些同学不明确倒叙式开头的记叙文,开头一般得入题,并且结尾要回到现实中来;顺叙式的记叙文,开头可入题也可不入,而结尾部分是必须入题的。

(二)记人和记事的记叙文不分

有些同学不讲究记人和记事的记叙文在写法上的区别,常常是看到一个题目就没头没脑地写下去,结果把一篇文章写得非牛非马,成了个“四不像”。原因在于他们不明确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开头结尾应该突出强调的是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开头结尾突出强调的才是事。另外,记人为主的记叙文也要记事,通过事件的叙述、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记事为记人服务);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也要写到人,目的是通过人物的交代和细节的描写使事件的记叙更具体、更完整,深刻地揭示事件意义,表现文章主题。

(三)选材不典型,重点不突出

选材不典型是部分同学写作中存在的通病,许多同学愿意写别人的材料,不愿写自己的材料。事实上随着年级的升高,作文命题越来越倾向于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而不善于运用自己生活中的材料,不理解、不认识自己熟悉的生活是很难完成写作任务的。

例如,《生活告诉我》一文,许多同学不选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材料,特别是自己的生活材料,却去写别人的事迹材料,全篇罗列张海迪、女排姑娘或别的英雄人物的事迹等等,而自己的事迹、感受一点也没涉及。另外,重点不突出也是部分同学在写作表达上常犯的毛病。例如,《感动》一文,有些同学把部分笔墨集中于此,只习惯于在主体部分中完整记叙事件的过程,最后,在结尾处用一句话简单概括:“这就是令我感动的一件事”,觉得这样就可以了,文中很难看到习作者深受感动的情景或感动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就是说没明确揭示“感动”的原因。

(四)写法上,概括叙述多,细致描写少

许多同学习惯于对人物的活动、事件的过程作概括的叙述,而不愿意,或者不善于作具体细致的描写。究其原因,概括的叙述较之具体细致的描写,要简单省劲一些,这些情况经常出现在一些有惰性的同学的写作中。

(五)语文表达差

其中原因有如下几点:1.生活单调,集体性的活动少。许多同学对单调的生活认识理解不足,写起文章生拖硬拉,没有真情实感;2.平时写文不善动脑,只是照搬照抄,一旦脱离了作文选而独立成文,便出现文不从字不顺的现象;3.个别同学语文基础太差,语言不通的现象也存在。

二、常见问题的纠正指导

针对高中同学写作中出现的上述几方面问题,现在集中谈谈对其纠正过程中应着重注意的几方面问题。

(一)审题与选材

记叙文写作中出现的选材不当、写作重点不突出、记人记事不分,其主要原因是审题不当、对标题把握不准。审题通常指的是,审体裁、审范围、审重点(题眼)、审人称等。不少同学常常忽略的其中审重点和审范围。例如,《变化在我身边》写作的重点是我身边的变化而不是我本身的变化,《一句名言鼓舞着我》重点不是一句名言的内容及由来,而我在名言鼓舞下的思想和行为,《值得回忆的一个人》写作的重点是主人公之所以值得回忆的思想和言行。

为了突出重点,表现中心,选用的材料必须典型。选用的材料可根据标题酌情安排。例如,写整体(像《温暖的班集体》)选材力求点、面结合;写个人,则或选一件典型事例,或写某人2—3 个生活片断。

(二)开头与结尾

记叙文的结构,通常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所谓凤头,指的是文章开头应给人以美感;猎肚,指的是内容充实;豹尾指的是文章结尾要圆滑有力。这里只说说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写好了文章开头对整篇文章的成功至关重要。因为开头是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自古至今,许多文学家都十分重视写好文章的开头,我们学写记叙文也必须千方百计地写好开头。无论是倒叙式还是顺叙文,都务必写得优美而有吸引力,不写那些与标题无关或距题目太远的话。

文章结尾是给人留下的最后一个印象,它对决定文章的圆满成功也起了重要作用。俗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我们也务必用功写好文章的结尾。文章结尾要做到紧扣标题或文章中心,不得跑题。力求使结尾写得自然、简炼、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三)表达与语言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文章的主体部分,在表达上必须紧紧围绕并突出本文的中心。写一件事则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写几个生活片断则要求详略安排得当,避免平均用力;具体表达中要注意写到细处去,通过人物或事件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或事件中心;语言方面,力求生动、形象、灵活,使文章形象精彩。

(四)借鉴与改造

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要坚决杜绝照搬抄作文选的做法。初学者可以仿写,但必须弄明白作文选中的作文在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诸方面的优点,逐渐独立成文。还可以参考优秀作文的选材、结构安排和表达技巧,但必须经过改造,使之为我所用。我们坚决反对不分青红皂白胡乱搬用精彩选段或整篇文章的行为,因为标题变了,写作重点必然变,相应的表达方式方法也得变。

三、示例

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值得回忆的同桌——李华》一文的开头、结尾,处理得较好。

(开头)时间的齿轮转得可真快呀!时间老人不管我们的态度如何,毫

不留情地把我们带到了新的学期。面对新的同桌,似乐非乐的我又想起了我的老同桌——李华。

(结尾)啊,李华,原谅我的鲁莽吧。我愿收回那天恶毒的话,用我今天真诚的道歉来弥补我的过失。让我们重新张开那友谊的风帆吧!你是永远值得我回忆的。

另一篇是《我真想哭》。

的宿舍,感受着这陌生的黑暗与寂静。我真想哭啊!

(结尾)器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但它却是人的一种本能,当一个人在悲痛、烦闷、愁肠百结时,他就需要哭,需要发泄。现在我终于懂得了,我真想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

下面是某同学写《感动》一文中的一个片断,写得具体、细致、感人。

那是深秋一天的下午,天气骤变,你(王老师)的胃病又犯了。当时,您正在讲课,只见您的脸色有些发黄,样子挺可怕的,你还是硬撑着讲下去。同学们被您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许多同学的眼角闪烁着晶莹的泪珠。前排一位女同学忍不住站起来对您说:“老师,您快去医院看看吧!”大家也纷纷应和着:“老师,您去休息吧,我们这节上自习。”只见您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摇了摇头,挥手示意刚才站起来的那位同学坐下。说:“我不要紧,咱们继续上课。”

二、高中生记叙文现状分析

有人说,写记叙文,高中生不如初中生,初中生不如小学生。这话有一定道理。高中生记叙文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不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是作文基础等级的标准之一。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高考作文有时是指定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记叙文”;有时是排除写某些文体,如“诗歌、小说、戏剧除外”。如果是指定文体,考生不能随意更改。如果是排除式的,考生可写的文体种类就较多。二是指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试题不限定文体是给予考生选择的自由,但是如果考生选定了写记叙文就要写得像记叙文,不能写成“四不像”。而目前的状况是,不论是平时的习作还是高考,非驴非马而不符合文体要求的文章比比皆是。请看下面文章:

掌 声

掌声是生命女神给予我们的神舟,它使我们拥有向上的动力,让我们有条件抵达成功的彼岸;掌声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登天梯,它使我们看到前进的希望,让我们有机会到达幸福的天堂。

掌声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

小时候,受妈妈的影响,我很早就接受了音乐的洗礼。在妈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弹吉它。可是我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胆小。有一次学校举办联欢会,让家长也参加。我的班主任特别指定让我表演。回家后我告诉妈妈,记得她当时十分兴奋,说:“那天我一定去。”我低下了头,对妈妈说:“妈,我不想参加,我害怕……”说着,金豆子就从我眼里流出来了。“怕什么?你就当作是给妈妈一个人演的,我会坐在第一排,如果害怕就看看我,妈妈永远是你的支持者。”妈妈的眼里充满肯定。

比赛那天,果然不出所料,我怯场了。在台上呆了五分钟。这时我看见妈妈,她站起来,使劲地鼓掌,全场所有的人都鼓起掌来。我想起妈妈的那句话:“就当是给妈妈一个人演。”我在心里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话,鼓起勇气,从容不迫地弹起来。弹完以后,台下一片掌声。下台后我哭了。我真心地谢谢台下的观众,特别是我的妈妈。这将影响我的一生。

别人的掌声催人奋进,你知道吗?自己的掌声同样是一笔财富。

学校刚进行完的拔河比赛中就有动人心弦的一幕。有一个班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比赛实行三局两胜制。第一局他们班赢了,人们欢呼。有些不参加比赛的人为给自己班加油嗓子都哑了,可仍然十分卖命的喊。第二局场地问题,他们输了。人们很失望。他们班的班长大喊了一句:“把手揉一下,下一局全力以赴。”于是人们重整旗鼓,开始了下一局。第三局可以看得出他们很拼命。可是努力不一定成功。他们输了。他们的心情自然很低落。这时他们的体委说了一句:“为自己鼓一下掌。”一时,失败一方的掌声盖住了胜方的欢呼声。我知道,他们比赛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在精神上是成功的。

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为别人鼓掌,对别人是一种赞许,给自己鼓掌,是一种激励。

本文按要求需写成记叙文。但是文章用“我参加联欢会”的故事来证明“掌声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用“拔河比赛”的故事来证明“自己的掌声同样是一笔财富”的观点;结论是“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为别人鼓掌,对别人是一种赞许,给自己鼓掌,是一种激励”。行文思路更符合议论文的特点。就两个故事本身来看,其过程记叙得很详细,又似记叙文。使文体特征模糊,形成“文体杂糅”,而不符合文体要求。

2.长于概述,短于描写

许多高中生这样写记叙文:通篇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一个事件的概括叙述,只是故事的梗概,没有主人公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更没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没有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没有让人物自己去说、去做,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条筋。例如:

爱的味道,忘不了

我很幸福,我是在爱的滋润下长大的。爸爸妈妈的疼,大哥的宠,让我感动着。从小到大,我就这样被浓浓的爱包围,也被它软化成一个感性、温软的孩子。

父亲,一个大山般的人,用他厚实的胸膛和臂膀保护着我。每当我犯了错误,是父亲严肃地给我指出,帮我改正。有时他会批评我,看着那张眉头紧皱的脸,我会有些害怕,但更多的是感动,因为这是他爱我的表现,这是只属于父亲表达爱意的方式。当我受了委屈,父亲的胸膛是最安全的地方,我可以在那儿放肆的流泪,不怕被人笑话。那时候,他只是慈爱地摸摸我的头,等我哭完,轻轻拭去我脸颊上的泪痕,然后告诉我,哭过之后要学会坚强,在哪跌倒就还在哪爬起来;告诉我,不幸的彼岸会有幸福等待……

母亲,一个水一般的女人,用她柔软的手牵着我。她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亮丽的容颜,可她的善良温柔最不平凡。她那张被岁月沧桑的脸最美丽!母亲比父亲要宠我,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有她对我的爱——天凉了,让我多加衣服;生病了,床前照顾我一整夜;家里有了好吃的,总要给我留着;电话那头,嘱咐个没完……在母亲眼里,我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小孩。几年的疼爱堆砌起来,便是一座珠穆郎玛!母亲是伟大的,我一生也走不出她那份浓浓的爱……

哥哥,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人。我一直为有个哥哥感到幸福,他就像一阵风——青春的风,有理想有拼劲,他让我知道什么是青春的风采。因为哥哥,我爱上了忧郁的文字,另类的音乐;因为哥哥,我知道了海子,知道了废墟、知道了南拳妈妈……呵呵,哥哥,我祝福你,向着你的理想迈进吧!

