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六年级作文700字

果蒂佩里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果蒂佩里”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月光曲六年级作文700字(共26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六年级《月光曲》说课稿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教师引导鼓励自己的见解,把活跃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移。

《语文课程标准》又规定,五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揣摩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阅读,尽量多给学生时间去阅读课文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作者运用联想,对话描写等等表现手法,使得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第1—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课文可以分为两段。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五,六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教材编排和课文特点,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月光曲》一课教学的总目标制定如下:

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通过朗读,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及分辨实际事物和联想部分;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4、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按课后练习2中的(1)(2)小题问题研读课文2—7自然段。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是:根据课后练习2中的第(3)小题研读课文第8—10自然段。学生领会课文表现的意境并能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9自然段并背诵。

三、说教法学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下通过教师所讲的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知识的。这种观察和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一种积极的思维。从这一点出发,本节课教法的知道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整节课的教法设计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精讲,善导,激情,引思”八字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情境法——激发学习兴趣,热情参与。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3、讨论法——积极参与,得出结论。

4、练习法——感悟课文,体会内涵。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目标为中心,提问为主线”这一原则,以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样导入新课,从主观上吸引了学生,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解决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

(1)我给学生提出边听朗读录音边找出你认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的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朗读录音,通过声情并茂的录音朗读,学生入情入境。

(2)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学会本文的7个生字,理解本文的14个词语。

(3)鼓励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四人一小组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我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及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为下一个环节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3、细读课文,理解教材

(1)理解贝多芬给盲姑娘弹琴的经过,即学习课文第2—7自然段。

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了一首

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在这一环节,我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朗读。

(2)让学生找出第8,9段中的实写部分和由实际事物引起的联想部分。

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了《月光曲》表现出的意境是多么的美妙。学生带着这种美的感受朗读课文,读的很有感情。学生也更好地了解了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理解第10自然段中“陶醉”,“飞奔”各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3)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在品词析句中确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4、归纳总结

(1)鼓励学生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这个环节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巩固练习

(1)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6、布置作业

(1)完成生字词的抄写。

(2)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完成与本课有关的课堂练习和同步练习。

篇2:六年级《月光曲》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八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艺术的魅力”为主题,以“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为读写点进行编排。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本文文脉清晰,由盲姑娘的感情发展(对听演奏渴望——听了演奏满足——知道是贝多芬喜出望外——聆听《月光曲》幸福)和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听到对话被触动——同情兄妹被感动——遇到知音而激动——用《月光曲》抒发情感)交织而成的。

课文的第九自然段是《月光曲》的具体内容,在写作上除了对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细致之外,突出的特点是“实”、“虚”结合,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联想,是落实本组课文读写点的重点段落。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课前已经查阅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又有了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再加上学习《伯牙绝弦》后,对“知音”一词有了真切的了解,因此,只要适时点拨,学生即可探寻出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但《月光曲》文句优美,感情深沉,意境深远,特别是第九自然段联想和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效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学习,反复品悟语言内涵,真正读出深层次体验,在此基础上达到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通。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本设计为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主要内容,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段,在读中感悟、角色体验的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通过个性化朗读、听音乐读、删句品读等方法体会作者在叙事中将两者恰当结合,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围绕这样的目标,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这样确定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的感情变化原因及体会第九自然段实虚结合的写法及表达效果。

四、教法及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较好地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深入有效的对话,把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我把创设情境、角色体验、删句品读、填词补白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糅合,展开本课的教学。同时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采用归纳概括原因、提炼文中词语概括画面、批注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读、思、议、悟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学习课文。

五、总体设计思路: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整体感知,引出问题

(二)探寻原因,体会情感

(三)感受曲境,领悟写法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六、教学过程:

上课伊始,我从整体入手回顾主要内容并回忆上节课质疑:“贝多芬为什么为兄妹俩弹曲子,弹完一曲又弹一曲。”激起学生探究欲望,为后面体会月光曲的内容做好铺垫。

围绕中心问题“贝多芬为什么为兄妹俩弹曲子,弹完一曲又弹一曲”,我组织学生默读自学,请他们快速提取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弹曲原因,并和同组同学交流修正。充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自学后,我采用小组汇报形式组织全班交流:探究弹曲原因。有的组在汇报中相互补充出兄妹俩酷爱音乐、家境贫穷;有的组通过填词补白法走进姑娘真实内心体会“随便说说”的内涵,感悟到姑娘善解人意,而这个姑娘竟然还是一位盲人;有的组运用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体会到贝多芬的心被触动。这时我及时小结学法:你们真会学习,抓住贝多芬的所见所闻体会到弹曲原因。学生充分朗读感悟后,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此时此刻,你就是贝多芬,你会怎么想?”通过角色体验,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到贝多芬被感动而为兄妹俩弹曲子。

接下来学生围绕“为什么再弹一曲?”继续展开交流。有的小组汇报说:“我们小组抓住‘入了神’及对话中的两个‘啊’体会到盲姑娘懂音乐。”有的小组补充说:“对话中的两个‘您’使我们体会盲姑娘猜疑和确定这个人是贝多芬时特别的惊喜和激动。”大多数学生只能知道语言文字的表面意思,却体会不到贝多芬是因遇到知音而再弹一曲。这时我通过删句朗读,让学生认真看书倾听,发现其中的不同。学生很快发现我的朗读和书上相比少了“感情多深哪!”但他们还是体会不到贝多芬琴声中融入的深厚感情。这时我进行点拨:一般人听贝多芬的音乐和盲姑娘会有同样的'感受吗?学生恍然大悟,立刻感受到盲姑娘就是他的知音。这时通过角色置换让学生再次走进贝多芬内心:“此时此刻,你就是贝多芬,听了盲姑娘激动的话语,你会想……”这样学生情感与贝多芬内心就会产生共鸣,真正体会到他因遇知音而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

体会意境,感受乐曲美妙、领悟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叶圣陶曾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可文章并没有真正描写《月光曲》琴声、节奏及旋律,这一内容是通过皮鞋

匠听琴声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怎样引导学生感受、进而鉴赏这段文字?在这个环节教学中,我采用引导学生默读思考、读后交流、朗读悟境、欣赏体会、感悟写法等方式学习第九自然段内容,使《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达到学生个性化体验,使之与兄妹俩产生共鸣。

学生默读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并用概括的语言批注读后体会和感受,我引导他们从以下几个层次汇报交流。