我有这么多的爱,刻骨铭心,它们的味道,真的会伴我一生。有人说时光会冲淡一切,淡到无影无踪,淡到你自己都怀疑是否真的发生过那件事。其实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因为那是爱,是写在心里的爱!

本文按要求也需写成记叙文。但是文章通篇只是对父亲、母亲、哥哥行为的概述,因为没有矛盾冲突,没有描写手段,所以人物形象模糊。这样的文章就不能打动人心。

3.情节平铺直叙,缺少波澜

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都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了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个个目瞪口呆。接着唐伯虎写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由吃惊转为喝彩。可是等第三句 “儿孙个个都是贼”一出,在座的由喝彩转为愤怒;写完最后一句“偷得寿桃献至亲”,大家才如释重负,无不拍手叫好。这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的祝寿诗,吊足了众人的胃口,让人忽惊忽喜,情节一波三折,跌宕生姿。

可是很多高中生的记叙文,还停留在初中的“一事一议”阶段,情节简单明了——没有矛盾,没有悬念,没有铺垫,没有照应。平铺直叙,平平淡淡,读了开头就能知道结尾,给人以味同嚼蜡之感,毫无张力可言。文似看山不喜平,考生对这句话耳熟能详,可是一旦下笔成文,就平铺直叙,从A到B,从B到C,拖沓冗长得像一列火车。看下面的文章:

堕落·奋起

我的初中三年是在某某中学度过的,这个学校给我留的印像,就像焊在了记忆的高壁上,永远也不会被抹去,在这里,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懂得了要靠自己去获得成功。

初一是无知的,升初中那年的分班考试,由于我的状态低迷,成绩不是很好,只差一点儿就进了重点班,这使我后悔不已,对我的触动在当时是很大的,妈也为此落了泪,于是我决心要争第一,上半学期经过我的努力,果然取得了第一名的桂冠,但到了下半学期,由于骄傲心理加之本班的环境不好,名次骤然下降至第七名,我有点自暴自弃了。

初二是堕落的,在初二我染上了许多毛病,比如上课说话、走神,甚至和老师做对,同时和本班倒数也是学校倒数的同学混在了一起,我知道老师已不再重视我了,因为他把我从第三排调到了最后一排,我开始觉得这样子下去不行了,但坐在后排根本听不见台上老师再讲什么,我有种被抛弃的感觉,但我是不甘堕落的,平时依旧和“兄弟”玩在一起,混在一起,可晚上回家我开始疯狂的补习,每天都很晚才睡。同时还找了个家教为我补初二的课程,此时我已明白,再这样下去我就废了,我要奋起,我要靠自己去成功。

初三是奋起的,进入初三,我已经明白事理了,我开始努力拿回我在这班里应有的地位,终于“我回来了”,我得了第三,班主任看到我终于“睡醒”了,又把我调回第三排,同学们都对我刮目相看,班主任又在最恰当的时候给予了我最大的鼓励,同时还告诉我,初二把我调至后面的用意。我感动极了,我和几个好同学一起立志和中考“拼”了。

终于我如愿以尝的升入了重点中学。

成功的门是虚掩的,只要用力推,会开的。

这篇文章结构处理简单呆板:一开始、后来、再后来,初一、初二、初三……没有悬念,毫无张力。但是同学们会问,这样的内容,不按时间顺序安排又能怎么样?结构处理上的死角反映出了选材方面的问题。虽然这篇文章是记叙文,但记叙内容过于笼统,情节缺少波澜。其原因除了选材的角度不合适,主要由于不能有意识地运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来安排素材。

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分析

1.考生的求稳心理所致

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在平均5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写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去书写,构思的时间只有大约十五分钟。十五分钟内要组织好素材、列好提纲,这个要求是很高的。从选择文体的角度来说,最简单的要数议论文。大多数考生通常会这样做:确立主题后,从正反、古今等角度选几个例子,第一段开门见山,最后一段强化主题,中间插入一些事例就可以了。这样的文章,如果立意正确,文笔好一些的,能得47、48分甚至更高;文笔一般的,40分应该能够拿到。分数不算太高,但非常“保险”,不会造成语文成绩的大幅波动。选择写议论文,不需要在文章构思上煞费脑筋,字数也容易把握——字数不够,加一个事例;反之,减一个事例而已,不会影响大局。如果写记叙文,考生的问题就多了。有些考生写了开头,刚入题,就300多字了,剩下的只好概述一个故事然后就得匆匆结尾。或者故事已经讲完了,发现离要求的字数还有一大截,再凑点吧,怎么看都像狗皮膏药似的,格格不入。东拼西凑的结果是不但内容牵强,也会破坏原有的叙事结构。或者写着写着思路走远了,想要收拢回来又需要一番气力,可时间和卷面的限制导致回旋的余地已经很小,望着已经写下的大半篇文字,这时怕已是欲哭无泪了。总的说来,写议论文在素材和语言两方面下功夫,就可以平平安安通过高考作文这一关,写记叙文难以控制的因素则要多得多。

2.记叙文的特点所致

记叙文和议论文(注:“散文”的界定较为复杂,考场作文中除记叙文外,大部分是议论性文章,我们统一归为议论文,不再就散文单独论述。)在表达主题方面,前者远不如后者更直截了当。如果用一块方糖来比喻,议论文好比是拿了一块方糖,然后宣称这小小的东西是甜的,接着就大张旗鼓地论证这小小的东西为什么是甜的;记叙文贵藏忌露,要求通过刻画人物展示情节来表达主题,相当于把这块方糖放在水里,水无色、无味,静静地躺在水杯里,只有人喝下去并细细地品味,看懂了人物和事件背后的意义,才能明白方糖甜甜的味道。高考阅卷,极短的作文阅卷时间将阅卷老师逼成了疯狂的石头,有几位阅卷教师能够有闲情逸致去品味这杯水是什么味道呢!即使想品味又怎能来得及呢!更何况写记叙文还要做到情节曲折、感情真挚、结构严谨、形象鲜明、描写方法多样、语言有文采;还要考虑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等,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一旦某些地方稍有闪失,则满盘皆输。记叙文写得直白,会被认为浅薄直露;写的含蓄,被误解被忽略的可能性很大,有多少考生还有胆量在决定自己命运的高考考场递上这杯“水”呢?一位多年参加阅卷工作的老师直言,考场作文,要少一些“碧螺春”,多一些 “二锅头”。在这种情况下,写记叙文的学生自然就更少了。

3.高考作文题所致

虽然高考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甚至命题作文大多要求学生自选文体,但并不是所有的话题都适合写成记叙文。话题本身暗含的文体倾向性也影响了学生对记叙文的选择。比如20xx年重庆市高考大作文:

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会引发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思考和联想,请以“走与停”为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走与停”的辩证关系如果通过记叙文来表现,其素材基本要反映“走和停”两方面,还要在800字内通过情节的转化揭示二者的关系;如果写议论文,主要在选择事例方面动动脑筋,处理起来要简单得多。再比如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题:

目前中国的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为60%,20xx年只有52%。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19是之3.7%,20xx年已经有18.3%。全面了解材料原则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字数800字。

中国人不读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虽然题目要求在全面了解材料的原则下选取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但学生通常会采取最稳妥的方式,对不读书的原因展开讨论,文体自然多是选择议论文。而20xx年湖南的高考作文题目干脆明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20xx年的高考作文虽然命题作文的数量增加不少,为记叙文的写作降低了难度,但是仍有不少作文题很难写成记叙文,如20xx年湖北卷: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显然,这个文题写议论文就比写记叙文简单得多。

4、作文教学现状所致

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记叙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已经日渐尴尬。虽然记叙文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文体之一,但语文老师们并不重视。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记叙文阅读多被排除在外,因为相对于蕴藉深刻的散文来说,它不符合高考方向;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为了“避重就轻”也不太把它当回事。因为一篇成功的记叙文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如选材、结构、详略、语言……这些因素互相影响,哪一方面处理得不好,都可能前功尽弃。所以老师最喜欢讲的就是议论文。语言,慢慢练就是了,在这方面无论写什么文体都是急不得的;结构,没多少花样——总分,分总,总分总,或逐层深入;剩下的就是审题立意和积累材料的问题了。上作文讲评课,语文老师准备最充分的就是讲跑题、偏题现象,最喜欢在素材的多角度使用上下功夫,整堂课充满了逻辑推理和辩证分析。碰到好的事例,就要求全班同学摘抄下来,并传递着利用材料以一当十的秘诀。在这种大气候的影响下,学生阅读的也多是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学生脑子里积累的素材或优美的篇章段落大部分是带有议论性的。考试的时候,不管话题是什么,都会有许多长着相似面孔的文章,文章里是相同或相近的事例,生拉硬扯地和主题套近乎。

当然,老师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几个回合下来,学生们的作文成绩明显提高。跑题的现象大大减少了,大部分学生都能拿到40分左右。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对这类速成、套餐类的文章充满了厌恶。有些同学非常苦恼:“现在我好像越来越不知道怎么写作文了,每天脑子里就是那几个例子,写什么也是那么几个,特别没意思。”学生喜欢做理科难题,说明他们并不畏惧艰苦的脑力劳动,关键是要让他们感受到思维的快感。写一篇作文也需要费些功夫,可分数上去了,学生却不能对写作产生些许的兴趣,这到底是哪方面出了问题呢?许多老师都已经注意到,作文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通常也就是37到42分左右,就会停滞不前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对记叙文的忽视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记叙文写作的出路探索

目前高中作文教学中轻记叙、重议论的倾向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极不平衡,并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加强记叙文的训练已经迫在眉睫。

写作能力可以细分为五种能力:摄材能力、思考能力、结构能力、言语能力、修改能力。摄材能力就是获得材料和挑选材料的能力,没有高质量的习作素材,写出好文章就是一句空话。要形成摄材能力必须做到:观察生活、勤于积累、善于选择。思考能力是写作的核心能力。形成思考能力要求做到:富于联想和想象;能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以及辩证思维等思维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由感性到理性的本质认识。结构能力要求做到:服从中心的需要,完整、严谨、自然、统一。好的文章结构应是行止自如、顺理成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跌宕有致、开合有度的。这三种能力通过记叙文来训练远比通过议论文要有效得多。

有专家指出,侧重考查议论文是因为议论文写作测试的等级最高。它有较强的综合性,既能检测议论文中的叙述、说明能力,也能测试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目前,议论文教学已经与初衷南辕北辙了,急功近利的高中议论文教学正在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三种基础能力的训练。大量记忆性材料的积累,使学生的视野游离了身边的生活。学生写文章,用的是别人的经历,为的是替别人证明一个观点,自身的思想情感却始终找不到出口,享受不到表达的快感。

1.加强记叙文在高考中的地位

高考作文要加强对记叙文的考察力度,最好的办法是增加命题作文的数量,这方面,20xx年高考作文已有了可喜的变化。20xx年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分天下、命题作文占上风的局面。20xx年共18套试卷,其中作文题可分三类: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今年命题作文9个(其中,6个纯命题作文;3个给材料命题作文),占50%;材料作文5个(其中一个为漫画材料),占27.8%;话题作文4个(其中山东为没有材料的话题作文),占22.2%。命题作文第一次占有半壁江山,话题作文第一次居末位。与20xx年比较,命题作文第一次占上风,这也许是最正确的选择,也许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记叙文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由于记叙文在高考阅卷中的相对劣势,也希望在高考阅卷时,在不降低要求的前提下,对记叙文做适当倾斜,鼓励学生大胆写记叙文。我们期待着考生写出更多更优秀的记叙文,打破议论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让高考作文百花齐放。

2.强化记叙文的文体意识

宋朝倪思曾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想,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写记叙文,要做到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等记叙的六要素;贯穿一两条线索,如某种思想感情、某个事物、某个人物、某种行动,使文章结构完整;选择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加精彩;运用肖像、语言、行动、环境和心理等描写方法,使人物栩栩如生;运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如设置悬念、欲擒故纵、点面结合,使文章波澜起伏。要避免多体合一的“杂文”。考场上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就要按照这种文体的要求来写作,并能突出这种文体的特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避免将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的片断堆砌到一篇文章中。

在作文训练中可以引入比较写作的方法:就是在一次作文训练中完成标题、主题、内容相同但文体不同的作文,就可以很好地强化文体意识。如以“路”“桥”“窗”等为题的作文,可以写成以介绍“路”“桥”“窗”等的演变历史、类别、功能等为目的的说明文,也可以写成以亲历或是所见所闻的,与这些事物有关的事情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还可以由此引出自己对这些事物及与此相关的某些人或某种社会生活的看法,从而写成议论文。或者,在一定的要求之下,本可以写成不同文体的一个题目可能只允许写成某种特定体裁的作文。比如,当你到安徽黄山旅游之后,远方的好友可能会让你述说一下旅游中的奇闻趣事,父母可能会让你重点总结一下旅游之后的人生感悟,而马上也要去黄山旅游的一位同学,则让你重点介绍一下前往黄山的路线及游玩中要注意的具体事项。这时,同一个题目“游黄山”,则要依次写成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

这种比较训练的方法,能让学生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别,进而主动分析所给材料,找到更适合个人写作特点的文体。

3.加强构思能力的培养

在记叙文中,顺叙是最常见、最基本的记叙方式。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来记叙,能够将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述出来,但是也容易使文章平淡无奇。记叙类文章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就要将事件说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得变化多端,一波三折,奇峰突起,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为什么很多人爱看悬念故事,即使在自己已经知道结果的情况下仍然兴致勃勃,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写记叙文时,要有意识地运用倒叙、插叙、补叙等,在材料组合上,运用虚实、抑扬、蓄放、离合等手法,使文章波澜迭起,扣人心弦。因此,构思能力的培养是中学生的训练重点。

通过列提纲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构思能力的培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看下面这个材料:

A.王老师原是市一中的教师,多年来一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深受师生爱戴。B.这学期调到我们学校,教毕业班的语文课。她早起晚睡,不辞劳苦,帮助我们进行复习。C.因为过于劳累,她上午在课堂上昏倒了。D.我们把她送到了医院,才知道这是心脏病发作,需要卧床休息。E.下午,课堂上的空气十分沉闷,大家为没有老师指导而焦急,也为李老师的病情而担忧。有的同学提出:“李老师是为大家累坏的,我们应该到医院去看她!”有的同学说:“大家去看,影响学习,会使李老师心里更不安!”双方发生了争执。F.正在这个时候,李老师带着病容,出现在教室门口。

教师先出示材料,然后让大家讨论,如果要写记叙文,这些材料应该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呢?像上面那样从头写到尾,读起来使人感到平板、单调、没有味道。如果把最后一个镜头提上前,一开始事情的结果就已明明白白,读者无需追根究底,也就失去了读下去的兴趣。最终同学们一致认为,这篇文章开头可以先写下午课堂里的气氛,同学们焦急、担忧,无心复习功课。然后,倒叙上午老师昏倒的情景――叙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接着,再写同学中不同意见的争论,中间插叙老师的过去和上午在医院里的情景。然后写同学中争论愈来愈激烈,有的甚至动身要走。就在这个时候,老师出现在教室门口。这样抓住中心矛盾,一环扣一环地安排材料,就使文章的情节既集中紧凑,又曲折动人了。

在叙述一件事时,要让学生多想一想,能不能“卖个关子”?设个悬念?可不可以“引而不发”?要不要在什么地方宕开一笔,舒缓一下节奏?结尾能不能有出人意料的效果?总之,要提醒学生,写记叙文时不能偷懒,要想方设法吸引读者。让学生就一个题材多练习几次,试着用两种以上的结构方法反复琢磨,以期“找到感觉”,那么许多似乎非常高深的手法也会豁然明朗了。

4.强化描写能力的训练

“描写”这个词,起源于绘画。描,就是按照实物或范本的样子画;写,就是摹拟事物本来的形状。把描写这个词借用到写作中来,就是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人、事、景、物的形状、姿态、性质、特征等,使读者仿佛是通过自已的感官感知到了描写的对象。叙述重在表达“是什么”“什么事”;描写在于使读者感受客观对象,唤起想象与情感的体验,即“什么样”,重在“再现”。优秀的记叙文应该充满生动形象的描写,精细入微的刻画。

描写是记叙文的生命,有没有描写,决定了文章的成败。请看下面的文段:回来那天,我后母问我为什么不跟她说一声,我说我跟我父亲说过了,她很生气,认为我眼里没有她,就给了我一个嘴巴。我本能地要还手,被两个老妈子拉住了,我后母却说我打她。我父亲听到了,就从楼上跑下来,把我打倒在了地上。

运用描写手段后:回来那天,我后母问我:“你走了怎么也不跟我说一声?” 我说,我向父亲说过了。她说:“噢,对父亲说了!你眼睛里哪儿还有我呢?”抡起胳膊打了我一个嘴巴。我本能地要还手,被两个老妈子赶过来拉住了。我后母一路锐叫着奔上楼去:“ 她打我!她打我!”在这一刹那间,一切都变得非常明晰,下着百叶窗的暗沉沉的餐室,饭已经上桌了,没有金鱼的金鱼缸,白瓷缸上细细描出橙红的鱼藻。我父亲趿着拖鞋,啪嗒啪嗒冲下楼来,揪住我,拳脚相加,吼道:“你还打人!你打人我就打你!今天非打死你不可!”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这个文段加入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使得作者被打时的情景和心理感受都真实地再现了出来,特别是后母“锐叫”着奔上楼后的环境描写,将“我”内心因为极度委屈、愤怒而又在瞬间无比清醒、清醒得近乎绝望的心理曲折地传达了出来。因此,在记叙文中恰当地运用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就可以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当一个人说母亲很爱自己时,别人也许只会点点头,说一声:“哦。”但是如果他把母亲生活中爱自己的细节描述出来,也许别人会同他一起泪流满面的。

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扩写是较为有效的专项训练方法。如古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20个字,却将记叙文的六要素全部包括在内。可以让学生一句一句的扩写,每句扩到150字。扩写前,要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如第一句中的诗眼是“惊”字,那么描写中,就要渲染出“惊”的气氛来。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在“暗”字上下功夫——彻底的黑暗固然令人害怕,但暗而不黑、影影绰绰更让人毛骨悚然,同时也为将军将石头误认为老虎埋下了伏笔。第一句中的“林”“草”“风”已经为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事实证明,很多学生扩到了200字以上。再看诗句“没入石棱中”。这句诗交待了故事的结果,似乎是最为平淡无奇的一句。但是,可以让学生想象:当将军发现箭是插在石头里,他的心理活动该是怎样的?是羞惭,还是自得?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将军是一个人去寻箭的吗?有没有随从,如果有,随从会做何等反应?这样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将军的意图就可以实现了。最后一句如果扩写得成功,学生还可以体会到,出乎意料的结尾可以使故事生趣盎然。