第一层: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有的学生用不同语气朗读表现眼前出现三幅画面;有的是从文中提炼出:“洒遍银光、出现微云、波涛汹涌”概括出三幅画面;还有的能在教师:“你是从哪感受到画面变化”的点拨中,发现“月亮升起”、“越升越高”、“忽然”这些表示变化的词语。至此,学生已经充分感受到描写月光曲的语言文字所呈现的美妙画面。

第二层:体会旋律变化。学生感受到画面后,很快就有同学体会到画面的变化原因——乐曲旋律、节奏变了:轻幽舒缓——明快悠扬——高昂激越。这时我及时评价鼓励:“你真会学习,透过文字体会到节奏和旋律,看来边读边思考往往能读出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意思。”

第三层:体会情感变化。学生能感受到旋律、节奏而想不到这些都是由贝多芬情感变化所致,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前文并结合板书想一想:你还能读出什么?学生联系上文后发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当时心情轻松平静,曲子轻松舒缓;当他听到琴声和对话,十分感动,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为盲姑娘弹琴,旋律渐强有力;一曲完了,盲姑娘居然认出自己,这时的贝多芬遇到盲姑娘这个知音更显激动,触景生情,即兴创作《月光曲》,乐段高昂激越,进入高潮。这样细细体味,学生思维豁然开朗:文章借助皮鞋匠的想象表达了蕴含在《月光曲》中贝多芬内心情感变化。此时学生读懂《月光曲》谱成的过程,体会到情感是一切艺术的源泉,进而感悟到“人物心境和乐曲意境”和谐统一的艺术魅力。

第四层:欣赏乐曲,感情朗读。此时播放《月光曲》片段,学生会有目的欣赏,听出其中变化,感受乐曲美妙。再通过自由读、推荐读、配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月光曲》富于变化的美妙旋律及贝多芬内心情感变化。

第五层:领悟表达方法,体会表达效果。“虚实结合”是本文重要的表达方法,应该让学生认真体会其作用。我引导学生观察:皮鞋匠的联想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吗?然后删掉联想的部分,让学生读并谈感受。体会在实在事物描写中加上恰当地联想,文章内容会更生动,表达感情会更深刻。这样的表达方法就叫做“虚实结合”,批注书上。

第六层:背诵课文,积累语言。学生熟读成诵后,语言积累水到渠成。

七、学习效果评价

1.朗读能力的评价:课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检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情感体验。

2.语言积累能力的评价:课上,背诵第九自然段;课下,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3.表达方法的评价:课下,边欣赏《月光曲》,边描写自己想象的画面。

八、本设计和以往的设计相比,有这样三点最突出的特色:

(一)主线清晰

以盲姑娘和贝多芬相互交织的情感变化作为教学主线贯穿全文。在回忆《月光曲》谱写经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创作原因”这一主要问题,抓住重点语段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学习第九自然段,区分实在事物和联想内容,体会两者结合的表达效果。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步骤,始终紧扣行文线索。

(二)自主读悟

环节二“探究创作原因”及环节三“感受曲境,领悟写法”,均采用自主读悟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在作业纸上归纳创作原因并交流修正,从文中提炼词语概括三个画面等学习方法,都培养了学生提取概括信息能力。通过创设“此时,假如你就是贝多芬,你会怎么想,怎么做”的情境,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真切体验到人物情感。自主读悟、汇报交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授以学法

引导学生从人物言行中体会其丰富心理和情感,深入探究弹了一曲又创作一曲的原因;品读文中描绘《月光曲》的情景,除让学生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外,还通过删掉联想部分与原文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清哪是“实”,哪是“虚”,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获得人文滋养的同时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篇3:六年级月光曲知识点

生字组词:

谱:谱曲 谱写 歌谱 棋谱 乐谱 年谱

莱:莱卡 莱塞 莱茵河

茵:茵褥 绿茵茵 绿草如茵

盲:盲人 盲目 盲道 盲从 文盲 色盲

纯:纯熟 纯洁 纯蓝 纯净 清纯 纯真

键:按键 琴键 键盘 关键 键入

霎:霎时 一霎 霎时间

缕:缕述 一缕炊烟 条分缕析 一丝一缕

陶:陶醉 陶瓷 彩陶 陶器 陶俑 陶土

多音字:

乐:yuè音乐 lè快乐

弹:tán弹力 dàn弹弓

形近字:

键(键盘)健(健康)

霎(霎时)雾(云雾)

陶(陶瓷)淘(淘气)

词语解释:

幽静:寂静。

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文中指琴声不连贯。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纯熟:很熟练。

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恬静:安静;宁静。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

反义词:

幽静——喧闹 微弱——强烈

陌生——熟悉 纯熟——生疏

断断续续——接连不断

近义词:

——闻名 清秀——秀丽

激动——兴奋 纯熟——熟练

恬静——安静 照耀——照射

陶醉——沉醉

词语搭配:

(幽静)的小路 (清幽)的月光

(美妙)的琴声 (波涛汹涌)的大海

课内问题:

1、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答: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2、体会贝多芬和兄妹俩的品格。

答:贝多芬:同情劳苦大众,具有音乐天赋和卓越才华。

兄妹俩:虽然生活艰苦,但热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乐观态度;相互关心、体贴.感情深厚。

3、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

答:因为贝多芬听到茅屋里传出自己的钢琴曲,又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他为他们生活在穷苦中却仍热爱音乐、追求艺术所感动,所以要弹琴给盲姑娘听。

4、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答: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一一创作的激情油然而生。

篇4:六年级月光曲常用知识点

六年级月光曲原文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的乐曲。其中有一首的钢琴曲叫《月光曲》①,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六年级月光曲知识点归纳

生字组词:

谱:谱曲 谱写 歌谱 棋谱 乐谱 年谱

莱:莱卡 莱塞 莱茵河

茵:茵褥 绿茵茵 绿草如茵

盲:盲人 盲目 盲道 盲从 文盲 色盲

纯:纯熟 纯洁 纯蓝 纯净 清纯 纯真

键:按键 琴键 键盘 关键 键入

霎:霎时 一霎 霎时间

缕:缕述 一缕炊烟 条分缕析 一丝一缕

陶:陶醉 陶瓷 彩陶 陶器 陶俑 陶土

多音字:

乐:yuè音乐 lè快乐

弹:tán弹力 dàn弹弓

形近字:

键(键盘)健(健康)

霎(霎时)雾(云雾)

陶(陶瓷)淘(淘气)

词语解释:

幽静:寂静。

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文中指琴声不连贯。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纯熟:很熟练。