在进行专项训练的同时,要鼓励学生阅读记叙类文学作品。其实学生在生活中一直都在接触记叙类作品,电视剧、卡通片、小说都是记叙类的,可记叙文写的并不好,原因在于学生只是满足于情节故事本身,没有有意识地进行分析。比如曾烧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还珠格格》,许多同学都喜欢看,但除了有趣的故事、可爱的人物,恐怕也说不上什么了;古典名著《红楼梦》,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接触过:书本、电视剧、电影……最熟悉的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还有一些同学对《红楼梦》中的诗词感兴趣,谈起来也能口若悬河,但谋篇布局之妙就很难有一星半点的体会。找学生喜欢的记叙类作品,哪怕只是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拿到课堂上来分析,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其效果远比生硬地学习一篇记叙文要好得多。

记叙文要把思想寓于描写之中,就是要把场面的描写组接成故事,来表达主旨;而不是满足于“内容提要式”的交待,满足于贴标签式的鉴定。要调动一切描述手段,绘声绘色,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表达具体的思想、可感的画面。在记叙文中,始终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可感画面的展示。这方面做得越成功,作文就越有魅力,越容易打动人。优秀的描写性文字,可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晤其人,如临其境。(

篇7: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一、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首尾不入题目

文章的开头、结尾入题,才能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集中、中心突出,给读者留下眉目清楚、主题鲜明的感觉。但许多同学在写作中却往往不注意这一点,入题的意识很差,常常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缺乏认真思考。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有些同学不明确倒叙式开头的记叙文,开头一般得入题,并且结尾要回到现实中来;顺叙式的记叙文,开头可入题也可不入,而结尾部分是必须入题的。

(二)记人和记事的记叙文不分

有些同学不讲究记人和记事的记叙文在写法上的区别,常常是看到一个题目就没头没脑地写下去,结果把一篇文章写得非牛非马,成了个“四不像”。原因在于他们不明确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开头结尾应该突出强调的是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开头结尾突出强调的才是事。另外,记人为主的记叙文也要记事,通过事件的叙述、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记事为记人服务);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也要写到人,目的是通过人物的交代和细节的描写使事件的记叙更具体、更完整,深刻地揭示事件意义,表现文章主题。

(三)选材不典型,重点不突出

选材不典型是部分同学写作中存在的通病,许多同学愿意写别人的材料,不愿写自己的材料。事实上随着年级的升高,作文命题越来越倾向于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而不善于运用自己生活中的材料,不理解、不认识自己熟悉的生活是很难完成写作任务的。

例如,《生活告诉我》一文,许多同学不选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材料,特别是自己的生活材料,却去写别人的事迹材料,全篇罗列张海迪、女排姑娘或别的英雄人物的事迹等等,而自己的事迹、感受一点也没涉及。另外,重点不突出也是部分同学在写作表达上常犯的毛病。例如,《感动》一文,有些同学把部分笔墨集中于此,只习惯于在主体部分中完整记叙事件的过程,最后,在结尾处用一句话简单概括:“这就是令我感动的一件事”,觉得这样就可以了,文中很难看到习作者深受感动的情景或感动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就是说没明确揭示“感动”的原因。

(四)写法上,概括叙述多,细致描写少

许多同学习惯于对人物的活动、事件的过程作概括的叙述,而不愿意,或者不善于作具体细致的描写。究其原因,概括的叙述较之具体细致的描写,要简单省劲一些,这些情况经常出现在一些有惰性的同学的写作中。

(五)语文表达差

其中原因有如下几点:1.生活单调,集体性的活动少。许多同学对单调的生活认识理解不足,写起文章生拖硬拉,没有真情实感;2.平时写文不善动脑,只是照搬照抄,一旦脱离了作文选而独立成文,便出现文不从字不顺的现象;3.个别同学语文基础太差,语言不通的现象也存在。

二、常见问题的纠正指导

针对高中同学写作中出现的上述几方面问题,现在集中谈谈对其纠正过程中应着重注意的几方面问题。

(一)审题与选材

记叙文写作中出现的选材不当、写作重点不突出、记人记事不分,其主要原因是审题不当、对标题把握不准。审题通常指的是,审体裁、审范围、审重点(题眼)、审人称等。不少同学常常忽略的其中审重点和审范围。例如,《变化在我身边》写作的重点是我身边的变化而不是我本身的变化,《一句名言鼓舞着我》重点不是一句名言的内容及由来,而我在名言鼓舞下的思想和行为,《值得回忆的一个人》写作的重点是主人公之所以值得回忆的思想和言行。

为了突出重点,表现中心,选用的材料必须典型。选用的材料可根据标题酌情安排。例如,写整体(像《温暖的班集体》)选材力求点、面结合;写个人,则或选一件典型事例,或写某人2—3 个生活片断。

(二)开头与结尾

记叙文的结构,通常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所谓凤头,指的是文章开头应给人以美感;猎肚,指的是内容充实;豹尾指的是文章结尾要圆滑有力。这里只说说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写好了文章开头对整篇文章的成功至关重要。因为开头是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自古至今,许多文学家都十分重视写好文章的开头,我们学写记叙文也必须千方百计地写好开头。无论是倒叙式还是顺叙文,都务必写得优美而有吸引力,不写那些与标题无关或距题目太远的话。

文章结尾是给人留下的最后一个印象,它对决定文章的圆满成功也起了重要作用。俗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我们也务必用功写好文章的结尾。文章结尾要做到紧扣标题或文章中心,不得跑题。力求使结尾写得自然、简炼、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三)表达与语言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文章的主体部分,在表达上必须紧紧围绕并突出本文的中心。写一件事则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写几个生活片断则要求详略安排得当,避免平均用力;具体表达中要注意写到细处去,通过人物或事件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或事件中心;语言方面,力求生动、形象、灵活,使文章形象精彩。

(四)借鉴与改造

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要坚决杜绝照搬抄作文选的做法。初学者可以仿写,但必须弄明白作文选中的作文在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诸方面的优点,逐渐独立成文。还可以参考优秀作文的选材、结构安排和表达技巧,但必须经过改造,使之为我所用。我们坚决反对不分青红皂白胡乱搬用精彩选段或整篇文章的行为,因为标题变了,写作重点必然变,相应的表达方式方法也得变。

三、示例

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值得回忆的同桌——李华》一文的开头、结尾,处理得较好。

(开头)时间的齿轮转得可真快呀!时间老人不管我们的态度如何,毫

不留情地把我们带到了新的学期。面对新的同桌,似乐非乐的我又想起了我的老同桌——李华。

(结尾)啊,李华,原谅我的鲁莽吧。我愿收回那天恶毒的话,用我今天真诚的道歉来弥补我的过失。让我们重新张开那友谊的风帆吧!你是永远值得我回忆的。

另一篇是《我真想哭》。

的宿舍,感受着这陌生的黑暗与寂静。我真想哭啊!

(结尾)器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但它却是人的一种本能,当一个人在悲痛、烦闷、愁肠百结时,他就需要哭,需要发泄。现在我终于懂得了,我真想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

下面是某同学写《感动》一文中的一个片断,写得具体、细致、感人。

那是深秋一天的下午,天气骤变,你(王老师)的胃病又犯了。当时,您正在讲课,只见您的脸色有些发黄,样子挺可怕的,你还是硬撑着讲下去。同学们被您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许多同学的眼角闪烁着晶莹的泪珠。前排一位女同学忍不住站起来对您说:“老师,您快去医院看看吧!”大家也纷纷应和着:“老师,您去休息吧,我们这节上自习。”只见您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摇了摇头,挥手示意刚才站起来的那位同学坐下。说:“我不要紧,咱们继续上课。”

二、高中生记叙文现状分析

有人说,写记叙文,高中生不如初中生,初中生不如小学生。这话有一定道理。高中生记叙文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不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是作文基础等级的标准之一。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高考作文有时是指定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记叙文”;有时是排除写某些文体,如“诗歌、小说、戏剧除外”。如果是指定文体,考生不能随意更改。如果是排除式的,考生可写的文体种类就较多。二是指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试题不限定文体是给予考生选择的自由,但是如果考生选定了写记叙文就要写得像记叙文,不能写成“四不像”。而目前的状况是,不论是平时的习作还是高考,非驴非马而不符合文体要求的文章比比皆是。请看下面文章:

掌 声

掌声是生命女神给予我们的神舟,它使我们拥有向上的动力,让我们有条件抵达成功的彼岸;掌声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登天梯,它使我们看到前进的希望,让我们有机会到达幸福的天堂。

掌声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

小时候,受妈妈的影响,我很早就接受了音乐的洗礼。在妈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弹吉它。可是我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胆小。有一次学校举办联欢会,让家长也参加。我的班主任特别指定让我表演。回家后我告诉妈妈,记得她当时十分兴奋,说:“那天我一定去。”我低下了头,对妈妈说:“妈,我不想参加,我害怕……”说着,金豆子就从我眼里流出来了。“怕什么?你就当作是给妈妈一个人演的,我会坐在第一排,如果害怕就看看我,妈妈永远是你的支持者。”妈妈的眼里充满肯定。

比赛那天,果然不出所料,我怯场了。在台上呆了五分钟。这时我看见妈妈,她站起来,使劲地鼓掌,全场所有的人都鼓起掌来。我想起妈妈的那句话:“就当是给妈妈一个人演。”我在心里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话,鼓起勇气,从容不迫地弹起来。弹完以后,台下一片掌声。下台后我哭了。我真心地谢谢台下的观众,特别是我的妈妈。这将影响我的一生。

别人的掌声催人奋进,你知道吗?自己的掌声同样是一笔财富。

学校刚进行完的拔河比赛中就有动人心弦的一幕。有一个班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比赛实行三局两胜制。第一局他们班赢了,人们欢呼。有些不参加比赛的人为给自己班加油嗓子都哑了,可仍然十分卖命的喊。第二局场地问题,他们输了。人们很失望。他们班的班长大喊了一句:“把手揉一下,下一局全力以赴。”于是人们重整旗鼓,开始了下一局。第三局可以看得出他们很拼命。可是努力不一定成功。他们输了。他们的心情自然很低落。这时他们的体委说了一句:“为自己鼓一下掌。”一时,失败一方的掌声盖住了胜方的欢呼声。我知道,他们比赛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在精神上是成功的。

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为别人鼓掌,对别人是一种赞许,给自己鼓掌,是一种激励。

本文按要求需写成记叙文。但是文章用“我参加联欢会”的故事来证明“掌声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用“拔河比赛”的故事来证明“自己的掌声同样是一笔财富”的观点;结论是“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为别人鼓掌,对别人是一种赞许,给自己鼓掌,是一种激励”。行文思路更符合议论文的特点。就两个故事本身来看,其过程记叙得很详细,又似记叙文。使文体特征模糊,形成“文体杂糅”,而不符合文体要求。

2.长于概述,短于描写

许多高中生这样写记叙文:通篇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一个事件的概括叙述,只是故事的梗概,没有主人公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更没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没有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没有让人物自己去说、去做,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条筋。例如:

爱的味道,忘不了

我很幸福,我是在爱的滋润下长大的。爸爸妈妈的疼,大哥的宠,让我感动着。从小到大,我就这样被浓浓的爱包围,也被它软化成一个感性、温软的孩子。

父亲,一个大山般的人,用他厚实的胸膛和臂膀保护着我。每当我犯了错误,是父亲严肃地给我指出,帮我改正。有时他会批评我,看着那张眉头紧皱的脸,我会有些害怕,但更多的是感动,因为这是他爱我的表现,这是只属于父亲表达爱意的方式。当我受了委屈,父亲的胸膛是最安全的`地方,我可以在那儿放肆的流泪,不怕被人笑话。那时候,他只是慈爱地摸摸我的头,等我哭完,轻轻拭去我脸颊上的泪痕,然后告诉我,哭过之后要学会坚强,在哪跌倒就还在哪爬起来;告诉我,不幸的彼岸会有幸福等待……

母亲,一个水一般的女人,用她柔软的手牵着我。她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亮丽的容颜,可她的善良温柔最不平凡。她那张被岁月沧桑的脸最美丽!母亲比父亲要宠我,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有她对我的爱——天凉了,让我多加衣服;生病了,床前照顾我一整夜;家里有了好吃的,总要给我留着;电话那头,嘱咐个没完……在母亲眼里,我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小孩。几年的疼爱堆砌起来,便是一座珠穆郎玛!母亲是伟大的,我一生也走不出她那份浓浓的爱……

哥哥,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人。我一直为有个哥哥感到幸福,他就像一阵风——青春的风,有理想有拼劲,他让我知道什么是青春的风采。因为哥哥,我爱上了忧郁的文字,另类的音乐;因为哥哥,我知道了海子,知道了废墟、知道了南拳妈妈……呵呵,哥哥,我祝福你,向着你的理想迈进吧!

我有这么多的爱,刻骨铭心,它们的味道,真的会伴我一生。有人说时光会冲淡一切,淡到无影无踪,淡到你自己都怀疑是否真的发生过那件事。其实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因为那是爱,是写在心里的爱!

本文按要求也需写成记叙文。但是文章通篇只是对父亲、母亲、哥哥行为的概述,因为没有矛盾冲突,没有描写手段,所以人物形象模糊。这样的文章就不能打动人心。

3.情节平铺直叙,缺少波澜

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都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了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个个目瞪口呆。接着唐伯虎写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由吃惊转为喝彩。可是等第三句 “儿孙个个都是贼”一出,在座的由喝彩转为愤怒;写完最后一句“偷得寿桃献至亲”,大家才如释重负,无不拍手叫好。这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的祝寿诗,吊足了众人的胃口,让人忽惊忽喜,情节一波三折,跌宕生姿。

可是很多高中生的记叙文,还停留在初中的“一事一议”阶段,情节简单明了——没有矛盾,没有悬念,没有铺垫,没有照应。平铺直叙,平平淡淡,读了开头就能知道结尾,给人以味同嚼蜡之感,毫无张力可言。文似看山不喜平,考生对这句话耳熟能详,可是一旦下笔成文,就平铺直叙,从A到B,从B到C,拖沓冗长得像一列火车。看下面的文章:

堕落·奋起

我的初中三年是在某某中学度过的,这个学校给我留的印像,就像焊在了记忆的高壁上,永远也不会被抹去,在这里,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懂得了要靠自己去获得成功。

初一是无知的,升初中那年的分班考试,由于我的状态低迷,成绩不是很好,只差一点儿就进了重点班,这使我后悔不已,对我的触动在当时是很大的,妈也为此落了泪,于是我决心要争第一,上半学期经过我的努力,果然取得了第一名的桂冠,但到了下半学期,由于骄傲心理加之本班的环境不好,名次骤然下降至第七名,我有点自暴自弃了。

初二是堕落的,在初二我染上了许多毛病,比如上课说话、走神,甚至和老师做对,同时和本班倒数也是学校倒数的同学混在了一起,我知道老师已不再重视我了,因为他把我从第三排调到了最后一排,我开始觉得这样子下去不行了,但坐在后排根本听不见台上老师再讲什么,我有种被抛弃的感觉,但我是不甘堕落的,平时依旧和“兄弟”玩在一起,混在一起,可晚上回家我开始疯狂的补习,每天都很晚才睡。同时还找了个家教为我补初二的课程,此时我已明白,再这样下去我就废了,我要奋起,我要靠自己去成功。

初三是奋起的,进入初三,我已经明白事理了,我开始努力拿回我在这班里应有的地位,终于“我回来了”,我得了第三,班主任看到我终于“睡醒”了,又把我调回第三排,同学们都对我刮目相看,班主任又在最恰当的时候给予了我最大的鼓励,同时还告诉我,初二把我调至后面的用意。我感动极了,我和几个好同学一起立志和中考“拼”了。

终于我如愿以尝的升入了重点中学。

成功的门是虚掩的,只要用力推,会开的。

这篇文章结构处理简单呆板:一开始、后来、再后来,初一、初二、初三……没有悬念,毫无张力。但是同学们会问,这样的内容,不按时间顺序安排又能怎么样?结构处理上的死角反映出了选材方面的问题。虽然这篇文章是记叙文,但记叙内容过于笼统,情节缺少波澜。其原因除了选材的角度不合适,主要由于不能有意识地运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来安排素材。

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分析

1.考生的求稳心理所致

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在平均5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写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去书写,构思的时间只有大约十五分钟。十五分钟内要组织好素材、列好提纲,这个要求是很高的。从选择文体的角度来说,最简单的要数议论文。大多数考生通常会这样做:确立主题后,从正反、古今等角度选几个例子,第一段开门见山,最后一段强化主题,中间插入一些事例就可以了。这样的文章,如果立意正确,文笔好一些的,能得47、48分甚至更高;文笔一般的,40分应该能够拿到。分数不算太高,但非常“保险”,不会造成语文成绩的大幅波动。选择写议论文,不需要在文章构思上煞费脑筋,字数也容易把握——字数不够,加一个事例;反之,减一个事例而已,不会影响大局。如果写记叙文,考生的问题就多了。有些考生写了开头,刚入题,就300多字了,剩下的只好概述一个故事然后就得匆匆结尾。或者故事已经讲完了,发现离要求的字数还有一大截,再凑点吧,怎么看都像狗皮膏药似的,格格不入。东拼西凑的结果是不但内容牵强,也会破坏原有的叙事结构。或者写着写着思路走远了,想要收拢回来又需要一番气力,可时间和卷面的限制导致回旋的余地已经很小,望着已经写下的大半篇文字,这时怕已是欲哭无泪了。总的说来,写议论文在素材和语言两方面下功夫,就可以平平安安通过高考作文这一关,写记叙文难以控制的因素则要多得多。

2.记叙文的特点所致

记叙文和议论文(注:“散文”的界定较为复杂,考场作文中除记叙文外,大部分是议论性文章,我们统一归为议论文,不再就散文单独论述。)在表达主题方面,前者远不如后者更直截了当。如果用一块方糖来比喻,议论文好比是拿了一块方糖,然后宣称这小小的东西是甜的,接着就大张旗鼓地论证这小小的东西为什么是甜的;记叙文贵藏忌露,要求通过刻画人物展示情节来表达主题,相当于把这块方糖放在水里,水无色、无味,静静地躺在水杯里,只有人喝下去并细细地品味,看懂了人物和事件背后的意义,才能明白方糖甜甜的味道。高考阅卷,极短的作文阅卷时间将阅卷老师逼成了疯狂的石头,有几位阅卷教师能够有闲情逸致去品味这杯水是什么味道呢!即使想品味又怎能来得及呢!更何况写记叙文还要做到情节曲折、感情真挚、结构严谨、形象鲜明、描写方法多样、语言有文采;还要考虑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等,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一旦某些地方稍有闪失,则满盘皆输。记叙文写得直白,会被认为浅薄直露;写的含蓄,被误解被忽略的可能性很大,有多少考生还有胆量在决定自己命运的高考考场递上这杯“水”呢?一位多年参加阅卷工作的老师直言,考场作文,要少一些“碧螺春”,多一些 “二锅头”。在这种情况下,写记叙文的学生自然就更少了。

3.高考作文题所致

虽然高考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甚至命题作文大多要求学生自选文体,但并不是所有的话题都适合写成记叙文。话题本身暗含的文体倾向性也影响了学生对记叙文的选择。比如重庆市高考大作文:

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会引发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思考和联想,请以“走与停”为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走与停”的辩证关系如果通过记叙文来表现,其素材基本要反映“走和停”两方面,还要在800字内通过情节的转化揭示二者的关系;如果写议论文,主要在选择事例方面动动脑筋,处理起来要简单得多。再比如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题:

目前中国的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年为60%,只有52%。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1999年是之3.7%,已经有18.3%。全面了解材料原则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字数800字。

中国人不读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虽然题目要求在全面了解材料的原则下选取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但学生通常会采取最稳妥的方式,对不读书的原因展开讨论,文体自然多是选择议论文。而20湖南的高考作文题目干脆明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的高考作文虽然命题作文的数量增加不少,为记叙文的写作降低了难度,但是仍有不少作文题很难写成记叙文,如20湖北卷: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显然,这个文题写议论文就比写记叙文简单得多。