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恬静:安静;宁静。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

反义词:

幽静——喧闹 微弱——强烈

陌生——熟悉 纯熟——生疏

断断续续——接连不断

近义词:

——闻名 清秀——秀丽

激动——兴奋 纯熟——熟练

恬静——安静 照耀——照射

陶醉——沉醉

词语搭配:

(幽静)的小路 (清幽)的月光

(美妙)的琴声 (波涛汹涌)的大海

课内问题:

1、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答: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2、体会贝多芬和兄妹俩的品格。

答:贝多芬:同情劳苦大众,具有音乐天赋和卓越才华。

兄妹俩:虽然生活艰苦,但热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乐观态度;相互关心、体贴.感情深厚。

3、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

答:因为贝多芬听到茅屋里传出自己的钢琴曲,又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他为他们生活在穷苦中却仍热爱音乐、追求艺术所感动,所以要弹琴给盲姑娘听。

4、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答: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一一创作的激情油然而生。

六年级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的讲读课文,写的是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事。贝多芬是在特定环境的感染下,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激起创作灵感,以眼前的事物为依托,展开联想,即兴写成的。教学本篇课文,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是教学重点,而理解贝多芬即兴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发展的变化则是教学难点。

教学本文,进一步落实分辨事物和联想,并引导学生自觉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诸如“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清课文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等,使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及内容的过程中,领悟感情,使重点训练项目化为技能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学习第9、10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重点)。

2、感受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意境、内容,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3、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以贝多芬的一句名言引入。

二、创设情境,整件感知

1、初步感知:

看画面,感受情境,谈体会。

2、合作学习:

用两分钟时间读第9自然段,组内交流讨论: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说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指名反馈。

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3、品读体会:

根据月亮、海水的变化,把三种层次的感觉读出来。

4、深入研读:

个体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层来读一读。

⑴ 第一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微波粼粼”“霎时间”→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⑵ 第二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忽然”“刮”“卷”“涌”→自由读→指名读→站起来读。

⑶ 第三层:

引读→谈体会→重点指导“波涛汹涌”→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小结

过度:

好一幅美妙绝伦的海天月夜景!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

1、看板书、理思路。

2、朗读:

⑴指名读。

⑵接读:

女→男→全班。

⑶齐读:

配乐朗诵。

四、学习第10自然段,拓展想象

1、想象说话:

贝多芬美妙的乐曲深深感染了兄妹来,贝多芬离去后,盲姑娘兄妹可能会说些什么?

这时贝多芬,心潮澎湃,飞奔回客店,他一边写,一边想,他想了些什么呢?

2、情感升华:

穿插再读贝多芬的话,体会情感。

【板书】

乐曲联想

柔和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 月亮升高

月光曲

风卷巨浪

高昂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篇5:六年级月光曲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相关新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力。

3、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⑴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认读生字、生词。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⑵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⑶交流初读感受:

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⑷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曲子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好像会看到这样的景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篇6:六年级月光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设计理念]

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语言文字的探究,尝试“读通——读懂——读好”的阅读全过程。从音乐的角度切入,拓宽语言文字理解的视野,使学生感受“研究朗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研究重点词句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3、尝试研究阅读的过程。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

2、教师准备《月光曲》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发现)

1、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

2、师:今天,我们就从语文的角度对《月光曲》作进一步的研究。(板书课题)

3、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畅。(提倡使用工具书)

2、学生自由交流读后的感受。要求不受限制,畅说欲言。

3、确定小组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收集、展示资料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做好知识储备。通过自读、交流,给学生创设自主读书、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机会。研究课题的发现与选定,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三、细读课文(读懂)

1、学生自由读课文。(围绕选定的研究课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在课本上圈画。)

2、小组内交流课题的研究情况。(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的研究与交流。)

3、小组展示研究结果:

在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并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个个能够评判的浓厚学习氛围。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

通过抓住贝多芬“夜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琴声”、“看到穷兄妹俩酷爱音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等要点,让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爱心,感悟抓住要点进行阅读探究的方法。

(2)《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

教师随机点拨: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学生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体会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并试着读出这种变化。

(3)《月光曲》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曲?

引导学生根据前两个问题的研究,尝试归纳、总结出这一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

把读书、探究、评价的权利完全放给学生,以提高学生自主研究的乐趣,尝试自我研究的过程,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以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从音乐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表达,再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出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拓宽了语言文字理解的途径和视野。

四、感情朗读(读好)

1、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读给同学们听。(读后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集体评议读得怎么样。)

2、同桌合作:一人读,另一名同学根据内容配上弹琴的动作,通过动作表现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过程。

3、播放《月光曲》录音,论证曲调的理解,随乐曲进行朗读训练。

4、试着背诵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

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五、课堂练习(扩展)

1、听着美妙的琴声,你想到了什么?

2、按照本课学到的研究阅读的方法,自己选取一篇文章阅读。

设计意图:

拓宽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的联想,感受听同样的乐曲,由于人的理解不同,因而产生的联想也就不同。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另外,运用本课学到的研读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学习,使学习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附板书设计]

6、月光曲

读通、读懂、读好

利用工具书、抓要点理解、边读边想

确定研究课题、根据联想研究、体会感情

发现、提出、研究、探索、总结

篇7:六年级月光曲教案

【设计理念】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如果去掉这写联想的语句,大家再读读。

你感觉怎么样?(不美了)为什么?

可见联想是理解艺术作品的很好的方法,生动的联想语句也能让读者从无声的文字中欣赏到有声的乐曲。

6.于是课文写到(出示句子)——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板书“美妙”)

多么美妙的琴声!

这份美妙的感觉就来自乐曲让人感受到的自由和进步的力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四、欣赏乐曲,练笔运用

同学们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联想对于理解艺术作品的巨大作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森林狂想曲》,想不想听听?出示《森林狂想曲》——

下面让我们欣赏这首曲子,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一)学生听曲子,请两个学生谈听了乐曲,联想到了什么。

(二)把丰富的联想化作生动的语句和大家分享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拿起你们手中的练习纸,写下你刚才的联想吧!

(三)展示交流若干个作品(视时间而定),提示注意倾听,重点评价联想的丰富生动。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富有爱心的乐圣贝多芬,一起感受了美妙的《月光曲》,欣赏艺术,用联想表现艺术的魅力其乐无穷,老师希望大家课后(出示作业)——

作业:

1.背诵第九自然段。

2.听一首乐曲,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读《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传》。

【板书设计】

联 想

月光曲 ←——→ 美 妙

语 言

贝多芬 ←——→ 爱 心

篇8:六年级月光曲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课件:

《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 太穷谱谱成

篇9:六年级月光曲教案

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 谈话法

教学用具:课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弹一首曲子已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8、9、10自然段,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了解《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在背景音乐《月光曲》的旋律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字词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词语,我相信大家已经储存在记忆的仓库中,请同学们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看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正确。

学生写后同位互判,投影反馈,自我。(画月亮。)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1、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了第一支曲子,又激情创作了《月光曲》。) 2、上节课,我们还研读了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一支曲

子的段落,请同学们快速默读2—7自然段,想想这部分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板书:听看弹)

三、学习课文8-10自然段

师:贝多芬饱含深情的为盲姑娘弹奏了第一支曲子,出于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对盲姑娘这位特殊知音的感慨万千,贝多芬又即兴演奏、激情创作了月光曲,这正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段落8-10自然段。

1、默读8-10自然段。

a、由学生说一说默读的要求:不指读、不动唇、不动喉

b、默读思考:这一部分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指读课文第8自然段

a、思考: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景。

b、理解词语:清幽(幽雅、宁静、光亮)

c、练习朗读 教师创设情境:多美的月夜啊!谁能把我们带入那个月光如水,轻轻泻入茅屋的情景之中,把我们带到钢琴边,带到贝多芬的身边。

3、学习第9自然段

a、自读课文,想想可以运用平时的哪些方法来学习这一段?

b、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示:每个小组的学习都要先读懂课文再合作完成。

设计板书组

提示:这一段是写兄妹俩听到贝多芬的乐曲所联想到的情景。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你试着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景物的变化?

质疑解答组

提示:帮助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如: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兄妹俩想到大海和月光?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品评语言组

提示: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好?(用笔画出来)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c、指导交流汇报

板书设计你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吗?(全体学生共同参与)

读读画画他们画得怎么样?

质疑解答

引导学生将第一层中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联系起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就是贝多芬与兄妹接触中内心感受的变化。这是一首有感于知音,借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

品评语言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指导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美、意境美。

重点品读的语言:

微波粼粼:水清,联系月光理解

撒遍:每一个角落

一缕一缕:天空的清晰、明朗,云朵的形状。

轻纱似的微云:轻柔、透明、轻薄

配乐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积累

指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看板书、板画、插图、想像

4、教学第10自然段

四、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知道了,在那月轮初生、银光遍撒的环境中,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激情满腔,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琴抒怀,一首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就这样诞生了,它的所想所作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也说明了他是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五、作业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月光曲》,这是一位母亲听女儿弹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的内心感受。读后与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感受。

篇10:六年级月光曲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感情的变化。

2、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启发法

教具:电脑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揭示课题

二. 检查预习

1、 认读生字词

2、 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纠正读音

3、 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哪些了解?

4、 学生质疑

三、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1、 板书课题:月光曲

2、 请生简述《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3、 质疑: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引导生从内容及人物质疑)

二、 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1、 生快速阅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贝多芬言行的句子找出来?

2、 品读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样说?想象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3、 交流讨论情况,重点体会以下几方面:

(1) 贝多芬进屋是被兄妹的谈话所感动;

(2) 贝多芬弹一曲是看到兄妹穷,但又爱音乐,产生了同情心;

(3) 贝多芬又弹一曲是因为发现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很激动;

(4) 贝多芬飞奔回店是因为创作了一首新曲子很兴奋。

根据生回答板书贝多芬言行及心情的关键词

4、 小结

(1)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大家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述:这些感情的变化其实就是贝多芬创作出《月光曲》的原因。

(2)这些结论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根据生述板书学法。

分析言行 问

体会心情

理解内容

三、 学习体会第三节

1、 文中哪里最让贝多芬感动?(课件出示兄妹对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那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 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讨论,体会兄妹说话时的心情变化。

3、 交流讨论情况

(1)妹妹说第一句话时是(渴望)的心情,因为她知道贝多芬来到小镇,很想

听贝多芬弹琴;

(2)哥哥说话时是带着(难过的、遗憾的)心情,因为家里穷他不能满足妹妹的心愿;

(3)妹妹说第二次话时是带着(安慰)哥哥的心情,因为他不想让哥哥为了她而难过。

4、 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

(1) 同桌分角色练读。

(2) 指名生分角色朗读。

(3)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5、 听了兄妹谈话,你有什么想法?

6、 小结:贝多芬正是被这对穷兄妹间的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了,才进了屋,才有了后来献给兄妹俩的《月光曲》。大家想听这首曲子吗?

四、初步辨别联想与实在事物

1、 请生划出文中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 小组讨论:读句子,根据内容画一画。

3、 请生展示作品,并让大家评议。

4、 课件出示选择题,让生选择《月光曲》曲调,并说理由。

选一选: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5、 欣赏《月光曲》

6、 请生通过朗读表现出曲调的变化。

7、 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8、 哥哥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9、 师述: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联想可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但联想要以实在

事物为依据。而同样的音乐,让不同的人听,由于各人的经历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联想。

五、扩展,体会文章中心

1、听音乐,想一想:

盲姑娘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

我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

2、你们认为贝多芬想通过这首曲子表达些什么?

3、穷兄妹俩听了贝多芬的曲子,他们很幸福。从贝多芬那儿他们也获得了自信,今后他们会怎样面对生活呢?

板书设计:

月 光 曲

听:谈话 (感动)

贝多芬 看:贫穷 (同情)

弹:一曲 又一曲 (激动)

记:曲子 (兴奋)

篇11:六年级月光曲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第9、10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重点)。

2、感受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意境、内容,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3、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以贝多芬的一句名言引入。

二、创设情境,整件感知

1、初步感知:

看画面,感受情境,谈体会。

2、合作学习:

用两分钟时间读第9自然段,组内交流讨论: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说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指名反馈。

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3、品读体会:

根据月亮、海水的变化,把三种层次的感觉读出来。

4、深入研读:

个体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层来读一读。

⑴ 第一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微波粼粼”“霎时间”→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⑵ 第二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忽然”“刮”“卷”“涌”→自由读→指名读→站起来读。

⑶ 第三层:

引读→谈体会→重点指导“波涛汹涌”→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小结

过度:

好一幅美妙绝伦的海天月夜景!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

1、看板书、理思路。

2、朗读:

⑴指名读。

⑵接读:

女→男→全班。

⑶齐读:

配乐朗诵。

四、学习第10自然段,拓展想象

1、想象说话:

贝多芬美妙的乐曲深深感染了兄妹来,贝多芬离去后,盲姑娘兄妹可能会说些什么?