4、作文教学现状所致

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记叙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已经日渐尴尬。虽然记叙文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文体之一,但语文老师们并不重视。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记叙文阅读多被排除在外,因为相对于蕴藉深刻的散文来说,它不符合高考方向;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为了“避重就轻”也不太把它当回事。因为一篇成功的记叙文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如选材、结构、详略、语言……这些因素互相影响,哪一方面处理得不好,都可能前功尽弃。所以老师最喜欢讲的就是议论文。语言,慢慢练就是了,在这方面无论写什么文体都是急不得的;结构,没多少花样——总分,分总,总分总,或逐层深入;剩下的就是审题立意和积累材料的问题了。上作文讲评课,语文老师准备最充分的就是讲跑题、偏题现象,最喜欢在素材的多角度使用上下功夫,整堂课充满了逻辑推理和辩证分析。碰到好的事例,就要求全班同学摘抄下来,并传递着利用材料以一当十的秘诀。在这种大气候的影响下,学生阅读的也多是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学生脑子里积累的素材或优美的篇章段落大部分是带有议论性的。考试的时候,不管话题是什么,都会有许多长着相似面孔的文章,文章里是相同或相近的事例,生拉硬扯地和主题套近乎。

当然,老师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几个回合下来,学生们的作文成绩明显提高。跑题的现象大大减少了,大部分学生都能拿到40分左右。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对这类速成、套餐类的文章充满了厌恶。有些同学非常苦恼:“现在我好像越来越不知道怎么写作文了,每天脑子里就是那几个例子,写什么也是那么几个,特别没意思。”学生喜欢做理科难题,说明他们并不畏惧艰苦的脑力劳动,关键是要让他们感受到思维的快感。写一篇作文也需要费些功夫,可分数上去了,学生却不能对写作产生些许的兴趣,这到底是哪方面出了问题呢?许多老师都已经注意到,作文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通常也就是37到42分左右,就会停滞不前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对记叙文的忽视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记叙文写作的出路探索

目前高中作文教学中轻记叙、重议论的倾向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极不平衡,并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加强记叙文的训练已经迫在眉睫。

写作能力可以细分为五种能力:摄材能力、思考能力、结构能力、言语能力、修改能力。摄材能力就是获得材料和挑选材料的能力,没有高质量的习作素材,写出好文章就是一句空话。要形成摄材能力必须做到:观察生活、勤于积累、善于选择。思考能力是写作的核心能力。形成思考能力要求做到:富于联想和想象;能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以及辩证思维等思维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由感性到理性的本质认识。结构能力要求做到:服从中心的需要,完整、严谨、自然、统一。好的文章结构应是行止自如、顺理成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跌宕有致、开合有度的。这三种能力通过记叙文来训练远比通过议论文要有效得多。

有专家指出,侧重考查议论文是因为议论文写作测试的等级最高。它有较强的综合性,既能检测议论文中的叙述、说明能力,也能测试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目前,议论文教学已经与初衷南辕北辙了,急功近利的高中议论文教学正在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三种基础能力的训练。大量记忆性材料的积累,使学生的视野游离了身边的生活。学生写文章,用的是别人的经历,为的是替别人证明一个观点,自身的思想情感却始终找不到出口,享受不到表达的快感。

1.加强记叙文在高考中的地位

高考作文要加强对记叙文的考察力度,最好的办法是增加命题作文的数量,这方面,年高考作文已有了可喜的变化。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分天下、命题作文占上风的局面。2007年共18套试卷,其中作文题可分三类: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今年命题作文9个(其中,6个纯命题作文;3个给材料命题作文),占50%;材料作文5个(其中一个为漫画材料),占27.8%;话题作文4个(其中山东为没有材料的话题作文),占22.2%。命题作文第一次占有半壁江山,话题作文第一次居末位。与年比较,命题作文第一次占上风,这也许是最正确的选择,也许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记叙文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由于记叙文在高考阅卷中的相对劣势,也希望在高考阅卷时,在不降低要求的前提下,对记叙文做适当倾斜,鼓励学生大胆写记叙文。我们期待着考生写出更多更优秀的记叙文,打破议论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让高考作文百花齐放。

2.强化记叙文的文体意识

宋朝倪思曾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想,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写记叙文,要做到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等记叙的六要素;贯穿一两条线索,如某种思想感情、某个事物、某个人物、某种行动,使文章结构完整;选择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加精彩;运用肖像、语言、行动、环境和心理等描写方法,使人物栩栩如生;运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如设置悬念、欲擒故纵、点面结合,使文章波澜起伏。要避免多体合一的“杂文”。考场上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就要按照这种文体的要求来写作,并能突出这种文体的特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避免将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的片断堆砌到一篇文章中。

在作文训练中可以引入比较写作的方法:就是在一次作文训练中完成标题、主题、内容相同但文体不同的作文,就可以很好地强化文体意识。如以“路”“桥”“窗”等为题的作文,可以写成以介绍“路”“桥”“窗”等的演变历史、类别、功能等为目的的说明文,也可以写成以亲历或是所见所闻的,与这些事物有关的事情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还可以由此引出自己对这些事物及与此相关的某些人或某种社会生活的看法,从而写成议论文。或者,在一定的要求之下,本可以写成不同文体的一个题目可能只允许写成某种特定体裁的作文。比如,当你到安徽黄山旅游之后,远方的好友可能会让你述说一下旅游中的奇闻趣事,父母可能会让你重点总结一下旅游之后的人生感悟,而马上也要去黄山旅游的一位同学,则让你重点介绍一下前往黄山的路线及游玩中要注意的具体事项。这时,同一个题目“游黄山”,则要依次写成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

这种比较训练的方法,能让学生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别,进而主动分析所给材料,找到更适合个人写作特点的文体。

3.加强构思能力的培养

在记叙文中,顺叙是最常见、最基本的记叙方式。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来记叙,能够将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述出来,但是也容易使文章平淡无奇。记叙类文章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就要将事件说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得变化多端,一波三折,奇峰突起,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为什么很多人爱看悬念故事,即使在自己已经知道结果的情况下仍然兴致勃勃,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写记叙文时,要有意识地运用倒叙、插叙、补叙等,在材料组合上,运用虚实、抑扬、蓄放、离合等手法,使文章波澜迭起,扣人心弦。因此,构思能力的培养是中学生的训练重点。

通过列提纲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构思能力的培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看下面这个材料:

A.王老师原是市一中的教师,多年来一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深受师生爱戴。B.这学期调到我们学校,教毕业班的语文课。她早起晚睡,不辞劳苦,帮助我们进行复习。C.因为过于劳累,她上午在课堂上昏倒了。D.我们把她送到了医院,才知道这是心脏病发作,需要卧床休息。E.下午,课堂上的空气十分沉闷,大家为没有老师指导而焦急,也为李老师的病情而担忧。有的同学提出:“李老师是为大家累坏的,我们应该到医院去看她!”有的同学说:“大家去看,影响学习,会使李老师心里更不安!”双方发生了争执。F.正在这个时候,李老师带着病容,出现在教室门口。

教师先出示材料,然后让大家讨论,如果要写记叙文,这些材料应该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呢?像上面那样从头写到尾,读起来使人感到平板、单调、没有味道。如果把最后一个镜头提上前,一开始事情的结果就已明明白白,读者无需追根究底,也就失去了读下去的兴趣。最终同学们一致认为,这篇文章开头可以先写下午课堂里的气氛,同学们焦急、担忧,无心复习功课。然后,倒叙上午老师昏倒的情景――叙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接着,再写同学中不同意见的争论,中间插叙老师的过去和上午在医院里的情景。然后写同学中争论愈来愈激烈,有的甚至动身要走。就在这个时候,老师出现在教室门口。这样抓住中心矛盾,一环扣一环地安排材料,就使文章的情节既集中紧凑,又曲折动人了。

在叙述一件事时,要让学生多想一想,能不能“卖个关子”?设个悬念?可不可以“引而不发”?要不要在什么地方宕开一笔,舒缓一下节奏?结尾能不能有出人意料的效果?总之,要提醒学生,写记叙文时不能偷懒,要想方设法吸引读者。让学生就一个题材多练习几次,试着用两种以上的结构方法反复琢磨,以期“找到感觉”,那么许多似乎非常高深的手法也会豁然明朗了。

4.强化描写能力的训练

“描写”这个词,起源于绘画。描,就是按照实物或范本的样子画;写,就是摹拟事物本来的形状。把描写这个词借用到写作中来,就是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人、事、景、物的形状、姿态、性质、特征等,使读者仿佛是通过自已的感官感知到了描写的对象。叙述重在表达“是什么”“什么事”;描写在于使读者感受客观对象,唤起想象与情感的体验,即“什么样”,重在“再现”。优秀的记叙文应该充满生动形象的描写,精细入微的刻画。

描写是记叙文的生命,有没有描写,决定了文章的成败。请看下面的文段:回来那天,我后母问我为什么不跟她说一声,我说我跟我父亲说过了,她很生气,认为我眼里没有她,就给了我一个嘴巴。我本能地要还手,被两个老妈子拉住了,我后母却说我打她。我父亲听到了,就从楼上跑下来,把我打倒在了地上。

运用描写手段后:回来那天,我后母问我:“你走了怎么也不跟我说一声?” 我说,我向父亲说过了。她说:“噢,对父亲说了!你眼睛里哪儿还有我呢?”抡起胳膊打了我一个嘴巴。我本能地要还手,被两个老妈子赶过来拉住了。我后母一路锐叫着奔上楼去:“ 她打我!她打我!”在这一刹那间,一切都变得非常明晰,下着百叶窗的暗沉沉的餐室,饭已经上桌了,没有金鱼的金鱼缸,白瓷缸上细细描出橙红的鱼藻。我父亲趿着拖鞋,啪嗒啪嗒冲下楼来,揪住我,拳脚相加,吼道:“你还打人!你打人我就打你!今天非打死你不可!”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这个文段加入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使得作者被打时的情景和心理感受都真实地再现了出来,特别是后母“锐叫”着奔上楼后的环境描写,将“我”内心因为极度委屈、愤怒而又在瞬间无比清醒、清醒得近乎绝望的心理曲折地传达了出来。因此,在记叙文中恰当地运用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就可以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当一个人说母亲很爱自己时,别人也许只会点点头,说一声:“哦。”但是如果他把母亲生活中爱自己的细节描述出来,也许别人会同他一起泪流满面的。