这时贝多芬,心潮澎湃,飞奔回客店,他一边写,一边想,他想了些什么呢?

2、情感升华:

穿插再读贝多芬的话,体会情感。

【板书】

乐曲联想

柔和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 月亮升高

月光曲

风卷巨浪

高昂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六年级月光曲练习题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幽( )

恬静( )

照耀( )

陶醉( )

苏醒( )

二、阅读下面的段落,完成练习。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___________”在文中画出实际事物,用“~~”画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三、你还了解到贝多芬的什么故事?和大家说一说吧。

参考答案

一、幽静 安静 照射 沉醉 醒悟

二、

1.水天相接 微波粼粼 一缕一缕 恬静 波涛汹涌

2.③

3.略

4.(1)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

(2)月亮升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3)海面波涛汹涌

5.因为盲姑娘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再一次听入神了,也衬托贝多芬创作的成功。

六年级月光曲知识点

生字组词:

谱:谱曲 谱写 歌谱 棋谱 乐谱 年谱

莱:莱卡 莱塞 莱茵河

茵:茵褥 绿茵茵 绿草如茵

盲:盲人 盲目 盲道 盲从 文盲 色盲

纯:纯熟 纯洁 纯蓝 纯净 清纯 纯真

键:按键 琴键 键盘 关键 键入

霎:霎时 一霎 霎时间

缕:缕述 一缕炊烟 条分缕析 一丝一缕

陶:陶醉 陶瓷 彩陶 陶器 陶俑 陶土

多音字:

乐:yuè音乐 lè快乐

弹:tán弹力 dàn弹弓

形近字:

键(键盘)健(健康)

霎(霎时)雾(云雾)

陶(陶瓷)淘(淘气)

词语解释:

幽静:寂静。

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文中指琴声不连贯。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纯熟:很熟练。

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恬静:安静;宁静。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

反义词:

幽静——喧闹 微弱——强烈

陌生——熟悉 纯熟——生疏

断断续续——接连不断

近义词:

——闻名 清秀——秀丽

激动——兴奋 纯熟——熟练

恬静——安静 照耀——照射

陶醉——沉醉

词语搭配:

(幽静)的小路 (清幽)的月光

(美妙)的琴声 (波涛汹涌)的大海

课内问题:

1、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答: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2、体会贝多芬和兄妹俩的品格。

答:贝多芬:同情劳苦大众,具有音乐天赋和卓越才华。

兄妹俩:虽然生活艰苦,但热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乐观态度;相互关心、体贴.感情深厚。

3、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

答:因为贝多芬听到茅屋里传出自己的钢琴曲,又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他为他们生活在穷苦中却仍热爱音乐、追求艺术所感动,所以要弹琴给盲姑娘听。

4、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答: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一一创作的激情油然而生。

篇12:六年级月光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气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配乐故事。

(同学初步感知课文。)

2、教师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月光曲

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引导同学根据课文提出问题。

2、同学提出不同的问题。

3、教师梳理问题,总结出问题。

4、师让同学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并提出读书要求:

⑴ 请同学们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考虑问题。

⑵ 课文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自身解决。

⑶ 在老师规定的时间把课文读能读熟。

5、同学读课文并考虑问题

6、同学课堂汇报交流,并自身解决问题。

7、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并加入正确引导。

三、重点段落分析

1、教师置疑:

贝多芬用音符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2、同学快速浏览全文,从课文中找出一段并读一读。

3、同学找出展现月光曲音乐内容的段落。

4、同学小声读文,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5、和同桌先说说,哪些画面展现在你面前。

6、同学点击网页,欣赏美景。

7、用恰当的词语形容画面。

8、同学配乐朗读,体会月光照下大海不同变化。

(教师指导。)

9、同学点击网页,欣赏月光曲。述说心情。

10、教师总结,

四、音乐欣赏

1、同学点击网页,搜寻钢琴曲欣赏。

2、生说感受,并把感受发布在网站的交流平台里。

3、师小结。

篇13:六年级月光曲教案

一、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

分段段意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写作特点

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篇14:六年级月光曲知识点

【教学目标】

1、学习第9、10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重点)。

2、感受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意境、内容,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3、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以贝多芬的一句名言引入。

二、创设情境,整件感知

1、初步感知:

看画面,感受情境,谈体会。

2、合作学习:

用两分钟时间读第9自然段,组内交流讨论: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说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指名反馈。

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3、品读体会:

根据月亮、海水的变化,把三种层次的感觉读出来。

4、深入研读:

个体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层来读一读。

⑴ 第一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微波粼粼”“霎时间”→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⑵ 第二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忽然”“刮”“卷”“涌”→自由读→指名读→站起来读。

⑶ 第三层:

引读→谈体会→重点指导“波涛汹涌”→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小结

过度:

好一幅美妙绝伦的海天月夜景!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

1、看板书、理思路。

2、朗读:

⑴指名读。

⑵接读:

女→男→全班。

⑶齐读:

配乐朗诵。

四、学习第10自然段,拓展想象

1、想象说话:

贝多芬美妙的乐曲深深感染了兄妹来,贝多芬离去后,盲姑娘兄妹可能会说些什么?

这时贝多芬,心潮澎湃,飞奔回客店,他一边写,一边想,他想了些什么呢?

2、情感升华:

穿插再读贝多芬的话,体会情感。

【板书】

乐曲联想

柔和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 月亮升高

月光曲

风卷巨浪

高昂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六年级月光曲练习题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幽( )

恬静( )

照耀( )

陶醉( )

苏醒( )

二、阅读下面的段落,完成练习。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___________”在文中画出实际事物,用“~~”画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三、你还了解到贝多芬的什么故事?和大家说一说吧。

参考答案

一、幽静 安静 照射 沉醉 醒悟

二、

1.水天相接 微波粼粼 一缕一缕 恬静 波涛汹涌

2.③

3.略

4.(1)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

(2)月亮升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3)海面波涛汹涌

5.因为盲姑娘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再一次听入神了,也衬托贝多芬创作的成功。

篇15:六年级《月光曲》说课稿

你们好!我今天执教的是《月光曲》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月光曲》是义务教育新课程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篇课文。教材的编排按专题组织单元,本文是单元主题为“艺术的魅力”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为他们弹琴,并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的故事。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读后,既能让人进入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无限的向往,又能对贝多芬油然而生敬仰和爱戴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依据课标理念,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以学定教说目标

本次活动,学生的学习情况是:预习课文,读熟课文,学习字词。基于此,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预设的本课教学目标为: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弄清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为:1.探究贝多芬情感变化的原因。2.感受音乐的旋律和魅力。

三、整合资源说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以读促悟策略: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贝多芬乐曲音乐的魅力。

2、情境创设策略:主要通过PPT课件展示文章重点句段,并结合《月光曲》音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当中。

3、适时引导策略:因为本课容量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一呈现文本内容,所以采用了以教师叙述相关文本,自然过渡的办法,突出本节课的教学中心。

四、多向互动说过程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三个环节:

(一)图片激情,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并通过感情叙述导入新课。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考虑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短,对第一课时的学习不系统,在学生读熟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文章主人公拉近师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听者一种融合的感觉。

(二)精读探究,体会感情

1、叙述故事,领会“平静”

教师叙述贝多芬演出结束后散步的情节,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当时轻松平静的心境。之后教师在通过叙述贝多芬听到有人断断续续弹自己的曲子,出于好奇,走近茅屋,听到了对话——课件出示对话。

2、品读对话,领悟“感动”

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对话,体会兄妹俩的互相体贴,并通过想象贝多芬的心理活动,体会兄妹俩的手足之情给贝多芬带来的感动和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初步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3、思读语言,领悟“激动”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完成了盲姑娘的心愿,但他没有马上离开,又要弹一曲,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做呢?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找到盲姑娘的语言,课件出示语言,学生通过品读,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的理解,领悟贝多芬偶遇知音的激动心情及借助月光谱曲表达心情的现实,再次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咬文嚼字,才能领悟语言的情感,品出语文的味道。

(三)品读揣摩,入画悟情

刘勰曾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学习写《月光曲》内容的第九自然段,通过默读思考、读后交流、朗读悟情、欣赏体会等活动,将《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达到学生个性化体验,使之与兄妹俩产生情感共鸣。具体做法是:

1、默读课文,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自己默读本段,想象眼前出现的画面。

2、朗读句子,想象旋律

学生朗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描述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想象乐曲的旋律,并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通过激励评价,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验,努力走进画面描述的意境中去,从而再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3、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闭眼欣赏,感受音乐震撼人心的力量。

4、机动:在乐曲声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激情叙述,总结下课

本课的板书设计围绕教学重点,按三条线索展开,分别由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乐曲的旋律、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组成,通过板书,既可以了解《月光曲》的旋律,也能使大家明确《月光曲》创作的原因。课文结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板书,总结发现:一首优美乐曲的产生,不仅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更需要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不仅如此,一幅美妙的图画,一首隽永的小诗……他们的诞生也是如此。真情是生活的永恒!

附: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平静、悠闲、轻松—————→感动、同情—————→激动、激情喷涌

↓ ↓ ↓

舒缓、柔和—————→气势增强—————→高亢激越

↓ ↓ ↓

月亮初升—————→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篇16:六年级《月光曲》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矿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教具准备

1.贝多芬画像一幅。

2.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学习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情?(是贝多芬的事情。)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贝多芬从小就表现了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元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i)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弹了两首曲子)(2)这两首是什么曲子?(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于,从哪几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第八自然段到课文结束,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请学生解释几个词语:幽静一偏僻、情静。入场券一门票,陌生一生疏。不熟悉。纯熟——很熟练。

教师补充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园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有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的相互体贴,这种感情非常可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但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就听得人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他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

篇17: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

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 太穷谱谱成

第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五、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第三课时

一、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

分段段意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写作特点

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篇18:六年级语文《月光曲》说课稿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在这个环节,首先会为同学们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这是一首什么样子的曲子,并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课题《月光曲》。

说出文章题目后,会对学生说,看到题目后,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与问题呢?

然后问学生文章的作者是谁,让学生自己介绍作者,教师对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指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地方。

播放月光曲是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二、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文章的字词,指导学生读准词语。

因为上一环节、提出看到题目后有什么感想的基础,因此在这个环节首先会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通读课文,然后教学生读字,学会本节课的生字,并会组词。学会生字后,我会找学生起来读课文,在读完课文后,指出刚才学生读错或不准的字和字词,引导学生读准这些字词,并理解个别字词。

字词教学是阅读的常规训练,在课堂上安排部分的时间练读,便于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三、再次通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在学生掌握字词后,通读文章,并让学生小组讨论研究文章的大意。

通过上面对贝多芬的介绍,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文章大意的了解,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劳动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分角色朗读文章,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月光曲》的情境。

让学生再次带着看到题目后的问题继续读课文,然后通过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一曲为引子,进入文章,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进行分析课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并着重分析《月光曲》的三幅画面,来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这个学习中,我主要采取让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完成。

在读课文时,我会伴着音乐,让学生陶醉于音乐中,感悟音乐的意境,使学生潜意识进入情境,感受贝多芬对贫苦劳动人民同情,体会《月光曲》的在幅画面,感悟其画面的美景,并充分兼顾学生实际,帮助学生顺利地理清文章脉络。

五、配乐、分角色朗读第九自然段,达到会背诵的目的。

通过多次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达到熟读百遍,其意自现,体会文章的思想,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分角色朗读为下一步的背诵理清思路,在细读中悟境,于悟境上背诵,既能完成教学目标之一,又突破难点,让学生提问题、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难的习惯和解决问题能力。

文章多处运用“读”来贯穿全文,是以读为本,驾驭文本,立足文本,超越文本。

六、根据目标,设计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对肖邦《夜曲》的描写。

要求:

1)运用“实写”与“联想”的写作方法;

2)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来写。

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茵蜡陌盲

键粼霎录

三幅画面:月亮升起――轻幽、舒缓

月亮升高――渐速、有力

月亮照耀――高昂、激荡

篇19:六年级月光曲教学反思

1、课文之美能够意会,却很难言传,而读则能充分发挥出表情达意的作用:

所以说,语文课堂教学中读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月光曲》不仅故事发生的环境美,而且《月光曲》的内容更美。教师如果围绕《月光曲》内容的讲解、分析就枯燥乏味了,而且学生也难以理解,即使理解也只停留于表面。本教案避免了这一点,读是贯穿始终,默读、轻声朗读、自由朗读、范读、配乐朗读等举措,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再现课文的意境,从而把课文的内容、词句的理解、感情的体会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也逐步获取了朗读的技巧,提高了朗读的水平。

2、训练设计要有内在的逻辑序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步步深入,环环紧扣,如此方能实现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发展意义。本教案就具有这个特点。通过读课文、看画面,进行想象说话训练,让学生融进自己的思想,移位动情,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当我读第九自然段时,仿佛听到了什么音乐?