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扩写是较为有效的专项训练方法。如古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20个字,却将记叙文的六要素全部包括在内。可以让学生一句一句的扩写,每句扩到150字。扩写前,要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如第一句中的诗眼是“惊”字,那么描写中,就要渲染出“惊”的气氛来。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在“暗”字上下功夫——彻底的黑暗固然令人害怕,但暗而不黑、影影绰绰更让人毛骨悚然,同时也为将军将石头误认为老虎埋下了伏笔。第一句中的“林”“草”“风”已经为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事实证明,很多学生扩到了200字以上。再看诗句“没入石棱中”。这句诗交待了故事的结果,似乎是最为平淡无奇的一句。但是,可以让学生想象:当将军发现箭是插在石头里,他的心理活动该是怎样的?是羞惭,还是自得?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将军是一个人去寻箭的吗?有没有随从,如果有,随从会做何等反应?这样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将军的意图就可以实现了。最后一句如果扩写得成功,学生还可以体会到,出乎意料的结尾可以使故事生趣盎然。

在进行专项训练的同时,要鼓励学生阅读记叙类文学作品。其实学生在生活中一直都在接触记叙类作品,电视剧、卡通片、小说都是记叙类的,可记叙文写的并不好,原因在于学生只是满足于情节故事本身,没有有意识地进行分析。比如曾烧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还珠格格》,许多同学都喜欢看,但除了有趣的故事、可爱的人物,恐怕也说不上什么了;古典名著《红楼梦》,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接触过:书本、电视剧、电影……最熟悉的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还有一些同学对《红楼梦》中的诗词感兴趣,谈起来也能口若悬河,但谋篇布局之妙就很难有一星半点的体会。找学生喜欢的记叙类作品,哪怕只是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拿到课堂上来分析,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其效果远比生硬地学习一篇记叙文要好得多。

记叙文要把思想寓于描写之中,就是要把场面的描写组接成故事,来表达主旨;而不是满足于“内容提要式”的交待,满足于贴标签式的鉴定。要调动一切描述手段,绘声绘色,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表达具体的思想、可感的画面。在记叙文中,始终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可感画面的展示。这方面做得越成功,作文就越有魅力,越容易打动人。优秀的描写性文字,可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晤其人,如临其境。(

篇8:小学生记叙文写作之开头和结尾

一、叙述好事件的起因。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二、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三、激人兴趣,引人入胜。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清脆的上课铃声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四、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篇9:小学生记叙文写作之开头和结尾

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警察说:“作报告时,首先要有信心,报告的开头要像逮捕犯人一样,富于戏剧性;报告中间要像审讯犯人一样有条不紊;报告的结尾要像宣判一样简洁明快。”

看了这则幽默,同学们可能会捧腹大笑,有的笑那个“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人,是向聋子借听力,是向盲人问路;有的笑那个警察是:“不懂装懂,胡说八道。”其实,那位外国警察谈的作报告的诀窍也一样适用于写文章,所谓开头要“富于戏剧性”,就是说开头要漂亮;所谓结尾要“简洁明快”,就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

篇10:小学生记叙文写作之开头和结尾

一、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

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二、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四、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11:中考记叙文开头结尾写作素材

常见记叙文开头方法

方法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所谓开门见山,就是通过对文题的阐述、解释、引申,从而引入要讲述的内容。这种开头较为简易,也容易让人对写作对象一目了然,可借助一些修辞,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例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

例2:唉,今天爸妈又不在家,吃点什么呢?我一边想,一边从柜子里拿出了一把挂面,随手扔在锅里煮了起来。我呆望着锅里那“扭动”的面条,真想找点开心的事做啊!这时,电视里大厨的身手划过我的脑海,对了,可不可以把面煮出点花样呢?我跃跃欲试。

----《尝试》

例3:老师,你那双眼睛啊,时而深沉,时而明快,为我的进步欢乐,为我的消沉而不安,我的一切,无需开口便从您的眼神中得到满意的答复。我就是在您这双眼睛注视下,由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孩,读完初中……

----《老师的眼睛》

例4:“我们的苦如滔滔江水,倒也倒不完,我们的乐如满天星星,数也数不清,特别是到了高中,更是苦中有乐,乐中含苦……”

----《苦与乐》

方法二: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所谓巧设悬念,就是在开头就陈述要点、提出问题;或是把事件的结尾放到开头,吸引人寻根究底;或是让某个关键环节藏头露尾,产生“雾里看花”的效应。设置悬念的技巧在于有效地“吊人胃口”,因此必须抓住矛盾的集中点,在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地方设疑,才能达到所要达到的效果。有时,突出事件的有悖常理处,往往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1: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许多次“第一次”,我也不例外。至今,我还记得那次尝试过程中发生的一件可笑的事呢!

------《尝试》

例2:“你这书记趁早别当了,半点用也没有!”从学校风尘仆仆赶来的我,离家门还有百来米远,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火药味,听到了妈妈对爸爸的呵斥声,一种“黑云压城”的感觉猛烈袭上我的心头。妈妈也是多事,爸爸干什么她都要干预一通,搞不好就暴跳如雷。好在爸爸宰相肚里能撑船,每次都是任凭妈妈一阵暴风骤雨过后,才用几句绵里藏针的话收拾残局。今天不知又为了什么。

-----《“民主墙”的**》)

方法三:巧用修辞,展现文采

1、用比喻,使开头生动形象

例1、日子一叶一叶地从生命之树飘落,不经意间,才蓦然发现岁月已给它套上了16圈年轮。

---《成长》

例2、 生活像一杯芳醇的美酒,生活又像一杯淡淡的清茶,只有懂得品味的人,才能细细品味到个中滋味,了解到生活告诉你的点点滴滴。

----《品味生活》

2、用排比,增强开头的气势。

例1、童年是一首歌,唱出欢乐无谱的乐章;童年是一只船,承载父母无数的心愿;童年是一座博物馆,展出天真稚嫩的作品;童年是一个故事,讲述单纯生动的片段。

---《童年》

例2、爱迪生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最后发明了电灯;贝尔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最后发明了电话;陈景润经过无数次的计算,最后验证了歌德巴赫猜想。在日常的生活中,如果想要取得成功,必定要经过千百次的尝试。这是我从几年前的那次尝试中体验到的。

----《尝试》

3、用设问,引出下文

最好的奖赏是什么呢?是人人都想要的金钱?是人人都崇拜的名利?是人人都想过的安逸生活?都不是,最好的奖励是家人的肯定。

----《最好的奖赏》

方法四:引用名言警句、歌词俗语开头(作为引子、提示主题)

例1、人们都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听起来十分有哲理,只有从失败中获取经验,才能有所成。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尝试。如果不勇于尝试,那就不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那次尝试,让我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尝试》

例2、“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歌声在房间的上空回旋着。东子拿着父亲的信,泪水溢满了脸颊。三年了,东子离开家整整三年了,三年来父亲的一封封信已将东子心中的仇恨化为乌有。东子掩卷而思,思绪又回到了三年前。

----《常回家看看》

方法五:描写环境,衬托感情 (情景引入法 )

文章开头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一处特有的环境或景物,渲染出一种与主人

公心情或命运相关的所特有的气氛。为人物的出场进行铺垫,或衬托人物的性格、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1: 又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早晨,我的心情也像这天气一样沉闷,孤零零的走在由学校家庭两“点”所确定的“直线”上,雨点虽然不大,可也快把我的衣服淋湿了。我讨厌这天空,也讨厌这单调的生活,低着头两眼不厌其烦地盯着两只不停移动的脚尖……

-----《我讨厌这种生活》

例2、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墙上,“嚓、嚓”地响。教室内,一场全能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 《心中筑起一堵墙》)

方法六:抒情,议论法开头(以情动人,以理感人)

例1、在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次尝试的记忆,从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开始,不知道要经历多少次“第一次”,中间也不知要包含多少欢乐和泪水。这也说明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人总是要在无数次尝试中逐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而我那次的尝试虽然失败了,却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尝试》

例2、人生中有许多第一次,这第一次也许成功也许失败,无数的“第一次”堆积在一起,便成为了人生经验。只要肯尝试,就能有所收获。而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次尝试,便是尝试着和我讨厌的人交朋友,对她微笑。那样做可真困难啊!

----《尝试》

方法七:题记式开头

题记是指写在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文字.巧用题记开篇,既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能揭示文章主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巧妙拟写题记,能为你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文章锦上添花.

今夜,星光灿烂!浩瀚的天际中划过一颗流星,我默默地许下了一个心愿,愿世界永远和平!

----题记

----《给伊拉克女孩的信》

篇12:高考记叙文的写作指导

高考记叙文的写作指导

记叙文写作侧重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表情达意,即通过精心选择的典型事例,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铺展精彩动人的生活画面,揭示生活真谛和人生哲理,力求达到以形动人,以情感人。

【策略解读】

1.要重视立意,注意多点题。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它体现了一个作者对写作对象(写进文章中的材料)认识的高度。一个考生的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往往在他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相反,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生活、人物事件等方面的低俗、幼稚的认识,也反映出文章作者思想上的不成熟。同时,写作记叙文要注意多点题,可在首尾通过议论点题,可在文中通过议论或文中人物的对话、心理描写点题,而结尾的议论点题一般是必不可少的。

2.要选好题材,准确且新颖。可以是题材本身新,也可以是手法新,旧题材写出新意。题材还可以也应该进行合理虚构。选材时,要尽量写校园外的,要尽量写自己熟悉的,要尽量写有一定的典型性的(能够以小见大),要尽量写一个片断,要尽量写能展开的(展开后能“出彩”的)。

3.要设计线索,能纲举目张。线索是记叙性作品中把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繁杂、零碎的材料(人、事、景、物)如果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来连缀、贯穿,就会互不关联,杂乱无章;有了线索,文章就能纲举目张,浑然一体,更好地表现中心。清楚的线索应该是有利于读者识别、发现的,如标题、穿插的抒情议论、反复出现的某个物体或词句等。其设计方式则灵活多样:可以是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种物体,可以是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也可以是感情的变化,等等。应试时,我们可以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灵活选择。

4.要感情真挚,能打动读者。考场作文要写真实的“我”,让“我”的激情在文中闪光。当然感人的事并非就一定要是痛彻心扉、悲惨至极,矫揉造作、夸张失实的作品反而令人见之生厌、读之无味;真挚的感情首先来源生活的真实,一个普通的但常常会被人忽视的瞬间却让人感受到沉重的滋味。

相对来说,高中学生的记叙能力强过说理能力,所以“文体自选”时最好选择记叙文。

【例文解剖】

话题:语言与沟通(广东高考作文题)

“爱”在心口难开

喝完最后一口牛奶,我默默地把145分的卷子放到父亲面前,他抬起眼哼了一声,签上大名后又继续埋头看报了。我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但终究还是作罢,反正我也习惯了。收拾好东西,我顺手把门带上,那轻轻的关门声,仿佛一声叹息似的。我头也不回,大步向学校走去……

其实,我也想他对我笑一笑,说声“考得不错”的话……

我跟我父亲好像是天生仇人,从小到大,我们的交战便没停过。调皮是男孩的天性,每当我闯了祸,他总一声不吭,抡起皮带没命地抽。大概是遗传了他的执拗,我也不哭,一阵清脆的抽打声和妈妈的哭喊声混战,最终便以“呯”一声摔门的巨响——我夺门而出告终。

妈妈常跟我说,其实他是爱我的,只是不知道怎样表达,要我试着和他沟通一下。沟通?我冷笑,和他这种机器怎么沟通?他甚至对路边不相识的扫街大婶笑一笑,却吝惜地不肯对我展露分毫,他表达“爱”的唯一语言,便是那无止境的皮带抽响。而我回报他的爱,便是比说话还多次数的摔门声……

想着想着,便来到了学校。“嘿!”好友神秘地凑过来,“知道今天什么日子吗?父亲节!”顿时,冰冷的老脸又浮现在脑海,我厌恶地说:“关我什么事?”“你不对你父亲表示点什么吗?我昨晚等不及,已经送了,当我对我爸说‘我爱你’的时候,他居然哭了呢!”好友兴奋地说,然后不由分说地拉我去了精品店……

拿着一瓶二锅头和一盒包装精美的皮带,我忐忑地回到家里。送皮带,真讽刺,他又要抽我了吧?

“爸,今天是父亲节,这是送你的礼物。”我不动声色道。他愣了一下,慢腾腾地拆开了礼物。出乎意料,他没有勃然大怒,只重重地叹了口气:“今天你妈不在,跟我喝一杯。”也好,壮壮胆。

可怕的寂静,只有酒杯碰撞声。两人都喝得微醺,我望着父亲,幽幽地说:“爸爸,我……我……我爱你……”极轻极快地带过,也不知他听到没有,“我没别的意思,只是你那条皮带快断了……”没等我说完,父亲喉咙里冒出一句:“今天考试考得不错……”我的眼顿时热了。他拿起酒杯,仰头猛地一倒,眼睛闪闪的,红了。他慌忙掩饰道:“这酒……这酒太烈了……”我笑笑,哽咽着:“是烈了点……”说罢也举杯一饮而尽,热泪,流进了嘴里……有爱的泪,是甜的……

一声“我爱你”,化解无数情……

解剖:本文通过对父子关系由隔膜甚至对立到一声“我爱你”的`语言表达而沟通了心灵、化解了情感障碍的描述,说明了语言的重要作用,颇有深意;描述也较为真切生动,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是一篇较好的作文。有时候沟通很难很难,有时候沟通很简单很简单,从难到易也许只隔一层纱——“我爱你”。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只要有机会就告诉他们你爱他们,相信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沟通效果。就像本文作者,和父亲的关系似乎是冰冻三尺,但一句真情的话,就融化了所有的冰雪。文章感情真挚,引人共鸣。

【解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牧师在讲道时,有一个信徒在睡觉,于是,牧师对众信徒说:“想升入天堂的站起来。”除了那个睡觉的信徒都站了起来。接着,牧师又大声说:“想进入地狱的人请站起来。”那位睡觉的信徒被惊醒了,懵懵懂懂地站了起来。牧师对他说:“看来你是想进入地狱了!”信徒环顾了一下四周,又看了看站在讲坛上的牧师,当即答道:“你不是也站着吗?”牧师无话可答。

人们在教训别人时,往往疏忽了自己可能和别人犯同样的错误。所以,还是哲人说得好:“人类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仍然要原谅他们,因为他们就是我们。”

请以“仍然要原谅他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解析:本话题的关键词是“原谅”,受事者是“他们”,施事者是“我”、“我们”,原谅他们的原因是“他们就是我们”。从所给材料看,牧师的爱心不足,摆出一副训人和捉弄人的架势,显然这种作法是不可取的,哲人的“原谅”才是我们要提倡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育的方法,爱心最重要,原谅不仅体现了宽宏大量,也是爱的延伸。

篇13:高考记叙文写作的利器

高考记叙文写作的利器

描写,就是把所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描写能再现事物栩栩如生的具体形象,让读者如见其人、似睹其物,它是作文的基本功。一提到描写,很多同学都知道好的描写要达到生动、具体、形象。可怎样才能做到这几点呢?

一、会抓细节

“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

这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中的一课——《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笔下看似轻描淡写的细节,却抓住了人物的特征,让别里科夫成为世界文学之林中的“这一个”。

福楼拜说过,当你描写“一棵树”或“一堆火”的时候,只有发现了“这棵树”或“这堆火”的特点后,才能下笔。当你去写一个人、一个物或是写一件事时,抓好一个典型的细节,抓住一个区别其他的特征,就能胜过千言万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一次作文练笔中,让学生写自己的老师。很多学生写出的老师就好像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一样的外貌、一样的事件,没有特点,不能与众不同。有一个学生写得却很生动

……终于,当班长喊出“起立”的时候,我们全体同学齐刷刷站起来,我攥紧出汗的拳头,注视着班主任不苟言笑的脸——好像有清风拂过一般,我竟然看见他的嘴角轻轻上扬!他真的是在微笑吗?一个好久违的表情!……

很多学生都想写自己的老师严厉中却有着对学生深深的爱,而只有这位同学避开一般性的平铺直叙,巧妙地选择了老师做课结束那一刹那的表情变化,写出了一位不苟言笑的老师对学生的满意。一个微笑的细节,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当你还在为干瘪的叙述而头疼的时候,塌下心来,仔细观察,发掘一个细节,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二、善用修辞

何为修辞?修辞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概念都是抽象的,换一种方式来说呢?拟人修辞,可以使山上的石头唱歌,山下的.流水动情;排比修辞,是飞流直下的九天银河,是滚滚东逝的一江春水;比喻修辞,让浩瀚的宇宙在你的手心中可感,让茫茫的苍穹在你的手心中可触……

老舍在《骆驼祥子》里面有这样一段对“热”的描写,不出“热”字,却把“热”写得淋漓尽致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这段文字不出“热”字,可真真切切地让人们感觉到这种难挨的“热”,究其表现手法,从修辞的角度,我们看到拟人、排比、比喻、夸张等丰富的修辞,把抽象的感觉具体化、形象化了,仿佛你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热得压抑。

在平时的练习里,有学生尝试写“冷”

北国的冬天,是一定要刮风的。风一起,它就会毫不留情地把树上残余的叶子卷起,一片也不留;风一起,不管人们穿多少衣服,它都像一条泥鳅一样,顺着袖口、领口钻进衣服里面,贴着你的皮肤到处游动;风一起,它就像一把没有磨好的钝刀,狠狠地割在脸上、手上,看不见伤口却仍能感受到辣辣的疼。

我们可以看到小作者独具匠心的选择一个切入点——风,来写冬天之冷。排比、比喻、拟人,用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却极其生动地写出了冬天的感觉。风,像泥鳅一样,好像无孔不入地往衣服里面钻,真的让人们觉得无论穿多少衣服,也躲不开藏不住,泥鳅贴在皮肤上的感觉真的让人们感到风的冷、天的寒。而当人们总说风像刀子一样刺在脸上的时候,小作者却写到风像钝刀割在脸上,“看不见伤口却能感受到辣辣的疼”。两种比喻一比较,“钝刀”“割”更让人感受到这风的凛冽。没有“冷”字,可“冷”就贯穿在字里行间!这就是修辞的妙用!

三、丰富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事物也是这样,当你还在干瘪的记叙时,换个叙述视角,会让文章神采倍增。

1、那是一个潮湿而阴冷的墙角,但在那里,却生长出一个美丽而娇艳的生命。

这朵花时时刻刻都在抱怨,抱怨自己为什么会出生在这样一个冷清的地方,好在,她可以欣赏自己。她无时无刻不拿自己的美丽与环境的险恶相比,她时常在想:在这所谓的小小世界中,只有她是最可爱的,没有任何人可以与她相比。她总是认为世界就是这小小的墙角,这小小的墙角就是整个世界。她就是主宰这个世界的主人。

但殊不知,当这朵花沾沾自喜地孤芳自赏时,世界也已缩小了……

2、阳光明媚,微风徐徐,小鸟在幸福地歌唱。屋檐下,墙角中,却有一枝花在孤芳自赏。“哎,我是多么美丽,翠绿的叶片,火红的花瓣,米黄的花蕊,连太阳看到我都害羞,每天只看我几眼,便躲了起来。”屋檐上一滴清露滴了下来,落在花的面前,花朵向清露滴下的地方看,只看到方方正正的巴掌大小的一块天。“哎,我是这么美丽,这么小的一块脏兮兮的地方真是配不上我。我真是太可怜了!”然而她却不知道,她只是面朝墙壁,而在她的背后,是阳光明媚,微风徐徐,小鸟在幸福地歌唱。

这两段文字都是对冰心写的“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首小诗而进行的扩展,但比较阅读就会发现,从描写的角度上看,两者优劣分明。第一篇就是在单纯地进行心理描写,而第二篇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不仅有直接的心理描写,还有间接的环境烘托,使小花孤芳自赏的性格更加鲜明。这就是多角度描写带来的效果。

《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有这样一段场景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这段文字出色之处就在于把“打”的效果写得“绘声绘色”,这三拳,从味觉到视觉再到听觉,多个角度调动感觉器官,充分发挥作用。

相关专题 记叙文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