此时此刻,当我听着这美妙的音乐时,我仿佛看到了什么?

贝多芬拿起笔飞快地记录着曲谱,他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三道题目的设计,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的积极性,题目由文字到音乐、由音乐到画面,从语言文字中发挥想象,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又从想象中入境理解语言,体会感情,从而拉近了与作者情感的距离,同时语言与思维的紧密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俗话编筐编箩,全在收口是因为好的收口,筐、箩才会结实耐用。一堂课的收口也是如此。同时阅读教学既要以课文为范本,又要超越课文,尽可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我结课时出示贝多芬的画像及其名言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领悟,对贝多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拓宽了知识领域。这样的结尾有如品尝香茗,让人满口留芳,回味再三。

篇20:六年级语文《月光曲》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六年制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课文,位于本单元第二篇。这篇课文写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钢琴曲《月光曲》由来的传说,本文让我们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有联想、对话描写等,使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于一身;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二、说学情

仅仅对于教材的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合理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

这是一篇记叙性文章,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记叙性的文章,对此类文本的特征已经有所掌握,所以在这一课中,主要是结合阅读课的课型特点,让学生去读、去感悟,通过对语言的品读,去体会人物的特点以及其中包含的情感。另外,《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所以,要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以方法的指导为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合作探究法、朗读体会法。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一个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我会采用情景导入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情境,提高审美情趣,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在ppt上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然后示范读,纠正字音。接着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明白文章所写的是什么内容,并概括《月光曲》谱成的过程。然后可以播放《月光曲》,让学生们感受音乐之美,并且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初步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

(三)深入研读

在深入研读这个部分,我会通过问题的引导、重点词句的分析,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地了解,体悟作者精心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首先,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去品析关键的句子和段落,然后深入体会其中包含的人物特征以及思想感情。赏析的重点设置为能够表现人物情感的一些语言描写的句子,比如:“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和“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这两句话,都是语言描写,这其中,表现了盲女的善解人意,表现了兄妹两人都能够为对方着想,也能够让我们从中看出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关怀,以及因为音乐而拉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是更加深入的文章主题的探讨,这一个部分,我采用的是让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贝多芬谱成《月光曲》时的心情,从而体会本文所想要表现得主题:关爱贫苦大众,热爱祖国和人民。

(四)延伸作业

延伸和作业的内容我都以灵活生动的形式进行安排。

在拓展延伸方面,我带领学生总结文中所学,重申情感主旨,体会贝多芬的感情,然后训练学生表达,让学生以贝多芬的身份来写一段话,表达当时的感受,表达对兄妹二人的感情。这样,不仅能够检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我情况,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也可以在写作能力方面让学生得到训练、提高。

篇21:《月光曲》六年级教学反思

《月光曲》六年级教学反思

1、重视预习:

上《月光曲》这课前,我提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进行三查一想:一查生字表,看看生字出现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组成哪些新词;二查字典、词典,弄懂自己不懂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三查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贝多芬;一想是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预习中把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2、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张扬个性:

《月光曲》这课的情境教学,我主要采用语表情境和音乐帮助想象情境。第八自然段采用语表情境,学生才能把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第九自然段采用音乐帮助想象情境,学生才能体会乐曲由舒缓到明快到激昂,从而才能把九自然段读得有滋有味。

3、以读为主,重视熟读成诵的指导,充分感悟语言:

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熟读成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4、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全面、合理时,教师及时、积极地指出来,灵活地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飞扬。

5、体会联想,拓展思维,创新教育:

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教完全文后,问学生:“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呢?”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所以,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是一切生成的基础,也是教学创新的基础。

篇22:六年级《月光曲》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月光曲》原文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的乐曲。其中有一首的钢琴曲叫《月光曲》①,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六年级《月光曲》知识点

生字组词:

谱:谱曲 谱写 歌谱 棋谱 乐谱 年谱

莱:莱卡 莱塞 莱茵河

茵:茵褥 绿茵茵 绿草如茵

盲:盲人 盲目 盲道 盲从 文盲 色盲

纯:纯熟 纯洁 纯蓝 纯净 清纯 纯真

键:按键 琴键 键盘 关键 键入

霎:霎时 一霎 霎时间

缕:缕述 一缕炊烟 条分缕析 一丝一缕

陶:陶醉 陶瓷 彩陶 陶器 陶俑 陶土

多音字:

乐:yuè音乐 lè快乐

弹:tán弹力 dàn弹弓

形近字:

键(键盘)健(健康)

霎(霎时)雾(云雾)

陶(陶瓷)淘(淘气)

词语解释:

幽静:寂静。

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文中指琴声不连贯。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纯熟:很熟练。

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恬静:安静;宁静。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

反义词:

幽静——喧闹 微弱——强烈

陌生——熟悉 纯熟——生疏

断断续续——接连不断

近义词:

——闻名 清秀——秀丽

激动——兴奋 纯熟——熟练

恬静——安静 照耀——照射

陶醉——沉醉

词语搭配:

(幽静)的小路 (清幽)的月光

(美妙)的琴声 (波涛汹涌)的大海

课内问题:

1、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答: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2、体会贝多芬和兄妹俩的品格。

答:贝多芬:同情劳苦大众,具有音乐天赋和卓越才华。

兄妹俩:虽然生活艰苦,但热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乐观态度;相互关心、体贴.感情深厚。

3、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

答:因为贝多芬听到茅屋里传出自己的钢琴曲,又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他为他们生活在穷苦中却仍热爱音乐、追求艺术所感动,所以要弹琴给盲姑娘听。

4、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答: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一一创作的激情油然而生。

六年级《月光曲》练习题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幽( )

恬静( )

照耀( )

陶醉( )

苏醒( )

二、阅读下面的段落,完成练习。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___________”在文中画出实际事物,用“~~”画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三、你还了解到贝多芬的什么故事?和大家说一说吧。

参考答案

一、幽静 安静 照射 沉醉 醒悟

二、

1.水天相接 微波粼粼 一缕一缕 恬静 波涛汹涌

2.③

3.略

4.(1)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

(2)月亮升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3)海面波涛汹涌

5.因为盲姑娘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再一次听入神了,也衬托贝多芬创作的成功。

三、略

篇23: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

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课件:

《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 太穷谱谱成

第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四、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五、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第三课时

一、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

分段段意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写作特点

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篇24:六年级《月光曲》知识点梳理

六年级《月光曲》原文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的乐曲。其中有一首的钢琴曲叫《月光曲》①,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六年级《月光曲》知识点

生字组词:

谱:谱曲 谱写 歌谱 棋谱 乐谱 年谱

莱:莱卡 莱塞 莱茵河

茵:茵褥 绿茵茵 绿草如茵

盲:盲人 盲目 盲道 盲从 文盲 色盲

纯:纯熟 纯洁 纯蓝 纯净 清纯 纯真

键:按键 琴键 键盘 关键 键入

霎:霎时 一霎 霎时间

缕:缕述 一缕炊烟 条分缕析 一丝一缕

陶:陶醉 陶瓷 彩陶 陶器 陶俑 陶土

多音字:

乐:yuè音乐 lè快乐

弹:tán弹力 dàn弹弓

形近字:

键(键盘)健(健康)

霎(霎时)雾(云雾)

陶(陶瓷)淘(淘气)

词语解释:

幽静:寂静。

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文中指琴声不连贯。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纯熟:很熟练。

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恬静:安静;宁静。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

反义词:

幽静——喧闹 微弱——强烈

陌生——熟悉 纯熟——生疏

断断续续——接连不断

近义词:

——闻名 清秀——秀丽

激动——兴奋 纯熟——熟练

恬静——安静 照耀——照射

陶醉——沉醉

词语搭配:

(幽静)的小路 (清幽)的月光

(美妙)的琴声 (波涛汹涌)的大海

六年级《月光曲》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

2、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月光曲》。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3、学习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三、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四、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1)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找学生读传说部分,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五、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二、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思考:从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学懂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2、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2)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3)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注意体现出兄妹俩不同的语气,盲姑娘与贝多芬的不同语气。例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不同语气,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盲姑娘懂事地安慰哥哥以及贝多芬说明来意时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认出自己的深深激动等,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三、课堂练习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

2、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动,即兴弹奏《月光曲》,抒发自己遇到知音而激动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篇25:六年级语文教案月光曲

【文章特点】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文章词句优美,感情丰富,意境很深,教学时,要抓住环境特点,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

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准确地把握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交代目标

二、学习第一段

1、细读思考:

这段写了些什么?

2、理解“传说”的意思,及第二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分层。

2、逐层理解课文:

⑴学习第一层:

①读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

②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着重理解“断断续续”一词。

⑵学习第二层:

①弄清楚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A、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投影出示兄妹谈话的内容,请学生读这段话,抓住重点词,体会这段的含义。

侧重理解“随便说说”的含义。

B、听到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让学生结合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的情景去体会:正因为这家人贫穷,但又爱好音乐,才激起了贝多芬强烈的同情心。

C、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重点理解盲姑娘的话。

(只通过一首曲子,盲姑娘就推测出弹琴的人是贝多芬,可见她懂音乐。)

D、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想到了什么?他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②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A、贝多芬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理解“清幽”一词,并想象

句子所描绘的景象。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B、理解《月光曲》的内容,并体会其意境。

a、仔细阅读课文,指出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b、根据书中描写的内容,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并想一想《月光曲》

的旋律及节奏会有什么变化?

“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c、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的一部分,让学生再次展开想象,去欣赏体味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d、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⑶学习第三层:

①齐读这一层,想一想写了些什么?

②理解“飞奔”一词,它说明贝多芬也被自己所弹奏的乐曲激动着。《月光

曲》倾注了贝多芬对盲姑娘的深厚情意和对大自然的爱。

③再次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层。

三、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听──弹──记。)

2、按照事物的发展,了解贝多芬的感情变化。

(同情──激动──激情。)

篇26: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

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境界,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境界,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月光曲》音乐带、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听说咱们五(1)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谁来告诉大家它是谁创作的?介绍一下贝多芬。

二、新授:

1、不过,今天老师不是上音乐课,而是上有关《月光曲》的课文。出题、读题:

17、月光曲。

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音乐的境界。

听《月光曲》后:在音乐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感受到的描绘得如诗如画,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来描

写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读,仔细体会一下。(他仿佛看到了大海?)

(1)你读懂了什么?

霎时:极短的一点时间。

这部分由内容是曲目所表现出来境界,表现在音乐的旋律上该怎么去体会?(曲调是一下子转入澎湃激昂的?这中间是不是有个过程?乐曲开始是轻而舒缓,后来是澎湃激昂。)

(2)师小结:边出图

(3)指名读(评议),师范读(伴音),自由读(你认为读得好的.可站起来读),齐读。

(4)试说,结合出图。

3、这么优雅动听的曲目,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这其中还有着一个美丽

动人的传说呢?

4、听录音、看课文(29节)

要求:(1)注意生字、多音字、注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思考:传说主要讲了什么?贝多芬共弹了几首曲目?

反馈:(1)正音、提出不理解的词。

(2)回答两个问题。(板书:听到琴声,看到兄妹,遇到敌意)

5、传说中,贝多芬并不认识盲姑娘,那他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曲目?你是怎么

看的?(生答)

再看看课文有关段落,划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找到了什么?)

(1)读议: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目。

理解幽静:幽雅寂静

断断续续:说明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目,但弹得不熟练。

是他的曲目引他靠近茅屋。

(2)读议兄妹对语。

(听了几遍,虽然家穷,买不起入场券,但谱子可以抄或习得起,假如有谱子,就会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充满对贝多芬的崇拜,听曲的愿望。

重点:不过随便说说:与姑娘内心是矛盾的,但她怕哥哥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这是劝慰的话。

(穷还表现在哪儿?)

穷:茅屋、旧钢琴、歌的话。

其实她是十分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说明她很懂了,体谅哥哥,同时也说明她非常喜欢音乐,特别是贝多芬的曲目。

这些对话该怎么读?(姑娘渴望而又装作毫不介意,哥哥:失望、难过)

指名读后:师引读(分角色)

(3)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引读4、5节。

你读懂了什么?

读议:不,我是来弹一首曲目给这位姑娘听的。

(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当时的心情,产生这种心情除了由于听到说话外,还表现在贝多芬心理活动的直接表达)体现他同情穷人(劳动亿)的思想品质,读出热情诚恳、充满激情的语调。

6、学到现在,你们可知道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曲目?(出问题)

7、再读25节,读出语气。(先自由准备读、后齐读)

三、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相关专题 月光曲